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7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1)H NMR代谢组学研究吲哚-3-甲醇对高脂饮食诱导肥胖小鼠血清代谢物的影响
1
作者 陈佳琪 黄永兴 +2 位作者 谭翔天 古丽若依·帕尔哈提 毛旭文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69-877,共9页
基于^(1)H NMR代谢组学研究吲哚-3-甲醇(indole-3-carbinol,I3C)对肥胖小鼠血清代谢物的影响,将24只雌雄各半C57BL/6N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即普通饲料喂养的空白组(normal chow diet,NCD)、高脂饮食组(high-fat diet,HFD)、吲哚-3-甲... 基于^(1)H NMR代谢组学研究吲哚-3-甲醇(indole-3-carbinol,I3C)对肥胖小鼠血清代谢物的影响,将24只雌雄各半C57BL/6N小鼠按体重随机分为3组,即普通饲料喂养的空白组(normal chow diet,NCD)、高脂饮食组(high-fat diet,HFD)、吲哚-3-甲醇干预的高脂饮食组(high-fat diet and oral intervention of I3C,HFD-I3C,40 mg/kg)。12周后收集小鼠血清,使用^(1)H NMR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各组小鼠血清代谢物并通过多元统计分析得到内源性差异代谢物及相关代谢通路。结果显示NCD组、HFD组和HFD-I3C组交集的差异代谢物为精氨酸琥珀酸和半乳糖,表明I3C可能通过调节精氨酸琥珀酸和半乳糖的代谢发挥抗肥胖作用。本研究结果为肥胖的发病机制和I3C的抗肥胖作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吲哚-3-甲醇 肥胖 代谢组学 ^^^(1)H NM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乳糖诱导重组大肠杆菌高效表达3-甾酮-Δ^(1)-脱氢酶的研究
2
作者 胡青 吕德强 +2 位作者 王烨 宋士奎 苏正定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5-131,共7页
【目的】探索乳糖代替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3-甾酮-Δ^(1)-脱氢酶(KstD)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BL21(DE3)中高效表达的可行性。【方法】首先通过IPTG诱导获得大量高活性可溶性重组蛋白SZD-KstD,在摇瓶培养... 【目的】探索乳糖代替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3-甾酮-Δ^(1)-脱氢酶(KstD)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BL21(DE3)中高效表达的可行性。【方法】首先通过IPTG诱导获得大量高活性可溶性重组蛋白SZD-KstD,在摇瓶培养条件下对乳糖诱导表达参数进行了系统优化,随后在15 L发酵罐中开展了高密度发酵试验。重点考察了添加时间、乳糖诱导方式、诱导时间以及碳、氮源的补料工艺等关键工艺参数对重组蛋白SZD-KstD表达的影响。【结果】在终浓度为0.2 mmol/L的乳糖诱导下获得最大量的重组蛋白SZDKstD和菌体量,由于乳糖同时可作为碳源被利用,采用3次分批添加乳糖的效果优于一次性添加。在乳糖诱导体系中重组蛋白SZD-KstD表达量可达39.58%,与常规IPTG诱导效果无明显差异。【结论】乳糖作为廉价、高效的诱导剂可以代替高价格的IPTG用于KstD的规模化发酵,为生物酶法制备甾体药物提供了一个新思路,同时也为其他重组蛋白的生产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大肠杆菌 ^^3-甾酮-Δ^(1)-脱氢酶 乳糖诱导 高密度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致热质耦合调控NO_(3)^(-)的树脂富集机制
