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县级“三生用地”分类体系的理论构建与实证分析 被引量:97
1
作者 邹利林 王建英 胡学东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9-66,共8页
研究目的:"三生用地"分类研究是国土空间规划与管理的基础,而分类的关键在于科学识别及归并土地利用的各项功能。研究方法:以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三生用地"两级续分分类体系。研究结果:依据土... 研究目的:"三生用地"分类研究是国土空间规划与管理的基础,而分类的关键在于科学识别及归并土地利用的各项功能。研究方法:以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构建了"三生用地"两级续分分类体系。研究结果:依据土地利用的产业属性、社会属性和管理属性将县域土地划分为17个类型,提出了"三生用地"的数量结构与组合结构两种分类表达范式。以南安市丰州镇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表明,研究区生产、生活与生态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的比例分别为48.94%、19.07%、77.29%,涵盖了生产用地、生活用地、生态用地、生产—生活用地、生产—生态用地、生产—生活—生态用地6种用地组合模式。生产用地与生活用地具有较明显的空间一致性且主要分布在南部地势平坦的沿江地带,而与生态用地具有较明显的空间互补性且主要分布在北部低山丘陵地区,不同用地组合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局部集聚、全局分散"的特征。研究结论:实证研究与理论分析的吻合度较高,说明所建构的分类体系与表达范式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可为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与管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三生用地” 土地利用功能 分类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县域层面的“三生用地”划分分析——以陕西省略阳县为例 被引量:2
2
作者 王亚卉 李芹芳 邓瑞丰 《农业展望》 2019年第9期29-35,共7页
随着中国国土开发方式由原先的以生产空间为主向“三生空间”相协调开发方式的转变,“三生用地”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基于县域层面,以陕西省略阳县为例,首先对其2017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提取、识别并划分为生产用地等六大地类,然... 随着中国国土开发方式由原先的以生产空间为主向“三生空间”相协调开发方式的转变,“三生用地”逐渐成为当前研究热点。基于县域层面,以陕西省略阳县为例,首先对其2017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提取、识别并划分为生产用地等六大地类,然后结合ARCGIS技术与洛伦茨曲线等理论分析略阳县“三生用地”分布情况。结果显示,略阳县生产生态用地分布较为分散,生态用地分布均衡,生产、生活、生产生活、生活生态用地在全县呈不同程度的聚集分布;各用地类型之间的协调性有待加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 土地利用 土地分类 土地分布 土地开发方式 “三生用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城区“三生用地”分类与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3
作者 张辉 张习全 +2 位作者 李凯 乔亮 王欣 《绿色科技》 2022年第17期153-156,共4页
为探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转换为“三生用地”的方法,从“三生”视角分析了县域土地利用空间结构,采用综合归纳法进行了分类体系转换,将现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能够转换为由3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组成的“三生用地”分类体系。运用吉布... 为探讨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转换为“三生用地”的方法,从“三生”视角分析了县域土地利用空间结构,采用综合归纳法进行了分类体系转换,将现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能够转换为由3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组成的“三生用地”分类体系。运用吉布斯一马丁指数法、威弗一托马斯组合系数法进行了用地类型多样化、空间组合结构分析,结果显示:德城区用地类型多样性不够,存在极化现象;德城区属由农业生产用地、工矿运输业用地占主导的组合结构,呈圈层结构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用地”分类 类型多样化 空间组合结构 德城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株潭都市圈“三生空间”用地转型及生态环境效应
4
作者 张蓉 毛德华 《湖北农业科学》 2024年第2期120-127,共8页
在构建“三生空间”用地类型划分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土地用地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2000—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三生空间”用地的转型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 在构建“三生空间”用地类型划分体系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土地用地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及土地利用转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2000—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三生空间”用地的转型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结果表明,2000—2020年,长株潭都市圈“三生空间”用地中生态用地为主要用地类型,生活用地和生产用地数量动态变化幅度大;从“三生空间”用地转型结构来看,以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的相互转化为主导,同时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大量转为工矿生产用地和城镇生活用地;长株潭都市圈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逐渐减缓的下降趋势,其中2005—2010年恶化程度最突出,研究期内低质量区和较低质量区不断扩张;影响生态环境改变的主导因素是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的相互转换以及城镇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的对外扩展侵占了大量的林地生态用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空间”用地转型 态环境效应 态贡献率 长株潭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城市群“三生”用地动态模拟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
