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0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顶板煤层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技术研究
1
作者 高翔 吕士磊 +4 位作者 陆春辉 罗勇 余国锋 肖殿才 任帅 《煤炭技术》 CAS 2025年第1期131-134,共4页
针对泊江海子矿113107工作面侏罗系复合顶板易掉顶和暴露煤线,遗煤氧化可能导致煤层自燃的问题,综合运用实验室实验、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113107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及防灭火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到了煤自然发火标志气... 针对泊江海子矿113107工作面侏罗系复合顶板易掉顶和暴露煤线,遗煤氧化可能导致煤层自燃的问题,综合运用实验室实验、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113107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及防灭火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到了煤自然发火标志气体及临界值,为煤层自然发火预测提供了预警指标;确定了113107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范围;为类似工程的防灭火安全技术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燃煤层 数值模拟 标志气体 自燃“三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蚀地貌煤自燃“三带”分布规律及其防控技术
2
作者 秦剑云 齐飞宇 +3 位作者 李小超 余小华 任万兴 程邦 《煤炭与化工》 2025年第2期118-123,共6页
新疆榆树岭110503回采工作面属于Ⅱ类自燃煤层,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工作面采空区自然发火危险性越来越大,并且由于该地区属于风蚀地貌,地表易破坏,风蚀作用下导致巷道表面裂隙多,漏风严重,自然发火情况严重,因此亟需对该采空区进行防灭... 新疆榆树岭110503回采工作面属于Ⅱ类自燃煤层,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工作面采空区自然发火危险性越来越大,并且由于该地区属于风蚀地貌,地表易破坏,风蚀作用下导致巷道表面裂隙多,漏风严重,自然发火情况严重,因此亟需对该采空区进行防灭火工作设计。此次现场测定使用束管对110503回采工作面进行监测,按照煤自然发火临界氧浓度指标来划分自燃“三带”区域,同时计算工作面的最小安全推进速度,为工作面安全开采提供了数据支持。根据该矿巷道裂隙多发的状况,使用一种新型封堵材料,进行喷涂,效果良好。据此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灭火措施,为该煤矿的自燃防治提出了解决方案,该研究结果有望为相似地貌的煤矿环境提供防灭火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自燃 自燃“三带”划分 采空区漏风 风蚀地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验和原位测试的低瓦斯煤层注氮后自燃“三带”研究
3
作者 李尚国 《陕西煤炭》 2025年第1期1-4,18,共5页
为了研究赵家梁煤矿5303工作面5号煤层自然发火临界氧气体积分数和注氮对采空区自然发火“三带”范围影响,采用实验研究,现场原位观测的方法,实验不同氧气体积分数条件下煤温和炉温的交叉点温度,通过采空区埋管设置多个监测点观测注氮... 为了研究赵家梁煤矿5303工作面5号煤层自然发火临界氧气体积分数和注氮对采空区自然发火“三带”范围影响,采用实验研究,现场原位观测的方法,实验不同氧气体积分数条件下煤温和炉温的交叉点温度,通过采空区埋管设置多个监测点观测注氮前后采空区内氧气体积分数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通入煤样气体中氧气体积分数的增加,炉温和煤温交叉点温度逐渐降低,赵家梁煤矿5号煤层煤自然发火临界氧浓度为7.9%,采空区注氮前进风侧散热带宽为67.1 m,氧化带宽度为123.0 m,回风侧散热带宽为43.9 m,氧化带宽度为124.5 m,注氮后进风侧散热带宽度减小了27.87%,氧化带宽度减小了26.18%;回风侧散热带宽度减小了27.11%,氧化带宽度减小了29.08%,通过注氮大大减小了散热带和氧化带范围,可通过观测采空区自然发火“三带”范围来评价低瓦斯煤层注氮防灭火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注氮 低瓦斯 采空区 自然发火“三带” 临界氧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采工作面采空区“三带”分布规律及防灭火措施研究
