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619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ibet”或“Xizang”——关于“西藏”英译的讨论 被引量:5
1
作者 王鹿鸣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02-106,共5页
西藏英文翻译采用汉语拼音Xizang取代Tibet,能够更准确地表达西藏作为地名的真实含义,符合国家地名翻译的规范标准,获得国际上中国的文化话语权,抵制十四世达赖分裂集团提出"大藏区"分裂祖国的图谋。
关键词 tibet xizang 西藏英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MOTE SENSING RESEARCH ON NORTH PART OF THE YULONG COPPER DEPOSITS ZONE IN XIZANG (TIBET) 被引量:1
2
作者 Chen Jianping 1,Tang Juxing\+2, Gu Xuexiang\+2 2.Chengdu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Chengdu 610059,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421-422,共2页
The zone of Yulong copper deposit is considered superlarge in scale all over the world, which is a part of Tethys to Himalaya Ore\|forming zone.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the Jinshajiang and Lancangjiang Faults pro... The zone of Yulong copper deposit is considered superlarge in scale all over the world, which is a part of Tethys to Himalaya Ore\|forming zone.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the Jinshajiang and Lancangjiang Faults provided utility for accumulated of copper, molybdenum and so on. The Yulong copper zone is the most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 in the east Qinghai—Xizang Plateau (Tibet), which isabout 400km in length from north to south, and 30~70km in width from east to west. The structural channel for ores accumulation was constructed in Yanshan orogeny and the process of ore forming of the zone was mainly in Himalaya orogeny. The Yulong copper zone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ubzones, each named as north, south and east subzone which the north subzone is 50km in length of about NNW direction.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interpretation (Fig.1), we understood that NW structures are distributed mainly in this area, then EW and NNW, and the sigmoid structures extended reflect their extrusion character. The EW and NNW structures are distributed in small scale and extended stable, which are cut to each other. The NNW structure was interpreted as undercover fracture, which may occurred earlier than NW one. Beside, of the structure, there are some differences in image tone, linear, relief, strata combination, structure pattern and so on. Therefore, the undercover fault played key efforts to Yulong copper 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OTE SENSING copper DEPOSIT Yulong tibe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Ni-PGES MINERALIZATION OF MELANOCRATIC ROCKS IN SOUTHEAST MARGIN OF THE QINGHAI-XIZANG(TIBET) PLATEAU, HKT
3
作者 Cao Zhimin 1, Luo Yaonan 2, Li Youguo 1, Song Xieyan 1, Chen Cuihua 1, Yang Zhusheng 2, He Hong 2 2 Sichuan Bureau of geology and Mineral Resources, Chengdu 610081,Chin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415-415,共1页