5
作者 贾琦 张超玉 +3 位作者 尹泽凯 刘毅洁 燕宏宇 王林申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29-1537,共9页
明晰城镇快速扩张背景下“三生”用地演变过程及其生态系统响应机制,将对国土空间优化和生态安全产生重要影响。选取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为实证对象,在200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解译数据基础上,运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PLUS)模型模拟203... 明晰城镇快速扩张背景下“三生”用地演变过程及其生态系统响应机制,将对国土空间优化和生态安全产生重要影响。选取中原城市群核心发展区为实证对象,在2000—2020年三期土地利用解译数据基础上,运用斑块生成土地利用(PLUS)模型模拟2030年“三生”用地格局,评估中原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并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探究各县区生态服务价值变化的时空演变机制。结果表明:1)2000—2030年,“三生”用地类型以农业生产用地、林地生态用地和乡村生活用地为主。2)生态系统服务总价值整体呈递增趋势,共增加36.7亿元。空间分布上,呈西北高、东南低的特征。调节服务始终是中原城市群“三生”用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3)所辖县区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值大多集聚在西部山区,低值主要集聚在许昌—漯河沿线3县区。地均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县区分布在黄河沿线,减少的县区多位于西南山区和亳州一带。研究结果可为面向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的中原城市群国土空间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用地 情景模拟 态系统服务价值 中原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三生”用地功能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3
6
作者 蒋忙舟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2年第4期220-225,共6页
为了明确宁夏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和由其转型导致的生态环境质量效应变化,采用1990~2018年4期高精度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解译影像,按照“三生”用地主导功能构建宁夏区域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基于地理信息图谱法、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 为了明确宁夏土地利用空间分布格局和由其转型导致的生态环境质量效应变化,采用1990~2018年4期高精度土地利用现状遥感解译影像,按照“三生”用地主导功能构建宁夏区域土地利用分类体系,基于地理信息图谱法、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对宁夏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量化。结果表明:宁夏区域1990~2018年土地利用转型主要为生产用地面积在宁夏中上部不断扩张,生态用地面积在中下部不断缩减,生活用地则不断增加;宁夏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整体有所恶化,由1990年的0.455减少至2018年的0.438,中质量区面积占整个区域的65%左右,构成了生态环境质量主体;1990~2018年,宁夏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恶化并存,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大于改善的趋势,农业生产用地对牧草生态用地的挤兑是生态环境恶化最主要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用地 土地利用转型 态环境效应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用地功能分类体系构建与实证分析——以江苏省扬中市为例 被引量:5
7
作者 李欣 殷如梦 +2 位作者 王丹 陈添悦 方斌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5-61,共7页
本文通过对土地生态性及其“三生”用地价值导向的界定,将“人性”要素的全域土地生态系统与现行土地利用分类体系衔接,构建了“三生”用地正负向功能分类体系.以江苏省扬中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划分出研究区生产、生活、生态用地,并得... 本文通过对土地生态性及其“三生”用地价值导向的界定,将“人性”要素的全域土地生态系统与现行土地利用分类体系衔接,构建了“三生”用地正负向功能分类体系.以江苏省扬中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划分出研究区生产、生活、生态用地,并得出反映其组合特征的熵指数为0.9870,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为0.3432.研究区生产用地呈规则的块状模式,生活用地呈多中心以棋盘式密布于研究区,生态用地沿江环状分布,“三生”用地间耦合关系紧密.扬中市“三生”功能整体较好,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交融关系紧密,生态功能有效地支撑了生产功能,但生活功能与“三生”功能的空间吻合度偏低,仍需提升生活用地内部建设用地效率,促进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协同发展.“三生”用地正负向功能分类体系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性和现实性,可为优化国土空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三用地 土地利用多功能分类 扬中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用地结构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和农户生计的影响--以太行山区洞阳坡小流域为例 被引量:4
