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株潭都市圈“三生空间”用地转型及生态环境效应
1
作者 张蓉 毛德华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20-127,共8页
在构建“三生空间”用地类型划分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土地用地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2000—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三生空间”用地的转型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 在构建“三生空间”用地类型划分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土地用地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2000—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三生空间”用地的转型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三生空间”用地中生态用地为主要用地类型,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数量动态变化幅度大;从“三生空间”用地转型结构来看,以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的相互转化为主导,同时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大量转为工矿生产用地和城镇生活用地;长株潭都市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逐渐减缓的下降趋势,其中2005—2010年恶化程度最突出,研究期内低质量区和较低质量区不断扩张;影响生态环境改变的主导因素是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的相互转换以及城镇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的对外扩展侵占了大量的林地生态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用地转型 态环境效应 态贡献率 长株潭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三生空间”用地转型的时空演变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57
2
作者 龚亚男 韩书成 +1 位作者 时晓标 汤新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03-209,共7页
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并结合广东省1990-2015年六期遥感数据,探究广东省"三生空间"用地转型的时空演变格局与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1990-2015年期间,广东省"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发... 以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为研究单元,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并结合广东省1990-2015年六期遥感数据,探究广东省"三生空间"用地转型的时空演变格局与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1990-2015年期间,广东省"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主要表现为生产用地减少,生态用地略有下降,生活用地大幅度增加;(2)省内不同经济区域"三生空间"用地转型特征不同,但普遍存在农业生产用地减少、城镇生活用地与工业生产用地大幅增加;(3)整体上看,1990-2015年广东省生态环境质量略有恶化,由0.645下降到0.639,年均下降0.191%;生态环境高质量区主要分布在粤西北,珠三角地区大部分处于生态环境低质量区,生态环境亟待提升。基于"三生空间"功能视角研究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可为广东省"三生空间"用地合理功能分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态环境效应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市“三生空间”用地转型及其生态效应 被引量:4
3
作者 尹泽凯 谭立峰 贾琦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3-98,104,共7页
城市地区尤其是特大城市存在土地集约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失调等问题。以河南省郑州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2019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在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探讨了郑州市“三生空间”用地转型及其... 城市地区尤其是特大城市存在土地集约利用效率低下,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失调等问题。以河南省郑州市为研究对象,利用1990—2019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在构建“三生空间”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探讨了郑州市“三生空间”用地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的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1990—2019年,生产与生态用地面积分别减少353.33、186.43 km^(2),生活用地面积增加539.76 km^(2),用地类型中转换面积最大的是农业生产用地,主要转换为城乡生活用地。(2)生产用地重心以东南向转移为主,生态用地重心迁移变化不大,生活用地重心东移3106 m。(3)郑州市生态环境质量呈现“西高东低”的格局,并于1990—2000年逐渐恶化,2000年以后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在主城区外围持续蔓延,同时在中牟绿博园区和航空港区恶化明显。(4)郑州市同时存在着生态环境改善和恶化两种趋势,农业生产用地向城乡生活用地转移、水域和林地生态用地向农业生产用地转移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空间” 用地转型 态效应 郑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转型对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毕斗斗 张宇嘉 贾振立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8-158,共11页