3
作者 付鹏 李汶函 +5 位作者 张雪 何秋杭 吴琦 双陈冬 柴文波 金正宇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0-56,I0020,共8页
利用交变磁场下磁性树脂内部局域升温效应,实现磁致热质耦合调控,从微观尺度强化废水NO_(3)^(-)低耗高效吸附资源化。通过批式实验和热力学、动力学拟合发现:较常温条件,磁致热质耦合调控可提升NO_(3)^(-)吸附率至87.1%,准二级吸附速率... 利用交变磁场下磁性树脂内部局域升温效应,实现磁致热质耦合调控,从微观尺度强化废水NO_(3)^(-)低耗高效吸附资源化。通过批式实验和热力学、动力学拟合发现:较常温条件,磁致热质耦合调控可提升NO_(3)^(-)吸附率至87.1%,准二级吸附速率常数可提升34.2%;较40℃全局加热条件,磁致热质耦合调控将树脂的NO_(3)^(-)平衡吸附容量提升至29.01 mg/g,相对吸附率提升16.7%,准二级吸附速率常数提升25.8%。经综合影响评估及COMSOL场模拟分析,磁致热质耦合调控无需材料复杂改性即可灵活、精简地减少热量损耗,实现无药耗树脂功能位点活化,加速平衡阴离子游离,强化静电作用、界面传质和吸附效率,具有技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致热质耦合调控 ^^NO_(3)^(-)吸附 资源化 磁性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性核壳结构SO_(4)^(2-)/Fe_(3)O_(4)@Al_(2)O_(3)-TiO_(2)催化剂的构建及应用
4
作者 黄雨菲 郑建仙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9-26,共8页
[目的]构建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磁性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法,解决传统浓硫酸法分离困难、底物氧化及污染问题。[方法]采用共沉淀—溶胶凝胶法制备SO_(4)^(2-)/Fe_(3)O_(4)@Al_(2)O_(3)-TiO_(2),通过Hammett指示剂法、NH3-TPD、VSM进行表征... [目的]构建抗坏血酸棕榈酸酯的磁性固体超强酸催化合成法,解决传统浓硫酸法分离困难、底物氧化及污染问题。[方法]采用共沉淀—溶胶凝胶法制备SO_(4)^(2-)/Fe_(3)O_(4)@Al_(2)O_(3)-TiO_(2),通过Hammett指示剂法、NH3-TPD、VSM进行表征,使用单因素试验验证催化剂对抗坏血酸棕榈酸酯合成的催化活性并优化其反应参数,最后通过循环试验探究催化剂的稳定性。[结果]SO_(4)^(2-)/Fe_(3)O_(4)@Al_(2)O_(3)-TiO_(2)具备超强酸性(Hammett酸度函数表示为H0<-13.75)与高磁响应性(47.08 emu/g),且在反应底物摩尔比(n棕榈酸∶n抗坏血酸)6∶5、反应温度70℃、催化剂质量分数7%、反应时间11 h的优化条件下,抗坏血酸棕榈酸酯产率达61.45%(纯度98.58%),循环5次后仍保持大于50%的抗坏血酸棕榈酸酯产率及高磁分离性能(>20 emu/g)。[结论]制备的固体超强酸SO_(4)^(2-)/Fe_(3)O_(4)@Al_(2)O_(3)-TiO_(2)稳定性好,兼具可回收性与酯化催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坏血酸棕榈酸酯 ^^SO_(4)^(2-)/Fe_(3)O_(4)@Al_(2)O_(3)-TiO_(2) 固体超强酸 酯化合成 非均相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氧同位素示踪湿沉降NO_(3)^(-)来源及氧化途径
5
作者 李艳利 李雪 +2 位作者 陶路 张新刚 王明仕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6-345,共10页
