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九·一八”事变后英国对日绥靖及其本质探究 被引量:1
1
作者 于磊 温荣刚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4期35-39,共5页
"九·一八"事变后,英国主导下的国联非但未能有效阻止日本的侵华行为,反而在其不断纵容之下,日本侵华脚步不断加大。究其本质,此时英国在中国问题上对日本的退让,源自于一战后英国整体实力的下降及其在中国东北的利益远... "九·一八"事变后,英国主导下的国联非但未能有效阻止日本的侵华行为,反而在其不断纵容之下,日本侵华脚步不断加大。究其本质,此时英国在中国问题上对日本的退让,源自于一战后英国整体实力的下降及其在中国东北的利益远比日本为低。英国这种绥靖政策的推行首当其冲损害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从长远来看,也损害了华盛顿体系所确立的和平原则,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埋下了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李顿调查团 绥靖政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一八”事变后英国、国联对日政策演变 被引量:3
2
作者 赵岚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16-123,共8页
英国和国际联盟如何应对"九·一八"事变,对当时局势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九·一八"事变之后,英国的远东外交政策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国际联盟也做了维护和平现状的努力,但是英国的远东外交和国际联盟的努... 英国和国际联盟如何应对"九·一八"事变,对当时局势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九·一八"事变之后,英国的远东外交政策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国际联盟也做了维护和平现状的努力,但是英国的远东外交和国际联盟的努力终告失败,原因就在于它们始终停留在"不承认"政策的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国际联盟 “九·一八”事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抗日联军的英勇斗争——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被引量:1
3
作者 兰兵 袁淑范 《兰台内外》 2005年第4期11-13,共3页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当局采取“不抵抗”的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东北大部分地区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的痛苦之中。日本侵略者的...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侵略中国东北地区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当局采取“不抵抗”的政策,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东北大部分地区被日本侵略者占领,东北人民陷于水深火热的痛苦之中。日本侵略者的野蛮暴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民族义愤。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及时发表宣言和决议,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号召全国人民组织起来,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东北抗日联军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 历史考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一八”事变后吉林军民的抗日斗争——写于“九·一八”事变70周年之际 被引量:1
4
作者 安德喜 《兰台内外》 2001年第5期52-54,共3页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的野蛮罪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和中共满洲省委及时发表宣言和决议,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号召东北民众和全国...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九·一八”事变。日本侵略者的野蛮罪行,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极大愤慨。事变爆发后,中共中央和中共满洲省委及时发表宣言和决议,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罪行,号召东北民众和全国人民抵抗日寇的武装侵略。面对日本强盗的倒行逆施,战斗在反日斗争第一线的吉林省各级党组织,广泛发动和组织全省各族人民,英勇地投入到反抗侵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吉林 抗日斗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九·一八”事变对关内移民东北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范立君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7-75,共9页
1931年爆发的“九·一八”事变,给民国以来关内人民的“闯关东”运动带来了深刻影响。它一方面使关内人民出关受阻,移民数量骤减,中断了正常的移民进程;另一方面,也是更为主要的,它使“九·一八”事变后关内与东北间人口的迁移... 1931年爆发的“九·一八”事变,给民国以来关内人民的“闯关东”运动带来了深刻影响。它一方面使关内人民出关受阻,移民数量骤减,中断了正常的移民进程;另一方面,也是更为主要的,它使“九·一八”事变后关内与东北间人口的迁移与流动发生了根本变化,完全被纳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战争轨道,其发展随着日本侵华政策的变化而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移民 东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对东北某些地区朝鲜族的日语教育——以教科书中的天皇制教育为例 被引量:1
