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2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海南部珊瑚骨骼δ^(18)O和Sr/Ca对ENSO的分级响应
1
作者 李若安 李旭清 陈天然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5-55,共11页
了解珊瑚地球化学指标对不同强度和类型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事件的响应差异对重建器测前的ENSO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提取了南海南部1950年以来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数据... 了解珊瑚地球化学指标对不同强度和类型的厄尔尼诺—南方涛动(El Niño-Southern Oscillation,ENSO)事件的响应差异对重建器测前的ENSO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提取了南海南部1950年以来的海表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数据以及来自4个地点(自西向东分别为竹岛、永暑岛、海葵园和巴拉望)已发表的珊瑚骨骼δ^(18)O和Sr/Ca序列,采用频域分析和滞后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南海南部海温和珊瑚骨骼地球化学指标对不同类型和等级的ENSO事件的响应。结果表明,珊瑚骨骼地球化学指标对east Pacific(EP)-El Niño与central Pacific(CP)-El Niño的分级正确率自东向西呈现上升趋势;而对strong basin wide(SBW)-El Niño的分级正确率则呈现自东向西逐步降低的趋势;类似地,对于CP-La Niña,珊瑚骨骼地球化学指标的分级响应的正确率自东向西逐步提高;而对于EP-La Niña,则完全相反。整体上看,南海南部珊瑚骨骼地球化学指标对EP-El Niño和CP-LaNiña的分级响应能力不及SBW-ElNiño和EP-LaNiña,对强烈ENSO事件的分级响应能力优于极端ENSO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南部 ENSo 珊瑚 Sr/ca ^^δ^(18)o 分级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体在大气环境中对碳酸盐岩溶蚀过程及溶解无机碳δ^(13)C演变规律
2
作者 赵光帅 朱义年 +4 位作者 谢银财 沈利娜 吴华英 李腾芳 黄奇波 《中国岩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4-135,146,共13页
碳酸盐岩溶解是一种发生在地球浅表层环境下的特殊地质过程,因其地球化学过程具有低温性、开放性、敏感性和生物参与性等特点,导致岩溶水体溶解无机碳(DIC)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δ^(13)C_(DIC))值的多变性。本研究开展大气开放环境中... 碳酸盐岩溶解是一种发生在地球浅表层环境下的特殊地质过程,因其地球化学过程具有低温性、开放性、敏感性和生物参与性等特点,导致岩溶水体溶解无机碳(DIC)浓度及其稳定碳同位素(δ^(13)C_(DIC))值的多变性。本研究开展大气开放环境中不同水体浸泡碳酸盐岩试片实验,探究大气降水、降水流经岩溶土壤及进入碳酸盐岩含水层再出露地表后对碳酸盐岩溶蚀的影响及δ^(13)C_(DIC)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降水及降水在土壤中渗流再出露地表后,即使无水生光合植物和土壤CO_(2)的持续输入,其对碳酸盐岩仍具有较强的溶蚀作用,而相同条件下岩溶管道/裂隙水出露地表后对碳酸盐岩溶蚀作用微弱或不溶蚀。在无水生光合植物和土壤CO_(2)持续输入的大气开放系统水体中,当SO_(4)^(2-)>29mg·L^(-1)或NO_(3)^(-)>50 mg·L^(-1)时,NO_(3)^(-)产生的盐效应和与阳离子形成的离子对作用可显著提高方解石溶解度,促进方解石溶解。土壤渗流水和岩溶管道/裂隙水出露地表后水中CO_(2)在数小时内即可完成脱气作用,并使水体δ^(13)C_(DIC)值显著增重,增幅可达+10.9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丫吉试验场 碳酸盐岩溶解 大气开放环境 ^^溶解无机碳δ^(13)c同位素 co_(2)脱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水化学和D、^(18)O同位素的豫西某矿山地下水水源识别
3
作者 赵少攀 杨森 +5 位作者 张东兴 常成 闫佳喆 刘念 麻倩倩 张茜 《西北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3-322,共10页