为探明焦作市大气湿沉降中硝态氮的污染水平,识别其来源及其形成过程,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采集了焦作市大气湿沉降样品41个,测定并分析了TN、NH_(4)^(+)-N、NO_(3)^(-)-N浓度以及δ^(15)N-NO_(3)^(-)、δ^(18)O-NO_(3)^(-)值.结果表... 为探明焦作市大气湿沉降中硝态氮的污染水平,识别其来源及其形成过程,于2020年1月-2021年12月采集了焦作市大气湿沉降样品41个,测定并分析了TN、NH_(4)^(+)-N、NO_(3)^(-)-N浓度以及δ^(15)N-NO_(3)^(-)、δ^(18)O-NO_(3)^(-)值.结果表明:①TN、NH_(4)^(+)-N、NO_(3)^(-)-N浓度范围分别为2.52~13.27、0.11~1.70、1.64~8.31 mg/L,焦作市湿沉降中氮的主要存在形态为NO_(3)^(-)-N,占比为52.11%~83.92%.②δ^(18)O-NO_(3)^(-)、δ^(15)N-NO_(3)^(-)值的范围分别为54.9‰~93.9‰、-9.8‰~3.0‰,非雨季δ^(18)O-NO_(3)^(-)值(62.5‰~93.3‰)更接近于N2O5氧化途径生成的δ^(18)O-HNO_(3)值(100.9‰~103.1‰),雨季δ^(18)O-NO_(3)^(-)值(53.2‰~73.0‰)更接近于OH氧化途径生成的δ^(18)O-HNO_(3)值(50.9‰~60.9‰),说明非雨季大气湿沉降NO_(3)^(-)主要来自N2O5的氧化,而雨季主要来自OH的氧化.③雨季,OH和N2O5氧化途径对湿沉降NO_(3)^(-)的贡献率分别为80.32%和19.67%,非雨季,两种氧化途径的贡献率分别为65.37%和34.62%;在考虑了同位素分馏情况下,基于贝叶斯模型识别了湿沉降NO_(3)^(-)的主要来源,即土壤排放、生物质燃烧、机动车尾气排放和煤炭燃烧,其贡献率平均值分别为31.70%±4.90%、28.30%±14.00%、22.80%±12.10%、17.20%±0.08%.该研究结果将为降雨中硝酸盐的来源及形成途径提供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_(3)^(-) 湿沉降 氮氧同位素 氧化途径 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性状和立地条件与树木根系NO_(3)^(-)吸收能力的关系 被引量:2
6
作者 于淼 张碧嘉 +6 位作者 王泽锦 于凤珍 赵新航 杨佳绒 李品 樊大勇 徐程扬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5-43,共9页
【目的】养分是干旱瘠薄立地中树木生长的重要限制因素,树木对干旱瘠薄立地中养分的吸收利用方式决定其生态适应对策。本研究通过野外原位测定,探究根系氮吸收动力学及其与根系形态性状间的耦合关系,为揭示林木根系在干旱瘠薄环境中的... 【目的】养分是干旱瘠薄立地中树木生长的重要限制因素,树木对干旱瘠薄立地中养分的吸收利用方式决定其生态适应对策。本研究通过野外原位测定,探究根系氮吸收动力学及其与根系形态性状间的耦合关系,为揭示林木根系在干旱瘠薄环境中的生理功能奠定基础。【方法】以北京市百望山森林公园内的山桃、栓皮栎和元宝枫为对象,采用以硝态氮(NO_(3)^(-))为唯一氮源的改良型梯度霍格兰营养液,在一般程度的干旱瘠薄立地和极端程度的干旱瘠薄立地中分别开展野外原位测定根系NO_(3)^(-)吸收动力学研究,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研究根系NO_(3)^(-)吸收速率与根系功能性状间的关系。【结果】树种、立地条件和两者的交互效应对NO_(3)^(-)吸收速率和动力学参数均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3个树种对氮的亲和性均较高,元宝枫根系对NO_(3)^(-)的吸收速率偏低,在2种立地条件中均显著低于山桃和栓皮栎。生长在更加干旱瘠薄立地中的速生树种对NO_(3)^(-)的吸收具有补偿性。根系功能性状与NO_(3)^(-)的吸收速率有很好的耦合关系,比根长和比根表面积对根系NO_(3)^(-)吸收速率有显著正效应,根直径和根组织密度则相反。分支结构性状中,分支强度和链接数对根系NO_(3)^(-)吸收速率的作用较弱。【结论】生长速度较快的山桃和栓皮栎根系的NO_(3)^(-)吸收速率在极端干旱瘠薄立地胁迫下显著降低,元宝枫则相反。采取提高最大吸收速率和降低氮亲和力的“速度策略”可保障速生树种根系对NO_(3)^(-)的补偿性吸收。