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7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search on the Equivalence Between Double Differential- mode Current Injection and Radiation Test Method 被引量:1
1
作者 PAN Xiaodong WEI Guanghui +2 位作者 FAN Lisi LU Xinfu YANG Zhe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2031-2037,共7页
There are the application scope limits for single differential-mode current injection test method, so in order to carry out injection susceptibility test for two-pieces equipment interconnected with both ends of a cab... There are the application scope limits for single differential-mode current injection test method, so in order to carry out injection susceptibility test for two-pieces equipment interconnected with both ends of a cable simultaneously, a double differential-mode current in- jection test method (DDMCI) is proposed. The method adopted the equivalence source wave theorem and Baum-Liu-Tesche(BLT) equation as its theory foundation. The equivalent corresponding relation between injection voltage and radiation electric field intensity is derived, and the phase relation between the two injection voltage sources is confirme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amplitude and phase of the equivalent injection voltage sour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 parameter of directional coupling device, the transmission line length, and the source vector in BLT equation, bu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reflection coefficient between the two equipment pieces. Therefore, by choosing the right amplitude and phase of the double injection voltage sources, the DDMCI test is equivalent to the radiation test for two interconnected equipment of a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试方法 差模电流 辐射测试 电流注入 等价 BLT方程 相位关系 敏感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烈度地震区高铁多跨简支梁桥纵向倒塌模式研究
2
作者 刘尊稳 梁刚毅 +2 位作者 陈兴冲 邓永杰 李欣婧 《振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9-586,共8页
为明确高铁多跨简支梁桥倒塌模式,以中国西北地区10跨高铁简支梁桥为实际工程背景,结合桥上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特点,建立轨-桥一体化计算模型。采用显式积分法与能量法研究该类无砟轨道桥梁在高烈度地震区的纵向倒塌模式。结果表明:高... 为明确高铁多跨简支梁桥倒塌模式,以中国西北地区10跨高铁简支梁桥为实际工程背景,结合桥上双块式无砟轨道结构特点,建立轨-桥一体化计算模型。采用显式积分法与能量法研究该类无砟轨道桥梁在高烈度地震区的纵向倒塌模式。结果表明:高铁多跨简支梁桥破坏的关键部位主要集中在桥梁伸缩缝处的轨道区域、支座及支座接触面的混凝土区域、桥墩墩底区域;确定了10跨高铁简支梁桥倒塌判别的能量比值为89.33%;通过将桥梁伸缩缝处的轨道板与凹槽截面耦合连接,将结构体系进行优化,提高了轨道与桥梁连结的整体性,避免桥梁伸缩缝处轨道在地震初期成为桥梁破坏的关键部位,结构体系抗倒塌时间延长了约45%,减小了落梁概率,提高了桥梁的整体抗倒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块式无砟轨道简支梁桥 纵向倒塌模式 高烈度地震区 显式积分法 能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分辨率神经网络的双护盾TBM隧道双模态围岩精准分级
3
作者 龙海涛 张世殊 +3 位作者 马春驰 李天斌 刘庄源 刘洋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68-181,共14页
