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一体与多元之间:全面抗战时期藏族人士的“中华民族”观念
1
作者 励轩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共6页
全面抗战爆发前,一些旅居内地的藏族宗教、政治与文化精英已频繁接触“中华民族”概念与话语,形成了多元一体式的“中华民族”观念。随着全面抗战爆发,藏族人士对“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使用更为频繁,并且超越了地域与派系界限,来自卫... 全面抗战爆发前,一些旅居内地的藏族宗教、政治与文化精英已频繁接触“中华民族”概念与话语,形成了多元一体式的“中华民族”观念。随着全面抗战爆发,藏族人士对“中华民族”相关概念的使用更为频繁,并且超越了地域与派系界限,来自卫藏、康和安多的藏族人士均自觉运用起“中华民族”概念与话语,强调中华民族的一体性,表达与各族人民团结抗战的决心。不过与当时国统区盛行的中华民族一元一体论调不同,一些藏族人士并不认为中华民族建设要以否定各个民族的民族地位为代价,他们在肯定中华民族一体性的同时,也发出要求尊重中华民族多元性的声音,并在抗战胜利前夕联合其他少数民族人士共同推动国家认同建设理念的转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藏族 多元一体 一元一体 全面抗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环境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演进中的作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崔璨 崔明昆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33,共11页
生态环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民族以及民族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中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的发展兴盛得益于中国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和从更新世早期开始的... 生态环境不仅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民族以及民族文化产生和发展的条件。中国地域辽阔、生态环境复杂多样,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历史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华民族的发展兴盛得益于中国多样化的生态环境和从更新世早期开始的温暖气候,其发展则与更新世中期的“气候适宜期”密切相关:中国北方的旱作农业和南方稻作农业均起源于距今10 000年前后的全球气候变暖期,鼎盛于“气候适宜期”(如仰韶文化中期的庙底沟时期和良渚文化时期等),形成了“满天星斗”的格局;距今4000年左右的全球降温事件,不仅促进了夏王朝的建立,开启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的历史进程,也使得游牧业从种植养殖业中分裂出来;随后的四次寒冷期(西周寒冷期、东汉魏晋南北朝寒冷期、两宋寒冷期及明清寒冷期),大量人口向南向东迁徙,加速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融合,尤其是极端的寒冷期使得北方游牧民族大举南下并建立新的王朝,这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华民族一体化格局的进程。寒冷期过后的温暖期改善了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使得人口向西转移,这也促进了中华民族东西部的一体化格局;作为自然地理的“走廊”,不仅是众多民族人口迁徙的历史地理通道,也是连接中华民族多元区域之间的纽带,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另外,文化因素,特别是“大一统”思想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延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与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因素与文化因素的综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生态环境 气候变迁 多元一体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早期文明的诞生与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被引量:1
3
作者 达瓦央金 赤列曲吉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6-112,共7页
西藏早期文明是指人类踏上西藏高原之后,从史前时代过渡到复杂社会和阶级社会这一阶段的文明形态。西藏早期文明形态一方面具有高原文明的特质,但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西藏考古发现的资料证明,西藏早期文明的孕育与发展... 西藏早期文明是指人类踏上西藏高原之后,从史前时代过渡到复杂社会和阶级社会这一阶段的文明形态。西藏早期文明形态一方面具有高原文明的特质,但同时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西藏考古发现的资料证明,西藏早期文明的孕育与发展,从一开始便具有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其发展轨迹也和中华文明起源、发展和历史进程同向同行,相互交汇,最终融入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当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文明 中华文明 西藏考古 多元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民一体”:一个述说中华民族的原创概念 被引量:8
4
作者 周平 《理论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12,共8页
民族复兴被确立为国家发展目标,中华民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也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了体现中华民族的国家属性,形成对中华民族的完整述说,笔者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华民族“全民一... 民族复兴被确立为国家发展目标,中华民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凸显,也进一步突出了中华民族与国家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了体现中华民族的国家属性,形成对中华民族的完整述说,笔者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中华民族“全民一体”概念,并通过原创的“人口国民化”“国民整体化”等概念来丰富其内涵。因此,就能将从中华民族与现代国家关系角度提出的“全民一体”概念,与从国内民族关系角度提出的“多元一体”概念结合起来,在既揭示中华民族与世界上其他现代民族的共同性,又揭示中华民族特殊性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进行完整、有效的述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民族国家 全民一体 多元一体 人口国民化 国民整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民族的历史发展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关系述论 被引量:16
5
