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研讨的局限及反思 被引量:8
1
作者 王瑜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9年第3期77-81,共5页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研讨者对此史观的探讨多集中在民族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的范围内,没能从史学和文学史应承担的人文精神传递等层面加以审视,使此史观研讨走入了一个"误区"。事实上诸多有关民族问题的论述,在民...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研讨者对此史观的探讨多集中在民族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的范围内,没能从史学和文学史应承担的人文精神传递等层面加以审视,使此史观研讨走入了一个"误区"。事实上诸多有关民族问题的论述,在民族学的研究领域中并不能得到认同,因而"弱化"了此史观研讨的理论基础和深度。民族文学研究者的研究亟需走出自身的"圈子",参与到中国文学研究的言说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少数民族文学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沟通: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建设的必要一环 被引量:5
2
作者 关纪新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0-62,共3页
当下,中原主流文学研究领域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相互隔膜,二者基本上不相往来,交流异常匮乏,主流文学研究界对民族文学研究的了解微乎其微。忽略了文化多样性的旧有观念,其危害有二:一是容易滑落于文化一元化的陷阱,在考察文化及文... 当下,中原主流文学研究领域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相互隔膜,二者基本上不相往来,交流异常匮乏,主流文学研究界对民族文学研究的了解微乎其微。忽略了文化多样性的旧有观念,其危害有二:一是容易滑落于文化一元化的陷阱,在考察文化及文学时偏离客观,偏离科学。二是可能把一己民族价值观当作唯一合理的诉求,无意间诱发不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和国家利益的因素。有必要向整个中国文学研究界发出呼吁,倡导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民族文学学术界与传统的主流文学研究界积极沟通,是普及这一史观的必要一环。人们有责任营造更多有利于沟通的桥梁涵洞,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成为学界的本能信条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研究 主流文学研究 沟通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空间正义视域下中华民族文学史观的价值向度 被引量:4
3
作者 龚举善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86-93,共8页
中华民族文学史观的空间正义,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紧迫的现实课题。中华民族文学史的述史观念不能只考量线性时间维度,也不宜仅仅徘徊于族属和地理空间层面的表象性强调,还须正视并重视新的述史可能性。概而言之,空间正义视域下中华... 中华民族文学史观的空间正义,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紧迫的现实课题。中华民族文学史的述史观念不能只考量线性时间维度,也不宜仅仅徘徊于族属和地理空间层面的表象性强调,还须正视并重视新的述史可能性。概而言之,空间正义视域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新的述史可能主要指向三大向度:一是叙事视野公平,即要求述史者勇敢告别“虚构/非虚构”二元对立思维,尽力接近“文学性”的文学本原;二是媒介形态公正,在主流性纸质书面文学外,还要认同口传民间文学的体量,并适时接纳电子网络文学新形态;三是文本空间公允,亦即合理彰显中华民族文学入史的艺术形式标准,同时兼顾视像时代文学入史的语图互文效应。唯其如此,才能推进既合规律又合目的的中华民族文学的繁荣发展,垦拓并优化中华民族文学史建构工程的广阔视界与科学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文学史 空间正义 价值维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理论建设 被引量:8
4
作者 关纪新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8年第3期58-62,共5页
中国文学研究界只有普遍具备了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才能真正开辟有效协调国内多民族文学关系的健康局面,才能真正走上亲近与尊重国内各个兄弟民族文学的康庄道路。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意义包括:完善知识结构,补充历史书写,提升学... 中国文学研究界只有普遍具备了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才能真正开辟有效协调国内多民族文学关系的健康局面,才能真正走上亲近与尊重国内各个兄弟民族文学的康庄道路。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意义包括:完善知识结构,补充历史书写,提升学术基点,丰富科学理念;需要从科学和政治两个层面,讲清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重要性与迫切性。完成这一带有根本性的学术理念的转化,此任务业已历史性地落在当代学人们的肩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多民族 文学史 理论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语用逻辑辨正 被引量:2
5
作者 龚举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84-89,共6页
中华文学是中华各民族的文学,中华文学史是中华各民族口传文学、书面文学和网络文学合构而成的历史。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现代发生,拥有社会情境、文学环境和系统建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现实吁求等多种伦理合法性。但是,中华民族文... 中华文学是中华各民族的文学,中华文学史是中华各民族口传文学、书面文学和网络文学合构而成的历史。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现代发生,拥有社会情境、文学环境和系统建构中华民族文化共同体的现实吁求等多种伦理合法性。但是,中华民族文学史的述史形态不仅受制于相应的文学史观,而且与既有文学事实、相应时代语境以及述史者的观念—知识系统和文学史书写惯例等要素密切相关。鉴于现有主流文学史不言自明的"多民族文学史"的史实以及"多民族文学史观"不等于"各民族文学史观"的视域缺陷,以"中华民族文学史观"或"中华各民族文学史观"来替代"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表述逻辑可能更为适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 语用逻辑 辨正 历史情境 内应机制 全称诉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理论的论证与践行的途径 被引量:1
6
