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7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耕地水产养殖非粮化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基于GTWR的实证
1
作者 高原 田莉 +1 位作者 黄安 崔雨桐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25-3141,共17页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计,是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防止过度非粮化是近年耕地保护和农业发展的重要策略及挑战。基于遥感影像对水产养殖非粮化斑块进行识别,采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建构中国县级水产养殖非粮化空间格局,从农业区、粮食分...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计,是经济和社会稳定发展的前提。防止过度非粮化是近年耕地保护和农业发展的重要策略及挑战。基于遥感影像对水产养殖非粮化斑块进行识别,采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建构中国县级水产养殖非粮化空间格局,从农业区、粮食分区、省级行政区等多维度分析非粮化时空演化差异,采用GTWR模型探索水产养殖非粮化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1)近25年来,全国耕地水产养殖非粮化现象显著,总体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2)非粮化在110°E—120°E和20°N—30°N最为集中,东北、长江中下游、珠三角地区有较为显著的集聚区,其中长江中下游集聚区涉及的县市最多,范围最广。(3)从农业区尺度来看,长江中下游干流平原丘陵区的水产养殖非粮化在20年来持续处于较高水平;粮食主产区的非粮化现象显著,25年来持续增长,到2015—2020年期间,占比达到80.2%;江苏省、湖北省、广东省和安徽省的水产养殖非粮化情况较为严重。(4)水产养殖非粮化受到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耕地及农业发展情况和淡水养殖状况4个方面影响。高程为负向影响,人口、财政收支比的提升在全国大部分县市都对非粮化有促进作用,耕地面积为正相关。耕地非农化在东部和西部大部分地区为正影响,淡水养殖产量的增加会促进非粮化现象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粮化 水产养殖 时空特征 影响因素 耕地利用与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高精度耕地识别模型构建--以甘肃省张掖市为例
2
作者 麦晶晶 冯琦胜 +5 位作者 王瑞泾 封森耀 金哲人 张忠雪 梁天刚 金加明 《草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9-162,共14页
耕地是农业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问题重要的物质基础,耕地的准确识别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构建高精度的耕地识别模型,本研究基于空间云计算平台使用Sentinel-1/2数据,构建不同特征类型组合,通过特征重... 耕地是农业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问题重要的物质基础,耕地的准确识别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了构建高精度的耕地识别模型,本研究基于空间云计算平台使用Sentinel-1/2数据,构建不同特征类型组合,通过特征重要性分析对耕地识别特征进行筛选,形成最优特征集合,使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和分类回归树(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模型对甘肃省张掖市2021年度的耕地进行识别,同时对比分析了各分类器的分类精度。结果表明,使用植被指数特征、雷达特征和地形特征的特征类型组合能够把分类精度提升到91.32%;在研究区耕地识别中表现较好的特征有海拔(elevation)、雷达VH极化通道及归一化水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NDWI)等;在张掖市耕地识别中,RF算法优势明显,总精度达90.04%,Kappa系数为0.79,基于RF模型得到的张掖市耕地面积为58.5万hm^(2),面积占比为15.4%。本研究实现了张掖市耕地的精确识别,可为该地区耕地制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识别 机器学习 随机森林 哨兵卫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天-地-谱”耕地套种林木的离散图斑核查路径最优化规划算法
3
作者 施贵刚 杜晓雪 +3 位作者 潘彦希 邹涛 高阳 刘航 《测绘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23-127,136,共6页
本文深入探讨了基于“空-天-地-谱”技术的耕地套种林木现状智能研判中的关键问题,即离散图斑核查路径的最优化规划算法。在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人工智能知识图谱及GIS等多源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3种智能路径规划方法,并分析了其... 本文深入探讨了基于“空-天-地-谱”技术的耕地套种林木现状智能研判中的关键问题,即离散图斑核查路径的最优化规划算法。在融合卫星遥感、无人机航拍、人工智能知识图谱及GIS等多源数据的基础上,提出了3种智能路径规划方法,并分析了其各自的优势,该方法旨在提高耕地套种林木现状核查的效率与准确性,为自然资源调查监测及耕地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套种林木 离散图斑 蚁群算法 DIJKSTRA算法 A^(*)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
4
作者 廖艳梅 尹林江 +3 位作者 蒙友波 韩敏 张慧 罗洁琼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6期72-80,共9页
