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2篇文章
< 1 2 2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中国茶文化深刻理解“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
1
作者 叶盛珺 《茶叶》 2023年第4期255-256,261,共3页
中国茶,其内涵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与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国家建设有着重要的文化连结、经济连结、政治连结。“两个结合”在小小茶叶中有着生动的体现,“三茶”统筹发展是“两个结合”的具体案例。要进一步推动以茶文... 中国茶,其内涵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与社会主义建设现代化国家建设有着重要的文化连结、经济连结、政治连结。“两个结合”在小小茶叶中有着生动的体现,“三茶”统筹发展是“两个结合”的具体案例。要进一步推动以茶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要依托学科建设统筹发展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依托青年创新创造发展“青年味”的传统文化,依托劳动教育让青年走进田间地头,依托国际交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闪耀国际舞台,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发挥青年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茶文化 个结合 “三茶”统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理论成果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深远意义
2
作者 曹清波 刘春荣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19,共9页
全球化进程持续深化,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呈现多元化与相互交融的态势。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典范与实践结晶,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深远。该思想不仅通过构建平等互鉴、包容共生、共同发... 全球化进程持续深化,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呈现多元化与相互交融的态势。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典范与实践结晶,对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意义深远。该思想不仅通过构建平等互鉴、包容共生、共同发展的新型文明交往范式,为世界文明交流提供了系统的理论支撑与创新性解决方案,更从三重维度系统回应了全球文明治理的核心议题:其一,通过倡导全人类共同价值重塑文明对话的价值共识;其二,依托文化主体性理论保障文明形态的多样性存续;其三,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文明发展路径选择。这种兼具历史纵深与全球视野的理论创新,为构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全球文明新秩序确立了科学的认识论框架与方法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交流互鉴 文化主体性 全人类共同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生发逻辑——基于“两个结合”视域的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金鑫 代宏丽 李峥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8,共9页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两个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其中,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前党的民族工作以及习近平在地方主政期间的民族工作实践为这一重要思想提供了土壤,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两个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其中,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前党的民族工作以及习近平在地方主政期间的民族工作实践为这一重要思想提供了土壤,构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发展沃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提供了魂脉,构成了这一重要思想的理论底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提供了根脉,构成了这一重要思想的中国特色。三者共同在“两个结合”的理论界域内,形成并丰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工作 “两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新视角 被引量:2
4
作者 穆艳杰 董瞩宏 《理论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2-58,共7页
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要求我们在“两个结合”中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际相结合,既要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的目标责... 创造人类生态文明新形态,要求我们在“两个结合”中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并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实际相结合,既要以筑牢国家生态安全的目标责任来奠定总体国家安全的坚实基础,又要在关照生态民生的人文情怀中找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稳步前行的实践密码;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相结合,立足华夏文明发掘出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兼容性,激发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瑰宝自我转型的内生动力,进而在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新生。在“两个结合”中开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中国特色,就要体悟其融通古今的独特内涵,反思其以中国方式化育人性的独特价值,并在这一进程中提供独具东方智慧的中国方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式现代化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两个结合”与中华民族的文明新觉 被引量:2
5
作者 马俊毅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14,共10页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受到外部震荡冲击并谋求新发展,基于自身的文明特性和时代境遇,中华民族的自觉具有突出的集体性,表现为中华民族于文化转型、关系重建、集体重塑、使命维新等范畴展开的理性反思与文明自觉。新文化运动伊始,中国共产... 近代以来,中华文明受到外部震荡冲击并谋求新发展,基于自身的文明特性和时代境遇,中华民族的自觉具有突出的集体性,表现为中华民族于文化转型、关系重建、集体重塑、使命维新等范畴展开的理性反思与文明自觉。新文化运动伊始,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积极引进马克思主义思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要致力于建立“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以及“被新文化统治因而文明先进的中国”,其特点是“政治上自由和经济上繁荣”,突破性推动中华民族的文明新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过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各族人民共同建设现代性、创新性、人民性、民主性、民族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结合”下的中华民族新文化赋予现代性以中华文明智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建立中华民族当代的文明新觉,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推进建立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征程,推进了中华文明的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现代性 新文化运动 中华民族新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的理论特质与中国道路的文化根基