作者 李翠芳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52-155,共4页
鉴于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史文本中的缺失,"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许多研究者就命题的起源和内涵、诉求及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理论论证。但真正有价值的中国多民族文学史需要创作界和批评界的... 鉴于少数民族文学在中国文学史文本中的缺失,"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的提出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许多研究者就命题的起源和内涵、诉求及可行性等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理论论证。但真正有价值的中国多民族文学史需要创作界和批评界的共同努力,只有在不断地反思和探索之后,才能在书写者和被书写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之中,找到优化处理中国文学谱系和结构的有效方法,真正将少数民族文学纳入中国文学史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 理论论证 践行的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之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康鑫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103-105,共3页
文学史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忽视,使得某种"趋同"的文学史意识产生着潜在影响。"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提出的意义不仅在于认识到这种影响,还在于在这一文学史观的观照下,学界可以对如何定位多民族文学互动融合的重要性... 文学史对少数民族文学的忽视,使得某种"趋同"的文学史意识产生着潜在影响。"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提出的意义不仅在于认识到这种影响,还在于在这一文学史观的观照下,学界可以对如何定位多民族文学互动融合的重要性、怎样评价不同时期文学史书写中少数民族文学的书写方式、如何发现和重新审视被遮蔽的各异的文学经验,从而整合出一种更真实、更清晰的文学史视野等一系列问题作出有益的新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学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史观·新开拓·新成果——《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推介
8
作者 王佑夫 《中国出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9-69,共1页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结项成果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以下简称《多民族文学史观》),是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取得的一项新的收获,对我国多民族文学史研究具有开... 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优秀结项成果的《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及相关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7月出版,以下简称《多民族文学史观》),是近年来少数民族文学理论研究领域取得的一项新的收获,对我国多民族文学史研究具有开拓意义及重要的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多民族文学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推介 文学理论研究 文学史研究 少数民族 学术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个共同”中华民族史观及其对多民族国家建设的重大意义 被引量:3
9
作者 朱军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9-88,共10页
“四个共同”作为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史观的系统性概括和总结,吸收借鉴了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共识性成果,是基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结晶,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 “四个共同”作为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史观的系统性概括和总结,吸收借鉴了中国民族史研究的共识性成果,是基于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思想结晶,同时也是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综合性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以“四个共同”为基础的中华民族史观包含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观、中国历史的整体观和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发展观,其在确立历史的主体性、揭示文明底蕴和探寻历史规律等维度上,对于新时代中国多民族国家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个共同” 中华民族 多民族国家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民族文学史观:怎样的“多民族”与如何“文学”? 被引量:3
10
作者 苟强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85-190,共6页
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文学"与"怎样的多民族"。文学的"多民族"是基于不同的地理、气候、政治、经济、文化等自然、人文与社会因素中生长起来的族群差异性,在民族自身文学的书写与语演、形式... 多民族文学史观的关键问题是"如何文学"与"怎样的多民族"。文学的"多民族"是基于不同的地理、气候、政治、经济、文化等自然、人文与社会因素中生长起来的族群差异性,在民族自身文学的书写与语演、形式与表达、审美与体验等一系列较之"他群"的"异质性"呈现。其实质是文学的多种民族语言行为的表达与书写。"多民族性"又造就了中华文化文学形式的多样性。在关注文字文学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各民族语演文学的挖掘、鉴赏与研究。抵达多民族文学的存在方式,领悟多民族文学的语言艺术并与之进行沟通与交流,这有赖于一种创造性的阅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民族文学史 多民族 文学 语言 阅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少数民族文学的公共性与“多民族文学史观”之检讨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长中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22-128,共7页
