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个体之我”与“哲学之我”——对西方现代哲学的一个不完全考察
1
作者 汤拥华 《学海》 2003年第3期33-39,共7页
本文以“个体之我”与“哲学之我”的关系为基本问题 ,对西方现代哲学几种有代表性的个人观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文章意图指出 ,哲学对“个体之我”的探讨不能忽视“哲学之我”的构建。个体不是先在的事实 ,保持反思性的哲学生活 ,始终... 本文以“个体之我”与“哲学之我”的关系为基本问题 ,对西方现代哲学几种有代表性的个人观进行了批判性的考察。文章意图指出 ,哲学对“个体之我”的探讨不能忽视“哲学之我”的构建。个体不是先在的事实 ,保持反思性的哲学生活 ,始终不解地寻求“个体化理解” ,才是通向“个体之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现代哲学 “个体之我” “哲学之我” 本能 偶然性 孤独 个人观 哲学批判 “个体化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社区动员能力:从个体到组织的多重嵌套体系 被引量:23
2
作者 冷向明 郭淑云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46-56,共11页
基层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应对突发性公共安全问题与公共危机事件的主要承灾载体。实践过程中,社区防疫工作暴露出诸多短板,传统社区动员模式的不足尤为突出,集中表现为国家与社区间的“赋权”悖论、社区多元自治主体间的“联... 基层社区作为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是应对突发性公共安全问题与公共危机事件的主要承灾载体。实践过程中,社区防疫工作暴露出诸多短板,传统社区动员模式的不足尤为突出,集中表现为国家与社区间的“赋权”悖论、社区多元自治主体间的“联动”悖论、社区与居民间的“共同体”悖论。基于此,本文关注基层社区内部行动者与行动要素之间进行互动的内在机制,摆脱“对社区进行动员”的行政管控视角,从“由社区进行动员”这一自治视角出发,分析社区动员应该怎样实现“个体—组织”“组织—社区”“社区—国家”多重嵌套体系,冲破传统社区动员模式下的三重悖论,从而构建起个体、组织、社区与国家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激活个体参与、社会资本嵌入、完善执行结构、确保国家在场等方式,增强社会资本与治理权力在主体间的流动,完善和优化基层社区动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治理 社区动员 公共危机事件 “个体—组织” 多重嵌套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未庄”为何难容“阿Q”?--也谈《阿Q正传》中“个体”与“共同体”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8
3
作者 宋剑华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1-40,13,共11页
自从1922年,周作人以“仲密”署名在《晨报副刊》发表文章评论《阿Q正传》开始,鲁迅的这部小说至今已有了九十多年的研究历史。在这九十多年当中,研究者究竟发表过多少文章去解读《阿Q正传》,其数量之庞大恐怕没有人能够去准确地统... 自从1922年,周作人以“仲密”署名在《晨报副刊》发表文章评论《阿Q正传》开始,鲁迅的这部小说至今已有了九十多年的研究历史。在这九十多年当中,研究者究竟发表过多少文章去解读《阿Q正传》,其数量之庞大恐怕没有人能够去准确地统计,仅中国知网就收录有1204篇。我们不妨就以中国知网的检索信息为例,去做这样一种简单的数字换算:假如一篇研究论文平均为一万字,我们最起码知道已有一千二百万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Q正传》 “个体 共同体 《晨报副刊》 文章评论 中国知网 检索信息 研究论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化条件下当代青年“个体的结合”现象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冯莉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0-85,共6页
改革开放以来,个体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崛起有目共睹。在这个被称为个体化的进程中,以青年为主体,从农村流向城市的范围和规模正越来越大,流动方向和方式也越来越多元。这是国家现代化路径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到市场经济体制后的重要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个体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崛起有目共睹。在这个被称为个体化的进程中,以青年为主体,从农村流向城市的范围和规模正越来越大,流动方向和方式也越来越多元。这是国家现代化路径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到市场经济体制后的重要结果。而因为文化积淀的不足、社会机制的不充分以及个人的心理需求等因素,青年群体开始通过"熟人的联合"、"陌生人的联合"、"群体的联合"以及"个体的内卷化"等方式来抵制或平衡"个体化"所带来的对他们生存和发展的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的结合” 个体 流动青年 自由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的觉醒及其命运——慧能的“自性”与克尔凯郭尔的“主体性”之比较
5
作者 杨玉昌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8-33,共6页