为实现更精确、更实时的智能围岩分级以匹配双护盾TBM高效掘进,基于先进的HRNet高分辨率神经网络,通过分析地质与掘进参数2类指标的强关联性,构建基于该2类指标融合的高分辨率TBM隧道双模态围岩精准智能分级模型,开展实时的围岩分级工... 为实现更精确、更实时的智能围岩分级以匹配双护盾TBM高效掘进,基于先进的HRNet高分辨率神经网络,通过分析地质与掘进参数2类指标的强关联性,构建基于该2类指标融合的高分辨率TBM隧道双模态围岩精准智能分级模型,开展实时的围岩分级工作。结果表明:1)推进速度与刀盘转矩2个参数与围岩坚硬度有较强的关联性,通过这2个掘进参数二维组合的线性趋势以及拐点区间可以区分不同的岩石坚硬程度;2)刀盘滚动角和撑靴俯仰角2个参数与岩体完整性有较强的关联性,通过这2个掘进参数的摆动幅度和角度可区分不同的岩体完整性;3)通过将2个模态单一的HRNet高分辨率神经网络进行拼接和全连接,构建的双模态围岩分级模型能够实现离散型数值的地质模态数据与连续型数值的掘进模态数据融合,该模型能够从围岩稳定性与岩机交互等多方面更加精确地反映围岩分级,应用准确率可达95.0%;4)相比仅用掘进指标的单模态模型,双模态模型在测试集上表现效果更好,其Macro F1 Score为0.9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护盾TBM 高分辨率神经网络 智能围岩分级 双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保护性耕作对南方双季稻田土壤性质及产量的影响
4
作者 杜明慧 李伯欣 +6 位作者 余英德 陶琳 范世献 余敏男 于晓雯 邹淑君 黄德银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1-533,共13页
保护性耕作相比于传统高强度的耕作方式减少了对土壤的扰动,是一种环保且经济的耕作方法。选取广东省雷州和大埔两个双季稻种植区进行2 a的定位试验,以传统耕作为对照,研究免耕、少耕保护性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及水稻产... 保护性耕作相比于传统高强度的耕作方式减少了对土壤的扰动,是一种环保且经济的耕作方法。选取广东省雷州和大埔两个双季稻种植区进行2 a的定位试验,以传统耕作为对照,研究免耕、少耕保护性耕作方式对稻田土壤结构、土壤有机质及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对雷州和大埔的土壤容重和孔隙度均无显著影响,而少耕模式对土壤有机质和大团聚体含量的影响存在地域差异。在雷州试验区,少耕模式总体上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和大团聚体的含量,增幅最高分别可达48.8%和17.4%;而在大埔试验区,有机质略有降低,大团聚体含量无显著变化。另外,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产生显著的影响,在雷州和大埔试验区,双季稻产量均为少耕模式下最高(p<0.05),增幅最高可达12.7%;免耕模式略高于传统耕作。少耕模式能减缓南方地区因降雨充沛导致的淋溶、地表径流和氮磷流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土壤侵蚀,进而增加水稻产量。该研究表明短期的保护性耕作模式(2a)对土壤结构的影响并不显著,但少耕模式是南方双季稻区相对较优的耕作方式。研究结果对探索不同耕作模式下提升稻田土壤肥力和作物产量具有实践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模式 双季稻 土壤结构 土壤有机质 水稻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高品质因子模态局域化MEMS电场传感器
5
作者 王贵杰 储昭志 +5 位作者 杨鹏飞 冉莉芳 彭春荣 李建华 张波 闻小龙 《电子与信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15-2022,共8页
高性能微机电系统电场传感器是大气电场及非接触电压测量的核心部件,模态局域化效应可显著提升传感器的分辨力等性能,是电场传感器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基于弱耦合的谐振系统在品质因子较低时会出现模态混叠现象,难以读取有效振幅信息... 高性能微机电系统电场传感器是大气电场及非接触电压测量的核心部件,模态局域化效应可显著提升传感器的分辨力等性能,是电场传感器的重要发展方向。然而,基于弱耦合的谐振系统在品质因子较低时会出现模态混叠现象,难以读取有效振幅信息。该文提出一种高品质因子的新型模态局域化MEMS电场传感结构,采用双端音叉设计和T形系绳固定锚点的结构以减少能量损耗,实现了高品质因子和高分辨力,有效避免了模态混叠现象。对该结构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制备了传感器原理样机,在10-3Pa气压下对传感器进行了性能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在0~90 kV/m电场强度范围内,电场传感器分辨力达32(V/m)/√Hz,品质因子达424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局域化 微机电系统 电场传感器 高品质因子 T形系绳 双端音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复种模式对烟草黑胫病发生及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6
作者 黄思菁 肖金讯 +4 位作者 杨磊 肖楚文 宋潇瑜 朱丹丹 杨友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5,49,共8页
本研究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比较分析4种复种模式(烤烟–大豆、烤烟–玉米、烤烟–水稻、烤烟–秋季休耕)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差异及其与烟草黑胫病发病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烤烟–大豆(D)、烤烟–玉米(Y)和烤烟–水稻(S)复种... 