作为多民族一体国家内的文学创作,少数民族文学无疑具有公共性身份特质。这种公共性主要体现为:(1)民族文学表述着现代文化观念(意识),这些观念(意识)对构建社会公共文化体系价值具有价值参与或引导功能;(2)民族文学具有现代性审美价值... 作为多民族一体国家内的文学创作,少数民族文学无疑具有公共性身份特质。这种公共性主要体现为:(1)民族文学表述着现代文化观念(意识),这些观念(意识)对构建社会公共文化体系价值具有价值参与或引导功能;(2)民族文学具有现代性审美价值,这些艺术或审美价值对中国文学史书写具有充实或完善功能。出于"多民族文学""入史"的焦虑,"多民族文学史观"在一定程度上为争取民族文学自身的合法性叙述贡献良多。不过,学界多关注民族文学自身的独特性问题,对民族文学的公共性缺乏应有的重视,制约了民族文学批评及文学史书写现代性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性 多民族文学史 问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百年复兴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中华民族观探析
12
作者 李华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3-140,共8页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确立了为中华民族复兴奋斗的初心使命。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强国事业的征程中,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正确把握中华民族的地位、结构与属性,不懈探索民族解...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确立了为中华民族复兴奋斗的初心使命。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强国事业的征程中,正确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现实与未来,正确把握中华民族的地位、结构与属性,不懈探索民族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实践道路,最终凝聚汇总成我们党关于中华民族观的系列理论成果。回顾和总结我们党几代中央领导人在推进中华民族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百年复兴进程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理论成果,对新时代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激发和凝聚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复兴梦想而共同奋斗,对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百年复兴 中国共产党 中华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万物和谐观 被引量:10
13
作者 纳日碧力戈 邹君 《青海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7,共7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各民族生产生活智慧的凝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灵魂所在。万物和谐生态观是包容兼和的中华民族集体智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一种体现。万物不同但能相和,各尽其能,在历史长河中交流... 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是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和各民族生产生活智慧的凝聚,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灵魂所在。万物和谐生态观是包容兼和的中华民族集体智慧,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精神的一种体现。万物不同但能相和,各尽其能,在历史长河中交流交往、动态调适,互为环境,互构互补,彼此嵌入,达致中和,形成可持续、有活力的生态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共同体 民族精神 万物和谐 生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文学观视野下的少数民族女性文学谱系——评黄晓娟等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投文 《学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4-116,共3页
黄晓娟等学者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是一部有创新价值的学术著作,不仅对中国当代各个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书写的图景与发展状况进行了非常清晰的梳理、描绘和归纳,而且联结着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在... 黄晓娟等学者的《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研究》是一部有创新价值的学术著作,不仅对中国当代各个少数民族女性文学书写的图景与发展状况进行了非常清晰的梳理、描绘和归纳,而且联结着中国当代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的一系列相关问题,在大文学观视野下呈现出中国当代少数民族女性文学的内在流变规律和清晰而又具有丰富侧面的谱系结构。该书体现出了学术视野的丰富性,也具有体系的相对完整性,同时也对接了学术前沿的热点话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视野 少数民族女性文学 多民族文学史 谱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多元一体”民族观视域下的中华谚语史构建 被引量:5
15
作者 付建荣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7-122,共6页
中华谚语史研究是对中华谚语形成与发展历史的整体性研究,是中国谚学发展在当前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当代谚学研究的新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学说决定了我们要在"多元一体"... 中华谚语史研究是对中华谚语形成与发展历史的整体性研究,是中国谚学发展在当前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当代谚学研究的新课题,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学说决定了我们要在"多元一体"民族观的指导下,树立中华多民族谚语史观,这是构建中华谚语史的学理依据和逻辑起点;有关中华谚语史研究的成果和学科观念的逐渐转变为构建中华谚语史奠定了学术基础。中华谚语史的构建研究应在分期的基础上,从纵横两个角度确定的坐标轴展开研究,即横向描写不同历史分期内中华谚语形成的系统面貌和纵向比较不同历史分期内中华谚语系统面貌的总体发展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一体" 民族 中华谚语 中华谚语史 中国谚学 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林惠祥的中华民族观及其发展脉络 被引量:3
16
作者 陈建樾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9年第3期96-103,共8页
