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6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emperature gradients in concrete box girder bridge under effect of cold wave 被引量:3
1
作者 顾斌 陈志坚 陈欣迪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3期1227-1241,共15页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of a prestressed concrete box girder bridge under the effect of cold wave processes were analyzed. The distributions were found different from those under the effect of solar radiation or... The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of a prestressed concrete box girder bridge under the effect of cold wave processes were analyzed. The distributions were found different from those under the effect of solar radiation or nighttime radiation cooling and should not be simplified as one dimensional. A temperature predicting model that can accurately predict temperatures over the cross section of the concrete box girder was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tical model, a two-dimensional temperature gradient model was proposed and a parametric study that considered meteorological factors was performed. The results of sensitivity analysis show that the cold wave with shorter duration and more severe temperature drop may cause more unfavorable influences on the concrete box girder bridge. Finally, the unrestrained linear curvatures, self-equilibrating stresses and bending stresses when considering the frame action of the cross section, were derived from the proposed temperature gradient model and current code provisions, respectively. Then, a comparison was made between the value calculated against proposed model and several current specificatio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ld wave may cause more unfavorable effect on the concrete box girder bridge, especially on the large concrete box girder bridge.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thermal effect caused by cold wave during the design st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crete box girder temperature field temperature gradient cold wav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电采暖高寒地区严寒并发匮风事件关联分析
2
作者 李彬 左剑 +2 位作者 苏盛 石东源 陈金富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50-457,共8页
