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果写入新修订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海 《课程.教材.教法》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82-87,127,共7页
新时期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深化了我们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机制和特征的认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为依据,阐明了早期中华文明从“古国时代”到“王朝时代”的发展历... 新时期我国考古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深化了我们对中华文明起源过程、机制和特征的认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重大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为依据,阐明了早期中华文明从“古国时代”到“王朝时代”的发展历程,论述了中华文明起源与初步发展的“多元一体”特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提出判断文明起源的“中国方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这些重要研究成果被及时写入新修订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中,不仅丰富了历史教学的内容,增强了义务教育历史教科书的科学性,而且有利于学生通过考古发现学习和认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工程 多元一体 文明的“中国方案” 新修订义务教育历史统编教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三星堆考古看中华文明起源的历史脉络 被引量:1
2
作者 霍巍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83,共8页
三星堆六个祭祀坑的考古新发现,带给世人有关三星堆与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若干重大问题的新的思考。观察三星堆,需要从古蜀文明、三星堆与中原殷周文明的关系以及世界文明视野下的三星堆三个维度来开展。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三星堆文明诞... 三星堆六个祭祀坑的考古新发现,带给世人有关三星堆与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若干重大问题的新的思考。观察三星堆,需要从古蜀文明、三星堆与中原殷周文明的关系以及世界文明视野下的三星堆三个维度来开展。有充分的证据表明,三星堆文明诞生于中华大地,是古蜀文明对于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三星堆青铜器所反映的神灵祭祀场景,是殷商时期重祀好巫文化的典型反映。对三星堆器物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开展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从更为宏观的理论层面去分析比较三星堆所反映出来的文化观、宗教信仰、区域文明特色以及和世界上古文明之间的交流互鉴等问题,应当不仅仅是考古学所承担的任务,更需要多学科、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综合研究,如此才能真正认识三星堆文明的独特价值和对世界文明所做的巨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星堆考古 中华文明 区域文明 比较考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的叙事:中华文明探源的四重证据法 被引量:56
3
作者 叶舒宪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8,共8页
将文化研究的多重叙事概念与国学研究的四重证据法相联系:一重证据指传世文献;二重证据指出土文献;三重证据指人类学的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俗学的民族学的大量参照材料;四重证据指考古实物和图像。用叙事学术语,可将第四重证据... 将文化研究的多重叙事概念与国学研究的四重证据法相联系:一重证据指传世文献;二重证据指出土文献;三重证据指人类学的口传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民俗学的民族学的大量参照材料;四重证据指考古实物和图像。用叙事学术语,可将第四重证据的功效概括为物的叙事及图像叙事,其对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重要性在于,超越汉字记录的局限,在文字文本之外重新建构文化文本。以死而复生神话信仰的多种动物形象——虎、鹗、熊、蝉、蛇等的图像编码为参照,提示对文献叙事难点问题的再解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的叙事 四重证据法 比较神话学 中华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明起源“玉教说”及其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赵周宽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36,共7页
"玉教说"将中华文明起源的内在驱动力探究聚焦于物质—精神一体化的巫教氛围中。"玉教说"为文明源点的复杂动力机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分析模型,并以大小传统双向互释的方法,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质做出深度阐释。&qu... "玉教说"将中华文明起源的内在驱动力探究聚焦于物质—精神一体化的巫教氛围中。"玉教说"为文明源点的复杂动力机制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分析模型,并以大小传统双向互释的方法,为中华文明的连续性特质做出深度阐释。"玉石之路"不仅具有思想考古的意义,更是一种勾画中华文明精神发展"路线图"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玉教说 文明动力学 思想考古 玉石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实践理路 被引量:4
5
作者 马立志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3,共11页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从实践理路上来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做到: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并在明晰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基础上,正确理解党对中华文明连续性和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深刻把握...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新时代从实践理路上来把握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应做到:坚持党的领导的根本保证,并在明晰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基础上,正确理解党对中华文明连续性和中华文化主体性的深刻把握及其在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际遇;坚持问题导向的方法论,在准确把握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基础上,以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党的使命为线索破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的中国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坚持系统观念的思维范式,坚持以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坚持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使之充分彰显中华文明五大突出特性;坚持实施“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有效载体,以中国特色考古学持续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文化主体性 中国自主知识体系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文明的早期书写与精神探源
6
作者 赵敏俐 《文史哲》 2025年第4期5-19,165,共16页
