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英国北海“三元”水道沉积模式及储层特征
1
作者 卜范青 杨莉 +2 位作者 曹树春 杨宝泉 吕文睿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6-66,共11页
不同类型深水浊积水道体系沉积储层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以英国北海G油田P油组限制型深水浊积水道体系为例,采用地震地貌学方法、钻井及岩芯资料,表征水道体系内部储层展布特征;通过薄片及电镜观察,理清北海地区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研... 不同类型深水浊积水道体系沉积储层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以英国北海G油田P油组限制型深水浊积水道体系为例,采用地震地貌学方法、钻井及岩芯资料,表征水道体系内部储层展布特征;通过薄片及电镜观察,理清北海地区成岩作用对储层的影响。研究认为:1)P油组发育于限制型U形峡谷内,垂向形成典型“三元”水道沉积模式。2)底部A砂组和B砂组为粗粒沉积。最底部A砂组不发育,呈过路不沉积,与下伏地层不整合接触;B砂组为夹杂塑性流的泥质碎屑流;中部C砂组覆盖于整个峡谷,储层品质最好;顶部D砂组为晚期沉积,以泥质天然堤为主。3)4油组物性具上下差、中间好的规律。该项研究不仅对深水沉积学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类似油田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北海 限制型深水浊积水道 U形峡谷 “三元”水道沉积模式 储层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非下刚果盆地中新统深海水道构型样式及沉积过程
2
作者 曹树春 刘飞 +2 位作者 卜范青 齐明明 管红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75,共11页
下刚果盆地发育大规模深海水道沉积,是主要的油气储层类型。针对其内部水道单元叠置样式及迁移模式尚不明晰问题,开展了深水水道构型模式研究。研究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及RGB分频属性融合技术,在沉积构型模式驱动下,厘清了不同水道构型级... 下刚果盆地发育大规模深海水道沉积,是主要的油气储层类型。针对其内部水道单元叠置样式及迁移模式尚不明晰问题,开展了深水水道构型模式研究。研究利用三维地震资料及RGB分频属性融合技术,在沉积构型模式驱动下,厘清了不同水道构型级次沉积特征,还原了研究区浊积水道沉积过程。研究取得以下认识:研究区发育下切式限制性水道体系,内部发育3期摆动切叠的复合水道,底部复合水道平面顺直,内部单一水道垂向切叠,中部复合水道平面为低弯曲条带,内部单一水道侧向切叠,顶部复合水道平面高弯曲摆动,内部单一水道侧向接触或孤立。3期复合水道对应侵蚀底形、主体沉积以及晚期废弃3个阶段,储层形成于水道主体沉积阶段。研究明确了不同水道构型单元的沉积特征及叠置样式,建立了研究区深海水道沉积过程,对于同类型油藏的开发策略及高效生产有着重要的地质理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刚果盆地 深海水道 构型模式 沉积过程 RGB分频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日利亚海上区块近海底深水水道体系地震响应特征与沉积模式 被引量:18
3
作者 孙立春 汪洪强 +3 位作者 何娟 王龙 郭丽娜 倪军娥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140-1152,共13页
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对西非尼日利亚海上OML130地区近海底深水沉积进行了研究。剖析了深水水道体系各沉积单元地震反射特征,详细论述了水道与堤岸单元的外形几何特征及内部充填特征,即单一水道在剖面上为V字型,下部地震反射为强... 利用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对西非尼日利亚海上OML130地区近海底深水沉积进行了研究。剖析了深水水道体系各沉积单元地震反射特征,详细论述了水道与堤岸单元的外形几何特征及内部充填特征,即单一水道在剖面上为V字型,下部地震反射为强反射、低连续,代表相对粗颗粒碎屑沉积,顶部为中强振幅、连续性强、水平层状地震反射特征,反映了水道发育晩期废弃充填的特点,平面形态为高弯度条带状。在分析水道下切侵蚀与充填特征的基础之上,总结了水道体系内水道之间的3种叠置样式,研究表明平面上类似曲流河沉积体系的水道体系内,后期单一水道的发生不一定是在前期水道基础之上直接侧向迁移与顺流演化,而可能是另一个新的沉积过程,因而在不同位置展现不同的水道叠置样式。