6
作者 徐雄彬 王升远 《东北亚外语研究》 2015年第1期59-63,共5页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出于殖民统治需要,以朝鲜族是"日本国臣民"为由,在东北某些地区朝鲜族学校实施了以日语教育为重点的奴化教育,其核心是天皇制教育。本文以该地区朝鲜族学校日语教科书中的天皇制教育为例,... "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出于殖民统治需要,以朝鲜族是"日本国臣民"为由,在东北某些地区朝鲜族学校实施了以日语教育为重点的奴化教育,其核心是天皇制教育。本文以该地区朝鲜族学校日语教科书中的天皇制教育为例,分析"九·一八"事变前日本在东北某些地区朝鲜族学校推行的日语教育的特点。经研究发现,当时的日语教科书中关于语言教育的内容不到四分之一,而天皇制教育的内容所占比例却占到了三分之一,篇幅最多。天皇制教育主要体现在思想道德教育、历史神话教育、地理教育等方面。这个时期日本实施天皇制教育的本质是同化教育,主要目的在于使朝鲜族青少年了解天皇,忠诚于天皇,成为"日本国民",支持日本的对外侵略战争。通过分析最后得出一些对我国的启示。如:编写教科书应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对于日本右翼否认殖民教育历史的问题中韩两国应该联手应对;我国应警惕日本的文化"输出"问题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日本 东北朝鲜族学校 日语教育 小学教科书 天皇制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盛京时报》关于“九·一八”事变的报道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彧 李小琴 《昌吉学院学报》 2010年第4期68-70,共3页
《盛京时报》是20世纪初我国东北一份知名度很高的报纸。但是,这些年对《盛京时报》研究却很有限,并大多集中在对其历史意义的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对"九.一八"这个全面侵华的标志性事件的研究,揭示出新闻宣传对历史事件所起的... 《盛京时报》是20世纪初我国东北一份知名度很高的报纸。但是,这些年对《盛京时报》研究却很有限,并大多集中在对其历史意义的研究。本文旨在通过对"九.一八"这个全面侵华的标志性事件的研究,揭示出新闻宣传对历史事件所起的巨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盛京时报 “九·一八”事变 报道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一八”事变中,辽西地区抗日活动散记
8
作者 郭树民 《中国天主教》 1995年第4期18-19,共2页
自张学良将军东北易帜,和南京中央政府统一后,日本侵略者对东北大好河山早已垂涎三尺,按撩不住吞并东北的野心。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由于蒋介石采取不抵抗主义,日军铁蹄所到,势如破竹,从此东北人民过了14年的牛马生活。
关键词 “九一八”事变 辽西地区 抗日活动 “九·一八”事变 日本侵略者 不抵抗主义 东北易帜 东北抗日义勇军 蒋介石 中央政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一八 勿忘国耻
9
《校园心理(医学心理指导)》 2005年第9期29-29,共1页
关键词 中国军队 “九·一八”事变 1931年 日本 关东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二六”事件、“双十二”事变和“七·七”事变
10
作者 金卫星 《高校教育管理》 1996年第3期9-18,共10页
关键词 对外战略 西安事变 军部 “七·七”事变 日本帝国主义 蒋介石 “九·一八”事变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华北 和平解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充分挖掘“西安事变”在历史教学中的多种教育功能
11
作者 童荣霞 《青海教育》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2期32-33,共2页
充分挖掘“西安事变”在历史教学中的多种教育功能童荣霞30年代的“西安事变”震惊中外,在中华民族解放史及国共两党关系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这一事件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被编入中学历史课本,... 充分挖掘“西安事变”在历史教学中的多种教育功能童荣霞30年代的“西安事变”震惊中外,在中华民族解放史及国共两党关系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新中国成立后,这一事件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被编入中学历史课本,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受到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安事变 历史教学 蒋介石 多种教育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日本帝国主义 偶然性 “九·一八”事变 “兵谏” 主要矛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青年的抗日救亡运动 被引量:1
12
作者 范彩屏 《贵州文史丛刊》 1995年第5期77-82,共6页
关键词 抗日救亡运动 青年学生 国民党政府 贵州青年 抗日救国 “九·一八”事变 贵州省 日本帝国主义 党的领导 进步青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农抗日游击队的创建
13
作者 张苏林 《兰台内外》 2005年第4期13-13,共1页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各族人民和各地爱国将士在中共中央暨中共满洲省委领导下,组成人民抗日游击武装,进行抗日斗争,省委在东满和南满创建了反日游击队。
关键词 工农抗日游击队 “九·一八”事变后 中国 抗日战争 延吉反日游击队 珲春反日游击队 汪清反日游击队 和龙反日游击队 磐石反日游击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车向忱高等教育思想
14
