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于联共(布)“一国社会主义”之争的几个问题——两派胜败原因及历史教训
1
作者 王淑波 李心华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34-136,共3页
联共(布)的"一国社会主义"之争,最终以多数派的胜利、反对派的失败而告结束,究其原因,主要是多数派在政治上、组织上和策略上占了优势。这场争论的历史教训,一是联共(布)混淆了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的界限,二是联共(布)在开展... 联共(布)的"一国社会主义"之争,最终以多数派的胜利、反对派的失败而告结束,究其原因,主要是多数派在政治上、组织上和策略上占了优势。这场争论的历史教训,一是联共(布)混淆了思想斗争和政治斗争的界限,二是联共(布)在开展党内思想斗争时采取了错误的方式,三是联共(布)以政治权力决定理论是非,遗患无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国社会主义”之争 多数派 反对派 胜败原因 历史教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评苏联“一国建成社会主义”问题的争论 被引量:3
2
作者 高放 《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 2006年第3期32-38,共7页
列宁在1915-1916年确实否定了以往关于社会主义将在欧洲国家几乎同时胜利、建立欧洲社会主义联邦的传统观点,主张社会主义将在欧洲某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当时主张一国胜利是暗指俄国,到1917年才明指俄国。列宁当时主张的一国胜利主要... 列宁在1915-1916年确实否定了以往关于社会主义将在欧洲国家几乎同时胜利、建立欧洲社会主义联邦的传统观点,主张社会主义将在欧洲某一个国家首先取得胜利,当时主张一国胜利是暗指俄国,到1917年才明指俄国。列宁当时主张的一国胜利主要是指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政治革命”,同时开始实现社会制度变革的“社会革命”,但是并非指一国可以完成整个社会形态的变革,即并非指一国能够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苏共历史上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争论,实质是斯大林为了巩固个人在党中央的权力地位而发动的一场披着理论争论外衣的权力斗争,用以彻底击败托洛茨基反对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联共产党 列宁 斯大林 “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与革命》柯柏年译本与五四时期社会主义之争的终结 被引量:4
3
作者 高华梓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3-48,54,共7页
五四时期的社会主义之争是中国思想史上不容忽视的界碑。基于对论争中"革命主体"和"革命对象"的不同诠释,论争双方为中国指出了截然相反的"革命进路",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然而,... 五四时期的社会主义之争是中国思想史上不容忽视的界碑。基于对论争中"革命主体"和"革命对象"的不同诠释,论争双方为中国指出了截然相反的"革命进路",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然而,囿于历史和主体的阶段性,社会主义之争仍存在诸多"被遮蔽"之处,由此引发了国人的探索和争鸣,在此基础上,《国家与革命》柯译本的问世实乃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从互文性视域看,"社会主义"之争是《国家与革命》柯译本"着陆"的"前提",相应地,《国家与革命》柯译本亦因应和再造了这一"前提",从而实现了国人在观念上、心灵上、学理上的"解放",在此意义上,可以说,《国家与革命》柯译本的问世标志着五四时期社会主义之争的终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时期 社会主义之争 家与革命》柯译本 革命 互文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家国同构”概念的当代转换对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启示 被引量:8
4
作者 杨玉强 杨伟荣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CSSCI 2016年第1期28-31,共4页
传统的"家国同构"思想虽孕育于中国封建宗法制社会,具有许多缺陷和不合时宜的成分,但它看到了家庭、宗族和国家在架构形式和利益诉求本质等方面存在的共性。在匡清旧义的基础上依据现代价值理念对其作适当的当代转换是可行且... 传统的"家国同构"思想虽孕育于中国封建宗法制社会,具有许多缺陷和不合时宜的成分,但它看到了家庭、宗族和国家在架构形式和利益诉求本质等方面存在的共性。在匡清旧义的基础上依据现代价值理念对其作适当的当代转换是可行且有价值的。经过当代转换的"身家国同构"概念不仅能克服传统封建思想存在的缺陷,更重要的是能在政治、法治和道德建设方面对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产生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真正发挥其促进个人、家庭、国家社会互动统一和协调发展的现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构 身家同构 当代转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建设海洋强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 被引量:2
5
作者 张俏 吴长春 《理论探讨》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0-43,共4页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个布局在海洋方面的体现和具体要求。其中,海洋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新的增长点,海洋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主权与国土安全的重点领域,海洋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海洋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个布局在海洋方面的体现和具体要求。其中,海洋经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新的增长点,海洋政治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中主权与国土安全的重点领域,海洋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海洋社会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的有力举措,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海洋强 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马克思的跨越理论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被引量:1
6
作者 刘先春 吴阳松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15,共5页