本研究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比较分析4种复种模式(烤烟–大豆、烤烟–玉米、烤烟–水稻、烤烟–秋季休耕)下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差异及其与烟草黑胫病发病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烤烟–大豆(D)、烤烟–玉米(Y)和烤烟–水稻(S)复种模式下烟草黑胫病发病率分别为59.35%、39.81%和27.17%,均显著低于烤烟–秋季休耕(L)模式的(80.22%);L、D、Y、S复种模式的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依次增加;变形菌门、绿弯菌门和酸杆菌门是烟田土壤细菌群落中的优势菌门,朱氏杆菌属、罗河杆菌属、非培养酸杆菌和嗜酸杆菌属为共有优势属,不同复种模式的优势菌门和共有优势属相对丰度有差异;相比于L模式,其他3种复种模式下朱氏杆菌属、罗河杆菌属、酸热菌属的相对丰度下降明显;候选物种土源菌属、厌氧绳菌属和嗜盐囊菌属的相对丰度有所上升;朱氏杆菌属、罗河杆菌属、酸热菌属和厚皮杆菌属的丰度与黑胫病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候选物种土源菌属、厌氧绳菌属和嗜盐囊菌属的丰度与黑胫病发病率呈显著负相关。与烤烟–秋季休耕模式相比,另外3种复种轮作模式可以塑造有利于抵抗病害的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从而减少烤烟黑胫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高通量测序 细菌群落 复种模式 多样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晚稻丰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7
作者 蒋欣彤 窦志 +1 位作者 廖萍 高辉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7-50,共4页
双季晚稻的产量与品质受到茬口衔接状况、温光资源条件、品种自身特性以及栽培技术措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系统剖析了影响双季晚稻生产的关键要素,着重阐述了品种合理选择、适宜播期确定、栽插方式优化、氮肥科学运筹以及水分精准... 双季晚稻的产量与品质受到茬口衔接状况、温光资源条件、品种自身特性以及栽培技术措施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系统剖析了影响双季晚稻生产的关键要素,着重阐述了品种合理选择、适宜播期确定、栽插方式优化、氮肥科学运筹以及水分精准管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通过精心优化栽培措施,能够显著提升双季晚稻的产量,并有效改善稻米品质。未来的研究应着重加强早熟优质水稻品种的选育与推广,以及丰产、优质、抗逆栽培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以此实现双季晚稻丰产与优质的协同共进,为大面积提高单产和提升品质提供先进且适用的技术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晚稻 丰产优质栽培技术 早熟优质品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同种”水稻新品种松雅7号的选育与思考 被引量:1
8
作者 刘利成 闵军 +5 位作者 黎用朝 刘三雄 胡敏 潘孝武 唐善军 王政卿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9-122,共4页
“双季同种”是笔者根据湖南早晚稻生产和消费需求提出的育种设想,即在湖南同一个稻区,同一个品种通过早稻、晚稻“双审定”,且两季总生育期不超过220.0 d、两季总产量超过1000.0 kg/667 m^(2),早季米质达部标优质3级及以上,晚季米质达... “双季同种”是笔者根据湖南早晚稻生产和消费需求提出的育种设想,即在湖南同一个稻区,同一个品种通过早稻、晚稻“双审定”,且两季总生育期不超过220.0 d、两季总产量超过1000.0 kg/667 m^(2),早季米质达部标优质3级及以上,晚季米质达部标优质2级及以上。据此育成的水稻新品种松雅7号具有株型紧凑、茎秆粗壮、耐密植、芽期耐低温低氧能力较强等特点,在湖南省作早、晚双季稻种植生育期适宜、米质较好、丰产稳产,适宜机插、直播等轻简栽培。2023年通过湖南省早稻审定,2024年通过湖南省晚稻审定。本文介绍了松雅7号的选育经过和特征特性,及“双季同种”的概念、品种选育思路和具体要求,讨论了“双季同种”生产模式的实际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双季稻 双季同种 优质 松雅7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端高温天气条件下不同鲜食玉米品种的种植表现 被引量:1
9
作者 苏彩霞 栾春荣 +4 位作者 张旭 陈维娟 赵本真 洪斌 刘明义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3期20-25,共6页
为科学选择适宜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耐密、抗病、抗倒的鲜食玉米品种,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示范推广提供品种支撑,开展了11个鲜食玉米品种与鲜食大豆的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结果表明:在2022年夏季极端高温且持续时间较... 为科学选择适宜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复合种植的耐密、抗病、抗倒的鲜食玉米品种,为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示范推广提供品种支撑,开展了11个鲜食玉米品种与鲜食大豆的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结果表明:在2022年夏季极端高温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气候条件下,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下不同鲜食玉米品种在双穗率、空秆率等植株性状及千粒鲜重、出籽率、结实率等产量性状上差异明显,其中晶白甜糯、虞珑糯1612、苏玉糯5号、苏科糯1801、苏科糯1901这5个品种结实率较高,表现出较强的耐高温能力;苏甜糯818、斯达糯41、扬甜糯104结实率较低,表现出较低的耐高温能力。复种区各玉米品种鲜穗产量在7332~11440 kg/hm^(2)之间,除苏科糯1801、晶白甜糯较对照苏玉糯5号(CK)略增产外,其他各品种均较对照苏玉糯5号(CK)减产,减产幅度在1.53%~34.58%之间,以苏甜糯818、苏科糯1501减产最严重。