4
作者 唐利山 《煤炭技术》 2025年第2期113-116,共4页
为探究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分布规律,研究了棋盘井煤矿(东区)110902综采工作面的自然发火规律,通过煤层自燃标志气体程序升温实验,确定工作面的自燃预报标志性气体;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对采空区氧气浓度进行监测,确定工作面煤自然发火... 为探究采空区煤自燃危险区域分布规律,研究了棋盘井煤矿(东区)110902综采工作面的自然发火规律,通过煤层自燃标志气体程序升温实验,确定工作面的自燃预报标志性气体;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对采空区氧气浓度进行监测,确定工作面煤自然发火“三带”分布规律及范围;结合煤层最短自然发火期,推算了工作面的最小安全推进速度,并设计防灭火方法,保证工作面安全生产。研究结果表明,110902工作面的最短自然发火期73 d,进风侧氧化带30.8~131.2 m,回风侧氧化带24~78.8 m,最大氧化带宽度100.4 m。工作面回采过程中最小安全推进速度1.37 m/d,实际平均推进速度3.12 m/d,因此,采空区不会有自然发火的危险。建议采用埋管注氮与喷洒阻化剂相结合的综合防灭火措施。此项研究成功地指导了工作面的安全和高效回采,对于类似的煤层工作面预防采空区自然发火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自燃 采空区 自燃“三带” 工作面推进速度 防灭火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煤层采煤工作面“三带”高度的研究及应用
5
作者 贾杰 《煤》 2025年第2期30-33,共4页
为解决工作面传统“三带”高度理论计算适用性问题,以关键层理论、“S-R”失稳理论为基础,结合岩梁的变形特征,提出了一种新的工作面采空区“三带”高度判断方法,并在北辛窑煤业8406工作面使用。结果表明:8406工作面上覆岩层垮落带、断... 为解决工作面传统“三带”高度理论计算适用性问题,以关键层理论、“S-R”失稳理论为基础,结合岩梁的变形特征,提出了一种新的工作面采空区“三带”高度判断方法,并在北辛窑煤业8406工作面使用。结果表明:8406工作面上覆岩层垮落带、断裂带、弯曲下沉带高度分别为5.03 m、22.72 m、11.31 m,由于工作面断裂带达到K3砂岩断裂含水层,因而8406工作面在回采时,顶板会发生淋水情况,此外,从当前的计算结果看,工作面的开采并未影响到地表。新的计算结果与工作面实测结果相同,研究成果对该工作面的回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煤工作面 上覆岩层 “三带”高度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陵二号煤矿采空区顶板“三带”发育规律探查研究
6
作者 李涛 贾继平 +1 位作者 梁哲 田超超 《西部探矿工程》 2025年第1期132-134,137,共4页
“三带”高度是优选瓦斯抽采层位、确定顶板防(隔)水煤柱及加强顶板控制的重要技术参数和依据,“三带”高度的准确测定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准确测定黄陵二号煤矿采空区覆岩破裂带高度,以206综采工作面为例,通过理论... “三带”高度是优选瓦斯抽采层位、确定顶板防(隔)水煤柱及加强顶板控制的重要技术参数和依据,“三带”高度的准确测定对煤矿安全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为准确测定黄陵二号煤矿采空区覆岩破裂带高度,以206综采工作面为例,通过理论分析与现场探测相结合的方法对采空区顶板“三带”发育规律进行了探查研究,综合分析得出206工作面2号煤覆岩层的采动冒落带的高度大约在20m,工作面上覆岩层受采动影响裂隙带顶界高度距2号煤顶板为65m左右,裂隙带较发育段顶界高度距2号煤顶板为60m左右。研究成果可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三带”高度 理论计算 现场实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口煤业7310综放工作面自燃“三带”的分析与确定
7
作者 岳茂庄 张英刚 郭昆明 《煤炭技术》 2025年第3期221-226,共6页
针对唐口煤业7310综放工作面的自燃“三带”范围确定,创新提出一种基于氧气浓度、漏风流场以及浮煤分布的综合分析综放采空区“空间自燃三带”划分方法,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确定采空区空间自燃“三带”空间参数,模拟结果显示沿走向距底板... 针对唐口煤业7310综放工作面的自燃“三带”范围确定,创新提出一种基于氧气浓度、漏风流场以及浮煤分布的综合分析综放采空区“空间自燃三带”划分方法,通过数值模拟方法,确定采空区空间自燃“三带”空间参数,模拟结果显示沿走向距底板0.5、2、4 m高度的氧化带范围分别为14.8~55.3、17.5~58.8、16.4~47.9 m,确定了进风顺槽、回风顺槽采空区垂直方向的氧化带范围,并通过现场实测验证划分方法的正确性,能精确地识别和预测采空区内自燃的风险区域,为采矿安全管理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放工作面 自燃“三带” 数值模拟 现场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10”工法“一进两回”采面采空区自燃“三带”研究
