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慕华”与“事大”:高丽王朝的对华外交试论 |
魏志江
蔡苏露
|
《江海学刊》
北大核心
|
2025 |
0 |
|
|
2
|
古代中朝关系史中“事大”与“字小”问题的认识论 |
王臻
|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
2013 |
6
|
|
|
3
|
论黎紫书小说的“故”“事”“性”及其限制 |
朱崇科
|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
2015 |
7
|
|
|
4
|
“赞天地之化育”与“人是对象性活动”的比较与汇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事’的本体论”建构论纲 |
王南湜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22 |
3
|
|
|
5
|
“因时、因史、因事”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话语 |
陈卫平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8 |
2
|
|
|
6
|
事与思——对“以事观之”若干评论的回应 |
杨国荣
|
《哲学分析》
CSSCI
|
2022 |
1
|
|
|
7
|
刘禹锡“事佛而佞”心态探析 |
龚玉兰
|
《内蒙古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
2002 |
1
|
|
|
8
|
“事”、“理”与“势”、“理”探讨的深入 |
刘治立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
9
|
古典诗歌的叙事批评论——以诗话为中心 |
李孝弟
|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0 |
|
|
10
|
“事在人为”说“心”“事”——读杨国荣教授《人与世界:以事观之》的若干思考 |
彭国翔
|
《哲学分析》
CSSCI
|
2022 |
0 |
|
|
11
|
具体的形上学有多具体——“以‘事’观之”的视域 |
应奇
杨超逸
|
《哲学分析》
CSSCI
|
2022 |
0 |
|
|
12
|
明白“事”理 |
陈辉
|
《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北大核心
|
2015 |
0 |
|
|
13
|
浅析叙事题材的发掘与选择 |
王鹏
|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
14
|
“事责共同体”:基层运动式治理及其组织逻辑的构想 |
张园园
|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9
|
|
|
15
|
突发公共事件背景下高职思政课“事、课、学、思、用”一体化体系构建研究 |
王周刚
王晓翠
|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
2022 |
3
|
|
|
16
|
谱写图书馆事业新的华章 |
朱强
|
《大学图书馆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
17
|
如何讲好专业故事? |
张菊荣
丁怡雯
|
《中小学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
2019 |
0 |
|
|
18
|
思敬严行敬笃:孔子“事”观的道德取向考察 |
付粉鸽
|
《学海》
CSSCI
北大核心
|
2021 |
0 |
|
|
19
|
故事制造 |
刘志明
|
《商业时代》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
20
|
实践转向视域中的伦理学知识重建 |
付长珍
王九洲
|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