以市州、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贵州省2020年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并借助普通最小二乘法、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讨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20年贵州省耕地“非粮化”面积达9331.88 km^(2)。贵阳市、铜仁市... 以市州、县域为研究单元,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贵州省2020年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特征,并借助普通最小二乘法、地理加权回归方法探讨其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20年贵州省耕地“非粮化”面积达9331.88 km^(2)。贵阳市、铜仁市、遵义市、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和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耕地“非粮化”率较高,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最低;从耕地“非粮化”面积看,各市州整体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县域耕地“非粮化”率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中部县域,冷点区主要分布在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台江县和榕江县;耕地“非粮化”面积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东北部、西部县域,冷点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中部、东部县域。人均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乡村从业人员数量、喀斯特面积占比的抑制效应以及交通用地占比、海拔的正向驱动效应在空间上均呈现梯度变化的特征。受农户主体属性、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贵州省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异明显,影响因子空间异质性显著,可根据各地差异性,因地制宜采取措施抑制耕地“非粮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非粮化” 空间分异特征 影响因素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entinel-2和Landsat卫星时序数据的耕地撂荒识别 被引量:6
5
作者 欧阳许童 张璇 +2 位作者 李维庆 刘娟 刘卓圣 《测绘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57-62,共6页
充足的粮食供应是当下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之一,撂荒作为耕地边际化的极端表现,对其开展监测对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至关重要。本文以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为研究区域,通过GEE平台,使用Sentinel-2和Landsat 7、8数据构建时序数据集... 充足的粮食供应是当下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之一,撂荒作为耕地边际化的极端表现,对其开展监测对保障耕地数量和质量至关重要。本文以四川省南充市营山县为研究区域,通过GEE平台,使用Sentinel-2和Landsat 7、8数据构建时序数据集,计算NDVI、EVI、NDWI、BSI、MSI等指数,分别利用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法提取耕地撂荒,总分类精度为73.76%,Kappa系数为0.68,针对耕地撂荒最佳提取效果,F_(1)得分为0.6911。本文方法对山地丘陵地区耕地撂荒监测有较大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撂荒 时间序列 Sentinel-2 landSAT 支持向量机 随机森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辽河平原区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 被引量:2
6
作者 刘洪彬 王红红 +1 位作者 金子位 潘春玲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420-1431,共12页
探索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是耕地保护的前提,分析下辽河平原区2000—2020年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可以为该地区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与防止耕地非农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 探索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驱动机制是耕地保护的前提,分析下辽河平原区2000—2020年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机制,可以为该地区耕地保护政策的制定与防止耕地非农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5个时期的土地利用数据,以下辽河平原区为研究区域,结合社会经济数据,运用ArcGIS 10.2空间叠加分析,计算耕地非农化面积,采用重心迁移模型、核密度分析、地理探测器等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方法,揭示下辽河平原区耕地非农化特征及其演变趋势,并探讨其耕地非农化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下辽河平原区耕地非农化面积和非农化率呈现周期性波动,耕地非农化总面积为2201.52 km^(2),耕地非农化率为7.11%。2)在空间分布上,耕地非农化的重心主要从辽中区向东北方向迁移至于洪区,下辽河平原区耕地非农化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核密度最大值1657.3,主要在于洪区、浑南区、沈北新区、苏家屯区附近;耕地非农化的次集中区域为新民市和昌图县,其核密度最大值分别为1033.18和1018.49。