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6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东三省美丽乡村建设“三生”功能耦合协调与时空演变 被引量:2
1
作者 罗光强 豆伊伊 宋新宇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5-284,共10页
[目的]评估东三省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揭示东三省“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演变规律。[方法]基于生态经济系统,构建美丽乡村建设“三生”功能耦合协调理论框架,选择东三省2012-2021年34个地市级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刻画东三省美丽乡村... [目的]评估东三省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揭示东三省“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演变规律。[方法]基于生态经济系统,构建美丽乡村建设“三生”功能耦合协调理论框架,选择东三省2012-2021年34个地市级面板数据,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刻画东三省美丽乡村建设“三生”功能耦合协调的时空分异特征。[结果](1)东三省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在样本年内呈逐年上升态势和空间异质性显著特征。(2)样本年内东三省美丽乡村建设“三生”功能的耦合度整体均处于高耦合或良性共振耦合阶段,表现出周期性持续进阶特征。(3)美丽乡村建设正处于中偏低的水平阶段,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因素集中于“生态系统稳定性”与“产业经济结构水平”等指标因子。[结论]东三省美丽乡村建设必须继续做好黑土地保护与中国大粮仓的创新“文章”,遵循美丽乡村建设的“三生”功能自组织耦合协调发展规律,按照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的推进路径,实施因地制宜和分类施策的精准行动,加快东三省乡村全面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代 美丽乡村建设 “三”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空间-功能”耦合视角下村庄分类与规划策略研究——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
2
作者 刘燕 邓德凡 +2 位作者 何汇域 何星 曹伟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9-40,共12页
乡村“三生”空间表征村庄的用地资源,“三生”功能反映村庄的发展基础,两者的耦合协调对村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三生“空间—功能”耦合视角,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对巴南区158个行政村分别从“三生”空间视角和“三生”功能视角... 乡村“三生”空间表征村庄的用地资源,“三生”功能反映村庄的发展基础,两者的耦合协调对村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三生“空间—功能”耦合视角,以重庆市巴南区为例,对巴南区158个行政村分别从“三生”空间视角和“三生”功能视角进行村庄类型划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空间—功能”耦合关系分析,结合分析结果提炼出优势功能强化发展型村、“三生”功能均衡发展型村、核心功能集聚提升型村和“三生”功能全面提升型村4种类型,进而针对不同类型提出差异化规划策略。研究结果表明:①从“三生”空间视角划分,巴南区有生产空间主导型村54个,生活空间主导型村34个,生态空间主导型村70个。②从“三生”功能视角划分,巴南区有生态功能优势村27个,生活功能优势村20个,生态功能优势村21个,其他类型村90个。③从三生“空间—功能”耦合视角划分,巴南区有优势功能强化发展型村26个,“三生”功能均衡发展型村24个,核心功能集聚提升型村84个,“三生”功能全面提升型村24个。④优势功能强化发展型村要注重个性化、特色化发展,“三生”功能均衡发展型村要加强多元化功能协调发展,核心功能集聚提升村要促进空间功能转型发展,“三生”功能全面提升村要坚持逐步稳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村庄多功能 实用性村庄规划 “空间—功能”耦合 巴南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三生功能与活力的农牧交错区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振兴路径 被引量:1
3
作者 邹亚锋 易呈锋 +5 位作者 杜平平 刘海英 吕昌河 张力予 吴聘奇 王宗成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264-276,共13页
科学制定差异化的农村居民点振兴路径,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研究以农牧交错区可可以力更镇(可镇)为例,基于自然村域概念,构建农村居民点“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以揭示其“三生功能”水平,借助社会网... 科学制定差异化的农村居民点振兴路径,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该研究以农牧交错区可可以力更镇(可镇)为例,基于自然村域概念,构建农村居民点“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以揭示其“三生功能”水平,借助社会网络分析法测算农村居民点活力水平,采用GeoSOS-FLUS模型及Tapio脱钩模型划分农村居民点优化类型,利用三角模型识别农村居民点主导功能并通过实地调研探讨村民出行特征,据此提出不同类型农村居民点振兴路径。结果表明:1)可镇农村居民点“三生功能”与活力的整体水平均较高,约82%农村居民点“三生功能”水平中等以上,近86%农村居民点活力水平Ⅱ级以上,但可镇生态恶劣,约47%农村居民点生态功能处于低水平;2)可镇农村居民点“三生功能”与活力总体呈挂钩关系,“三生功能”水平高的农村居民点普遍具有更强活力,且农村居民点被划分5类:城郊融合型、特色保护型、集聚提升型、一般存续型和搬迁撤并型;3)针对可镇5类农村居民点主导功能及村民出行特征,从功能优化、活力提升角度制定“引导土地流转,规范土地征收”“立足优势产业,促进农业转型”等多种振兴路径。研究有助于理解农牧交错区乡村发展的复杂性并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振兴路径 功能 活力 农牧交错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功能供需匹配视角下的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模式优化
