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审美文化与艺术生存 被引量:4
1
作者 师滕守尧 《浙江学刊》 CSSCI 1997年第5期47-,49+48+50,共4页
审美文化与艺术生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滕守尧(北京100732)在当今汹涌澎湃的现代化大潮中,重提审美文化,就是要发展一种足以与“数字化生存方式”抗衡的“艺术化生存方式”。在我国多数人心目中,所谓现... 审美文化与艺术生存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滕守尧(北京100732)在当今汹涌澎湃的现代化大潮中,重提审美文化,就是要发展一种足以与“数字化生存方式”抗衡的“艺术化生存方式”。在我国多数人心目中,所谓现代化,主要是以科技的发达和物质的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审美文化 大众文化 “为艺术而艺术” 大众传播媒介 中西文化的比较 大众化 西方文化 公司国家 文化艺术 “包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万不要忘记它是艺术”——鲁迅创作思想探秘之一
2
作者 艾斐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1期24-29,共6页
“万不要忘记它是艺术”———鲁迅创作思想探秘之一●艾斐恩格斯在写给敏·考茨基的一封谈论文学创作的信中指出,作品的思想“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地指点出来”①。这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思想... “万不要忘记它是艺术”———鲁迅创作思想探秘之一●艾斐恩格斯在写给敏·考茨基的一封谈论文学创作的信中指出,作品的思想“倾向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而不应当特别地指点出来”①。这就是说,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固然重要,但它却须臾不可离开一定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创作 艺术 思想内容 书信集 “为艺术而艺术” 作品 艺术技巧 描写技巧 创作技巧 《儒林外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草——沉钟社艺术倾向之我见
3
作者 邓时忠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6年第3期61-66,共6页
浅草——沉钟社“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团体”。自从一九三五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作出这个论断后,五十年来,人们几乎众口一词地说该社的艺术倾向是“为艺术而艺术”,甚至随着时... 浅草——沉钟社“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团体”。自从一九三五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以下简称《导言》)中作出这个论断后,五十年来,人们几乎众口一词地说该社的艺术倾向是“为艺术而艺术”,甚至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有渐次升级的趋向。比如,一九八四年出版的《中国现代小说史》(赵遐秋、曾庆瑞编,以下简称《小说史》)写道:“‘一九二四年中发祥于上海的浅草社,其实也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作家团体。’鲁迅这个论断,除了时间误记,大体上是恰当的”。“他们对旧社会不满,又看不见出路,受西方资产阶级文学影响,只想在文学艺术中讨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艺术倾向 “为艺术而艺术” 中国现代小说史 新文学大系 鲁迅 《导言》 文学影响 文学艺术 九二四 作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格奥尔格融合诗与修辞的新构想
4
作者 杨宏芹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3-52,92,共11页
信奉“为艺术而艺术”的德国诗人格奥尔格在19世纪末提出融合诗与修辞的新构想,基于三点:一是建构自己的言说对象--格奥尔格圈子;二是把“为艺术而艺术”与修辞看成一种美育;三是重视身教。格奥尔格的这一想法,灵感来自马拉美,具体见于... 信奉“为艺术而艺术”的德国诗人格奥尔格在19世纪末提出融合诗与修辞的新构想,基于三点:一是建构自己的言说对象--格奥尔格圈子;二是把“为艺术而艺术”与修辞看成一种美育;三是重视身教。格奥尔格的这一想法,灵感来自马拉美,具体见于他创作的以亚历山大里亚诗人卡利马科斯和古希腊修辞教育家伊索克拉特这两个人名为标题的两首赞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斯特凡·格奥尔格 马拉美 卡利马科斯 伊索克拉特 “为艺术而艺术” 修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晚清到“五四”时期文学观的衍变