通过分析水道体系形成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合研究区浅层与深层资料,提出了被动大陆边缘深水水道体系的沉积模式。研究认为,在陆坡上某一区域,在物源供给及海平面变化,尤其是流域地形(构造或沉积所致)影响下,使得水道体系、朵叶体系既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在顺流方向交替出现。借助近海底的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对深水沉积进行研究,可以揭示沉积单元特征,从而建立研究区内适性强的沉积演化模式,为深水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更为成功的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日利亚 深水 水道体系 地震响应特征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决口水道沉积模式及其砂体内剩余油形成与富集 被引量:11
4
作者 马世忠 王再山 王渝明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6期9-11,14,共4页
对以往研究较少 ,并在油田勘探阶段及开发初、中期地质研究中被遗漏或忽视的决口水道的成因、沉积特征与模式、空间分布及在油田开发中的意义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指出决口水道是在河流及三角洲沉积体系中 ,由主河道于大洪水期冲裂决口后 ... 对以往研究较少 ,并在油田勘探阶段及开发初、中期地质研究中被遗漏或忽视的决口水道的成因、沉积特征与模式、空间分布及在油田开发中的意义进行了研究与探讨。指出决口水道是在河流及三角洲沉积体系中 ,由主河道于大洪水期冲裂决口后 ,在广阔河道间形成的具有固定路径及一定限流作用的极窄、浅的短程小型水道。相当于新河道形成早期的“小型冲沟”阶段 ,其形成后对原主河流流量影响较小。其与河流沉积相比 ,具有粒度细、分选稍差、含泥量稍高、层理规模小、冲刷弱、略显正旋回、储层物性略差 ,特别是砂体极薄 ( <2 5m)而窄 ( <10 0m)等特点。建立了渐弱消失型、分枝型、末端扇型和汇入型 4种沉积模式。因其窄小分散而形成小而肥的井网控制不住型或注采不完善型剩余油富集砂体 ,又因其数目众多 ,而具有可观的剩余油储量 ,所以 ,其在油田挖潜及油田地质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决口水道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剩余油 富集 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被动陆缘深水海底限制性水道三维地震表征及沉积演化——以纳米贝盆地为例 被引量:2
5
作者 付志方 宫越 +3 位作者 苏玉山 郭荣涛 林东升 汲生珍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28-237,共10页
【目的】被动陆缘盆地深水浊积砂体已成为深海油气勘探突破及储量发现的新领域。【方法】以典型被动陆缘纳米贝盆地深水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研究基础,以受构造活动和沉积压实影响较小而保持原始水道沉积构型的海底第四纪沉积地层为目... 【目的】被动陆缘盆地深水浊积砂体已成为深海油气勘探突破及储量发现的新领域。【方法】以典型被动陆缘纳米贝盆地深水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为研究基础,以受构造活动和沉积压实影响较小而保持原始水道沉积构型的海底第四纪沉积地层为目标,精细描述和解析了目标层内限制性水道沉积的剖面和平面地震响应特征。【结果与结论】限制性浊积水道侵蚀作用总体大于沉积作用,单一水道的沉积模式以凹岸侵蚀、凸岸“S”型加积为主,该过程使“V”型河谷展宽并充填形成“U”型水道沉积;多期叠置水道沉积体系分为侧切叠置和垂切叠置的两种模式,以侧切叠置模式为主;窄陆架、宽缓陆坡的海底地形控制限制性水道的延伸方向及长度规模,陆缘盆地的沉降中心控制着各期水道的迁移方向,古气候事件发生频率控制着水道体系内部浊积砂体发育的期次。该研究成果能够给予限制性水道沉积构型认识及砂体储层预测启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动陆缘 深水限制性水道 地震表征 沉积模式 控制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油层组深水水道型重力流沉积特征及沉积模式 被引量:8
6