8
作者 李会云 《煤矿现代化》 2025年第2期75-80,共6页
针对某矿“110”工法“一进两回”采面通风系统采空区可能存在的自然发火问题,采用埋设束管监测和现场实测数据,结合软件数值模拟,对采空区氧气的运移规律进行了分析,划分出了“110工法”“一进两回”采面通风系统采空区自然发火“三带... 针对某矿“110”工法“一进两回”采面通风系统采空区可能存在的自然发火问题,采用埋设束管监测和现场实测数据,结合软件数值模拟,对采空区氧气的运移规律进行了分析,划分出了“110工法”“一进两回”采面通风系统采空区自然发火“三带”范围。结果表明该采空区氧化升温带呈现倒“靴子”形分布,需重点防范进风侧沿空留巷段自然发火的可能性。另外,确定了该工作面最小安全推进速度为1.48 m/d,可为该矿类似条件下综合防灭火措施的实施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110”工法 自燃“三带”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亿欣煤业采空区自燃“三带”数值模拟研究
9
作者 姬静伟 《江西煤炭科技》 2025年第1期152-158,共7页
针对亿欣煤业XV2308综采工作面采用切顶成巷的开采工艺,造成采空区漏风严重的现象,通过采用数值模拟研究的方法对比分析不同通风方式下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分布范围及规律,并通过现场实测验证了数值分析的可靠性。得出XV2308工作面采... 针对亿欣煤业XV2308综采工作面采用切顶成巷的开采工艺,造成采空区漏风严重的现象,通过采用数值模拟研究的方法对比分析不同通风方式下采空区自燃“三带”的分布范围及规律,并通过现场实测验证了数值分析的可靠性。得出XV2308工作面采用一进两回“Y”型通风方式下采空区散热带最大宽度25 m、氧化自燃带最大宽度106.5 m、采空区深部>131.5 m进入窒息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防火 切顶成巷 数值模拟 自燃“三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沿空留巷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特征研究
10
作者 李相成 《河南科技》 2025年第5期62-65,共4页
【目的】研究沿空留巷对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数值模拟结合现场实测的方法,研究采空区的温度场和O2浓度场分布特征。【结果】结果表明,受沿空留巷漏风影响,在留巷处采空区散热带拖尾过长,截断了氧化带和窒息带;... 【目的】研究沿空留巷对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的影响。【方法】采用数值模拟结合现场实测的方法,研究采空区的温度场和O2浓度场分布特征。【结果】结果表明,受沿空留巷漏风影响,在留巷处采空区散热带拖尾过长,截断了氧化带和窒息带;氧化带呈现上宽下窄的近似L形分布,平均宽度为60 m。【结论】数值模拟的采空区温度场分布特征与实测结果一致,采用数值模拟技术研究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是一种经济、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沿空留巷 自燃“三带” 温度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放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研究
11
作者 郝海文 《西部探矿工程》 2025年第3期105-108,共4页
台阶型煤体综放工作面由于周围存在大面积采空区,漏风现象较为严重,给工作面火灾防治工作带来极大挑战。以辛置矿2-208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对该工作面采空区温度、CO浓度及O_(2)浓度分布规律进行了测试研究。通过研究,合理地确定了采空区... 台阶型煤体综放工作面由于周围存在大面积采空区,漏风现象较为严重,给工作面火灾防治工作带来极大挑战。以辛置矿2-208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对该工作面采空区温度、CO浓度及O_(2)浓度分布规律进行了测试研究。通过研究,合理地确定了采空区不同位置自燃“三带”的分布范围,进而通过计算得出了工作面的最小推进速度,以确保该工作面安全回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放工作面 自燃“三带” 瓦斯抽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变分模态分解的采空区“三带”微震信号能量衰减规律 被引量:1
12