The Panxi Rift Zone is a famous metallogenic province in Southwest China. Continental rifting developed in Hercynian period (P 2, 260~250Ma) accompany with a series of basic\|ultrabasic rocks. Various in lithologies,... The Panxi Rift Zone is a famous metallogenic province in Southwest China. Continental rifting developed in Hercynian period (P 2, 260~250Ma) accompany with a series of basic\|ultrabasic rocks. Various in lithologies, such as layered intrusions (V\|Ti\|Fe formation), small\|sized mafic\|ultramafic bodies (stocks) and large\|scale basalt (Emeishan Basalt) are constituted of a complete melanocratic rock system.Most of Cu\|Ni\|PGE sulfide deposits are related to small\|sized ultramafic rock bodies. It is a perfect possibility for them to be an affinity of basic eruptive lava and for the neck facies. But in ① Panzhihua\|Center Yunnan Province, the Gaojiacun, also Jinbaoshan, as large stratiform basic\|ultrabasic complex used to be thought that is older one intruded to basement rocks in Precambrian. However, new evidences suggest it is similar with the small\|sized ultramafic rock bodies containing Cu\|Ni\|PGE, and also the both are affinity of the Emeishan Basalt; ② Miyi district, Cu\|Pt mineralization was discovered in the Xinjie bedded basic complex, and in where ophitic olivine\|pyroxenite\|peridotite facies are exactly Pt\|bearing layers; ③ Longzhoushan district, we have recently researched basic\|ultrabasic clusters which intruded into fracture zones, and Cu\|Ni\|Pt, Pd mineralization developed at the salbands.Generally, the basalt is poor in PGE and rich in Cu. It is suggested as the result of PGE dispersion\|concentration processing in the melanocratic rock system when rifting happen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Ni\|PGEs MINERALIZATION Province melanocratic ROCKS em eishan basalt basic\|ultrabasic complex SOUTHEAST MARGIN the Qinghai —xizang(tibet) PLATEAU HK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 NEW UNDERSTANDING OF THE UPLIFT OF THE QINGHAI-XIZANG(TIBET)PLATEAU
4
作者 Chen Guoda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1996年第1期3-6,共4页
The uplift of the QinghaiXizang(Tibet) Plateau happened indifferent crustal movements and different time from those of the collision of Asia continent with the allochthonous India crustobody, and the uplift occurred v... The uplift of the QinghaiXizang(Tibet) Plateau happened indifferent crustal movements and different time from those of the collision of Asia continent with the allochthonous India crustobody, and the uplift occurred very long after the finish of the collision. According to its temporal evolution, the uplift happened in another active stage of the mantle creep flow after the active stage resulting in the collision and the interruption of the 140Ma′s quiet stage. On the basis of the dynamic analysis, the uplift resulted from the multiple compressing stresses in the reactivation stage after weakening of the colliding stress and the following compressing stress, and after the interruption of the stable stage dominating the vertical movements and represented by formation of the universal QinghaiXizang(Tibet) ancient platform. It was the production of another stress field existing in another crustobody evolution stage and growth age. In the light of the nature of the orogeny, the uplift was caused by the intracontinental Diwa (geodepression)type orogeny after converging connection of the Central Asia Crustobody and the India crustbody which immediately became a part of the Asia continent, and hence after the substitution for the colliding stress and the following compressing stress by the platformtype crustal mov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chanism of uplift crustobody Diwa(geodepression) OROGENY Qinghaixizang(tibet)platea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西北陆相火山岩区铜金锑找矿新发现与勘查启示