笔者通过对研究区进行水文调查,发现坑道内地下水均为构造裂隙水,并分别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对地表水和坑道水进行了针对性的采样分析。水化学特征显示,地表水中阴阳离子随丰水期和枯水期而发生变化显著,而地下水阴阳离子含量变化小,水化... 笔者通过对研究区进行水文调查,发现坑道内地下水均为构造裂隙水,并分别在丰水期和枯水期对地表水和坑道水进行了针对性的采样分析。水化学特征显示,地表水中阴阳离子随丰水期和枯水期而发生变化显著,而地下水阴阳离子含量变化小,水化学性质较为稳定。通过对2021年420中段丰水期涌水量和同位素与水库水对比分析,推测在特殊水文年水库水参与该中段地下水活动。而其余地段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化学特征和D、^(18)O同位素含量均有较大区别,说明地表水参与地下水活动不显著。综上所述,研究区地下水具有较为独立的含水系统,主要接受岩层内构造裂隙水补给,平时基岩裂隙水和溪沟水补给水库水,当遇到大暴雨,水库水位上升至大于地下水位时,才会反补地下水,推测在水库水位大于535 m时,地表水参与个别中段地下水活动,但涌水总量不大,整体可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水 地下水 构造裂隙水 水化学 ^^D、^(18)o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最近千年来山东半岛西部气候环境变化的石笋δ^(18)O、δ^(13)C记录(Ⅰ) 被引量:7
4
作者 王庆 周厚云 +4 位作者 迟宏 程珂 王红艳 马倩倩 王常山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35-142,共8页
Ky1石笋采自山东半岛西部的开元洞,沿生长轴方向长度75mm。在高精度U-230 Th测年基础上,通过年纹层连续计数和平均沉积速率内插/外推相结合的定年方法,确定Ky1石笋生长于892—1894AD的1 000年间。在沿石笋生长轴采集的583个样品中,选择... Ky1石笋采自山东半岛西部的开元洞,沿生长轴方向长度75mm。在高精度U-230 Th测年基础上,通过年纹层连续计数和平均沉积速率内插/外推相结合的定年方法,确定Ky1石笋生长于892—1894AD的1 000年间。在沿石笋生长轴采集的583个样品中,选择303个进行了δ18 O、δ13 C测试,平均分辨率约为3年。结果显示,最近1000年来Ky1石笋的δ18 O比值变化呈现明显阶段性,显示与小冰期(LIA)和中世纪暖期(MWP)对应的数百年尺度波动。根据δ18 O记录,山东半岛在1482AD前后发生与MWP/LIA转换对应的气候突变,1 482AD前相当于夏季风强烈、降水较多的中世纪暖期,1482AD后则为夏季风微弱、降水较少的小冰期,以1609AD夏季风最弱。Ky1石笋的δ13 C比值变化,也由与MWP、LIA相当的两个阶段构成,其间也存在突变关系。比较而言,δ13 C变化要比δ18 O显著平缓,而且LIA后期以来二者变化明显不同步。最近1 000年来,与MWP/LIA对应的气候突变相当于明朝中期;就各个朝代内部的气候变化趋势而言,不同朝代之间不尽相同;不同朝代之间的更替期均大致与MWP、LIA内部的次级气候突变时期对应。因此,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内部的次级气候波动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可能比千年尺度上最剧烈的MWP/LIA突变本身更显著。另一方面,洞穴所在山地的土地利用程度不断提高,其与气候变化共同影响着洞穴所在山地的植被的C3/C4植物构成及土壤性质,从而影响到石笋δ13 C比值。从892—1318AD,土地利用对山地植被构成、土壤特征的影响程度尚不及气候变化;1318—1479AD,已达到或超过小幅度的气候变化;1483—1779AD,达到或超过大幅度的气候变化;1779—1894AD,土地利用程度趋于稳定,气候变化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则又相对凸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δ18o、δ13c比值 开元洞 中世纪暖期 小冰期 山东半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方灯影峡期海洋碳酸盐岩原始δ^(13)C和δ^(18)O组成及海水温度 被引量:25
5
作者 黄志诚 陈智娜 +1 位作者 刘燕 杨守业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3期1-7,共7页
中国南方灯影峡期(晚前寒武纪)是白云岩广泛发育的海洋碳酸盐沉积时期,在灯影组中部发育从海水直接沉积、沉淀的原生白云岩,目前仍保留其原始组构特征。从40个原生白云石(岩)中测得:泥晶白云石的C值为3.64‰,O值为-1.17‰(n=6);藻白云岩... 中国南方灯影峡期(晚前寒武纪)是白云岩广泛发育的海洋碳酸盐沉积时期,在灯影组中部发育从海水直接沉积、沉淀的原生白云岩,目前仍保留其原始组构特征。从40个原生白云石(岩)中测得:泥晶白云石的C值为3.64‰,O值为-1.17‰(n=6);藻白云岩的C值为3.52‰,O值为-1.86‰(n=15);海水纤状白云石胶结物C值为2.90‰,O值为-2.65‰(n=8);海水刃状白云石胶结物的C值为2.96‰,O值为-2.41‰(n=8);泥晶纹层和海水纤状白云石胶结物的C值为2.79‰,O值为-3.13‰。40个岩样的C平均值为3.25‰±0.44‰,O平均值为-2.12‰±0.98‰(均以PDB标准)。对于灯影峡期海相白云岩的原始C和O值,不采用所有样品的平均值,而是采用原生白云石沉积物与海水白云石胶结物C值和O值两个图示分布区重叠部分的最重同位素值,即:C值为4.43‰(PDB标准),O值为-0.62‰(PDB标准),将其作为灯影峡期海洋碳酸盐岩的原始同位素组成。对海水原生白云石胶结物包裹体盐度进行了测定,海水O计算值为2.90‰(SMOW标准),用原始O值计算的原生白云石形成时的海水温度为40.8℃。这说明中国南方灯影峡期的海洋为炎热的较高的海水温度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水温度 原始同位素值 原生白云石 海洋碳酸盐沉积 灯影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云杉林大气CO_2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δ^(18)O的分析
