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5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从“《诗》无达诂”到“诗无达诂”:中国阐释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内涵
被引量:
4
1
作者
张金梅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8-176,共9页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就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诗》无达诂"泛化为"诗无达诂"也源于宋人释《诗》,其后才影响于诗文批评。泛化后...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就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诗》无达诂"泛化为"诗无达诂"也源于宋人释《诗》,其后才影响于诗文批评。泛化后的"诗无达诂"在理论内涵上仍遵循着"《诗》无达诂"的阐释理路:"从变"、"从义"。"从变"侧重阐释的自由性,其具体表现有:"见仁见智"、"原意悖谬"、"诗无达诂而不诂";"从义"则强调阐释的限制性,其具体表现有:"本事求诂"、"坐实求诂"、"另类求诂",充分显示出中国阐释学的特色,并与西方阐释学有着密切的相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
》无达诂”
“
诗
无达诂”
“从变从义”
中国阐释学
西方阐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王夫之《诗经》阐释的三个重要诗学命题
被引量:
3
2
作者
毛宣国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9-78,共10页
王夫之诗学理论建构与《诗经》阐释密不可分,它主要通过三个命题体现出来。“《诗》者,幽明之际”以《诗经》祭祀诗为对象,重视诗乐在沟通人神中的功用,并以音乐为介质展示了幽明隐显、形上与形下世界中诗歌本体存在的意义;“诗以道情...
王夫之诗学理论建构与《诗经》阐释密不可分,它主要通过三个命题体现出来。“《诗》者,幽明之际”以《诗经》祭祀诗为对象,重视诗乐在沟通人神中的功用,并以音乐为介质展示了幽明隐显、形上与形下世界中诗歌本体存在的意义;“诗以道情”说从《诗经》批评实践出发,不仅会通“诗言志”和理学家的性情论等理论资源,而且以“气”的哲学观念为本,突出了“情”与“景”、“心”与“物”不可分离的本源性的关系,因而具有了超越传统情感诗学的价值与意义。“兴观群怨”是中国《诗经》学和诗学史上的重要命题,王夫之对这一命题阐释的意义在于,它以“情”为中心,将“兴观群怨”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从“现量”说的意义上阐释“兴”,因而赋予了这一命题新的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夫之
诗
学
《诗
经》阐释
“《诗》者
幽明之际”
“
诗
以道情”
“兴观群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朱熹“《诗》教”思想的发展历程
被引量:
1
3
作者
王倩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9-93,共5页
朱熹的“《诗》教”思想,经历了从广泛学习前人成说,到逐渐形成自己的认识,并不断加以琢磨、深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朱熹“《诗》教”思想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博采众说、删繁从简、以诗说《诗》、不断深化这样四个阶段,从而从一个学...
朱熹的“《诗》教”思想,经历了从广泛学习前人成说,到逐渐形成自己的认识,并不断加以琢磨、深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朱熹“《诗》教”思想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博采众说、删繁从简、以诗说《诗》、不断深化这样四个阶段,从而从一个学者、教育家的成长历程的角度,来把握朱熹“《诗》教”思想的基本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思想史
朱熹
《诗
集传》
“《诗
》教”
“以
诗
说
《诗
》”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诗》无达诂”的美学历程
被引量:
1
4
作者
张金梅
陈祥波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86-91,共6页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逐步经历了汉学传统、宋学传统以及汉宋之争,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其研究历程则在理论内涵上显示出中国阐释学的"从变"...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逐步经历了汉学传统、宋学传统以及汉宋之争,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其研究历程则在理论内涵上显示出中国阐释学的"从变"和"从义"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
》无达诂”
从变
从义
中国阐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代圣人立心——孟子“《诗》教”的特征分析
5
作者
王倩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年第3期51-55,共5页
“《诗》教”是儒家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始终。先秦儒家“《诗》教”作为其源头,对儒家“《诗》教”的发展具有奠基的作用。其中,孟子的“《诗》教”受到“圣贤救世”的历史观和“诗言志”的《诗》学观念的影响,呈现出...
