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065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Донская和Московская冰碛层亚黏土性质比较
1
作者 朱亚杰 吴雪婷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4-126,148,共4页
在俄罗斯欧洲平原上广泛分布着冰川沉积,其中Донская1冰碛层和Московская冰碛层就是其中重要的两个。以取自莫斯科周边城市Звенигород以及莫斯科地区的土样,对两冰碛层亚黏土的性质指标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分... 在俄罗斯欧洲平原上广泛分布着冰川沉积,其中Донская1冰碛层和Московская冰碛层就是其中重要的两个。以取自莫斯科周边城市Звенигород以及莫斯科地区的土样,对两冰碛层亚黏土的性质指标进行比较。通过对比分析,可以得出Донская冰碛层和Московская冰碛层土壤虽然均为亚黏土,但其性质存在明显差异,донская冰碛层亚黏土物理力学性质优于московская冰碛层亚黏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Донская冰碛 московская冰碛层 土壤性质 比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地区冰碛层分布特征及工程效应
2
作者 柴春阳 邓宏科 +1 位作者 余行健 胡婷 《路基工程》 2024年第1期21-25,共5页
依托铁路、公路工程建设,在野外勘察、室内和现场原位试验基础上,重点研究滇西北地区冰碛层的分布特征、岩土类型、物质组成及颗粒成分、胶结程度和物理力学性质,对冰碛层的地基强度和边坡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冰碛层根据分布特征分为... 依托铁路、公路工程建设,在野外勘察、室内和现场原位试验基础上,重点研究滇西北地区冰碛层的分布特征、岩土类型、物质组成及颗粒成分、胶结程度和物理力学性质,对冰碛层的地基强度和边坡稳定性进行综合评价。冰碛层根据分布特征分为洼地型、阶地型、谷肩型;根据物质组成等可分为角砾岩和碎石类混合土,承载力和地基稳定性均较好;角砾岩单轴抗压强度较高;碎石类混合土抗剪强度较高,但水稳定性和地基均匀性较差。冰碛层边坡局部自稳性较好,但底部和层间可能存在软弱夹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地区 冰川作用 冰碛 分布特征 工程效应 岩土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山地质层改性的理论架构、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
3
作者 王佟 韩效忠 +8 位作者 吴兆剑 赵欣 曹安业 张彪 程彦 李聪聪 孙鹏杰 王伟超 宁建鸿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91-505,共15页
新时代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对煤炭地质勘查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以资源勘查为主的传统地质勘查理论与技术方法需进一步优化、创新与发展,以适应矿山绿色勘查、高效安全智能化开采及生态环境友好绿色开发的新需求。研究指出,矿山开发过程中... 新时代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对煤炭地质勘查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以资源勘查为主的传统地质勘查理论与技术方法需进一步优化、创新与发展,以适应矿山绿色勘查、高效安全智能化开采及生态环境友好绿色开发的新需求。研究指出,矿山开发过程中的资源、安全和生态问题归根结底是地质问题,与岩层等地质层(体)的地质属性密切相关,通过人工措施实现地质属性的定向改造已成为地质勘查工作的又一新内容,可有效提升矿山地质保障能力。据此,从地质条件变化研究入手,提出矿山地质层改性的概念,从理论架构、研究内容、工程技术应用和发展方向等方面尝试建立矿山地质层改性理论和技术体系。地质层改性的科学内涵是在不改变地壳浅层空间系统稳定性的前提下实现区域局部或部分岩层地质属性的正向改良,科学问题是先天条件和采动影响下地质层(体)地质属性的制约机制,核心技术是基于地质属性差异的矿山地质层(体)的精细识别和精准改良技术,技术目标是实现地质层(体)由不利于开发的负向属性向符合预设条件的正向属性转化,以改良制约资源综合利用的不良资源地质属性,弱化采动引发的冲击地压、水害、瓦斯突出等有害安全地质属性,消减地表沉降、地形地貌破坏、水系断流、矿井水污染等失衡生态地质属性,为矿山资源综合利用、煤炭安全开发以及生态环境友好提供地质保障。