高比根长、高比根表面积、低根直径和低根组织密度的形态性状组合,可有效提高根系在干旱瘠薄立地中对NO_(3)^(-)的吸收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位测定 立地条件 种间差异 ^^NO_(3)^(-)吸收 功能性状 吸收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碱土壤水溶性Cl^(-)、NO_(3)^(-)、SO_(4)^(2-)离子提取与离子色谱仪同时测定技术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孔令娥 晋琪 +5 位作者 李寒 孙子怡 张宇航 郑磊 马常宝 汪洪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9-278,共10页
为建立盐碱土中水溶性Cl^(-)、NO_(3)^(-)和SO_(4)^(2-)的提取与离子色谱仪同时测定的方法,选取采自新疆和宁夏2个盐碱地土样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土壤水溶性阴离子浸提过程,水土比例对水溶性离子的测定结果影响显著。选择浸提条件为水土比... 为建立盐碱土中水溶性Cl^(-)、NO_(3)^(-)和SO_(4)^(2-)的提取与离子色谱仪同时测定的方法,选取采自新疆和宁夏2个盐碱地土样进行正交试验,优化土壤水溶性阴离子浸提过程,水土比例对水溶性离子的测定结果影响显著。选择浸提条件为水土比例5∶1,振荡时间为3 min,浸提液离心后过0.45μm滤膜,待测液Cl^(-)、NO_(3)^(-)、SO_(4)^(2-)采用离子色谱同时测定。结果表明,离子色谱法测定3种离子线性范围均为0.2~20 mg/L;方法检出限Cl^(-)为0.18 mg/kg,NO_(3)^(-)为0.12 mg/kg,SO_(4)^(2-)为0.38 mg/kg。3种离子6次测定结果相对标准偏差均<5%;加标回收率90.6%~104%;11种不同地点的盐碱土土壤水溶性盐浸提液中Cl^(-)、NO_(3)^(-)、SO_(4)^(2-)的测定结果分别与电位滴定法、连续流动分析仪法、硫酸钡质量法测定数值之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本方法的检出限、准确度、精密度能满足盐碱土土壤水溶性Cl^(-)、NO_(3)^(-)和SO_(4)^(2-)离子含量的同时测定,省时省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色谱仪 盐碱土 ^^水溶性Cl^(-) ^^水溶性NO_(3)^(-) ^^水溶性SO_(4)^(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15)NO_3^-标记法研究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化学及生物有效性 被引量:7
8
作者 周建斌 李生秀 +1 位作者 陈竹君 赵满兴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888-893,共6页
采用加入含15N的硝态氮培养方法标记了土壤微生物量氮 ,然后利用碱解扩散法测定了标记土壤有效氮含量 ,温室培养法评价了小麦对标记的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吸收情况。结果表明 ,碱解扩散法对土壤微生物量固持的15N的提取比率 (即提取液中15... 采用加入含15N的硝态氮培养方法标记了土壤微生物量氮 ,然后利用碱解扩散法测定了标记土壤有效氮含量 ,温室培养法评价了小麦对标记的土壤微生物量氮的吸收情况。结果表明 ,碱解扩散法对土壤微生物量固持的15N的提取比率 (即提取液中15N原子百分超 /土壤15N原子百分超 )在 1 47~ 2 83之间(平均 2 0 1 ) ,碱解氮中约有 3 0 1 %~ 61 6% (平均 42 9% )来自土壤微生物固持氮。植物体15N丰度在0 749%~ 1 1 62 %之间 ,明显高于15N的自然丰度 ,表明土壤微生物固持的15N在小麦生长期间发生释放 ,为植物利用。土壤微生物固持氮对植物的有效性比率 (植物地上部分15N原子百分超 /土壤15N原子百分超 )在 3 7~ 7 1之间。可见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NO3^-标记法 土壤微生物量氮 化学有效性 生物有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NO_(3)^(-)胁迫抑制烟草根系质外体运输的机制研究