4
作者 刘雯 唐秀美 +3 位作者 梁梦茵 孔凡婕 孙想 王洪佳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90-299,共10页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模式划分对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该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为例,构建“三生”功能供需与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理论关系框架,基于土地利用、土壤、气象和... 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模式划分对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该研究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温宿县为例,构建“三生”功能供需与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的理论关系框架,基于土地利用、土壤、气象和社会经济等多源数据,评估“三生”功能供需状况,引入比较优势指数识别“三生”功能供需优势功能,搭建“三生”功能供需耦合模型解析“三生”功能供需匹配关系,提炼区域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模式。结果表明:1)温宿县“三生”功能供需表现出显著空间异质性,供需优势功能呈现“单核主导-双核协同”的空间分布特点。2)温宿县“三生”功能供需匹配类型空间上分布不均衡,北部山地以供需完全匹配型为主,面积为8908.48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2.25%;南部地区多为供需低度匹配型或供需错配型,面积分别为1911.81、2878.80 km^(2),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3.36%和20.12%。3)温宿县可以划分为生产功能巩固与现代化发展、生态本底优化与监测管护、生产-生活资源集约增效、生产-生态资源协同开发、生活-生态功能韧性提升、“三生”功能融合发展6种整治修复模式,各模式的整治修复要点不同。该研究可以丰富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模式识别方法,并为县域尺度国土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工作及相关规划的制定与工程实施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整治 修复 “三”功能 模式 功能供需匹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功能视角下山区聚落宜居性演化研究——以岷江上游地区为例
5
作者 刘艳玲 王小兰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78,共11页
探索岷江上游地区聚落宜居性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地区发展之间的关联,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基于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视角界定聚落宜居性内涵,构建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TOPSIS法对2016—2... 探索岷江上游地区聚落宜居性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地区发展之间的关联,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基于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视角界定聚落宜居性内涵,构建宜居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权法、TOPSIS法对2016—2020年岷江上游地区五县聚落的综合宜居程度以及各县生产、生活、生态的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内岷江上游地区聚落综合宜居性较差。2016—2019年岷江上游地区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的发展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分布态势,2020年发生倒置,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态势,导致该地区生产、生活功能空间分布颠倒的主要原因是2019年的洪灾及后续突发新冠疫情;宜居性在时序演变上没有明显的变化规律,生产功能发展水平与生活功能发展水平有较强关联性。整体结果表明岷江上游地区内部结构极不稳定,宜居性易受单一因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功能 聚落 宜居性 TOP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乡梯度视角下武汉市“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
6
作者 孙远洋 张蕾 +1 位作者 何国钰 雷锡琼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1-271,共11页
