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构成的主体性与意动的主体性
1
作者 翟振明 《现代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1-86,共6页
先验主体性与客体性尽管在概念上相互对峙,但作为人类经验与实践的出发点,它们在运作上却从一开始就是浑然一体的。构成主体性是让在时空中对象化了的客体呈现在主体面前并获得意义的意向结构,意动主体性却是让主体获得目的性并将目的... 先验主体性与客体性尽管在概念上相互对峙,但作为人类经验与实践的出发点,它们在运作上却从一开始就是浑然一体的。构成主体性是让在时空中对象化了的客体呈现在主体面前并获得意义的意向结构,意动主体性却是让主体获得目的性并将目的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对象化的意向结构。在构成主体性和意动主体性之间的互动中协辩理性的介入,是使规范伦理学有可能在交互主体性的平台上展开的先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性 规范伦理学 道德哲学 上学 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心学批判的有效性及其限度——以王船山的心学批判为例
2
作者 孙钦香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5-31,150,共8页
与陆王心学的兴起演进相伴而生的便是心学批判史的展开,而王船山即此心学批判史中的一位代表性人物。首先,基于心性之辨,批评陆王“心即理”说,克服心学“主体性形上学”,在超越与内在之间保持均衡;其次,承继朱子“格物始教”,并积极回... 与陆王心学的兴起演进相伴而生的便是心学批判史的展开,而王船山即此心学批判史中的一位代表性人物。首先,基于心性之辨,批评陆王“心即理”说,克服心学“主体性形上学”,在超越与内在之间保持均衡;其次,承继朱子“格物始教”,并积极回应阳明之问,批评陆王“第一义工夫”;最后,对心学之社会政治风气影响的批判显然属“外在批判”,但针对李贽、陶望龄等对当时文风影响的批判,却也言之成理。可见,船山的心学批判有其思想效力,但亦有其限度,与陆王心学共享“仁义固有”,这决定其在人性的看法上仍属于广义道学,且其“外在批判”存在苛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学批判 “主体性形上学”批判 “第一义工夫”批判 外在批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刍议 被引量:1
3
作者 石永之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65-67,共3页
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从破解以康德哲学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入手,重铸儒家新内圣,认为人有智的直觉,有限的人可以无限(圆善),智的直觉开出本体界,坎陷之后可以开出现象界,开出儒家新外王———科学和民主。但他由于时代的局限,未能对工具理... 牟宗三的道德形上学从破解以康德哲学为代表的西方哲学入手,重铸儒家新内圣,认为人有智的直觉,有限的人可以无限(圆善),智的直觉开出本体界,坎陷之后可以开出现象界,开出儒家新外王———科学和民主。但他由于时代的局限,未能对工具理性本身进行反思,也没有对形上学本身进行反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德上学 新外王 新内圣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化劳动理论的批判性意义——兼论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伦理关怀 被引量:3
4
作者 姜晶花 《伦理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24,共5页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将异化批判贯穿于自然、政治、经济领域。其异化劳动理论体现了马克思深切的伦理关怀,凸显了异化分析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意义。当前,重温马克思有关异化的历史性研究和现实性批判,将使我们突破伦理层面的单一性...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将异化批判贯穿于自然、政治、经济领域。其异化劳动理论体现了马克思深切的伦理关怀,凸显了异化分析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意义。当前,重温马克思有关异化的历史性研究和现实性批判,将使我们突破伦理层面的单一性思考,摆脱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局限,认识现代性危机的社会历史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化劳动理论 伦理关怀 马克思 批判 意义 主体性上学 社会历史根源 现代性危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哲学的批判意识——对墨子刻教授的一个回应
5
作者 郁振华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7-64,共8页
本文是对墨子刻教授关于《形上的智慧如何可能?——中国现代哲学的沉思》一书的长篇书评的一个回应。文章试图澄清墨子刻先生在解读过程中批评过的某些问题,并就中西哲学的一些重要问题和墨子刻先生进行商榷,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哲学的批... 本文是对墨子刻教授关于《形上的智慧如何可能?——中国现代哲学的沉思》一书的长篇书评的一个回应。文章试图澄清墨子刻先生在解读过程中批评过的某些问题,并就中西哲学的一些重要问题和墨子刻先生进行商榷,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哲学的批判意识作出辩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批判意识 中国哲学 西方哲学 上学 墨子刻 逻辑实证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身体与山水:探索“自然”的当代性 被引量:2
6
作者 何乏笔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5-10,共6页
超越自然者乃是体任自身的自然,"自然"概念可以看作阿多诺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剩余",它表达了一种唯物论的、具体的、能承认内世性、历史性和身体性之重要意义的形上学可能的希望。林寿宇的抽象山水画和蒋三石的石... 超越自然者乃是体任自身的自然,"自然"概念可以看作阿多诺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剩余",它表达了一种唯物论的、具体的、能承认内世性、历史性和身体性之重要意义的形上学可能的希望。林寿宇的抽象山水画和蒋三石的石上水墨为我们理解这一"自然"观的当代性义涵提供了绝妙的图示。林寿宇"去掉笔触"的方法论抉择与"绘画已死"的断言并不是艺术的简化或极少化,而是对艺术之底线或极限的探索,是一种将形上学所剩余的真理内涵浓缩到与物体发生微观感通的可能性之中的努力,这一努力,在蒋三石绘画过程中的自然性上生动起来,即,主体要放下意向性或特定的构图,进入放空状态,毫无保留地投入自然情境的当下,如此,真正的主体性,即同一性自我与非同一性自我的沟通才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观上学 平淡 身体感通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