5
作者 宋扬 唐菊兴 +6 位作者 刘治博 陈伟 王立强 王楠 刘海明 郑明 李阳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80-182,共3页
西藏陆相火山岩区矿产发现与勘查评价一直是矿产勘查学领域关注的焦点(图1)。藏西和藏北自中生代至新生代,经历了特提斯俯冲和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发育上侏罗统安多组、尕苍见组、五峰尖组、纳日组(多尼组下部),白垩系则弄群(含多爱... 西藏陆相火山岩区矿产发现与勘查评价一直是矿产勘查学领域关注的焦点(图1)。藏西和藏北自中生代至新生代,经历了特提斯俯冲和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过程,发育上侏罗统安多组、尕苍见组、五峰尖组、纳日组(多尼组下部),白垩系则弄群(含多爱组)、美日切错组、去申拉组、江巴组,古近系林子宗群,新近系乌郁群、布嘎寺组、嘎扎村组等陆相火山岩,具有形成大型—超大型铜金银铅锌锡锑等多种金属矿床的重要潜力(唐菊兴等,2014,2017,2024;宋扬等,20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火山岩 铜金锑 找矿突破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级地震形变场特征及场地效应分析 被引量:7
6
作者 赵伟华 许强 +4 位作者 吉锋 解明礼 范宣梅 王运生 赵建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184,共12页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28.50°N,87.45°E)发生M_(S)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本次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与藏南拆离系的交汇区域,是近年来该区域发生的最大地震。采用现场调查、雷达遥感分析和光...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28.50°N,87.45°E)发生M_(S)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本次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与藏南拆离系的交汇区域,是近年来该区域发生的最大地震。采用现场调查、雷达遥感分析和光学遥感解译等方法,对西藏定日M_(S)6.8级地震的地质背景、形变场、地表破裂特征以及地震场地效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得到以下成果。(1)通过InSAR技术分析和光学遥感解译,揭示了地震造成的强烈地表位移,断层主要表现为北段上盘的垂直向下位移分量和相对左旋位移分量,因此可以推断登么错断裂的运动机制以北段的上盘正断运动为主,兼少量左旋运动。(2)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显著,北段破裂显著而南段相对较弱,破裂带与登么错湖边界形态较为一致,整体表现为拉张陷落特征。(3)场地效应方面,地震导致房屋建筑严重破坏,表现为断裂带破坏效应、上盘效应、延伸方向效应和房屋结构效应,特别是土木结构的房屋受损严重;此外,地震未诱发大规模地质灾害,仅在局部地区发现少量滑坡和崩塌。本研究可为深入理解该地区地震活动规律、提升地震灾害防范能力以及灾后重建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定日县 6.8级地震 InSAR形变场 地表破裂 场地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变暖加速和气候极端化——2024年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速评 被引量:7
7
作者 王会军 孙建奇 +2 位作者 陈活泼 马洁华 段明铿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全球气候正在加速变暖,2023、2024年连续刷新历史高温纪录,2024年较工业革命前升温达1.55℃。“全球沸腾时代”已至,与之伴随的是极端天气事件频发,2000—2019年气象灾害损失较之前20年翻倍。应对气候变化亟须科学突破,国际学术界聚焦... 全球气候正在加速变暖,2023、2024年连续刷新历史高温纪录,2024年较工业革命前升温达1.55℃。“全球沸腾时代”已至,与之伴随的是极端天气事件频发,2000—2019年气象灾害损失较之前20年翻倍。应对气候变化亟须科学突破,国际学术界聚焦气候预测与极端事件等七大挑战。中国气候研究委员会作为中国-国际气候研究交流的桥梁,评选出了2024年十大气候研究进展:东北亚极端增温机制、气溶胶气候效应复杂性、全球降水变率增强、梅雨特征演变、降水系统扁平化、青藏高原水-热-碳耦合、北太平洋海温影响、大西洋-太平洋盐度差异、深时环流与ENSO、AI气候预测系统等。这些成果突显气候研究的前沿领域、跨学科性与社会价值。未来气候领域的研究热点将聚焦全球变暖加速、气候极端化、新北极和青藏高原新时代、气候系统多圈层耦合、气候系统预测与人工智能、气候变化风险与应对等方面,以更好地为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全球气候治理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变暖加速 气候极端化 新北极和青藏高原新时代 气候预测与AI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自治区认知障碍疾病知晓度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郝渝 王俊山 +7 位作者 卓玛 索朗曲珍 季士勇 胡亚雄 丁志杰 次旦卓嘎 袁晶 赵玉华 《协和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72-478,共7页
