期刊文献+
共找到14,41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主体论文学史观批判——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为例
1
作者 仲红卫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63-170,共8页
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为代表的主体论文学史观,是20世纪80年代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阐释范畴。主体论文学史观强调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整体性”,要求将“文学史从社会政治史的简单比附中独立出来”,主体论文学史观... 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概念为代表的主体论文学史观,是20世纪80年代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中最具影响力的阐释范畴。主体论文学史观强调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整体性”,要求将“文学史从社会政治史的简单比附中独立出来”,主体论文学史观的这一诉求是针对革命文学史观而提出的,它是主体论文艺学在现当代文学研究领域内的具体化,也是新启蒙主义思潮的一个组成部分。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进化论的历史观,以及隐含于这一范畴中的意识形态属性,导致主体论文学史观在90年代后走向衰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革命文学史观 主体论文学史观 主体论文艺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再批判与再解读——基于社会主义启蒙视域旳考察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茂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38-156,共19页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史观存在很大问题,它把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排除在外,无法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种文学史观是西方现代启蒙话语影响的结果,而这种西方现代启蒙话语无法解释社会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也无法解释中国的...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史观存在很大问题,它把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学排除在外,无法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机整体。这种文学史观是西方现代启蒙话语影响的结果,而这种西方现代启蒙话语无法解释社会主义的发生和发展,也无法解释中国的革命历史和现实。这就需要对启蒙重新认识和阐释。事实上,启蒙不仅包括自由主义启蒙,也包括社会主义启蒙。社会主义启蒙是对18世纪启蒙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发展,它改变了世界格局,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方向。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就是社会主义启蒙不断扩展和深入的过程,20世纪中国文学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世纪中国文学具有社会主义启蒙性质,社会主义启蒙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底色和主旋律。社会主义启蒙为20世纪中国文学准备了理论和创作队伍,规划了发展方向,提供了创作的素材和营养,使20世纪中国文学形成了自己的叙事特色,呈现出了独特的美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 社会主义启蒙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启蒙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顾与前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两题 被引量:5
3
作者 许志英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169-177,共9页
回顾与前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两题许志英一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如何处理好文学的现代化和民族化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国现代文学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文学走过很长的弯路,有很严重的经验... 回顾与前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两题许志英一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进程中,如何处理好文学的现代化和民族化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影响中国现代文学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问题。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文学走过很长的弯路,有很严重的经验和教训。作为一个后进国家,中国文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现代化 回顾与前瞻 中国作家 二十世纪 文学创作 中国现代文学 外国文学 民族主义 “五四”作家 新时期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读“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被引量:18
4
作者 贺桂梅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40-152,共13页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尘埃落定的文学史概念,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在九十年代后语境中与之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并对其知识肌理作深度解剖和讨论,仍然是一项相当有难度的工作。贺桂梅的文章,将它置于学科/政治、二十世...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作为一个尘埃落定的文学史概念,早已为人们所熟知。然而,在九十年代后语境中与之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并对其知识肌理作深度解剖和讨论,仍然是一项相当有难度的工作。贺桂梅的文章,将它置于学科/政治、二十世纪现代化"时间表"、"中国"/"全球化想象"的多重参照中,试图在一个较大的背景中呈现这一"纯文学"主张的意图和价值,并与"作为五十-六十年代‘显学’的‘当代文学’在八十年代出现的危机"、"人们对于‘现代化’的理解和认知",以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中的‘中国’,就成为自我决定的历史主体"等典型的八十年代知识谱系和想象方式相联系,以便对"这一说辞作为特定历史语境中的一种言说方式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历史话语秘密重新予以解释。其中提出的不少新见,值得注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重读 知识谱系 历史语境 文学史概念 尘埃落定 九十年代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两次座谈 被引量:10
