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企业大型化是中国现阶段的必然选择——基于“中心—外围”的视角
1
作者 常燕 崔新健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2012年第4期58-62,共5页
文章首先指明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经济面临着结构调整的巨大压力,而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产能的重组与淘汰——企业的大型化,强中心—弱外围成为现阶段中国经济显著的产业特征;其次,结合我国现阶段国情,运用经济学上"中... 文章首先指明中国目前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经济面临着结构调整的巨大压力,而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产能的重组与淘汰——企业的大型化,强中心—弱外围成为现阶段中国经济显著的产业特征;其次,结合我国现阶段国情,运用经济学上"中心—外围"理论详细论证了大型化是目前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再次,从八个层面阐述大型化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最后得出结论,在现阶段,国家应该推行把"大型化"作为微观经济主体的战略方向之一,鼓励企业做大做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调整 大型化 规模效应 “中心—外围”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模式 被引量:5
2
作者 周光霞 余吉祥 《华东经济管理》 CSSCI 2013年第4期68-72,共5页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理论,实证检验了到中心城市的距离对长三角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到南京和杭州两个次中心城市的距离对长三角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的影响显示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预测的"∽&qu... 文章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理论,实证检验了到中心城市的距离对长三角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的影响。研究发现,到南京和杭州两个次中心城市的距离对长三角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的影响显示了新经济地理学理论预测的"∽"型规律,但到上海的距离对城市人口规模增长的影响并不存在这一规律。这表明,省会在塑造城市体系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因此,打破省际边界分割是优化区域城市体系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 “中心—外围”模式 经济集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心—亚中心—外围”区域发展格局:宏观战略与微观诉求的空间联结 被引量:4
3
作者 尹虹潘 刘姝伶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67-83,共17页
宏观层面的发展规律与国家战略、微观层面的人口流向选择,共同为在全国构建“中心—亚中心—外围”区域发展格局提供了可行性的证据,这种区域格局有助于国家战略与人民美好生活诉求在空间上有机联结,促进全国实现更加平衡和充分的区域... 宏观层面的发展规律与国家战略、微观层面的人口流向选择,共同为在全国构建“中心—亚中心—外围”区域发展格局提供了可行性的证据,这种区域格局有助于国家战略与人民美好生活诉求在空间上有机联结,促进全国实现更加平衡和充分的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中心—亚中心—外围”区域发展格局,应巩固提升沿海的集聚“中心”地位,培育壮大内陆地区的集聚“亚中心”,在分层集聚中推进兼顾平衡与充分的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亚中心—外围”格局 区域协调发展 宏观战略 微观诉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构建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宋歌 《区域经济评论》 2013年第6期53-57,共5页
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是在"中心—外围"理论与"蜂巢型结构"产业形态模型有机整合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区域性产业布局模式和形态。构建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是河南调整和优... 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是在"中心—外围"理论与"蜂巢型结构"产业形态模型有机整合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区域性产业布局模式和形态。构建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是河南调整和优化工业布局、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当前,郑州、洛阳制造业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外围城市的配套作用日益突出,中心与外围的产业联系日益密切,为河南构建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奠定了良好基础。推动河南加快形成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应进一步明确产业布局的政策导向,遵循一定的布局原则,强化外围区域的功能与作用,密切中心与外围区域的产业关联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外围”理论“ 蜂巢型结构” 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 工业空间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中国改革开放40年回顾与前瞻 被引量:15
5
作者 段文斌 张文 刘大勇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5-51,共17页