探究快速城市化地区“三生”功能交互关系的城乡差异及其演化规律,对推进城乡融合背景下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断裂点法识别2000、2010和2020年武汉市“城区-城郊-乡村”区域的转换特征,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基... 探究快速城市化地区“三生”功能交互关系的城乡差异及其演化规律,对推进城乡融合背景下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采用断裂点法识别2000、2010和2020年武汉市“城区-城郊-乡村”区域的转换特征,并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基尼系数和空间回归模型分析“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的城乡时空差异特征及其差异化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1)城区“生活-生态”功能、“生产-生态”功能和“三生”功能的失调现象均有所缓解,协调区域占比分别增加21.98%、13.16%和0.17%,而城郊和乡村区域“三生”功能间的协调程度减弱,协调区域占比分别减少14.32%和5.50%;2)乡村转城郊、非转换乡村、非转换城郊区域的“生产-生态”的协调区域占比分别平均减少22.03%、6.23%和7.26%,2000—2010年城郊转城区域的“生活-生态”功能的明显下降6.27%;3)坡度、土地垦殖率、森林覆盖率和建设用地密度对不同城乡梯度“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而海拔、降水量、地均GDP和到市中心距离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城乡梯度差异。研究结果可为特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和国土空间优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梯度 “三”功能 耦合协调 影响因素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中心城市市域“三生”功能演变与模拟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7
作者 杜小娅 杨欣蕾 方斌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5,共12页
中心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对周边地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协同提升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本文以长三角中心城市南京市为例,构建“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12—2022年的“三生”功能;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识别功能演变... 中心城市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其对周边地区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协同提升的示范作用至关重要.本文以长三角中心城市南京市为例,构建“三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12—2022年的“三生”功能;利用地理探测器模型识别功能演变的影响因素;借助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索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间的权衡/协同关系;运用PLUS模型预测2032年的南京市“三生”功能格局,提出格局优化策略.主要结果包括:①南京市“三生”功能整体存在退化现象,生态功能高值区的大幅减少是其主导原因.②“三生”功能间存在较大范围的低低协同区,仅生产—生态功能间的高高协同区面积较大,“三生”功能的同步提升成为功能格局优化关键.③“三生”功能演变整体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较强,土地开发强度、GDP和城镇化水平始终是功能演变的主导因子.④自然发展情境下,2032年南京市“三生”功能高值区显著退化,但市域主城区及其周边的综合功能有所提升.本文认为市域综合功能薄弱区的“三生”功能全面提升、主城区的生态功能优化、乡村地区的生活功能提升和生态功能维持是南京市“三生”功能格局优化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功能 权衡/协同 模拟预测 格局优化 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黄河下游影响区“三生”功能权衡/协同效应
8
作者 李梦凡 王乾旭 +2 位作者 刘振岳 周志民 张鹏岩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9,共11页
【目的】为制定针对性的土地利用政策和实施有效的空间分区计划提供重要参考。【方法】以黄河下游影响区作为研究区,基于“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视角,采用多源数据,运用InVEST模型、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系统评估了... 【目的】为制定针对性的土地利用政策和实施有效的空间分区计划提供重要参考。【方法】以黄河下游影响区作为研究区,基于“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功能视角,采用多源数据,运用InVEST模型、Pearson双变量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系统评估了2000—2020年该区域“三生”功能时空演变特征。【结果】明确了“三生”功能时空演变规律;揭示了“三生”功能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2000—2020年研究区生产功能(PF)和生活功能(LF)呈上升趋势,而生态功能(EF)呈下降趋势;EF高值区呈先扩张后缩减的动态变化规律;PF高值区梯度差异明显,呈条带状集中分布;LF高值区以多核心向外显著扩散,在各城市建成区进行空间聚合。【结论】PF-EF、LF-EF和PF-LF之间都具有权衡关系,PF-LF、PF-EF的高权衡主要集中在南、北部平原,而LF-EF的权衡主要出现在东部海拔较高的地区和西部山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功能 “三生”空间 权衡/协同 黄河下游影响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功能协调的村庄发展对策——以沙湾市为例
9
作者 王湘贻 陈前利 +2 位作者 刘润香 阿布都热合曼·阿布迪克然木 黄胡薇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222-230,共9页