为明确中国东北地区在严寒天气下并发匮风的概率和严重程度,采用当地1979—2022年间逐小时历史气象数据反演产生风电出力数据;按风电出力容量系数低于设定阈值识了匮风事件,重现2021年9月下旬造成大面积限电的匮风发电事件,并识别出2009... 为明确中国东北地区在严寒天气下并发匮风的概率和严重程度,采用当地1979—2022年间逐小时历史气象数据反演产生风电出力数据;按风电出力容量系数低于设定阈值识了匮风事件,重现2021年9月下旬造成大面积限电的匮风发电事件,并识别出2009年7月下旬持续7 d的长时持续匮风事件;分析匮风发电事件的年度次数、季节分布和持续时长;对采暖季匮风发电事件的分析表明,采暖季在低于-15℃气温条件下的匮风达300次,且采暖季匮风与寒潮有强关联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匮风发电事件 电力系统可靠性 风力发电 寒潮 电力系统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冬半年影响江苏不同范围寒潮事件的特征及其环流成因 被引量:1
3
作者 张梦 王艺橙 +1 位作者 吴海英 王蓓元 《气象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0-285,共16页
利用1979—2021年江苏地区69个站点的逐日气温观测资料和JRA55再分析资料对冬半年(11月—次年3月)影响江苏不同范围寒潮事件(Cold Wave Events,CWE)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环流成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冬半年影响江苏的区域性寒潮事件(Regio... 利用1979—2021年江苏地区69个站点的逐日气温观测资料和JRA55再分析资料对冬半年(11月—次年3月)影响江苏不同范围寒潮事件(Cold Wave Events,CWE)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环流成因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冬半年影响江苏的区域性寒潮事件(Regional Cold Wave Events,R-CWE)发生数量较大范围寒潮事件(Large-range Cold Wave Events,L-CWE)明显偏多,R-CWE影响区域主要集中在淮北地区,L-CWE影响大值区位于淮北中部和江淮南部。另外,11月、12月和3月发生的R-CWE显著多于1月和2月,11月发生的L-CWE较其他月份偏多。R-CWE在全球变暖之后对应的线性增加趋势较L-CWE更显著,尤其是2010年之后R-CWE发生次数明显增多。环流分析表明,L-CWE第−4天欧亚大陆中、高纬度500 hPa附近由一对大型斜槽、斜脊主导,75°N以北地区的冷空气可由西北路径源源不断地南下,然而R-CWE同期对应的环流异常强度较L-CWE显著偏弱,冷空气主要来自75°N以南地区,乌拉尔山附近的环流系统加强程度是区分两类CWE的关键。第−2天L-CWE的西伯利亚高压强度可达1043 hPa,较R-CWE偏大5 hPa,第0天其南边界伸至31°N附近,R-CWE位于38°N附近。进一步探究发现,L-CWE发生期间在乌拉尔山附近的瞬时阻塞频率最大值为46%,西伯利亚高压指数距平从第−2天到第−1天基本处于维持状态并在第−1天达到峰值6.54 hPa,强度约为R-CWE的2倍。L-CWE前期300 hPa明显存在一条自中、高纬度地区出发向东南方向且能够传至江苏南部的罗斯贝波列,这对于在江苏发生大范围的寒潮事件十分有利。相比而言,R-CWE的罗斯贝波列传播开始时间晚1—2 d、强度更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 寒潮 时空变化特征 环流异常 波作用通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数值模拟的2024年10月渤海和黄海沿岸海水倒灌事件成因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傅赐福 于福江 +2 位作者 董剑希 高义 李明杰 《海洋预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2024年10月18-21日,渤海和黄海沿岸发生了罕见的强温带风暴潮过程,导致辽宁、河北和天津部分低洼地区出现较严重的海水倒灌,风暴增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强冷空气引起,第二阶段由边缘波引起。为探究其成因,采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 2024年10月18-21日,渤海和黄海沿岸发生了罕见的强温带风暴潮过程,导致辽宁、河北和天津部分低洼地区出现较严重的海水倒灌,风暴增水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强冷空气引起,第二阶段由边缘波引起。为探究其成因,采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再分析风场开展风暴潮数值模拟,渤海和黄海海域浮标位置处再分析风速的均方根误差为2.1 m/s,数值模拟的沿岸潮位站在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最大增水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13.7%和8.2%,证明数值模拟可以准确还原风暴潮运动和传播,即边缘波自朝鲜半岛西部沿岸向我国黄海北部沿岸、渤海沿岸和黄海南部沿岸逆时针传播。