9
作者 张标 许耘祥 +2 位作者 张莉汶 朱莹莹 刘海伟 《中国烟草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5-34,共10页
为探究低NO_(3)^(-)胁迫抑制烟草根系质外体运输的生理机制,以中烟100为试验材料,在水培条件下设计了0.01、0.1 mmol/L两个低NO_(3)^(-)胁迫处理,及4.0mmol/L正常NO_(3)^(-)浓度的对照处理,分析了各浓度NO_(3)^(-)对烟苗发育、根系形态... 为探究低NO_(3)^(-)胁迫抑制烟草根系质外体运输的生理机制,以中烟100为试验材料,在水培条件下设计了0.01、0.1 mmol/L两个低NO_(3)^(-)胁迫处理,及4.0mmol/L正常NO_(3)^(-)浓度的对照处理,分析了各浓度NO_(3)^(-)对烟苗发育、根系形态、蒸腾作用、质外体途径运输、内皮层木栓化以及质外体屏障形成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低NO_(3)^(-)胁迫(0.01和0.1 mmol/L)烟苗根冠比显著大于对照,增幅分别为267%和125%,蒸腾量显著小于对照,降幅分别为176%和114%;PTS荧光强度显著小于对照,降幅分别为31%和27%,木质部伤流液以及地上部PTS浓度显著小于对照,降幅分别为105%、91%和103%、75%;低NO_(3)^(-)胁迫诱导烟草根内皮层的早期木栓化,木栓质沉积位置更靠近根尖;低NO_(3)^(-)胁迫诱导与质外体屏障形成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综上,低NO_(3)^(-)胁迫诱导的内皮层木栓化抑制了烟草根系质外体途径运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NO_(3)^(-) 胁迫 木栓化 质外体途径 PT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15)N示踪研究欧美杨对PM_(2.5)无机成分NH_4^+和NO_3^-的吸收与分配 被引量:9
10
作者 刘庆倩 石婕 +5 位作者 安海龙 曹学慧 刘超 尹伟伦 夏新莉 郭惠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6541-6548,共8页
通过气溶胶发生系统模拟PM2.5颗粒的发生,运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欧美杨107(Populus euramericana Neva.)对PM2.5中水溶性无机成分NH+4和NO-3的吸收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欧美杨能够有效吸收PM2.5中的NH+4和NO-3。轻度和重度污染下,欧美... 通过气溶胶发生系统模拟PM2.5颗粒的发生,运用15N示踪技术研究了欧美杨107(Populus euramericana Neva.)对PM2.5中水溶性无机成分NH+4和NO-3的吸收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欧美杨能够有效吸收PM2.5中的NH+4和NO-3。轻度和重度污染下,欧美杨叶片对NH+4和NO-3的吸收速率均于处理后第1天达到峰值,之后,轻度污染下对NH+4和NO-3的吸收速率迅速降低以后趋于稳定,而重度污染下对NH+4和NO-3的吸收速率缓慢下降至趋于稳定。轻度污染下的欧美杨叶片的15N含量在处理后第1天达到峰值,15N(NH+4)的含量为0.11 mg/g,干重,15N(NO-3)的为0.14 mg/g,干重,之后15N含量迅速下降至趋于稳定。重度污染下的叶片15N含量在处理第1天迅速增长,之后缓慢增长至处理后第7天达到最高值,15N(NH+4)的含量为0.11 mg/g,干重,15N(NO-3)的为0.13 mg/g,干重。处理7 d后,欧美杨不同组织器官吸收或通过再分配获取的15N含量存在差异。轻度污染下,细根对NH+4和NO-3的吸收量最高,树皮、叶柄、叶片次之,髓最低。而重度污染下,叶片对NH+4和NO-3的吸收量最高,细根、叶柄、树皮次之,髓最低。欧美杨各组织器官中NH+4和NO-3的含量均表现为重度污染大于轻度污染,且两种污染程度下的欧美杨各组织器官对NO-3的吸收均大于对NH+4的吸收。