作者 贾宝新 郑克楠 周琳力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91-1002,共12页
为探明微震信号能量在采空区“三带”结构中的衰减规律,拟开展采空区覆岩相似模型试验,采集人工激发微震波经由采空区结构传播的微震信号,通过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处理微震信号,获取各频率下模态分量。针... 为探明微震信号能量在采空区“三带”结构中的衰减规律,拟开展采空区覆岩相似模型试验,采集人工激发微震波经由采空区结构传播的微震信号,通过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处理微震信号,获取各频率下模态分量。针对采空区微震信号在VMD下各模态分量中心频率与能量之间的关系展开分析。根据中心频率法确定微震信号最佳模态数量,并计算微震信号欠分解状态、最佳分解状态、过分解状态下各分量能量;对各震源下信号最佳分解状态时各模态分量能量与中心频率分布关系进行拟合,分析在“三带”结构中,微震信号不同传播状态下各结构层对信号能量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在VMD过程中,人工激发震动信号有效模态数量在6~11范围内,微震信号能量随模态数量变化明显。(2)采用幂函数可实现对微震信号模态能量与频率关系的拟合,且拟合状态良好(决定系数大于0.9),其中低频模态分量包含能量占信号总能量近50%;采用高斯函数可以拟合震源各分量能量在频域上的分布表现,拟合状态较好,且表现出高斯单峰特征。(3)微震信号穿越采空区“三带”结构,微震信号能量随震源位置与传感器距离增加而减小,同时信号能量随震源位置到达传感器穿越岩层数量增加而减小,信号能量在经由垮落带时,能量变化明显,相较于裂隙带和弯曲下沉带,垮落带对信号能量衰减作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分模态分解(VMD) 微震信号 信号频率特征 信号能量衰减 采空区“三带”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OMSOL采空区自燃“三带”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景钢 胡蕴睿 +4 位作者 贺建勋 昃坤 金庆利 刘鹏飞 王清焱 《山西煤炭》 2024年第4期65-71,共7页
为深入研究梁宝寺煤矿35003工作面采空区“三带”的分布规律,根据工作面实际情况,构建采空区物理模型,设置合理的边界与初始条件,并运用COMSOL多物理场模拟软件对采空区的风流速度场、氧浓度场及压力场展开数值仿真。通过迭代比较仿真... 为深入研究梁宝寺煤矿35003工作面采空区“三带”的分布规律,根据工作面实际情况,构建采空区物理模型,设置合理的边界与初始条件,并运用COMSOL多物理场模拟软件对采空区的风流速度场、氧浓度场及压力场展开数值仿真。通过迭代比较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校准了仿真参变量,以确保仿真结果与实测数据相契合,进而获得最终的氧浓度场和速度场,准确界定出采空区“三带”的具体范围。同时,针对风速分别为1.04m/s,0.54m/s的条件,模拟了采空区流场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风流速度对采空区内不同带的宽度和分布具有显著影响,风流速度的增加会使散热带及自燃带相应拓宽,同时窒息带向远离工作面的方向扩展;反之,散热带及自燃带相应收缩,而窒息带则向工作面靠拢。通过随时调整自燃“三带”的风速等控制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自燃风险,保障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自燃“三带” COMSOL数值模拟 气体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OFDR的采动覆岩铰接结构回转角度及“三带”变形表征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奇 刘相林 +2 位作者 曹广勇 赵金海 蒋长宝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3-73,共11页
为了研究陕北某矿采动覆岩结构的光纤应变表征方法,基于12217工作面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了OFDR(光频域反射技术)的应变监测原理,在采动覆岩运动状态分区和分布式光纤应变监测原理基础上,建立了水平光纤应变表征采动覆岩铰接结构回转角度... 为了研究陕北某矿采动覆岩结构的光纤应变表征方法,基于12217工作面工程地质条件,分析了OFDR(光频域反射技术)的应变监测原理,在采动覆岩运动状态分区和分布式光纤应变监测原理基础上,建立了水平光纤应变表征采动覆岩铰接结构回转角度的力学分析模型,推导出应变峰值宽度与岩层破断后所形成采动覆岩铰接结构回转角度的函数关系,定义了铰接结构回转临界角度的概念,提出了基于光纤应变特性和采动覆岩铰接结构回转角度的覆岩“三带”划分判据,并采用光纤应变表征方法对采动覆岩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采动覆岩“三带”的不同变形程度与铰接结构回转角度的大小呈正比例关系,因此通过铰接结构回转角度划分“三带”范围是可行的;通过水平光纤应变峰值特性计算铰接结构回转角度,与二维物理相似模型试验的近景摄影测量角度相比,两者平均误差小于1°,验证了提出的光纤应变表征采动覆岩铰接结构回转角度的力学模型有效性。