3)在驱动因素上,耕地非农化驱动因素影响依次为农业机械总动力>户籍人口>城镇人口>固定资产投资>第三产业增加值>GDP>粮食产量>第二产业增加值,交互作用探测器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关系。综合来看,耕地非农化是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复杂结果。鉴于此,本文建议通过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规模、挖掘农村居民点利用潜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措施治理耕地非农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重心迁移模型 核密度分析 地理探测器 下辽河平原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及动态趋势研究——以安徽省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法威 吴潇竞 郭珍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61,共12页
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把握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动态趋势,对保障粮食供给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GeoDa和Matlab软件,提取安徽省1995—2020年耕地非农化数据,在县域尺度上,采取探索... 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物质基础,把握耕地非农化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动态趋势,对保障粮食供给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安徽省为研究对象,基于ArcGIS、GeoDa和Matlab软件,提取安徽省1995—2020年耕地非农化数据,在县域尺度上,采取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研究耕地非农化时空演变特征,运用MarKov链分析耕地非农化的动态演变趋势,为合理管控耕地非农化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安徽省耕地非农化面积高值区主要位于安徽省中部(合肥都市圈)重点发展区,低值区主要集中在安徽省北部和南部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空间集聚性呈先减后增再减趋势,集聚效应逐渐减弱,冷热点区在空间上形成了“块状热点集群”和“点状冷点集群”。安徽省县域耕地非农化水平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不同等级间不够稳定,易发生转移;等级转移基本发生在相邻类型之间,较少出现“跳跃式”转移;考虑空间因素后发现,相邻县区差异化的耕地非农化水平对本县区发生等级转移的概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空间溢出效应增强,维持原等级的概率越低,更易发生转移;等级转移的概率同时受空间滞后类型和初始等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农化 时空演变 动态趋势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MARKOV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流域(云南区段)耕地非粮化空间格局及驱动因素 被引量:8
8
作者 石婕妤 吴秀芹 董贵华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3-904,共12页
为厘清中国西南典型丘陵山区的耕地非粮化态势并提供针对性的管控策略,以三江流域(云南区段)为研究区,探究该地区非粮化的空间格局及驱动因素,从耕地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因素和农业投入因素3个角度来识别非粮化的驱动力,划分非粮化的驱... 为厘清中国西南典型丘陵山区的耕地非粮化态势并提供针对性的管控策略,以三江流域(云南区段)为研究区,探究该地区非粮化的空间格局及驱动因素,从耕地资源禀赋、社会经济因素和农业投入因素3个角度来识别非粮化的驱动力,划分非粮化的驱动类型,得到如下结果表明。1)2019年三江流域(云南区段)非粮化总面积为100.41万hm^(2),非粮化率均值为34.69%,其中金沙江流域中各县级单元的非粮化程度明显高于怒江和澜沧江流域。2)粮食单位产出量、乡村人口占比、坡度和人均耕地面积是耕地非粮化的重要驱动因子。3)耕地非粮化的驱动类型可划分为资源驱动型、劳动力驱动型和经济驱动型,其中劳动力驱动型是区域内主要的驱动类型,经济驱动型均为县级市或市辖区,资源驱动型主要分布在经济驱动型的周围。根据不同驱动类型的县域,寻求耕地非粮化的不同管控途径,有助于为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政策调整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粮化 随机森林 驱动类型 三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耕地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任书义 宋长青 +2 位作者 叶思菁 刘晨钰 王匡序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2-120,共9页
以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为研究区,从土壤性状和技术条件评价耕地质量,识别其主导限制因子,探索其宏观影响因素,以期为提升耕地生产力、保障高原地区粮食安全提供支撑.基于主观和客观综合赋权确定指标权重,引入随机森林(RF)方法探索区域宏... 以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为研究区,从土壤性状和技术条件评价耕地质量,识别其主导限制因子,探索其宏观影响因素,以期为提升耕地生产力、保障高原地区粮食安全提供支撑.基于主观和客观综合赋权确定指标权重,引入随机森林(RF)方法探索区域宏观自然-经济-社会因素影响.结果显示:西藏自治区和青海省耕地主要以中等地为主,面积占比为44.6%,中等地多为青海省的湟水谷地地区的坡耕地,较高的田面坡度制约了耕地高效利用.海拔和距城镇距离对于高原地区整体耕地质量具有重要影响.在多数地区,海拔与耕地质量呈现出负相关关系;距城镇距离对于耕地质量的影响存在空间差异;在藏中南和边疆带区,受到技术条件影响,高质量耕地往往布局在城市周边;在高原东北部河谷地区,邻近城市周边的耕地土壤质量更低,土壤退化更易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青藏高原 土地利用 随机森林 地理信息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耕地非农转换空间非均衡测度及空间扩散路径分析——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10