8
作者 齐菲 李彦鑫 +4 位作者 高会 付同刚 王丰 蒋莞艳 刘金铜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1101-1112,共12页
太行山区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在过去的几十年内众多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进而影响了小流域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用地结构、生态系统服务和山区农户生计。本文以洞阳坡小流域作为太行山中山区代表,通过对当量因... 太行山区由于受人类活动的影响,在过去的几十年内众多小流域土地利用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进而影响了小流域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用地结构、生态系统服务和山区农户生计。本文以洞阳坡小流域作为太行山中山区代表,通过对当量因子法系数的修正,对2000—2020年“三生”用地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评估,并以人工种植面积最大且为本地优势树种的连翘为例,进一步调研分析了“三生”用地结构变化对农户生计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20年来洞阳坡小流域“三生”用地结构比例基本保持不变,呈现出生态用地>生产用地>生活用地。但“三生”用地中生态用地内部的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变化,具体表现为人为作用下,当地优势树种连翘种植面积显著增加。2)20年来洞阳坡小流域内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提高了1528万元,其主要原因是生态用地中大量草地转化为以种植连翘为主的林地,林地生态系统服务的提高对生态系统总服务提高的贡献率为99.95%。3)20年来,连翘林地供给服务的增加占小流域供给服务增加的43.05%,占小流域生态系统总服务增加的28.02%,连翘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效益的提高增加了洞阳坡小流域的农户收入,使得小流域农户生计水平有所改善,连翘种植带来的“三生”用地变化对农户收入来源结构起到了优化调整的作用。本研究可为太行山区的生态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用地 态系统服务 洞阳坡小流域 农户 连翘 过渡性地理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级尺度“三生”用地动态变化及其空间集聚特征 被引量:31
9
作者 王考 姚云峰 包金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06-312,共7页
[目的]深入探索土地"三生"(生态、生活、生产)功能格局特征,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指标控制的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1996,2006,2015年3期遥感数据,采用动态度、空间变化分析模型、空间变化率指数对研究区&qu... [目的]深入探索土地"三生"(生态、生活、生产)功能格局特征,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指标控制的科学依据。[方法]利用内蒙古和林格尔县1996,2006,2015年3期遥感数据,采用动态度、空间变化分析模型、空间变化率指数对研究区"三生"用地数量变化、空间变化及其变化集聚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研究期间生态用地减少数量突出,后期逐渐减缓;生产生活用地增加幅度明显,年均变化率达5.9%,动态度达12.06%;从整个空间变化率分析,生产生态用地两期变化均强烈,生产生活用地呈增强趋势,生态用地变化逐渐减弱。(2)研究区"三生"用地空间变化前期集聚在黄土丘陵区和山区,后期集聚在平原地貌类型区。[结论]经过20a规划管控,研究区"三生"用地逐步形成北部平原区以生产生态用地和生产生活用地为主的生产生活空间,中部、南部黄土丘陵区和山区以生态用地和生态生产用地为主的生态空间,且生产生活用地功能区扩张和生产生态功能区减少的矛盾得到一定程度遏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用地 动态变化 空间集聚 县级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用地功能动态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响应——以顺德区为例 被引量:14
10
作者 李锋 陈春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250-257,共8页
剖析用地功能转变对某一特定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国土开发和“三生”用地管理控制的主要依据。对“三生”用地识别缺失导致的复合功能模糊,以及与生态价值相关研究不足的问题,构建“三生”用地分... 剖析用地功能转变对某一特定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是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国土开发和“三生”用地管理控制的主要依据。对“三生”用地识别缺失导致的复合功能模糊,以及与生态价值相关研究不足的问题,构建“三生”用地分类体系,采用生态服务当量因子法和GIS空间分析功能测算顺德区域内整体生态系统价值。结果表明:(1)1990—2015年顺德区的“三生”用地经历了生活生产用地增长显著,生态生产用地面积变化较平缓,生产生态用地下降明显。(2)对顺德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总额的提高贡献最大的是生态生产空间;生态价值极低等级从东南部向全区扩散,极高等级从西部的聚集式面状分布变成点状分散式分布。(3)顺德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内部下降和上升的相互抵消作用,生态生产用地对生产生态用地的侵占能够提高区域内生态价值,因此保持生态生产用地中水库坑塘和河流的面积稳定对维持顺德区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用地 用地功能 态系统服务价值 顺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乌鲁木齐市“三生”用地的空间冲突研究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珊珊 毋兆鹏 +2 位作者 王娟娟 尹慧慧 李斌才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30-337,共8页