6
作者 张城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2-30,共9页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两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重塑了文化自信,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充分运用中华文化进行理论和制度创新的广阔空间。“两个结合”所内蕴的强大真... 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两个结合”是必由之路。“两个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重塑了文化自信,筑牢了道路根基,打开了充分运用中华文化进行理论和制度创新的广阔空间。“两个结合”所内蕴的强大真理力量,最终体现于中国共产党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这是立足中华大地赓续古老文明而生长出来的现代化,是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必将推动中华文明别开生面、重焕荣光,实现人类文明之更新,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第一个结合 “第二个结合 中国道路 文化根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由之路
7
作者 唐正东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5,F0002,237,共13页
中国共产党人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国化时代化。辩证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事物矛盾运动原理、唯物辩证法以及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以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 中国共产党人在“两个结合”的基础上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国化时代化。辩证唯物主义视域中的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事物矛盾运动原理、唯物辩证法以及认识和实践的辩证关系原理,以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在实践第一的前提下推进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等具体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原理在整体性和不断发展性两个维度上得到了提升,物质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的观点在实现路径上得到了深化,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被提升到了坚持人民至上的原则高度,其思想内涵得到了极大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相关思想使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中国化时代化过程中有了更多的文化自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 时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两个结合”中开辟中共党史研究新境界
8
作者 代玉启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17,I0002,共9页
“两个结合”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深刻总结,蕴含着中国共产党掌握历史主动,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核心密码。回望百年党史,从“三个结合”的初步尝试到“一个结合”的理论探索,再到“两个结合”的守正创新,中国共产党在回应时... “两个结合”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的深刻总结,蕴含着中国共产党掌握历史主动,坚定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的核心密码。回望百年党史,从“三个结合”的初步尝试到“一个结合”的理论探索,再到“两个结合”的守正创新,中国共产党在回应时代之问的同时,对自身历史叙事逻辑的认识愈加系统深刻。我们要立足于党的理论创新,根植于党的实践成就,面向党的历史使命,以大历史观与正确党史观为指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滋养,用特色话语彰显历史自信与历史主动,在继续推进“两个结合”的过程中不断开辟中共党史研究的新境界,助力中共党史党建学一级学科全面、快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中共党史研究 中共党史党建学 守正创新 历史自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互促共进
9
作者 王菲 周振国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47,共9页
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普遍性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通。在此基础上,开拓并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开辟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 中国共产党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普遍性与中国国情的特殊性结合起来,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通。在此基础上,开拓并推动了改革开放的伟大革命,开辟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是在“两个结合”中形成的顶层设计总体部署。贯彻实施各项战略部署,必须全面认识和把握“两个结合”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辩证统一关系,实现双向赋能。“两个结合”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丰富“两个结合”的内涵,推进实践创新基础上的理论创新。二者协同共进,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全面深化改革 历史叙事 双向赋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三重向度
10
作者 袁佩媛 靳玉军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1-83,330,331,共15页
“两个结合”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点,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供了特色鲜明的目标导向、理论趋向和实践指向。在目标导向上,“两个结合”有助于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学科使命、文化使命及时... “两个结合”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点,为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提供了特色鲜明的目标导向、理论趋向和实践指向。在目标导向上,“两个结合”有助于明确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的学科使命、文化使命及时代使命。在理论趋向上,“两个结合”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要提炼标识性概念、凝练原创性理论、锤炼变革性范式。在实践指向上,“两个结合”引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需明确中国立场,推动民族性与世界性的交融;坚定批判思维,明晰独立性与交叉性的边界;回答时代课题,实现适应性与超越性的统合,进而在科学回答“四个之问”中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赋予强劲动力,推动新时代新征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第二个结合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与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的超越——基于中西比较视角的研究
11