本文对慧能的“自性”和克尔凯郭尔的“主体性”做了一个比较研究,认为慧能和克尔凯郭尔分别通过将“自性”与佛,“主体性”与上帝直接联系起来,赋予了个体以终极性的意义。慧能的“自性”与克尔凯郭尔的“主体性”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 本文对慧能的“自性”和克尔凯郭尔的“主体性”做了一个比较研究,认为慧能和克尔凯郭尔分别通过将“自性”与佛,“主体性”与上帝直接联系起来,赋予了个体以终极性的意义。慧能的“自性”与克尔凯郭尔的“主体性”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由此决定了个体在中国和西方的觉醒及其不同命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性” “主体性” “个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校长:一个从“个体”到“集体”的进程
6
作者 程斯辉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11,共3页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看,较早的大学产生是与学者联系在一起的.著名的学者或学派代表人物的身边往往聚集着向往学问的人们,这些著名学者由此讲学论道,传授对于当时时代而言的高深学问,就有了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学园、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伊... 从历史的发展过程看,较早的大学产生是与学者联系在一起的.著名的学者或学派代表人物的身边往往聚集着向往学问的人们,这些著名学者由此讲学论道,传授对于当时时代而言的高深学问,就有了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学园、亚里士多德的吕克昂、伊壁鸠鲁学校、斯多葛派学校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校长 “个体 进程 集体 著名学者 高深学问 古希腊时期 亚里士多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位管理中领导者平衡“总体公正”与“个体公平”的艺术
7
作者 刘倩 贾智永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3期56-58,共3页
“总体公正”与“个体公平”间不仅存在主次之分、先后顺序,还可能因为追求“总体公正”暂时牺牲“个体公平”,即“个体公平”存在相对性,“总体公正”却属绝对要求。这就需要引导组织成员认识到“总体公正”先于“个体公平”是为了保... “总体公正”与“个体公平”间不仅存在主次之分、先后顺序,还可能因为追求“总体公正”暂时牺牲“个体公平”,即“个体公平”存在相对性,“总体公正”却属绝对要求。这就需要引导组织成员认识到“总体公正”先于“个体公平”是为了保障行为的正向性,“个体公平”服从“总体公正”是为了实现更持久的发展,“总体公正”理念下终会实现“个体公平”。因此,应坚守原则底线,意识到“总体公正”理念不可变;放眼长远利益,认识到“个体公平”诉求应暂缓;“总体公正”为先,然须服务于“个体公平”;“个体公平”为果,然须立足于“总体公正”;“总体”“个体”灵活协调,营造公平公正的组织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领导者 “总体公正” “个体公平” 制度体系 组织氛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家庭“个体成人”教育的困境及其化解——基于家庭结构、功能与内部关系演变的考察 被引量:4
8
作者 杜薇 容中逵 《教育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0-96,共7页
通过历史梳理和现实考察的方式,对我国家庭结构、功能及其内部关系的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家庭结构日趋核心化和多样化;家庭政治功能日渐让渡化,家庭经济、文化功能逐渐外移化;家庭内部关系也发生了由简单代际再生产到扩大增值再... 通过历史梳理和现实考察的方式,对我国家庭结构、功能及其内部关系的演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家庭结构日趋核心化和多样化;家庭政治功能日渐让渡化,家庭经济、文化功能逐渐外移化;家庭内部关系也发生了由简单代际再生产到扩大增值再生产、由“亲亲为大”到“个体为先”的转变。上述家庭结构、功能与内部关系的演变致使家庭“个体成人”教育面临结构性破裂、功能性削弱、关系性失衡等困境,从而严重制约了子代“个体成人”目标的达成。为此,家庭“个体成人”教育的困境需从外部条件支持和内部功能调整两方面去化解:从外部进行“再家庭化”的政策支持,包括明确主体权力边界,制定弹性工作制度;从内部进行“个体成人”的价值选择,包括重视亲情伦理而非资本传递,强调“生命成人”而非“个体成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庭演变 “个体成人”教育 家庭结构 家庭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共同体”与马克思“实践哲学”的当代阐释
9
作者 王效良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2-15,共4页
近年来,探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思想内涵成为学界关注的重大理论课题。如何以新的视角解读马克思的思想文本,如何重新理解马克思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超越,如何重新定位马克思哲学的伦理和政治诉求,如何实现马克思哲学与当代西方... 近年来,探讨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思想内涵成为学界关注的重大理论课题。如何以新的视角解读马克思的思想文本,如何重新理解马克思对传统形而上学的超越,如何重新定位马克思哲学的伦理和政治诉求,如何实现马克思哲学与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对话与沟通,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深入探询马克思"实践哲学"的精神实质,进而做出切合时代的阐释和回应。这里我们特刊发一组笔谈,以期推进相关问题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 共同体 实践哲学 马克思 阐释 当代 德国古典哲学 传统形而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地,请开手机》:国家对个体的压抑
10
作者 刘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20-121,共2页
