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5篇文章
< 1 2 9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的生成与具象传播 被引量:8
1
作者 李秋梅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3,共7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话语和政治话语的重大创新与发展,该话语的生成是现实逻辑、理论逻辑、文化基因合力作用的结果。从现实逻辑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生成是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话语和政治话语的重大创新与发展,该话语的生成是现实逻辑、理论逻辑、文化基因合力作用的结果。从现实逻辑来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生成是正确处理共同性与差异性的关系、抵制西方话语对中国民族政策污名化、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政策话语体系的现实需要。从理论逻辑和文化基因来看,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理论是话语生成的理论遵循、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是话语生成的理论指导、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团结文化是话语生成的文化基因。而话语生成之后,通过传播才能获得人们的认知和认同。因而,可通过修辞化、视觉化、音乐化、故事化等传播路径,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的具象传播,进而建构与增强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话语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话语 具象传播 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略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升华与国家建构之关联 被引量:4
2
作者 李鸿宾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30,共8页
中国自从脱离帝制走上共和道路后,就面临着如何调整好民族群体与国家对应的问题。中国历史悠久、族群众多,且关系复杂交织,使得这种调整的难度远超一般性国家的常规建设,但终以“多民族统一国家”而塑形,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国自从脱离帝制走上共和道路后,就面临着如何调整好民族群体与国家对应的问题。中国历史悠久、族群众多,且关系复杂交织,使得这种调整的难度远超一般性国家的常规建设,但终以“多民族统一国家”而塑形,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即其高度的理论概括。当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再强化,乃是国家建设内在诉求与因应世界局势发展的合力所为。以民族群体之间的“共通性”为追求目标进而达到“共同”之境界,促使国家进入文明的高度发展,应当是二者对应关系中的重要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统一国家 历史积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被引量:15
3
作者 金欣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0年第2期33-42,共10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民族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界的研究主要有历史论述、观念形成和政法凝聚三种视角。历史论述展示了作为历史事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形成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随之逐渐产生。而观念形成视角...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民族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学界的研究主要有历史论述、观念形成和政法凝聚三种视角。历史论述展示了作为历史事实的中华民族共同体之形成过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随之逐渐产生。而观念形成视角的研究从人们认识的角度分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历史形成论述的补充,也意味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通过一些方式来培育和加强。政法凝聚视角立基于现代民族国家是一个政治和法律的共同体,政法对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有极大的塑造作用,而人民之平等法律地位和国民身份是作为国族的中华民族之共同体意识的政法基础。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区域的国族意识和认同会有一定差异,因此从区域角度研究中华民族的共同体意识将是一种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民族认同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国族意识 区域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一体多样”的当代中华民族哲学——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哲学基础的反思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海锋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3年第3期5-14,共10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重大的现实问题,又是重大的哲学理论问题。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我国各族人民在对自身生活方式的反思中不仅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哲学思想,而且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创造...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重大的现实问题,又是重大的哲学理论问题。哲学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我国各族人民在对自身生活方式的反思中不仅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哲学思想,而且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创造了“一与多”相统一的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讨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基础问题,需要追问“少数民族哲学”的本体论基础并确立其思想的真实内涵,揭示少数民族哲学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关系,继而在二者的互动中呈现“大一统”的中华民族哲学发展的历史图谱,论证构建当代中华民族哲学的可能性。展望未来,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哲学基础,最为根本的是构建“一体多样”的当代中华民族哲学,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国传统哲学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少数民族哲学 当代中华民族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形有感有效: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3个着力点 被引量:1
5