作者 蒲宇新 李伟 +6 位作者 罗顺社 刘江艳 吕奇奇 李士祥 高雪 张严 王西强 《东北石油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0-81,118,I0005,I0006,共15页
综合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和分析测试等资料,结合湖盆重力流沉积学理论和相关研究成果,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油层组深水重力流的沉积特征、分布特征和演化,并建立研究区沉积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块状层理细砂岩相、正粒序层理... 综合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和分析测试等资料,结合湖盆重力流沉积学理论和相关研究成果,研究鄂尔多斯盆地陇东地区长7油层组深水重力流的沉积特征、分布特征和演化,并建立研究区沉积模式。结果表明:研究区发育块状层理细砂岩相、正粒序层理粉(细)砂岩相、平行层理粉砂岩相、波纹交错层理粉砂岩相、水平层理泥质粉砂岩相、暗色泥岩相、富有机质页岩相、凝灰岩相8种岩相类型,代表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半深湖—深湖原地沉积、火山碎屑沉积成因类型;陇东地区长7油层组发育深水重力流沉积,可划分为限制性水道沉积、非限制性水道沉积、天然堤沉积、水道间沉积、朵叶体沉积和半深湖—深湖泥沉积6种沉积微相,从斜坡区到湖盆中心,依次发育限制性水道沉积、非限制性水道沉积、朵叶体沉积;长7_3沉积时期多发育朵叶体沉积,长7_2沉积时期多发育(非)限制性水道沉积、天然堤沉积、朵叶体沉积,长7_1沉积时期多发育(非)限制性水道沉积和天然堤沉积;自长7_3至长7_1沉积时期,湖盆面积逐渐萎缩,湖岸线向盆地中心推进,且受物源影响,重力流砂体的发育规模变大,并不断向湖盆中心推进。该研究结果为深水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道型重力流 深水沉积 沉积模式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相重力流水道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以鄂尔多斯盆地瑶曲铁路桥剖面三叠系延长组为例 被引量:7
7
作者 田荣恒 鲜本忠 +4 位作者 晁储志 刘建平 张国栋 王俊辉 陈鹏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67-982,共16页
陆相深水重力流水道的类型细分及其沉积模式是制约其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因素,但研究程度低。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瑶曲铁路桥剖面三叠系延长组实测、水道形态参数统计及岩相、粒度等分析,开展了湖相重力流水道的沉积特征、沉积过程及... 陆相深水重力流水道的类型细分及其沉积模式是制约其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因素,但研究程度低。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南缘瑶曲铁路桥剖面三叠系延长组实测、水道形态参数统计及岩相、粒度等分析,开展了湖相重力流水道的沉积特征、沉积过程及沉积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可识别出4期复合水道,主要为洪水重力流成因。根据其内部单一水道及单砂体形态特征、岩相组成,将其细分为沉积型和过渡型两类。(2)剖面下部2期复合水道为沉积型,以悬浮载荷成因岩相为主,常见块状净细砂岩、薄层泥岩岩相组合和鲍马序列岩相组合;上部2期复合水道为过渡型,岩相以底床载荷与悬浮载荷共存为特征,自下而上以交错层理细砂岩或叠瓦状泥砾细砂岩与含泥砾/泥岩撕裂屑块状细砂岩、平行层理粗粉砂岩及薄层泥岩的岩相组合为特征。(3)结合单一水道规模及其相互关系,建立了区内过渡、沉积型重力流水道的半定量沉积模式。过渡型水道内部侵蚀与沉积作用共存,单一水道宽度小、宽厚比低,呈透镜状,水道间切割性强,砂体横向稳定性较低,表现出不定向叠加、侧向拼接样式;沉积型水道内部由沉积作用主导,单一水道宽度较大、宽厚比较高,呈似板状—透镜状,砂体横向稳定性较高,表现出稳定的垂向加积样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水道 岩相组合 沉积水道 过渡型水道 沉积模式 延长组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穆尼盆地第四纪深水弯曲水道:沉积构型、成因及沉积过程 被引量:12
8