目的调查西藏自治区居民对认知障碍疾病的知晓度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针对性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24年4—12月对西藏自治区年龄≥18岁的常住居民(在西藏自治区居住180 d及以上)开展问卷调查(线上问卷调查为主,辅以医务人员在社... 目的调查西藏自治区居民对认知障碍疾病的知晓度及其影响因素,从而为针对性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24年4—12月对西藏自治区年龄≥18岁的常住居民(在西藏自治区居住180 d及以上)开展问卷调查(线上问卷调查为主,辅以医务人员在社区义诊时发放问卷二维码)。收集被调查者人口学信息及关于认知障碍疾病知晓度的相关资料,并采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总体人群/按职业分层后认知障碍疾病知晓度的影响因素。结果共收集问卷327份,剔除14份(被调查者未达西藏自治区居住时间13份,自我报告曾被诊断为认知障碍1份),最终纳入313份有效问卷。被调查者平均年龄(42.0±11.9)岁;男性108人(34.5%),女性205人(65.5%);主要来自拉萨市(78.6%,246/313);医务工作者179人(57.2%),非医务工作者134人(42.8%)。在认知障碍疾病知晓度方面,“不知晓”“部分知晓”“知晓良好”者分别占比7.3%(23/313)、75.7%(237/313)、16.9%(53/313)。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显示,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OR=2.82,95%CI:1.18~6.75,P=0.020)、非医务工作者(OR=4.03,95%CI:2.00~8.14,P<0.001)、未接触过认知障碍患者(OR=2.95,95%CI:1.64~5.32,P<0.001)与较低的疾病知晓度相关。按职业分层进行亚组分析显示,受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下(OR=3.00,95%CI:1.10~8.15,P=0.031)、未接触过认知障碍患者(OR=3.13,95%CI:1.14~8.60,P=0.027)与非医务工作者较低的疾病知晓度相关;未接触过认知障碍患者(OR=3.40,95%CI:1.61~7.20,P=0.001)与医务工作者较低的疾病知晓度相关。结论西藏自治区居民对认知障碍疾病的知晓度有待提升,文化水平、职业、既往是否接触过认知障碍患者可影响居民的疾病知晓度。提升整体教育水平,通过展示生动案例的临床表现有助于提高公众对认知障碍疾病的知晓度,是健康教育及科普宣传的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障碍 阿尔茨海默病 知晓度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现场调查的2025西藏定日M_(S)6.8地震房屋震害与人员伤亡分析 被引量:9
9
作者 魏本勇 张钰曼 +3 位作者 石峰 乔俊香 王鑫 张达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9,共16页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南部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此次地震已造成126人遇难,188人受伤,大量房屋倒塌。根据现场调查,土木结构房屋是此次地震中受影响最大,破坏最严重的房屋类型。地震遇难者集中分布于震中附近的定日县长所乡...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南部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此次地震已造成126人遇难,188人受伤,大量房屋倒塌。根据现场调查,土木结构房屋是此次地震中受影响最大,破坏最严重的房屋类型。地震遇难者集中分布于震中附近的定日县长所乡、措果乡和曲洛乡,其中长所乡受灾最为严重,遇难人数占总遇难人数的74.60%。地震破坏力强、村落临近发震断层、房屋建筑抗震性能低、高人员在室率及低温缺氧等是造成此次地震人员伤亡高的主要原因。基于人员伤亡原因分析和现场调查,文中从加强活动断层探测、提升地震预警能力、降低传统民居震害风险、夯实应急保障措施、防范地震次生灾害风险及加强风险意识宣传教育等6个方面,提出了针对性地降低西藏地区震害风险、减少人员伤亡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当地防震减灾能力提升和灾后恢复重建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日M_(S)6.8地震 震害分析 人员伤亡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地震波速的三维图像看上扬子岩石圈变化
10
作者 刘晓宇 杨文采 瞿辰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95-902,共8页
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之后,印度板块俯冲到亚洲大陆之下。大陆碰撞和陆—陆俯冲不仅造成了青藏高原的地壳缩短和加厚,而且导致高原周围广大地域的地貌环境和深部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是否有大量物质从高原下方蠕动向华南和华北?是否... 印度次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之后,印度板块俯冲到亚洲大陆之下。大陆碰撞和陆—陆俯冲不仅造成了青藏高原的地壳缩短和加厚,而且导致高原周围广大地域的地貌环境和深部结构发生巨大变化。是否有大量物质从高原下方蠕动向华南和华北?是否引起云贵高原隆升?笔者等利用高分辨率地震层析成像,对从高原下方物质蠕动与云贵高原隆起问题进行研究。地震层析成像表明,在印度次大陆与亚欧大陆碰撞和俯冲期间,有青藏高原的岩石圈物质受挤压向上扬子下方挤出,挤出发生在深度73~113 km的岩石圈地幔的中部,路线沿义敦—西昌—东川—安顺。青藏高原岩石圈地幔中部物质受挤压向上扬子下方挤出的后果之一,就是云贵高原的岩石圈体量增加和隆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力学作用 中国西南部 地震波速度 三维层析成像 青藏高原 云贵高原 高原隆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西藏定日6.8级地震登么错段地表变形特征及其成因 被引量:5
11
作者 梁明剑 董芸希 +14 位作者 左洪 代友林 肖本夫 廖程 谭凌 王余伟 李响 汤才成 张威 张会平 孟令媛 苏金蓉 吴微微 李传友 严媚 《地震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0-89,共10页
