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7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三教合一”思潮与“三一教”——晚明士人学术社团宗教化转向的社会考察
被引量:
11
1
作者
刘晓东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1-27,共7页
晚明社会变迁与“心学”的兴起 ,导致了儒家思想界“三教合一”思潮的繁盛 ,并形成了一个由士人学术社团演变而来的民间宗教———“三一教”。这种士人学术社团的宗教化转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晚明士人于自身生存状态影响下的一种异...
晚明社会变迁与“心学”的兴起 ,导致了儒家思想界“三教合一”思潮的繁盛 ,并形成了一个由士人学术社团演变而来的民间宗教———“三一教”。这种士人学术社团的宗教化转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晚明士人于自身生存状态影响下的一种异化式的解脱方式。这种转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 ,对“三教合一”学术思想的保存与传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教合一”
思潮
学术社团
宗教化
晚明时期
三一教
林兆恩
社会变迁
士人群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心性论:三教合一的义理趋向──兼谈心性论与当代伦理实践
被引量:
5
2
作者
刘学智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58-62,共5页
心性论:三教合一的义理趋向──兼谈心性论与当代伦理实践刘学智陕西师大政治经济学院副教授自汉魏以降,佛教传入,道教生长,中国文化出现儒、道、释三教(这里“儒”指儒学,不是指儒教)并存格局以后,三教之间即开始了相互作用、...
心性论:三教合一的义理趋向──兼谈心性论与当代伦理实践刘学智陕西师大政治经济学院副教授自汉魏以降,佛教传入,道教生长,中国文化出现儒、道、释三教(这里“儒”指儒学,不是指儒教)并存格局以后,三教之间即开始了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复杂历程。至唐宋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性论
“三教合一”
当代伦理
三教
同源
心性之学
中国文化
全真教
“心”
佛教
道德形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试论李贽晚年三教归儒的哲学理想
3
作者
黄高宪
《理论学习月刊》
1998年第11期65-66,共2页
关键词
归儒
儒家思想
“三教合一”
李贽
道学家
哲学思想体系
中国思想史
儒家学说
魏晋时期
佛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儒学非宗教而起了宗教的作用
被引量:
8
4
作者
蔡尚思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5-35,共1页
儒学非宗教而起了宗教的作用复旦大学教授蔡尚思我对这个有争论的问题,只想简要地一谈自己的主要看法而不愿引经据典地写成长文。原始的儒学,第一,是学而不是教。第二,这种教也是教育、教化而不是宗教、神教。第三,儒学主要是宗法...
儒学非宗教而起了宗教的作用复旦大学教授蔡尚思我对这个有争论的问题,只想简要地一谈自己的主要看法而不愿引经据典地写成长文。原始的儒学,第一,是学而不是教。第二,这种教也是教育、教化而不是宗教、神教。第三,儒学主要是宗法、礼教、礼治,其次才是礼仪,礼仪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宗教
宗教化
宋明儒学
是宗教
陈焕章
近代外国人
“三教合一”
蔡尚思
道教化
《论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中和文化论纲
被引量:
4
5
作者
罗炽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17,共6页
和合思想与和合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范型、政治理念、社会理想和辩证方法,是贯穿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和灵魂,它源远而流长,历久而弥新。当前,在我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古老...
和合思想与和合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范型、政治理念、社会理想和辩证方法,是贯穿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和灵魂,它源远而流长,历久而弥新。当前,在我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古老的和合文化重新展现出巨大魅力和迷人风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思想,这对于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和合传统,在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再次创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刊为了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建设,特邀请国内长期研究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知名学者,就"中华和合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展开讨论,抒发己见,以期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文化传统
文化论
《易大传》
“三教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
殷周时期
战国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桐城派与中国近代社会对桐城派的三点认识
被引量:
2
6
作者
蒋国保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74-74,共1页
桐城派与中国近代社会对桐城派的三点认识蒋国保编者按:末期史学沙龙的议题为“桐城派与中国近代社会”。合肥地区的同仁于1995年1月14日开展了沙龙活动,对此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上异见纷呈,争论激烈。我们竭诚欢迎省内...
