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乡村“三生”融合发展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形成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向书坚 宋丽影 郑瑞坤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092-3110,共19页
从复杂网络视角认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简称乡村“三生”)融合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对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1999—2021年中国30个省市乡村“三生”融合发展水平的... 从复杂网络视角认识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和农村生态(简称乡村“三生”)融合发展的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对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和协同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1999—2021年中国30个省市乡村“三生”融合发展水平的基础上利用Moran′s I指数检验其空间相关性,运用修正的引力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和QAP分析法揭示其网络结构及形成机制。结果表明:(1)“三生”融合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水平仍偏低,区域间及省际间差异显著,区域协调性较弱。(2)“三生”融合发展空间关联网络格局已然形成,网络稳定性不断提升,节点间通达性较好,但空间关联关系仍以邻近关系为主,跨地域的互动合作尚待加强。(3)河南、陕西等中西部省份在网络中居核心地位,发挥“中介”和“桥梁”作用,而浙江、黑龙江等东、东北省份则居边缘位置,且这些地区属于主受益板块,对其他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有限。(4)空间邻接关系、农村宽带接入用户差异、工业化水平差异和农业生产水平差异持续显著影响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具有阶段性特征,城镇化水平差异等因素的影响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三生”融合 乡村振兴 空间关联网络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融合视角下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基于阳朔道山村的调研与实践 被引量:2
2
作者 彭骞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9期192-196,共5页
该文通过长期驻村调研和行动研究,从“三生”融合视角探讨道山村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道山村通过生态化系统化的总体规划为先导,建立健全基础组织机构;打造生态产业示范点,以点带面;通过粪污集中生态化处理和垃圾分类建构生态化生活;通... 该文通过长期驻村调研和行动研究,从“三生”融合视角探讨道山村乡村振兴模式与路径。道山村通过生态化系统化的总体规划为先导,建立健全基础组织机构;打造生态产业示范点,以点带面;通过粪污集中生态化处理和垃圾分类建构生态化生活;通过生态文化来赋能乡村,在桂北乡村振兴模式中树立了“三生”融合发展的新典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融合 乡村振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融合视角下广东传统乡村聚落水体景观的解析与启示 被引量:15
3
作者 高海峰 于立 +2 位作者 梁林 张可男 陆琦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63-66,共4页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频繁出现的内涝灾害和水资源短缺反映出过往对水体景观的营造缺乏功能角度的综合性思考。在历史上,传统乡村景观堪称可持续发展的典范,能够应对自然灾害的同时还集生产、生活、生态方面的多种功能...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城镇化的背景下,城市频繁出现的内涝灾害和水资源短缺反映出过往对水体景观的营造缺乏功能角度的综合性思考。在历史上,传统乡村景观堪称可持续发展的典范,能够应对自然灾害的同时还集生产、生活、生态方面的多种功能为一体。研究以广东传统乡村聚落水体景观为例,从"三生"融合的可持续视角解析了水体景观的7种相互作用的功能。研究认为传统的"三生"景观营造是乡村居民以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齐心协力探索和实践的结果。而在今天城市中专业细化不断加深的趋势下,改善人居环境的目标和过程被破碎化,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而营造具有"三生"功能的可持续景观,应首先从社区营造做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景观 乡村聚落 “三生”融合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农业功能转变与景观形态演变 被引量:7
4
作者 何可 叶昌东 +1 位作者 陈当然 黄安达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957-966,共10页
为探索农业功能与景观形态的演变历程及其关系,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融合,理清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农业功能及景观形态的演变历程,本研究引入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和景观格局指数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980... 为探索农业功能与景观形态的演变历程及其关系,推动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融合,理清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农业功能及景观形态的演变历程,本研究引入生态系统单位面积生态服务价值表和景观格局指数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980—2018年,农业食品与原材料生产功能价值从20.81亿元下降到17.45亿元,休闲与文化功能价值从11.83亿元增长至13.92亿元,生态调节与保护功能价值从215.88亿元增长至217.96亿元。农业景观面积从2094233.94 hm^(2)缩减到1753198.20 hm^(2),总斑块数从5536增长至8282,聚合度从96.7326减小至95.8782,景观形状指数由158.5788增长至182.8684。研究表明,农业功能转变及景观形态演变历程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以生产功能为主导,农业景观表现为以耕地为主、桑基鱼塘为典型的传统农业景观;20世纪90年代至2010年前后以生活功能为主导,农业景观呈现以观光体验为特征的观光农业景观;2010年前后至今转变为"三生"功能融合主导,农业景观呈现以生态休闲为目的的休闲农业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功能 景观形态 景观格局指数 “三生”融合 休闲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城区山水连城规划策略——以深圳市南湾片区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吕凯 江美莹 +1 位作者 谷文轲 洪武扬 《规划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93-99,共7页
为推动高密度城区发展方式的转型,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据高密度城区的主要特征,重构生态文明背景下高密度城区与生态空间的关系,并结合山水连城的概念内涵,提出对山水连城的认知需进行3个方面的转变,即从“蓝绿空间”... 为推动高密度城区发展方式的转型,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据高密度城区的主要特征,重构生态文明背景下高密度城区与生态空间的关系,并结合山水连城的概念内涵,提出对山水连城的认知需进行3个方面的转变,即从“蓝绿空间”到“全域全要素”的转变、从“空间资源”到“生态体验”的转变、从“景观”视角到“三生”融合视角的转变。在此基础上,提出“连生态、连生活、连城境、连体验”的高密度城区山水连城规划策略框架,即构建全域全要素的城市生命共同体,建立“连山、亲水、近城、优产”的慢行网络架构,塑造由“门户节点—公共空间节点—历史文化节点”组成的魅力公共空间,以及营造“山水大美、文脉特色”的多元游览体验空间,进而以深圳市南湾片区为例,探索山水连城规划策略的具体应用,以期为新时代的高密度城区发展方式转型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密度城区 “三生”融合 山水连城 规划策略 深圳市南湾片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