作者 王文光 翟国强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9-35,共7页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一个逐步形成、发展的过程, 先有地区性的局部统一, 再逐步向多元一体过渡。从西南的地理环境、早期的文化起源、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及中原王朝的互动关系、郡县制度对西南民族融合的影响和西南民族内部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一个逐步形成、发展的过程, 先有地区性的局部统一, 再逐步向多元一体过渡。从西南的地理环境、早期的文化起源、各少数民族与汉民族及中原王朝的互动关系、郡县制度对西南民族融合的影响和西南民族内部多元一体的形成等方面看, 这一历史规律在西南民族的发展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民族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玉器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被引量:11
6
作者 费孝通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4,共4页
玉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从考古学观看,我国史前玉器分布广泛,各地区的玉器业在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体系,既有交流,又有各自特点。至周代,各地区玉器型制差异减少,秦统一至汉代,各类玉雕几乎都已大同。中国古代玉器在中华民族... 玉器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从考古学观看,我国史前玉器分布广泛,各地区的玉器业在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体系,既有交流,又有各自特点。至周代,各地区玉器型制差异减少,秦统一至汉代,各类玉雕几乎都已大同。中国古代玉器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玉器 多元一体 中华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 被引量:11
7
作者 徐杰舜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9-118,共10页
中华民族的认同基本上停留在文化和学术的层面上。当今中国"国权"和"族权"应该统一,现在已经到了确立中华民族是"国族"地位的时候了。族群概念的引入和应用是民族认同与国家建构对立统一、确立中华民族是... 中华民族的认同基本上停留在文化和学术的层面上。当今中国"国权"和"族权"应该统一,现在已经到了确立中华民族是"国族"地位的时候了。族群概念的引入和应用是民族认同与国家建构对立统一、确立中华民族是"国族"地位的理论基石。从多元走向一体是中国各民族互动、整合和认同的历史趋势。中国各民族面对全球化挑战的最佳民族认同就是中华民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多元走向一体 民族 族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 被引量:63
8
作者 郝亚明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1期8-13,共6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着紧密的理论与现实渊源。前者对后者既有一定意义上的理论深化,同时又是对后者所面临挑战的现实回应。就二者的关系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续的必要条件,而中华...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有着紧密的理论与现实渊源。前者对后者既有一定意义上的理论深化,同时又是对后者所面临挑战的现实回应。就二者的关系而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存续的必要条件,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结构性基础,因而在一定意义上也框定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民族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构与过程:再论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 被引量:9
9
作者 徐杰舜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25-32,96,共9页
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论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整体性宏观研究的典范,是中国话语的具有国际意义和价值的创新之作。但是,20年来却一直处于共识与分歧并行的态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多元一体理论内涵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论,如果能加上从多元... 费孝通的多元一体论是中国人类学、民族学整体性宏观研究的典范,是中国话语的具有国际意义和价值的创新之作。但是,20年来却一直处于共识与分歧并行的态势,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多元一体理论内涵的本质是一种结构论,如果能加上从多元走向一体过程论的诠释和解读,一些不理解和质疑就可能迎刃而解。面对全球化,在"属于中国的就是属于世界的"这个事实面前,中国任何一个民族都不可能单独面对世界、面对全球化,而只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家建构相匹配的中华民族,才能面对世界、面对全球化。正是属于中华民族的就是属于中国的,这也是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的真正意义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 多元走向一体 结构论 过程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一体格局中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被引量:15
10
作者 于春洋 陈奥博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8-14,共7页
“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理解历史中形成的作为超大规模共同体的中国的底层秩序提供了分析框架,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为新时代维护这一超大规模共同体的底层秩序提供了解决方案。分析表明,多元一体格局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成员身份... “多元一体格局”理论为理解历史中形成的作为超大规模共同体的中国的底层秩序提供了分析框架,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则为新时代维护这一超大规模共同体的底层秩序提供了解决方案。分析表明,多元一体格局在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成员身份、族际关系和认同对象三个维度提供了极富价值的解释力,有助于我们理解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结构与过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遵循承认多元、包容差异、互守尊严原则,以推进“观念中华民族”向“实体中华民族”转变为目标,践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外围与内生两个向度的中华民族建设方略,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多元一体格局 中华民族建设 新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神话叙事的包容性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生成 被引量:6
11
作者 田兆元 钱梦琦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83-192,I0005,共11页