作者 董键铭 《理论探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126,共10页
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之内涵离不开中西比较这一重要视角。以西方思想文化传统为基础,西方在现代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以资本逻辑为旨归的西方中心主义和文明冲突论的文明观。由于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 研究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文明观之内涵离不开中西比较这一重要视角。以西方思想文化传统为基础,西方在现代化过程中形成了一种以资本逻辑为旨归的西方中心主义和文明冲突论的文明观。由于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都蕴含超越资本文明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思想要素,因此以“两个结合”为基础,中国式现代化以独特的文明观超越了西方现代化文明观。从文明主体性的角度来说,中国式现代化“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旨归”的文明观超越了“以资本逻辑为旨归”的文明观;从文明主体间性的角度来说,中国式现代化以“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文明观超越了“西方中心主义”的文明观。文明观上的超越为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了内在性力量。基于中西比较视角探析中西现代化蕴含的文明观差异,对凸显中国式现代化的超越性与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 文明观 “两个结合 中西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基于“两个结合”的分析视角
12
作者 刘明明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54,共9页
“两个结合”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表率和奠基作用。他在批判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各种不正确态度中确立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明确提... “两个结合”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人形成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表率和奠基作用。他在批判对待马克思主义的各种不正确态度中确立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态度”,明确提出并生动实践了“第一个结合”。囿于时代局限,毛泽东并未明确提出“第二个结合”,但其思想本身就是“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产物。因此,要树立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与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划清界限;正确对待传统文化,警惕文化复古主义抬头;正确看待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 科学态度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与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话语创新--以发生学为畛域
13
作者 朱清河 尤成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5,共8页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话语体系伴随着“两个结合”的不断拓展与深化而不断发生着与时偕行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范式转型。以发生学视角谛视,中国特色新闻学话语体系创新的本土化、时代化是在“两个结合”中不断由表及里、前后... 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话语体系伴随着“两个结合”的不断拓展与深化而不断发生着与时偕行的理论创新与实践范式转型。以发生学视角谛视,中国特色新闻学话语体系创新的本土化、时代化是在“两个结合”中不断由表及里、前后相属、相生相成的动态系统与互动进程。从发生基础来看,“人民至上”指向的是“为谁结合”的新闻政治立场问题;从发生目的来看,“回应时代之需”理清的是“为什么结合”的新闻功能性命题;从发生机理来看,“不断采用最新技术手段与方法”解决的是“怎样结合”的新闻操作性议题。该三重逻辑交光互影,共同擘画出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话语同中国新闻工作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立体图景,推动了中国特色新闻学的健康、理性地成长并实现跨越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特色新闻学理论 话语创新 个结合 发生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与“两个结合”——第十七届全国“毛泽东论坛”会议综述
14
作者 熊志伟 《毛泽东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11,共2页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2024年12月21日,由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湖南省韶山管理局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一步以“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2024年12月21日,由毛泽东哲学思想研究会、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湘潭大学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湖南省韶山管理局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中国深圳·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中共韶山市委和韶山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的第十七届全国“毛泽东论坛”在韶山召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性贡献
15
作者 陈加飞 《宁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6,共10页
走历史必由之路,主体性的发挥当以历史提供的可能性为限。“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奠基百余年历史发挥主体能动性的理论表达,堪称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体系中的原创性命题和标识性范畴,既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也对历史唯物主义... 走历史必由之路,主体性的发挥当以历史提供的可能性为限。“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奠基百余年历史发挥主体能动性的理论表达,堪称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体系中的原创性命题和标识性范畴,既是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创造性运用,也对历史唯物主义作出了原理性贡献。这种原理性贡献集中体现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前提性坚持,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原理的主体性自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的结构性呈现,以及历史给定性与主体超越性方法论精髓的时代性转化。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前提—主体—结构—方法”四维阐释,构建“两个结合”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及其原理性贡献的叙事范式,对深刻把握“两个结合”之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性贡献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法 原理性贡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新使命
16
