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心—亚中心—外围”区域发展格局:宏观战略与微观诉求的空间联结 被引量:4
1
作者 尹虹潘 刘姝伶 《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67-83,共17页
宏观层面的发展规律与国家战略、微观层面的人口流向选择,共同为在全国构建“中心—亚中心—外围”区域发展格局提供了可行性的证据,这种区域格局有助于国家战略与人民美好生活诉求在空间上有机联结,促进全国实现更加平衡和充分的区域... 宏观层面的发展规律与国家战略、微观层面的人口流向选择,共同为在全国构建“中心—亚中心—外围”区域发展格局提供了可行性的证据,这种区域格局有助于国家战略与人民美好生活诉求在空间上有机联结,促进全国实现更加平衡和充分的区域协调发展。构建“中心—亚中心—外围”区域发展格局,应巩固提升沿海的集聚“中心”地位,培育壮大内陆地区的集聚“亚中心”,在分层集聚中推进兼顾平衡与充分的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亚中心—外围”格局 区域协调发展 宏观战略 微观诉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价值链构建的空间逻辑及其实现机制——基于双重“中心-外围”格局视角的探讨 被引量:11
2
作者 易顺 韩江波 《学习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38-46,共9页
中国经济发展已形成两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心-外围"格局:发达国家与中国东部地区的"中心-外围"格局和中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外围"格局。为从被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低端锁定的全球价值链中突围... 中国经济发展已形成两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中心-外围"格局:发达国家与中国东部地区的"中心-外围"格局和中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中心-外围"格局。为从被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低端锁定的全球价值链中突围,中国必须构建由本土大型企业主导、控制及治理的国内价值链。其基本思路是:以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突破口,培育具有本土特色的跨国公司,初步建成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的经济发展格局;然后,不断地拓展国际市场,形成以本国为核心、面向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格局,进而构建成由本土大型企业控制的全球价值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重“中心-外围”格局 全球价值链 国内价值链 区域分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构建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宋歌 《区域经济评论》 2013年第6期53-57,共5页
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是在"中心—外围"理论与"蜂巢型结构"产业形态模型有机整合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区域性产业布局模式和形态。构建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是河南调整和优... 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是在"中心—外围"理论与"蜂巢型结构"产业形态模型有机整合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区域性产业布局模式和形态。构建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是河南调整和优化工业布局、加速工业化进程的必然选择。当前,郑州、洛阳制造业中心的地位日益凸显,外围城市的配套作用日益突出,中心与外围的产业联系日益密切,为河南构建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奠定了良好基础。推动河南加快形成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应进一步明确产业布局的政策导向,遵循一定的布局原则,强化外围区域的功能与作用,密切中心与外围区域的产业关联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心—外围”理论“ 蜂巢型结构” 区域蜂巢型“中心—外围”产业格局 工业空间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郑尚植 常晶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1-11,共11页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不仅要实现“国内大循环”,也要实现国内国际市场联动。为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情况下深刻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历史与实践逻辑,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试图回答“中心-外围”体系下不...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不仅要实现“国内大循环”,也要实现国内国际市场联动。为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的情况下深刻理解“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理论、历史与实践逻辑,文章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试图回答“中心-外围”体系下不平等的共同体转向平等的共同体的必然性,解释构建“双循环”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中的作用和理论逻辑;并梳理出建国以来国内市场如何培育、国际秩序如何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分析新发展阶段背景下如何构建国内国际经济循环的实现路径,深化社会主义经济改革与世界格局的合理演变。完善与演进“双循环”的理论基础,论证国内循环与去依附的关系,并证明去依附如何成为中国经济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逻辑主线是文章研究的核心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去依附 “中心-外围”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格局的发展方向 被引量:3
5
作者 崔楠楠 萧琛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4-147,共4页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呈现出以下发展方向:"中心—外围"架构的金融体系短期内难以改变,长期美元地位是否下降取决于美国未来技术的领先水平;"头脑—肢体"的国际分工体系可能因碳关税在国际间的推...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后危机时期,世界经济呈现出以下发展方向:"中心—外围"架构的金融体系短期内难以改变,长期美元地位是否下降取决于美国未来技术的领先水平;"头脑—肢体"的国际分工体系可能因碳关税在国际间的推行而深刻改变;两极增长体系可能因美国纠正"过度消费"而失去内在动力。面对世界经济这种发展潮流,中国应加大技术投入,提高产业化水平,促成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拉动型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经济格局 “中心—外围”金融体系 “头脑—肢体”分工体系 两极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差序格局”理论的会计师事务所发展战略探析
6
作者 于海云 于海林 《中国注册会计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12-114,共3页
按照社会学中的"差序格局"理论,我国交易社会大致可分为"同心圆社会"、"熟人社会"和"现代网络社会"。本文试图从"差序格局"理论视角研究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如何做强做大并提出"中... 按照社会学中的"差序格局"理论,我国交易社会大致可分为"同心圆社会"、"熟人社会"和"现代网络社会"。本文试图从"差序格局"理论视角研究我国会计师事务所如何做强做大并提出"中心-外围"发展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差序格局 会计师事务所 “中心-外围”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世界经济结构、全球经济“双循环”与中国经济转型 被引量:13
7
作者 王跃生 陶涛 《新视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54-59,共6页
经济转型升级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总方针,也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国经济转型既具有全球性影响,也需要世界经济结构相应调整。然而,世界经济结构变革绝非易事,现有的世界经济"中心—外围格局"... 经济转型升级是党的十八大确立的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总方针,也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中国经济转型既具有全球性影响,也需要世界经济结构相应调整。然而,世界经济结构变革绝非易事,现有的世界经济"中心—外围格局"的延续将对中国经济转型产生制约和限制。因此,利用外部环境促进转型升级需要新的对外经济战略。这一新的战略简言之就是,利用全球经济"双循环"促进中国经济转型。一方面,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之间的经济循环,仍将是中国对外经济关系的基础;另一方面,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循环,将是未来中国开放型经济的新趋势,也是通过对外经济战略促进经济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转型 “中心外围格局 “双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测度分析与国际比较 被引量:11
8
作者 郑尚植 常晶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15-119,共5页
文章使用2021年版国家间投入产出(ICIO)表数据,采用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测度了发达国家、新兴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国内和国际循环指标,并利用分解出口价值的方法测算和比较了不同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特征。研究发现:(1)发达国家的国内... 文章使用2021年版国家间投入产出(ICIO)表数据,采用分解国内生产总值的方法测度了发达国家、新兴国家与落后国家的国内和国际循环指标,并利用分解出口价值的方法测算和比较了不同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特征。研究发现:(1)发达国家的国内循环程度非常高,国际循环程度也在逐渐增强,发达国家拥有强大的市场基础和国际竞争力;新兴国家的国内循环程度逐渐提高,国内市场逐步崛起和壮大;落后国家国内循环程度逐渐下降且越来越依赖国际循环。(2)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更为完善;新兴国家和落后国家产业体系的“中心-外围”格局突出,但是以中国为主的新兴国家产业结构持续优化。(3)虽然资本主义全球价值链存在明显的“中心-外围”问题,但是发达国家嵌入全球价值链位置正在下移,新兴国家嵌入全球价值链位置正在上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循环” 国际比较 “中心-外围”格局 国家间投入产出表 世界市场理论 社会再生产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