作者 白晋湘 王继帅 郑健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的三维实践路径,为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创新性思路与实践范式。研究融合体育学、历史学与民族学的跨学科视角,构建“载体构建—维度深化—实践创新”的递进... 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形、有感、有效的三维实践路径,为新时代民族事务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创新性思路与实践范式。研究融合体育学、历史学与民族学的跨学科视角,构建“载体构建—维度深化—实践创新”的递进式分析框架,系统探究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认为通过文化记忆唤醒、文化形象塑造与文化标识重构三维路径,可以夯实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有形载体基础;从历史使命感传承、社会归属感深化与国家荣誉感培育三重维度,能够强化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联结机制;采用增强民族团结教育宣传效果、提高民族事务创新治理效能与拓展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实践效应3项举措,可以提升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传统体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有形有感有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内涵、逻辑遵循及实践向度 被引量:7
6
作者 万明钢 周晓彤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4,共10页
构建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首先要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的概念内涵、逻辑遵循和实践向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的本质在于通过系统性设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教育教学... 构建学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首先要厘清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的概念内涵、逻辑遵循和实践向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的本质在于通过系统性设计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机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有形、有感、有效和日常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机制构建的内在逻辑要遵循增进共同性的基本原则、落实有形有感有效的内在要求并实现中华文化认同的价值旨归。为此需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一体化目标和内容体系、探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融入日常教育教学的路径,建立科学规范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评价指标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校教育 常态化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算法推荐技术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进路 被引量:5
7
作者 陆鹏 韦曼莉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34,共11页
社会形态演化进入算法社会新阶段,党的民族工作也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算法推荐技术凭借数字化、体系化、自动化、大众化、生活化、精准化的特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该技术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 社会形态演化进入算法社会新阶段,党的民族工作也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算法推荐技术凭借数字化、体系化、自动化、大众化、生活化、精准化的特点,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提供了强大的计算能力。该技术赋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观念、技术、内容、形式、治理等关键层次的逻辑机理为以技术运用创新宣传教育模式,以资源整合实现宣传教育有形有感有效,以智能分析提高宣传教育针对性,赋能关键在培养信息意识和算法素养,利用大数据建模技术,提高资源整合能力,搭建凝聚共识学习平台,加强信息监督与治理,为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体系提供强大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算法推荐技术 赋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宣传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体育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与实践路径 被引量:4
8
作者 周虎生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共7页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中华体育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探讨中华体育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并提出实践路径。机制: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强化国家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塑造民族形象,激... 运用文献资料、逻辑分析等方法,研究中华体育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探讨中华体育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机制,并提出实践路径。机制: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强化国家认同;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塑造民族形象,激发民族自信;展示民族风采,传承民族精神。实践路径:讲好中国体育故事,强化认同意识;搭建赛事舞台,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体育与国际交流,提升民族形象;挖掘体育文化内涵,弘扬民族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体育精神 机制 实践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2
9
作者 傅斌 邓坤坤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15,共8页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逻辑,并提出路径。价值: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归属感,提升民族软实力。逻辑:深化文化认同融通性,社会群体凝聚互动性,嵌入民...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分析民族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逻辑,并提出路径。价值:增强民族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增强民族归属感,提升民族软实力。逻辑:深化文化认同融通性,社会群体凝聚互动性,嵌入民族文化独特性,构建全球文化共识性。路径:开展民族传统体育,全力深化文化认同融通性;推广民族传统体育,积极增强群体凝聚互动性;传承民族传统体育,灵活保留民族文化独特性;传播民族传统体育,稳步提升全球文化共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传统体育 中华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遗旅游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独特作用——以2024年国庆假期全国非遗旅游为例 被引量:2
10
作者 黄永林 张恩荣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49,99,共10页
2024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诗”,旅游是... 2024年9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诗”,旅游是“远方”,推动二者深度融合,既可以激活非遗活力,扎实做好非遗系统性保护,又能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还能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024年国庆假期全国非遗旅游活动火爆,出彩出圈。非遗旅游通过“日用而不知”的非遗活动、“美美与共”的非遗审美、“共同价值”的非遗精神以及“和而不同”的非遗交流,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高了中华民族文化认同,对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非遗旅游 独特作用 国庆假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文本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俊清 谢宝峰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共13页