本文分析了2007年上映、李骏执导的电视剧《落地,请开手机》中男女主角之间、配角之间的婚恋悲剧,指出了该剧演绎的依然是"国家"对"个体"的伤害、"小我"对"大我"的服从这一"老调"。... 本文分析了2007年上映、李骏执导的电视剧《落地,请开手机》中男女主角之间、配角之间的婚恋悲剧,指出了该剧演绎的依然是"国家"对"个体"的伤害、"小我"对"大我"的服从这一"老调"。所不同的仅在于,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个体"的委屈能够尽情地向"国家"诉说,但是这依然没有逃脱20世纪改革开放后中国对"个体"的重视与呼唤这一框架。在全球化的今天,人们渴望"差异政治",反对"普遍主义政治"以"民主的暴政"侵犯"个体"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落地 请开手机》 “国家” “个体 冲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体何以成为可能
11
作者 吴炫 《中文自学指导》 2003年第6期26-28,共3页
应该说,随着价值中心的解体和市场经济对个人欲望的带动,90年代初兴起的“晚生代”写作,是现代意义上的“个人”在中国登场的一次文学冲击波。只是,文学对现实的敏感,也同样伴随着作家们对“个体”的模糊理解。更多的人对“个体”的认识... 应该说,随着价值中心的解体和市场经济对个人欲望的带动,90年代初兴起的“晚生代”写作,是现代意义上的“个人”在中国登场的一次文学冲击波。只是,文学对现实的敏感,也同样伴随着作家们对“个体”的模糊理解。更多的人对“个体”的认识,不是停留在“个性”、“群体与个体互动”的辩证关系上,就是满足于对“个人权益”、“个人主义”的理解。“晚生代”部分作家评论家虽然打出“个体即身体”的旗号,试图突破“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个体 个人主义 个体哲学》 “穿越群体” 个人利益 个体形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建“家”在现代世界的意义 被引量:27
12
作者 孙向晨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14,165,共11页
现代世界对于“家”的理解存在若干重误区:一是将“个体”与“家庭”理解为势不两立的价值主体;二是将“亲亲”的生存论经验与“家”在历史上的机制化表现混为一谈;三是错误地把“家”的非对称性结构理解为权力主从关系的起源;四是误认... 现代世界对于“家”的理解存在若干重误区:一是将“个体”与“家庭”理解为势不两立的价值主体;二是将“亲亲”的生存论经验与“家”在历史上的机制化表现混为一谈;三是错误地把“家”的非对称性结构理解为权力主从关系的起源;四是误认为家庭的角色责任与现代社会的个人自由不相兼容;五是只看到“家”作为社会组织的一面,没有看到“家”也是一种精神性的文化存在。由此,现代社会忽视了“家”自身固有的价值意义。重新建立一种饱含“个体自觉”的“家”观念,可以在现代语境下,重新澄清“家”的积极价值,使“家”成为成就“个体”的有力保障,并对“个体本位”的消极后果给予制衡;与次同时,现代世界还需重建“修齐”与“治平”的关系,发挥“家”所具有的更普遍的意义。总之,“家”需要被重新理解为人类生存的基本方式,为此,现代世界需要重新厘定“家”在“关系性”存在方式、“情感”境遇、“伦理性”原则、“理解世界的方式”,以及“精神性超越的方式”等方面的本体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家”的认识误区 饱含“个体”的家观念 修齐与治平 家的本体论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哲学史上人格同一性的三种形态 被引量:10
13
作者 高秉江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2-37,共6页
人格同一性主要是指自我意识的同一性而不是机体的同一性,它与西方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自我”、“个体”、“灵魂”、“精神”等密切相关。人格同一性概念内在的含藏着个体性与普遍性的矛盾。在西方哲学史上,存在过形而上学的实体人格... 人格同一性主要是指自我意识的同一性而不是机体的同一性,它与西方哲学的一些基本概念“自我”、“个体”、“灵魂”、“精神”等密切相关。人格同一性概念内在的含藏着个体性与普遍性的矛盾。在西方哲学史上,存在过形而上学的实体人格同一性、现象学的逻辑人格同一性和自由意志的道德人格同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格同一性 西方哲学史 形态 自我意识 “自我” 基本概念 “个体 “灵魂” “精神” 形而上学 自由意志 普遍性 个体 现象学 矛盾 道德 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先秦时期的人权意识和精神 被引量:1
14
作者 叶新源 钟家莲 叶剑飞 《甘肃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70-172,151,共4页
中国人权意识产生的最初岁月,可以远溯到夏商时代。这个时期所体现出来的基本倾向,属于古典自然法思想对人权认识的范畴,即是“个体自然性”人权意识的蒙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人权意识向人权精神的过渡。无论是史书还是子书,在... 中国人权意识产生的最初岁月,可以远溯到夏商时代。这个时期所体现出来的基本倾向,属于古典自然法思想对人权认识的范畴,即是“个体自然性”人权意识的蒙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人权意识向人权精神的过渡。无论是史书还是子书,在强调“个体自然性”人权的同时,提出属于“个体社会性”人权的许多要素,共同翻开了中国人权精神的第一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 “个体自然性”人权 “个体社会性”人权 先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李锐小说历史阐释的独异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翟永明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92-95,共4页