林惠祥是中国早期人类学田野调查和学科建设的奠基者,他不仅是中国大陆赴台湾进行原住民研究的第一位大陆民族学家,也是横跨民族学、考古学和民族史多个领域的"全域性人类学研究者"。林惠祥终其一生都在研究和探索中国的民族... 林惠祥是中国早期人类学田野调查和学科建设的奠基者,他不仅是中国大陆赴台湾进行原住民研究的第一位大陆民族学家,也是横跨民族学、考古学和民族史多个领域的"全域性人类学研究者"。林惠祥终其一生都在研究和探索中国的民族问题,并在抗战时期完成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观建构。林惠祥的学术研究及透射出的关于国家认同与民族观的演进,体现了在历史大时代下知识分子独特的心路历程。本文以林惠祥的著述为文献,梳理和描述了林惠祥的这一思想发展脉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惠祥 民族 中华民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思政”观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化建设 被引量:12
17
作者 朱兴国 郭本禹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4-51,共8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重大原创性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指南与行动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化建设是在“大思政”观引领下,以马克思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重大原创性论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思想指南与行动遵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体化建设是在“大思政”观引领下,以马克思主义整体论为哲学基础,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突破学段壁垒,通过特定的培育机制构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合力体系的整体形态。基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建设的内在理路分析,以理念碎片化、内容片面化、认知主体局限化与教学范式单一化等现实困境为逻辑起点,从建设理念、课程体系、主体保障、育人模式等维度,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一体化建设的有效路径,将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拓展新的视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体化建设 立德树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远夷”到“中华民族”共识的演变——《旅行杂志》中的云南边疆民族认知变迁
18
作者 苍铭 牛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14,共10页
在以《旅行杂志》涉滇内容为切入点的探讨中,可以看到从“远夷”到“中华民族”共识的演变及内地对云南边疆民族认知变迁。近代中国,“华夷”观与“中华民族”说并存。民国以后,尤其抗战后“中华民族”说渐被认同,但“华夷”观仍有影响... 在以《旅行杂志》涉滇内容为切入点的探讨中,可以看到从“远夷”到“中华民族”共识的演变及内地对云南边疆民族认知变迁。近代中国,“华夷”观与“中华民族”说并存。民国以后,尤其抗战后“中华民族”说渐被认同,但“华夷”观仍有影响。新中国建立后,“劳动者”“建设者”取代“华夷”,认同基准重构。《旅行杂志》不同时期对云南民族形象呈现不同,抗战前是“远夷”,抗战时是“典范”,建国后是“劳动者”“建设者”。形象差异源于接触程度和观念转变。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缔造国家、书写历史、创造文化、培育精神,《旅行杂志》从一个微观视角反映了其凝聚融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五个共同 《旅行杂志》 “华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战、选择、趋同:晚清民国时期国族建构视域下的中华民族观 被引量:2
19
作者 娜拉 吴海峰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18年第6期195-200,共6页
清末民初,中华民族观的理论主要是围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国家而构建。作为清政府反对力量的革命派,基于排满革命的立场,主张满汉对立,强调汉族与满族的民族属性不同,从而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汉族民族主义革命。面... 清末民初,中华民族观的理论主要是围绕建立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国家而构建。作为清政府反对力量的革命派,基于排满革命的立场,主张满汉对立,强调汉族与满族的民族属性不同,从而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汉族民族主义革命。面对革命派的革命宣传与民族主义革命,立宪派为了抵制以"排满"为重要特征的革命浪潮,统合全国力量,因此提出五族共和的民族一体融合论。两种不同的中华民族观,基于各自的目标展开论战。随着辛亥革命的胜利,执政的中华民国政府基于维护民族、疆域之基础,选择并正式确定了五族共和的中华民族观。及至抗日战争,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得到了全民族的认同,对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发挥了主导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 晚清民国时期 国族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完美结合——“八荣八耻”对传统荣辱观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辛世俊 《学习论坛》 2006年第5期8-10,共3页
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了深入研究和广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本刊特组织河南省伦理学界的四位知名专家,分别从"八荣八耻"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证和促进作用、... 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了深入研究和广泛宣传社会主义荣辱观,本刊特组织河南省伦理学界的四位知名专家,分别从"八荣八耻"对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保证和促进作用、"八荣八耻"对传统荣辱观的继承与创新,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新思路和领导干部要带头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等角度,对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时代精神 荣辱 继承与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完美 社会主义价值 热爱祖国 传统道德 道德规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