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7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吴越地域文学的起源与生成
1
作者 项义华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1-143,155,160,161,共16页
学界以往将一些从古籍中辑录的文本当作浙江上古时期的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并将其视为浙江文学的两大源头。然而,前者中有的是从楚地流传过来的时代特征不明的歌谣,有的是汉人仿楚辞体为书中人物代拟的诗赋,并不是浙江上古时期的原始歌... 学界以往将一些从古籍中辑录的文本当作浙江上古时期的原始歌谣和神话传说,并将其视为浙江文学的两大源头。然而,前者中有的是从楚地流传过来的时代特征不明的歌谣,有的是汉人仿楚辞体为书中人物代拟的诗赋,并不是浙江上古时期的原始歌谣;后者则大多是从中原发端的大禹神话在越地的延伸和衍生。作为中国地域文学中比较晚起的一个分支,吴越文学事实上并不是在先越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而是在吴越文化接受楚文化和中原文化影响进而逐渐汉化的过程中形成的。而其地域特色的彰显,则有赖于作者的在地书写实践和对地域文化主体性的发掘。就文本形态而言,吴越文学发轫于汉初吴人辞赋,是南北文学交汇融合的产物。而东汉时期出自越地的一批文人著述,尤其是《吴越春秋》,则更加充分地吸收融合了南北两大文学传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语言。这些作品通过书写吴越历史传奇,展现了吴越文化的主体性,是吴越文学初步成形的一个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吴越文学 原始歌谣 神话传说 文化融合 在地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寓文人的离散心理与边疆风物书写——以《粤西诗载》为中心
2
作者 张啸 吕忠山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5,154,共12页
清代《粤西诗载》作为边疆文学经典,系统收录了流寓文人的诗作,为考察边疆风物叙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提供了关键文本。广西地域奇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让这些流寓作家产生不同于中原地区的离散心理,流寓作家通过诗歌把这种离散心... 清代《粤西诗载》作为边疆文学经典,系统收录了流寓文人的诗作,为考察边疆风物叙事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构提供了关键文本。广西地域奇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让这些流寓作家产生不同于中原地区的离散心理,流寓作家通过诗歌把这种离散心理表达出来,构成广西的风物书写。流寓文人关于广西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描绘也为后人了解古代广西风物和诗人自身的心路历程提供了窗口。流寓带来的离散,对广西在文学、地域文化和民族融合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既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文学见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西诗载 流寓文人 离散心理 风物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美为美”:从出土文献论先秦儒家“美”的建构——以“郭店简”与“上博简”为中心的讨论
3
作者 曾振宇 林蕴臻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7,共13页
“美”贯穿“由巫入礼”的全过程,体现“连续性”的思想形态,是建构先秦思想文化谱系的核心观念。然“郭店简”与“上博简”等出土文献中的“美”思想,学界鲜有论述。以《天子建州》“不美为美”“美为不美”的论说为切入点,儒简所论“... “美”贯穿“由巫入礼”的全过程,体现“连续性”的思想形态,是建构先秦思想文化谱系的核心观念。然“郭店简”与“上博简”等出土文献中的“美”思想,学界鲜有论述。以《天子建州》“不美为美”“美为不美”的论说为切入点,儒简所论“美”呈现三个维度的意涵:其一从自然之维看,“美”指美质,表示真情实感的流露与依循天道的顺物。简文以“阴阳”同“文武”对照指示美的发生逻辑在于天道,说明“不美为美”是以推崇本然无饰的自然美体现反本修古的思想。其二,从人道之维看,“美”指文质中道、尚文尚质的人文美,遵循“体其义而节文”的美的规律说明“美”依境而生的非现成性。其三,从价值之维看,“美”是人性能力的完满显现,美感是具有悦乐特性的道德情感。简文围绕“义”的价值判断论证美善关系,强调人格的善与人格的美存在差异,礼乐是实现“美善合一”的进路,君子人格代表“美善合一”的最终达成。通过与孔孟论说相较,儒简思想的过渡性及先秦儒家“美”思想转承的真实面貌可以逐步展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店简 上博简 礼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疆岳驴人工授精情期受胎率的因素分析
