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鲁迅:面对人事纠缠的最后的意志——“两个口号”之争新论 被引量:7
1
作者 李怡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66-73,共8页
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两个口号"之争既来自于左翼文坛理论的分歧,更涉及复杂的人事纠缠。我们注意到,作为这一分歧的无形"中心"的鲁迅恰恰以自己独特的姿态与思考穿越了1930年代左翼文艺内部的人事纠纷,留给中国... 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两个口号"之争既来自于左翼文坛理论的分歧,更涉及复杂的人事纠缠。我们注意到,作为这一分歧的无形"中心"的鲁迅恰恰以自己独特的姿态与思考穿越了1930年代左翼文艺内部的人事纠纷,留给中国现代文艺一段深长的观察。在今天,分析和研究鲁迅的独特观察,是重新解读这一思想论争的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左翼文艺 “两个口号”之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个口号”论争中的鲁迅与郭沫若
2
作者 廖久明 《现代中文学刊》 2012年第5期74-79,共6页
在"两个口号"论争势同水火的时候,郭沫若不但没有批判"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并且对"国防文学"口号做出了正确解释,所以鲁迅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向郭沫若伸出了橄榄枝。郭沫若... 在"两个口号"论争势同水火的时候,郭沫若不但没有批判"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并且对"国防文学"口号做出了正确解释,所以鲁迅在《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向郭沫若伸出了橄榄枝。郭沫若一方面坚定地站在"国防文学"口号一边,另一方面主张"便是阋墙的兄弟应该外御其侮",所以写出了具有蔷薇花性质的《蔻苗的检阅》。看见郭沫若的《戏论鲁迅茅盾联》后,鲁迅在《女吊》中骂郭沫若为"人面东西"。面对鲁迅的攻击,郭沫若并没有"以牙还牙",只是一度不再赞美鲁迅,可以说真正做到了"犯而不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郭沫若 “两个口号” 论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共特派员制度与“两个口号”论争的若干问题 被引量:2
3
作者 郭帅 《鲁迅研究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72-84,共13页
冯雪峰在"两个口号"论争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冯雪峰是中共中央在特殊条件下派出的执行重大而秘密任务的高级特派员。在当时情境下,"特派员"的工作属性、工作原则、工作范围、工作纪律,决定了冯雪峰对上海左翼文... 冯雪峰在"两个口号"论争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冯雪峰是中共中央在特殊条件下派出的执行重大而秘密任务的高级特派员。在当时情境下,"特派员"的工作属性、工作原则、工作范围、工作纪律,决定了冯雪峰对上海左翼文艺界的管理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两个口号"论争的形态。冯雪峰非常理性地执行着特派员的一系列任务,帮助鲁迅了解并公开接受了中共中央的统战政策,具有现实和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冯雪峰 特派员 “两个口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鲁迅与周扬的文艺思维模式辨析——以“两个口号”之争为中心
4
作者 杨方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05-110,共6页
文艺界"两个口号"之争中对立的主角鲁迅与周扬在文艺思维上基本上属于两类不同的模式:周扬偏向于将一切归纳于某个单一的、普遍的一元原则的"刺猬"类模式,而鲁迅倾向于多元的、漫射的离心式的"狐狸"类模... 文艺界"两个口号"之争中对立的主角鲁迅与周扬在文艺思维上基本上属于两类不同的模式:周扬偏向于将一切归纳于某个单一的、普遍的一元原则的"刺猬"类模式,而鲁迅倾向于多元的、漫射的离心式的"狐狸"类模式。思维模式的不同是鲁迅与周扬在"两个口号"中产生冲突的深层次原因之一。辨析鲁迅与周扬两人的文艺思维模式既是对"两个口号"争论原因的多角度探讨,也是对中国现代文学史新的解读与观察,还可以吸取不应该遗忘的经验教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周扬 思维模式 “两个口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冯雪峰“神化”鲁迅的努力、困境和贡献 被引量:5
5
作者 张钊贻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16-138,167,共23页