6
作者 胡凝 申双和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650-655,共6页
研究CO2稳定同位素特征可以揭示光合、呼吸作用等众多信息,从而有助于了解生态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碳循环过程。利用大气CO2浓度及其稳定同位素的测定资料,分析稳定同位素比1δ3C、1δ8O,发现两者具有相似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表现在1δ3C... 研究CO2稳定同位素特征可以揭示光合、呼吸作用等众多信息,从而有助于了解生态系统与环境之间的碳循环过程。利用大气CO2浓度及其稳定同位素的测定资料,分析稳定同位素比1δ3C、1δ8O,发现两者具有相似的时空分布特征。主要表现在1δ3C和1δ8O在冠层内具有明显的垂直变化趋势,冠层上部重同位素含量较高,而底部含量较低。从时间变化看,1δ3C和1δ8O在午后到日落具有较高的水平,而凌晨,1δ3C和1δ8O较低。运用Keeling图法分析1δ3C、1δ8O和CO2浓度的关系,发现1δ3C值主要受光合和呼吸作用影响,与CO2浓度的高低密切相关;而1δ8O的变化比较复杂,因为1δ8O除受光合、呼吸强度影响外,还取决于环境空气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云杉林 空气co2 ^^Δ^13c ^^Δ^18o 光合作用 呼吸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3)C同位素标记法探究连作对丹参生长及光合碳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孟缘 付心雨 +5 位作者 鞠吉东 周冰谦 卢恒 王晓 郭兰萍 刘伟 《山东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5-103,共9页
以1年龄盆栽丹参为研究对象,设置^(13)C脉冲标记处理与^(12)C正常处理,应用^(13)C脉冲标记法研究连作与非连作丹参光合碳分配规律,比较植株标记40 d后的形态学与理化指标差异,分析丹参地上部、根部以及根际土壤碳的^(13)C丰度、碳同位... 以1年龄盆栽丹参为研究对象,设置^(13)C脉冲标记处理与^(12)C正常处理,应用^(13)C脉冲标记法研究连作与非连作丹参光合碳分配规律,比较植株标记40 d后的形态学与理化指标差异,分析丹参地上部、根部以及根际土壤碳的^(13)C丰度、碳同位素比率、^(13)C原子百分比以及单位干重样品的^(13)C总量,以明确连作对丹参生长与光合作用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连作条件下,丹参各部分生物量与叶绿素含量明显下降,抗氧化酶活性升高;有效成分中的丹参酮Ⅰ、丹参酮Ⅱ_(A)、二氢丹参酮Ⅰ以及迷迭香酸含量均降低;连作显著影响^(13)C-光合碳分配比例,非连作丹参地上部、根部以及根际土壤中^(13)C-光合碳比率分别为27.14%、72.80%和0.06%,连作丹参为59.38%、40.59%和0.03%。综上,连作后,丹参生长发育与次生代谢受到明显影响;光合产物向地下部的转移能力降低,导致连作丹参根部生长发育受到明显抑制;丹参光合作用的强弱是反映丹参生长状况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脉冲标记法 光合碳 丹参 生长代谢 连作障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沙群岛现代滨珊瑚骨骼Sr/Ca、δ^(18)O和δ^(13)C对极端高温事件响应
8
作者 徐潇峰 余克服 +3 位作者 陈天然 陶士臣 严宏强 陈特固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771-1782,共12页
以南沙群岛永暑礁的现代滨珊瑚YSL24(生长时间为1985-1999年)与YSL2A(生长时间为1971-1999年)为材料,通过对其骨骼开展高分辨率的Sr/Ca、^(18)δO和^(13)δC分析,探讨其对极端高温事件的响应特征。有记录表明,1971-1999年,南海南部在197... 以南沙群岛永暑礁的现代滨珊瑚YSL24(生长时间为1985-1999年)与YSL2A(生长时间为1971-1999年)为材料,通过对其骨骼开展高分辨率的Sr/Ca、^(18)δO和^(13)δC分析,探讨其对极端高温事件的响应特征。有记录表明,1971-1999年,南海南部在1973、1983和1998年发生了极端高温事件,滨珊瑚骨骼Sr/Ca序列清楚地记录了这3次高温事件,其相应条带Sr/Ca周期数值显著低于序列其他年份。而^(18)δO对高温事件的响应不太明显,其原因可能与^(18)δO序列同时受温度和盐度变化的影响有关。^(13)δC在这3个高温年份均在夏季发生了异常负偏,应该是由高温胁迫下共生藻光合作用强度下降所致。因此,珊瑚骨骼的Sr/Ca和^(13)δC对南沙群岛高温胁迫具有明显的响应,可作为记录过去白化事件的可靠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珊瑚骨骼 地化指标 珊瑚白化 高温事件 ^^δ^(13)c负偏 南沙群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茂兰板寨水域水生植物δ^13C特征及光合作用固定HCO3^-碳量估算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瑞 于奭 +3 位作者 孙平安 何师意 原雅琼 熊志斌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9-16,共8页