矿山地质层改性理论将地壳浅层空间地质层(体)系统的观念贯穿整个改性过程,突出场效应和多场叠加制约下的地质属性及演变规律的重要性,强调基于自然优良属性的仿生改良和近似恢复重构等改性技术的系统性,从源头保障地壳浅层空间系统的整体稳定性,一体化推进资源、安全和生态地质属性的系统改性,为矿山绿色安全高效生产地质保障提供全新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改性 资源地质 安全地质 生态地质 多场叠加效应 地质保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挤压性大变形隧道橡塑海绵缓冲层变形释能效应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匡亮 朱建林 +5 位作者 陶伟明 刘志强 吴剑 唐思聪 周路军 齐春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4-110,共7页
为探究橡塑海绵缓冲层在挤压性大变形隧道让压支护中的适用性,采用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现场测试等手段开展橡塑海绵缓冲层的释能效能研究。主要结论包括:(1)橡塑海绵的单轴压缩试验表明,橡塑海绵受力和变形满足线性关系,当橡塑海绵压... 为探究橡塑海绵缓冲层在挤压性大变形隧道让压支护中的适用性,采用室内试验、数值模拟、现场测试等手段开展橡塑海绵缓冲层的释能效能研究。主要结论包括:(1)橡塑海绵的单轴压缩试验表明,橡塑海绵受力和变形满足线性关系,当橡塑海绵压缩比达到70%时,材料尚未发生破坏,橡塑海绵的压缩变形性能和强度性能均良好,可作为缓冲层设置于挤压大变形隧道各层支护结构之间;(2)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相较于40 cm厚衬砌无缓冲层支护体系和50 cm厚衬砌无缓冲层支护体系,40 cm厚衬砌+10 cm厚缓冲层支护体系对应的围岩拱顶沉降量分别增加7.23%、14.50%,仰拱隆起量分别增加8.86%、17.01%,第三主应力最大值分别降低53.35%和49.86%;(3)兰渝铁路木寨岭隧道大变形段有无缓冲层段受力测试对比试验表明,相较于无缓冲层支护体系,有缓冲层支护体系的支护接触压力、钢筋应力、混凝土应力分别降低55.7%、69.5%、60.9%。综上所述,橡塑海绵缓冲层具有较显著的释能效用,可提升支护体系的受力安全性,可作为一种让压支护手段在挤压性大变形隧道进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路隧道 挤压性大变形 让压支护 缓冲 橡塑海绵 释能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莺歌海盆地东缘黄流组二段层序约束下的沉积相与有利勘探目标预测
5
作者 王艳忠 王加明 +5 位作者 武爱俊 操应长 王淑萍 李宏义 肖伶俐 沈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2-36,共15页
莺歌海盆地东缘黄流组二段缺乏区域高精度层序研究,阻碍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约束下的沉积体系展布和有利勘探目标预测。以复合层序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岩屑、测井、岩心以及三维地震资料,对莺歌海盆地东缘黄流组二段进行系统的区域高精... 莺歌海盆地东缘黄流组二段缺乏区域高精度层序研究,阻碍高精度层序地层格架约束下的沉积体系展布和有利勘探目标预测。以复合层序理论为指导,综合利用岩屑、测井、岩心以及三维地震资料,对莺歌海盆地东缘黄流组二段进行系统的区域高精度层序地层划分,结合均方根振幅属性分析,分析四级层序单元内的沉积体系展布特征。结果表明:莺歌海盆地东缘黄流组二段为1个三级层序,进一步可细分为低位层序、海侵层序以及高位层序,各层序在盆地边缘以四级不整合面相接,向盆地中心方向为整合接触;低位层序物源供应充足,重力流水道、海底扇、三角洲较为发育,在盆地东缘发育滩坝沉积;海侵层序部分海底扇继承性发育,三角洲规模减小;高位层序海底扇继承性发育,盆地东缘三角洲规模增大;对黄流组二段进行系统的高精度层序划分后,突破在低位体系域寻找海底扇的传统思维,在海侵层序和高位层序发现具有一定规模的浅海海底扇;海底扇中扇亚相辫状水道微相发育的砂岩为主要储集体类型,砂体呈透镜状向四周尖灭或上倾高部位受水道壁遮挡,同时砂体下方发育的断裂沟通梅山组和三亚组烃源岩,在海侵层序形成储集层上倾尖灭型岩性圈闭,高位层序形成储集层上倾方向水道壁封堵型岩性圈闭,可作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相对于低位层序,海侵层序和高位层序泥岩较为发育,更有利于发育海底扇岩性圈闭,成为有利油气勘探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序地 海侵 高位 有利勘探目标 莺歌海盆地东缘 黄流组二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豆调质塔加热层的颗粒运动和干燥层的热风流场数值仿真分析