研析当前我国政府部门发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文本,可为后续各级政府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进一步健全民族工作政策体系。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选用Nvivo 12质性分析软件对政府出台的26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文本... 研析当前我国政府部门发布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文本,可为后续各级政府完善相关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进一步健全民族工作政策体系。基于政策工具视角,选用Nvivo 12质性分析软件对政府出台的26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探讨现有政策存在的不足。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文本在政策工具结构、政策任务分布及政策工具与政策任务协同匹配等方面还存在问题,这极大影响了政策效能的发挥。未来相关政策的制定可从优化政策工具结构、平衡政策任务分布以及调适政策工具与政策任务协同匹配三方面着手,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政策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政策文本 政策工具 政策任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研究及展望 被引量:2
12
作者 孙涛 栾翔茹 +1 位作者 周思思 刘金林 《经济与管理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5,共10页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主线,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对民族地区发展民族经济、推进民族工作、凝聚民族精神有积极意义。基于文献计量的技术分析,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系指标的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工作的主线,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经济基础对民族地区发展民族经济、推进民族工作、凝聚民族精神有积极意义。基于文献计量的技术分析,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系指标的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经济基础的关系以及夯实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经济基础的路径三个方面对已有文献的研究内容进行梳理与述评,总结当前既有研究的成果和进展并提出后续可能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指标构建 经济基础 文献计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学科化再探索——从经济共同体到共同体经济学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曦辉 《区域经济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2,共11页
建立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是解决我国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所左右的问题的关键所在,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为基础,从马... 建立中国自主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科体系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性研究工作,是解决我国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被西方民族理论思想和话语体系所左右的问题的关键所在,需要以中华民族共同体史料体系、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为基础,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出发,坚持“两个结合”,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实践进行科学分析。历史实践证明,经济力量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持续发展与壮大,也对经济活动产生重要影响,推动生产力持续进步。可以说,中华民族是靠文化凝聚的,更是依靠经济一体来推动的。共同体经济学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完善对经济行为与绩效影响的学科。共同体经济学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独特性质和经济行为为研究对象,坚持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研究方法,研究经济发展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与完善双向互动的机理与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学科化 共同体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思考 被引量:1
14
作者 欧阳奇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23,共10页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深入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路径,是...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深入传承红色基因的有效路径,是加强党对民族工作全面领导的应有之义。在一百多年党史发展中,伟大建党精神的谱写和传承,引领各族人民形成了对中华民族、中国共产党、中华文化、伟大祖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认同。新时代新征程依然要坚持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在引领各族人民汇聚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精神、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中,更好地推进中华民族复兴伟业和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以伟大建党精神引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要结合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践,深化研究阐释,拓展宣传主体,丰富教育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伟大建党精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红色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衍生·载体·度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向度 被引量:1
15
作者 程同顺 唐康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共9页
个体情感具有自内向外的延展性,在自然与人为的双重作用之下衍生为群体情感。“个体—民族—中华民族”和“家庭—国家”两种情感发展路径殊途同归,促使个体情感演化成具有整体性的社会力量。情感发展进程在话语、制度和文化之中得以呈... 个体情感具有自内向外的延展性,在自然与人为的双重作用之下衍生为群体情感。“个体—民族—中华民族”和“家庭—国家”两种情感发展路径殊途同归,促使个体情感演化成具有整体性的社会力量。情感发展进程在话语、制度和文化之中得以呈现。话语是情感承载的基本单位,制度搭建了情感互动的框架,文化充盈了情感内容。情感的衍生进路以及载体呈现不能自发地抵御负面情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中的消极作用,因而需将情感度量嵌入其中。具言之,在“情感三分”的基础之上界定情感性质,在情感的互动之中推进情感的升华,在具体行为之中统合个体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情感向度 个体情感 群体情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体育赋能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
