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民性”改造与“人民性”重构——重审胡风与文艺“民族形式”及“主观论”之争
1
作者 李圣传 《学术界》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114,共11页
抗战文艺试图利用民族形式实现通俗化、大众化,以便有利于与人民结合起到组织动员作用。作为五四精神的卫道者,胡风却反对新文艺与旧形式的胎生关系,还站在国民性改造的启蒙立场,反对作家知识分子的工农兵化倾向。这是胡风“主观精神论... 抗战文艺试图利用民族形式实现通俗化、大众化,以便有利于与人民结合起到组织动员作用。作为五四精神的卫道者,胡风却反对新文艺与旧形式的胎生关系,还站在国民性改造的启蒙立场,反对作家知识分子的工农兵化倾向。这是胡风“主观精神论”在奴性人格鞭挞中意欲解决的启蒙难题,也是与“政治左翼”的路线分殊。正是在国民性改造与人民性结合之间,形成了文艺“主观论”论争的界限。主观精神论延续着五四文艺的精神气脉,这也造成“文学黄药眠”与“政治黄药眠”在理论批评上的摇摆。文艺主观论在启蒙主义理想上与工农兵文艺不同,因而注定在群众时代的“人民性”身份重构中落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文艺 民族形式 文艺主观论 胡风 “两个黄药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