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与2000—2019年旅游业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土地城镇化水平,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转型及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的时空演化特征,探究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转型对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影... 基于200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与2000—2019年旅游业数据,运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及土地城镇化水平,分析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转型及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的时空演化特征,探究粤港澳大湾区“三生空间”转型对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三生空间”转型显著,生产、生活空间扩张伴随生态空间萎缩。(2)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长期高位,距碳中和目标差距明显,但已显现下降趋势。(3)“三生空间”转型对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呈增负与减负双模式,农业生产空间向水域及林地生态空间转化减负效果最突出。土地城镇化水平与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整体呈“U”型曲线,但城市间存在“U”型、倒“U”型及“L”型分异特征;土地城镇化与旅游业碳排放负荷持续强脱钩且呈现显著空间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 “三空间”转型 旅游业碳排放环境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脆弱区“三生空间”土地利用转型特征--以青海省大通县为例
5
作者 程雪丹 渠丽萍 王雄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114-122,共9页
“三生空间”转型过程研究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和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典型生态脆弱区的“三生空间”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对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建设美丽中国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三生空间”土地功能视角,采用洛... “三生空间”转型过程研究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依据和编制国土空间规划的重要基础,典型生态脆弱区的“三生空间”土地利用转型研究对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建设美丽中国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三生空间”土地功能视角,采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等方法对青海省大通县2010—2018年“三生空间”转型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大通县“三生空间”以生态生产用地为主,其次为生产生态用地,生态用地和生活生产用地占比较小;生态用地主要分布于县域西北部和北部边缘地区,生态生产用地分布于西北部、北部和南部的山地区域,生产生态用地分布于中部和南部河谷地区,生活生产用地主要分布于县城中心区域。从“三生空间”土地利用转型总体特征来看,2010—2018年生态用地由分布较为集中向基本均衡转变,生态生产用地布局分散,但呈逐渐集中态势,生产生态用地较为集中,但呈逐渐均匀趋势,生活生产用地较为聚集且集中度不断提高,“三生空间”呈现生活生产用地占用生态生产用地和生产生态用地的特点。从“三生空间”土地利用转型空间分布特征来看,2010—2018年东峡镇等5个乡镇的生态用地优势不断提高,长宁镇的生产生态优势逐渐转化为生活生产优势,“三生空间”分布格局和转型过程主要受城镇化过程中人类活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态脆弱区 “三空间” 洛伦兹曲线 基尼系数 土地利用转型 青海省大通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鄱阳湖区“三生空间”格局转型与空间异质机制 被引量:9
6
作者 魏国恩 刘耀彬 +3 位作者 李汝资 李硕硕 骆康 刘澄浩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08-2322,共15页
洞察快速城市化进程下三生空间的转型规律和空间异质驱动机制,是湖域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变和国土空间规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地区国土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系统韧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鄱阳湖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2... 洞察快速城市化进程下三生空间的转型规律和空间异质驱动机制,是湖域地区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转变和国土空间规划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对于地区国土资源优化配置和生态系统韧性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鄱阳湖区为研究对象,基于1980—2020年土地覆被遥感影像数据,从“空间结构-分布格局-空间功能”演变视角分析鄱阳湖区三生空间格局转型规律,并定量识别环湖区、近湖区和远湖区格局转型的空间异质机制。结果表明:(1)近40年鄱阳湖区三生空间格局转型具有显著的空间动态异质性,生产空间持续聚焦于湖滨及河流沿岸平原区,生活空间向各城市建成区蔓延集聚,生态空间存续于湖域及边缘山区丘陵地带。县域尺度格局转型同样呈显著的差异化演进格局,其中生态空间的收缩趋势呈现出由环湖向远湖逐渐衰减的态势;(2)尽管以生态空间为主导的结构基本面未改变,但生态空间在生产和生活空间侵占下持续减损,突出表现为大规模水域和林地生态空间被农业生产、工矿和城镇建设空间侵占;(3)功能指数转型中持续呈现出由环湖区向远湖区的梯度变化过程,证实了三生空间功能转型“湖泊效应”现象的存在;(4)城市化和工业化是环湖区和近湖区三生空间格局转型的关键驱动因子,而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主导了远湖区的三生空间格局转型,而城市人口集聚、经济增长、产业经济规模增长和农机使用水平等二级细分因素通过不同情景组合塑造了鄱阳湖区不同地域差异化的三生空间格局转型机制。研究结果为认识湖域地区独特的国土空间演进规律和因地而异的演化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构建面向现代化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生产-生活-生态”协同的生态文明新格局提供了新的见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格局转型 驱动机制 国土空间规划 鄱阳湖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低山丘陵区三生用地空间冲突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罗鸿 杨存建 廖雨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6-153,共8页
