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农村“三权”抵押融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被引量:13
1
作者 卫明 廖丹萍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0期12499-12501,共3页
采用档案分析法和调查法,论述了农村"三权"抵押与农户融资的关系,对农村"三权"抵押融资的行为选择进行了分析,表明农户融资需求强烈,但需求满足程度不高;农户融资非正规渠道较多,无抵押物被拒绝贷款较为普遍;农业... 采用档案分析法和调查法,论述了农村"三权"抵押与农户融资的关系,对农村"三权"抵押融资的行为选择进行了分析,表明农户融资需求强烈,但需求满足程度不高;农户融资非正规渠道较多,无抵押物被拒绝贷款较为普遍;农业现代化、产业化、规模化经营对资金需求强烈。提出了开展"三权"抵押贷款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尽快解决抵押登记问题,是开办"三权"抵押贷款的前提;建立顺畅的评估机制,是推动"三权"抵押贷款的重要条件;尽快解决农房确权难题,是拓展农房抵押贷款的必备要素;有效解决处置变现问题,是做大"三权"抵押融资的关键;建立完善的林业要素市场,是促进林权抵押贷款健康发展的主要环节;出台农村产权融资风险补偿基金管理办法和合理采取税收减免措施,是加快"三权"抵押贷款发放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权”抵押 融资 发展现状 对策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权”抵押融资担保法律激励探析 被引量:5
2
作者 赵忠奎 《现代经济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69-73,共5页
当前各地试行的"三权"抵押融资担保业务,对缓解农业生产经营者融资难的困境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相关顶层设计的缺失应依赖物权法定缓和理论之应用予以填补。"三权"抵押融资担保业务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充分推行,则需要... 当前各地试行的"三权"抵押融资担保业务,对缓解农业生产经营者融资难的困境发挥了重要作用,而相关顶层设计的缺失应依赖物权法定缓和理论之应用予以填补。"三权"抵押融资担保业务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充分推行,则需要与其相关的法律激励体系之构建予以保障,并以农村内生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为目标。过度依赖政府财政补贴、片面强调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在"三权"抵押融资中的作用,无益于从根本上解决农业生产经营者融资难的困境,而且与农村内生金融市场的形成与发展相背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 “三权”抵押 法律激励 法定缓和 内生金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市农村“三权”抵押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分析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兆林 《江苏农业科学》 2018年第3期303-307,314,共6页
尝试构建研究假设,引入在农民收入研究中较少采用的普通最小二乘法(odinary least squares,简称OLS)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与常用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方法,对重庆市农村"三权"抵押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重庆... 尝试构建研究假设,引入在农民收入研究中较少采用的普通最小二乘法(odinary least squares,简称OLS)逐步回归分析方法与常用的格兰杰因果关系分析方法,对重庆市农村"三权"抵押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重庆市"三权"抵押贷款额增加能够显著促进农民纯收入的增长,林权抵押较农房产权和农地承包经营权对农民纯收入的带动促进作用更大;重庆市"三权"抵押贷款额增加能够显著促进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增长,农村"三权"抵押对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加促进作用的大小依次为林权、农房产权、农地承包经营权;重庆市"三权"抵押贷款额增加能够显著促进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农村"三权"抵押对农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促进作用大小依次为林权、农房产权、农地承包经营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三权”抵押 农民纯收入 家庭经营性收入 财产性收入 农房产 农地承包经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南苏区农村金融改革的红利与路线探析——基于赣州市农村“三权”抵押贷款试点调查 被引量:2
4
作者 刘居照 《金融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27-31,共5页
本文以赣州市"三权"抵押贷款试点为案例,深入剖析了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制度革新带来的红利、未来市场空间以及推进障碍,据此提出赣南苏区农村金融改革路线及模式。
关键词 改革红利 “三权”抵押贷款 赣州案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庆统筹城乡改革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吗?——基于合成控制法的经验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余静文 《西部论坛》 2013年第1期1-10,共10页
2007年重庆市被设立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其中户籍制度、地票制度、"三权"抵押融资等改革措施,有效促进了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流动。利用合成控... 2007年重庆市被设立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在推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其中户籍制度、地票制度、"三权"抵押融资等改革措施,有效促进了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等生产要素在城乡间的流动。利用合成控制法分析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设立对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表明:如果没有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2007—2011年重庆城乡居民收入比的降幅为12.7%,而重庆城乡居民收入比实际降幅为21.8%,即重庆的统筹城乡改革使其城乡居民收入比多下降了0.37。可见,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后,重庆的统筹城乡改革通过促进资源自由流动提高了农村居民相对收入水平,对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缩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因此,资源错配是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产生和扩大的重要原因之一,破除对资源自由流动的限制可以有效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收入差距 统筹城乡改革 合成控制法 城乡居民收入比 资源错配 资源自由流动 户籍制度改革 地票制度 土地流转 “三权”抵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