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精品课程建设思路 |
朱晓进
|
《中国大学教学》
CSSCI
|
2004 |
4
|
|
|
2
|
略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中的历史意识 |
朱晓进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7
|
|
|
3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教学如何适应大学教育改革的思考 |
杨洪承
|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20
|
|
|
4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断代谈片 |
丁帆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3
|
|
|
5
|
新世纪以来史料发现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 |
杨扬
|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24 |
2
|
|
|
6
|
一九四九:在“十七年文学”的转型节点上——《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与思想史的关联性》论纲 |
丁帆
|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4
|
|
|
7
|
论文学史的现代性——兼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编写、教学与史料建设的关系 |
杨洪承
|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
2006 |
4
|
|
|
8
|
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叙述的“十年情结” |
方维保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5 |
4
|
|
|
9
|
重构文学性: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写作的一个理论问题 |
汤拥华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15 |
5
|
|
|
10
|
开放性·互动性·双重主体性——“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改革模式初探 |
吴义勤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
2002 |
10
|
|
|
11
|
基于文学与影像互读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初探 |
罗宗宇
|
《大学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6
|
|
|
12
|
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模式新探 |
陆汉军
|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
2005 |
5
|
|
|
13
|
越界和整合:中国现当代文学应有的文学史视野 |
黄万华
|
《扬子江(评论)》
CSSCI
|
2008 |
3
|
|
|
14
|
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史中的课程问题 |
张传敏
|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4
|
|
|
15
|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之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意义 |
康鑫
|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11 |
1
|
|
|
16
|
建构以文学为中心的文学史——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建设的思考 |
贺仲明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
|
2020 |
9
|
|
|
17
|
高校现当代文学史课程的教学改革探析 |
姚红静
|
《教育与职业》
北大核心
|
2014 |
0 |
|
|
18
|
中国当代文学史课程教学整体优化的当下之思 |
叶烨
|
《黑龙江高教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0 |
|
|
19
|
可能与限度——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研究与编纂中的“还原”热 |
陈政
|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2
|
|
|
20
|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观反思与学科意识的建构 |
陈宁
|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0 |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