马克思把俄国"农村公社"这一独特的土地所有制结构作为其设想的起点,得出俄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恩格斯把这一设想扩大到其他类似的国家,指出落后国家也有可能... 马克思把俄国"农村公社"这一独特的土地所有制结构作为其设想的起点,得出俄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恩格斯把这一设想扩大到其他类似的国家,指出落后国家也有可能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实现跨越;列宁根据新的时代特征,在深入研究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国胜利论,从不同的角度得出了与马克思相同的结论。在一国胜利论指导下的中俄等国通过第二种途径进入社会主义已经成为现实,这一方面避免了资本主义发展带来的极端不幸,但这种先天不足的弊端又给我们出了一道历史性难题,如何建设现实社会主义?通过实践的反复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给这道历史难题下了最好的注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越理论 落后 一国胜利论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现实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理论的历史演变 被引量:1
7
作者 赖淑春 李心华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7-42,15,共7页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理论,经历了一个由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斯大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必须"同时胜利"的同时,认为一国可以首先取得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胜利,即一国无产阶级可... 社会主义"一国胜利"理论,经历了一个由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再到斯大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马克思恩格斯在提出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必须"同时胜利"的同时,认为一国可以首先取得无产阶级政治革命的胜利,即一国无产阶级可以首先夺取政权,并开始社会主义变革;列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明确提出了"一国胜利"论,进而形成了"一国建成"思想,即一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变革,建成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的思想,但同时认为一国不能取得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斯大林在同反对派的论战中,曲解了列宁的思想,提出了"一国建成完全的社会主义"论,继而又提出了"一国建成共产主义"论,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胜利的理论推向了极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时胜利” “一国胜利” 社会主义的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历史根基与文化底蕴 被引量:13
8
作者 刘余莉 《甘肃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18,共9页
“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到21世纪中叶要实现的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独特特征,都离不开对中华优... “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到21世纪中叶要实现的奋斗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领域的独特特征,都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借鉴和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志于道”的文化,强调按照自然天道的规律治理国家,其中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以文化人”“和而不同”“天人合一”等理念,为全面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了深厚历史根基与文化底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富强中 文明中 和谐中 美丽中 历史根基 文化底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毛泽东的“伟大社会主义国家”梦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华清 《毛泽东研究》 2014年第2期43-51,共9页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毛泽东的"伟大社会主义国家"梦,便是这一梦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的"中国梦"是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内容构成了关于中国发展...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毛泽东的"伟大社会主义国家"梦,便是这一梦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毛泽东的"中国梦"是适应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其内容构成了关于中国发展目标和实现途径的整体蓝图,中心思想是要把中国建成世界头等强国,这一梦想在近代以来的中国梦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泽东 社会主义 头等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列宁一国建成社会主义思想及其意义的探讨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立旭 《社会主义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78-81,共4页
列宁不仅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并在实践中证明了它的正确性,而且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在一国建成的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提出了富有远见的思想。但对这一思想却一直存在争论,争论中主要有三种观点:①一国先... 列宁不仅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思想并在实践中证明了它的正确性,而且对社会主义可不可以在一国建成的问题,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提出了富有远见的思想。但对这一思想却一直存在争论,争论中主要有三种观点:①一国先胜论已经包含了一国建成论;②列宁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的社会主义社会 一国建成社会主义 列宁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 无产阶级专政 新经济政策 社会主义改造 建设社会主义 资产阶级 首先胜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论与“一国胜利”论问题的旧议与新评 被引量:1