作者 李磊 邵子玮 +1 位作者 都鹏燕 徐继璞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49-354,共6页
深水水道是陆坡沉积的重要组成单元,深水水道储层受到广泛关注。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利用地震属性、分频技术等研究穆尼盆地第四纪深水弯曲水道的沉积构型、成因及沉积过程,主要取得以下3个方面的成果:(1)建立了深水弯曲水道沉积... 深水水道是陆坡沉积的重要组成单元,深水水道储层受到广泛关注。基于高分辨率三维地震资料,利用地震属性、分频技术等研究穆尼盆地第四纪深水弯曲水道的沉积构型、成因及沉积过程,主要取得以下3个方面的成果:(1)建立了深水弯曲水道沉积构型模式。弯曲深水水道由水道和堤岸组成。堤岸脊将堤岸分成内堤岸和外堤岸两部分。水道由底部粗粒滞留沉积、深海泥质披覆沉积以及滑块组成。(2)深水水道早期为低弯曲水道,后期逐渐演化为高弯曲水道。(3)建立了深水弯曲水道沉积的岩相模式,深水弯曲水道由垂向加积水道和侧向迁移水道组成。顺重力流方向,侧向迁移带,内弯带以沉积作用为主,外弯带以侵蚀作用为主。垂向加积带,水道底部粗粒滞留沉积往往表现为垂向加积特征。深水弯曲水道岩相模式的建立对深水浊积水道储层准确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弯曲水道 沉积构型 沉积过程 岩相模式 穆尼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道加朵体型深水扇形成机制与模式:以白云凹陷荔湾3-1地区珠江组为例 被引量:19
9
作者 李胜利 于兴河 +7 位作者 刘玉梅 朱国金 胡光义 高博宇 程岳宏 晋剑利 李顺利 杨宝泉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32-40,共9页
深水扇储层的沉积特征是油气勘探开发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分析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荔湾3-1地区珠江组深水扇的沉积特征,明确了研究区具备深水扇形成的有利条件,受白云凹陷总体构造沉积背景影响,形成了富砂型的深水扇。本区深水扇是多... 深水扇储层的沉积特征是油气勘探开发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分析珠江口盆地白云凹陷荔湾3-1地区珠江组深水扇的沉积特征,明确了研究区具备深水扇形成的有利条件,受白云凹陷总体构造沉积背景影响,形成了富砂型的深水扇。本区深水扇是多种流体动力学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碎屑流、浊流及底流相互作用与复合,形成了平面上具水道复合朵体的分布特征。在建立深水扇沉积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了水道加朵体型深水扇沉积微相划分方案,研究区储层以重力流水道、天然堤及滑塌朵体为主;而水道逐渐由相对近源的宽浅下切型变为远离物源的窄深型,其深度与天然堤宽度呈正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道加朵体型深水扇 深水扇形成机制 沉积模式 重力流水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曙二区大凌河油层湖底扇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探讨 被引量:9
10
作者 孙雨 向尧 +3 位作者 马世忠 李伟瑞 贺子恩 齐殿军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25-734,共10页
利用成熟探区翔实的岩芯、录井和测井等资料,研究了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曙二区大凌河油层湖底扇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研究表明,大凌河油层湖底扇具有较为发育的水道体系(主沟道或辫状沟道),平面上相带展布、扇体的分布面积、砂体延伸方向... 利用成熟探区翔实的岩芯、录井和测井等资料,研究了辽河盆地西部凹陷曙二区大凌河油层湖底扇沉积特征与沉积模式。研究表明,大凌河油层湖底扇具有较为发育的水道体系(主沟道或辫状沟道),平面上相带展布、扇体的分布面积、砂体延伸方向和分布模式受水道及古地貌变化的控制。水道体系及其控制的沉积体呈顺源、带状展布。主沟道向前延伸逐渐变为规模较大的辫状沟道沉积,两侧发育辫状沟道侧缘,呈条带—舌形展布,向湖方向逐渐演变为多支小型末端辫状沟道沉积。湖底扇内部平面微相序列表现为"主沟道→主沟道堤→深湖泥"或"辫状沟道→辫状沟道侧缘→辫状沟道间(或末梢)→深湖泥"的变化特征。每支辫状沟道控制形成的带状沉积体间均为明显深湖—半深湖泥岩沉积分割,呈带状—舌状沉积体向湖盆中心延伸较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底扇 沉积特征 沉积模式 单期重力水道 辽河盆地 大凌河油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尼日利亚深水区海底扇沉积模式成因探讨及勘探意义 被引量:65