李锐的小说体现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历史小说观念的转变,并显现出独异的个性,这种独异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由"个体"言说与言说"个体"表现出的历史叙述方式的变化、通过对个体生存状态的描述完成对历史... 李锐的小说体现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当代中国历史小说观念的转变,并显现出独异的个性,这种独异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由"个体"言说与言说"个体"表现出的历史叙述方式的变化、通过对个体生存状态的描述完成对历史进化规律的解构、由对非理性历史的叙述实现对历史事件的改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锐小说 “个体”言说 叙述方式 非理性叙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生足球运动员有氧工作能力的测定与评价 被引量:2
16
作者 杨兰生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1年第2期41-43,共3页
采用功率自行车对14名男性大学生足球运动员的有氧耐力进行了评价,测定与评价的指标为血乳酸水平及其变化,并根据测评的结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大学生 足球运动员 有氧耐力 “个体乳酸阈” 训练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宪法社会公德条款的规范阐释 被引量:1
17
作者 秦小建 朱俊亭 《交大法学》 CSSCI 2022年第2期42-58,共17页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传统社会公德要求人们相善其群,现代社会公德指向一种整合性的功能要求,在多元的个体道德取向和社会共同道德要求之间保持适度张力。宪法作为共同体的组织规则,需要在“... 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基本行为准则。传统社会公德要求人们相善其群,现代社会公德指向一种整合性的功能要求,在多元的个体道德取向和社会共同道德要求之间保持适度张力。宪法作为共同体的组织规则,需要在“个体—社会—国家”的整体框架中进行持续性整合。基于社会公德的整合作用,宪法将其纳入规范体系,促进其整合功能实现。宪法社会公德条款承载着个体实现社会化、维系社会共同体、作为个体与国家的联结中介等理想功能。然而,由于相关文本的规范品格未获充分确认,文本表述不够清晰,实施动力略显不足,导致其功能受到一定阻滞。应当在规范目标的导引下,依托宪法解释,确认宪法社会公德条款的规范品格,阐明其规范内涵,并夯实规范实施的社会基础,促进其理想功能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公德 精神文明建设 社会整合 宪法解释 “个体—社会—国家”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成人教育的质量观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景美 《职教论坛》 2004年第04S期38-39,共2页
一、概念的界定 何谓教育质量?什么是成人教育的质量?这需要首先从"质量"谈起.关于"质量"这一概念,当前被普遍认同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OS"的界定."... 一、概念的界定 何谓教育质量?什么是成人教育的质量?这需要首先从"质量"谈起.关于"质量"这一概念,当前被普遍认同的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Standardization)"IOS"的界定."IOS"自1983年以来经过反复修订,最后将质量定义为实体满足明确或隐含需要能力的特性的总和,从而揭示了"质量"的内在实质.可见,质量的本质就是满足实体需要的特性.关于"教育质量"这一概念,国内外学者意见不一,莫衷一是.有人认为,教育质量是由社会决定的关于离校者必须达到的知识、技能、习惯与价值水平的一组参数,强调对个体的满足特性;也有人认为,教育质量就是指教育活动的目标达到什么程度,强调对社会的满足特性.我们知道,教育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的,是随着人类自身和社会的需要而发展和不断趋于完善的,在这里,需要的主体既有社会,也有个体,同时,教育具有前瞻性,它是面向未来的,因而,我们认为教育质量是教育满足社会和个体当前和将来需要的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教育 教育质量 “社会本位论” “个体本位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审视高校体育的教学思想 被引量:3
19
作者 郁建亚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56-58,共3页
在充分理解“以人为本”的概念与内容的基础上 ,指出了高校体育引入“以人为本”教育观的必要性 ,并从高校体育的教学效果、教学手段、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几方面进行了分析。它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以人为本” 高等院校 体育教学 “社会需要” “个体需要” “教学主体” 人文素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先秦—中国人权意识与精神的发韧期
20
作者 叶新源 钟家莲 叶剑飞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95-98,102,共5页
中国人权意识产生的最初岁月,可以远溯到夏商时代。这个时期所体现出来的基本倾向,属于古典自然法思想对人权认识的范畴,即是“个体自然性”人权意识的蒙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人权意识向人权精神的过渡期。无论是史书还是子书,... 中国人权意识产生的最初岁月,可以远溯到夏商时代。这个时期所体现出来的基本倾向,属于古典自然法思想对人权认识的范畴,即是“个体自然性”人权意识的蒙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人权意识向人权精神的过渡期。无论是史书还是子书,在强调“个体自然性”人权的同时,提出了属于“个体社会性”人权的许多要素,共同翻开了中国人权精神的第一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权 “个体自然性”人权 “个体社会性”人权 先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