为研究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对岩溶碳汇的贡献,选取板寨河水域为研究区,分冬季和夏季测定典型水生植物的生物量以及各采样点水生植物碳同位素组成(δ13 C值),并利用水生植物稳定碳同位素与碳酸酐酶间的关系建立的二端元模型,估算板寨河水生... 为研究水生植物光合作用对岩溶碳汇的贡献,选取板寨河水域为研究区,分冬季和夏季测定典型水生植物的生物量以及各采样点水生植物碳同位素组成(δ13 C值),并利用水生植物稳定碳同位素与碳酸酐酶间的关系建立的二端元模型,估算板寨河水生植物光合作用的固碳量。结果发现夏季生物量小于冬季生物量,水生植物的δ13 C值变化在-35.45‰^-24.62‰之间,其中挺水植物的δ13 C值最大,平均为-27.89‰,其次为沉水植物,平均为-29.96‰。浮水植物的δ13 C值最低,平均为-32‰,受流速、CO2浓度、光合途径等影响引起同种水生植物间同位素差异。水域水生植物固定下的HCO-3碳量为19.52tc/(a.km2),其利用HCO-3作为无机碳源进行光合作用的比例平均为47.84%,显示出巨大的固碳潜力,是全球岩溶碳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固碳量 ^^δ^13 c特征 溶解无机碳 碳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泥质沉积区8千年来的有孔虫Mg/Ca和δ^(18)O记录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8
10
作者 张在秀 赵泉鸿 +3 位作者 陈荣华 翦知湣 乔培军 成鑫荣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79-86,共8页
对东海陆架泥质沉积区MD06-3040柱状样有孔虫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获得了底栖有孔虫(Rotalinoides gaimardii)Mg/Ca和δ18O及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a bulloides)δ18O等的高分辨率记录。通过与微体化石群、沉积物粒度等古环境替代性指标... 对东海陆架泥质沉积区MD06-3040柱状样有孔虫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获得了底栖有孔虫(Rotalinoides gaimardii)Mg/Ca和δ18O及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a bulloides)δ18O等的高分辨率记录。通过与微体化石群、沉积物粒度等古环境替代性指标对比分析,认为研究区有孔虫Mg/Ca和δ18O的变化主要受浙闽沿岸流和台湾暖流及其相关的东亚季风所控制,并推测了研究区近8千年来的古环境演变过程:8.0~4.1 cal.kaBP时期,夏季风盛行,台湾暖流和黑潮发育强盛,底层和表层海水都具有较高的温度、盐度和δ18O值,其中底层海水温度在5.7~5.2和4.6~4.1 cal.kaBP两个时期最高;4.1~0.4 cal.kaBP时期,冬季风盛行,台湾暖流和黑潮影响减弱,浙闽沿岸流发育增强,使海水温度和盐度及δ18O显著下降;0.4 cal.kaBP以来夏季风再次变强,台湾暖流和黑潮的影响随之增强,海水温度又明显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 MG/cA ^^Δ^18o 古环境 全新世 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DGKS96—03岩心中微体化石的古海洋学特点、δ^(18)O曲线与AMS^(14)C测年 被引量:13
11
作者 程振波 刘振夏 +3 位作者 石学法 鞠小华 Serge Berne 斋藤文纪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501-505,共5页
运用微体化石的研究结果辨识岩心不同的沉积阶段的沉积特征及古海洋学特点 ,并辅以δ18O曲线及AMS14 C测年去探讨岩心的沉积时代。该岩心是 1996年 5月中国、法国、韩国科学家一起利用法国L’ATALANTE号海洋调查船在东海陆架获取的 17... 运用微体化石的研究结果辨识岩心不同的沉积阶段的沉积特征及古海洋学特点 ,并辅以δ18O曲线及AMS14 C测年去探讨岩心的沉积时代。该岩心是 1996年 5月中国、法国、韩国科学家一起利用法国L’ATALANTE号海洋调查船在东海陆架获取的 17个岩心中的一个 ,分别做了粒度、矿物、CaCO3、微体化石、δ18O、AMS14 C测年等分析 ,初步分析认为 :依据微体化石的冷、暖水种的丰度变化 ,可以辨识出该岩心气候的 7个冷期 (C1、C2 、C3、C4 -1、C4 -2 、C5、C6、C7) ,然后结合岩心中的矿物成份、CaCO3 含量、粒度变化、AMS14 C的测年数据把岩心划分为 4个沉积阶段 ,1.晚更新世早玉木冰期沉积。 2 .玉木亚间冰期沉积。 3 .晚更新世玉木冰期沉积。 4.全新世冰后期沉积。另外 ,利用浮游有孔虫壳体对不同的沉积阶段所做的AMS14 C测年结果分别为 96 90aBP、12 980aBP ,2 6 35 0aBP ,2 796 0aBP ,37410aBP ,412 6 0aBP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体化石 沉积特征 ^^δ^(18)o ^^AMS^(14)c测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目山柳杉树轮δ^(13)C序列所反映的植物水分利用率对大气CO_2浓度变化的生理响应 被引量:9
12
作者 赵兴云 王建 +2 位作者 商志远 王祖良 钱君龙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698-702,共5页