11
作者 高放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1-11,共11页
国内学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论与"一国胜利"论的学术争论由来已久,虽然多数学者对于这一问题已经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观点共识,但仍有部分学者在这一问题上持有不同的意见,使得这一问题仍有巨大的学术探讨空... 国内学界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同时胜利"论与"一国胜利"论的学术争论由来已久,虽然多数学者对于这一问题已经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观点共识,但仍有部分学者在这一问题上持有不同的意见,使得这一问题仍有巨大的学术探讨空间。近年来,杨贵颖、李心华的新著《"同时胜利"论与"一国胜利"论比较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更深入的论述,阐发了一系列新观点,并与俞良早的观点形成了鲜明的理论分歧,集中体现在社会主义革命是否划分为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两个阶段,十月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准备阶段","一国建设"论与"一国建成"论的根本区别是什么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上。因此,重新梳理这一问题的相关研究成果,并进行细致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革命 马克思 恩格斯 列宁 斯大林 十月革命 “同时胜利”论 “一国胜利”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产党宣言》和现实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
12
作者 王兆铮 《求实》 CSSCI 1998年第2期12-14,共3页
《共产党宣言》和现实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王兆铮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著名的《共产党宣言》。迄今一百五十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它构成了一个半世纪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由... 《共产党宣言》和现实中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王兆铮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了著名的《共产党宣言》。迄今一百五十年来,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历了跌宕起伏的历史进程。它构成了一个半世纪的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二十世纪社会主义由理论变为实践、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产党宣言》 社会主义实践 共产主义 共产党人 现实中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驾驭局势的能力 十五大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 经验教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对社会主义的早期认识
13
作者 王彦民 《安徽史学》 1999年第4期59-64,共6页
关键词 社会主义的认识 五四运动 无政府主义 李大钊 陈独秀 早期马克思主义 问题与主义之争 阶级斗 毛泽东 孙中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辩证法及其当代价值——基于“一国首先胜利”论思想历程的考察 被引量:5
14
作者 胡芳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83-96,共14页
“一国首先胜利”论是列宁充分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与错误思潮作斗争,进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重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学术界萦绕着“胜利”的标准进行了激烈的探讨,但却忽略了它背后的方法论意义。经追溯列宁“一国首先胜利”论的思想... “一国首先胜利”论是列宁充分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法与错误思潮作斗争,进行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重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学术界萦绕着“胜利”的标准进行了激烈的探讨,但却忽略了它背后的方法论意义。经追溯列宁“一国首先胜利”论的思想演进,发现其经历了四个阶段:批判第二共产国际机会主义“世界革命同时胜利论”,提出“少数甚至一国首先胜利”论;批判俄国不可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观点,力排众议领导十月革命的胜利;批判孟什维克“十月革命的偶然性”,实现“俄国一国建设社会主义”;晚年批判“俄国革命已经失败”的观点,阐明俄国革命道路的合法性。重释列宁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辩证法,对指导“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一国首先胜利”论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辩证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到一国崛起的理论与实践进路
15
作者 杨文圣 《理论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8-48,共11页