5
作者 孙玉石 严家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5期97-109,共13页
时间1986年7月2日下午地点北京大学五院主席孙玉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参加者严家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 谢冕(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张钟(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洪子诚(北京... 时间1986年7月2日下午地点北京大学五院主席孙玉石(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 参加者严家炎(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教授) 谢冕(北京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 张钟(北京大学中文系当代教研室主任、副教授) 洪子诚(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佘树森(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方锡德(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封士辉(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 林基成(北京大学中文系助教)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硕士研究生) 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陈平原(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系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现代文学 文学影响 世界文学 三十年代 现代主义 民族主义 近代文学 东方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文学的基点问题 被引量:2
6
作者 李俊国 张晓夫 《江汉论坛》 1986年第5期52-55,65,共5页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的《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见《文学评论》1985年第5期),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史研究格局,在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时空背景中,将文学现象的描述与历史哲学的思辨结合起来,提出"二十世纪... 黄子平、陈平原、钱理群的《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见《文学评论》1985年第5期),打破了传统的文学史研究格局,在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时空背景中,将文学现象的描述与历史哲学的思辨结合起来,提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崭新概念,并给以明确的质的规定,标明它如何走向世界文学的历史过程.因此,我们也想在这里探讨一下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品格及其走向世界文学的基点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民族文化传统 文学品格 民族文学 文学评论 文学现象 文学思潮 时空背景 民族解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是一个充满矛盾、悖论的文学观念
7
作者 胡希东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7期249-250,共2页
胡希东撰文《“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意识形态悖论》指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实际是对1980年代之前文学史模式政治意识形态的突破,有文学史回归文学自身的倾向,但这一文学史命题的时间性,亦照样建筑在意识形态上。由于二十世纪中国... 胡希东撰文《“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意识形态悖论》指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实际是对1980年代之前文学史模式政治意识形态的突破,有文学史回归文学自身的倾向,但这一文学史命题的时间性,亦照样建筑在意识形态上。由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本身与政治的纠缠,它很难以纯文学姿态呈现于文学史叙述中,因此,“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带来的文学史叙述并非真正回归了文学自身,而仅以时间维度而言,其本身即是一带悖论的意识形态文学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 二十世纪 文学观念 悖论 政治意识形态 文学史模式 文学史叙述 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与现代文学学科体制
8
作者 贺桂梅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205-206,共2页
关键词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 现代文学学科体制 文学评论 文学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的位置:二十一世纪中国文学的起点叙事建构
9
作者 杨姿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56,86,共9页
引言:新时期文学,能否常新?新时期文学出现至今已近半个世纪,这一文学不仅担当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启航的重大任务,而且也参与到对现代化道路的反思活动中,无论是探讨对外开放还是对内改革的种种问题,新时期文学在各个阶段都不断翻新活... 引言:新时期文学,能否常新?新时期文学出现至今已近半个世纪,这一文学不仅担当了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启航的重大任务,而且也参与到对现代化道路的反思活动中,无论是探讨对外开放还是对内改革的种种问题,新时期文学在各个阶段都不断翻新活化出切合历史进程的能量。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国际交流中独立性的提高,文学为这种国家形象所赋予的想象力也相应地产生变化,但此前新时期文学释放的能量却定格在现代与传统两个常量上,这种两极化的定性,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文学应对时代的弹性,实际上,也固化了新时期文学自身的阐释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文学 叙事建构 现代与传统 两极化 阐释模式 对内改革 国际交流 当代中国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新世纪以来中国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理路的三重转向 被引量:1
