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线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经济学——实证式解读冉淮舟《建设者》
1
作者 范阳阳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38-43,共6页
《建设者》是作者冉淮舟基于自己参与“三线建设”工程经历而写出的工业题材小说。本文结合小说原型,并旁参其他有关“三线建设”的史料,通过对史料与小说的对读,从小说的人物形象设定、情节结构的安排等方面,分析作者改写现实的动因及... 《建设者》是作者冉淮舟基于自己参与“三线建设”工程经历而写出的工业题材小说。本文结合小说原型,并旁参其他有关“三线建设”的史料,通过对史料与小说的对读,从小说的人物形象设定、情节结构的安排等方面,分析作者改写现实的动因及方法。作者一方面顾及当时的创作规范,一方面又有现实考量,在现实与小说之间努力寻求平衡,但小说文本最终却凸显出作者的尴尬与窘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冉淮舟 建设者》 “三线建设” 实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集体身份到集体记忆:“三线人”的时空流变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谢景慧 吴晓萍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26-32,共7页
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过程中,作为时代主人翁的“三线人”经历了国家政治意志下的政策性身份生产、单位制框架下的身份实践与体制改革下的结构性身份消解,后又被动地进入了一个变动不居的时空情境,尤其是单位制向市场制的结构之变、体制改... 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过程中,作为时代主人翁的“三线人”经历了国家政治意志下的政策性身份生产、单位制框架下的身份实践与体制改革下的结构性身份消解,后又被动地进入了一个变动不居的时空情境,尤其是单位制向市场制的结构之变、体制改革集体主义到个体主义的价值之变以及主人翁到边缘人的身份之变,形成了一股新时代追求群体认同与群体价值的力量,与历史和回忆的自然动力共同驱动“三线人”的自我建构,形成了以艰苦的身体记忆、光荣的心理记忆与愉悦的生活记忆为主要内容的集体记忆。基于内在动力的集体记忆外展延伸与客观的社会主流价值外在联结,共同形成了公共视域下的“三线精神”。从集体身份到集体记忆到“三线精神”,串起了“三线人”的情感社会化历程,也串起了宏大历史过程中“三线人”的时空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线建设” 三线人” 集体身份 集体记忆 三线精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的长期经济影响:基于中国1980年铁路线的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文凯 《南方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52-69,共18页
铁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大量的研究,但均集中于短期经济影响,且很少关注铁路在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文章使用中国1980年的铁路线研究了铁路在中国转型期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研究发现,... 铁路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得到了大量的研究,但均集中于短期经济影响,且很少关注铁路在发展中国家从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过程中的作用。文章使用中国1980年的铁路线研究了铁路在中国转型期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长期影响。研究发现,铁路开通对县域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长期促进作用,具体来说,以2000年数据为例,1980年铁路线对以GDP为衡量指标的经济发展的年均促进作用为1.16%。排除了无法观测因素和溢出效应、控制县级异质性、以及使用"三线建设"作为外生冲击的结果均支持上述结论。机制检验发现,铁路促进了县域层面的工业化,同时还显著增加了县域层面的外商投资和出口,进而促进了经济发展。本文的研究不仅提供了铁路的长期经济影响的经验证据,同时也揭示了以铁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对经济转型的作用,从而有助于理解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也为其他发展中国家转型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 交通基础设施 长期经济影响 “三线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