工业化以来,由于大量化石燃料CO2排入大气,引起大气CO2浓度的持续升高。研究表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分利用率及作物生物量等均对周围大气CO2浓度的增加产生明显的正响应,而植物叶片的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对CO2浓度增加产生负响应。对采... 工业化以来,由于大量化石燃料CO2排入大气,引起大气CO2浓度的持续升高。研究表明,植物的光合作用、水分利用率及作物生物量等均对周围大气CO2浓度的增加产生明显的正响应,而植物叶片的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对CO2浓度增加产生负响应。对采自浙江西天目山地区的三株柳杉树盘交叉定年后,测定了三株树轮的δ13C年序列,并利用3株柳杉树轮1δ3C序列探讨了天目山地区树木生长对大气CO2浓度增加的生理响应——水分利用率的变化状况。结果是,三株树轮δ13C序列反映的水分利用率均是增加的,且增长趋势基本一致。研究结果反映了工业革命前后,树木生长对大气CO2浓度增加所产生的明显正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轮 ^^Δ^13c 大气co2浓度 生理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HP-UHP变质岩中石英脉流体包裹体δD-δ^(18)O同位素组成及其意义 被引量:13
13
作者 徐莉 孙晓明 +4 位作者 翟伟 梁业恒 汤倩 梁金龙 沈昆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2009-2017,共9页
流体包裹体δD-δ18O同位素测定显示CCSD石英脉具有较稳定的氢同位素(δD=-97‰--69‰)和相对较低且变化较大的氧同位素组成,其矿物δ18O为-1.9‰~9.6‰,相应流体的δ18O为-11.66‰-0.93‰,说明其变质岩围岩在板块俯冲前曾在地表... 流体包裹体δD-δ18O同位素测定显示CCSD石英脉具有较稳定的氢同位素(δD=-97‰--69‰)和相对较低且变化较大的氧同位素组成,其矿物δ18O为-1.9‰~9.6‰,相应流体的δ18O为-11.66‰-0.93‰,说明其变质岩围岩在板块俯冲前曾在地表与大气降水发生过程度不同的水/岩反应,而石英脉继承了其各自寄主变质岩的δ18O组成;在CCSD纵向上,石英脉的δ18O同位素组成出现“∑”型变化,分别在900m-1.500m和2700m出现极低值,而在1770m和4000m出现高正值,说明CCSD变质岩原岩在俯冲前与大气降水间的水/岩反应受到局部侵入的岩浆岩带来的高温和构造空间的控制; CCSD中石英脉δ18O在纵向上的变化基本同步于其寄主围岩变质矿物的δ18O组成变化,说明石英脉与其他变质矿物一样,也经历了HP,甚至UHP变质,但其主体应形成于板块折返过程中HP-UHP岩石的减压重结晶及退变质;CCSD石英脉、东海地表石英脉或水晶矿的δD-δ18O同位素值分布的不均一性,说明HP-UHP岩石在板块折返及其后退变质中释放出的流体活动范围有限,没有经历大规模的流动或迁移。东海水晶的流体包裹体δD-δ18O组成与CCSD石英脉相似,显示它们的成因基本一致,主要形成于晚三叠世板块折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英脉 流体包裹体 UP-UHP变质岩 ^^δD-δ^18o同位素 中国大陆科学钻探(ccS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C稳定同位素在陆地生态系统植物-微生物-土壤碳循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4
作者 白雪娟 翟国庆 刘敬泽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5-190,共16页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_(2),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碳(C)源,量化光合C在植物-土壤系统间的分配,对于明确C的周转与存留、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和土壤C库潜力具有重要意义。^(13)C稳定同位素技术具有准确性和易操作性,在C...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大气中的CO_(2),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碳(C)源,量化光合C在植物-土壤系统间的分配,对于明确C的周转与存留、预测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和土壤C库潜力具有重要意义。^(13)C稳定同位素技术具有准确性和易操作性,在C循环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为探究植物-土壤系统C分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C利用效率和土壤C矿化为CO_(2)通量变化等特性提供重要技术支撑。本研究首先介绍^(13)C稳定同位素的发展和标记方法,主要有^(13)C脉冲(单次与多次)标记、^(13)C连续标记、借助C_(4)土壤种植C_(3)植物确定^(13)C丰度以及不改变植被条件鉴定自然^(13)C丰度等。其次总结该技术在植物-微生物-土壤系统C循环中的应用:主要包括^(13)C同位素标记在植物-土壤系统C分配,^(13)C自然丰度技术在树木生长轮和植物群落水平C循环、土壤有机C形成与分解过程中的应用;在土壤微生物方面,概述^(13)C稳定同位素在磷脂脂肪酸、氨基糖、芯片-稳定同位素探针、纳米二次离子质谱同位素成像、荧光原位杂交-纳米二次离子质谱技术等微生物标志物上的应用。