10
作者 季念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55,共6页
新世纪以来,中国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理路从文学形象研究转向文化形象研究,从以形象为对象的研究转向“以中国形象为方法”的研究,从西方话语方式转向中国本土理论建构。域外文化理论的引进为这些转向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和视角,“文化... 新世纪以来,中国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理路从文学形象研究转向文化形象研究,从以形象为对象的研究转向“以中国形象为方法”的研究,从西方话语方式转向中国本土理论建构。域外文化理论的引进为这些转向提供了新的理论资源和视角,“文化研究热”促使形象学研究重新审视传统路径,同时,这也是比较文学研究者对学术使命的回应。中国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应进一步开放学术空间,立足本土经验,激活传统文论资源,探索非对立性的表征模式,融合数字人文等多元方法,推动研究理路的下一个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较文学形象学 中国形象为方法 西方话语 中国本土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乡村新变实景——21世纪乡土文学与影视的现实指向
11
作者 古世仓 周倩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6-166,共11页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之下,21世纪以来的乡土文学与影视呈现出一种回归、贴近、反哺现实的强烈导向。这一现实指向中包含着三重意蕴,其一是宏观性与实践性,在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转型进程中,创作者将个人的自觉追求汇入书写时代文...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之下,21世纪以来的乡土文学与影视呈现出一种回归、贴近、反哺现实的强烈导向。这一现实指向中包含着三重意蕴,其一是宏观性与实践性,在乡土中国向城乡中国的转型进程中,创作者将个人的自觉追求汇入书写时代文学命题的主流,对乡土文明的现代化衍变进行在场性观照,树立国际视野中的中国乡村形象。其二是真实性与建设性,经由现实书写的边界拓展,实现叙事模式与策略的突破,发挥具有还原性与超前性的文学功能,追求贴近土壤的真实记录,同时提出对乡村未来发展的建设性思考。其三是普泛性与延展性,借助影视、综艺等多媒介路径赋能,面向社会大众广泛展现乡村变革奋斗史与现代农村新形象,激活田园疗愈城市的精神慰藉效能,在全社会层面引发还乡、寻根的情感共鸣,使“新乡愁”在现代化社会中代际赓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乡村叙事 乡土文学 乡土影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犹疑的诗学与历史的镜像——关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一种考察
12
作者 曾攀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3-48,共6页
如果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史进行总体性的观照,“犹疑的诗学”无疑揭示出了隐而不彰的文学表述及文学史形态,特别是其通过现代主体犹疑不定的内部辗转及其崎岖演变,呈现出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与心灵史。所谓“犹疑... 如果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发展史进行总体性的观照,“犹疑的诗学”无疑揭示出了隐而不彰的文学表述及文学史形态,特别是其通过现代主体犹疑不定的内部辗转及其崎岖演变,呈现出一个世纪以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史与心灵史。所谓“犹疑的诗学”,与决绝果断且高歌猛进的诗学相对,意味着彷徨与疑惑、退避与绝望、沉沦与分裂、动摇与幻灭、惊惧与质询,甚至在无力与无能中,显露出复杂丰富的现代主体特别是知识分子的灵魂格局,烛照曲折幽微的人心图谱和精神序列,因而也形成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迂回波折的精神结构与掩埋遮蔽的文化质地,并在与进化论、革命史观、启蒙观念等相互周旋激荡中,提供了丰富多元的主体形态和诗学镜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灵史 主体形态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犹疑 镜像 革命史观 现代主体 文学表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60年代美国中国文学史书写——以柳无忌《中国文学新论》为中心
13
作者 顾明佳 《广东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7-181,共15页
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裔学者的中国文学史书写呈现出较为一致的域外立场、研究视角及编纂理念,其中以柳无忌的《中国文学新论》最负盛名,受到学界极为广泛的认同和赞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国内相关史著的编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在... 20世纪60年代美国华裔学者的中国文学史书写呈现出较为一致的域外立场、研究视角及编纂理念,其中以柳无忌的《中国文学新论》最负盛名,受到学界极为广泛的认同和赞誉,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为国内相关史著的编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在资料采择上,聚焦经典源文献及其片段的摘录与译介,紧扣论述主题且分类精细,积极纳入作家史料中的逸闻轶事;在文学观上,秉持现代意义上的以诗歌、散文、小说及戏剧为主体的纯文学观,并认为中国文学具有强烈的实用主义特征、道德教训色彩;在文学史观上,持守“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经典化文学史观,肯定中国文学发展的社会历史决定因素,并发掘其中的南北文学文化差异,进而对“文学文化史”研究展开进一步尝试;在编纂风格上,重点探讨文体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规律,具备史著编纂的中西比较视野,善于总结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中国文学 柳无忌 中国文学新论》 文学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述评 被引量:3
14
作者 南帆 刘小新 王伟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7,共6页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历经曲折,考究文学理论在这种多次转变中如何参与其间实属必要。大体说来,可以将此百年文论的演变分作五个段落:晚清时期启蒙与审美的彰显与博弈,五四至二三十年代革命和大众充当主角,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文化领导权及... 二十世纪中国历史历经曲折,考究文学理论在这种多次转变中如何参与其间实属必要。大体说来,可以将此百年文论的演变分作五个段落:晚清时期启蒙与审美的彰显与博弈,五四至二三十年代革命和大众充当主角,延安文艺座谈会以后文化领导权及文艺从属于政治路线的确立,八十年代主体论与新启蒙的高涨,九十年代以来语言学转向及文化研究的兴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 中国文学理论 史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国近代文学研究述评 被引量:7