为探究三生用地类型的空间冲突水平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以助力国土空间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以德阳市罗江区为例,基于2018年GF—1号遥感影像数据,从“三生”角度出发对其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合土地利用不同功能特点,构建三生用地... 为探究三生用地类型的空间冲突水平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以助力国土空间规划及生态环境保护,以德阳市罗江区为例,基于2018年GF—1号遥感影像数据,从“三生”角度出发对其生态服务价值进行评估。结合土地利用不同功能特点,构建三生用地分类体系,借助景观生态指数构建冲突指数模型,而后评估生态服务价值,以格网形式对三生用地类型的空间冲突水平及生态服务价值进行可视化表达,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法探究空间冲突对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三生用地类型以生产生态用地为主,其次为生态生产用地及生活生产用地,生态用地仅占5%左右。2)罗江区三生用地类型的空间冲突水平处于基本可控状态,主要为较弱和中等空间冲突,强空间冲突主要存于生活生产及生产生态用地,弱空间冲突主要存在于生活生产用地和生态用地。潜在冲突(弱空间冲突和较弱空间冲突)有转化为公开冲突(中等空间冲突和强空间冲突)的趋势。3)罗江区生态服务价值在布局上呈中间高四周低的特征,生产生态用地贡献最大,生活生产用地贡献为负。4)空间冲突指数与生态服务价值呈显著负相关,即空间冲突水平的变化对生态服务价值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用地 空间冲突 态服务价值 罗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地关系视角下北京市“三生”空间转型及其碳储量效应 被引量:3
8
作者 帕茹克·吾斯曼江 艾东 +3 位作者 冀正欣 段文凯 王楠 郝晋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86-2798,共13页
“三生”空间转型的碳储量效应及其空间分异特征是指导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依据.基于人地关系理论,运用动态度模型、变化轨迹方法探析了北京市“三生”空间分布格局和转型特征,借助InVEST模型和生态环境质量贡献率揭... “三生”空间转型的碳储量效应及其空间分异特征是指导区域国土空间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依据.基于人地关系理论,运用动态度模型、变化轨迹方法探析了北京市“三生”空间分布格局和转型特征,借助InVEST模型和生态环境质量贡献率揭示了北京市1980~2020碳储量时空分异特征和“三生”空间转型对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人类文明发展阶段,人为诱导和自然转化两种转型方式呈现相互演替趋势;(2)1980~2020年北京市“三生”空间结构主要以生态空间为主,农业生产空间呈持续减少趋势,城镇生活空间则主要分布在主城六区;(3)40年间“三生”空间转型剧烈,人为诱导引起的转型变化占所有转型变化面积92.68%;(4)1980~2020年北京市碳储量高值区域分布在生态涵养区,农业生产空间和草地生态空间转向林地生态空间是碳储量增加的主要原因,相反,城镇和农村生活空间对生态空间的侵占是碳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空间 转型 碳储量 变化轨迹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效应及分异机制——基于“三生”空间主导功能判别视角 被引量:3
9
作者 高喆 冶建明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47-1956,共10页
玛纳斯河流域作为新疆重要的绿洲农业耕作区,生态环境脆弱,探讨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对该区国土空间优化以及乡镇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基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主导功能,分析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和生态环境效... 玛纳斯河流域作为新疆重要的绿洲农业耕作区,生态环境脆弱,探讨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对该区国土空间优化以及乡镇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基于“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主导功能,分析玛纳斯河流域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和生态环境效应演变,探讨该区域生态环境效应分异机制。结果表明:(1)2010—2020年,玛纳斯河流域主要发生生态空间向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转出。(2)玛纳斯河流域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29变化为0.27,农业生产空间侵蚀生态空间带来的生态环境负面影响逐渐增强。(3)地形因素和气候因素是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环境效应变化的主导因子,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共同驱动流域土地利用转型,导致玛纳斯河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格局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态环境效应 空间分异 玛纳斯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的福州市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晶 陈松林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6-194,共9页