“《诗》教”是儒家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始终。先秦儒家“《诗》教”作为其源头,对儒家“《诗》教”的发展具有奠基的作用。其中,孟子的“《诗》教”受到“圣贤救世”的历史观和“诗言志”的《诗》学观念的影响,呈现出“代圣人立心”的特点。具体地说,就是以“温柔敦厚而不愚”为目标,选择有关圣贤王道的诗章作为教育内容,并提出了“以意逆志”的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孟子
“《诗
》教”
圣贤人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从“《诗》无达诂”到“诗无达诂”:中国阐释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内涵
被引量:
4
1
作者
张金梅
机构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后流动站
出处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68-176,共9页
基金
湖北省教育厅2008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春秋笔法与中国阐释学研究”(2008d082)
文摘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就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诗》无达诂"泛化为"诗无达诂"也源于宋人释《诗》,其后才影响于诗文批评。泛化后的"诗无达诂"在理论内涵上仍遵循着"《诗》无达诂"的阐释理路:"从变"、"从义"。"从变"侧重阐释的自由性,其具体表现有:"见仁见智"、"原意悖谬"、"诗无达诂而不诂";"从义"则强调阐释的限制性,其具体表现有:"本事求诂"、"坐实求诂"、"另类求诂",充分显示出中国阐释学的特色,并与西方阐释学有着密切的相通性。
关键词
“《诗
》无达诂”
“
诗
无达诂”
“从变从义”
中国阐释学
西方阐释学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王夫之《诗经》阐释的三个重要诗学命题
被引量:
3
2
作者
毛宣国
机构
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出处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9-78,共10页
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诗经阐释与中国古代诗学观念的演进研究”(14BZW009)。
文摘
王夫之诗学理论建构与《诗经》阐释密不可分,它主要通过三个命题体现出来。“《诗》者,幽明之际”以《诗经》祭祀诗为对象,重视诗乐在沟通人神中的功用,并以音乐为介质展示了幽明隐显、形上与形下世界中诗歌本体存在的意义;“诗以道情”说从《诗经》批评实践出发,不仅会通“诗言志”和理学家的性情论等理论资源,而且以“气”的哲学观念为本,突出了“情”与“景”、“心”与“物”不可分离的本源性的关系,因而具有了超越传统情感诗学的价值与意义。“兴观群怨”是中国《诗经》学和诗学史上的重要命题,王夫之对这一命题阐释的意义在于,它以“情”为中心,将“兴观群怨”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并从“现量”说的意义上阐释“兴”,因而赋予了这一命题新的内涵。
关键词
王夫之
诗
学
《诗
经》阐释
“《诗》者
幽明之际”
“
诗
以道情”
“兴观群怨”
Keywords
Wang Fuzhi’s poetics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Book of Songs
“The Book of Songs is at the time of the dark and bright”,“poetry with feeling”
“Xing Guan Qun Yuan”
分类号
I20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朱熹“《诗》教”思想的发展历程
被引量:
1
3
作者
王倩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9-93,共5页
文摘
朱熹的“《诗》教”思想,经历了从广泛学习前人成说,到逐渐形成自己的认识,并不断加以琢磨、深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朱熹“《诗》教”思想的发展过程,划分为博采众说、删繁从简、以诗说《诗》、不断深化这样四个阶段,从而从一个学者、教育家的成长历程的角度,来把握朱熹“《诗》教”思想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
教育思想史
朱熹
《诗
集传》
“《诗
》教”
“以
诗
说
《诗
》”
Keywords
the history of education ideology
ZHU Xi
Commentaries on The Book of Songs
educating with The Book of Songs
annotating The Book of Songs with poems
分类号
G40-092 [文化科学—教育学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诗》无达诂”的美学历程
被引量:
1
4
作者
张金梅
陈祥波
机构
湖北民族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
出处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86-91,共6页
基金
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春秋笔法与中国文论"(08XZW010)
湖北省教育厅2008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春秋笔法与中国阐释学"(2008d082)阶段研究成果
文摘
自董仲舒明确提出"《诗》无达诂"后,从汉迄清,关于《诗经》的研究逐步经历了汉学传统、宋学传统以及汉宋之争,以不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阐释的可能是不可穷尽的。而其研究历程则在理论内涵上显示出中国阐释学的"从变"和"从义"特色。
关键词
“《诗
》无达诂”
从变
从义
中国阐释学
Keywords
the Idea not to Make the Book of Poem Clear
to obey change
to obey meaning
Chinese Hermeneutics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代圣人立心——孟子“《诗》教”的特征分析
5
作者
王倩
机构
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年第3期51-55,共5页
文摘
“《诗》教”是儒家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始终。先秦儒家“《诗》教”作为其源头,对儒家“《诗》教”的发展具有奠基的作用。其中,孟子的“《诗》教”受到“圣贤救世”的历史观和“诗言志”的《诗》学观念的影响,呈现出“代圣人立心”的特点。具体地说,就是以“温柔敦厚而不愚”为目标,选择有关圣贤王道的诗章作为教育内容,并提出了“以意逆志”的方法论。
关键词
孟子
“《诗
》教”
圣贤人格
Keywords
Mencius
teaching of The Book of Songs
personality of saint
分类号
G529 [文化科学—教育技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从“《诗》无达诂”到“诗无达诂”:中国阐释学的发展历程及其理论内涵
张金梅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王夫之《诗经》阐释的三个重要诗学命题
毛宣国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0
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朱熹“《诗》教”思想的发展历程
王倩
《教育学报》
北大核心
2007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诗》无达诂”的美学历程
张金梅
陈祥波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代圣人立心——孟子“《诗》教”的特征分析
王倩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5
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