15
作者 关爱和 《中州学刊》 CSSCI 1999年第6期139-144,共6页
20世纪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分为四个时期。其中 ,2 0世纪 2 0至 40年代 ,是近代文学研究的第二时期 ,也是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时期 ,以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为代表 ,而陈子展是最早使用“近代文学”这一... 20世纪的中国近代文学研究分为四个时期。其中 ,2 0世纪 2 0至 40年代 ,是近代文学研究的第二时期 ,也是现代学术体系的建立时期 ,以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和鲁迅的《中国小说史略》为代表 ,而陈子展是最早使用“近代文学”这一概念的学者。 2 0世纪的最后 2 0年是近代文学研究的第四个时期 ,近代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 ,研究视野趋于开阔 ,研究水平有较大提高 ,高质量的学术论著纷纷问世 ,涌现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学术群体 ,并初步形成了以北京、上海、山东、河南、江苏、广东、东北为主的学科研究与人才培养基地。随着人们对近代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所具有的特殊意义的深入理解 ,随着研究者思想观念的更新和研究视野的扩大 ,随着近代文学学科队伍的不断壮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十世纪 中国近代文学 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曲折与激变的道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的历史变异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晓明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4-28,共25页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无疑是在西方文化挑战下中国本有文学理论与批评寻求现代转型的产物,也无庸讳言,它深受西方的影响。现今众多的研究也足以表明这一影响的路径、方式和结果。但这种情形似乎造成这种印象:好像二十世纪文...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无疑是在西方文化挑战下中国本有文学理论与批评寻求现代转型的产物,也无庸讳言,它深受西方的影响。现今众多的研究也足以表明这一影响的路径、方式和结果。但这种情形似乎造成这种印象:好像二十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有一个远为深远的西化过程。在此认识阈限内,中国自己的创造所剩几何却是一个不甚明了的事情。这正如过去我们论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理论与批评时概不论及西方的影响一样,只要将其归结为资产阶级的腐朽文化就可以将之封存起来,不再问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理论 二十世纪 批评 变异 历史 道路 现代转型 文化挑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国文学史观的发展变迁——二十世纪上半叶文学史观探寻 被引量:4
17
作者 高树海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07-112,共6页
文学史观是文学史的核心内容,它决定文学史著述的著史态度和体系建构,决定对文学史目标的任务的阐述,决定对文学史发展原因、规律的探寻。本文以20世纪上半叶出现的《中国文学史》著述作为考察对象,根据中国文学史学科发展的实际... 文学史观是文学史的核心内容,它决定文学史著述的著史态度和体系建构,决定对文学史目标的任务的阐述,决定对文学史发展原因、规律的探寻。本文以20世纪上半叶出现的《中国文学史》著述作为考察对象,根据中国文学史学科发展的实际,将建国前五十年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四个时期,并依次对各个时期中中国文学史观的发展变迁进行描述,力图清晰地勾勒出这一流变过程的运行轨迹,探讨文学史家们在中国文学史观方面的优长和不足,着眼于21世纪文学史观的发展与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文学史观 进化史观 中国文学史之宏观》 二十世纪上半叶 进化论 发展变迁 唯物史观 文学史家 一般进化 文学现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烦恼人生的原生态写实——二十世纪中国都市文学视域中的方方、池莉小说 被引量:6
18
作者 李俊国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1992年第9期65-69,共5页
时下,武汉青年女作家方方和池莉引起当代文学批评的注重。原因在于方方,尤其池莉近年来的小说创作,诱发了时下文坛仍然繁兴的“新写实小说”。本文将在二十世纪中国都市文学这种切入角度与研究视域中对方方、池莉近年来的小说创作作出论... 时下,武汉青年女作家方方和池莉引起当代文学批评的注重。原因在于方方,尤其池莉近年来的小说创作,诱发了时下文坛仍然繁兴的“新写实小说”。本文将在二十世纪中国都市文学这种切入角度与研究视域中对方方、池莉近年来的小说创作作出论评,意在分析方方、池莉小说在都市人生的把握方式,审美感知方式、在都市文学文本形式等方面的新质与特点,并评说她们在二十世纪中国都市文学发展历程中的“环节”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汉青年 中国作家 三十年代 中国都市文学 方方小说 池莉小说 二十世纪 生活细节 都市人 原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耗机制──对创作主体的一种反思与省察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扬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83-92,共10页
关键词 中国文学 创作主体 知识分子 创造社 二十世纪 中国作家 郁达夫 新状态文学 郭沫若 知识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被引量:14
20
作者 陈墨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2-40,共9页
中国文学史家迟早会碰上这个难题,即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关系及文学史家该对金庸小说作何评说?之所以这样说,其原因不仅是因为金庸的武侠小说畅销于世且经久不衰,以至于造成了“凡有华人居住处,就有金庸在流行”的奇异的... 中国文学史家迟早会碰上这个难题,即金庸小说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关系及文学史家该对金庸小说作何评说?之所以这样说,其原因不仅是因为金庸的武侠小说畅销于世且经久不衰,以至于造成了“凡有华人居住处,就有金庸在流行”的奇异的文学及文化景观。而且还因为:“金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庸小说 二十世纪 新派武侠小说 中国文学 情节结构 民族主义 英雄主义 主人公 《天龙八部》 《鹿鼎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