作者 韩伟 《社会科学辑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5-50,共6页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精华,是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理论结晶,是追求真理与实现价值的实践智慧,是历史使命的时代担当。“两个结合”的提出为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赋予了新的... “两个结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精华,是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理论结晶,是追求真理与实现价值的实践智慧,是历史使命的时代担当。“两个结合”的提出为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指明了方向,赋予了新的任务,同样也是新的使命。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原创性、主体性和继承性,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就是这一特征的最好诠释。“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融合与会通,生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新范式——“结合范式”。这一新的研究范式以更为广阔的视域打开了中国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阐释更大的空间,也提供了更多阐释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具体实际 “两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维度下“唯物史观经典表述”的早期汉译考察
17
作者 张蝶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72,共10页
新中国成立前《〈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唯物史观经典表述”作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入中国的重要内容被频繁翻译。从这一时期开始,翻译就开始了不断深化理解的过程,而且也开始了“两个结合”的过程。考察唯物史观的早期译介情况能使... 新中国成立前《〈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唯物史观经典表述”作为马克思主义早期传入中国的重要内容被频繁翻译。从这一时期开始,翻译就开始了不断深化理解的过程,而且也开始了“两个结合”的过程。考察唯物史观的早期译介情况能使我们重新回到历史观点,摆脱在抽象普遍性上来谈论和规定马克思主义学说。虽然早期译文在译词书写形态、思想内涵、翻译策略等方面受日本影响甚深,但汉语译者一开始就注意使“唯物史观经典表述”更好地融入汉语语境。同时,早期的汉语译者们普遍将“唯物史观经典表述”理解为唯物史观公式,虽有偏差,但总体上对唯物史观的认知处于较高水准。因此,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不仅力图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而且力图与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并在这种结合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做出了切实、中肯的分析,真正做到了“两个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唯物史观经典表述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唯物史观 翻译 个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与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研究的多维拓展
18
作者 汪一辰 《北京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4,共10页
通过对既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文学理论领域对“两个结合”的阐发已呈现出多个话语维度。在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领域,“两个结合”被赋予了重大话语创新意义,其核心在于形成了“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之观点,这既深化了对“文学”本... 通过对既有研究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文学理论领域对“两个结合”的阐发已呈现出多个话语维度。在马克思主义文论研究领域,“两个结合”被赋予了重大话语创新意义,其核心在于形成了“文学是文化的一部分”之观点,这既深化了对“文学”本体的认知,也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关键概念的理解提供了广阔的历史视野。在历史维度上,“两个结合”作为一种文论史叙述的“新视角”,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论资源的重新发掘与阐释,推动了对“中国文论现代性”问题的再思考。在未来维度上,“两个结合”为新时代文论在“古今中西”格局中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策略与目标,为中国文论的自主性建构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文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中国式现代化 现代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结合”对于构建中国环境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意义
19
作者 李培超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70,共17页
环境伦理学虽然在中国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但其知识形态仍然带有明显的“照着说”的症候,这也导致其对现实生活的价值规范或引领能力较为薄弱。因之,构建中国环境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就成为兼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重要课题。在推进生... 环境伦理学虽然在中国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但其知识形态仍然带有明显的“照着说”的症候,这也导致其对现实生活的价值规范或引领能力较为薄弱。因之,构建中国环境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就成为兼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的重要课题。在推进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的伟大实践中,“两个结合”为构建中国环境伦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道理学理哲理依据。通过对此问题的探讨切入,也可以为思考整个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提供一种理论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个结合 中国环境伦理学 自主知识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理论创新视域下“两个结合”蕴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刚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23,共8页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本文认为,需要从“结合”的哲学意蕴来看待“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方式,“第一个结合”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向度,“... “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不断推动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这一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本文认为,需要从“结合”的哲学意蕴来看待“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方式,“第一个结合”拓宽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实践向度,“第二个结合”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维度。通过历史和现实分析,“两个结合”在理论创新中展现的世界观,体现为立足现实、立根中国的实践观、民族观和文化观,同时,在方法论上体现为“六个必须坚持”之间环环相扣的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合 “两个结合 理论创新 世界观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