4
作者 张国庭 王琼 +8 位作者 托乎提·阿及德 阿米那木·买买提 肉孜·吐鲁甫 依布热依木·吾布力 帕热哈提江·吾甫尔 努尔尼萨·莫拉尼孜 阿布来提·苏来曼 阿力木·艾买提尼亚孜 肖海霞 《草食家畜》 2025年第3期1-5,共5页
【目的】旨在探寻一种经济、高效、合理的人工授精方法,以提高疆岳驴的情期受胎率,试验针对影响疆岳驴人工授精情期受胎率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方法】以疆岳驴繁殖母驴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发情期内授精次数、末次输精与排卵时... 【目的】旨在探寻一种经济、高效、合理的人工授精方法,以提高疆岳驴的情期受胎率,试验针对影响疆岳驴人工授精情期受胎率的关键因素进行了研究分析。【方法】以疆岳驴繁殖母驴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发情期内授精次数、末次输精与排卵时间间隔、授精剂量及稀释液种类四个关键因素对情期受胎率的影响。【结果】人工授精1次的情期受胎率极显著低于人工授精2—7次的情期受胎率(P<0.01);排卵后末次人工授精距离排卵时间间隔0—24 h的情期受胎率显著低于排卵前末次人工授精距离排卵的时间间隔为24—48 h的情期受胎率(P<0.05);1 mL原精液子宫角细管授精的情期受胎率极显著低于5 mL原精液子宫体授精的情期受胎率(P<0.01)。【结论】在一个发情期内,进行2—7次人工授精,排卵前末次人工授精距离排卵的时间间隔为24—48 h,以及输入较多的精子数等措施均可提高疆岳驴繁殖母驴的情期受胎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疆岳驴 人工授精 情期受胎率 授精次数 授精间隔时间 授精剂量 稀释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窑遗址出土青瓷的物化组成与制备工艺的对比研究
5
作者 赵可心 王芬 +4 位作者 罗晨琛 朱建锋 任肇 王莹 王甜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6-66,共11页
为揭示晋代先越窑和唐五代越窑出土青瓷制备工艺的异同,采用超景深光学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色度仪、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比分析了晋代与唐五代越窑青瓷胎釉的微观结构、化学组成、釉中着色元素价... 为揭示晋代先越窑和唐五代越窑出土青瓷制备工艺的异同,采用超景深光学显微镜、X射线荧光光谱仪、色度仪、紫外–可见–近红外分光光度计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比分析了晋代与唐五代越窑青瓷胎釉的微观结构、化学组成、釉中着色元素价态及配位,揭示了晋代与唐五代青瓷胎釉的原料特征与釉面呈色的异同。研究结果表明:(1)晋代青瓷胎中呈色元素Ti、Fe含量比唐五代的高,这是导致前者胎色灰黄而后者胎色为浅灰的一个原因。(2)二者釉中Ca含量均较高(12.0~16.4 wt%),属于高钙釉,同时唐五代釉中P、Mg元素含量比晋代的高,这说明唐五代时期可能广泛使用了草木灰作为助熔剂。(3)晋代青瓷呈黄绿色,唐代青瓷呈青偏黄色,五代青瓷呈绿色,是由于晋代,唐代和五代釉中的Fe^(2+)含量依次升高,致使釉色中绿色占比依次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窑遗址 青瓷 化学组成 微观结构 原料特征 釉呈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贮藏温度下鲜切芋艿的品质变化及其货架期预测模型
6
作者 陈琳 连伊阳 +5 位作者 陈琳琳 章敏 朱志远 陈炳智 傅海庆 江玉姬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31,共11页