2025年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系南段,其发震断裂为登么错断裂,并形成长约26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形变带。其中,北段的破裂带主要呈正断性质,垂直同震位错量达2~3m;南段(登么错段)的地表变形带主要分布于登么错湖东侧,宽... 2025年西藏定日6.8级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系南段,其发震断裂为登么错断裂,并形成长约26km的地震地表破裂带和形变带。其中,北段的破裂带主要呈正断性质,垂直同震位错量达2~3m;南段(登么错段)的地表变形带主要分布于登么错湖东侧,宽达上百米,且变形性质复杂,既有拉张变形,又有挤压变形。在南段的拉张变形带中,与NNE向断层陡坎展布一致的变形带,可能是具有构造意义的地震地表破裂带。而挤压变形带应是地震中因拉张变形作用影响形成的次生地表变形带,与地震震动、场地地形地貌、沉积特征和气候条件有关,与发震断裂的活动无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定日6.8级地震 登么错断裂 地表变形带 活动裂谷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雅尼湿地水质评价及污染源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伟 杨崛园 +3 位作者 熊健 黄瑞卿 杨博 吕学斌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9-131,共13页
评价雅尼湿地水质状况,解析水体的污染来源,为雅尼湿地环境监测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雅尼湿地流域平水期58个样品的9项理化指标,运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综合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水质指数法(WQI)对目标水体水质状况和富营养化水... 评价雅尼湿地水质状况,解析水体的污染来源,为雅尼湿地环境监测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基于雅尼湿地流域平水期58个样品的9项理化指标,运用综合营养状态指数法(TLI)、综合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水质指数法(WQI)对目标水体水质状况和富营养化水平进行评估,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和绝对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APCS-MLR)模型对雅尼湿地水质特征及污染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雅尼湿地总磷(TP)、氨氮(NH_(3)-N)和化学需氧量(COD)指标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Ⅰ类水质标准,总氮(TN)达到Ⅱ类水质标准,湿地整体水质良好;湿地TLI为36.88,为中营养状态;综合污染指数为0.74,表现为轻污染,TN和TP值的污染分担率高于60%,是湿地水体主要的污染因子;WQI总体处于“良好”水平;(2)PCA结果显示,前4项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82.497%,第1主成分(PC1)推测为自然源,第2主成分(PC2)推测为农业-生活源,第3主成分(PC3)推测为畜禽养殖-农业源,第4主成分(PC4)推测为藻类暴发源;根据主成分/综合主成分得分分析雅尼湿地水质空间变化总体呈上游优于中下游的特征;(3)APCS-MLR模型结果显示,自然源对雅尼湿地水质影响的贡献率为31.64%,未知源贡献率为30.47%,畜禽养殖-农业混合源贡献率为23.30%。TN、TP和NH_(3)-N的主要来源为农村化肥施用、牲畜集聚排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尼湿地 水质评价 污染源解析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隆升与环境变化驱动鸟类的遗传分化与物种形成 被引量:1
13
作者 宋刚 屈延华 《遗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3-145,共13页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青藏高原地质、气候变化的背景综述了高原鸟类物种形成模式和遗传多样性特征。首先,青藏高原的隆升对鸟类产生了显著的隔离效... 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高原,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结合青藏高原地质、气候变化的背景综述了高原鸟类物种形成模式和遗传多样性特征。首先,青藏高原的隆升对鸟类产生了显著的隔离效应,推动与周边近缘物种的遗传分化;其次,青藏高原的隆升为鸟类提供了新的栖息地,促进了物种分化;再次,高原与邻近地区鸟类的区系交流,促进了物种的迁入、形成与扩散;最后,更新世冰期循环引起的环境变导致了鸟类的冰后期扩张和第二次接触,对鸟类的遗传分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近期,多组学方法也日益广泛的应用在青藏高原鸟类生态适应演化研究中。未来的研究应更多关注地质、气候等因素在物种分化中的作用机制,加强多组学方法的应用,关注高原物种适应的生态学机制。青藏高原作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在全球变化背景下,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以维护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鸟类 遗传多样性 物种形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地震模拟仪器地震烈度场 被引量:1
14