采用数值模拟结果分析黄海南部断面和渤海海峡断面流量发现,两个断面第二阶段的海水流入量比第一阶段的流出量分别高出66%和75%,这也是第二阶段由边缘波引起的增水大、范围广且时间长的原因。此外,边缘波和风对第二阶段风暴潮的贡献占比分别为94%和6%,边缘波起绝对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和黄海沿岸 强冷空气 风暴潮 海水倒灌 边缘波 数值模拟 半封闭陆架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浪和寒潮事件下源荷中长期变化及置信区间模拟与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白婕 秦晓辉 +2 位作者 丁保迪 赵明欣 刘洋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1-151,共11页
气候变化加剧,而区域尺度极端温度事件下风光等出力和负荷的日变化特征及关系尚不明确。为此,文中采用独立模型模拟天气影响负荷及风光水电出力,通过Copula函数计算出力联合概率与置信区间,并基于气候模式数据预估了中国华北、西南典型... 气候变化加剧,而区域尺度极端温度事件下风光等出力和负荷的日变化特征及关系尚不明确。为此,文中采用独立模型模拟天气影响负荷及风光水电出力,通过Copula函数计算出力联合概率与置信区间,并基于气候模式数据预估了中国华北、西南典型省份在“碳达峰”(2030年)时,热浪、寒潮天气下电源出力和负荷日变化特性及电力供需关系。文中提出了预测天气影响光伏出力的boosting集成学习模型,并采用历史实测数据校准,验证显示实际极端天气下的日平均误差为1.27%,平均绝对误差显著低于其他集成学习方法。中长期预估显示,2030年华北、西南典型省份在热浪和寒潮日晚间易出现电力供不应求,并给出了相关区域未来极端温度事件下电力供需的峰值和时间等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发电 热浪 寒潮 极端天气 源荷特性 置信区间 电力供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冷涡影响低温的关键环流型及其机理
6
作者 陈晨 谢作威 +5 位作者 肖天贵 成泽伦 布和朝鲁 李尚锋 杨旭 涂钢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7-490,共14页
东北冷涡常导致东北地区夏季低温冷害,给“东北粮仓”带来“哑巴灾”。本文利用欧洲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79~2021年初夏(5~6月)东北冷涡影响低温的关键环流配置及其形成和维持机理。结果表明:贝加尔湖地区和鄂霍茨克海上空的... 东北冷涡常导致东北地区夏季低温冷害,给“东北粮仓”带来“哑巴灾”。本文利用欧洲中心第五代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79~2021年初夏(5~6月)东北冷涡影响低温的关键环流配置及其形成和维持机理。结果表明:贝加尔湖地区和鄂霍茨克海上空的高压脊与东北冷涡共同组成了典型的倒“Ω”环流型,有利于高纬度冷空气和高位涡向南侵入东北地区;鄂霍茨克海地区高压南侧的偏东风也进一步向东北地区输送冷空气,这两股冷空气共同造成东北地区异常偏冷。自东欧平原至贝加尔湖的“-+-”Rossby波列是东北冷涡的前兆信号,非绝热加热和摩擦作用促进了这一Rossby波列的发展。随后,Rossby波的作用起着主要贡献,它使高位涡不断南下并堆积,在东亚急流的正压变形作用下,形成深厚的东北冷涡。随着Rossby波能量向下游频散以及非绝热加热和摩擦的耗散作用,东北冷涡急剧减弱。而当贝加尔湖北侧地区出现准定常脊时,它切断了东北地区与高纬度的冷空气和高位涡的联系,Rossby波也难以使东北冷涡发展,因而对东北地区无明显低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冷涡 低温 ROSSBY波 位涡收支 阻塞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潮天气下考虑风速波动差异性的风电功率概率预测方法
7
作者 梁志峰 周皓阳 +3 位作者 杨明 康重庆 孙大雁 刘毅 《电网与清洁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6-114,共9页
新型电力系统中风电装机占比持续增加,其受复杂天气变化的冲击程度也不断加深。寒潮天气下风速的波动变化规律与常规天气相比差异显著,传统的风电功率单值预测方法难以适用,容易出现极大预测偏差,且无法提供有效的预测不确定性信息。分... 新型电力系统中风电装机占比持续增加,其受复杂天气变化的冲击程度也不断加深。寒潮天气下风速的波动变化规律与常规天气相比差异显著,传统的风电功率单值预测方法难以适用,容易出现极大预测偏差,且无法提供有效的预测不确定性信息。分析了寒潮天气下传统预测方法的风电功率预测误差特征及其与风速波动场景的关联关系,进而依据风速波动情况提出划分判据,将风速序列分为平稳波动场景和剧烈波动场景,同时基于生成对抗网络解决风速剧烈波动场景的小样本问题,最终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和分位数回归模型,实现了寒潮天气下风电功率概率预测的分场景建模。算例分析表明,所提方法有效地提升了寒潮天气下的风电功率预测精度,同时也显著改进了概率预测的可靠性和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天气过程 风速波动场景 小样本扩充 概率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潮天气下考虑电动汽车参与灵活调节的电网优化调度方法