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了2000—2020年间福州市“三生空间”结构转型... 基于2000、2010、2020年3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了2000—2020年间福州市“三生空间”结构转型的时空演化特征与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1)福州市“三生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一致,生态空间分布最广泛呈缩减趋势,生活空间主要分布在市辖区呈扩张趋势,生产空间主要分布在福州主城区和东部地区呈先减后增趋势。(2)“三生空间”的转换以生态空间的转出、生活空间的转入为主,转入量和转出量并不平衡,转换较为活跃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福州主城区和东部地区,其他地区转换较为零散。(3)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退化趋势并存,但两者发生区域在空间上并不重叠,整体的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下降,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显著,高值区主要位于永泰县,低值区集中于主城区。生态环境质量的改善主要以农业生产用地、草地生态用地转为林地生态用地为主,林地生态用地和农业生产用地转为工矿生产用地则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态环境效应 福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转型及生态环境效应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杨蕊 邓文彬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4期5742-5752,共11页
为探究如何优化乌鲁木齐市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城市在“三生空间”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乌鲁木齐市1980—2020年(每10年一期,共5期)土地覆盖遥感影像数据,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生态... 为探究如何优化乌鲁木齐市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资源配置方式,实现城市在“三生空间”视角下的可持续发展,基于乌鲁木齐市1980—2020年(每10年一期,共5期)土地覆盖遥感影像数据,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和InVEST模型估算生境质量等方法,定量分析了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功能转型及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乌鲁木齐市生态空间被持续压缩,生活空间持续增加,而生产空间则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倒V型变化趋势。乌鲁木齐市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主要表现为草地生态空间与生产、生活空间之间的相互转化。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持续下降,草地转变为其他生态空间是使乌鲁木齐市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乌鲁木齐市的生境质量水平持续下降,草地、水域生态空间转化为其他生态空间是生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可见:土地利用转型会对生态环境质量产生巨大影响,研究结果可为乌鲁木齐市生态持续改善提供保障,同时还能为协调新疆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态环境质量 态环境效应 境质量 InVES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30年来河南省国土“三生”空间转型特征及其情景模拟 被引量:2
12
作者 颜俊君 佟涛 +2 位作者 马泉来 王小玉 周浩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74-382,394,共10页
[目的]探究河南省国土空间用地变化规律,为当地国土综合管理及规划调控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基于199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等多源数据,构建了“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并运用地学信息图谱论,揭示国土“三生”空间转型... [目的]探究河南省国土空间用地变化规律,为当地国土综合管理及规划调控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基于1990—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等多源数据,构建了“三生”空间分类体系并运用地学信息图谱论,揭示国土“三生”空间转型信息规律,继而采用未来土地利用模拟模型(FLUS)模拟了其转型态势。[结果]河南省的国土以农业生产空间为主,生活空间持续扩张且表现出城镇生活空间扩张速度显著高于农村生活空间特点,绿地生态空间和其他生态空间面积持续下降,水域生态空间波动变化。河南省国土空间转型表现出时间阶段性差异特点。前一时段(1990—2005年)以农业生产空间转型至生活空间及生态空间转型至生产空间为主,后一时段(2005—2020年)转型过程更为强烈,主要表现为农业生产空间转型至城镇生活空间以及生活空间与生产空间交互转型为主。前一时段涨势图谱以农业生产空间和城镇生活空间为主,至后一时段,城镇生活空间和农村生活空间面积分别增长了1.56倍和12.35倍。落势图谱上后一时段的农村生活空间萎缩面积远大于城镇生活空间萎缩量,城乡二元化发展态势显著。通过对比不同空间分辨率及时间尺度下模拟精度,确定最优模拟空间分辨率为300 m,最优模拟时间点为2035年。模拟结果显示:至2035年河南省国土空间变化明显放缓,并将主要围绕农村生活空间和农业生产空间转型进行。[结论]河南省的国土空间管理工作应重点关注耕地保护与恢复以及合理引导农村、城镇生活空间统筹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空间 国土空间转型 地学信息图谱 情景模拟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90—2020年长江上游“三生”空间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空间分异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曾艳梅 苏旭阳 +1 位作者 王明阳 文传浩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84-295,共12页