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由共同胜利向一国首先胜利、一国首先建成转变的历史轨迹,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进一步展现出一国首先崛起的历史趋势。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胜利论蕴含着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首先发生的因素,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 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呈现出由共同胜利向一国首先胜利、一国首先建成转变的历史轨迹,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进一步展现出一国首先崛起的历史趋势。马克思恩格斯的共同胜利论蕴含着社会主义革命在一国首先发生的因素,列宁的社会主义革命理论侧重一国首先胜利,斯大林则主张一国首先建成社会主义。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力量在世界范围内发生新的变化,新时代的中国一枝独秀,坚定地高扬起科学社会主义大旗,呈现出社会主义在中国首先崛起的历史趋势。这一崛起是以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崛起,而非建立新的霸权。探讨社会主义从一国胜利到一国崛起的理论与实践进路,对我们坚持自信自立,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引领科学社会主义走向现代化场域,具有重要的世界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发展史 一国首先胜利 一国首先建成 一国首先崛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斯大林“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理论的探讨
16
作者 俞良早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0年第3期24-30,共7页
本文提出,1924年底—1926年底,斯大林形成和提出了完整的“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论.这一理论的内容包括一国建成的标准、一国建成的基本问题、一国建成与免除外国武装干涉的关系等重要观点.它的历史作用是:鼓舞了人民争取社会主义胜... 本文提出,1924年底—1926年底,斯大林形成和提出了完整的“一国能够建成社会主义”论.这一理论的内容包括一国建成的标准、一国建成的基本问题、一国建成与免除外国武装干涉的关系等重要观点.它的历史作用是:鼓舞了人民争取社会主义胜利的信心,统一了党内的思想等等.它的理论缺陷是:认为帝国主义链条“最薄弱的地方”可以首先胜利,缺乏科学性;同时降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标准,带来了许多的历史副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国建成社会主义 斯大林 苏联 一国社会主义 武装干涉 无产阶级 列宁主义 消灭阶级 资产阶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毛泽东思想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7
作者 蔚然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64-65,共2页
以十四大的胜利闭幕为标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已经确立。深刻理解这一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同毛泽东理论的联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是十月革命后社... 以十四大的胜利闭幕为标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已经确立。深刻理解这一理论同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同毛泽东理论的联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关于社会主义发展的阶段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问题是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各国都普遍遇到的问题。马克思、恩格斯虽然把共产主义划分为高级、低级两个阶段,但对社会主义阶段的划分没有也不可能有更详细的论述;列宁提出过社会主义也要经过一系列发展阶段的理论,但也未能明确划分。真正在理论上比较早地解决这个问题的是毛泽东同志。他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就提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主义阶段 党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 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 现代化目标 发展阶段 人大会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中印两国对比看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18
作者 初维真 《理论学刊》 1987年第4期35-37,共3页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有没有优越性?其优越性究竟表现在何处?不同的人通过不同的比较得出了各异的结论。我认为,国与国进行比较,只能选择国情相近的国家,这才是科学的态度。在目前情况下,只有中国和印度比较才是最有说服力的。
关键词 印度 社会主义制度 发展中 自然条件 资本主义 际环境 民经济 社会主义建设 中印两 优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宁社会主义观的演变 被引量:3
19
作者 冯良勤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1-6,共6页
192 3年初 ,列宁宣布“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一改变不是从理论而是从实践那一端开始的。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失败的教训之后 ,列宁产生了“两次过渡”的构想 ,即经济落后的俄国应从战时共产主义→农民占人口多数所造成... 192 3年初 ,列宁宣布“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这一改变不是从理论而是从实践那一端开始的。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失败的教训之后 ,列宁产生了“两次过渡”的构想 ,即经济落后的俄国应从战时共产主义→农民占人口多数所造成的种种特点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粮食税是实现第一次过渡的形式。列宁社会主义观的根本改变正是从建设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向建设“农民占人口多数所造成的种种特点的社会主义”转变的。与此同时 ,列宁也从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转而肯定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 ,即建成农民占人口多数的那种社会主义。列宁社会主义观的演变是与时俱进的一个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宁 社会主义 农民占人口多数的社会主义 一国建成社会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护国利民”是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政治基础
20
作者 周润生 《高校教育管理》 1997年第3期84-87,共4页
关键词 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现代化 政治基础 宗教信徒 相适应 信教群众 宗教团体 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宗教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