8
作者 焦治杰 许寅 +3 位作者 刘曌 王小君 和敬涵 司方远 《电力系统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127,共12页
寒潮来临引发天气温度突发性骤降,此时负荷的用能增加、新能源的出力锐减以及系统备用和上级电网的供电能力不足,导致电网内部短时间内出现较大的电力缺额问题。随着负荷侧电动汽车基数的增加及灵活性资源需求响应能力的提升,调节负荷... 寒潮来临引发天气温度突发性骤降,此时负荷的用能增加、新能源的出力锐减以及系统备用和上级电网的供电能力不足,导致电网内部短时间内出现较大的电力缺额问题。随着负荷侧电动汽车基数的增加及灵活性资源需求响应能力的提升,调节负荷侧灵活性资源以弥补寒潮引起的电力缺额具备可行性。文中首先明确了资源的灵活性属性随场景的变化而变化,挖掘并构建了寒潮来临时电动汽车等灵活性资源的模型;其次,考虑到灵活性资源中的电动汽车需要通过聚合来参与电网调度,构建了考虑电动汽车联网时间不确定性的电动汽车聚合方法;然后,基于寒潮来临时的灵活性资源、非民生类负荷和民生类负荷,提出了以社会损失最小为目标的寒潮天气电网滚动优化调度方法,得出电网中各资源在寒潮天气下的用电调整量;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能够有效应对寒潮来临时电网的电力缺额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活性资源 电动汽车 寒潮 优化调度 车网互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大风天气事件对风力发电的影响
9
作者 张元赫 杨明 +2 位作者 王勃 李梦林 于一潇 《电网与清洁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103,共9页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大风极端天气的频率和强度逐年增加,由此导致风机停机、切出、发电功率突变等事故不断增多,给风电功率预测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挑战。现阶段对大风天气的研究分析大多停留在单风机层面,多从物理层面分析风... 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大风极端天气的频率和强度逐年增加,由此导致风机停机、切出、发电功率突变等事故不断增多,给风电功率预测和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巨大挑战。现阶段对大风天气的研究分析大多停留在单风机层面,多从物理层面分析风电出力异常变化原因。但是随着风电大规模接入电网,大风天气对电网运行的影响愈发显著,研究大风天气事件对风电场站出力的影响尤为重要。聚焦台风和寒潮大风天气事件,基于风速-功率曲线对大风产生机理和整体影响进行分析。基于高斯检索和灰色关联加权方法得到台风和寒潮大风天气下影响发电的关键气象影响因子。进一步扩展研究时空尺度,基于典型台风和寒潮大风实例,对风电场站功率-距离模型以及大风事件对风电场站的影响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现有预测模型未能识别大风导致的切机事件,结合切机情况做出针对性改进措施,导致极端天气预测误差较大。针对风电场站乃至省域范围内功率预测结果出现极端偏差的问题,提出了下一步探究方向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 寒潮大风 风电场站 关键气象影响因子 出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苍南海域台风和寒潮所致极端波浪特征分析
10
作者 郇彩云 姜贞强 +1 位作者 许坤荻 王加鑫 《海洋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29,共11页
基于浙江苍南海域为期一年的波浪观测数据(包含6次台风和2次寒潮事件),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极端波浪(台风浪和寒潮大浪)的参数分布特征,并重点研究了典型台风“利奇马”和“米娜”的波浪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台风浪受台风路径和强度的... 基于浙江苍南海域为期一年的波浪观测数据(包含6次台风和2次寒潮事件),本研究系统分析了极端波浪(台风浪和寒潮大浪)的参数分布特征,并重点研究了典型台风“利奇马”和“米娜”的波浪演变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台风浪受台风路径和强度的影响显著,当台风强度等级越高且移动路径越接近研究海域时,台风浪过程越剧烈,表现为有效波高和谱峰密度显著增大。