[目的]探究“三生”空间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空间分异机制,可为协调土地高效利用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长江上游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对1990—2020年长江上游地区“三生”空... [目的]探究“三生”空间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空间分异机制,可为协调土地高效利用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长江上游地区为研究对象,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对1990—2020年长江上游地区“三生”空间转型规律、生态环境效应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定量分析,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模型识别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结果](1)长江上游地区“三生”空间格局分异显著,生态空间广泛分布于流域的西部和南部区域;生产空间集聚在成都平原以及散布在河网水系密集、利于耕作的山间盆地;生活空间以零星状分布在昆明、成都、重庆等中心城市。(2)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并以较高质量为主,生态环境质量空间格局分布呈中间低、四周高的分布格局,低质量区以团块状和条带状分布在四川盆地和横断山脉北侧,中、高质量区主要分布在长江上游地区外围、西南部和南部区域。(3)农业生产空间转化为林地生产空间、水域生态空间,以及草地生态空间转化为林地生态空间是促使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土地转化类型;相反,生态环境质量恶化与林地生态空间转化为农业生产空间、草地生态空间及工业生产空间紧密相关。(4)地形起伏度、坡度、人口密度以及土地利用强度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主要驱动因子,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结论]长江上游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但局部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不容忽视,在未来政策制定中,应根据各地区的自然条件、主体功能定位以及生态环境承载等实际情况优化“三生”空间用地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态环境效应 “三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空间分异性 长江上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主导功能转型及其生态环境响应——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 被引量:46
14
作者 罗刚 廖和平 +3 位作者 李强 廖涟漪 李义龙 房傲雪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5-113,共9页
基于重庆市巴南区2009年、2013年、2016年3期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矢量数据,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采用土地利用功能转移矩阵、重心转移、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用地功能变化类型生态贡献率等研究方法对巴南... 基于重庆市巴南区2009年、2013年、2016年3期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矢量数据,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采用土地利用功能转移矩阵、重心转移、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用地功能变化类型生态贡献率等研究方法对巴南区2009-2016年土地利用功能结构转型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生态环境响应等问题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2009-2016年间巴南区土地利用功能结构转型以农业生产用地、林业生态用地、农村生活用地、草地生态用地向城镇生活用地、工矿生产用地、服务以及其他生产用地转化为主;(2)各功能用地重心在2009-2013年转移幅度相对较小,2013-2016年转移幅度相对较大;城镇生活用地重心一直沿西南方转移,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逐渐减小,其余各功能用地均先向东北再向西南转移,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先增大后减小;(3)农村生活用地复垦为农业生产用地、农业生产用地转化为湿地生态用地、农业生产用地退耕还林是巴南区生态环境改善的主导因素,林业生态用地、农业生产用地转换为城市生活用地是巴南区生态环境恶化的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空间” 土地利用功能转型 态环境响应 巴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三生空间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3
15
作者 万鼎 谭勇 +2 位作者 王志远 李灿斌 陈超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9558-9568,共11页
研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三生空间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不仅能揭示国土空间格局时空演化规律,并能为优化区域国土空间结构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199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三生... 研究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三生空间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不仅能揭示国土空间格局时空演化规律,并能为优化区域国土空间结构提供理论依据。基于洞庭湖生态经济区1990—2020年土地利用类型、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数据,采用ArcGIS空间分析、三生空间动态度、三生空间转移矩阵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洞庭湖生态经济区1990—2020年三生空间格局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99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三生空间主要以生产和生态空间为主,呈现生活、生态空间不断增加而生产空间不断减少的趋势。199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以生产和生态空间的相互转型为主,其次是生产和生活空间之间的转型,生活和生态空间的相互转型最少。从区县综合三生空间动态度来看,1990—2020年区县动态度高值和较高值主要位于研究区北部,中等值和较低值区主要位于研究区中部,低值区主要位于研究区东部与西部。坡度、海拔、年平均气温、土壤类型、距水系距离、人口空间分布和距城镇中心距离是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三生空间演变的主要影响因子,主要因子的交互作用均为双因子增强。以期为协调区域三生空间冲突提供支撑,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国土空间规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演变特征 转型特征 驱动因素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空间视角下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驱动力——以甘肃省为例 被引量:105
