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慕华”与“事大”:高丽王朝的对华外交试论
1
作者 魏志江 蔡苏露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9-211,共13页
高丽王朝是朝鲜半岛国家传统的“慕华”外交理念形成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是以宋文明为代表的东亚文明的高峰,也是以辽金元为代表的北族王朝崛起的时代,高丽在文化上面临着对宋文明的“慕华”外交和对辽金元北族王朝的“事大”外交... 高丽王朝是朝鲜半岛国家传统的“慕华”外交理念形成和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不仅是以宋文明为代表的东亚文明的高峰,也是以辽金元为代表的北族王朝崛起的时代,高丽在文化上面临着对宋文明的“慕华”外交和对辽金元北族王朝的“事大”外交的纠葛。但是,随着辽金元政权逐步接受儒家文明,高丽对辽金元的“事大”外交,也具有了文化外交转型和认同辽金元中华文明的意义。因此,高丽的“慕华”与“事大”外交,也体现了高丽和宋辽金元以及明朝等东亚各民族外交文化的相互交流、交融和互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慕华” “事大” 高丽 宋辽金元 外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代中朝关系史中“事大”与“字小”问题的认识论 被引量:6
2
作者 王臻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37,281,共7页
在古代中国与朝鲜的关系历史上,朝鲜半岛政权长期对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奉行"事大"政策;同时,中国封建王朝对朝鲜予以"字小",由此双方保持了长期稳定的相互关系。"事大""字小"问题与"殖民史... 在古代中国与朝鲜的关系历史上,朝鲜半岛政权长期对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奉行"事大"政策;同时,中国封建王朝对朝鲜予以"字小",由此双方保持了长期稳定的相互关系。"事大""字小"问题与"殖民史观"是有本质区别的,对该问题辩证地看待,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历史上的中朝关系,做到历史研究为现实服务,加强中朝(韩)之间的友好关系,从而对东北亚政治局势的稳定乃至世界和平大有裨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中朝关系 “事大” “字小” 认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黎紫书小说的“故”“事”“性”及其限制 被引量:7
3
作者 朱崇科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3-57,共5页
黎紫书的小说实践已经颇有成效,她的小说尤其善于书写小历史,以小见大,寓意丰厚,令人称奇;同样她也常常借性书写反映并探勘人性的限度、丰富性,而黎紫书也工于小说技艺,对故事性实践娴熟繁复,令人对其创造性叹为观止。但同时她也有其局... 黎紫书的小说实践已经颇有成效,她的小说尤其善于书写小历史,以小见大,寓意丰厚,令人称奇;同样她也常常借性书写反映并探勘人性的限度、丰富性,而黎紫书也工于小说技艺,对故事性实践娴熟繁复,令人对其创造性叹为观止。但同时她也有其局限,如书写大历史中的过于狡猾、逃避或碎片化、简单化处理,在书写人性时过于暴力和阴暗,在小说技艺操控时有时亦会用力过猛,而呈现出匠气的负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紫书 小说 “故” “事 “性” 匠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赞天地之化育”与“人是对象性活动”的比较与汇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事’的本体论”建构论纲 被引量:3
4
作者 王南湜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20,175,共1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途径乃是自身的深度中国化,特别是与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的深度结合。但要实现这一点,须有这一结合得以可能的契合点,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是对象性活动”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人可“赞天地之化育”两个...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根本途径乃是自身的深度中国化,特别是与中国优秀传统哲学的深度结合。但要实现这一点,须有这一结合得以可能的契合点,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是对象性活动”与中国传统哲学的人可“赞天地之化育”两个核心命题高度相似,便启示着其中存在这样一种契合点。通过对这两个命题的“同”与“异”的分析,可以勘察两者之间汇通与交互吸纳的可能性,引导出一种对于现代哲学之“人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的中国马克思主义式的回答,以能由之而初步建构起一个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事”的本体论框架。尽管这一契合点所展示出来的还只是一个轮廓性的框架,却也蕴含着能够进一步发展充实自身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生生”之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 “事”的本体论 对象性活动 “赞天地之化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因时、因史、因事”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话语 被引量:2
5
作者 陈卫平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8-40,共3页