11
作者 吕明 王颖 陈莹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8年第4期275-282,共8页
尼日利亚深水区地貌形态、层序地层结构、钻井岩性及岩心特征、三维地震振幅图等资料显示,深水沉积以低位海底扇为主。浊流具有重力流和牵引流的双重属性,不仅形成了扇状的朵叶和分枝状的水道体系,还通过其内部环流形成高弯度的水道体... 尼日利亚深水区地貌形态、层序地层结构、钻井岩性及岩心特征、三维地震振幅图等资料显示,深水沉积以低位海底扇为主。浊流具有重力流和牵引流的双重属性,不仅形成了扇状的朵叶和分枝状的水道体系,还通过其内部环流形成高弯度的水道体系。浊积水道的形态主要受地形坡度控制,其中高弯度水道主要发育在缓坡地段。区内陡缓相间的阶梯状地形使海底扇总体呈拉长状,其中上扇区以水道为主,下扇区以朵叶为主,中扇区为水道与朵叶的叠合体,且视海平面变化和物源的供应情况而出现活动、前积与废弃、退积等不同的组合方式。水道、决口扇、决口朵叶以及各类侧向或垂向叠加复合体是区内主要的储集体类型。根据重力流水道及扇体的成因特点建立的沉积模式,能够使该区储层研究更加准确和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尼日利亚深水区 海底扇 重力流 高弯度水道 沉积模式 成因 勘探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沾化凹陷桩西油田古近系东营组重力流水道的沉积特征及形成条件 被引量:7
12
作者 李顺明 沈平平 严耀祖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83-90,共8页
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桩西油田古近系东营组下段砂体平面呈条带状展布,与曲流河单河道沉积砂体形态类似。砂岩的沉积成因是建立高精度时间地层格架、预测储集层属性参数空间分布及挖潜剩余油的关键基础之一。综合分析区域地质背景、地层沉... 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桩西油田古近系东营组下段砂体平面呈条带状展布,与曲流河单河道沉积砂体形态类似。砂岩的沉积成因是建立高精度时间地层格架、预测储集层属性参数空间分布及挖潜剩余油的关键基础之一。综合分析区域地质背景、地层沉积序列、岩石学性质、沉积组合以及砂体几何形态等方面,认为桩西油田东下段砂岩是在半深湖—深湖环境沿湖盆长轴方向延伸的远源滑塌型重力流水道—浊流水道沉积;沉积物源主要来自北部埕北低凸起附近的扇三角洲和水下扇。根据重力流水道的成因机制,将东下段浊流水道划分为水道中心微相、水道边缘微相和水下漫溢微相。单一水道中心微相沉积序列相当于鲍玛序列的AB、ABD或AC组合,主要沉积中厚层正递变层理含砾细砂岩相和块状层理混合碎屑岩相,属中孔中低渗储集层。研究区滑塌型浊流水道形成的外部控制因素是火山喷发及控盆断层的幕式活动所导致的长期基准面下降;内部控制因素是充足的物源、垂直湖盆长轴方向的阶梯状断裂以及负向湖盆底形等。建立了反映该区浊流水道的沉积特征及发育条件的沉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桩西油田 东营组下段 浊流水道 沉积微相 地层基准面旋回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阳坳陷埕岛东坡东营组重力流沉积特征及相模式 被引量:12
13
作者 赵约翰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4-31,共8页
基于相模式研究方法,运用岩心、钻测井、地震等资料,对济阳坳陷埕岛东坡东营组重力流沉积特征和相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重力流沉积体系发育于东二段下部和东三段,沿侵蚀沟谷分布,发育有水道型深水湖底扇和无水道型深水... 基于相模式研究方法,运用岩心、钻测井、地震等资料,对济阳坳陷埕岛东坡东营组重力流沉积特征和相模式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研究区重力流沉积体系发育于东二段下部和东三段,沿侵蚀沟谷分布,发育有水道型深水湖底扇和无水道型深水滑塌扇2种类型;深水湖底扇可识别出内扇、中扇、外扇3类亚相,主水道、主水道侧缘、分支水道、分支水道侧缘、分支水道间、浊积席状砂等6种沉积微相;滑塌扇自物源区至沉积区依次发育近端和远端2类亚相,滑动体、滑塌体、碎屑舌状体、浊积体等4种沉积微相。建立的相模式和重力流类型,为研究区储层预测和成藏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沉积 水道型深水湖底扇 水道型深水滑塌扇 沉积模式 东营组 埕岛东坡 济阳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陆湖盆碎屑岩储层沉积模式及开发地质意义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为付 《断块油气田》 CAS 2003年第5期6-9,共4页
