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海省高寒草甸退化秃斑土壤风蚀规律
1
作者 越大林 李国荣 +7 位作者 童生春 隆玉翔 朱海丽 刘亚斌 李进芳 赵健赟 李希来 胡夏嵩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46,共11页
[目的]探究高寒草甸退化秃斑地土壤风蚀规律,为退化草甸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青海省河南县因高原鼠兔活动而退化形成的秃斑地作为研究对象,在9,12,15 m/s这3种风速条件下,对不同植被覆盖度(0%,20%,40%,60... [目的]探究高寒草甸退化秃斑地土壤风蚀规律,为退化草甸区的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青海省河南县因高原鼠兔活动而退化形成的秃斑地作为研究对象,在9,12,15 m/s这3种风速条件下,对不同植被覆盖度(0%,20%,40%,60%,80%)的退化秃斑地进行原位模拟风力侵蚀试验,以分析植被盖度在不同风速下对土壤风蚀的影响。[结果]①退化秃斑地的土壤风蚀速率随时间推移呈现先急剧下降后趋于平缓的变化趋势(p<0.05)。在总时长为60 min的风蚀试验下,前10 min是土壤风蚀速率变化的敏感期。②3种风速下,植被盖度与总输沙量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的指数函数关系(R^(2)=0.98),其指数系数绝对值越大,表明植被覆盖度对风蚀的抑制作用随风速增加而减弱。③随着植被盖度的增加,0~5 cm高度范围内输沙量显著降低,且各植被盖度的输沙量均随高度增加而逐渐减少。[结论]增加植被盖度能够有效降低风蚀速率和输沙高度,但在较高风速下,植被盖度对风蚀的抑制效果显著减弱,且植被盖度抑制土壤风蚀的关键阈值在40%左右,并随着植被盖度的持续增大,风蚀减少的边际效益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高原鼠兔 植被盖度 退化秃斑地 土壤风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高寒草甸裸露斑块形成机理与生态修复关键限制因子 被引量:1
2
作者 段成伟 李希来 +3 位作者 李成一 杨鹏年 柴瑜 徐文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6952-6964,共13页
为探讨黄河源区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可持续恢复技术,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盆栽验证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河源区健康草甸和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引起的退化斑块土壤质地组成,以及室内盆栽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土壤特征等关键因子的... 为探讨黄河源区斑块化退化高寒草甸可持续恢复技术,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盆栽验证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河源区健康草甸和高原鼠兔(Ochotona curzoniae)引起的退化斑块土壤质地组成,以及室内盆栽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土壤特征等关键因子的变化规律,阐明了黄河源区高寒草甸裸露斑块的形成机理与生态修复关键限制因子。结果表明:健康草甸主要由土壤颗粒、根系和石块三部分组成。各组分单位重量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土壤颗粒(0.65±0.013)、根系(0.11±0.003)和石块(0.02±0.001)。各组分单位体积占比从大到小依次为根系(0.62±0.003)、土壤颗粒(0.30±0.004)和石块(0.06±0.002)。不同退化斑块间土壤质地组成(砂粒、粉粒和黏粒)差异均不显著(P>0.05)。高寒草甸的破碎化,导致草甸根系死亡,斑块土壤颗粒自然沉降形成裸露斑块。室内花盆裸露斑块土壤镇压处理可显著提高植物地上生物量(P<0.05)。土壤湿度、蓄水量、容重、电导率、紧实度、粘聚力和根⁃土⁃石块复合体抗剪强度随花盆土壤镇压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增加(P<0.05)。土壤水分是影响高原鼠兔扰动形成不同退化斑块生态修复的关键限制因子。裸露斑块通过镇压显著增加土壤蓄水量(P<0.05)。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撒施有机肥和补播牧草后,不同退化斑块生态修复有效镇压深度控制在10—15 cm,补播的禾本科牧草能顺利发芽并出苗,植物生长表现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斑块化退化 裸露斑块 土壤镇压 生态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高原黑土滩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空间分异特征
3
作者 宋江琴 尹亚丽 +5 位作者 赵文 刘燕 随奇奇 火久艳 郑文贤 李世雄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96-1707,共12页