作者 李江涛 文兰娇 张安录 《生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0-119,共10页
基于武汉城市圈48个区(县)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采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测算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转换空间非均衡程度,并利用重心模型绘制基于耕地非农转换速度的分级重心曲线,分析耕地非农转换空间分布特征及时空扩散路径... 基于武汉城市圈48个区(县)2000—2020年5期土地利用变化数据,采用洛伦兹曲线、基尼系数测算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转换空间非均衡程度,并利用重心模型绘制基于耕地非农转换速度的分级重心曲线,分析耕地非农转换空间分布特征及时空扩散路径。结果表明:(1)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转换速度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总体特征。(2)耕地非农转换速度空间分异特征明显,不同时期耕地非农转换最快的区域均集中于武汉市及黄石市下辖区县。(3)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化在县域尺度上空间分布极不均衡,且非均衡程度有先下降后逐步上升的趋势,其中2005—2010年非均衡程度最低。(4)2000—2020年不同时期耕地非农转换速度分级的重心集中分布于武汉市洪山区、蔡甸区、江夏区、江岸区以及鄂州市的鄂城区。(5)武汉城市圈耕地非农化重心空间迁移方向为西北—东南—西北,其空间扩散路径整体呈现回旋状。该研究实现了武汉城市圈在县域尺度耕地非农转换方向和均衡性的动态可视化,为协调土地非均衡发展和促进区域均衡发展提供了一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非农转换 空间非均衡 重心曲线 扩散路径 武汉城市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形势下耕地资源质量分类与等别转换的应用研究——以济南市为例
11
作者 张雅芹 孔胃 +3 位作者 杜芩 吴闯 楚储 于元芬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1期43-46,共4页
以济南市为研究区域,在2021年度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改进的灰靶模型和指标赋分求和法2种等别转换方式将济南市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转换为等别数据。结果表明:改进的灰靶模型兼顾了耕地的自然本底特征和耕地的粮食产能,... 以济南市为研究区域,在2021年度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改进的灰靶模型和指标赋分求和法2种等别转换方式将济南市耕地资源质量分类成果转换为等别数据。结果表明:改进的灰靶模型兼顾了耕地的自然本底特征和耕地的粮食产能,在赋权和评价过程更为客观、科学,转换后的等别成果更为合理,济南市质量较好的耕地主要位于中部和北部平原地区以及沿黄地区,等别主要为3等和4等地,占总耕地面积的77%,符合济南市实际情况;采用指标赋分求和法转换的等别整体较为合理,但主观性较强,评价结果区域内部差异性较小。因此,改进的灰靶模型在耕地资源质量分类与等别衔接研究中应用性更强,转换成果可为耕地占补平衡与进出平衡等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质量分类 等别 成果转换 改进的灰靶模型 指标赋分求和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山区撂荒耕地精准识别及驱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程钰颖 陈文波 来洒洒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93-104,共12页
研究目的:识别典型山区芦溪县2015—2023年撂荒耕地,系统分析耕地撂荒的驱动机制,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学参考。研究方法:遥感图像解译、随机森林法、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1)采用随机森林法在土地利用类型识别中表现出高精准度,... 研究目的:识别典型山区芦溪县2015—2023年撂荒耕地,系统分析耕地撂荒的驱动机制,为保障粮食安全提供科学参考。研究方法:遥感图像解译、随机森林法、系统动力学模型。研究结果:(1)采用随机森林法在土地利用类型识别中表现出高精准度,配合撂荒耕地提取流程,可以实现撂荒耕地的高效精准识别;(2)2015—2023年芦溪县撂荒耕地面积波动明显。撂荒耕地主要分布在芦溪县西北部和新泉乡,且地块分散,新泉乡耕地撂荒期较长,而西北部耕地撂荒期较短;(3)撂荒耕地的驱动机制可以总结为农业收入水平、农业劳动力和农业保险三条主要途径。研究结论:随机森林分类方法识别山区撂荒耕地方面具有较强的应用前景。撂荒耕地的驱动机制十分复杂,可以从系统的角度全面解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撂荒耕地 影响机理 驱动机制 随机森林 系统动力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山区耕地“非粮化”空间分布特征及驱动机制研究--以平塘县为例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乐 王斌 《湖南农业科学》 2024年第8期84-88,94,共6页