清种区各玉米品种鲜穗产量在7638.89~14828.70 kg/hm^(2)之间,除苏科糯1801较对照苏玉糯5号(CK)略增产1.42%外,其他各品种均较对照苏玉糯5号(CK)减产,减产幅度在0.95%~47.75%之间,以苏科糯1501减产最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高温天气 鲜食玉米/鲜食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 玉米品种 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稻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及应用效果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昕 陈细兵 +3 位作者 曾文进 黄颖洪 彭雨 陈佳娜 《作物研究》 2024年第2期149-152,共4页
为推进双季稻机械化生产,促进单产提高,集成了“机械整地、机械施肥、机械撒施石灰、机械播种育秧、机械插秧、机械开丰产沟、机械植保、机械粉碎秸秆还田、机械深翻越冬、机械开沟、机播绿肥”等农机农艺融合的双季稻机械化高产高效生... 为推进双季稻机械化生产,促进单产提高,集成了“机械整地、机械施肥、机械撒施石灰、机械播种育秧、机械插秧、机械开丰产沟、机械植保、机械粉碎秸秆还田、机械深翻越冬、机械开沟、机播绿肥”等农机农艺融合的双季稻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模式,并于2022年在汨罗市对该模式进行17 hm^(2)的示范应用。结果显示,在双季稻机械化高产高效生产技术模式下,双季稻周年产量增加了2.19 t/hm^(2)、纯效益增加了4782元/hm^(2),双季稻产量和经济效益显著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全程机械化 技术模式 高产高效 农机农艺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高计划”背景下涉农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模式的构建
11
作者 吉彪 贾思振 +1 位作者 解振强 李赞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5期274-277,共4页
涉农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虽具备天然优势,但存在有劳动无教育、有实践无特色、有体力无脑力的现实困境。依据劳动教育模式构建的时代性、思想性、实践性原则,提出紧扣一条主线厚植学生“三农”情怀、构建2种维度聚焦学生成长成才、打造... 涉农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虽具备天然优势,但存在有劳动无教育、有实践无特色、有体力无脑力的现实困境。依据劳动教育模式构建的时代性、思想性、实践性原则,提出紧扣一条主线厚植学生“三农”情怀、构建2种维度聚焦学生成长成才、打造3个版块彰显农科专业特色、统筹4个“结合”凸显高职学段特征的“一轴两维三版块四结合”耕学一体劳动教育模式,以期为“双高计划”背景下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开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劳动教育 双高计划 模式构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粮食安全背景下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耕地复种效应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彭继权 童建 +1 位作者 李家陶 薛存伟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9-40,共12页
研究目的:探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耕地复种效应及机制,为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基于中国31个省(市)面板数据,运用连续型DID模型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复种指数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结果:(1)高标准农... 研究目的:探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耕地复种效应及机制,为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和保障粮食安全提供决策参考。研究方法:基于中国31个省(市)面板数据,运用连续型DID模型分析高标准农田建设对耕地复种指数的影响及机制。研究结果:(1)高标准农田建设能显著提升耕地复种指数,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作用效果依然存在。(2)从农业功能区、地区经济发展程度、作物熟制类型和自然灾害程度异质性分析表明,高标准农田建设对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地区、多熟制南方地区和高受灾率地区耕地复种指数的提升效果更明显。(3)机制检验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能通过农业生产效率提升、农业种植结构调整以及农业经营规模扩大这三个路径来提升耕地复种指数。(4)门槛效应发现,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复种的作用随着建设费用增加呈现边际效应递减的非线性特性,门槛前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复种的边际效应要明显大于门槛后。研究结论:应完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体制机制,分区分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合理配置建设资金,有序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化经营,更好地发挥高标准农田建设的耕地复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标准农田建设 耕地复种效应 粮食安全 连续型DID模型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双季早稻高温热害精细化风险评估与区划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谭孟祥 何燕 +1 位作者 莫建飞 谢映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3期10-15,共6页