黑土滩退化草地作为青海高原典型的生态脆弱地带,植被退化、养分流失严重以及空间异质性高,了解不同区域尺度下黑土滩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差异及影响因子,有助于制定草地恢复措施策略。通过分析青海省海北(YNG)、玉树(BT)和果洛... 黑土滩退化草地作为青海高原典型的生态脆弱地带,植被退化、养分流失严重以及空间异质性高,了解不同区域尺度下黑土滩退化草地土壤微生物群落特征差异及影响因子,有助于制定草地恢复措施策略。通过分析青海省海北(YNG)、玉树(BT)和果洛藏族自治州(DW)黑土滩退化草地植被、土壤因子和微生物群落组成及构建过程,研究不同立地条件下环境因子对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1)较未退化草地,黑土滩土壤中的致病菌如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和浮游霉菌门(Planctomycetes)含量显著增加,共生菌如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含量显著降低;2)BT区域的真菌物种数和多样性显著高于其他区域,表现为BT>DW>YNG;3)随机性过程主导了DW和BT区域黑土滩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群落构建,而YNG区域黑土滩土壤细菌和真菌由确定性过程主导;4)全钾和地下生物量主要影响了DW区域黑土滩土壤细菌的群落组成,pH是YNG区域细菌和真菌群落组成的主要影响因子,而BT区域细菌群落主要受硝态氮、含水量和全磷的影响。研究表明影响不同区域黑土滩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的土壤环境因子均有差异,在恢复和调整黑土滩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时,需因地制宜,根据相应的环境驱动因子制定恢复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黑土滩 退化草地 土壤微生物群落 微生物群落构建过程 土壤理化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封育三年对三种高寒草地群落土壤种子库的影响 被引量:29
4
作者 邓斌 任国华 +2 位作者 刘志云 尚占环 裴世芳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3-31,共9页
选择青藏高原黄河源区封育三年的灌丛草地、小嵩草退化草地和黑土滩等3个高寒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利用镜检法,对其土壤种子库的规模、物种组成、空间分布及与地上植被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小嵩草退化草地、黑土滩、灌丛草地围... 选择青藏高原黄河源区封育三年的灌丛草地、小嵩草退化草地和黑土滩等3个高寒草地群落为研究对象,利用镜检法,对其土壤种子库的规模、物种组成、空间分布及与地上植被的相关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小嵩草退化草地、黑土滩、灌丛草地围栏内外土壤种子库密度分别为(9 938±1 780)粒/m2和(15 330±1 827)粒/m2、(4 074±459)粒/m2和(3 640±486)粒/m2、(9 879±1 453)粒/m2和(12 899±1 695)粒/m2,且只有小嵩草退化草地围栏内外表现出差异显著。2)3种高寒草地群落围栏内外土壤种子库物种数目差异不显著,但禾本科与莎草科种子在土壤种子库中所占的比例表现为围栏内>围栏外,草地围栏能提高原生植被土壤种子库比例。3)各样地的土壤种子库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有着相同的变化规律:黑土滩>灌丛草地>小嵩草退化草地;Margalef丰富度规律为:小嵩草退化草地>黑土滩>灌丛草地。3种高寒草地群落土壤种子库与地上植被的Sorensen相似性指数大小范围为0.32~0.64,变化为:黑土滩>小嵩草退化草地>灌丛草地,围栏内>围栏外。4)土壤种子库主要集中在0~5cm土层中,平均占土壤种子库的比例为88.56%。黑土滩群落围栏内外5~10cm层土壤种子库种子数所占的比例要显著大于灌丛草地与小嵩草退化草地。围栏封育能够提高退化高寒草地土壤种子库数量,对退化草地的恢复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地 封育 土壤种子库 灌丛草地 小嵩草退化草地 黑土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退化高寒草地植物种间联结性分析 被引量:25
5
作者 徐松鹤 尚占环 +1 位作者 马玉寿 龙瑞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222-1227,共6页
应用方差检验和2×2列联表方法,对青藏高原黄河源区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的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物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源区高寒草地退化明显影响到其植物群落物种间的联结性和关联程度;随着草地退化程... 应用方差检验和2×2列联表方法,对青藏高原黄河源区轻度退化、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的高寒草地植物群落物种的种间联结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源区高寒草地退化明显影响到其植物群落物种间的联结性和关联程度;随着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群落中主要优势物种的总体种间联结性由显著负相关过渡到无关联,具有相同生活型和水分生态类型的物种则由互生转为竞争的关系;以毒杂草为优势的重度退化高寒草地黑土滩"植物群落的物种间关系随机性较大,物种构成不稳定,它属于一种不稳定的次生植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退化草地 黑土滩 种间联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河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特征、危害及治理思路探讨 被引量:60