建构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从“时”“史”“事”三个角度来讲。也就是因时、因史、因事。习总书记在“5·17”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里面他讲了三句话,一是“不忘本来”,二是“吸收外来”,三... 建构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从“时”“史”“事”三个角度来讲。也就是因时、因史、因事。习总书记在“5·17”讲话中指出,我们要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这里面他讲了三句话,一是“不忘本来”,二是“吸收外来”,三是“面向未来”。我认为这三者从“因时”的角度指出了我们建构中国话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所应遵循的原则。“不忘本来”讲的是主体性;“吸收外来”讲的是包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中国话语 “面向未来” 科学体系 中国特色 “事 “史” “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与思——对“以事观之”若干评论的回应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国荣 《哲学分析》 CSSCI 2022年第4期44-61,197,共19页
从总的进路看,合理的哲学研究方式在于兼容感性、知性、理性,以三者互动的形式把握世界与人自身的存在。同时,需要区分体系建构与系统化考察,哲学研究需要系统化,其核心观念也应该系统地展开,现时代虽无需追求体系化的哲学,但系统化的... 从总的进路看,合理的哲学研究方式在于兼容感性、知性、理性,以三者互动的形式把握世界与人自身的存在。同时,需要区分体系建构与系统化考察,哲学研究需要系统化,其核心观念也应该系统地展开,现时代虽无需追求体系化的哲学,但系统化的研究却是严肃的哲学研究所不可或缺的。就哲学与哲学史的关系而言,一方面,真切地理解哲学史,需要以哲学理论为背景,另一方面,哲学理论建构或思考也离不开哲学史。在哲学领域,创造性的研究可以取得多重形式,并不仅仅限定于学术接续或直接承继的模式。从“心”与“事”的关系看,“事”具有综合性的形态,既包括“心”及其活动(观念性的活动),又以“人”为主体,在“人”“心”“事”的相互关联中,事因人而有,人成于事而又以事观之。从哲学的层面考察世界,便不能不注意本然存在与现实世界的区分。同时,哲学以跨越界限的方式理解世界,体现其不同于知识对特定领域、对象的分别的把握,但跨越界限本身又是通过多样的形式实现的,求其通与多样性、个体性,并非相互排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观之 史与思 “心”与“事 具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刘禹锡“事佛而佞”心态探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龚玉兰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96-98,共3页
本文对刘禹锡自称“事佛而佞”的心态进行了分析 ,认为他是受到了历史和时代风气的熏染 ,才产生了精研佛理、结交禅僧等一系列与佛教有关的活动的。他的这种态度是对当时流行的禅宗的社会作用的思考和研究 。
关键词 刘禹锡 “事佛而佞” 心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理”与“势”、“理”探讨的深入
8
作者 刘治立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12-214,共3页
在20世纪近百年的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伴随着西风东渐,国际交流活跃,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是本刊"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研究"专题讨论的第三租笔谈,继续从中国历史发展演变这一历时性角度,对中... 在20世纪近百年的中国史学发展史上,伴随着西风东渐,国际交流活跃,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本期刊发的这组笔谈是本刊"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研究"专题讨论的第三租笔谈,继续从中国历史发展演变这一历时性角度,对中国古代历史理论的一些基本问题,诸如中国史学上的地理观念,天命思想的变化特点,正统论的文化功能,历史发展的"事"、"理"、"势"等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期望能对中国古代历史理论基本问题的研究和总结有所推动,为中国史学理论建设贡献智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势” “理” “事 春秋战国时期 历史理论 社会制度 《封建论》 司马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典诗歌的叙事批评论——以诗话为中心
9
作者 李孝弟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6-142,共7页
诗话是中国传统诗歌理论的重要存在形态,以往的诗话研究,更注重与诗歌创作、鉴赏、形态等密切相关的"诗言志"、"诗缘情"理论,而忽视了与叙事相关的论述。在中国诗论中,存在着一条关于诗歌叙事的论述线索,且在相关... 诗话是中国传统诗歌理论的重要存在形态,以往的诗话研究,更注重与诗歌创作、鉴赏、形态等密切相关的"诗言志"、"诗缘情"理论,而忽视了与叙事相关的论述。在中国诗论中,存在着一条关于诗歌叙事的论述线索,且在相关的诗话理论中,对诗歌之"叙""事"有比较丰富的论述。梳理研究有关的论述,对于我们重新认识诗论的整体面貌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话 诗歌“叙”“事 理论 中国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在人为”说“心”“事”——读杨国荣教授《人与世界:以事观之》的若干思考
10
作者 彭国翔 《哲学分析》 CSSCI 2022年第4期17-29,196,共14页