16
作者 叶欣 陈偲锦 陈莉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33,共10页
以嵌入性理论、共同体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为框架,探讨传统体育赋能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学机制。通过“主体-空间-行动”的分析维度,揭示传统体育如何通过关系互嵌、认知互嵌、文化互嵌与结构互嵌,积极推动多民... 以嵌入性理论、共同体理论和协同治理理论为框架,探讨传统体育赋能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学机制。通过“主体-空间-行动”的分析维度,揭示传统体育如何通过关系互嵌、认知互嵌、文化互嵌与结构互嵌,积极推动多民族社区从“物理共存”向“情感共生”的跃迁。研究发现,传统体育的实践形成“身体规训—符号共享—惯习调适”的动态循环:在主体层面,通过代际传承与跨族群协作重构文化资本;在空间层面,以物质设施、精神符号与社会网络的三维作用建构社区认同;在行动层面,借助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激活治理韧性。然而,民族互嵌式社区传统体育面临主体断裂、空间分异与制度悬置的三重困境,通过“身体赋权-空间融合-多元共治”的优化路径实现文化再生产与共同体形构。研究凸显传统体育作为“活态文化载体”的社会功能,赋能民族互嵌式社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治理现代化提供可行的学理参照与实践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体育 民族互嵌式社区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石榴籽符号:构建、运用及其意蕴 被引量:1
17
作者 冯建勇 黄嵩杰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共13页
“石榴籽”符号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族团结话语发展、演变的基础上构建形成的。作为一项“再造的传统”,“石榴籽”符号回应了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以其自然特性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完美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新时... “石榴籽”符号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民族团结话语发展、演变的基础上构建形成的。作为一项“再造的传统”,“石榴籽”符号回应了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以其自然特性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完美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涵。新时代党和国家在民族工作实践中以“石榴籽”符号为载体,通过一系列的仪式展演,使得“石榴籽”符号深度融入各族群众日常生活空间。在理论意义上,新时代“石榴籽”符号彰显了“两个结合”重要思想,成为一个宏大、多元、综合性的叙事体。从实际操作层面观察,“石榴籽”符号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方面的地位亦愈加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榴籽 中华文化符号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舞蹈艺术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研究
18
作者 戴金叶 李银兵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7-37,153,154,共13页
舞蹈艺术储存着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记忆与情感,是联结各民族和凝聚共同体的精神纽带,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在舞蹈艺术审美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动共赢中,中华各民族舞蹈艺术内蕴着的交往性、交融... 舞蹈艺术储存着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记忆与情感,是联结各民族和凝聚共同体的精神纽带,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在舞蹈艺术审美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动共赢中,中华各民族舞蹈艺术内蕴着的交往性、交融性、共同性、共享性这四个基本属性,不断型塑着各族人民“五个共同”“四个与共”“五个认同”的政治理念,使得各民族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以铸牢。通过分析舞蹈艺术审美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互动关系,提出了艺术互鉴、艺术互融、艺术互利三条路径,为推进中华民族舞蹈艺术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舞蹈艺术 艺术审美 赋能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族体育赛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机理与路径
19
作者 邓星华 鸦新颖 蒲毕文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9-45,共7页
民族体育赛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情感纽带和实践基础。对民族体育赛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机理与路径展开探析。研究认为民族体育赛事在促进认同共同身份、激发情感共鸣、生成共有意义以及建构集体记忆等方面具... 民族体育赛事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情感纽带和实践基础。对民族体育赛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机理与路径展开探析。研究认为民族体育赛事在促进认同共同身份、激发情感共鸣、生成共有意义以及建构集体记忆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并提出以物质与身体符号整合,铸牢共同命运意识;以跨文化交流互动实践,铸牢共同理解意识;以赛事仪式与记忆构建,铸牢共同团结意识;以价值传递与文化共鸣,铸牢共同精神意识的内在机理。最后,从优化赛事空间、丰富赛事内容、创新赛事表达和拓展赛事功能等方面提出民族体育赛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体育赛事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情感 民族记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建设的广西实践
20
作者 吕嵩崧 方素梅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7-113,共7页
各种类型的示范创建活动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形式之一。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之后,各地兴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活动热潮。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是新时代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的重大... 各种类型的示范创建活动是极具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形式之一。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之后,各地兴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创建活动热潮。广西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是新时代继续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的重大探索和积极实践。它的实施具有牢固的历史根基和扎实的现实基础,可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体系建设、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供生动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示范创建 民族团结进步 广西实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