6
作者 尚占环 龙瑞军 马玉寿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2006年第1期69-74,共6页
从江河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生态和经济危害入手,对目前“黑土滩”退化草地治理的治理思路进行探讨。“黑土滩”退化草地治理不能仅仅局限于追求生态效果,应该看到“黑土滩”生态功能转型的作用。将江河源区按生态... 从江河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生物地球化学特征、生态和经济危害入手,对目前“黑土滩”退化草地治理的治理思路进行探讨。“黑土滩”退化草地治理不能仅仅局限于追求生态效果,应该看到“黑土滩”生态功能转型的作用。将江河源区按生态功能、经济功能划分为无干扰生态核心区和生态经济保障区。在生态经济保障区域推行“草地农业家庭牧场模式”,在极度退化不可自然恢复的“黑土滩”建植多年生人工草地,“变废为宝”使“黑土滩”成为高寒地区草地家畜草饲料补充基地,是实现生态建设和畜牧业经济发展双赢的对策。重视江河源区草地系统鼠害的威胁,实施“草地生态建设,防治鼠害先行”的策略是江河源区草地生态和经济建设的保障。强调国家向江河源区持续性投资和持久性加强牧区人民的文化教育是我国江河源区生态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保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河源区 “黑土滩”退化草地 生态恢复 草地农业家庭牧场模式 投资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黑土型”退化草甸人工草地改良的土壤养分响应 被引量:18
7
作者 魏学红 孙磊 武高林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53-156,168,共5页
以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寒草甸区"黑土型"退化草甸为例,研究了人工草地建设对"黑土型"退化草甸的土壤养分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人工草地建植年限和土壤深度对土壤养分均表现了显著作用;随着人工草地建立年限的增加,土壤... 以青藏高原东缘的高寒草甸区"黑土型"退化草甸为例,研究了人工草地建设对"黑土型"退化草甸的土壤养分改良效果。结果表明,人工草地建植年限和土壤深度对土壤养分均表现了显著作用;随着人工草地建立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在0-10cm呈显著增加,在10-20cm为不显著增加趋势,而在20-30cm则呈现了显著的下降趋势,0-10cm和10-20cm土层的土壤全氮和全磷均呈显著增加趋势,而20-30cm的全氮和全磷则呈现一定的下降趋势;速效氮和速效磷则在3个土层均呈现了显著的下降趋势,且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也呈显著的下降趋势。在高寒地区的"黑土型"退化草甸上进行人工草地建设,有利于退化草地土壤养分条件的改善,可以为后期草地群落的良性演替和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土壤养分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黑土型”退化草甸 人工草地改良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首曲湿地功能区“黑土滩”退化草甸恢复改良 被引量:19
8
作者 武高林 任国华 +2 位作者 刘振恒 杨林平 班玛才让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52,59,共6页
采用样方法研究了首曲湿地功能区"黑土滩"退化草甸改良后3 a的群落特征变化,分析了围栏封育和补播"高寒1号"生态组合草种对退化草甸的恢复改良效果.结果显示:仅封育3 a后,"黑土滩"退化草甸群落的盖度、... 采用样方法研究了首曲湿地功能区"黑土滩"退化草甸改良后3 a的群落特征变化,分析了围栏封育和补播"高寒1号"生态组合草种对退化草甸的恢复改良效果.结果显示:仅封育3 a后,"黑土滩"退化草甸群落的盖度、高度、地上生物量和可食牧草比例均显著提高,丰富度指数由0.55增加到0.75,多样性指数由0.07增加到了0.25;封育后补播"高寒1号"生态草种相对于封育前,使得退化草甸的盖度增加了56.00%,高度增加了11.74 cm,地上生物量增加了222.24 g/m^2,可食牧草比例增加了55.98%,物种数由5种/m^2增加到了15种/m^2,丰富度指数由0.55增加到了3.29,多样性指数由0.07增加到了1.85,均匀度指数由0.06增加到了0.27.相对围栏封育而言,封育后补播是一种更有效的"黑土滩"退化草甸改良恢复措施.围栏封育和补播配套实施可以显著改善"黑土滩"退化草地的群落貌相、草地生产力和组分结构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播 封育 生物量 群落结构 “黑土滩”退化草甸 “高寒1号”生态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甸矮嵩草的环境适应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9