神话神圣叙事的复合性与谱系性,具有表现矛盾与融解矛盾的双重功能,神话的认同一定程度上与民族认同同步。神话叙事具有普遍性与未来性,是民众的智慧结晶,促进各族人民归依优秀传统。中华神话的包容性是融解矛盾的根本原因,理性继承神... 神话神圣叙事的复合性与谱系性,具有表现矛盾与融解矛盾的双重功能,神话的认同一定程度上与民族认同同步。神话叙事具有普遍性与未来性,是民众的智慧结晶,促进各族人民归依优秀传统。中华神话的包容性是融解矛盾的根本原因,理性继承神话传统既保持了中华传统的持续性与不间断性,也铸就了中华神话的博大气概。延续万年的太阳神话,是今天中国文化遗产的标志。延续八千年的龙神话,经过夏商周三代的传承,奠定了多元一体文化的基础。夏王朝坚持龙文化主体,保留多元神话格局;商文化本是鸟文化主体又继承了龙神话叙事;周文化更以“四灵”叙事实现了中华神话的谱系性构成。中华神话叙事的包容性是多元一体共同体持续强大的基础,多元一体的制度框架与叙事模式,更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制度性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叙事 多元一体 神话谱系 包容性 中华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多元一体”民族观视域下的中华谚语史构建 被引量:5
12
作者 付建荣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7-122,共6页
中华谚语史研究是对中华谚语形成与发展历史的整体性研究,是中国谚学发展在当前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当代谚学研究的新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学说决定了我们要在"多元一体"... 中华谚语史研究是对中华谚语形成与发展历史的整体性研究,是中国谚学发展在当前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当代谚学研究的新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学说决定了我们要在"多元一体"民族观的指导下,树立中华多民族谚语史观,这是构建中华谚语史的学理依据和逻辑起点;有关中华谚语史研究的成果和学科观念的逐渐转变为构建中华谚语史奠定了学术基础。中华谚语史的构建研究应在分期的基础上,从纵横两个角度确定的坐标轴展开研究,即横向描写不同历史分期内中华谚语形成的系统面貌和纵向比较不同历史分期内中华谚语系统面貌的总体发展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一体" 民族观 中华谚语 中华谚语史 中国谚学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原民族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贡献 被引量:7
13
作者 乌恩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5-131,共7页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历史的选择,是各族人民经历漫长历史达成的共识,中华各民族文化形成了水乳交融的整体,草原民族对中华各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对中华大一统版图和多元一体政治制度的形成及中华文明的丰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是历史的选择,是各族人民经历漫长历史达成的共识,中华各民族文化形成了水乳交融的整体,草原民族对中华各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对中华大一统版图和多元一体政治制度的形成及中华文明的丰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文化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 历史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海之内:地理环境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樊良树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3年第2期192-194,共3页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镶嵌了"自然框架"。地域优势利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整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带来了动力。辽阔疆域极大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抗御风险能力。千百年来,中华各民族"你来我去、... 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为中华民族从多元走向一体镶嵌了"自然框架"。地域优势利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整合,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带来了动力。辽阔疆域极大提升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抗御风险能力。千百年来,中华各民族"你来我去、我来你去,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已经成为一个息息相关的有机整体。展望未来,如何在剧烈的环境变迁中保存各民族固有文化,使各民族居住地域与"美丽中国"相得益彰,将是新时期民族工作的重要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环境 多元一体 中央平原 中华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元一体”视角下中华生命观之苗语表达 被引量:1
15
作者 唐巧娟 王金元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41,共9页
苗族对生命的认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传统生命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其个性特征阐释了中华生命观的一个具体生成逻辑。“形”作为生命的躯壳,“力”作为生命的生机,“灵”作为生命的神志,三者结合共同构成生命活体,这即是苗族对生命... 苗族对生命的认识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传统生命观的有机组成部分,以其个性特征阐释了中华生命观的一个具体生成逻辑。“形”作为生命的躯壳,“力”作为生命的生机,“灵”作为生命的神志,三者结合共同构成生命活体,这即是苗族对生命的基本认识。苗族对生命的认识和思考在苗语口头文献和日常交际语言中都有所体现:苗语生育类动词是对生命形体生成的语言表达,反映了苗族“生无别类”的认知特征;从苗语生死概念的语言表达形式来看,苗族用“力”来区分有无生命体,“命”是对具体生命轨迹的整体式表述;“灵”作为生命的组成部分,不能独立存在也不具有超自然能力,灵与神祖的关联是中华传统生命观“神灵”体系中一脉相承的文化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华文化 多元一体 中华生命观 苗族生命观 苗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文化协同视域下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探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杜刚 《社会科学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36-140,共5页