为改善鲜切芋艿贮藏期间的感官品质,以永定‘六月红'芋艿为试材,探究不同贮藏温度对L-抗坏血酸(L-ascorbic acid,AA)联合超声(ultrasound,US)处理鲜切芋艿品质及货架期的影响。采用质量分数2%的AA溶液浸泡试材15min后,进行US处理,... 为改善鲜切芋艿贮藏期间的感官品质,以永定‘六月红'芋艿为试材,探究不同贮藏温度对L-抗坏血酸(L-ascorbic acid,AA)联合超声(ultrasound,US)处理鲜切芋艿品质及货架期的影响。采用质量分数2%的AA溶液浸泡试材15min后,进行US处理,分析贮藏期间4个不同贮藏温度(4、9、15、25℃)对处理鲜切芋艿品质的影响,并据此建立鲜切芋艿的货架期预测模型。结果表明:经AA联合US处理的鲜切芋艿在4℃低温下能明显延缓品质劣变,主要体现在抑制褐变度和失重率增加,减缓硬度和pH值下降,保持细胞膜完整性和较高的感官评分,延长贮藏期等方面。通过动力学模型结合Arrhenius方程对芋艿货架期进行预测,其实测值与预测值之间的相对误差均在±10%以内,所建模型可有效预测鲜切芋艿在4~25℃温度范围内的货架期。综上,经AA联合US处理后的鲜切芋劳最佳贮藏温度为4℃,其在该条件下的货架期为20d,研究结果为鲜切芋艿的贮藏保鲜和销售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月红’芋艿 L-抗坏血酸 超声 贮藏品质 货架期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王莽作乐看两汉雅乐的价值取向
7
作者 刘颖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5,I0002,共8页
受传统史观的影响,王莽的雅乐制作长期被忽视甚至抹黑。实际上,王莽制乐是两汉之交礼乐文化建设的一环,在西汉至东汉雅乐价值取向的流变中较为特殊。首先,王莽的音乐制作从理论的建设、政治伦理意义的建构、乐舞的改革与实践三个维度展... 受传统史观的影响,王莽的雅乐制作长期被忽视甚至抹黑。实际上,王莽制乐是两汉之交礼乐文化建设的一环,在西汉至东汉雅乐价值取向的流变中较为特殊。首先,王莽的音乐制作从理论的建设、政治伦理意义的建构、乐舞的改革与实践三个维度展开,将乐教真正提升到国家政治的层面。其次,王莽作乐与其对于郊祀、宗祀两大国家祭典的建设有密切的关系,礼乐复古的成功为王莽篡位铺下了坦途,但对稽古的狂热最终又导向他政治的失败,他的音乐制作也随之成为历史的尘埃。王莽作乐对于西汉儒家复古思潮的迎合、西汉帝王与士人的雅乐观存在的矛盾的化解,以及对东汉雅乐的潜在影响,使其在两汉雅乐的发展中起到不容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莽 乐经 礼仪 雅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宋儒王说墓志疑案考——兼谈墓志作为“地方文献”的史料价值
8
作者 张亦冰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4-154,160,共12页
墓志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学者利用墓志时,主要着眼于其内容的史料价值以及作为文本和葬具的形成过程,关注墓志形成与刊刻年代的人物史事,但较少将墓志视作“地方文献”,探讨其发现、典藏、流传与地域社会文化的关联。本文聚... 墓志是中国古代历史研究的重要资料。学者利用墓志时,主要着眼于其内容的史料价值以及作为文本和葬具的形成过程,关注墓志形成与刊刻年代的人物史事,但较少将墓志视作“地方文献”,探讨其发现、典藏、流传与地域社会文化的关联。本文聚焦北宋鄞县儒士王说墓志拓片与宗谱录文之间的文字差异,通过梳理墓志发现与流传过程,推断文本差异的成因及与地方文献的关系。王说墓志谱本、拓本等不同“版本”的出现,源于晚清王说墓盗掘案的诉讼波折与舆论风潮。墓志原石被毁后,内容不完整的录文抄件流传于世,而宁波地方士绅编纂乡邦文献与整理乡贤掌故,王氏后裔为宗族建设而编纂族谱,金石藏家传布与收藏拓片,均不同程度地利用墓志录文,从而影响了族谱、方志及石刻拓片的面貌。本研究意在说明,学者除了以墓志校订明清地方文献、爬梳宋元史事外,还应重视墓志史料本身的“地方性”,即将其发现、典藏、流传置于地域社会环境中,思考文献生成与流传同宗族建设、地方文化传统构建的密切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墓志 地方文献 地域社会 宋代 王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应与层次:粤语东莞企石话的小称变调
9
作者 刘燕婷 武大真 《语言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2-412,共11页
东莞市企石镇的粤语(下称"企石话")存在35和55两种小称变调,二者不论在语音形式还是语法功能上,都和广州话、东莞莞城话的35和55变调无甚差别。然而,就辖词范围而言,企石话的小称变调却跟广州话、莞城话均有较大不同。文章首... 东莞市企石镇的粤语(下称"企石话")存在35和55两种小称变调,二者不论在语音形式还是语法功能上,都和广州话、东莞莞城话的35和55变调无甚差别。然而,就辖词范围而言,企石话的小称变调却跟广州话、莞城话均有较大不同。文章首先梳理企石话的小称变调跟广州话、莞城话的对应情况,其后结合企石话内部以及东莞各地方言的事实,论证当地的35和55变调大致分属两个不同的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莞粤语 小称变调 方言比较 历史层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佗与大食国宝珠——晚唐《传奇·崔炜》的海上丝绸之路记忆
10
作者 陈烨轩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19,共11页