作者 李积兰 李希来 《生态科学》 CSCD 2016年第2期156-165,共10页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建群种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以自身重要的生态价值、营养价值、耐寒耐牧和高抗逆性,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稳定和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长期超强度的放牧压力和啮齿动物的破坏活动,使矮嵩草... 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的建群种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以自身重要的生态价值、营养价值、耐寒耐牧和高抗逆性,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稳定和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全球气候变暖,长期超强度的放牧压力和啮齿动物的破坏活动,使矮嵩草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破坏,使高寒草甸生态系统受到了一系列既有的或潜在的影响。因此,学者们从各方面研究矮嵩草及其生态系统,以期实现矮嵩草草甸草地的可持续利用。总结了矮嵩草的资源特性、矮嵩草对自然干扰和人为干扰环境的适应,以及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生态特征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今后深入开展矮嵩草相关研究,高寒草甸草地的可持续利用、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矮嵩草 高寒草甸 环境适应性 “黑土滩”退化草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调控措施对“黑土型”退化草地垂穗披碱草人工植被的影响 被引量:49
10
作者 马玉寿 施建军 +2 位作者 董全民 王彦龙 盛丽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6年第2期1-3,共3页
2000—2005年的试验研究表明:“黑土滩”上建植的垂穗披碱草人工植被在自然演替状态下短期内就会发生严重退化,而人工调控可使人工植被的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保持在90%、60cm和5 630kg/hm2以上,因此,施肥、灭杂、灭鼠等人工调控措施... 2000—2005年的试验研究表明:“黑土滩”上建植的垂穗披碱草人工植被在自然演替状态下短期内就会发生严重退化,而人工调控可使人工植被的盖度、高度和地上生物量保持在90%、60cm和5 630kg/hm2以上,因此,施肥、灭杂、灭鼠等人工调控措施是“黑土型”退化草地垂穗披碱草人工草地持续利用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士型”退化草地 高寒草甸 垂穗披碱草 人工植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土滩”退化草地、高寒湿地及其二者交错区植物群落β多样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尚占环 马玉寿 +3 位作者 龙瑞军 董全民 施建军 王彦龙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6年第1期1-3,共3页
采用样地调查方法,对江河源区典型“黑土滩”退化草地,及其毗邻的高寒湿地和二者群落交错区进行物种、群落特征调查,以二元数据为基础的β多样性指数分析三个生境植被物种更替特征。结果表明,三个生境中“黑土滩”和交错带群落间β多样... 采用样地调查方法,对江河源区典型“黑土滩”退化草地,及其毗邻的高寒湿地和二者群落交错区进行物种、群落特征调查,以二元数据为基础的β多样性指数分析三个生境植被物种更替特征。结果表明,三个生境中“黑土滩”和交错带群落间β多样性最小,物种的相似性最大;“黑土滩”和高寒湿地的β多样性最大,物种相似性最小。β多样性分析结果不能说明“黑土滩”和吡邻高寒湿地在群落发生学上的关系,但在物种相似性上可以看出,“黑土滩”毒杂草生物入侵对高寒湿地产生了不利影响,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黑土滩”退化草地 高寒湿地 Β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梭椤草的引种栽培试验 被引量:9
12
作者 施建军 王柳英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05年第6期10-11,共2页
野生梭椤草(Kengyilia thoroldiana)在海拔高度3 756m的大武地区“黑土型”退化草地上通过2年的栽培和生长特性观测,结果表明:梭椤草越冬率可达到95%以上,第2年20%的植株在8月5日腊熟,鲜草产量615g/m2,干草产量175g/m2,茎叶比1∶0.74。... 野生梭椤草(Kengyilia thoroldiana)在海拔高度3 756m的大武地区“黑土型”退化草地上通过2年的栽培和生长特性观测,结果表明:梭椤草越冬率可达到95%以上,第2年20%的植株在8月5日腊熟,鲜草产量615g/m2,干草产量175g/m2,茎叶比1∶0.74。在高寒草甸的“黑土型”退化草地上也表现出较好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黑土型”退化草地 梭椤草 牧草引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高寒草甸退化秃斑地土壤基本特征及其风蚀规律 被引量:5