接着总结^(13)C稳定同位素方法的缺点,即^(13)C样品检测价格昂贵、由于^(13)C分馏作用影响^(13)C丰度检测不准确及^(13)C标记与微生物标志物技术结合对^(13)C标记丰度要求较高等。最后,对未来^(13)C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提出展望:在理论上,需探究^(13)C标记底物在植物-土壤-微生物系统C分配、转化和固持的作用机制和影响机制,构建统计与验证模型;在应用上,应注重交叉学科的运用,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地学技术与^(13)C稳定同位素相结合,从更广泛、更全面的角度推进陆地生态系统C循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稳定同位素标记技术 陆地生态系统 碳循环 土壤有机碳 微生物标志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3)C示踪的2个杉木家系幼苗光合碳分配动态
15
作者 杨梦佳 邹显花 +7 位作者 郭志娟 彭钊 何妍 彭志远 姚必达 黄国敏 朱丽琴 黄荣珍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5-46,共12页
【目的】探究2个杉木家系幼苗在不同CO_(2)浓度下对外源碳的固定及其光合碳在不同器官中的运输与分配规律,为揭示杉木固碳及光合碳分配策略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方林区广泛种植的洋口No.020和No.061杉... 【目的】探究2个杉木家系幼苗在不同CO_(2)浓度下对外源碳的固定及其光合碳在不同器官中的运输与分配规律,为揭示杉木固碳及光合碳分配策略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方林区广泛种植的洋口No.020和No.061杉木幼苗为对象,设置对照CO_(2)浓度(400±50)μmol·mol^(-1)(C400)及CO_(2)浓度分别升高到(800±50)μmol·mol^(-1)(C800)和(1000±50)μmol·mol^(-1)(C1000)这3个CO_(2)浓度梯度,利用^(13)C标记法对不同浓度CO_(2)进行标记,量化示踪标记后不同阶段各杉木家系幼苗固定的光合碳在各组织器官的流向和分配,分析幼苗净光合速率、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及生长差异,阐明不同CO_(2)浓度条件下各杉木家系幼苗的固碳能力及光合碳的体内分配规律差异。【结果】在不同CO_(2)浓度处理下,各杉木家系幼苗的各组织器官的^(13)C分配和生物量分配比例均大致呈现叶>茎>根的规律。随着CO_(2)浓度增加,各杉木家系幼苗的净光合速率与各器官δ^(13)C值总体上随之增加;No.020加快对根的^(13)C运输,表现为处理1天后,C800与C1000处理下根的^(13)C分配比例分别较C400处理增加50.40%和109.63%。CO_(2)处理浓度亦影响各杉木家系幼苗的光合碳分配策略,进而改变生物量分配。30天后,相较C400处理:C800与C1000处理下的No.020地上部^(13)C分配比例分别增加了6.23%和6.03%,No.020茎的^(13)C分配比例分别增加了39.50%和50.31%(P<0.05),No.061根系^(13)C分配比例分别增加了22.40%和70.26%(P<0.05),No.061茎的^(13)C分配比例分别减少了2.45%和15.10%(P<0.05);C1000处理下No.061茎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减少12.44%,根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增加5.22%。【结论】正常大气CO_(2)浓度下,No.020杉木幼苗具有更强的代谢转运能力。CO_(2)浓度升高促进2个杉木家系幼苗提高净光合速率,增加光合碳合成,促进No.020杉木幼苗加快对光合碳的向下运输,并影响2个基因型杉木的光合碳分配策略,其中,No.020倾向于向地上部尤其是茎中储存光合碳,而No.061倾向牺牲茎的光合碳分配以增加根系光合碳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标记 杉木 不同家系 co_(2)浓度升高 光合碳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8)O法利用膜进样质谱仪测定海水初级生产力的方法优化及在长江口的应用
16
作者 张玉寒 宋国栋 +1 位作者 张桂玲 刘素美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63-1171,共9页
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对海洋碳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准确测定海洋初级生产力是评估海洋固碳能力的关键。^(18)O法可获得准确的总初级生产力,但其复杂的测定方法限制了现场应用,快速测定^(18)O标记的产物(^(34)O_(2))是实现^(18)O法广... 浮游植物的初级生产对海洋碳循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准确测定海洋初级生产力是评估海洋固碳能力的关键。^(18)O法可获得准确的总初级生产力,但其复杂的测定方法限制了现场应用,快速测定^(18)O标记的产物(^(34)O_(2))是实现^(18)O法广泛应用的关键。