“神化”鲁迅一般是指夸大鲁迅的革命思想和跟共产党的关系,有歪曲和利用的涵义。冯雪峰对鲁迅研究有公认的贡献。同时也被指“神化”鲁迅。冯雪峰“神化”鲁迅,抵制了“左联”内部反对鲁迅的力量,在“两个口号”论争中,维护了鲁迅... “神化”鲁迅一般是指夸大鲁迅的革命思想和跟共产党的关系,有歪曲和利用的涵义。冯雪峰对鲁迅研究有公认的贡献。同时也被指“神化”鲁迅。冯雪峰“神化”鲁迅,抵制了“左联”内部反对鲁迅的力量,在“两个口号”论争中,维护了鲁迅这面即将被排斥在统一战线之外的进步文化的旗帜,在新中国成立后,将鲁迅研究建设成显学,保卫了鲁迅的真思想精神。尽管任何“神化”都应该反对,但如果没有冯雪峰“神化”鲁迅,新中国精神文化恐怕就没有鲁迅,这将是莫大的损失。认同鲁迅思想人格的人们,大概也都会因此感谢冯雪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冯雪峰 “左联” “两个口号”论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转型、主体性与文学的作用——重思“左翼鲁迅” 被引量:4
6
作者 钟诚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8-161,165,共15页
正如不能把鲁迅走向左翼的选择简单解读为“遵命文学”一样,也不能简单地用文艺与政治的歧途来概括鲁迅的“左联”实践。鲁迅与“左联”的纠葛,一方面说明了他的选择是具有目的理性色彩的社会行动,其中承载了他试图寻求组织化力量以革... 正如不能把鲁迅走向左翼的选择简单解读为“遵命文学”一样,也不能简单地用文艺与政治的歧途来概括鲁迅的“左联”实践。鲁迅与“左联”的纠葛,一方面说明了他的选择是具有目的理性色彩的社会行动,其中承载了他试图寻求组织化力量以革新社会的愿望;同时也呈现了其深刻甚至超前的主观理性与通过建构强大现代国家以制定良善制度的客观理性之间的分歧。从此种分歧中,我们不但能发现鲁迅进入到内部去展开批判和抵抗的、“横站”的左翼立场,也能够意识到中国的现代国家构建的必要性和复杂性。虽然“别求新声于异邦”的鲁迅对于近代以来所发展出的制度文明的领会不够确切和深入,但他对主体性的重视以及由此发展出的特别的文学,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讲仍是重要的理论和实践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左联” 目的理性 “两个口号” 现代国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终的无聊和最后的坚守——鲁迅临终前心态之剖析
7
作者 张武军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73-179,共7页
1936年鲁迅临终之前,卷入了文学史上著名的"两个口号"之争。在这场最后的纠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剖析鲁迅临终前的心态。他不仅反对周扬等人借组织力量推行"国防文学"口号的专制作风,也和倡导"民族革命战争的... 1936年鲁迅临终之前,卷入了文学史上著名的"两个口号"之争。在这场最后的纠缠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剖析鲁迅临终前的心态。他不仅反对周扬等人借组织力量推行"国防文学"口号的专制作风,也和倡导"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口号的冯雪峰、胡风等人在思想上有明显差异。鲁迅洞悉了口号之争的无聊,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孤独,又拼尽生命的余力来抗争,来坚守自我的主体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 “两个口号”之争 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地方记忆到国耻纪念:《女吊》的创作缘起及抗日忧思
8
作者 蒋琴 王本朝 《鲁迅研究月刊》 2025年第7期80-88,共9页
鲁迅《女吊》主要是对绍兴目连戏的回忆,同时对剧情也有很大的改动。它将“起丧”改为“起殇”,将“女吊”形象美化和强化,凸显其复仇性,对其“讨替代”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了省略和否定。鲁迅写作此文,在于他对“九一八”事变的纪念、对... 鲁迅《女吊》主要是对绍兴目连戏的回忆,同时对剧情也有很大的改动。它将“起丧”改为“起殇”,将“女吊”形象美化和强化,凸显其复仇性,对其“讨替代”的过程和结果进行了省略和否定。鲁迅写作此文,在于他对“九一八”事变的纪念、对民族复仇的渴望与坚守、对遗忘国耻行为的讽刺与批判。1936年上海“九一八”纪念活动及其所引发的惨案是鲁迅创作该文的重要诱因。作品借更美更强的“女吊”形象承担被压迫民族雪洗国耻的复仇愿景,以“女吊”“讨替代”却忘记复仇,来讽喻“九一八”纪念活动中自欺欺人、遗忘使命、缺乏实际行动等社会现象。“女吊”复仇困境的设置源于鲁迅的抗日忧思,同时还与《越风》杂志和“两个口号”的论争都有着一定的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吊》 “九一八”事变 《越风》 “两个口号”论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