13
作者 童生春 李国荣 +5 位作者 李进芳 翟辉 朱海丽 刘亚斌 陈文婷 胡夏嵩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17,共8页
[目的]阐明高寒草甸不同类型退化秃斑地的土壤基本特征及其风蚀规律,揭示土壤物理力学特性与土壤风蚀之间的交互影响作用,进而为黄河源区生态植被的修复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河源7种草甸退化秃斑地及高原鼢鼠鼠丘为研究对象,... [目的]阐明高寒草甸不同类型退化秃斑地的土壤基本特征及其风蚀规律,揭示土壤物理力学特性与土壤风蚀之间的交互影响作用,进而为黄河源区生态植被的修复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黄河源7种草甸退化秃斑地及高原鼢鼠鼠丘为研究对象,结合野外调查和原位试验,对不同秃斑地土壤物理力学特征、土壤风蚀规律的差异性及土壤风蚀量与可蚀性因子间的关联度和相关性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1)不同退化秃斑地土壤基本物理力学特性指标差异较显著,7种秃斑地的平均土壤含水率、密度、紧实度和黏聚力分别是高原鼢鼠鼠丘的1.3倍、2.6倍、14.2倍和5.0倍,秃斑地中风毛菊的恢复生长对土壤的保水固土能力最强,香薷草和臭蒿相对较弱。(2)风蚀60 min后高原鼢鼠鼠丘土壤的总流失量是退化秃斑地的1.3~4.4倍;风蚀量的增加幅度随风蚀时间呈先增后减的趋势,风蚀作用的前5~10 min是土壤风蚀的敏感期;不同退化秃斑地土壤风蚀量与植被恢复类型有关,且与土壤物理力学指标值之间呈反比例关系。(3)退化秃斑地土壤风蚀量与植被覆盖度、土壤含水率和土壤紧实度之间均呈线性负相关关系,与土壤黏聚力间呈指数函数负相关关系;土壤风蚀量与覆盖度、含水率、紧实度和黏聚力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密度和土壤平均粒径分别存在显著负相关和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类型的退化秃斑地均可通过提升土壤基本物理力学特性,从而对土壤风蚀产生抑制效应,其中风毛菊抑制效果最佳、香薷草和臭蒿相对较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高寒草甸 退化秃斑地 土壤基本特征 土壤风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栏封育对“黑土型”退化高寒草甸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14
作者 秦海蓉 《草业与畜牧》 2008年第8期12-14,共3页
通过对青海省河南县的不同退化程度小嵩草高寒草甸3年的封育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经过3年围栏封育,植物群落的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没有出现明显变化,但与其相比较,重度退化草地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 通过对青海省河南县的不同退化程度小嵩草高寒草甸3年的封育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退化程度的草地,经过3年围栏封育,植物群落的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没有出现明显变化,但与其相比较,重度退化草地的丰富度、多样性和均匀度都较低。随封育时间的延长,轻度和中度退化草地的相似性系数增加幅度较大,而重度退化草地则几乎没有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育 “黑土型”退化高寒草句 物种多样性 青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嵩草属优良牧草恢复“黑土滩”植被试验研究报告 被引量:28
15
作者 黄葆宁 李希来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1996年第1期1-5,共5页
在青南果洛地区进行4年多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黑土滩”的形成过程是高寒草甸草地生草层的秃斑化过程,秃斑化的起点是植被稀疏的过牧地段或鼠害土质疏松地段,生草层的秃斑化造成“黑土滩”植被的毒杂草化,极度秃斑化“黑土滩”... 在青南果洛地区进行4年多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黑土滩”的形成过程是高寒草甸草地生草层的秃斑化过程,秃斑化的起点是植被稀疏的过牧地段或鼠害土质疏松地段,生草层的秃斑化造成“黑土滩”植被的毒杂草化,极度秃斑化“黑土滩”的可食牧草和毒杂草比值仅为0.33;②野生高山嵩草、矮嵩草、窄果蒿草和线叶嵩草的抽穗高峰期分别在6月下旬和7月上旬,种子成熟高峰期分别在8月下旬和9月上旬;③电镜扫描观察发现,线叶蒿草、窄果嵩草和高山蒿草的果实具有保护组织机械性强,腔隙组织发达以及高山嵩草胚深埋胚乳之中等解剖学结构特征;④野生嵩草种子收藏一年半后,最高发芽率为13%,利用0.03g/ml氢氧化钠浸泡3h,流水冲洗,最高发芽率可达60%;⑤在小区种植线叶蒿草、窄果嵩草和高山嵩草的种子均表现连年出苗的特点,年份最高出苗率分别为13%、4.5%和2.7%,在4年生长发育期间分蘖率分别为31.3%、12.2%和0,无生殖枝条出现;⑥在大区种植经过氢氧化钠处理的嵩草种子,第二年在2.7hm2试验区中平均1m2幼苗株数为10株左右,株高1.7cm,每株叶片1~3个;⑦“黑土滩”补种禾本科牧草五年后,呈现禾草产量显著下降,毒杂草上升,植物活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土滩 高寒 草甸 植被恢复 嵩草属 牧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甸草地与其退化产物——“黑土滩”生物多样性和群落特征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2