二维物理相似模型得到的垮落带高度和裂隙带高度与该工作面现场结果一致,与理论计算数值吻合,符合该矿实际情况。研究结果为分布式光纤监测技术表征采动覆岩变形特征的应用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覆岩 光频域反射 回转角度 光纤应变 采动“三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朱集西煤矿自燃“三带”分布及注氮参数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俊杰 张雷林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2期114-117,共4页
为了研究朱集西煤矿11503综采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在进、回风巷侧埋设束管对采空区内部氧气浓度变化规律进行现场实测,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不同注氮流量下自燃“三带”分布变化规律,确定合理的注氮流量。研究表明:... 为了研究朱集西煤矿11503综采工作面采空区自燃“三带”分布规律,在进、回风巷侧埋设束管对采空区内部氧气浓度变化规律进行现场实测,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不同注氮流量下自燃“三带”分布变化规律,确定合理的注氮流量。研究表明:增加注氮流量,采空区氧化带的分布范围和宽度会减小,当注氮流量增加至900 m^(3)/h以上时对减小氧化带宽度效果甚微,据此确定了合理的注氮流量900 m^(3)/h;通过计算得到11503工作面安全通风量为222 m^(3)/min。研究结果为该工作面的后续防灭火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燃“三带” 注氮流量 数值模拟 采空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氮对采空区自燃“三带”影响的考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赵高升 何启林 李金虎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9期158-161,共4页
针对注氮对采空区“三带”范围的影响问题,在皖北某一工作面分别进行了有/无注氮操作下的采空区温度和氧气浓度检测。基于氧气浓度指标,发现注氮操作对采空区“三带”划分范围影响不大,但是在采空区中存在明显的氮气影响区域,并依据氧... 针对注氮对采空区“三带”范围的影响问题,在皖北某一工作面分别进行了有/无注氮操作下的采空区温度和氧气浓度检测。基于氧气浓度指标,发现注氮操作对采空区“三带”划分范围影响不大,但是在采空区中存在明显的氮气影响区域,并依据氧气浓度基本确定了该区域范围。在实际工程中,可通过调整注氮参数,将氮气影响区域的氧气浓度降至窒息带氧气浓度,从而获得最佳的注氮操作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注氮 氧气浓度 “三带”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FC-CFD的采空区自燃“三带”预测
17
作者 曹东京 夏鸣泽 +1 位作者 解树亮 王刚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44,共12页
采空区遗煤自燃是导致煤矿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多数发生于采空区自燃“三带”的氧化带中。为更准确地预测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预防矿井火灾,提出了PFC-CFD采空区流场演化模型。首先利用PFC颗粒流模拟软件模拟采空区覆岩的垮落和... 采空区遗煤自燃是导致煤矿火灾的主要原因之一,且多数发生于采空区自燃“三带”的氧化带中。为更准确地预测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预防矿井火灾,提出了PFC-CFD采空区流场演化模型。首先利用PFC颗粒流模拟软件模拟采空区覆岩的垮落和空隙率分布,然后使用UDF函数将PFC模拟得到的空隙率分布数据导入CFD中,通过建立采空区物理模型对采空区内的氧气流场进行模拟预测,最终得到采空区自燃“三带”范围。现场实测表明,基于PFC-CFD的采空区自燃“三带”预测结果更接近现场实际,优于单一CFD方法的预测结果,表明利用空隙率动态演化分析采空区流场变化,进而预测遗煤自燃危险区域的方法是可靠的,对预防采空区自然发火具有一定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煤自燃 空隙率 数值模拟 自燃“三带” 预测 采空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Y型通风条件下工作面自燃“三带”划分与防治措施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杨根发 史东瑞 吕永强 《采矿技术》 2024年第1期41-44,共4页