夏、秋季研究海域均会受强台风的影响而引发极端台风浪。寒潮大浪在冬、春季均会出现,其强度直接受寒潮强度的影响,总体上寒潮大浪不如台风浪强度大。台风浪的影响持续时间为2~3 d,寒潮大浪的影响持续时间约为1 d。在台风∕寒潮期间,最大波高和谱峰密度均存在基本同步的先增大后减小的发展变化过程。台风“利奇马”影响期间,研究海域最大波高为10.80 m,最大谱峰密度为55.10 m^(2)∕Hz,波浪频谱发展变化过程为双峰谱—单峰谱—双峰谱,波浪类型发展变化过程为涌浪为主的混合浪—风浪—风浪为主的混合浪。台风“米娜”影响期间,研究海域最大波高为8.89 m,最大谱峰密度为36.37 m^(2)∕Hz,波浪频谱主要以单峰谱为主,偶有双峰谱,波浪类型主要为涌浪,偶有涌浪为主的混合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浪 寒潮 谱峰密度 风浪 涌浪 波浪谱 波浪参数 单峰谱 双峰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4年1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11
作者 张峰 杨舒楠 宫宇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9-256,共8页
2024年11月,极涡表现为偶极型特征,其主中心位于亚洲北部至新地岛以东地区,强度偏强;欧亚中高纬地区由“两脊一槽”型逐渐转变为“两槽一脊”型,我国中高纬地区由经向环流较弱的高压脊控制,高空槽活动较少,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过程偏少、... 2024年11月,极涡表现为偶极型特征,其主中心位于亚洲北部至新地岛以东地区,强度偏强;欧亚中高纬地区由“两脊一槽”型逐渐转变为“两槽一脊”型,我国中高纬地区由经向环流较弱的高压脊控制,高空槽活动较少,影响我国的冷空气过程偏少、强度偏弱,导致本月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明显偏高。副热带高压强度偏强,全国平均气温为5.2℃,较常年同期偏高,是1961年以来同期最暖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21.2 mm,较常年同期偏多,下旬出现下半年首场寒潮雨雪天气过程。共有4个台风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生成,较常年同期偏多1.8个。受静稳天气影响,月内出现3次明显的雾-霾天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雨雪天气 寒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3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寒潮造成山东大暴雪和南方地区首次强对流天气
12
作者 安彪 唐健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63-772,共10页
2025年3月,北半球极涡呈多极型分布,强度偏强;中高纬环流呈四波形,亚洲环流较为平直,南支槽强度偏强。全国平均气温为5.3℃,较常年同期偏高0.5℃。全国平均降水量为28.3 mm,较常年同期偏少3.7%,降水主要集中在黄淮、江南、华南地区等地... 2025年3月,北半球极涡呈多极型分布,强度偏强;中高纬环流呈四波形,亚洲环流较为平直,南支槽强度偏强。全国平均气温为5.3℃,较常年同期偏高0.5℃。全国平均降水量为28.3 mm,较常年同期偏少3.7%,降水主要集中在黄淮、江南、华南地区等地,北方地区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月内共出现2次强降水、3次强对流、2次冷空气和4次沙尘天气过程。其中,冷空气过程影响范围广,降温幅度大,月初在寒潮影响下,山东出现大暴雪,江南、华南地区出现年内首次强对流天气;月末沙尘过程造成较大范围强沙尘暴天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山东暴雪 强对流 沙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暖干背景下寒潮、极端雨雪、雾-霾齐现
13
作者 何灵莉 符娇兰 任宏昌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8-516,共9页