选取新疆沙湾市北部、中部、南部不同区位条件的乡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对3个乡镇的行政村的生产、生活、生态3种功能进行评价,并分析其“三生”功能协调性。结果表明,大部分村庄处于低度耦合状态,少部分为轻度耦合状... 选取新疆沙湾市北部、中部、南部不同区位条件的乡镇,利用层次分析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对3个乡镇的行政村的生产、生活、生态3种功能进行评价,并分析其“三生”功能协调性。结果表明,大部分村庄处于低度耦合状态,少部分为轻度耦合状态,根据“三生”功能值及耦合协调度,将村庄划分为生产-生活功能主导、生活-生态功能主导、生产-生态功能主导、“三生”功能融合发展、“三生”功能融合较差5种类型,并分别提出发展方向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功能协调 层次分析法 发展对策 新疆沙湾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都市“三生”功能时空演变及协同关系研究
10
作者 杨吉 盛杰 +1 位作者 杨凯瑞 王钺 《绿色科技》 2025年第7期166-173,共8页
探究成都市“三生”功能时空演变及耦合协调关系,对成都市国土空间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土地利用分级赋分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剖析2000-2020年成都市“三生”功能及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利用地理探测器揭示其影响因素,... 探究成都市“三生”功能时空演变及耦合协调关系,对成都市国土空间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基于土地利用分级赋分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剖析2000-2020年成都市“三生”功能及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利用地理探测器揭示其影响因素,并提出国土空间分区优化建议。结果表明:①空间上,成都市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具有明显空间分异特征,“三生”功能值呈非均匀分布。时间上,成都市生产功能和生态功能减弱,生活功能增强;②成都市“三生”功能耦合协调水平总体较低,呈“两侧低,中间高”空间格局。研究期内14.86%的分析单元“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下降,其中成都主城区最显著;③土地利用程度指数、PM_(2.5)年均浓度和坡度是“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的主要驱动因子。根据研究结果将研究区域分为优先改善区、重点改善区、潜在改善区、协同提升区、潜在提升区和适度优化区,可为国土空间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功能 耦合协调度 国土空间 分区优化 影响因素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三生功能权衡尺度效应及影响因素
11
作者 何青松 张雪韵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8-287,F0003,共11页
准确理解跨时空尺度下三生功能权衡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对于指导多尺度国土空间分级管控及推进区域性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既有研究侧重基于地理格网或行政边界尺度开展定量研究,缺少对多尺度空间功能关系的考量。该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 准确理解跨时空尺度下三生功能权衡关系及其作用机制对于指导多尺度国土空间分级管控及推进区域性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既有研究侧重基于地理格网或行政边界尺度开展定量研究,缺少对多尺度空间功能关系的考量。该研究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区,运用空间分析法、均方根误差法和贝叶斯网络模型,在格网(1 km×1 km、3 km×3 km、5 km×5 km)、乡镇、县域及市域行政单元共4类6级尺度下解析三生功能权衡关系的尺度效应及多尺度下影响因素作用差异。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城市群2010—2020年三生功能时空分异特征显著,生产、生活功能高值区集聚增强,生态功能水平基本稳定;2)三生功能权衡关系表现出明显的尺度依赖性特征。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三生功能配对组合间的权衡关系呈“V”型或“下降-上升-下降”型变化,其空间聚类特征呈现波动变化趋势且在乡镇单元尺度上空间自相关性最强。乡镇单元是尺度效应的拐点,功能配对组合表现出最弱的权衡关系,最利于实现国土空间优化管控;3)自然、社会经济和区位因子通过影响资源分配、需求变化和政策导向等共同作用于三生功能的权衡关系。不同尺度下权衡关系主导因素不尽相同,自然因素对微观尺度下权衡关系作用显著,行政单元尺度上三生功能强权衡关系主要归因于社会经济因子和区位因子。研究表明,乡镇单元可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空间规划的优先管控尺度,同时要制定差异化的国土空间多尺度分级管控策略,以加快实现城市群的高质量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 权衡关系 尺度效应 贝叶斯网络 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功能的宿州市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12
作者 周敏 孙朋 王钰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9-229,共11页