6
作者 唐静静 吴伟中 +1 位作者 李寒 扶宇洋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5-142,共8页
为了优化大豆调质塔加热层椭圆管和干燥层角状盒的设计,采用离散元法(DEM)仿真分析加热层椭圆管的结构和分布对大豆颗粒运动的影响,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法(CFD)仿真分析干燥层中的热空气流动规律。结果表明:椭圆管长短轴比为2.28∶1时,... 为了优化大豆调质塔加热层椭圆管和干燥层角状盒的设计,采用离散元法(DEM)仿真分析加热层椭圆管的结构和分布对大豆颗粒运动的影响,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法(CFD)仿真分析干燥层中的热空气流动规律。结果表明:椭圆管长短轴比为2.28∶1时,大豆颗粒在加热层中分布均匀不堵料,颗粒碰撞次数少,有利于提高大豆加热效率,并降低颗粒的破损和椭圆管的磨损程度;相邻加热层椭圆管的轴向夹角为90°时颗粒经过加热层所需时间最短,轴向夹角的变化对颗粒在加热层中产生的碰撞次数无显著影响;当干燥层角状盒的轴向与加热层椭圆管的轴向相互平行时,干燥层中热风存在较大湍流,热风在干燥层中的分布更分散,热风在角状盒两侧形成较为柔和的逆流,更有利于大豆颗粒干燥及顺利下落。通过分析调质塔加热层及干燥层参数对大豆颗粒运动特性、热风流场分布的影响,可为调质塔的结构设计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质 加热 干燥 颗粒运动 热风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软弱夹层复合层状试样力学行为及能量演化特性研究
7
作者 刘学伟 雷俊强 +3 位作者 刘滨 姚文杰 白纪成 刘泉声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40,共15页
工程中广泛存在的复合层状围岩的软弱层几何特征(倾角和厚度)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至关重要。为研究软弱层厚度及倾角对复合层状岩体的力学行为影响,首先,开展了含不同软弱层倾角(0°、30°、45°、60°)和厚度(1、2、3、... 工程中广泛存在的复合层状围岩的软弱层几何特征(倾角和厚度)对岩体稳定性的影响至关重要。为研究软弱层厚度及倾角对复合层状岩体的力学行为影响,首先,开展了含不同软弱层倾角(0°、30°、45°、60°)和厚度(1、2、3、4 cm)的复合层状岩体试样的单轴压缩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随着软弱层倾角增加,试样的峰值强度和弹性应变能密度逐渐下降,但下降幅度随厚度的增加而降低,同时试样破坏模式由非层理面内张拉或整体破坏转为层理内滑移破坏;随着软弱层厚度的增加,试样的峰值强度逐渐减小,试样的破坏模式由沿层理面滑移转为层理面滑移与轴向劈裂的组合破坏模式。其次,通过最大信息系数分析表明,软弱层的厚度和倾角分别为试样力学特性与能量特性的主控制因素。最后,基于能量理论分析并结合峰前弹性应变能比和耗散能比,发现软弱层的不同倾角和厚度导致能量释放模式不同,进而影响试样的破坏模式和强度特征。研究结果揭示了软弱层对复合层状围岩的重要影响规律,对类似岩体的稳定性分析具有实际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状岩石 软弱 几何关系 力学特征 能量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顶山东部矿区煤系气资源量估算及有利开发层段预测
8
作者 李延河 倪小明 +1 位作者 王保玉 赵锦程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55,共9页