[目的]探析新疆乌鲁木齐市“三生”用地变化及其引起的空间冲突变动,为该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外部压力、脆弱性和稳定性3个因子构建格网尺度下的空间冲突测度模型,对该地区2000—2018年空间冲突时空分异特... [目的]探析新疆乌鲁木齐市“三生”用地变化及其引起的空间冲突变动,为该地区的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外部压力、脆弱性和稳定性3个因子构建格网尺度下的空间冲突测度模型,对该地区2000—2018年空间冲突时空分异特征进行定量评价。[结果]①2000—2018年,乌鲁木齐市北部为城市生活用地的主要增长方向,农业生产用地空间格局呈现破碎化趋势,生态用地是乌鲁木齐市三生用地的主要组成部分,应避免人类活动对新增核心生态用地的占用。②各个时期乌鲁木齐市“三生”空间冲突等级均表现为:稳定可控>轻度冲突>中度冲突>重度冲突。③重度冲突空间单元增幅最大,表明乌鲁木齐市重度冲突失控的地区范围有扩大的趋势。这应是乌鲁木齐市空间冲突调控的重点区域。④不同空间类型的空间冲突存在一定差异。乌鲁木齐市冲突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结论]乌鲁木齐市“三生”用地变化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吻合性,未来应逐步改变生活空间过速扩张而导致冲突水平逐渐增强的现象。应更加重视城市生活用地的动态监测,保护核心生态用地,以实现“三生”用地更加协同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用地 空间冲突 景观态指数 乌鲁木齐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桂西南-北部湾地区“三生”用地演变及其驱动力的地理探测 被引量:12
12
作者 赖国华 胡宝清 +2 位作者 李敏 林树高 邓雁菲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36-243,共8页
为分析过渡性复杂地理空间“三生”用地变化特征并探索其变化的驱动因素,基于桂西南喀斯特和北部湾经济区的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三生”用地分类体系,运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研究区38 a间“三生”用地演变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 为分析过渡性复杂地理空间“三生”用地变化特征并探索其变化的驱动因素,基于桂西南喀斯特和北部湾经济区的土地利用数据,构建“三生”用地分类体系,运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分析研究区38 a间“三生”用地演变特征,并采用地理探测器方法分析了“三生”用地演变的驱动力。结果表明:(1)研究区“三生”用地水平变化特征在38 a间表现为生态用地减少,生活用地由城镇中心向外扩张,生产用地总量平衡,“三生”用地发生转移变化面积约为25538.63 km 2,变化率为26.73%。(2)“三生”用地垂直变化特征中,生产、生活用地面积随着坡度及海拔的增加而减少,坡度较大、海拔较高地区主要以生态用地为主。位于低坡度和低海拔地区的生态用地大面积转化成生活、生产用地,而位于高坡度和高海拔地区的生产、生活用地转移为生态用地。(3)地理探测器识别出生产、生态用地变化受DEM、人口密度等自然资源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较大,生活用地变化受产业产值、人口密度和道路密度等社会经济和地理区位因素影响较大。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桂西南—北部湾地区的生活用地和工业生产用地占据了低坡度、低海拔的农业用地和生态用地,应加强控制建设用地扩张,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用地 地理探测器 喀斯特 海岸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移民区“三生”用地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以宁夏红寺堡区为例 被引量:10
13
作者 安斯文 马彩虹 +1 位作者 袁倩颖 滑雨琪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36-1846,共11页
土地系统运行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与人类福祉为准绳。以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区红寺堡区为例,基于不同计量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对红寺堡区2000—2018年的“三生”用地转型及生态服务变化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红寺堡区基本形成以中部... 土地系统运行以土地可持续利用与人类福祉为准绳。以全国最大的生态移民区红寺堡区为例,基于不同计量方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对红寺堡区2000—2018年的“三生”用地转型及生态服务变化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红寺堡区基本形成以中部灌区生活生产、生产生态空间为主,周边为生态空间的“三生”格局,国土开发格局逐渐优化。(2)生产生态用地减少3.42×10^(4)hm^(2),生态用地增加1.24×10^(4)hm^(2),生态生产用地增加0.16×10^(4)hm^(2),生活生产用地增加2.02×10^(4)hm^(2)。(3)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共增加11.18×108元。植被恢复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加的主因,而建设用地对其他用地的侵占则是导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的主因。(4)协同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治理,做好已有生态用地的质量提升和绿地生态网络建设,通过优化生态系统服务结构提升区域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从而实现生产空间的集约化发展、生态空间的提质增效及生活空间的优美宜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用地 土地利用转型 态系统服务价值 红寺堡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原城市群“三生”用地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被引量:11