在阅读杨国荣教授近著《人与世界:以事观之》的基础上,受该书启发并作为对该书的回应,本文试图进一步思考该书涉及的两个基本的本体论问题:在“心”与“事”二者之间,“人之所以为人”更应当由何者来界定在“心”与“事”二者之中,何者... 在阅读杨国荣教授近著《人与世界:以事观之》的基础上,受该书启发并作为对该书的回应,本文试图进一步思考该书涉及的两个基本的本体论问题:在“心”与“事”二者之间,“人之所以为人”更应当由何者来界定在“心”与“事”二者之中,何者应更为优先较之杨国荣教授在该书中显示的“事本论”的立场,本文对这两个问题的反省可以视为一种“心本论”的立场。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本文不仅更为肯定“心本论”的本体论立场,更以具体的论证指出了为什么这样一种“心本论”的立场更为合理与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 “事 “心本论” “事本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体的形上学有多具体——“以‘事’观之”的视域
11
作者 应奇 杨超逸 《哲学分析》 CSSCI 2022年第4期30-43,196,共15页
《人与世界:以“事”观之》是杨国荣教授长期倡导的视域哲学的一次最近的示例和实践,也是具体的形上学的最新理论结晶。首先,从通过冯契追溯到金岳霖的哲学传统的“视域”看,可以梳理出从“以观建事”到“以事观之”的视域变迁;其次,“... 《人与世界:以“事”观之》是杨国荣教授长期倡导的视域哲学的一次最近的示例和实践,也是具体的形上学的最新理论结晶。首先,从通过冯契追溯到金岳霖的哲学传统的“视域”看,可以梳理出从“以观建事”到“以事观之”的视域变迁;其次,“以事观之”在形上学领域中之掘进及其哲学效能同样可以从20世纪分析哲学的事实、事物和事件三种本体论的视域中得到映照和观察,尤其是,“以事观之”与斯特劳森以物体和人为基本殊相的所谓描述的形上学具有某些共振和鸣之点;最后,从“实践转向”的视域,以“作”为本源义的“以事观之”又呼应了中西哲学的晚近发展中调和古典三项的致思取向,并为重访知识与智慧的关系提出了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具体的形上学 视域 “事 描述的形上学 实践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白“事”理
12
作者 陈辉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78-80,共3页
毫无疑问,表示“事”的名词在中学英语课本中屡见不鲜,最常见的就是thing这个词,它可指“事”、“事情”、“事件”,也指“事业”,还可指“事项”。
关键词 “事 中学英语 课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析叙事题材的发掘与选择
13
作者 王鹏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37-39,共3页
教育叙事首先要有“事”可叙,这个“事”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也不是闭门杜撰出来的,而是来自于真实的教学实践和丰富多彩的教育生活。这样的“事”就是叙事的“题材”,题材是叙事的基本材料。
关键词 题材 发掘 “事 教育叙 教育生活 教学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事责共同体”:基层运动式治理及其组织逻辑的构想 被引量:9
14
作者 张园园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5-54,共10页
“时时有任务、事事要追责”是当前基层治理的现实,而在此背景下基层政府仍然可以有效地完成组织任务。传统的“层级组织”“政策动员”研究视角在确定性、结构化的外部压力上作出解释,从弹性机制、共产力与能动性的角度进行思考。通过... “时时有任务、事事要追责”是当前基层治理的现实,而在此背景下基层政府仍然可以有效地完成组织任务。传统的“层级组织”“政策动员”研究视角在确定性、结构化的外部压力上作出解释,从弹性机制、共产力与能动性的角度进行思考。通过对H市M社区案例的研究表明,基层政策的实施经历了层级事件放大、多重责任建构以及运动施压的过程,背后显示出当前基层的弹性实施与结构规制的组织内涵,与运动式治理下的压力相辅相成。由此,提出“事责共同体”的理论构想,“时时有压力”构成了以“事”为核心的行政逻辑,“事事要追责”形成了长效权责联结机制,组织通过“事责”的互动作用构建了行动共同体,并在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交替作用下发挥弹性治理的效能。从长期来看,“事责共同体”不会一直存在,但有可能成为自下而上行政体制改革的中介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式治理 任务型组织 弹性治理 “事责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高职思政课“事、课、学、思、用”一体化体系构建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王周刚 王晓翠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87-91,共5页
立足突发公共事件的特殊背景,高职思政课“事、课、学、思、用”一体化体系构建要科学把握时代定位与构建价值,以问题导向、逻辑导向、典型导向、行动导向为构建维度,通过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思政课程运转体系、丰富思政课一体化教材体... 立足突发公共事件的特殊背景,高职思政课“事、课、学、思、用”一体化体系构建要科学把握时代定位与构建价值,以问题导向、逻辑导向、典型导向、行动导向为构建维度,通过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思政课程运转体系、丰富思政课一体化教材体系建设的内容和实效、推进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方式彰显特色、打造思政课一体化生态共同体等路径,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学育人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全力推进高职思政课育人新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发公共 高职思政课 “事、课、学、思、用”一体化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谱写图书馆事业新的华章
16
作者 朱强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2,共1页
关键词 图书馆 “情” “事 相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何讲好专业故事?