基于平塘县2012年和2022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探究耕地“非粮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耕地坡度、耕地质量、道路距离、居民点距离、水源距离5个因子对耕地“非粮化”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平塘县现状耕地为30946.67 hm^(2),耕地“非粮... 基于平塘县2012年和2022年的土地利用数据,探究耕地“非粮化”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耕地坡度、耕地质量、道路距离、居民点距离、水源距离5个因子对耕地“非粮化”的驱动作用。结果表明:(1)平塘县现状耕地为30946.67 hm^(2),耕地“非粮化”面积为20046.68 hm^(2),耕地“非粮化”率为39.31%;中国天眼5 km范围内耕地“非粮化”率达到63.70%,远高于全县耕地“非粮化”率;(2)耕地“非粮化”变为林地的面积为17080.00 hm^(2),变为园地的面积为2826.66 hm^(2),两者共占耕地“非粮化”面积的99.30%;(3)随着耕地坡度增加,耕地质量降低,离居民点、道路、水源距离增加,耕地“非粮化”率均显著上升。耕地坡度、耕地质量、居民点距离、道路距离、水源距离5个因子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权重分别为0.34、0.26、0.17、0.13、0.10,其中自然条件因素对耕地“非粮化”的影响权重达0.60,是引起耕地“非粮化”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山区 耕地非粮化 驱动因子 平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2年广西林草湿地图斑监测底图处理方法
14
作者 梁艳芬 《林业调查规划》 2024年第4期7-11,共5页
森林、草原、湿地图斑监测底图的完善是2022年森林、草原、湿地图斑监测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针对国家下发的监测底图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广西地方管理的需要,提出监测底图处理思路和手段。根据广西2022年林草湿图斑监测工作操作细则要求,基... 森林、草原、湿地图斑监测底图的完善是2022年森林、草原、湿地图斑监测工作的基础和前提。针对国家下发的监测底图存在的共性问题和广西地方管理的需要,提出监测底图处理思路和手段。根据广西2022年林草湿图斑监测工作操作细则要求,基于ArcEngine二次开发技术开发辅助处理插件,实现不同调查单位监测底图统一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湿监测 监测底图 地类代码转换 ArcEngine二次开发 字段属性补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技术的武汉市2000-2020年耕地变化态势及驱动因素分析
15
作者 陈逸方 刘晨曦 +2 位作者 黄立文 顾朝军 孙奇石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1期156-163,共8页
耕地资源是土地利用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采用土地利用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随机森林分类器、单一土地动态度、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结合GIS技术,对武汉市2000-2020年耕地变化态势及驱动因... 耕地资源是土地利用方式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采用土地利用数据、遥感影像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利用随机森林分类器、单一土地动态度、主成分分析的方法,结合GIS技术,对武汉市2000-2020年耕地变化态势及驱动因素展开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近20年来耕地面积呈现随时间不断减少的变化趋势,不同区域土地利用变化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差异,且在不同时间段变化幅度存在差异。耕地主要转移方向为建设用地,增加主要来源为水域和建设用地,但流出量大于流入量,整体上表现为向其他地类转出的态势。耕地数量发生的上述变化受经济状况、人口发展、政策因素、农业生产等多种驱动因素影响。研究结果能够为武汉市耕地保护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变化 主成分分析 GIS 随机森林分类 武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用地等级折算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中的应用 被引量:32
16
作者 钱凤魁 王秋兵 +4 位作者 董婷婷 董秀茹 边振兴 贾树海 孙福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0-103,共4页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实现中国严格保护耕地的一项基本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即包括数量平衡又包括质量平衡。该研究以辽宁省为例,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基础之上,进行了辽宁省耕地各等级之间的折算系数测算,建立了耕地各等级之间... "耕地占补平衡"制度是实现中国严格保护耕地的一项基本制度,耕地占补平衡即包括数量平衡又包括质量平衡。该研究以辽宁省为例,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基础之上,进行了辽宁省耕地各等级之间的折算系数测算,建立了耕地各等级之间的折算系数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用地等级折算成果在耕地占补平衡应用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要注意各等级折算系数间的变化规律,二是要注意耕地各等级系数间的变化梯度,本研究最后提出在依据农用地等级折算系数进行补充耕地时,有必要建立所补充耕地的质量标准体系,真正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中的质量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等级折算 占补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耕地保护政策研究 被引量:59
17
作者 陈桂珅 张蕾娜 +1 位作者 程锋 郧文聚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9-43,共5页