作者 谢志南 王帅 +4 位作者 陈相兆 卢建旗 孙柏涛 马强 李山有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7,共6页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 S6.8级地震。文中采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动模拟预测云平台,结合运动学震源模型、区域公共速度模型和数字高程模型,模拟了近场地震波场及仪器烈度场。结果表明: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地震... 2025年1月7日西藏自治区定日县发生M S6.8级地震。文中采用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地震动模拟预测云平台,结合运动学震源模型、区域公共速度模型和数字高程模型,模拟了近场地震波场及仪器烈度场。结果表明:在国家地震烈度速报与地震预警工程台网站点,模拟与测定仪器地震烈度相当;高烈度区主要分布在断层地表投影所在区域;模拟仪器地震烈度场与调查评定地震烈度场基本一致。在此基础上,综合西藏自治区现场调查数据和普查数据,评估了当地典型建筑(以土/石木结构为主)房屋震害以及人员伤亡,评估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模拟 仪器地震烈度 调查评定地震烈度 地震灾情应急评估 2025西藏定日M S6.8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十年来青藏高原现生人群人体测量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15
作者 张兴华 郑连斌 《青海民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共8页
青藏高原族群的体质特点、体质类型及特殊的高原环境对人体质的影响一直是中国人体测量学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文中搜集了从1984—2024年国内学者发表的青藏高原现生人群人体测量学文献,从头面部、体部、体型、体成分、肤纹、舌运动类... 青藏高原族群的体质特点、体质类型及特殊的高原环境对人体质的影响一直是中国人体测量学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文中搜集了从1984—2024年国内学者发表的青藏高原现生人群人体测量学文献,从头面部、体部、体型、体成分、肤纹、舌运动类型、不对称行为特征等方面,对青藏高原藏族、西藏4个族群、青海5个族群、四川4个族群的人体测量学研究成果加以概括与总结,并提出今后青藏高原现生人群人体测量学研究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人体测量学 藏族 体质特征 体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北缘土壤锌硒锗富集靶区优选及健康潜力评价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亚峰 施泽明 +6 位作者 苗国文 许光 金戈 马风娟 姬丙艳 姚振 马瑛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42-352,共11页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质结构复杂,农畜产业集聚,是开展健康地质服务农畜生产的良好区块。通过地质手段查明典型健康元素Zn、Se和Ge的分布、富集特征及健康潜力,可为挖掘地域特色资源禀赋、优选生态健康靶区、开展健康地质研究和发展特色产... 青藏高原东北缘地质结构复杂,农畜产业集聚,是开展健康地质服务农畜生产的良好区块。通过地质手段查明典型健康元素Zn、Se和Ge的分布、富集特征及健康潜力,可为挖掘地域特色资源禀赋、优选生态健康靶区、开展健康地质研究和发展特色产业提供技术支持。通过采集研究区8273组表层土壤样品,分析测试pH及Zn、Se和Ge含量,选用地累积指数、标准比对、健康潜力指数和复合指数法多角度评价土壤Zn、Se和Ge的富集特征、规模和潜力。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整体呈低硒、低锗和高锌的背景,空间变异呈硒强、锗中和锌弱的特征。对照中国土壤背景值,研究区土壤Zn、Se和Ge的富集规模和强度依序递减;对照现行相关标准和中国土壤统计分级,研究区土壤整体呈富锌贫硒锗的特征,局部存在富硒和富锗区,具有一定的健康贡献和生态潜力;综合考虑富集程度和各指标健康贡献差异,研究区Zn和Se存在一定健康潜力,Ge具较低健康潜力,中度以上潜力区占比14.8%;对照健康元素组的复合指数,并以累计频率85%以上划定优势区,结合地质背景,土地利用、地貌景观和富集强弱规模等因素,选定优先利用靶区5处。靶区选定为快速推进青海健康地质的研究和应用深度提供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健康元素 土壤锌、硒和锗 靶区优选 健康潜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拉萨地块雄村矿集区洞嘎金矿物化探异常特征及找矿方向 被引量:1
17
作者 詹宏宇 郎兴海 +7 位作者 何青 娄渝明 王旭辉 邓煜霖 谢富伟 王勇 吴昌益 姜楷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5-306,共12页
洞嘎金矿位于南部拉萨地块中段南缘的雄村矿集区,是西藏较早发现的金矿。但前人的研究主要针对雄村矿集区的斑岩矿床,对洞嘎金矿的研究程度不高,尤其是缺乏对洞嘎金矿找矿方向的综合研究。为此,笔者等在系统总结洞嘎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 洞嘎金矿位于南部拉萨地块中段南缘的雄村矿集区,是西藏较早发现的金矿。但前人的研究主要针对雄村矿集区的斑岩矿床,对洞嘎金矿的研究程度不高,尤其是缺乏对洞嘎金矿找矿方向的综合研究。为此,笔者等在系统总结洞嘎金矿的矿床地质特征基础上,综合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和地面高精度磁测成果,探讨洞嘎金矿的找矿方向。洞嘎金矿已发现的金矿体赋存于雄村组凝灰岩中,发育强烈的黄铁绢英岩化,属斑岩型铜金成矿系统外围的热液脉型金矿体。洞嘎金矿的物探、化探异常特征极其类似于雄村2号矿体,并且在空间上连为一体。综合矿床地质特征以及土壤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异常,笔者等认为洞嘎金矿的深部可能有2号矿体南向延伸的斑岩型矿化,其深部寻找斑岩型矿体的潜力巨大。笔者等研究对于洞嘎金矿的今后勘查工作部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拉萨地块 雄村矿集区 洞嘎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维视野下青藏高原棋戏文化的源流、形态与特质
18
作者 张治远 贾丽 李霞丽 《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3-172,共10页