17
作者 张菊荣 丁怡雯 《中小学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3-55,共3页
学校往往如此:做了很多的事。却不知道怎么讲。究其原因。一是做的事虽然多,但没有经过细细考量,所以,专业成分不足,当然就难以表达:二是事情本身是有专业含量的,但却不知道如何表达。我们在表达专业思想时。经常采用论文的形式。殊不知... 学校往往如此:做了很多的事。却不知道怎么讲。究其原因。一是做的事虽然多,但没有经过细细考量,所以,专业成分不足,当然就难以表达:二是事情本身是有专业含量的,但却不知道如何表达。我们在表达专业思想时。经常采用论文的形式。殊不知,故事也是表达专业思想的重要载体,而且更贴近教师实际。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专业成就主要就是创造教育故事。教师的专业思想大多藏在“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故 专业思想 情本身 教师 “事 学校 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思敬严行敬笃:孔子“事”观的道德取向考察
18
作者 付粉鸽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99-204,共6页
"敬"是孔子及儒家的重要范畴,既是对待鬼神等不可知不可控之物时的畏惧之情,更是面向求仁为礼执政等生活世界的可知可行之事时的端肃态度。在孔子的思想中,"事"指涉甚广,是对人所打交道的具体事宜、活动过程等与身... "敬"是孔子及儒家的重要范畴,既是对待鬼神等不可知不可控之物时的畏惧之情,更是面向求仁为礼执政等生活世界的可知可行之事时的端肃态度。在孔子的思想中,"事"指涉甚广,是对人所打交道的具体事宜、活动过程等与身体相对待的诸种情实总括,修齐治平皆为"事","事"构成人的生活世界,做人见于做事之中,成人即在成事之中;在"事"上方可成就德性,故以立德为本的孔子极重"事",主张以"敬"思"事"、以"敬"谋"事"、以"敬"执"事"、以"敬"成"事","敬"成为孔子"事"观的基本道德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子 “事 端肃 修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故事制造
19
作者 刘志明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1,共1页
故事中“人”是主干,思想的解放、思维的革新、创意的进发和灵感的闪现,离不开“人”和要干的“事”
关键词 制造 “事 创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实践转向视域中的伦理学知识重建
20
作者 付长珍 王九洲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4-42,共9页
沉思传统的解构引发了西方学界对伦理学知识合法性的质疑。沉思传统以思辨逻辑建立起关于终极真相的世界观,强调理论的至上地位,承认真正有德性的生活在于理性地沉思。从理论的演进来看,沉思传统遭遇来自自然科学的挑战,使古典哲学时期... 沉思传统的解构引发了西方学界对伦理学知识合法性的质疑。沉思传统以思辨逻辑建立起关于终极真相的世界观,强调理论的至上地位,承认真正有德性的生活在于理性地沉思。从理论的演进来看,沉思传统遭遇来自自然科学的挑战,使古典哲学时期建构的伦理学知识丧失了其存在论的根基。因此,重建伦理学知识必须构建一种新的世界图景和价值秩序。后形而上学的实践转向,突破了西方中心主义的封闭体系,将伦理学知识的重建置于多元文明传统对话之中。海外汉学的研究为重建伦理学知识提供了多元文明的借鉴,但这仍是以西方的核心议题观照中国伦理传统,因而有必要唤醒中国伦理传统中的标识性概念,为回应全球化时代的伦理挑战、推动伦理学知识的转型创新提供中国智慧和中国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外汉学 伦理学知识 实践转向 沉思传统 “事”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