为探究宿州市土地利用转型以及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促进地区经济和生态空间协调可持续发展。基于“三生”功能分类,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得到宿州市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并借助面积加权计算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各功能土地利用类型转移贡献率... 为探究宿州市土地利用转型以及带来的生态环境效应,促进地区经济和生态空间协调可持续发展。基于“三生”功能分类,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分析得到宿州市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并借助面积加权计算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各功能土地利用类型转移贡献率,量化分析宿州市基于“三生”功能土地利用模式的时空格局以及功能转变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1980—2018年间,宿州市三大功能土地利用类型面积以生活用地增加(356.51 km²)和生产用地减少为主线(351.54 km²),生态用地变化甚微(5.33 km²)。(2)研究区各功能用地面积在年代际尺度上增减起伏波动较大,总体为“四减两增”趋势。(3)宿州市土地利用功能转型主体为农业生产用地和城镇、农村居民生活用地,二者互有转入转出,以农业生产用地转出为主体,城镇、农村居民生活用地转入次之。(4)研究区土地利用类型结构变化沿主城区呈“蔓延式”向周边扩张,沿交通要道呈“廊道式”分布。(5)宿州市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变化整体呈现减少的趋势,但下降指数较为微弱,研究时期内生态环境质量总指数分别为0.292、0.289、0.286,生态环境质量改善与恶化相并存在,改善趋势增强,但整体仍以恶化方向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功能 土地利用转型 态环境效应 宿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省河湟地区“三生”空间格局与功能演变
13
作者 马睿晨 杨显明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8-35,共8页
基于2000—2020年青海省河湟地区5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冗余分析(RDA)法分析河湟地区“三生”空间的时空演变过程和特征,并对可能引起该地区“三生”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河湟地区“... 基于2000—2020年青海省河湟地区5期土地利用数据,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冗余分析(RDA)法分析河湟地区“三生”空间的时空演变过程和特征,并对可能引起该地区“三生”空间变化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河湟地区“三生”空间以生态空间为主,占比约85.93%,生产空间次之,占比约12.72%,生活空间最少,占比为1.35%;近20年间,河湟地区生活空间不断扩张,挤压着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致使生产和生态空间呈破碎化发展;自然因素决定河湟地区“三生”空间的分布格局,人口和经济影响该区“三生”空间格局与功能的演变,政策因素对该区的人口和经济有着显著的推动和导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 功能演变 景观格局指数 冗余分析 河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偏离的脱贫山区“三生”空间冲突识别及其演变特征——以陕南秦巴山区为例
14
作者 邱孟龙 付梦雨 +1 位作者 李逍遥 田敏敏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750-3762,共13页
厘清山区脱贫过程中“三生”空间冲突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分异规律可为空间资源优化和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运用力学平衡模型构建基于功能偏离的“三生”空间冲突测度方法,以陕南秦巴山区为案例区,分析脱贫过程中区域空间功能偏移与“三... 厘清山区脱贫过程中“三生”空间冲突的时空演变特征与分异规律可为空间资源优化和乡村振兴提供重要支撑。运用力学平衡模型构建基于功能偏离的“三生”空间冲突测度方法,以陕南秦巴山区为案例区,分析脱贫过程中区域空间功能偏移与“三生”空间冲突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冷热点分析对冲突热点区进行识别。研究结果表明:(1)陕南秦巴山区“三生”空间面积呈生态空间(73.6%)>生产空间(25.7%)>生活空间(0.7%);2010—2020年,生态空间明显增加,生产空间明显减少,生活空间轻微上升。(2)“三生”功能偏移总体上处于中等偏移级别;脱贫过程中,区域空间功能偏移呈增加趋势,强偏移、较强偏移和中等偏移面积占比升高最大的空间分别为生活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态空间。(3)“三生”空间冲突类型主要为生态-生产冲突亚类,且冲突区主要分布在生产空间,冲突热点区主要位于地势相对平坦的盆地、河谷区;脱贫过程中,“三生”空间冲突等级变化呈两极分化趋势,其中增加的无冲突区主要位于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而增加的高等级冲突区主要位于生产空间。研究结果揭示了山区脱贫过程中“三生”空间冲突的时空分异特征,可为“三生”空间的差异化治理与均衡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空间冲突 时空演变 力学平衡模型 功能偏移 脱贫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河湟地区“三生”空间格局演化、主导功能分区与可持续发展
15
作者 杨显明 马睿晨 +1 位作者 王爱梅 韩朋轩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4,共10页