针对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井下温度升高,自燃倾向性等级较高的煤层采空区易发生火灾的问题,以甘肃某矿11091回采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通过现场实测分析发现,随着工作面的不断推进,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0.04%~0.29%,甲烷浓度最终稳定在2.7%~3.... 针对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井下温度升高,自燃倾向性等级较高的煤层采空区易发生火灾的问题,以甘肃某矿11091回采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通过现场实测分析发现,随着工作面的不断推进,二氧化碳浓度维持在0.04%~0.29%,甲烷浓度最终稳定在2.7%~3.7%,氧气呈明显下降趋势。当测点1、测点3在工作面分别推进至46.4 m、64.8 m时,氧气浓度依次降至18%;当工作面分别推进至91 m、100 m时,测点1、测点3氧气浓度依次降至8%,测点3后方采空区“三带”划分出现拖尾现象。综合分析,最大自燃宽度在36.2~44.6 m之间,出于安全考虑,工作面安全推进速度应低于0.52 m/d,同时需要加强对工作面采空区自燃标志性气体的监测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空区 自燃“三带” 现场监测 火灾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漏风通道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江涛 张九零 +1 位作者 范酒源 白阳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2期50-58,共9页
为研究多漏风通道条件下采空区氧浓度分布规律,采用数值模拟对四种漏风情况下采空区自燃“三带”进行划分,并通过现场实测数据验证了模拟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漏风导致氧化带向采空区深部移动,且漏风量随工作面向前推进逐渐增加,当采空... 为研究多漏风通道条件下采空区氧浓度分布规律,采用数值模拟对四种漏风情况下采空区自燃“三带”进行划分,并通过现场实测数据验证了模拟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漏风导致氧化带向采空区深部移动,且漏风量随工作面向前推进逐渐增加,当采空区氧气浓度降低至8%时,进、回风侧到工作面距离由Ⅰ阶段的245m、140m,增大至Ⅳ阶段的420m、470m;2091工作面1、2号束管监测点与Ⅰ阶段数值模拟结果误差小于5%。该研究成果能够为类似漏风条件下采空区煤自燃的针对性防治提供理论基础及有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漏风通道 采空区 自燃“三带” 氧气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空区自燃“三带”模拟系统开发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九零 宁涛 +1 位作者 范酒源 王洪岩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7期173-178,共6页
为揭示采空区内氧浓度分布规律,有效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开发了采空区自燃“三带”模拟系统。首先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热传学理论建立采空区氧气场、温度场离散化耦合模型;其次采用Twinbasic开发工具设计了基于VB语言的采空区自燃“... 为揭示采空区内氧浓度分布规律,有效划分采空区自燃“三带”,开发了采空区自燃“三带”模拟系统。首先依据质量守恒定律、热传学理论建立采空区氧气场、温度场离散化耦合模型;其次采用Twinbasic开发工具设计了基于VB语言的采空区自燃“三带”模拟系统,以开滦唐山矿Y251工作面采空区为工程背景,利用开发的采空区自燃“三带”模拟系统研究“三带”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系统输出氧浓度分布符合氧气在采空区运移规律,回风侧氧化带宽度67~166 m;束管监测Y251工作面氧化带宽度58~180 m,采空区自燃“三带”模拟系统计算精度较高,综合实测与模拟结果可将Y251工作面采空区氧化带划定为63~173 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带” 采空区 耦合模型 系统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