在晚唐裴铏《传奇·崔炜》中,落魄的贵公子崔炜在贞元年间的广州历经系列奇遇。其中讲到崔炜在南越王赵佗墓中获赠宝珠,后经波斯胡揭秘为赵佗派人从大食国盗取来的阳燧珠。崔炜于是将它卖与波斯胡,使之回归故土。阳燧珠可考为唐代... 在晚唐裴铏《传奇·崔炜》中,落魄的贵公子崔炜在贞元年间的广州历经系列奇遇。其中讲到崔炜在南越王赵佗墓中获赠宝珠,后经波斯胡揭秘为赵佗派人从大食国盗取来的阳燧珠。崔炜于是将它卖与波斯胡,使之回归故土。阳燧珠可考为唐代史传中的火珠、火齐珠。大食国即唐朝人对阿拉伯帝国的称呼。阿拉伯帝国形成于公元7世纪,公元前3世纪的赵佗自然不可能派人去大食国求取宝珠,故这是将唐后期海上贸易的现实嫁接于古老历史传说而形成的新故事。现代的考古工作证实了南越国时代广州繁华的海上贸易。南越国海上贸易的传说在晚唐依然得到流传,这说明南越国的历史仍印刻在地方社会的记忆之中。同时广州不绝如缕、在唐后期发扬光大的海上贸易,给予传说新的改编元素。具有道教徒背景的裴铏,为其赋予了仙传色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裴铏 赵佗 南越国 波斯胡 海上丝绸之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真山四号墩看吴越地区战国秦汉之际的葬俗转型
11
作者 黄一哲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6-84,共9页
本文以对真山四号墩内5座墓葬的分析为切入点,指出吴越地区墓葬葬俗自战国末年始发生了三次转型,体现在随葬品器形、器类、质地、摆放位置等各方面。而这三次转型正对应着该地区楚统、秦统和汉统的三个时期。
关键词 吴越地区 真山四号墩 楚墓 秦墓 汉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国两晋时期越窑蟾蜍水盂的造型演变与文化内涵
12
作者 陈宁 曾宝宝 《中国陶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74,共10页
蟾蜍水盂是三国两晋时期越窑的代表性产品,造型精巧,装饰精美。系统梳理了三国、西晋、东晋时期越窑蟾蜍水盂的各种造型并总结了器物造型的特征,认为其造型演变经历了初创、成熟、衰落三期,表现为整体高度、堆塑所处位置、堆塑形象及堆... 蟾蜍水盂是三国两晋时期越窑的代表性产品,造型精巧,装饰精美。系统梳理了三国、西晋、东晋时期越窑蟾蜍水盂的各种造型并总结了器物造型的特征,认为其造型演变经历了初创、成熟、衰落三期,表现为整体高度、堆塑所处位置、堆塑形象及堆塑细部造型等方面的变化。其造型背后蕴含的文化内涵与此时社会的审美风尚、时代的思想观念、民众的美好愿景等因素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蟾蜍水盂 越窑 造型演变 文化内涵 三国两晋时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初礼书《頖宫礼乐全书》考论——以日藏本二种为核心
13
作者 宋忻怡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0-161,共12页
作为清顺治年间编纂留存的唯一一部礼书,张安茂《頖宫礼乐全书》尚未引起足够关注。该书存有三个版本,其中两部藏于日本,且皆为孤本。日本大阪府立中之岛图书馆藏乐英堂藏板,为张安茂家刻本,且为该书初印本。日本东北大学图书馆狩野文... 作为清顺治年间编纂留存的唯一一部礼书,张安茂《頖宫礼乐全书》尚未引起足够关注。该书存有三个版本,其中两部藏于日本,且皆为孤本。日本大阪府立中之岛图书馆藏乐英堂藏板,为张安茂家刻本,且为该书初印本。日本东北大学图书馆狩野文库藏本,系乐英堂本之修订版。国内通行版本十六卷,《中国古籍总目》记为顺治十三年刊本一种,为三部版本中最晚出者。日藏本收录张缙彦《序》、张安茂《缘起》等,未见国内版本收录。各版本卷首诸序之间有颇多异文,可供辑佚、校勘。该书东传日本,或与江户时代幕府释奠变革相关,两部版本藉此得以避开清初及晚清战乱,保存至今。是书为纂辑类著作,详实记录了清乾隆以前释奠礼的情况,对于清初礼乐研究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反映了清代“绍续明礼”的文化面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頖宫礼乐全书》 日藏本 版本源流 张安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缫小Yue丝片回潮率的探讨
14
作者 傅雅琴 李美琪 《丝绸技术》 1992年第S11期14-15,共2页
关键词 立缫 yue丝片 回潮率 缫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形色之美与文化基因:古代越窑青瓷茶具对日影响与当代发展策略 被引量:1
15
作者 万剑 张毅威 +1 位作者 张杰 王娟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1-630,共10页