研究目的:研究中国耕地保护的现状,构建数量质量并重的耕地保护体系。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因果分析法。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保护的现状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等级不高、分布细碎、后备资源少;(2)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耕地保护体系是严... 研究目的:研究中国耕地保护的现状,构建数量质量并重的耕地保护体系。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和因果分析法。研究结果:(1)中国耕地保护的现状是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等级不高、分布细碎、后备资源少;(2)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耕地保护体系是严守耕地红线、提升耕地等级、稳定耕地布局、严格耕地占补。研究结论:农用地分等成果是耕地质量保护的有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保护 基本农田 农用地分等 按等级折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耕地供需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65
18
作者 蔡运龙 汪涌 李玉平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1-18,31,共9页
研究目的:探讨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用地需求和满足粮食安全的耕地供给之间的消长关系及变化规律,以期为国家土地利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首先提出关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即满足粮食安全的人均耕地需求)和耕地非农化逻辑斯蒂的假... 研究目的:探讨中国城市化—工业化用地需求和满足粮食安全的耕地供给之间的消长关系及变化规律,以期为国家土地利用政策提供科学依据。研究方法:首先提出关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即满足粮食安全的人均耕地需求)和耕地非农化逻辑斯蒂的假设。然后对历年中国耕地的统计数据进行订正,重建1980—2006年耕地数据序列。据此计算了同期的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反映耕地需求和供给的对比关系),并验证耕地非农化逻辑斯蒂假设。研究结果:保障粮食安全的人均耕地需求数量逐渐降低,耕地压力指数虽先降后升但总体呈下降趋势。中国在基本满足城市化—工业化用地需求和生态退耕,因而满足粮食安全需求的耕地供给不断减少,同时人口又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粮食安全状况非但没有恶化,反而有所改善;耕地压力指数非但没有加重,反而有所减轻,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生产率的不断提高。耕地非农化逻辑斯蒂增长过程的推导和证明,显示了两个拐点分别出现在1980年和2050年,前者是从缓慢到加速的转折点;后者是从增长到停滞的转折点,保证粮食安全的耕地供给将趋于稳定。其间还有一个由加速到减缓的拐点将出现在2015年。研究结论:城市化—工业化用地需求和粮食安全用地需求可以兼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安全用地需求 最小人均耕地面积 耕地压力指数 耕地非农化 逻辑斯蒂增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农户参与的退耕还林(草)动态研究——以安塞县大南沟流域为例 被引量:21
19
作者 温仲明 杨勤科 +1 位作者 焦峰 张晓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0-94,共5页
采用参与性理论与方法对大南沟流域的退耕还林 (草 )进行调查研究。在分析不同退耕方案对农户经济、水土流失等影响的基础上 ,提出了大南沟流域退耕还林 (草 )的基本动态过程。认为参与性理论与方法能将科研人员的专业知识与农户经验很... 采用参与性理论与方法对大南沟流域的退耕还林 (草 )进行调查研究。在分析不同退耕方案对农户经济、水土流失等影响的基础上 ,提出了大南沟流域退耕还林 (草 )的基本动态过程。认为参与性理论与方法能将科研人员的专业知识与农户经验很好地结合 ,在我国目前退耕还林 (草 )等生态环境建设方面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参与性 农村评估 退耕还林 农户 陕西 安塞县 动态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耕地后备资源与规划期内数量质量并重的占补平衡分析 被引量:39
20
作者 高星 吴克宁 +3 位作者 郧文聚 唐程杰 许实 麻战洪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13-219,共7页
耕地后备资源是耕地的重要补充来源,在耕地占补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补充耕地能力上长期存在偏主观、重数量等情况。利用国土部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试点县成果,在新增耕地系数和等级折算系数的基础上提出了耕地数量与耕地数... 耕地后备资源是耕地的重要补充来源,在耕地占补平衡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在补充耕地能力上长期存在偏主观、重数量等情况。利用国土部新一轮耕地后备资源调查评价试点县成果,在新增耕地系数和等级折算系数的基础上提出了耕地数量与耕地数量质量并重的平衡测算方法,分析县域规划期内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的能力。以湖南省沅江市为例,测算至2020年实现数量平衡和数量质量平衡需开发的耕地后备资源面积。结果显示,满足耕地数量平衡需开发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为1 083.37 hm2;满足数量质量并重平衡,最低需开发耕地后备资源面积1 083.37 hm2,最高需开发1 351.65 hm2。通过测算,沅江市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可满足县域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平衡的需要,但存在较大压力,尤以数量质量并重平衡为甚。因此,明晰县域耕地后备资源补充耕地的能力有利于合理安排新增建设项目,确保实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护耕地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等级 补偿 耕地后备资源 占补平衡 等级折算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沅江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