近年的勘探开发实践已经证实平顶山矿区煤系气资源潜力巨大,但煤系气富集规律不清、有利区分布不明的问题制约了平顶山矿区煤系气勘探开发的快速推进。以平顶山东部矿区为例,从煤系气赋存地质条件、煤储层物性特征出发,剖析煤系气富集特... 近年的勘探开发实践已经证实平顶山矿区煤系气资源潜力巨大,但煤系气富集规律不清、有利区分布不明的问题制约了平顶山矿区煤系气勘探开发的快速推进。以平顶山东部矿区为例,从煤系气赋存地质条件、煤储层物性特征出发,剖析煤系气富集特征,提出有利层段优选模型。结果表明:二1煤层和四2煤层的平均实测含气量分别为12.36和9.77 m^(3)/t,平均含气量梯度分别为2.56和1.60 m^(3)/(t·hm);二煤段、三煤段和四煤段的平均实测全烃值分别为0.39%、1.04%和0.85%,含煤岩系的含气量随全烃值的增加呈线性增大;平顶山东部矿区的煤系气总资源量为214.20×10^(8) m^(3),资源丰度为2.15×10^(8) m^(3)/km^(2);在区域分布上,首山一矿煤系气的总资源量最高,平煤八矿和十三矿中等,平煤十矿较低;垂向上,二煤段煤系气总资源量最高,四煤段次之,三煤段最小;研究区的有利指数为0.005~0.475,平均为0.172,煤系气开发有利层段3个,较有利层段5个,不利层段4个;区域上的优先开发顺序依次为首山一矿、平煤十矿、平煤十三矿和平煤八矿,垂向上的优先开发层段依次为二煤段、四煤段和三煤段。研究成果可为平顶山东部矿区煤系气有利开发层段的优选提供地质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系气 含气量 资源量 有利 平顶山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氢储罐真空多层绝热结构的连续变密度优化及性能分析
9
作者 李科 谢昊琳 +1 位作者 冯莉 文键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7-66,共10页
为实现液氢储罐中真空多层绝热结构更优异的绝热性能,在以往三密度区或四密度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绝热结构逐层连续变密度优化方法,对其辐射屏层间距布置进行优化。确定了耦合蒸气冷却屏(VCS)和VCS内引入仲正转化后的最优层间距布置,... 为实现液氢储罐中真空多层绝热结构更优异的绝热性能,在以往三密度区或四密度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绝热结构逐层连续变密度优化方法,对其辐射屏层间距布置进行优化。确定了耦合蒸气冷却屏(VCS)和VCS内引入仲正转化后的最优层间距布置,分析了连续变密度优化对温度和热流密度分布的影响,并与采用分段变密度方法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在绝热结构总厚度一定的情况下,优化后冷边界附近的屏间距显著增加,从而降低了冷边界附近的固体导热和热边界附近的辐射换热。对于仅耦合VCS的绝热结构,当VCS设置在第3层辐射屏时,优化效果最显著,最小热流密度从0.2492 W·m^(-2)降至0.2088 W·m^(-2),降幅达16.2%;优化后VCS最佳安装位置从第18层调整至第14层,相对位置从0.51移至0.56。当VCS内引入仲正转化时,VCS在第2层辐射屏时优化效果最为显著,热流密度较优化前降低了22.0%。研究了连续变密度优化方法对绝热性能的影响规律,为多层绝热结构的变密度优化设计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热性能 绝热结构 蒸气冷却屏 仲正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纹层对页岩力学性质的影响及其对水力压裂的启示
10
作者 王小琼 钟毅 +7 位作者 万有余 温野群 吴珊 张木杨 申颍浩 葛洪魁 鲜成钢 陈浩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100,共9页
英雄岭页岩油纵向层系厚,具有高频旋回沉积特征,主要发育纹层状和层状页岩,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甜点识别难度大。以英雄岭干柴沟组纹层状页岩和层状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力学试验,结合现场水力压裂微震及施工曲线分析,得到纹层对页... 英雄岭页岩油纵向层系厚,具有高频旋回沉积特征,主要发育纹层状和层状页岩,岩性复杂,非均质性强,甜点识别难度大。以英雄岭干柴沟组纹层状页岩和层状页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岩石力学试验,结合现场水力压裂微震及施工曲线分析,得到纹层对页岩力学性质及裂缝扩展的影响,并提出压裂对策建议。结果表明:相较于层状页岩,纹层状页岩天然微裂隙更发育;纹层状页岩抗压强度更低,破裂后产生的裂隙体积应变要小于层状页岩,主要是纹层状页岩形成的裂缝开度小,与现场压裂施工曲线上没有明显的破裂压力降结果一致;纹层状页岩压裂裂缝易沿纹层结构扩展,形成数量更多更为复杂的裂缝网络;纹层状页岩裂缝数量多,复杂度高,裂缝比表面积大,见油速度快,是更优的工程甜点;对于纹层状页岩建议采用“冻胶+滑溜水”复合压裂工艺,先以高黏冻胶撑开纹层的小开度裂缝,携砂支撑,增加裂缝有效性,再以滑溜水促进复杂裂缝网络扩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储 英雄岭 岩石力学 水力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PZT陶瓷自热温度影响因素分析