民族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民族的内涵。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曲折发展,逐步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格局。这种独特的族群共同体模式,源于中华民族所蕴含的强大文化协同基因。正基于此,中华民族才日渐形构出一个满足多元需求的文化核... 民族是文化的基础,文化是民族的内涵。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曲折发展,逐步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格局。这种独特的族群共同体模式,源于中华民族所蕴含的强大文化协同基因。正基于此,中华民族才日渐形构出一个满足多元需求的文化核心,塑造了共同价值诉求和精神指向,从而实现了民族生态从无序走向有序,由多元融为一体。文化协同论就是将协同论的研究成果引入到文化哲学的研究视域之中,据此阐释文化自身所蕴含的强大协同效应,并揭示其社会功能;进而从文化协同论的研究视角出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内生动力和运行机理进行较为系统地梳理。通过本研究的展开,不仅有益于新时代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也有益于推动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更有益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整体提升;同时通过理论和方法的类推,对于我们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机制和发展路径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协同论 中华民族 多元一体格局 共同体 文化软实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看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核心使命 被引量:2
17
作者 陈卫亚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2年第3期137-141,共5页
在对文化、民族、教育等基本概念新视角剖析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及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概念进行文化性解读,可以看到,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核心使命在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就是社... 在对文化、民族、教育等基本概念新视角剖析的基础上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及我国少数民族教育概念进行文化性解读,可以看到,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核心使命在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在当前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 我国少数民族教育 中华民族优秀文化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多元互补与一体发展的历史意涵 被引量:1
18
作者 王建新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1-93,共3页
中华民族从一个历史上多元互补的松散整体,发展为当今高度一体化的共同体大家庭,曲折而严酷的历史经历使这个民族大家庭成员的自觉意识不断加强,内部团结也日趋巩固。但是,历史上的多元互补与近代以来不断加强的一体发展,二者之间辩证... 中华民族从一个历史上多元互补的松散整体,发展为当今高度一体化的共同体大家庭,曲折而严酷的历史经历使这个民族大家庭成员的自觉意识不断加强,内部团结也日趋巩固。但是,历史上的多元互补与近代以来不断加强的一体发展,二者之间辩证关系仍需要从共同体形成和演进的历史经验去论证拓展。在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运作中,进一步提升全国人民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历史必然性和一体发展的现实必要性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互补 内部团结 大家庭成员 中华民族共同体 现实必要性 辩证关系 一体 历史必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进路
19
作者 白晋湘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48,共11页
传统体育凝练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其技术体系、仪式符号与价值内核中蕴含着显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该研究在对中国传统体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内涵阐释的基础上,探讨... 传统体育凝练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记忆,其技术体系、仪式符号与价值内核中蕴含着显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基因,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该研究在对中国传统体育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核心内涵阐释的基础上,探讨了中国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逻辑机理与实践进路。研究表明:中国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遵循三层逻辑递进。从生产生活生存维度看,传统体育的集体记忆,转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知基底;在同根同源同宗的文化维度,其蕴含的共通精神内核,推动文化认同,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观念获得情感共鸣与精神锚点;而在交流交往交融的实践维度,传统体育以具身性活动打破地域与族群隔阂,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转化为行为意愿。当前,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维度的现代性冲击、传统体育认同建构维度的整合性困境、传统体育实践培育维度的结构性制约,构成中国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挑战。与此相对应,从传统体育的立体化文化传承、多层次认同建构、全方位实践培育三个维度,提出中国传统体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进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传统体育 中华民族共同体 共同体意识 文化认同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民族精神 多元一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路学视野下文化线路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 被引量:16
20
作者 方伟洁 高源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2-52,共11页
道路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建构的基础性文化景观,也是人类学进行区域研究的重要视角。道路在被建造的同时,其自身也孕育与联结着新的社会空间,道路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交互性影响。文化线路是历史上由于人类长期的跨区域流动而产生的道路轨迹... 道路是人类社会活动所建构的基础性文化景观,也是人类学进行区域研究的重要视角。道路在被建造的同时,其自身也孕育与联结着新的社会空间,道路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交互性影响。文化线路是历史上由于人类长期的跨区域流动而产生的道路轨迹,对于促进文化圈的延展与族群互动具有历时性的影响。以“路学”为视角对中国丝绸之路、茶马古道等多条文化线路进行研究后发现,文化线路在空间场域上展现出“连接-中断-连接”的曲折发展过程,其中“连接”是文化线路在时空中延续的常态化表征。文化线路的连接和流动促进了边疆与内地之间的相互依附、多民族之间的共生融合。在一定程度上,文化线路承担了推动各民族之间交往交流交融以及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网络化作用。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文化线路促进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线路 交往交流交融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