5
作者 梁颖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25-129,共5页
运用社会分析和比较方法,对晚清到"五四"时期文学观的衍变进行了勾勒,试图梳理这两个历史阶段文学观之间的渊源关系,凸显它们的不同特点、优长与局限,并为建构一种较为完善的文学观提供借鉴。晚清梁启超的启蒙功利文学观和王... 运用社会分析和比较方法,对晚清到"五四"时期文学观的衍变进行了勾勒,试图梳理这两个历史阶段文学观之间的渊源关系,凸显它们的不同特点、优长与局限,并为建构一种较为完善的文学观提供借鉴。晚清梁启超的启蒙功利文学观和王国维的超功利人本文学观分别开启了"五四"时期"为人生"和"为艺术"两种文学观,但这种影响却是曲折的、复杂的。"五四"时期这两种文学观缺乏晚清两大文学观的纯粹性,它们各自都具有多种文学观交相为用、看似分裂实则互补的特点,因而共同地呈现出驳杂的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功利文学观 超功利人本文学观 “为人生”的艺术 “为艺术而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朝墓志书人身份辨析 被引量:4
6
作者 邵磊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6年第2期87-88,92,共3页
南朝墓志书人身份辨析邵磊在中国历史上,南朝是一个书法文化极其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由于统治者的热衷和倡导,文人士大夫们竟相以翰墨相标榜,以至于朝野上下,研习书法蔚成风气,这使得南朝书法在禀承了魏晋衣钵之后而更臻成熟和完... 南朝墓志书人身份辨析邵磊在中国历史上,南朝是一个书法文化极其繁荣昌盛的历史时期。由于统治者的热衷和倡导,文人士大夫们竟相以翰墨相标榜,以至于朝野上下,研习书法蔚成风气,这使得南朝书法在禀承了魏晋衣钵之后而更臻成熟和完美。其时书家亦盛,如刘宋时较著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志 书法文化 书法家 中国书法艺术 吏部尚书 艺术价值 顾野王 书法艺术风格 政治地位 “为艺术而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必须历史地评析“新月” 被引量:1
7
作者 王强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4期56-61,共6页
站在当今的历史高度,全面地审视历史的《新月》,澄清对“新月派”的模糊认识,揭看“新月’的真正之光,这不仅有利于推动对“新月派”研究的深化;而且对于贯彻和落实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学术原则,以繁荣我们的学术园地,具有... 站在当今的历史高度,全面地审视历史的《新月》,澄清对“新月派”的模糊认识,揭看“新月’的真正之光,这不仅有利于推动对“新月派”研究的深化;而且对于贯彻和落实尊重历史、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学术原则,以繁荣我们的学术园地,具有积极意义。 一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如果说新月社与《晨报诗镌》、《晨报剧刊》,新月书店和《新月》月刊、《诗刊》之间关系本来就已十二分的复杂;那么,在以往的现代文学研究当中,经过研究者的七解八说的创造发挥,它们的关系不仅未能被理清,甚至更加复杂了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月派” 国民党蒋介石集团 《新月》杂志 大革命失败后 “革命文学”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 现代文学研究 文学原则 “为艺术而艺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小说派”反传统的内涵
8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95-95,共1页
马小朝在《揪着自己的头发不能飞离脚下的大地》(《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4期)一文中指出:“新小说”作家是以其反传统的举措而拉开小说创作之幕的,而他们反传统的第一声号角,就是声讨西方文学一、二千年以来以道德论为目的、以认识论为... 马小朝在《揪着自己的头发不能飞离脚下的大地》(《外国文学评论》1994年4期)一文中指出:“新小说”作家是以其反传统的举措而拉开小说创作之幕的,而他们反传统的第一声号角,就是声讨西方文学一、二千年以来以道德论为目的、以认识论为手段的文艺本体论.这种文艺本体论由古希腊苏格拉底提出,经柏拉图和亚理士多德理论化、系统化后,一直牢牢地统治着19世纪以前西方文艺理论的基本方向,因而也深深地影响并制约着西方文学长河的基本流向.