基于灾害风险分析原理,利用广西89个国家级气象站1970─2020年气象观测数据和广西各主产市(县)早稻种植面积、产量资料,以及相关地理信息数据等,从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度、承灾体脆弱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等方面筛选风险评估指... 基于灾害风险分析原理,利用广西89个国家级气象站1970─2020年气象观测数据和广西各主产市(县)早稻种植面积、产量资料,以及相关地理信息数据等,从灾害致灾因子危险性、承灾体暴露度、承灾体脆弱性以及防灾减灾能力等方面筛选风险评估指标,采用灾害风险指数法、层次分析法等技术方法构建了广西双季早稻高温热害的风险评估模型,并利用GIS技术对广西早稻高温热害进行了风险评估分析和精细化风险区划。结果表明:广西早稻高温热害的综合风险高值区主要位于左江河谷、右江河谷区域和桂中盆地等;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桂西北和桂北山区。本研究结果可为广西早稻生产趋利避害、优化布局、防灾减灾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早稻 高温热害 风险评估 精细化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牌县红薯连作栽培藤薯两收高产技术 被引量:2
14
作者 胡旭君 《农业技术与装备》 2024年第4期170-171,174,共3页
双牌县适宜夏秋红薯生长,配合红薯连作栽培藤薯两收高产技术的应用,能大量采摘红薯藤蔓,立冬后还可收获红薯,经济效益大幅提高。结合当地推广的藤薯两收高产栽培经验,介绍了双牌县红薯连作栽培藤薯两收高产技术,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
关键词 红薯 连作栽培 藤薯两收 高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沙市粮食生产“四高”技术集成与示范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少希 罗冬生 +6 位作者 钱艳杰 李诚 胡明勇 刘苏 易展平 姚艳红 王冲勇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9期34-40,48,共8页
2023年继2022年的长沙市粮食生产“四高”试验示范,开展双季稻品种选配和“培地扩容、激光平田,因地选种、依茬搭配,机械密植、变量施肥,生防优先、梯级控害”技术集成示范。结果表明,双季稻品种最适搭配为:欣荣优123+隆晶优1212、中安7... 2023年继2022年的长沙市粮食生产“四高”试验示范,开展双季稻品种选配和“培地扩容、激光平田,因地选种、依茬搭配,机械密植、变量施肥,生防优先、梯级控害”技术集成示范。结果表明,双季稻品种最适搭配为:欣荣优123+隆晶优1212、中安7号+泰优398、陵两优268+泰优398、陵两优268(浏阳)+Y两优911、湘早籼32号(宁乡)+Y两优911;千亩核心示范片、万亩综合试验区和十万亩辐射带动区周年平均产量分别达19478.3、18066.4和15077.4 kg/hm^(2),较非示范区双季稻周年产量分别增产51.8%、40.8%和17.5%;千亩核心示范片、万亩综合试验区年纯收入分别为20630.68元/hm^(2)、19437.78元/hm^(2),较非示范区分别增收87.7%、7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生产 品种选配 “四高”技术 示范 双季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超级稻早蘖壮秆强源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26
16
作者 石庆华 潘晓华 +8 位作者 曾勇军 李木英 吴建富 朱昌兰 张美良 谭雪明 黄英金 贺浩华 李保同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19-626,共8页
2006—2011年,对双季超级稻的高产形成规律及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在保证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增加中后期的养分吸收和物质生产是双季超级稻高产的关键,与之相对应的高产栽培策略是前期早发、中期壮秆... 2006—2011年,对双季超级稻的高产形成规律及配套栽培技术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表明,在保证穗数的基础上提高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增加中后期的养分吸收和物质生产是双季超级稻高产的关键,与之相对应的高产栽培策略是前期早发、中期壮秆和后期强源。阐述双季超级稻早蘖壮秆强源高产栽培技术体系的内涵,从够苗期、生育前期叶片含氮率和叶色差、一次枝梗分化期大茎蘖数、衰老频度和抽穗后SPAD值下降幅度等方面,提出早蘖壮秆强源的相应群体指标;从移栽叶龄、密度、肥料运筹和水分管理等方面,提出明确的技术指标。实践证明,双季超级稻早蘖壮秆强源高产栽培技术具有高产稳产和提高肥料利用率的显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超级稻 早蘖壮秆强源 高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邹应斌 黄见良 +6 位作者 李合松 张杨珠 肖应辉 黄升平 宋春芳 程正良 易建平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S1期4-8,共5页