2025年1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东亚大槽偏东,南支槽偏弱。全国平均降水量为9.3 mm,较常年同期(13.3 mm)偏少30.1%,空间分布不均,北偏多南偏少;全国平均气温为-3.3℃,较常年同期(-4.8℃)偏高1.5℃。月内气温起... 2025年1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是: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东亚大槽偏东,南支槽偏弱。全国平均降水量为9.3 mm,较常年同期(13.3 mm)偏少30.1%,空间分布不均,北偏多南偏少;全国平均气温为-3.3℃,较常年同期(-4.8℃)偏高1.5℃。月内气温起伏大,出现全国范围寒潮过程和大范围持续性雾-霾天气过程各一次。其中,23—27日的寒潮雨雪过程具有降温剧烈、风力大,雨雪范围广、累计降水量大,降雪强、积雪深,多地破极值等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亚大槽 寒潮 暴雪 雾-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2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冷空气和南支槽活跃导致大范围雨雪
14
作者 运晓博 杨寅 刘海知 《气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6-644,共9页
2025年2月北半球大气环流主要特征为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东半球极涡较常年偏弱,分裂出低涡控制中纬度西北太平洋地区,位于东亚地区东部的平均槽较常年偏强,南支槽位置偏东且活跃。2月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0.4℃,东北地区南部、内蒙... 2025年2月北半球大气环流主要特征为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东半球极涡较常年偏弱,分裂出低涡控制中纬度西北太平洋地区,位于东亚地区东部的平均槽较常年偏强,南支槽位置偏东且活跃。2月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低0.4℃,东北地区南部、内蒙古中部、华北北部、贵州西部、广西西部等地偏低2~4℃;平均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约35%,新疆、内蒙古中西部、华北、黄淮中西部、江淮、华南中东部等地偏少80%以上,但西南地区大部、西北地区中东部降水量偏多100%以上。月内冷空气活动频繁,出现2次较强冷空气和1次寒潮天气过程,其中6-8日的寒潮过程造成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剧烈降温和显著低温。南支槽引导低纬暖湿空气输送至我国南方地区,并与南下冷空气交汇产生5次大范围雨雪天气过程。预报难点集中在中短期时效内如何应用多源实况观测及时开展预报检验,以调整高低空系统强度和移动路径,提高降温和雨雪预报准确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环流 南支槽 寒潮 雨雪 低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Y-4A数据在2021年1月6—8日寒潮监测中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牛宁 任素玲 覃丹宇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1-674,共14页
基于静止气象卫星图像解译理论和位涡理论,应用FY-4A水汽图像、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GIIRS)产品和欧洲中心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对2021年1月6—8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寒潮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和地面冷高压是影响此次寒... 基于静止气象卫星图像解译理论和位涡理论,应用FY-4A水汽图像、干涉式大气垂直探测仪(GIIRS)产品和欧洲中心第五代大气再分析资料(ERA5)对2021年1月6—8日我国中东部地区寒潮天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空冷涡和地面冷高压是影响此次寒潮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冷空气5日08:00从贝加尔湖南部向东、向南加强发展,8日20:00减弱;对比FY-4A/GIIRS与ERA5850 hPa 24 h变温数据发现:两种数据反映的对流层低层冷空气东移南下特征和正负变温区域分布特征基本一致,FY-4A/GIIRS 850 hPa 24 h负变温中心和0℃等变温线的位置与ERA5数据接近,FY-4A/GIIRS 850 hPa 24 h变温中心值强度略大于ERA5。水汽图像暗区变暗附近的高层位涡的增加激发高层气旋性环流后侧下沉运动增强,干空气下沉造成了地面高压增强;500 hPa冷涡中心附近绝对涡度增加是引起冷空气增强的原因之一;冷空气急剧增强时段,中低层位涡的加大引起地面冷空气堆积,寒潮增强。FY-4A/GIIRS温度产品反映的冷空气移动特征与位涡理论对冷空气增强原因分析结果一致,说明应用FY-4A/GIIRS温度产品能够有效监测分析寒潮冷空气演变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Y-4A水汽图像 GIIRS温度廓线 位涡 寒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政埋地供水管网抗寒潮服务可靠度分析