14
作者 司晓君 崔佳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84-290,299,共8页
[目的]分析2000—2020年中原城市群“三生”用地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快速城镇化地区“三生”空间格局优化以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中原城市群2000,2010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生态环境质量... [目的]分析2000—2020年中原城市群“三生”用地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生态环境效应,为快速城镇化地区“三生”空间格局优化以及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基于中原城市群2000,2010和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景观格局指数两种方法,定量分析中原城市群“三生”用地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结果]①研究区生产用地面积明显减少(-7890 km^(2)),生态用地面积相对稳定(仅变化0.1%),生活用地面积快速增加(7638 km^(2));2000—2010年的“三生”用地转换面积远低于2010—2020年。②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先升后降,在区域整体上呈现“西高东低”的空间格局。郑州市下降幅度最大,济源市提高最多;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V)与最大斑块指数(LPI)、景观形状指数(LSI)、斑块结合度指数(COHESION)、聚集度指数(AI)、香农多样性指数(SHDI)和香农均匀性指数(SHEI)高度相关。③生态环境改善趋势小于恶化趋势,恶化的主要因素为林草生态用地向农业生产用地转化,以及生活用地对农业生产用地的占用。④各类景观破碎化加剧,聚集度和连结度降低,景观形状趋于不规则化,多样性和均匀度增加,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结论]两种评价指数对“三生”用地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评价结果趋于一致,即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呈下降趋势。农业生产用地对林地和草地生态用地的占用是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用地转型 态环境质量 景观格局指数 中原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1980-2018年“三生”用地转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关翠柳 闻德保 +1 位作者 李雨豪 李龙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41-251,共11页
[目的]研究基于格网单元的广东省“三生”用地转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为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广东省8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和“三生”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体系,对该区“三生”用地转型特征及生态... [目的]研究基于格网单元的广东省“三生”用地转型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为区域生态、经济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广东省8期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和“三生”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体系,对该区“三生”用地转型特征及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定量研究。[结果]①1980-2018年,广东省农业生产用地面积大幅减少,共减少了5369.61 km^(2),城镇生活用地、工矿生产用地面积大幅增加,分别增加了4526.02 km^(2),2406.93 km^(2),农业生产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间转换现象明显。②“三生”用地空间转型主要表现为工矿生产用地、林地生态用地中心逐渐靠近广东省几何中心,农业生产用地、城镇生活用地中心逐渐远离几何中心。③广东省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80年0.6481降至2018年的0.6414,生态环境质量空间分异明显,呈现“沿海低-内陆高”的分布特点。④Getis-Ord G^(*)_(i)指数表明,生态环境质量变化热点区域集中在粤东西北地区,冷点区域多位于珠江三角洲地区。⑤广东省生态环境存在改善和恶化两种趋势。[结论]建议充分考虑区域自然条件、功能定位以及导致生态环境变化的主导因素,制定土地政策措施,实现土地利用方式创新,更好地推动广东省区域均衡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用地 土地利用转型 态环境质量 格网 热点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郑州大都市区“生产-生活-生态”用地转型图谱特征分析
16
作者 贾琦 刘毅洁 +1 位作者 张超玉 尹泽凯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101,共12页