16
作者 董建红 张志斌 +2 位作者 笪晓军 张文斌 冯雪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5919-5928,共10页
中国社会经济快速转型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被广泛关注。以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和统计资料为数据源,借助ArcGIS和SIMCA-P软件平台,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通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测度了1980—2018年甘肃省土地利用转型... 中国社会经济快速转型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所引发的环境问题被广泛关注。以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和统计资料为数据源,借助ArcGIS和SIMCA-P软件平台,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通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测度了1980—2018年甘肃省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并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揭示生态环境质量演变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1)“三生”空间结构演化和地域分异显著。生产、生活空间集中分布于河西走廊、陇中和陇东黄土高原并呈扩张态势;生态空间主要分布于陇南山地、甘南高原、祁连山地和河西走廊以北地带且整体呈缩减趋势;生产、生活空间的增长源于对生态空间的侵占。(2)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恶化趋势并存,整体上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的“U”形演化过程;空间上呈“东南高-西北低”的分布特征,空间格局演化具有明显的集聚性。(3)生态建设、科技进步等对生态环境改善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人口增加、社会消费水平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生态环境压力;对外贸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具有双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态环境效应 驱动机制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互斥视角下工业用地空间布局优化——以天津市为例 被引量:25
17
作者 张磊 陈晓琴 +2 位作者 董晓翠 马超前 王艳霞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12-119,共8页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实现工业用地高效配置和空间布局优化决策,已成为当前工业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关注点。该文突破传统单一从适宜性角度确定工业用地布局的模式,基于三生空间用途冲突的互斥视角,以三生空间用地冲突最小... 随着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如何实现工业用地高效配置和空间布局优化决策,已成为当前工业经济发展决策的重要关注点。该文突破传统单一从适宜性角度确定工业用地布局的模式,基于三生空间用途冲突的互斥视角,以三生空间用地冲突最小化和工业适宜性最大化为目标,利用景观生态指数、GIS空间分析等方法研究天津市三生空间冲突和工业用地空间适宜性,引入二维互斥矩阵的表达方式,形成了基于三生空间冲突识别工业用地的空间配置方案。研究表明:1)天津市工业用地空间适宜性呈现出"滨海新区最高、环城四区和远郊五区建制镇次之、其他区域普遍较低"的特征,并且有限的高度适宜区集中分布在滨海新区。2)天津市三生空间冲突整体呈现出"滨海新区最高,远郊五区中宝坻区、武清区和宁河区次之,第三是环城四区,蓟州区和静海区最低"的空间格局,不同空间类型的冲突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工业生产空间、农业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3)天津市工业用地布局可优化为工业优先建设区、集约挖潜区、产城融合建设区、适度建设区、控制建设区、限制建设区和禁止建设区7种类型,适宜工业建设强度在空间上表现为从滨海新区到环城四区再向远郊五区逐步降低的趋势。该研究通过确定未来工业用地空间格局,为预防和破解天津市三生空间冲突、实现工业用地布局精准定位提供支撑和基础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用地 空间 适宜性评价 空间冲突 用地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沿黄地区“三生”空间生态环境效应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3
18
作者 刘昊 李琪颖 +2 位作者 狄巍榕 路婕 蔚霖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6-196,共11页