内陆湖盆碎屑岩沉积体系中 ,冲积扇、河流、扇三角洲、三角洲、水下扇砂体是我国目前开采的主力油气储层。研究认为 ,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与水流作用密切相关 ,水流作用是主要搬运动力 ,贯穿于内陆湖盆沉积始末 ,因此 ,在水流作用的湖盆碎... 内陆湖盆碎屑岩沉积体系中 ,冲积扇、河流、扇三角洲、三角洲、水下扇砂体是我国目前开采的主力油气储层。研究认为 ,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与水流作用密切相关 ,水流作用是主要搬运动力 ,贯穿于内陆湖盆沉积始末 ,因此 ,在水流作用的湖盆碎屑岩沉积环境中 ,其沉积模式是由水道 (主流 )相和非水道 (非主流 )相 2种基本相单元构成 ,这 2种基本相单元组成内陆湖盆碎屑岩储层沉积的骨架砂体。抽象出内陆湖盆储层沉积模式 ,概括总结组成内陆湖盆 2种基本相单元的沉积学特征和开发地质学特征。水道 (主流 )相是开发的主力油层 ,非水道 (非主流 )相是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层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陆湖盆 碎屑岩 储层 沉积模式 油气开发 地质 相单元 水道 水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底水道体系沉积构型样式及控制因素: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陆坡区为例 被引量:28
15
作者 赵晓明 刘丽 +5 位作者 谭程鹏 范廷恩 胡光义 张迎春 张文彪 宋来明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25-840,共16页
作为当今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海底水道的沉积构型样式复杂多变,其控制因素目前尚无定论,这大大增加了相关油气藏的钻探风险和开发难度。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陆坡区为例,以近海底高频地震信息为原型,揭示了海底水道体系的外部形态样... 作为当今油气勘探开发的重要目标,海底水道的沉积构型样式复杂多变,其控制因素目前尚无定论,这大大增加了相关油气藏的钻探风险和开发难度。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陆坡区为例,以近海底高频地震信息为原型,揭示了海底水道体系的外部形态样式和内部结构样式,探究了水道体系与复合水道形态特征参数间的相互关系,分析了海底水道体系沉积构型控制因素。研究认为:(1)水道体系可分为限制性、半限制性和非限制性3个大类,限制性水道体系的边界为一明显的大型下切谷界面(或峡谷),半限制性水道体系的边界也发育明显的大型下切谷,但其界面两侧发育大型天然堤沉积,非限制性水道体系则不发育大型下切谷,其中每个大类又可依据其内部复合水道的类型,细分为2个小类(下切式和包络式)。(2)水道体系内部复合水道间存在垂向和侧向2种类型的叠置,前者可细分为孤立式、叠加式和切叠式3类,后者则包括叠合式和分离式2类。(3)地形坡度与水道体系类型和规模具有一定的耦合与关联,在类似油藏规模的局部沉积体内部,陡坡段(坡度大于1°)主要发育限制性水道体系,缓坡段(坡度0.5°~1°)主要发育半限制性水道体系,平坦段(坡度小于0.5°)主要发育非限制性水道体系;随着地形坡度的增大,水道体系的宽度减小、深度增加、宽深比减小,即向"窄深型"形态发展。该项研究不仅对深水沉积学的发展具有较大的理论意义,而且对高效开发海底水道油气藏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底水道 沉积构型 构型样式 地形坡度 演化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复合水道体系沉积特征及时空演化规律——以东非鲁武马盆地中中新统为例 被引量:5
16
作者 孙辉 刘少治 +1 位作者 范国章 吕福亮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87-97,共11页