尽管在19世纪以后,标榜“为艺术而艺术”的文艺思想登上了文学历史舞台,它们也曾将矛头指向了传统的以道德为目的、以认识为手段的文艺本体论思想,但我们仔细一看,便不难发现,它们不过是从逆反心理的角度,颠覆了传统道德论、认识论的理性主义尺度,从而偷换了传统道德论和认识论的内容:自然欲望代替了社会意志、情感体验代替了理智认知、人性的肉体代替了神性的灵魂、生命的直觉代替了思维的悟性.但从根本上说,它们并没有、也不可能从形式上彻底摒弃传统的文艺本体论.“新小说”派的艺术反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传统 新小说派 文艺本体论 西方文学 “新小说” 认识论 文艺思想 “为艺术而艺术” 亚理士多德 情感体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萌芽木刻集》后记
9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58-59,共2页
关键词 木刻家 萌芽期 鲁迅先生 艺术 木刻运动 木刻讲习会 作品 “为艺术而艺术” 革命美术 艺术表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托尔斯泰的小说理论
10
作者 翁义钦 《外国语文》 1994年第4期1-7,共7页
托尔斯泰不仅以优美的小说著称于世,而且在他的作品、序跋、文论著述、日记、书信中阐发了小说理论。这些论述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其中包含不少新见胜解。探讨他的小说理论,对于我们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小说观念、认识小说创作中一些带有... 托尔斯泰不仅以优美的小说著称于世,而且在他的作品、序跋、文论著述、日记、书信中阐发了小说理论。这些论述涉及多方面的问题,其中包含不少新见胜解。探讨他的小说理论,对于我们了解这位文学巨匠的小说观念、认识小说创作中一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都是很有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尔斯泰 小说家 小说创作 “为艺术而艺术” 《战争与和平》 小说理论 颓废主义 人物性格 颓废派 列夫·托尔斯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论文艺的功利性
11
作者 袁兴华 《中国文学研究》 1989年第1期3-8,113,共7页
(一)从反对功利主义动机说到倡导“文学革命” 20年代,创造社以尊贵天才、畸重自我和推崇纯艺术而著称于文坛,作为创造社骨干分子的郭沫若,其前期也被人看作是为艺术而艺术的鼓吹者。而郭沫若1936年回答蒲风的提问,则说自己从未主张过... (一)从反对功利主义动机说到倡导“文学革命” 20年代,创造社以尊贵天才、畸重自我和推崇纯艺术而著称于文坛,作为创造社骨干分子的郭沫若,其前期也被人看作是为艺术而艺术的鼓吹者。而郭沫若1936年回答蒲风的提问,则说自己从未主张过为艺术而艺术,人们却产生了这种误会。如何判断上述不同的说法呢?要明乎此,就得把握郭沫若前期关于文艺功利性的基本思想,弄清其前后期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的联系和区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文艺思想 文艺家 非功利性 “为艺术而艺术” 文集 世界观 留声机 创造社 功利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创造社的一些问题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超 《求是学刊》 1980年第3期7-11,37,共6页
关键词 创造社 郭沫若 鲁迅 文学研究会 文学主张 “为艺术而艺术” 成仿吾 郁达夫 浪漫主义 前期创造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小松的文学创作
13
作者 李春燕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5期148-152,共5页
小松是东北沦陷时期多产而知名的作家之一,原名赵树全,笔名有赵孟原、梦园等,1912年生于辽宁省黑山县大虎山镇。童年时代,他随搞土木建筑的父亲辗转飘流到武汉、贺胜桥、岳州、桃林寺、长沙、黄石港、武昌等地,最后由关内来到沈阳。这... 小松是东北沦陷时期多产而知名的作家之一,原名赵树全,笔名有赵孟原、梦园等,1912年生于辽宁省黑山县大虎山镇。童年时代,他随搞土木建筑的父亲辗转飘流到武汉、贺胜桥、岳州、桃林寺、长沙、黄石港、武昌等地,最后由关内来到沈阳。这种流浪的家庭生活,虽然耽误了少年小松的不少学业,但对他后来的创作却大有益处,他所体味到的动荡社会和人生百态,有的竟成为其长篇小说《北归》很好的素材。到了中学时代,他读到鲁迅的小说和郭沫若等人的新诗,从此对文学产生兴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篇小说 文学创作 东北沦陷时期 伪满洲国 作品 短篇小说集 “为艺术而艺术” 艺术风格 作家 诗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