作者 马立武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3期104-106,共3页
关键词 车向忱 高等师范教育 东北地区 高等教育思想 等学校 正统观念 社会主义 思想改造运动 为人民服务 “九·一八”事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论国民政府依赖国联外交政策的形成 被引量:5
15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1999年第1期97-101,共5页
依赖国联是国民政府处理“九·一八”事变的主要外交政策。蒋介石在这一政策形成过程中确实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并非是他个人决策的产物,而是以国民政府党政要员早已形成的共识为基础。而从国民政府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欧美抑制日... 依赖国联是国民政府处理“九·一八”事变的主要外交政策。蒋介石在这一政策形成过程中确实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并非是他个人决策的产物,而是以国民政府党政要员早已形成的共识为基础。而从国民政府长期以来形成的以欧美抑制日本的对日政策来看,它是“九·一八”事变以前对日政策发展的必然产物。如从国民政府与国联的关系来看,“九·一八”事变以前所形成的总想利用国联这一外交途径处理中国与外国军事冲实的决策倾向,是“九·一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民政府 国际联盟 外交政策 “九·一八”事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位真正的人民作家──在马加创作生涯研讨会上的讲话 被引量:2
16
作者 王充闾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37-42,共6页
关键词 马加 创作生涯 长篇小说 作家 东北人民 “九·一八”事变 深入生活 延安文艺座谈会 人民群众 研讨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雄浑悲壮的歌声,不屈的民族精神——略论抗日战争时期的歌咏活动与歌曲创作 被引量:1
17
作者 姚玉卿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1995年第1期40-43,70,共5页
歌曲创作与歌咏活动离不开历史背景.这一背景就是我们常说的时代性.抗日战争时期歌咏运动和歌曲作家群体的形成,是与当时的形势紧密联系着的.那惊天动地的歌声反映了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战斗精神.这歌声一旦爆发出来,便形成了一股不可战... 歌曲创作与歌咏活动离不开历史背景.这一背景就是我们常说的时代性.抗日战争时期歌咏运动和歌曲作家群体的形成,是与当时的形势紧密联系着的.那惊天动地的歌声反映了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的战斗精神.这歌声一旦爆发出来,便形成了一股不可战胜的精神力量.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全国人民无不感到震惊和愤怒.此后,又发生了“一·二八”日寇在上海的侵略战争.当时任职于上海国立音专的作曲家黄自(1904——1938),与本校的爱国师生到浦东一带为东北义勇军募捐,作词并谱写了我国最早的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合唱作品《抗敌歌》,响亮地喊出了“抗日”的口号,并把“四万万同胞”作为“中华锦绣江山”的“主人翁”加以歌颂,表明了鲜明的爱国民主倾向,因此很快成为社会上广为传唱的曲目.其后,作曲家又创作了《旗正飘飘》(韦瀚章词)这首合唱歌曲,表达了“国亡家破,祸在眉梢”的悲愤情绪,表现了人民群众抗敌的决心和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时期 民族精神 雄浑悲壮 抗日救亡歌曲 “九·一八”事变 救亡歌咏 抗战歌曲 义勇军进行曲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歌曲创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日救亡运动在贵阳 被引量:1
18
作者 蔡继聪 《贵州文史丛刊》 1995年第4期75-80,共6页
关键词 抗日救亡运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国民党 日本帝国主义 贵州省 抗日战争 中国共产 “九·一八”事变 工人运动 国际援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断追求 不断进取 不断奋斗──追忆外祖父周素园
19
作者 赵明和 《贵州文史丛刊》 1999年第5期23-24,共2页
关键词 奋斗精神 学习与思考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九·一八”事变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罗密欧与朱丽叶 资产阶级革命者 贵州 十多岁 周素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时陆地兵险开办始末 被引量:1
20
作者 茅子嘉 赵镇圭 《上海保险》 1997年第3期42-43,共2页
陆地兵险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产物.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一向抱有野心,在“九·一八”事变后,又挑起了“卢沟桥”事件.国民党政府慑于淫威,初则采取不抵抗主义,后又执行了“先安内后攘外”的绝端错误政策,使日寇长驱而进,如入无人之境.... 陆地兵险是抗日战争时期的产物.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一向抱有野心,在“九·一八”事变后,又挑起了“卢沟桥”事件.国民党政府慑于淫威,初则采取不抵抗主义,后又执行了“先安内后攘外”的绝端错误政策,使日寇长驱而进,如入无人之境.华北地和沿海各省相继沦陷,国民党政府被迫迁往重庆,号称“陪都”,是抗日战争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国民党政府为了鼓励和保护工矿企业内迁,一旦遭受日机轰炸所致经济损失,得到补偿,恢复生产,增强抗战力量,继1939年8月开办战时运输兵险后.决定由财政部拨款一千万元(约合黄金三万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兵险 国民党政府 保险公司 抗日战争时期 “九·一八”事变 保险部 日本帝国主义 不抵抗主义 战时运输 熟练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