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青海河湟地区“三生”空间格局时空演化特征,总结区域人地关系模式,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结果表明:青海河湟地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分别占国土空间的72%... 运用ArcGIS空间分析、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青海河湟地区“三生”空间格局时空演化特征,总结区域人地关系模式,探讨区域可持续发展路径。结果表明:青海河湟地区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分别占国土空间的72%,23%和5%;“三生”空间转换主要发生在生产-生态空间和生活-生产空间之间,且生活空间呈增长态势,生态空间和生产空间表现出较强的区域异质性。依据“三生”空间面积、转换特征和功能协同性,本区包含生态功能主导型、生产-生态复合功能型、生态-生产复合功能型和生活-生产复合功能型4种主导功能类型,人地关系囊括河谷型都市人地关系、河谷型城乡人地关系和高原山地型游牧人地关系3种人地关系地域系统模式。应结合自然环境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分区分类发展,以实现“三生”功能协同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地关系 可持续发展 “三生”空间 主导功能 青海河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16
作者 应汝佳 马田宇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3期54-62,共9页
基于“三生”理论,在构建江苏省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分析了2012—2021年江苏省13个市土地“三生”功能的时空分布、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江... 基于“三生”理论,在构建江苏省土地利用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利用熵值法、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等分析了2012—2021年江苏省13个市土地“三生”功能的时空分布、耦合协调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江苏省市域生产功能总体上呈现出由北向南、由两端向中间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生活功能高值区主要分布于南部区域;生态功能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江苏省东部区域。(2)江苏省土地“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在时间维度上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分布特征。(3)城市污水处理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对江苏省土地“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具有正向显著影响;地均劳动力投入和地均公共预算支出对土地“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不显著。鉴于此,提出了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兼顾“三生”功能协同发展;制定相关政策,促进“三生”协调发展;提高污水处理率,实现绿色发展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协调度 “三”功能 时空分布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生”功能视角下城市近郊区村庄发展适宜性评价与分类——以江西抚州临川区为例 被引量:6
17
作者 曾艳 廖成浩 +2 位作者 刘建生 刘卫平 吕雅慧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2-1132,共11页
城市近郊区是城乡融合的关键地带,识别该地区村庄类型有助于统筹城乡发展格局。本研究以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生”功能视角构建临川区村庄发展适宜性评价体系,利用空间自相关揭示其空间集聚特征,采用村庄类型识别系统... 城市近郊区是城乡融合的关键地带,识别该地区村庄类型有助于统筹城乡发展格局。本研究以江西省抚州市临川区为研究对象,基于“三生”功能视角构建临川区村庄发展适宜性评价体系,利用空间自相关揭示其空间集聚特征,采用村庄类型识别系统划定339个行政村的村庄类型,进而提出村庄发展策略。结果表明:临川区村庄发展适宜度指数总体较高,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592、0.585和0.466,前二者在空间上呈现“北强南弱”的分布格局;临川区村庄发展适宜度具有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具体表现为生产功能和生活功能指数的“北热南冷”以及生态功能指数的“中间冷边缘热”;临川区村庄类型分为4类2型,城郊融合类与集聚提升类中的集聚发展型村庄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发展对象。根据村庄类型识别结果提出以地类管控为基础的村庄差异化发展策略,可以明确村域国土空间的优化布局,推动城乡深度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庄规划 “三”功能 村庄评价 村庄分类 临川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三生”空间的湖南省土地利用格局及多功能演变 被引量:7
18
作者 雷文韬 古杰 谢宏坤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283-293,共11页
为了增强土地的多功能性,缓解土地资源紧张和功能性较弱等问题。该研究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通过“要素-结构-空间-功能”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机制,构建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TOPSIS法对其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进行评价。同时借助... 为了增强土地的多功能性,缓解土地资源紧张和功能性较弱等问题。该研究基于“三生”空间视角,通过“要素-结构-空间-功能”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机制,构建多功能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TOPSIS法对其土地利用多功能水平进行评价。同时借助ArcGIS软件,采用土地利用空间转移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等空间分析方法对该区域2000—2020年土地利用格局演变特征进行分析。