研究利用自组装膜进样质谱仪基于^(18)O标记技术测定水体初级生产力,对膜进样质谱仪分析^(34)O_(2)的测量条件以及^(18)O法培养过程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进样流速为0.85~1.05 mL/min,进样时间为3~4 min,恒温槽温度为15~20℃的条件下,^(34)O_(2)/^(32)O_(2)的测试精密度为0.1%~0.2%,比较适合^(34)O_(2)的测定,在H_(2) ^(18)O与水样体积比为(2.1×10^(−3))~(3.4×10^(−3)),培养时间为6 h的培养条件下,可以获得比较满意的总初级生产力的测试结果。利用优化后的方法对春季长江口的初级生产力测试表明:总初级生产力和净群落生产力变化范围分别为0.11~1.20 mmol O2/(m^(3)∙h)、−1.60~0.75 mmol O_(2)/(m^(3)∙h),水柱总初级生产力为(671.5±117.1)~(2339.8±260.7)mg C/(m^(2)∙d),最大固碳能力为1056.9±662.4 mg C/(m^(2)∙d),与文献报道结果较为一致,高值区位于远离长江口的浅海水和外海水混合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o 初级生产力 膜进样质谱仪 长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拟增温对植物叶片δ^(13)C值的影响:全球Meta分析
17
作者 张莉莉 叶志成 +3 位作者 廖凯华 朱青 赖晓明 郭长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412-5421,共10页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是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这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与发育进而影响群落组成乃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水分利用效率作为植物叶片通过光合作用调节水分生理过程的指标,是联系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水循环关系... 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导致的全球变暖是最为关注的环境问题之一,这会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与发育进而影响群落组成乃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水分利用效率作为植物叶片通过光合作用调节水分生理过程的指标,是联系生态系统碳循环与水循环关系的关键,反映了植被生态系统对立地环境快速调整和资源变化的适应策略,是当前全球变化研究中的重点。植物叶片碳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是反映植物长期水分利用效率的关键指标,但全球气候变暖对植物叶片δ^(13)C值的影响仍存在较大争议。该研究利用Meta分析整合全球范围内51份相关研究文献中的371组数据,较为系统地评估模拟增温对植物叶片δ^(13)C及其生理生态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模拟增温能够使叶片δ^(13)C值显著升高0.6%(P<0.001),同时对叶片呼吸速率R_(d)、气孔导度G_(s)、净光合作用速率P_(n)、碳C的效应值分别为0.237、0.062、-0.140、-0.019 (P<0.05)。模拟增温处理在增强植物光合作用的同时提高了叶片呼吸速率(R_(d)),导致光合产物不断被消耗、叶片碳(C)降低,最终使叶片P_(n)降低并且叶片δ^(13)C产生富集现象。通过进一步对影响因素分析发现,叶片δ^(13)C值对增温的响应主要受增温时间、高程和年均气温等控制(相对重要性指数分别为1.00、0.97和0.92)。另外,模拟增温时选用不同的增温模式对叶片δ^(13)C值也具有显著不同的影响,采用红外线加热、土柱置换和电缆增温等方法对叶片δ^(13)C值具有正向促进作用(效应值分别为0.70、0.44和0.35),而采用遮阳屏与开顶箱增温等方法具有负向作用(效应值分别为-0.17和-0.09)。研究结论对于深入理解全球变化背景下植物水分利用的响应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以期为今后该领域的植物生长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增温 ^^叶片δ^(13)c META分析 气孔导度 呼吸速率 植物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黑洞4750年以来高分辨率石笋δ^(13)C记录
18
作者 郜魁 何尧启 +3 位作者 邱万银 张鑫 冯唐慧 姜修洋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70-980,共11页