基于郑州大都市区1980—2020年5期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在构建“三生空间”用地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地学信息图谱方法探讨1980—1990、1990—2000、2000—2010和2010—2020年4个时序单元内“三生空间”时空转移图谱和涨落势图谱特... 基于郑州大都市区1980—2020年5期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在构建“三生空间”用地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本文运用地学信息图谱方法探讨1980—1990、1990—2000、2000—2010和2010—2020年4个时序单元内“三生空间”时空转移图谱和涨落势图谱特征,分析了郑州大都市区40年来“生产-生活-生态”用地转型规律及发展过程。结论表明:(1)郑州大都市区“三生”用地结构以农业生产用地和农村生活用地为主,农业生产用地持续减少,工矿生产用地、城镇生活用地和农村生活用地均持续增长。(2)水域、林地等生态用地持续向农业生产用地转移,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带和黄河沿岸。农业生产用地转变为城乡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较为显著,主要分布在郑州主城区远郊以及各地级市、县区等建成区外围。(3)在涨势图谱中,2000年之前以新增农业生产用地面积为主, 2000年之后以新增城乡生活用地和工矿生产用地为主。在落势图谱中,农业生产用地成为其他用地变化的来源,萎缩持续严重。这些成果可为郑州大都市区国土空间的集约利用及土地管控预警等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用地 地学信息图谱 图谱单元 郑州大都市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的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效应及驱动力分析--以苏州市为例 被引量:16
17
作者 贲薛晨 余成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28-1436,共9页
为探索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苏州市土地利用转型规律及其生态效应,利用苏州市1980年、2000年、2010年、2018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按照生产、生态、生活(简称“三生”)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 为探索快速城市化背景下苏州市土地利用转型规律及其生态效应,利用苏州市1980年、2000年、2010年、2018年4期土地利用数据,按照生产、生态、生活(简称“三生”)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采用土地利用转移矩阵、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分析了苏州市土地利用转型的模式及其生态效应,并通过最小二乘法回归揭示了生态环境质量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1980—2018年,基于“三生”用地的土地利用转型表现为生产用地减少,生态用地少量增加,生活用地快速增加;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1980年的0.4312降至2018年的0.4139,整体生态环境质量有所下降。苏州市同时存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恶化2种趋势,1980—2000年农业生产用地转变为水域生态用地和林地生态用地,是促使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素,农业生产用地对水域生态用地的挤占、城镇和农村生活用地对农业生产用地的占用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原因;2000—2018年,农业生产用地转化为水域生态用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素,城镇和农村生活用地对农业生产用地的挤占是导致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重要原因。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的调整是苏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素,而人口增加、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模式、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等因素加大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用地 土地利用转型 态环境质量指数 态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岱海流域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样洋 春喜 +2 位作者 周海军 张娅璐 王晓珍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0-105,共6页
岱海流域出现了水资源短缺、湖面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及生态功能退化等诸多生态环境问题,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恢复流域生态系统,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采用“三生用地”(即生活用地、生产用地、生态用地)分类法、最小累积阻力... 岱海流域出现了水资源短缺、湖面萎缩、生物多样性减少及生态功能退化等诸多生态环境问题,而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是恢复流域生态系统,改善流域生态环境的重要举措。采用“三生用地”(即生活用地、生产用地、生态用地)分类法、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及生态环境评价法划定岱海流域各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结果表明:岱海流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504.63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5.63%,其中水源涵养红线区和水土保持红线区主要分布在目花河周边地区,面积分别为31.39、20.56 km^(2),管理措施以扩大林草覆盖面积、改善生态环境为主;生物多样性红线区分布在弓坝河、五号河两岸,面积为145.72 km^(2),以维护河岸生态系统、保护野生动植物和提供部分农产品为主;水土流失红线区位于流域南部和北部的山地、丘陵地带,面积为177.26 km^(2),以恢复林草植被为主;红线核心区,即自然保护区分布在现有湖泊及周边过渡区,面积为129.70 km^(2),以恢复自然植被、保护野生动植物为主要管理措施,禁止各种形式的开发活动,在其东部和西南部有14.16 km2的土地需退耕还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用地” 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自然保护区 岱海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