16
作者 李希来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21-23,共3页
依据草地退化特征将高寒草甸草地退化产物——"黑土滩"草地划分为6个等级,研究了各级草地的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群落特征。中度退化的"黑土滩"草地(秃斑地面积占27.6%)物种多样性和均匀性较大,为3.234和1.115。随草地... 依据草地退化特征将高寒草甸草地退化产物——"黑土滩"草地划分为6个等级,研究了各级草地的物种多样性和植物群落特征。中度退化的"黑土滩"草地(秃斑地面积占27.6%)物种多样性和均匀性较大,为3.234和1.115。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大,秃斑地面积比例和毒杂草比例有明显增加的趋势(P<0.01);原生植被嵩草属植物优势度和草地活根量(30cm)趋于明显减少(P<0.01);群落产量在各级草地内变化不明显。其中,重度退化和极度退化的"黑土滩"草地嵩草优势度分别为14%和1%,30cm 土层活根量分别为1662.0g/m^2和1338.7g/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黑土滩 退化草地 群落特征 草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寒草甸不同斑块草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特征研究 被引量:23
17
作者 王占青 张杰雪 +3 位作者 杨雪莲 黄霞 陈斯亮 乔有明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916-1926,共11页
本文以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高寒草甸及退化后形成的不同退化斑块群落类型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斑块草地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变化特点,并分析了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养分之间的... 本文以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高寒草甸及退化后形成的不同退化斑块群落类型草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不同斑块草地土壤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和多样性变化特点,并分析了土壤微生物与土壤养分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以矮嵩草为优势植物的高寒草甸群落变为以细叶亚菊(Ajania tenuifolia)、黄帚橐吾(Ligularia virgaurea)和甘肃马先蒿(Pedicularis kansuensis)为优势的群落或斑块后,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未呈现出显著差异,但土壤细菌群落表现出了差别,表现为细叶亚菊和黄帚橐吾斑块土壤细菌丰富度指数显著高于矮嵩草草甸,而甘肃马先蒿斑块的低于矮嵩草高寒草甸。优势植物种类变化和土壤养分含量显著下降引起土壤真菌营养类型的分化,草地退化降低了腐生营养型真菌丰度,增加了共生营养型真菌丰度。土壤养分、pH和水分含量对真菌群落影响相对较小,对细菌群落影响相对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退化斑块 土壤养分 微生物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青海“黑土滩”草地的退化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8
18
作者 黄葆宁 李希来 戴海珍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1996年第3期33-35,共3页
“黑土滩”是高寒草甸草地原生嵩草植被退化为次生杂毒草草地(或裸地)的俗称,退化特征是生草层的秃斑化和植被的杂毒草化,是在风蚀、水蚀和冻融剥离作用于生草层以及人为不合理利用植被的条件下发生和发展的,其中植被稀疏过牧地段... “黑土滩”是高寒草甸草地原生嵩草植被退化为次生杂毒草草地(或裸地)的俗称,退化特征是生草层的秃斑化和植被的杂毒草化,是在风蚀、水蚀和冻融剥离作用于生草层以及人为不合理利用植被的条件下发生和发展的,其中植被稀疏过牧地段或鼠害土质疏松地段是形成“黑土滩”的起点。“黑土滩”的治本策略应是以恢复草甸植被为目的,种植或补播嵩草属牧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黑土滩 草地 生草层 退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三江源“黑土滩”形成的自然、人为因素和生物学机制 被引量:11
19
作者 黎与 《草业与畜牧》 2007年第4期30-32,共3页
“黑土滩”的形成有其独特的气象条件、海拔范围和区域特征,其主导因素是草场超载过牧、乱采滥挖、鼠害破坏以及冻融、风蚀和水蚀等自然因素。
关键词 三江源 黑土滩 高寒草甸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