11
作者 宜亚丽 旷庆文 +4 位作者 陈美宇 秦越 韩雪艳 褚祥诚 金贺荣 《压电与声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128,共8页
多层PZT陶瓷作为压电驱动器的核心组件,其压电性能受自热温度影响,在高交变电压作用下易发生失效。该文从交变电压特性、陶瓷多层结构角度对PZT陶瓷自热温度作用规律展开研究。首先基于扫描电镜下陶瓷断面结构形貌,建立了多层PZT陶瓷细... 多层PZT陶瓷作为压电驱动器的核心组件,其压电性能受自热温度影响,在高交变电压作用下易发生失效。该文从交变电压特性、陶瓷多层结构角度对PZT陶瓷自热温度作用规律展开研究。首先基于扫描电镜下陶瓷断面结构形貌,建立了多层PZT陶瓷细观结构仿真模型;然后搭建了温度测量实验平台,开展陶瓷表面自热温度测量实验进行验证;最后分析了交变电压幅值、频率特性和陶瓷压电层、死层厚度对陶瓷表面自热温度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陶瓷表面自热温度与交变电压幅值、频率呈近似线性增长;自热温度极值分布在陶瓷表面中心区域和边缘区域,温度差值小于3℃;压电层越厚,陶瓷表面自热温度越低;表面自热温度随死层厚度的增加呈先降后增趋势,且在死层厚度约300μm时达到最低值。该结论为多层PZT陶瓷自热温度调控与工程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热温度 交变电压 结构 热模拟 PZT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覆岩矿震关键层及其破断释能机制
12
作者 窦林名 曹晋荣 +5 位作者 曹安业 蔡武 巩思园 鞠明和 周坤友 阚吉亮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0-192,共13页
覆岩型矿震已成为部分煤矿面临的主要动力现象之一,理论判识矿震发生的主控岩层是实现矿震精准防治的基础。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综合研究方法,梳理了煤矿震动事件和煤矿矿震的内涵及类型,厘清了煤矿震动事件与煤矿矿震... 覆岩型矿震已成为部分煤矿面临的主要动力现象之一,理论判识矿震发生的主控岩层是实现矿震精准防治的基础。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实测等综合研究方法,梳理了煤矿震动事件和煤矿矿震的内涵及类型,厘清了煤矿震动事件与煤矿矿震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覆岩矿震关键层概念,总结了覆岩矿震关键层特征及其与关键层之间的区别联系,給出了覆岩矿震关键层判识方法。通过分析覆岩矿震关键层破断过程中的裂隙发育和能量演化规律,揭示了覆岩矿震关键层破断释能机制。结果表明:①煤矿震动事件包括微型震动、高能震动和矿震,煤矿矿震可划分为覆岩型、断层型、煤柱型、底板型、褶曲型和复合型;②覆岩矿震关键层是指顶板中一层或数层对覆岩型矿震的发生和分布具有控制作用的关键岩层(组),根据空间赋存位置,可将其分为高位和低位2种类型;③考虑厚硬岩层破断条件和能量条件,提出了覆岩矿震关键层判别方法,案例分析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正确性和适用性;④除采空区两侧的裂隙带外,覆岩矿震关键层与低位顶板之间出现水平剪切裂隙,层间节理应变能和剪切耗散能集中,岩层间发生剪切–错动。此外,覆岩矿震关键层内部还出现了水平向的层内裂隙,层内存在节理应变能和剪切耗散能聚集区,覆岩矿震关键层具有分层破坏特征;⑤当岩体所承受的实际最大应力超过岩层或结构接触面强度极限时,覆岩矿震关键层出现破断或结构失稳,形成覆岩型矿震,该过程中部分弹性应变能和重力势能转化为矿震能量以及各类耗散能等。研究结果可为覆岩型矿震防控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岩型矿震 矿震关键 裂隙演化 释能机制 离散元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无机叠层高阻隔膜性能研究