桐城派与中国近代社会对桐城派的三点认识蒋国保编者按:末期史学沙龙的议题为“桐城派与中国近代社会”。合肥地区的同仁于1995年1月14日开展了沙龙活动,对此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上异见纷呈,争论激烈。我们竭诚欢迎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就这一议题赐稿,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
中国近代社会
《天演论》
中国文化
哲学学派
选择取向
吴汝纶
方以智
“三教合一”
现代化途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略论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7
作者
孔丽苏
《成人教育》
2013年第1期12-13,共2页
晏阳初独具特色的平民教育思想,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章从以人为本、教育平等、崇尚师德和"三教合一"四方面探讨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
平民教育
以人为本
教育平等
崇尚师德
“三教合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三教合一”思潮与“三一教”——晚明士人学术社团宗教化转向的社会考察
被引量:
11
1
作者
刘晓东
机构
东北师范大学明清史研究所
出处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1-27,共7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0 1BZS0 0 8)
文摘
晚明社会变迁与“心学”的兴起 ,导致了儒家思想界“三教合一”思潮的繁盛 ,并形成了一个由士人学术社团演变而来的民间宗教———“三一教”。这种士人学术社团的宗教化转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晚明士人于自身生存状态影响下的一种异化式的解脱方式。这种转化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 ,对“三教合一”学术思想的保存与传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意义 。
关键词
“三教合一”
思潮
学术社团
宗教化
晚明时期
三一教
林兆恩
社会变迁
士人群体
Keywords
the late Ming times
the thought of religious integration
San-Yi religion
LIN Zhao-en
分类号
G322.9 [文化科学]
B248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心性论:三教合一的义理趋向──兼谈心性论与当代伦理实践
被引量:
5
2
作者
刘学智
机构
陕西师大政治经济学院
出处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58-62,共5页
文摘
心性论:三教合一的义理趋向──兼谈心性论与当代伦理实践刘学智陕西师大政治经济学院副教授自汉魏以降,佛教传入,道教生长,中国文化出现儒、道、释三教(这里“儒”指儒学,不是指儒教)并存格局以后,三教之间即开始了相互作用、相互融合的复杂历程。至唐宋以后,“...
关键词
心性论
“三教合一”
当代伦理
三教
同源
心性之学
中国文化
全真教
“心”
佛教
道德形上学
分类号
B26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试论李贽晚年三教归儒的哲学理想
3
作者
黄高宪
机构
福州师专
出处
《理论学习月刊》
1998年第11期65-66,共2页
关键词
归儒
儒家思想
“三教合一”
李贽
道学家
哲学思想体系
中国思想史
儒家学说
魏晋时期
佛教
分类号
B248.9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儒学非宗教而起了宗教的作用
被引量:
8
4
作者
蔡尚思
机构
复旦大学
出处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35-35,共1页
文摘
儒学非宗教而起了宗教的作用复旦大学教授蔡尚思我对这个有争论的问题,只想简要地一谈自己的主要看法而不愿引经据典地写成长文。原始的儒学,第一,是学而不是教。第二,这种教也是教育、教化而不是宗教、神教。第三,儒学主要是宗法、礼教、礼治,其次才是礼仪,礼仪也...
关键词
非宗教
宗教化
宋明儒学
是宗教
陈焕章
近代外国人
“三教合一”
蔡尚思
道教化
《论语》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中和文化论纲
被引量:
4
5
作者
罗炽
机构
湖北大学哲学系
出处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2-17,共6页
文摘
和合思想与和合精神作为一种价值范型、政治理念、社会理想和辩证方法,是贯穿于上下五千年中华文明的文化精髓和灵魂,它源远而流长,历久而弥新。当前,在我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征程中,古老的和合文化重新展现出巨大魅力和迷人风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建设和谐文化的思想,这对于我们继承和弘扬中华和合传统,在发展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中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再次创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刊为了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积极推进和谐社会与和谐文化的建设,特邀请国内长期研究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知名学者,就"中华和合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展开讨论,抒发己见,以期深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
中华文化传统
文化论
《易大传》
“三教合一”
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
殷周时期
战国时期
分类号
B222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桐城派与中国近代社会对桐城派的三点认识
被引量:
2
6
作者
蒋国保
机构
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
出处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74-74,共1页
文摘
桐城派与中国近代社会对桐城派的三点认识蒋国保编者按:末期史学沙龙的议题为“桐城派与中国近代社会”。合肥地区的同仁于1995年1月14日开展了沙龙活动,对此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上异见纷呈,争论激烈。我们竭诚欢迎省内外有关专家学者就这一议题赐稿,进行...
关键词
桐城派
中国近代社会
《天演论》
中国文化
哲学学派
选择取向
吴汝纶
方以智
“三教合一”
现代化途径
分类号
I209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略论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7
作者
孔丽苏
机构
宜宾学院高等教育研究所
出处
《成人教育》
2013年第1期12-13,共2页
文摘
晏阳初独具特色的平民教育思想,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文章从以人为本、教育平等、崇尚师德和"三教合一"四方面探讨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对当前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
平民教育
以人为本
教育平等
崇尚师德
“三教合一”
分类号
G40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三教合一”思潮与“三一教”——晚明士人学术社团宗教化转向的社会考察
刘晓东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
1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心性论:三教合一的义理趋向──兼谈心性论与当代伦理实践
刘学智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1996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试论李贽晚年三教归儒的哲学理想
黄高宪
《理论学习月刊》
1998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儒学非宗教而起了宗教的作用
蔡尚思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8
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中和文化论纲
罗炽
《江汉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7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桐城派与中国近代社会对桐城派的三点认识
蒋国保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1995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7
略论晏阳初平民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孔丽苏
《成人教育》
2013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