鲁武马盆地中中新统复合水道体系表现出复杂的充填特征及时空演化规律。以地震资料为基础,借助三维可视化、沿层相干切片、层间振幅属性提取等多种地震解释技术,总结地震分辨率下复合水道体系内各个级别水道的平面分布规律,建立纵、横... 鲁武马盆地中中新统复合水道体系表现出复杂的充填特征及时空演化规律。以地震资料为基础,借助三维可视化、沿层相干切片、层间振幅属性提取等多种地震解释技术,总结地震分辨率下复合水道体系内各个级别水道的平面分布规律,建立纵、横向演化模式。鲁武马盆地中中新统复合水道体系可以细分成4个可识别的级别:复合水道体系,水道复合体,复合水道及水道。沿水流方向,复合水道体系由强限制型向局部限制型演化,在较远端分化为三期独立水道复合体;水道复合体表现出4种沉积方式,2种方式与复合水道体系一致且同步发育,另外2种为较弱限制型和非限制型。复合水道体系内深水沉积主要受海平面变化、地形坡度以及底流作用的影响,沉积规模、搬运距离、沉积位置、延伸方向及外部形态随时空发生改变。复合水道体系呈现出复杂的多级别充填特征,垂向叠置样式随沉积位置的差异而不同,早期水道复合体末期的分布影响后期水道复合体发育的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武马盆地 复合水道体系 水道复合体 地震技术 沉积特征 演化 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构造稳定时期河控三角洲三元控砂模式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元昊 宋方新 +2 位作者 韩鹏 张亚琴 杨一茗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397-406,共10页
三角洲砂体是含油气盆地勘探的最主要储集体类型之一,湖相三角洲类型基本均为河控型三角洲。明确河控三角洲砂体发育机制、迁移规律、分布特征、组合结构等规律不仅具有科学意义,而且对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影响河控三角洲砂... 三角洲砂体是含油气盆地勘探的最主要储集体类型之一,湖相三角洲类型基本均为河控型三角洲。明确河控三角洲砂体发育机制、迁移规律、分布特征、组合结构等规律不仅具有科学意义,而且对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影响河控三角洲砂体的因素较多,宏观上构造活动控制了盆地的类型、形成、演化、沉积底型形态、坡度及物源等。在构造相对稳定时期,河控三角洲砂体主要受3种因素控制:物源供屑能力(简称物源),沉积底型坡度(简称坡度)和湖岸线位置(简称岸线)。物源供屑能力控制了砂体规模,体现在粒度、砂体厚度及范围;底型坡度控制了砂体宽厚比,表现在砂体前积层角度大小及三角洲形状;湖岸线河口处是沉积物主要卸载区,其位置及迁移幅度控制了砂体位置及连续性。3种因素不同的变化组合形成了不同特征的三角洲砂体分布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控三角洲 三元控砂模式 物源供屑能力 沉积底型坡度 湖岸线迁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复合朵体内部沉积结构及其叠置模式——以尼日尔三角洲盆地Akpo油田中新统D油组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段瑞凯 张旭 +3 位作者 郭富欣 陈国宁 胡光义 邹婧芸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10-120,共11页
通过尼日尔三角洲盆地Akpo油田中新统D油组的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其沉积单元构成、沉积微相、沉积演化及储层叠置模式进行了解剖,揭示了深水复合朵体内部的沉积结构。研究结果表明:①Akpo油田中新统D油组深水复合朵体由4期单一朵... 通过尼日尔三角洲盆地Akpo油田中新统D油组的岩心、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对其沉积单元构成、沉积微相、沉积演化及储层叠置模式进行了解剖,揭示了深水复合朵体内部的沉积结构。研究结果表明:①Akpo油田中新统D油组深水复合朵体由4期单一朵叶及3条分支水道组成,单一朵叶和分支水道交互作用,控制了深水复合朵体沉积演化;分支水道走向控制单一朵叶平面展布,单一朵叶生长影响分支水道的侧向迁移。②研究区深水复合朵体沉积微相可划分为朵叶主体、朵叶边缘、沉积性水道、侵蚀性水道和半远洋泥等5种类型。③根据各微相的空间接触关系,研究区深水复合朵体内部沉积结构可划分为边缘-边缘叠置、主体-主体叠置、上主体-下边缘叠置和上边缘-下主体叠置等4种模式,不同叠置模式的储层品质及连通性不同;分支水道对下伏朵体形成侵蚀改造,影响侧向连通性,影响程度取决于水道充填性质。该研究成果对尼日尔三角洲盆地Akpo油田的生产制度优化和井位部署具有指导意义,并取得了良好应用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复合朵体 单一朵叶 分支水道 沉积结构 叠置模式 中新统D油组 Akpo油田 尼日尔三角洲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陆架峡谷盆地轴向与横向深水扇交互机制及油气勘探意义