13
作者 董茂进 王毅 +3 位作者 秦丽丽 冯尔鹏 韩仙虎 李中华 《真空与低温》 2025年第1期18-22,共5页
柔性电子封装用阻隔膜需具备水氧高阻隔性、光学高透明性,膜层结合牢固等特性。采用有机/无机叠层技术开发高阻隔膜,通过PECVD制备无机SiO_(x)C_(y)H_(z)膜层,真空蒸发制备丙烯酸酯有机膜层。对有机膜层、无机膜层及叠层的膜厚、膜层表... 柔性电子封装用阻隔膜需具备水氧高阻隔性、光学高透明性,膜层结合牢固等特性。采用有机/无机叠层技术开发高阻隔膜,通过PECVD制备无机SiO_(x)C_(y)H_(z)膜层,真空蒸发制备丙烯酸酯有机膜层。对有机膜层、无机膜层及叠层的膜厚、膜层表面形貌、光谱进行测试,同时对阻隔膜层的阻隔性展开测试,并针对叠层应力性能进行研究。所制备的结构为“PET/无机层/有机层/无机层”的叠层膜透水率达到0.03 g/(m^(2)·d),透光率89.2%,得到高透光率、高阻隔性柔性薄膜材料。并分别测试了叠层结构中有机膜层、无机膜层的应力,通过有机层/无机层厚度匹配,抑制单层薄膜的高应力,制备了应力耦合的叠层阻隔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隔膜 光谱 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覆岩离层注浆层位判定及隔浆层稳定性研究
14
作者 郭文兵 李龙翔 +2 位作者 杨伟强 白二虎 吴东涛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64-280,共17页
覆岩离层注浆减沉技术是保护矿区地表建(构)筑物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注浆层位选择与其下方隔浆层完整性是决定地表减沉效果的关键因素。采用理论分析、工程试验以及现场监测等手段,对覆岩离层注浆层位判别及其下方隔浆层稳定性进行了研... 覆岩离层注浆减沉技术是保护矿区地表建(构)筑物的重要手段之一,其中注浆层位选择与其下方隔浆层完整性是决定地表减沉效果的关键因素。采用理论分析、工程试验以及现场监测等手段,对覆岩离层注浆层位判别及其下方隔浆层稳定性进行了研究。通过理论分析方法对覆岩离层注浆过程中的隔浆层变形特征进行了研究,建立了基于弹性地基梁理论的隔浆层挠曲线方程,并根据岩层破坏程度,分区计算了隔浆层下方岩体的弹性地基系数,得到了注浆压力作用下隔浆层的最大弯曲下沉值;基于岩层破坏条件给出隔浆层稳定性分析方法,计算了注浆前后隔浆层下方自由空间的高度,并依据隔浆层最大弯曲下沉值与其下方自由空间的关系,对固支梁及弹性地基梁状态下的隔浆层完整性进行了判别;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注浆地层条件及隔浆层稳定性,提出了一种新的覆岩离层注浆层位判别方法。该方法通过计算导水裂隙带及各关键层高度确定潜在注浆层位,然后依据隔浆层完整性分析对各潜在注浆层位的可行性进行判别,最后引入安全系数对其稳定性进行评价。以某矿11090工作面为工程应用实例,依据该判别方法确定了合理注浆层位,在距煤层139.1 m处成功实施覆岩离层注浆充填,结合地表实测数据及地表下沉预计结果,该工作面实施注浆后,地表最大下沉值为230 mm,下沉系数为0.12,减沉率达到77.6%。附近民房的最大倾斜值约为0.8 mm/m,水平变形值为0.7 mm/m,有效保护了矿区地表村庄民房,同时保障了井下采掘工作的正常进行,验证了注浆层位判别方法的合理性,为覆岩离层注浆层位设计及矿区地表沉陷控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岩离注浆 隔浆 注浆 地表沉陷控制 弹性地基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i中间层对铜/钢电子束焊接头组织与界面行为的影响
15
作者 赵健 石磊 +4 位作者 陆煜 崔烺 谢会起 吕竹文 王英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6-132,共7页
针对铜/钢异种金属电子束焊接界面反应复杂、易产生渗透裂纹等问题,引入冷喷涂Ni中间层梯度过渡理念,研究了焊接热输入对焊缝特征区及两侧界面的显微组织、化学成分及元素扩散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焊缝区存在凝固裂纹,热影响区未见渗... 针对铜/钢异种金属电子束焊接界面反应复杂、易产生渗透裂纹等问题,引入冷喷涂Ni中间层梯度过渡理念,研究了焊接热输入对焊缝特征区及两侧界面的显微组织、化学成分及元素扩散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焊缝区存在凝固裂纹,热影响区未见渗透裂纹,说明冷喷涂Ni中间层起到阻隔熔池中Cu/Fe元素互扩散的作用。