中国瓷器艺术是世界文化之瑰宝,是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地区间传播与融合的典型案例,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之一。越窑青瓷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瓷器,历来以“形制简约”“色泽青雅”“纹样吉祥”的艺术特征而备受赞誉,... 中国瓷器艺术是世界文化之瑰宝,是中华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各地区间传播与融合的典型案例,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之一。越窑青瓷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瓷器,历来以“形制简约”“色泽青雅”“纹样吉祥”的艺术特征而备受赞誉,并早在两汉时期即通过丝绸之路走向世界,为中华民族传统陶瓷文化与美学精神的推广、传播做出巨大贡献。其中,越窑青瓷茶具对日本陶(瓷)制茶具文化的影响尤深。伴随着越窑青瓷的大量传入,日本的制陶(瓷)工艺不仅获得革命性提升,更在器形、釉彩、纹样等方面深受中国传统造物美学的影响与熏陶,推动了日本陶瓷文化的长足发展。这一文化交流、共融的史实案例对当代越窑青瓷的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亦具有深刻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窑青瓷 茶器 日本 艺术交流 造物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盛唐之际的诗坛交谊与诗名评骘:以杜审言诗名升降为核心
16
作者 王伟 倪超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7-156,F0002,共11页
杜审言名列“文章四友”是初盛唐之际诗名并列传播文化现象的代表之一,但这一诗名组合缺乏足够的史料支撑。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对此并未言及,杜审言与李峤、苏味道的身份地位也不相匹配。《新唐书》载杜审言的交往时间更是有误。... 杜审言名列“文章四友”是初盛唐之际诗名并列传播文化现象的代表之一,但这一诗名组合缺乏足够的史料支撑。宋之问《祭杜学士审言文》对此并未言及,杜审言与李峤、苏味道的身份地位也不相匹配。《新唐书》载杜审言的交往时间更是有误。相较而言,张说关于李峤、崔融、薛稷、宋之问的文学评论更能体现当时诗坛的实际情况;而“文章四友”中缺少薛稷、宋之问,与当时诗名评骘的真实史貌不符。因此,《新唐书》是基于推崇杜甫的文化需求而塑造了“文章四友”,杜审言诗名由此逐渐升高,至明代更被胡应麟推为律诗之宗。“文章四友”和张说诗评的排序,反映出杜审言、张说与李、崔、苏、薛、宋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不同友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审言 文章四友 张说 杜甫 宋之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范蠡规划越国新都蠡测
17
作者 武廷海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共5页
都城是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都城规划设计是关系立国立都的大事。春秋末期,吴越两国争霸,结怨相伐,筑城为据。公元前490年,吴王夫差释放了越王勾践,勾践归国后,委托范蠡建设新都。范蠡利用今绍兴府山南麓兴建山阴小城,接着又在小城东侧... 都城是国家的政治文化中心,都城规划设计是关系立国立都的大事。春秋末期,吴越两国争霸,结怨相伐,筑城为据。公元前490年,吴王夫差释放了越王勾践,勾践归国后,委托范蠡建设新都。范蠡利用今绍兴府山南麓兴建山阴小城,接着又在小城东侧兴建大城。根据东汉时赵晔撰《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第八》的描述,对越国新都进行规画复原,揭示规划设计的思想观念与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越国都城 城郭 规画复原 规划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文化视阈下余姚土布制作技艺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励清 鲁佳亮 +2 位作者 苏淼 潘爱芬 王迪佳 《丝绸》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0-119,共10页
