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河南构建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研究
被引量:1
- 1
-
-
作者
宋歌
-
机构
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
出处
《区域经济评论》
2013年第6期53-57,共5页
-
文摘
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是在"中心—外围"理论与"蜂巢型结构"产业形态模型有机整合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区域性产业布局模式和形态。构建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是河南调整和优化工业布局、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当前,郑州、洛阳制造业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外围城市的配套作用日益突出,中心与外围的产业联系日益密切,为河南构建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奠定了良好基础。推动河南加快形成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应进一步明确产业布局的政策导向,遵循一定的布局原则,强化外围区域的功能与作用,密切中心与外围区域的产业关联等。
-
关键词
“中心—外围”理论“
蜂巢型结构”
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
工业空间布局
-
分类号
F127
[经济管理—世界经济]
-
-
题名通商口岸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以云南为例
- 2
-
-
作者
肖建乐
王明东
-
机构
云南民族大学
-
出处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4-121,共8页
-
文摘
随着地理大发现、新航路的开辟和工业革命的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成了“中心”,其他国家和地区沦落为“外围”;随着通商口岸开辟,通商口岸成了“中心”,周边其他地区成为“外围”。正确认识这两个层面的“中心”与“外围”关系,是理解中国近代经济发展的钥匙。云南边境线占全国陆地边境的1/5,通商口岸与云南经济发展的关系一定程度是与近代中国经济发展关系的缩影。自1889年开始,云南边境的三个城市蒙自、思茅、腾越相继开埠通商,成为约开口岸。自此,云南开始卷入世界市场体系,成为国际分工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三口岸通商,主观上是西方列强出于掠夺原材料和占领产品倾销市场的需要,客观上带动了云南经济的发展。通商口岸设立使中国被动地卷入世界经济体系,中国近代经济在先天不足的情况下又面临着后天发展环境的限制,使得中国近代经济发展始终是有限发展,难以顺利实现近代化转型。
-
关键词
社会分工
通商口岸
“中心—外围”理论
-
分类号
K25
[历史地理—中国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