早期书写的独立呈现标志着中华民族从野蛮进入了文明。它从最早的图画和符号到文字的生成,中间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记录了中华民族早期的观念、思想、宗教、审美、文化等等,它是中华民族早期精神文明最重要的物质载体,承载着悠久的历史... 早期书写的独立呈现标志着中华民族从野蛮进入了文明。它从最早的图画和符号到文字的生成,中间经历了数千年的历史,记录了中华民族早期的观念、思想、宗教、审美、文化等等,它是中华民族早期精神文明最重要的物质载体,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内容,具有丰富的文化积淀。神话思维与文化记忆,是早期书写不同于后世书写的重要方式,并展现出鲜明的文学特征。近百年的考古发掘,极大地提升了早期书写的文化价值。将丰富的考古学成果与早期书写相互参照,突破传统的理论局限和学科壁垒,建立一个以早期书写为基础的新的人文交叉学科,必将为当下和未来的中华文明探源提供强大的学术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 早期书写 精神 当代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版初中历史教材“三史”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与教学
7
作者 陈辉 范馨文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60-65,共6页
“三史”特指“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是阐释与传播史学研究新成果、历史教学渗透重大主题教育与构建历史教材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依托。新版初中《中国历史》教材... “三史”特指“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是阐释与传播史学研究新成果、历史教学渗透重大主题教育与构建历史教材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依托。新版初中《中国历史》教材特别注重吸纳“三史”学术新成果,在其上册第一单元构建了“三史”学术话语体系的基本框架。“三史”学术话语体系的教学实施应以教材政策话语为导向,把握教材的史学话语构建知识体系,从“人—知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的意义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明工程 “三史” 新版初中历史教材 学术话语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殷墟传统之外:三星堆早期发掘与早期中国考古学
8
作者 霍巍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1-129,235,236,共11页
学术界一般以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的考古发掘作为中国考古学诞生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同时也认为由此形成了中国考古学根植于安阳殷墟的传统。但是,事实上在安阳殷墟之外,还有以不同方式出现的中国早期考古学的样本与范式,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 学术界一般以河南安阳殷墟遗址的考古发掘作为中国考古学诞生的标志性成果之一,同时也认为由此形成了中国考古学根植于安阳殷墟的传统。但是,事实上在安阳殷墟之外,还有以不同方式出现的中国早期考古学的样本与范式,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早期发现与发掘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例证。三星堆早期发现与发掘(1927—1934)不仅在考古学的技术和方法上采取了西方田野考古学的惯例,而且在强调科学的方法和多学科研究方面也有所实践,与安阳殷墟发掘以古史重建为目标相互呼应,也提出了古蜀文明研究的新问题和新目标。不仅如此,作为中国西南地区首次科学考古的实践,在如何处理涉外关系与内部事务、展开民众宣传等方面,也有开拓性的成绩,为早期中国考古学的成立无疑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星堆考古 中国早期考古学 古蜀文明 中华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含山:以文塑魂 奏响农文旅融合新乐章
9
作者 吴万蓉 王邦燕 《农村百事通》 2025年第1期6-7,共2页
有因“过昭关”的故事而闻名的古昭关,有因文学名篇《游褒禅山记》而被人熟知的褒禅山华阳洞,有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课题的凌家滩遗址……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境内不仅汇聚了宝贵的自然生态资源,更孕育了深厚且丰富的文化根基,... 有因“过昭关”的故事而闻名的古昭关,有因文学名篇《游褒禅山记》而被人熟知的褒禅山华阳洞,有被纳入“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课题的凌家滩遗址……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境内不仅汇聚了宝贵的自然生态资源,更孕育了深厚且丰富的文化根基,吸引各地游客纷至沓来。近年来,含山县以其悠久的历史脉络为经,以丰富的人文底蕴为纬,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示范引领、以点带面,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精心编织着文化传承与现代发展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生态资 以点带面 文旅融合 人文底蕴 乡村振兴 含山县 精心编织 中华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的中国考古学”(笔谈) 被引量:2
10
作者 霍巍 赵宾福 +2 位作者 陈洪海 韩建业 孙庆伟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5,共25页
考古学传入中国后经历了百年发展历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无论是中华文明探源、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学科体系的建构,还是田野考古与科技考古手段的发展、考古学与历史学等其他学科之间的... 考古学传入中国后经历了百年发展历程,进入一个新的时代。如何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无论是中华文明探源、考古学理论、方法和学科体系的建构,还是田野考古与科技考古手段的发展、考古学与历史学等其他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等若干重大问题,都需要我们顺应时代发展的历史潮流,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具体的实践。本刊特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考古学学科评议组霍巍教授、赵宾福教授、陈洪海教授、韩建业教授、孙庆伟教授等五位成员围绕“新时代的中国考古学”这个话题进行笔谈,以期引起更为广泛的对话与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考古学 科技考古 田野考古 考古学理论 评议组 中华文明 韩建业 对话与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寻夏记:一个广域王权国家的诞生
11
作者 李庚香 《河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16,共16页
夏的存续是中国考古学、历史学两大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探索的重要问题,其对于中国古代史的意义,如同中原文明对于中华文明的意义,可谓文明之始、文化之源、历史之端。从时间轴来看,夏为“三代”之首;从空间... 夏的存续是中国考古学、历史学两大工程“夏商周断代工程”与“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探索的重要问题,其对于中国古代史的意义,如同中原文明对于中华文明的意义,可谓文明之始、文化之源、历史之端。从时间轴来看,夏为“三代”之首;从空间轴来看,夏为天下之中。这些核心因素充分证明了加强中原历史文明源流考是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和破除当前夏文化研究迷雾及中西文明之辩的关键。2022年10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时指出:“殷墟我向往已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党创新理论的‘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新时代我们奋进新征程提供了真理之光。今后,需要在系统挖掘中原历史巨大宝库的基础上构建中原学历史文化谱系,进而探究既符合具体实际又体现共同规律的体系性认识,以中原话语为中华文明永续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做出应有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原学谱系 中华文明 早期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