余姚土布以其精巧的制作技艺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江浙纺织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具有浓郁地域文化意蕴的财富。文章从文化的视角入手,以现存的余姚土布及机具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研究、田野实地调研、实例阐述、图文分析等手段解读余... 余姚土布以其精巧的制作技艺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江浙纺织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具有浓郁地域文化意蕴的财富。文章从文化的视角入手,以现存的余姚土布及机具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资料研究、田野实地调研、实例阐述、图文分析等手段解读余姚土布制作技术与艺术特征:首先提出越地优越的种植条件、浓郁的商业气氛与质朴顽强的越人性格铸就了余姚土布的辉煌历史;接着分析了越文化“致用”“贯通”的思想孕育出余姚土布制作机具尚实致用而与时俱进、制作工序讲求分工合作的特性;最后解析了余姚土布“求真务实、求新趋变”的纹样特征,合“礼”适“度”的用色法则,以及崇神重情的土布礼俗,呈现了越地独有的人文气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布 余姚 越文化 手工棉纺织 技艺 艺术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礼宜乐和:礼乐文明之枢机——从教化维度对中华文明韧性之根由的探赜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自慧 徐佰义 唐亚萍 《哲学分析》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7-131,198,共16页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为什么富有韧性和生命力?从文化上说,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源于其独特的礼乐文明模式,特别是礼乐教化所蕴含的礼宜乐和的内在机理。... 中华民族有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中华文明为什么富有韧性和生命力?从文化上说,中华文明的强大生命力源于其独特的礼乐文明模式,特别是礼乐教化所蕴含的礼宜乐和的内在机理。从理论维度看,礼乐教化之机理可以溯源至《周易》中“文明以止”的思想,中国古代圣哲基于对人类自身有限性的洞察,以天人合一为依据,提出了“文明以止”的中国方案,陶铸了中华文明“因时而中”“合宜而止”的精神特质,使中华民族规避了极端化思维的“偏伤”。从实践维度看,先秦儒家通过“文之以礼乐”找到了“文明以止”的路径和方法;通过“礼之用,和为贵”澄明了礼的本质;通过“礼别异,乐合同”以及“中和位育”,昭示了礼宜乐和的文明枢机,揭橥了中华民族不勉而中、保合太和、生生不已之奥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礼宜乐和 礼乐文明 文明以止 礼乐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织补理念的赣粤古道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模式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颜琪 李媛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3期179-184,191,共7页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赣粤古道面临古道遗产被损毁、沿线传统聚落格局破坏、聚落搬迁消亡等问题,如何协调赣粤古道沿线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成为关键。引入织补理论,遵循“织补碎片选取—织补骨架搭接—织补网络耦合”的流程,以空间技术... 随着城镇化的进程,赣粤古道面临古道遗产被损毁、沿线传统聚落格局破坏、聚落搬迁消亡等问题,如何协调赣粤古道沿线区域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成为关键。引入织补理论,遵循“织补碎片选取—织补骨架搭接—织补网络耦合”的流程,以空间技术手段对相关地理和文本信息进行深入挖掘,梳理出赣粤古道线路的1条主线及6条支线,并根据赣粤古道遗产体系的遗产要素类型收集线路周边织补碎片;通过机器学习对区域内所有遗产进行识别,基于朴素贝叶斯公式的决策算法,聚类筛选出了7个主要的历史文化主题:沟通“江湖陆海”的南北商贸线路、红色文化遗产线路、客家迁徙之旅、古代宦游之路等主题线路,以此来搭建织补骨架。在此基础上提出织补策略:凸纹织—文脉显露、提花织—节点提升、平纹织—风貌协调、染色提亮—活态保护,从而织补古驿道文化遗产网络,最终达到古驿道整体性保护和活态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粤古道 织补理念 沿线聚落 线性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