通过发挥自身的组合优势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我国经济实现了30年高速增长。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本轮全球化中形成的"中心—外围"国际分工体系和中美经... 通过发挥自身的组合优势和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我国经济实现了30年高速增长。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基本特征就是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本轮全球化中形成的"中心—外围"国际分工体系和中美经济的互补性难以持续,我国的粗放型发展模式难以依靠凯恩斯主义来维系,同时新动能正在孕育并带来了一系列积极变化。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和加快投资,而是倒逼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消费的扩大和升级与技术的创新和渗透应当成为新阶段经济发展的双引擎。就实体经济、虚拟经济与传统服务业而言,既存在实体产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也存在虚拟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产业升级与金融深化的双重任务需要在良性互动中协调并进。作为政府主导型特征鲜明的经济体,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全面转型须依托于政府转型,既要培育新动力又要减少阻力,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发展阶段 “中心—外围 产业升级 金融深化 制度性交易成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方向 被引量:3
6
作者 崔楠楠 萧琛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4-147,共4页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呈现出以下发展方向:"中心—外围"架构的金融体系短期内难以改变,长期美元地位是否下降取决于美国未来技术的领先水平;"头脑—肢体"的国际分工体系可能因碳关税在国际间的推...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呈现出以下发展方向:"中心—外围"架构的金融体系短期内难以改变,长期美元地位是否下降取决于美国未来技术的领先水平;"头脑—肢体"的国际分工体系可能因碳关税在国际间的推行而深刻改变;两极增长体系可能因美国纠正"过度消费"而失去内在动力。面对世界经济这种发展潮流,中国应加大技术投入,提高产业化水平,促成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拉动型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经济格局 “中心—外围”金融体系 “头脑—肢体”分工体系 两极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江城市跨江发展的经济学机理 被引量:4
7
作者 方大春 芮明杰 《区域经济评论》 2013年第5期136-141,共6页
跨江发展是拓展城市空间,加快城市发展的明智选择。随着跨江通道建设成本显著降低,沿江城市跨江发展已经成为主要趋势。沿江城市跨江发展不仅有利于城市环境改善,而且提高城市经济效应。从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增加市域经济联系强度,减少... 跨江发展是拓展城市空间,加快城市发展的明智选择。随着跨江通道建设成本显著降低,沿江城市跨江发展已经成为主要趋势。沿江城市跨江发展不仅有利于城市环境改善,而且提高城市经济效应。从引导资源合理配置,增加市域经济联系强度,减少居民支出等角度探索城市跨江发展合理性。我们可以借用克鲁格曼的中心—外围模型,探索城市跨江发展机理,从中可以发现伴随中心地区拥塞成本和工资提高,沿江城市中心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向对岸欠发达地区转移,并牵引城市跨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江发展 全域配置 引力模型 “中心—外围”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商口岸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以云南为例
8
作者 肖建乐 王明东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4-121,共8页
随着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革命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成了“中心”,其他国家和地区沦落为“外围”;随着通商口岸开辟,通商口岸成了“中心”,周边其他地区成为“外围”。正确认识这两个层面的“中心”与“外围”关系,是理解中... 随着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革命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成了“中心”,其他国家和地区沦落为“外围”;随着通商口岸开辟,通商口岸成了“中心”,周边其他地区成为“外围”。正确认识这两个层面的“中心”与“外围”关系,是理解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钥匙。云南边境线占全国陆地边境的1/5,通商口岸与云南经济发展的关系一定程度是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关系的缩影。自1889年开始,云南边境的三个城市蒙自、思茅、腾越相继开埠通商,成为约开口岸。自此,云南开始卷入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三口岸通商,主观上是西方列强出于掠夺原材料和占领产品倾销市场的需要,客观上带动了云南经济的发展。通商口岸设立使中国被动地卷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近代经济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又面临着后天发展环境的限制,使得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始终是有限发展,难以顺利实现近代化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分工 通商口岸 “中心—外围”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局部城市收缩、发展分异与空间作用机理探讨 被引量:9
9
作者 刘玉博 张学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9-143,179,共16页
局部城市收缩对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甄别长江经济带收缩城市,并分析收缩城市与非收缩城市的发展分异,进一步地基于“中心—外围”范式,利用交通时长数据... 局部城市收缩对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带来一定影响。以长江经济带110个城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0—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甄别长江经济带收缩城市,并分析收缩城市与非收缩城市的发展分异,进一步地基于“中心—外围”范式,利用交通时长数据,探讨不同区位城市收缩的空间作用机理,其结论显示:(1)2010—2020年长江经济带有51个收缩城市,其中26个延续了自2000年以来的人口负增长趋势;(2)收缩城市在人口年龄结构、教育结构,以及产业结构、公共服务等方面,与非收缩城市出现系统性差异,伴随人口选择性流失,长江经济带局部城市收缩可能形成了除东中西和城乡以外的另一种区域差距的类型,即收缩城市与非收缩城市的发展分异;(3)与中心城市的相对区位非线性地影响城市规模:与中心城市的最短交通时间小于50分钟的城市,倾向于实现人口正增长,大于50分钟的城市人口增长率呈非线性变化,更容易出现城市收缩。基于上述结论,有关方面应当优化长江经济带城市体系,加强长江经济带多式联运交通路网建设,引导长江经济带收缩城市合理地“瘦身健体”,从而推进长江经济带整体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城市收缩 区域差距 “中心—外围”范式 人口空间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