文章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通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等方法,测度2000-2020年河南省沿黄8个地市多尺度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河南省沿黄地... 文章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通过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等方法,测度2000-2020年河南省沿黄8个地市多尺度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并运用地理探测器模型揭示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河南省沿黄地区“三生”空间用地结构呈现出生态、生产用地总体减少,生活用地持续增加的态势,以各类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的增加和农业生产用地的减少最为显著。(2)2000-2020年研究区在生态环境正效应和负效应的共同影响下,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U”型变化特征,农业生产用地转变为生态用地是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原因;“三生”空间变化图斑呈现明显聚集性,黄河干流沿线以正效应贡献图斑为主,郑州市、三门峡市以负效应贡献图斑为主;济源市贡献率经历了由正到负的转变,开封市和洛阳市经历了由负到正的转变,其他地市贡献率无质的变化。(3)夜间灯光、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密度是影响生态环境质量的主要驱动因子;因子的交互作用大于单因子对生态环境效应的影响,以夜间灯光和碳排放量的交互作用最为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河南省沿黄地区统筹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转型 “三空间 态环境效应 地理探测器 河南省沿黄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三生空间”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2
19
作者 王志远 万鼎 +3 位作者 廖建军 吕靖童 吴凡 王林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876-3888,共13页
采用土地利用遥感数据,运用三生空间动态度、三生空间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三生空间转型生态贡献率分析199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三生空间”时空格局演变及“三生空间”用地转型下的生态环境效应;运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 采用土地利用遥感数据,运用三生空间动态度、三生空间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三生空间转型生态贡献率分析199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三生空间”时空格局演变及“三生空间”用地转型下的生态环境效应;运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驱动因素及其作用进行全局与局部效应分析。结果表明:199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三生空间”演变呈现生活、生态空间不断增加,生产空间不断减少的特征。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呈现出东西部高、中部北部低的U形空间分布格局;199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由0.513983升为0.515311;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空间转变为水域和林地生态空间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原因。从空间的全局驱动效应和局部驱动效应来看,海拔、坡度、人口密度、距水域距离和生态保护工程是生态环境质量格局的主导因素,其因子交互作用均是双因子增强,并且空间差异作用显著。研究结果可为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合理开发国土空间,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 土地利用转型 态环境质量 地理探测器 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的雄安新区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与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被引量:113
20
作者 高星 刘泽伟 +3 位作者 李晨曦 查理思 宋昭颖 张学儒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0期7113-7122,共10页
基于“三生空间”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与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是雄安新区完善区域生态功能的理论基石。从雄安新区“生产—生活—生态”的土地利用功能分类入手,解译1988、1998、2008和2018年4期遥感影像获取雄安新区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计算... 基于“三生空间”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与生态环境效应的研究是雄安新区完善区域生态功能的理论基石。从雄安新区“生产—生活—生态”的土地利用功能分类入手,解译1988、1998、2008和2018年4期遥感影像获取雄安新区土地利用变化数据,计算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定量分析雄安新区“三生空间”的时空演变及其功能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表明:①1988—2018年,雄安新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生活用地面积持续增加,共计增加了82.35 km2,生产用地面积先升后降,累计增加了50.34 km2,生态用地面积大幅下降,共计减少了132.70 km2。②雄安新区土地利用功能转型转出面积最大的为水域生态用地,转出面积共计94.36 km2,占总转出面积的41.06%,转入面积最大的是农业生产用地,共计135.91 km2,占总转入面积的近三分之二,其他它用地类型均有一定程度的相互转换。③雄安新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呈现波动减少的变化趋势。沙地等生态质量指数较低的其他生态用地转入农业生产用地是雄安新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导因素,占生态环境正效应贡献率的67.04%;农业生产用地以及城镇和农村生活用地对水域生态用地的占用,则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因素,占到生态环境负效应贡献率的75%以上。总体看来,过去三十年雄安新区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大于生态环境改善趋势。因此,定量研究过去30年土地利用功能转型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演变规律,有助于为雄安新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空间” 雄安新区 土地利用转型 态环境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