最后基于“空间+功能”的双视角探析土地利用空间格局演变与功能转变之间的动态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20年湖南省土地利用“三生”空间格局演变波动较大,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收缩,生活空间扩张;其中又以生活空间扩张显著,生产空间与生态空间之间转换较为频繁为主要特点,是造成湖南省土地利用“三生”空间波动重组的主要因素。2)区域分布格局,生产空间主要分布于省北部的常德、益阳、岳阳以及中部衡阳、娄底、邵阳、永州4市交界的中心区域;生活空间主要分布于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中心的核心分布区以及各市城市中心区域;生态空间分布面积最广,主要分布于省西部及西南部丘陵山地区域,以及位于省北部的洞庭湖水域区等;区域变化以环长株潭区域土地利用格局演变更剧烈,其次是东、西、南三面山地区域;动态度结果显示全省土地利用总体动态变化率有提升态势。3)2000—2020年土地利用“三生”功能水平呈现逐年递增趋势,生态功能评分最高,变化最明显,生产功能次之,波动中水平趋于稳定,生活功能最低,呈逐年提升趋势;区域间水平差异由低水平高差距向高水平的相对均衡转变。4)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与功能转变之间具有较大的关联性,尤其在时序变化上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最后基于“空间+功能”的土地利用多功能机制,对两者关系进行了一次有益尝试。在“一对多”机制关系研究中,未来需要结合土地多功能测度方法更加准确识别“三生”空间和功能之间的相互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空间 格局演变 土地利用多功能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都市圈“三生”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特征与形成机制分析——以杭州都市圈为例 被引量:6
19
作者 苑韶峰 黄洁雨 +1 位作者 朱从谋 梅志恒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67,共12页
研究目的:以杭州都市圈为例,探究都市圈国土空间“三生”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为促进区域国土空间功能协同提升、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策略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社会网络分析法、QAP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 研究目的:以杭州都市圈为例,探究都市圈国土空间“三生”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为促进区域国土空间功能协同提升、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策略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社会网络分析法、QAP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2000—2020年杭州都市圈生产功能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生活功能快速提升,生态功能稳中有降;生产和生态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显著,生活功能表现出日益均衡的空间分布特征。(2)研究期内,杭州都市圈生活功能网络密度持续提升,生产功能网络密度先升后降,生态功能网络密度保持稳定,在空间上形成了以杭州和绍兴主城区为核心节点的复杂、稳定的网络结构形态。(3)地理空间邻近性对“三生”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均产生正向影响,耕地和林地资源禀赋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产业结构差异、固定资产投资差异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对“三生”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应以网络化思维促进都市圈“三生”功能协同提升,依托一体化建设统筹资源优化配置,并通过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空间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功能 空间关联网络 形成机制 社会网络分析 杭州都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收缩城市“三生”功能耦合协调分析 被引量:2
20
作者 雷敏 江星月 +3 位作者 王蓉 郑清 刘虹 崔秋雨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61-471,共11页
利用第五、第六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黄河流域的收缩城市进行识别并测算其收缩强度,借助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10年、2015年和2020年收缩城市的“三生”功能大小及耦合协调度,进一步运用随机森林模型探究其关键... 利用第五、第六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黄河流域的收缩城市进行识别并测算其收缩强度,借助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10年、2015年和2020年收缩城市的“三生”功能大小及耦合协调度,进一步运用随机森林模型探究其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在黄河流域内90个地级市(州、盟)中,持续收缩型城市有27个,阶段收缩型城市有9个,潜在收缩型城市有29个,城市收缩现象显著;不同区域收缩城市的“三生”功能水平差异显著,其中生产和生活功能整体呈上升态势;“三生”功能的耦合协调度呈现由勉强协调向初级协调发展的特征,中、下游区域协调度优于上游,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助于“三生”功能的耦合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缩城市 “三”功能 耦合协调 随机森林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