19
作者 侯明才 杨金海 +6 位作者 陈安清 庞谦 李苏晓 张西睿 高航 韩建辉 曹海洋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9-39,共11页
南海北部陆架峡谷盆地发育大量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别是穿越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的巨型重力流水道尤为引人注目。已有研究认为水道沉积启动于中新世晚期黄流组,具有多物源交汇的特点,但对于各物源重力流为何集中爆发及不同物源扇体间... 南海北部陆架峡谷盆地发育大量深水重力流沉积,特别是穿越莺歌海盆地和琼东南盆地的巨型重力流水道尤为引人注目。已有研究认为水道沉积启动于中新世晚期黄流组,具有多物源交汇的特点,但对于各物源重力流为何集中爆发及不同物源扇体间如何交互沉积缺乏系统认识。为此,基于琼东南盆地梅山组的岩心/壁心、薄片、测井和地震数据,开展了测井相和地震相解析,重点分析了轴向与横向深水扇的交互作用和发育模式,明确了2类扇体中有利储集体的储层特征与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琼东南盆地西部梅山组发育大型条带状富砂下切水道扇体(轴向扇)和富泥朵状扇体(横向扇)2类重力流沉积,水道化重力流体系主要发育在峡谷底部,朵状扇体系主要发育在斜坡区并常被等深流改造。②轴向扇沿盆地长轴方向发育,物源为西北的大型造山带水系,呈下切“U/V”字形貌特征,以碎屑流成因为主;横向扇沿横轴方向发育,物源为北部的小型岛屿水系,呈薄席状形貌特征,以浊流成因为主。③轴向和横向深水重力流交汇作用下发育汇流型、堰塞型和交切型3种模式,类似陆表流域系统的主干河流和支流,但它们是事件性的,而非同时交汇沉积。结论认为:①轴向扇砂体厚度较大,粒度较粗,粒间孔和溶蚀孔发育,是油气勘探的主要勘探目标;横向扇砂体较薄,粒度较细,杂基含量高,储层发育需底流改造。②建立的3种横向扇和轴向扇交互模式为砂体成因判识和发育分布规律预测提供了理论依据,对深水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峡谷盆地 重力流沉积 深水轴向水道 横向斜坡扇 交互机制 发育模式 油气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重力流水道-朵叶体系形成演化及储层分布——以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拉什仲组露头为例 被引量:15
20
作者 李华 何幼斌 +4 位作者 谈梦婷 冯斌 葛稳稳 孙玉玺 于星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917-928,共12页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拉什仲组深水重力流沉积露头精细解剖,揭示深水重力流水道-朵叶体系演化规律,建立沉积模式,分析储层分布规律。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拉什仲组重力流沉积单元包括复合水道、迁移水道、层状充填...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拉什仲组深水重力流沉积露头精细解剖,揭示深水重力流水道-朵叶体系演化规律,建立沉积模式,分析储层分布规律。研究表明: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奥陶系拉什仲组重力流沉积单元包括复合水道、迁移水道、层状充填垂向加积水道、分支水道、近端及远端朵叶。沉积单元演化与重力流类型和能量密切相关。重力流爆发初期,碎屑流和浊流活跃,复合水道发育;当重力流能量降低,浊流占主导,伴随多期侵蚀-沉积作用,先后发育迁移水道和垂向加积水道;随着浊流的持续作用及能量逐渐衰减,分支水道、近端及远端朵叶依次发育。其中,复合水道可进一步分为青年期、壮年期和衰亡期,形成过程与短期重力流的演化过程相关。壮年期的复合水道、迁移水道和垂向加积水道为理想储层,储集性能依次减弱,水道中部储层质量一般高于两侧,近端朵叶储层质量优于分支水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流 碎屑流 重力流 水道-朵叶体系 沉积模式 拉什仲组 奥陶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