随着焊接热输入的逐渐降低,焊缝区上部组织的生长趋势由胞状晶逐渐向粗大柱状枝晶转变;焊缝区下部观察到垂直于熔池底部生长的树枝晶显著增加,枝晶附近发现大量(Cu,Ni)基等轴枝晶聚积。钢侧与焊缝界面的组织生长规律由无成分过冷时的平面晶→胞状树枝晶→焊缝中心位置附近的等轴晶,焊缝两侧界面均存在成分连续变化的熔合过渡区,该区域可有效解决结合界面的失效问题。焊缝区平均显微硬度约为141.8HV_(0.3),硬度较高的区域为富铁相析出物,硬度较低的区域为富铜相基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束焊接 异种金属焊接 冷喷涂中间 显微组织 元素扩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输水河道潜水层土体渗透系数随机分布特性
16
作者 兰雁 王辉 +3 位作者 赵寿刚 张一博 孙瑞东 范嘉懿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0-155,共6页
清水河天然河道两侧潜水层结构属冲洪积地层,具有明显的沉积韵律,河道及调蓄水库存在不同程度渗漏,直接影响输水流量和地下水补给量。引入随机理论探究河道典型潜水层土层渗透系数的分布规律,并利用渗透系数密度分布函数得到土层组合渗... 清水河天然河道两侧潜水层结构属冲洪积地层,具有明显的沉积韵律,河道及调蓄水库存在不同程度渗漏,直接影响输水流量和地下水补给量。引入随机理论探究河道典型潜水层土层渗透系数的分布规律,并利用渗透系数密度分布函数得到土层组合渗透系数,对比分析了不同渗透系数组合下河道渗流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输水河道潜水层土体黏粒含量与渗透系数相关性显著;粉质黏土、重粉质壤土渗透系数呈指数分布,壤土、砂壤土渗透系数呈t分布;基于各土层渗透系数分布函数,选取3种渗透系数组合计算的河道单侧年渗流量变幅较大,土层渗透系数随机性对渗流量影响十分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输水河道 水量损失 潜水 渗透系数 随机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上多层合采油藏酸化解堵影响下的水驱差异化动用机理
17
作者 田冷 王嘉新 +3 位作者 康凯 张雷 王锐 张博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9-98,共10页
为探究海上多层合采油藏酸化解堵影响下的水驱差异化动用机理,以渤海湾盆地X油田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配伍性实验、铸体薄片分析和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岩心并联酸化水驱油实验,明确X油田储层结垢类型、垢晶形成机理以及盐酸解堵效果,... 为探究海上多层合采油藏酸化解堵影响下的水驱差异化动用机理,以渤海湾盆地X油田岩心为研究对象,通过静态配伍性实验、铸体薄片分析和基于核磁共振技术的岩心并联酸化水驱油实验,明确X油田储层结垢类型、垢晶形成机理以及盐酸解堵效果,揭示多层合采水驱油过程中酸化对于不同物性岩心的驱油效率、注入压力、原油赋存特征与动用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储层损害的关键因素是注入水与地层水配伍性差形成的CaCO_(3)垢,呈颗粒状分布,在孔喉中导致储层物性降低;酸化解堵能改善储层物性,相对高渗的岩心比酸化前驱油效率上升了3.45百分点,但相对低渗的岩心比酸化前驱油效率下降了23.56百分点;酸液与CaCO_(3)垢反应产生气体,在孔隙喉道中流动产生贾敏效应,不仅阻止了部分油滴的运移,而且还“锁死”了已形成的水驱油通道,导致水驱油压力升高,低渗岩心发生二次堵塞,小孔喉中的剩余油大幅度增加。研究成果可为海上多层合采油藏酸化后的水驱开发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化解堵 差异化动用 结垢 合采 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纤维加筋层厚度对边坡抗蚀性影响试验研究
18
作者 蒋希雁 刘杰 +3 位作者 董长震 姚辉城 李明洋 黄日明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2,140,共6页