1996年醴陵基点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途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高效化控栽培法处理,前期生长稳健、个体发育好,中期群体适中、稻穗发育好,最大叶面积指数约7.5,光合产物积累多,孕穗期占成熟期的50%~55%,群体内部透光率高。... 1996年醴陵基点双季稻超高产栽培技术途径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高效化控栽培法处理,前期生长稳健、个体发育好,中期群体适中、稻穗发育好,最大叶面积指数约7.5,光合产物积累多,孕穗期占成熟期的50%~55%,群体内部透光率高。后期功能叶光合能力强,光合产物运转率高,籽粒充实度好,经济系数高。早晚稻产量分别达到8101.5kg/hm2和8731.5kg/hm2,早晚稻子物质积累和养分吸收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早稻分蘖期气温偏低,干物质生产量小(为成熟期的13.3%),养分吸收总量少,抽穗后光合产物生产量大,高产潜力大。晚稻分蘖期气温高,干物质生产量大(为成熟期的18.8%),养分吸收总量多,抽穗后期光合能力弱,但晚稻灌浆结实的时间长,对高产形成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高产栽培 干物质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双季超高产水稻抽穗期理想株型结构研究 被引量:17
18
作者 陈友订 万邦惠 张旭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2-58,共7页
对华南稻区新育成的超高产杂交稻组合粤杂122、丰优428、泗优998、培杂67和超高产常规稻品种广超3号、胜泰1号等6个材料抽穗期的主要形态性状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测验及对产量的通径分析,提出了华南双季稻超高产育种抽穗期理想形态指标分别... 对华南稻区新育成的超高产杂交稻组合粤杂122、丰优428、泗优998、培杂67和超高产常规稻品种广超3号、胜泰1号等6个材料抽穗期的主要形态性状进行了差异显著性测验及对产量的通径分析,提出了华南双季稻超高产育种抽穗期理想形态指标分别为:早季株高90~105 cm;每蔸茎数11~12条;剑叶长35~40 cm;剑叶宽2.1~2.2 cm;倒2叶长、宽为46~50 cm和1.8~2.1 cm;倒3叶长、宽为59~64 cm和1.4~1.9 cm;剑叶开张角7°~14°;倒2叶、倒3叶开张角为18°和20°~33°.晚季株高95~100 cm;每蔸茎数9~15条;剑叶长30~41 cm;剑叶宽1.8~2.0 cm;倒2叶长、宽为53~61 cm、1.3~1.8 cm;倒3叶长、宽为52~58 cm、1.2~1.5 cm;剑叶开张角9°~19°;倒2叶、倒3叶开张角为15°~37°、16°~49°.同时测定了参试材料的主要生理性状,并对华南双季稻超高产育种抽穗期的适宜生理指标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产水稻 形态性状 理想株型 双季稻 抽穗期 华南地区 生理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用量对双季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79
19
作者 王秀斌 徐新朋 +4 位作者 孙刚 孙静文 梁国庆 刘光荣 周卫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79-1286,共8页
试验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7个氮肥用量(N 0、60、120、180、240、300和360 kg/hm2),研究了江西省高产田、中产田和低产田双季稻最佳施氮量,以及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产量、氮肥贡献率、土壤氮素依存率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产... 试验采用田间小区试验,设置7个氮肥用量(N 0、60、120、180、240、300和360 kg/hm2),研究了江西省高产田、中产田和低产田双季稻最佳施氮量,以及不同施氮水平对水稻产量、氮肥贡献率、土壤氮素依存率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低产田、中产田和高产田分别在施氮量为120、180和240 kg/hm2处理取得高产;氮肥贡献率在低产田和中产田上大于高产田,且分别在施氮处理为N 120、180和240 kg/hm2达到最大;土壤氮素依存率为高产田>中产田>低产田,且在一定范围内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土壤氮素依存率逐渐降低;氮肥吸收利用率为低产田>中产田>高产田,氮肥农学效率、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低、中、高产田间差异不大。高、中、低产田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偏生产力随氮肥用量增加而降低,而氮肥生理利用率各施氮处理间变化不大。综合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得出,低产田、中产田和高产田双季稻适宜施氮量分别为N 120、180和240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产田 双季稻 产量 氮肥施用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稻旺壮重栽培法的理论与技术 被引量:6
20
作者 邹应斌 屠乃美 +4 位作者 李合松 黄见良 黄升平 张杨珠 肖铁光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4期241-244,共4页
提出并论述了适合于中国南方双季稻区推广应用的旺壮重栽培法的理论与技术 ,指出中秆大穗品种比矮秆多穗品种更具有高产潜力 。
关键词 双季稻 高产栽培 旺壮重栽培法 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