16
作者 梁建文 赵雅坤 肖笛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2-129,共8页
提出了市政埋地供水管网抗寒潮服务可靠度分析的一个方法。针对寒潮期气温变化对供水管道温度应力和管道周围土体冰冻应力的影响,建立管道接头渗漏状态的供水管网水力分析模型,采用一次二阶矩方法计算市政埋地供水管网抗寒潮服务可靠度... 提出了市政埋地供水管网抗寒潮服务可靠度分析的一个方法。针对寒潮期气温变化对供水管道温度应力和管道周围土体冰冻应力的影响,建立管道接头渗漏状态的供水管网水力分析模型,采用一次二阶矩方法计算市政埋地供水管网抗寒潮服务可靠度。以某城市供水管网为例进行分析,分别给出了在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寒潮预警下供水管网的服务可靠度。研究表明,寒潮期气温变化对市政埋地供水管网服务可靠度具有明显影响,有必要开展市政埋地供水管网寒潮可靠度分析,寒潮强度、管道接头性能、管网拓扑结构等是市政埋地供水管网服务可靠度的影响因素。研究对于市政埋地供水管网抗灾设计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政供水管网 抗寒潮服务可靠度 温度应力 管道接头变形 管道渗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40年中国冬季寒潮的气候特征及大气环流异常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淼淼 丁明虎 +1 位作者 吕俊梅 陈军明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8-310,共13页
利用1980—2023年高分辨率中国气象站观测数据,根据寒潮标准及强度指数,对中国寒潮事件的强度及影响区域进行客观分类,探讨全国性、区域性寒潮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和环流演变。结果表明:近40年我国冬季寒潮频次呈显著减少趋势,其影响范... 利用1980—2023年高分辨率中国气象站观测数据,根据寒潮标准及强度指数,对中国寒潮事件的强度及影响区域进行客观分类,探讨全国性、区域性寒潮事件的时空变化特征和环流演变。结果表明:近40年我国冬季寒潮频次呈显著减少趋势,其影响范围扩大,而强寒潮的强度呈显著增加趋势,且年际变化幅度明显增大。中国寒潮冷空气主要来源于新地岛东南地区,路径因寒潮类型而异。分析全国型、东北华北型和西北华北型寒潮前期和同期大气环流异常特征发现:格陵兰岛的异常深厚暖高压是全国型寒潮的重要前兆,欧亚大陆对流层中高层纬向波列是其爆发的显著特征;东北华北型寒潮与冷涡在中低纬度异常高压系统阻挡下的东移有关;西北华北型寒潮与东欧平原上空暖性高压脊的发展及欧亚大陆两脊一槽的形势密切相关。所有类型寒潮爆发前均有乌拉尔阻塞高压的维持和西伯利亚地区冷空气的堆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冷空气路径 西伯利亚高压 乌拉尔阻塞高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阿克苏地区棉花苗期低温灾害风险评估及区划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唐雪莲 火勋国 +8 位作者 王雪姣 王森 张立祯 张钰曈 郭燕云 张山清 孙帅 李顺澳 帕尔哈提·买买提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96-407,共12页
【目的】低温灾害是新疆阿克苏地区棉花苗期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严重限制棉花生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明确阿克苏地区棉花苗期低温灾害的风险区域,可以有效提升该地区应对低温灾害的防御能力。【方法】基于阿克苏地区1961―2020年的... 【目的】低温灾害是新疆阿克苏地区棉花苗期的主要农业气象灾害之一,严重限制棉花生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明确阿克苏地区棉花苗期低温灾害的风险区域,可以有效提升该地区应对低温灾害的防御能力。【方法】基于阿克苏地区1961―2020年的气象资料,利用气候倾向率分析了阿克苏地区棉花苗期日最高气温、日最低气温、日平均气温和2种低温灾害(寒潮、晚霜冻)发生频次的变化趋势,并分析了4-5月寒潮和晚霜冻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通过分析低温致灾因子的危险性指数,结合承灾体暴露度指数和防灾减灾能力,构建低温灾害的综合风险评估模型,并进行棉花苗期低温灾害的风险区划。【结果】1961―2020年阿克苏地区棉花苗期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平均气温均呈显著升高趋势,寒潮和晚霜冻发生频次呈减少趋势,寒潮在4月10日之后和晚霜冻在4月12日之后的发生率均低于20%。