高原棋戏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之一,长期流行于青藏高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微观实证。文章运用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方法,从汉藏文史典籍记载、考古出土历史遗存、棋戏术语词源追踪等视角对高原棋戏文化的源流进行考证,... 高原棋戏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遗产之一,长期流行于青藏高原,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微观实证。文章运用考古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方法,从汉藏文史典籍记载、考古出土历史遗存、棋戏术语词源追踪等视角对高原棋戏文化的源流进行考证,并就其形态表征、实践逻辑及中华传统哲学思想赋予的内在文化特质进行了探讨。研究认为,青藏高原棋戏文化是在古代祖国内地与青藏高原文化交流互动中传入的,在千余年的发展中形成为棋路风格迥异、民族特色鲜明、文化内涵深厚的独特形态,是中华棋类文化的重要支系。青藏高原棋戏在古代就已具备完整的文化体系,其多样的表现形态、完善的规则体系与丰富的辩证思想,传承了中华民族智慧,表达了传统生活哲学,见证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融合,印证了汉藏文化交融的历史纵深,为多元共生的中华棋类文化体系的形成与完善奠定了基础。这对进一步了解青藏高原文化概貌,诠释中华文化“和而不同”的包容性、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提升民族文化自豪感与国家认同感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棋戏 历史起源 文化特质 青藏高原 中华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大西洋涛动与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的不稳定关系
19
作者 陈涛 智海 +2 位作者 陈林 卓嘎 德吉央宗 《大气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35-845,共11页
青藏高原降水因其在区域水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备受关注。基于96个气象站数据,分析了1961~2017年青藏高原东部夏季(6~8月)降水主模态与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简称NAO)的关系,解释了两者关系的演变特征及可能机制。结果... 青藏高原降水因其在区域水循环中的重要作用备受关注。基于96个气象站数据,分析了1961~2017年青藏高原东部夏季(6~8月)降水主模态与北大西洋涛动(North Atlantic Oscillation,简称NAO)的关系,解释了两者关系的演变特征及可能机制。结果表明,NAO主导着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主模态,但两者的关系存在年代际变化,前期(1961~1993年)NAO导致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主模态呈南北偶极型,后期(2002~2017年)则为区域一致型。NAO能够在青藏高原高层激发具有准垂直正压结构的位势高度异常,在其低层形成相应的环流异常,进而影响该区域水汽异常。前(后)期,NAO引起该环流异常的西边缘位于青藏高原的东北部(西北部),有利于形成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的南北偶极型(区域一致型)。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主模态的转变,导致了对于整个研究时段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主模态时间系数与NAO相关关系在1998年出现突变。鉴于NAO与青藏高原东部夏季降水的不稳定关系,在研究NAO对区域气候影响时,需要考虑年代际背景信号,以提高预测水平及模式模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夏季降水 主模态 突变 北大西洋涛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观测对202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降水过程预报的影响
20
作者 庄照荣 田伟红 +1 位作者 陈雨潇 陈静 《大气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7-228,共12页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天气有重要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观测分布相对于我国东部区域虽然密度稀疏,但对我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预报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利用CMA-MESO快速更新循环系统对2020年7月上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过程进行模拟... 青藏高原对我国气候、天气有重要的影响,青藏高原地区的观测分布相对于我国东部区域虽然密度稀疏,但对我国东部长江中下游地区预报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利用CMA-MESO快速更新循环系统对2020年7月上旬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天气过程进行模拟,研究青藏高原地区观测资料的缺失对下游地区天气系统预报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青藏高原地区的观测资料缺失明显影响长江中下游地区24~72h的地面2m温度和10m风场预报质量,对前3d的降水预报也有显著负贡献。目标区观测资料影响估计也表明,青藏高原观测资料的影响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24~72h的预报信号方差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最大。因此,改进长江中下游地区预报质量也需要考虑青藏高原的观测资料影响。另外,针对我国东部区域进行高分辨率模式模拟时,往往研究区域范围不包括青藏高原地区,但研究区域外的观测和预报信息时空传播对预报的影响也不可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观测 梅雨期降水 三维变分 CMA-MESO 快速更新分析预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