纤维加筋土对边坡有良好的防护效果,为确定纤维加筋层最佳厚度,分别按纤维长度为5、10、20、30 mm和加筋率(纤维质量占干土质量的比例)为0.1%、0.2%、0.3%、0.4%、0.5%,制作麦秸秆纤维加筋土试样,通过崩解试验确定纤维长20 mm、加筋率0... 纤维加筋土对边坡有良好的防护效果,为确定纤维加筋层最佳厚度,分别按纤维长度为5、10、20、30 mm和加筋率(纤维质量占干土质量的比例)为0.1%、0.2%、0.3%、0.4%、0.5%,制作麦秸秆纤维加筋土试样,通过崩解试验确定纤维长20 mm、加筋率0.3%为麦秸秆纤维加筋土最佳配比,进而按此配比设置麦秸秆纤维加筋层厚度分别为0、3、6、9 cm的45°边坡,进行强度为12 mm/h、持续时间为9 h的模拟降雨冲刷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强降雨情况下,麦秸秆纤维加筋层提高边坡抗蚀性的效果明显,纤维加筋层厚度越大边坡土体体积含水率越高、冲蚀量越小,纤维加筋层厚度为3、6、9 cm边坡的冲蚀量分别较无纤维加筋层边坡的冲蚀量减少53.4%、66.0%、67.0%,但厚度达到6 cm后随厚度继续增大边坡土体含水率不再明显增大、冲蚀量不再明显减小。从纤维加筋层对边坡土体含水率和抗蚀性的影响、整体防护效果及成本等方面综合分析,认为麦秸秆纤维加筋层最优厚度为6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 纤维加筋厚度 崩解试验 模拟降雨冲刷试验 冲蚀量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新型锯齿理论复合材料层合梁弯曲分析
19
作者 司俊岭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5年第1期119-126,共8页
首先发展了一种新型的复合材料层合结构锯齿理论,能够较为真实的反映出层合结构的局部特性,即面内位移场沿着层合结构的厚度方向呈现锯齿形分布。该理论与层合梁的整体理论相结合,建立复合材料层合梁初始位移场模型,然后通过层合梁表面... 首先发展了一种新型的复合材料层合结构锯齿理论,能够较为真实的反映出层合结构的局部特性,即面内位移场沿着层合结构的厚度方向呈现锯齿形分布。该理论与层合梁的整体理论相结合,建立复合材料层合梁初始位移场模型,然后通过层合梁表面剪切应力为零及层间剪切应力连续条件,用整体位移未知变量表示出局部位移未知变量,得到复合材料层合梁最终位移场模型。最后,利用该模型对施加横向分布载荷层合梁进行弯曲分析,通过与精确解数值对比发现,模型能够准确计算复合材料层合梁的力学行为,特别是对层间剪切应力的计算,可以直接从本构方程准确给出有利于该模型在有限元方法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梁 锯齿理论 间连续 形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强基层沥青路面力学分析与材料制备
20
作者 谭波 郑港 +2 位作者 李青 谢恩连 刘敬霜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6-194,共9页
目的为提升沥青路面结构性能并实现低碳目标,提出AC+超强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以减薄沥青路面结构厚度。方法首先采用Bisar软件对超强基层路面结构进行力学响应规律分析,提出沥青路面结构和超强基层材料设计参数;其次,开展正交试验设计,分... 目的为提升沥青路面结构性能并实现低碳目标,提出AC+超强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以减薄沥青路面结构厚度。方法首先采用Bisar软件对超强基层路面结构进行力学响应规律分析,提出沥青路面结构和超强基层材料设计参数;其次,开展正交试验设计,分析硅灰、粉煤灰、胶砂比参数对超强基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经极差与方差分析,寻找最优配合比;最后,通过劈裂抗拉试验,对比撒布碎石、刷毛刻槽、环氧树脂、喷洒改性沥青和橡胶沥青5种不同方式沥青层和超强基层的黏结性能。结果结果表明,当超强基层厚度为0.08 m时,弹性模量为40 GPa,结构总厚度0.52 m超强基层沥青路面沥青混合料层和无机结合料层疲劳开裂寿命高于总厚度为0.74 m常规沥青路面的。硅灰质量分数13%,粉煤灰质量分数11%,胶砂比0.8,水胶比0.25为超强基层材料最优配比。经劈裂抗拉强度测试,环氧树脂黏结最优,撒布碎石黏结次之,橡胶沥青黏结最差。结论路面厚度减薄情况下,AC+超强基层沥青路面性能优于常规沥青路面;提出了低碳、经济的新型沥青路面结构形式和材料制备方法;分析了沥青面层与超强基层的层间结合性能,并推荐采用撒布碎石方式,为复合沥青路面提供一种新的可行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式路面 超高性能混凝土 正交试验 配合比设计 间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