【目的】全球变暖背景下,喀斯特地貌广布的西南地区可能面临石漠化加剧的风险,对该区域石漠化演变历史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采自贵州省黔西县黑洞一支石笋(HD12)的29个230Th年龄和954个δ^(13)C数据,重建了该地区过去4 750... 【目的】全球变暖背景下,喀斯特地貌广布的西南地区可能面临石漠化加剧的风险,对该区域石漠化演变历史的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采自贵州省黔西县黑洞一支石笋(HD12)的29个230Th年龄和954个δ^(13)C数据,重建了该地区过去4 750年的生态环境演变历史。【结果与结论】发现在4 322~3 526 a B.P.以及803~82 a B.P.时段存在两个显著的δ^(13)C正偏移,说明这两个时段洞穴上方的生态环境出现了恶化。HD12石笋δ^(13)C记录在约803 a B.P.的显著偏正持续了约290 a,其振幅达4.2‰,指示了该区域石漠化的扩张过程。这一时期西南地区多个洞穴石笋δ^(13)C值的一致偏正特征,可能指示了宋末靖康事件(823 a B.P.)后,人口的大量迁入和气候的干旱化导致了该区域石漠化的扩张。HD12石笋δ^(13)C值在4 322~3 526 a B.P.时期的偏正,振幅达4.9‰,其中4 322~3 977 a B.P.偏正过程对应于北半球4.2 ka事件,而3 777~3 526 a B.P.的偏正对应3.7 ka事件,两个时期的干旱事件在西南地区的多个石笋与湖泊记录中均有体现,说明在此期间,亚洲夏季风减弱,降水减少可能引起了该区域植被覆盖度大幅降低和土壤严重退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笋δ^(13)c 晚全新世 喀斯特石漠化 中国西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3)C标记的低磷胁迫杉木根系亲缘识别分析
19
作者 李亚超 王讷敏 +3 位作者 张慧 林文奖 马祥庆 吴鹏飞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10827-10837,共11页
为了探究低磷(P)胁迫下不同亲缘关系邻株对杉木生长的影响规律,验证杉木根系是否具有亲缘识别行为,采用室内盆栽控制试验,选择2个杉木半同胞家系(No.32、No.28)为试验材料,利用^(13)C同位素标记方法,分别在不同供P水平条件下(1.0 mmol/L... 为了探究低磷(P)胁迫下不同亲缘关系邻株对杉木生长的影响规律,验证杉木根系是否具有亲缘识别行为,采用室内盆栽控制试验,选择2个杉木半同胞家系(No.32、No.28)为试验材料,利用^(13)C同位素标记方法,分别在不同供P水平条件下(1.0 mmol/L KH_(2)PO_(4),P1和0 mmol/L KH_(2)PO_(4),P0),构建亲缘组(No.32+No.32^(*),^(*)为进行^(13)C同位素标记的植株)、非亲缘组(No.28+No.32^(*))2种亲缘邻株栽植模式,以杉木单株栽植(No.32^(*))为对照处理(CK),分别对不同处理中No.32杉木幼苗的地上部进行^(13)C同位素标记,测定不同亲缘邻株下的杉木根长、根表面积、根体积、根平均直径等生长指标,以及邻株参试苗木叶、茎、根的^(13)C丰度的差异性。No.32^(*)的邻株植物在未标记^(13)C的情况下检测出^(13)C丰度发生显著变化。在不供P处理下发现非亲缘组No.28的全株总^(13)C丰度显著高于亲缘组No.32,表明低P胁迫促进杉木与非亲缘邻株的C交流。不供P处理下非亲缘组No.32^(*)杉木全株生物量比亲缘组No.32^(*)低了31.3%,供P水平显著改变了杉木与邻株的相处生长模式,与非亲缘植株相邻的杉木全株生物量减少,根冠比降低,生长发育减弱。不供P处理下,非亲缘组No.32^(*)比CK组提高46.0%根表面积,降低74.7%根体积。不供P处理下,非亲缘邻株促进杉木根表面积增加,提高P获取能力,增强杉木地下部分竞争力。不供P处理下,非亲缘组No.32^(*)全株P含量与CK组没有显著差异,而亲缘组显著低于CK组,非亲缘组No.32^(*)全株P利用效率(PUE)显著低于亲缘组,可见,在低P胁迫下亲缘邻株可促进杉木PUE的提高,缓解杉木的低P胁迫,维持逆境中杉木的正常生长发育。本研究发现杉木与邻株存在基于^(13)C交流的亲缘识别,低P胁迫下杉木面对亲缘植物表现出提高相互响应度,提高PUE,面对非亲缘植物则表现出较强竞争力。养分匮乏下,杉木面对不同的亲缘邻株做不同的应对策略,这为优化杉木人工林种内或种间混交经营管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根系亲缘识别 ^^^(13)c同位素标记 低磷胁迫 邻株竞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盐^17O和^18O同时测试新技术:CO2-激光氟化法 被引量:1
20
作者 甘义群 周爱国 刘存富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9期48-50,共3页
目前的发现指出,硫酸盐的δ^17O和δ^18O值,特别是△^17O值(=δ^17O-0.52δ^18O)能够提供关于大气圈中和地表环境中硫酸盐的起源、混合和迁移的独特的信息,仅仅使用δ^18O的测量结果不能圆满地解决相关问题。现有的分析硫酸盐的δ... 目前的发现指出,硫酸盐的δ^17O和δ^18O值,特别是△^17O值(=δ^17O-0.52δ^18O)能够提供关于大气圈中和地表环境中硫酸盐的起源、混合和迁移的独特的信息,仅仅使用δ^18O的测量结果不能圆满地解决相关问题。现有的分析硫酸盐的δ^17O和δ^18O的方法极其辛苦,而且要求高纯的BrF5。文中报道了从重晶石(BaSO4)中直接产生O2供同位素比值质谱计(IRMS)同时分析δ^17O和δ^18O的新方法。该方法使用了CO2-激光氟化系统,该系统也可用于从硅酸盐和氧化物中定量的产生O2。对于样品大于4mg来说,可以获得部分的但是一致的来自BaSO4的氧的产量。每个工作日用该系统可以处理12个以上的样品。△^17O的分析误差为±0.05%,δ^18O的分析误差为±0.8‰。该方法可有效和准确地研究硫酸盐的△^17O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2-激光氟化法 硫酸盐 ^^δ^17o和δ^18o△^17o 氟化法 激光 ^^δ^18o 技术 测试 分析误差 同位素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