阿克苏地区春季低温致灾因子的危险性等级呈现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综合风险区划结果表明,阿克苏地区中部和中东部的阿拉尔市、阿克苏市中部、阿瓦提县东北部、柯坪县东部边缘、新和县东部、库车市西南部与中部、沙雅县北部和温宿县东南部是低温灾害的高等级、较高等级风险区。【结论】尽管阿克苏地区春季气温升高,寒潮和晚霜冻的发生频次减少,但阿克苏地区的中部和中东部植棉区仍面临较高的低温灾害风险,需采取针对性措施以减轻低温灾害对棉花生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花 寒潮 晚霜冻 风险评估 区划 苗期 阿克苏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中国寒潮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大气环流模态 被引量:1
19
作者 曾彦博 李旭 +1 位作者 夏权 李艳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13-323,共11页
利用1951-2020年中国寒潮事件集和ERA5,分析中国寒潮的特征和变化趋势,通过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方法研究影响中国寒潮的主要模态,使用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模型追踪寒潮冷空气路径.结果表明,1951-2020年,中国全国性寒潮的累计发生... 利用1951-2020年中国寒潮事件集和ERA5,分析中国寒潮的特征和变化趋势,通过自组织映射神经网络方法研究影响中国寒潮的主要模态,使用混合单粒子拉格朗日综合轨迹模型追踪寒潮冷空气路径.结果表明,1951-2020年,中国全国性寒潮的累计发生天数呈显著下降趋势,特别是在80年代前后发生了年代际变化,80年代之前,影响寒潮的主要模态包括对应西北路径的贝湖低涡型和极涡东南延伸型、对应偏北路径的阻高极涡型、对应偏西路径的北极涛动负位相型和对应偏东路径的北大西洋涛动正位相型;80年代以后,寒潮的累积发生天数急剧减少,且入侵位置东移.主要模态变为对应西北路径的阻高极涡型、对应偏北路径的北极高压和阻塞高压打通型、对应偏西路径的北极涛动负位相型和对应偏东路径的西部极涡型,其中西北路径冷空气入侵位置东移,且占比减小;偏东路径的冷空气占比增大;新出现的北极高压和阻塞高压打通型模态对应的冷空气路径偏北,入侵距离偏短.北极高压和阻塞高压打通型可能对中国冬季天气气候产生影响,这种模态下在乌拉尔山地区有阻塞高压,同时期在新地岛至北地群岛一带存在北极高压,两者为同位相打通,高压脊为东北西南走向,使得西伯利亚高压的位置偏北、强度偏强、影响范围偏大,易于产生影响范围广、降温幅度大的北路或东路型寒潮,降温范围覆盖中国西北、华北以及华南等多个地区,降温中心强度可达到8~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 北极高压 阻塞高压 自组织映射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寒潮天气过程风险预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顾荣直 田心如 +2 位作者 禹梁玉 陈小宇 李泽宇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7-256,共10页
利用江苏省1961—2020年70个国家级及1300多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同时段的日最低气温重构数据,选取最低气温48 h最大降温幅度、累计降温幅度、过程日极端最低气温和寒潮过程持续天数共4个要素作为寒潮灾害气象致灾因子,综合信息熵权法和专... 利用江苏省1961—2020年70个国家级及1300多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同时段的日最低气温重构数据,选取最低气温48 h最大降温幅度、累计降温幅度、过程日极端最低气温和寒潮过程持续天数共4个要素作为寒潮灾害气象致灾因子,综合信息熵权法和专家打分法确定各致灾因子权重,构建寒潮过程致灾危险性评估模型,形成致灾危险性指数长时间序列,采用百分位法确定危险等级。基于智能网格气温预报数据,计算寒潮过程预估致灾危险性指数,在此基础上结合承灾体暴露度及脆弱性信息,构建寒潮过程风险预评估模型,对高分辨率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和小麦等承灾体进行风险预估,同时考虑前期气温对小麦生长的影响,修正了小麦脆弱性指标。结果表明:(1)江苏省历年寒潮过程发生频次总体呈现20世纪后40年多、21世纪前20年少的态势,北部地区发生频次显著多于南部地区;寒潮过程的气象致灾因子强度大体上具有西部强于东部、北部强于南部的分布特征;(2)通过对2022年11月28日—12月3日江苏全省性寒潮天气过程的个例分析,可以得出与实际灾情基本相符的寒潮天气过程的致灾危险性预评估和风险预估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寒潮过程 气象致灾因子 智能网格预报 危险性预估 风险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