重度污染下,欧美杨茎木质部对15N(NH+4和NO-3)的吸收征调能力(Ndff,Nitrogen derived from fertilizer)最大,其次为髓,叶片最小;欧美杨各组织器官中的15N分配率表现为叶片>细根>叶柄>树皮>粗根>茎木质部>髓。研究结果对进一步揭示植物吸收PM2.5的机制及有效利用植物降低颗粒物污染、净化环境提供了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美杨 ^^^15N示踪 PM2.5 ^^NH4^+ ^^NO3^- 吸收 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施用磷肥对土壤NO_(3)^(-)-N累积的影响 被引量:87
11
作者 袁新民 同延安 +2 位作者 杨学云 李晓林 张福锁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4期397-403,共7页
在黄土高原南部的“国家黄土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基地”进行的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 ,在小麦 玉米轮作中 ,当年施氮量为N 352kg/hm2 时 ,单施氮肥或氮钾配合的 0~ 4m土壤剖面的NO- 3 N累积量达 10 0 0kg/hm2 以上 ,其中约 50 %~ 60 %... 在黄土高原南部的“国家黄土肥力和肥料效益监测基地”进行的长期定位试验结果表明 ,在小麦 玉米轮作中 ,当年施氮量为N 352kg/hm2 时 ,单施氮肥或氮钾配合的 0~ 4m土壤剖面的NO- 3 N累积量达 10 0 0kg/hm2 以上 ,其中约 50 %~ 60 %的NO- 3 N分布在 2~ 4m以下的土层中 ,而氮磷配合的 0~ 4m土壤剖面的NO- 3 N累积量仅为 2 2 0kg/hm2 ,且 80 %的NO- 3 N分布在 0~2m的土层中 ,增施磷肥由于增加了氮的吸收和对水分的利用而有效地降低了土壤中NO- 3 N的累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肥 ^^NO_(3)^(-)-N累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雨中SO_4^(2-)、NO_3^-、Ca^(2+)、NH_4^+对红壤中重金属的影响 被引量:21
12
作者 郭朝晖 廖柏寒 黄昌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10,共5页
在实验室条件下连续浸泡污染红壤和黄红壤,研究模拟酸雨中阴离子、阳离子浓度对土壤中重金属解吸行为和化学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雨加速了土壤酸化,重金属活性增强.增加模拟酸雨中SO42-、NO3-或Ca2+、NH4+浓度对Cd、Zn解吸行为均... 在实验室条件下连续浸泡污染红壤和黄红壤,研究模拟酸雨中阴离子、阳离子浓度对土壤中重金属解吸行为和化学形态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酸雨加速了土壤酸化,重金属活性增强.增加模拟酸雨中SO42-、NO3-或Ca2+、NH4+浓度对Cd、Zn解吸行为均产生明显促进作用,但对Cu影响不明显.增加模拟酸雨中SO42-、NO3-浓度,红壤和黄红壤交换态Cd、Zn百分率明显降低,交换态Cr百分率明显增加,交换态Cu百分率稍有提高,交换态Pb百分率变化不明显;增加模拟酸雨中Ca2+、NH4+浓度,红壤和黄红壤交换态Cd、Cu、Zn百分率明显降低,交换态Cr和活性形态Pb明显增加,但Cu的化学形态分布主要受模拟酸雨pH值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拟酸雨 ^^SO4^2- ^^NO3^- ^^CA^2+ ^^NH4^+ 重金属 红壤 大气污染 pH值 土壤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固体超强酸SO_4^(2-)/Fe_2O_3的制备及其催化合成乙酸乙酯 被引量:25
13
作者 王绍艳 张志强 +1 位作者 吕玉珍 侯鑫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79-283,共5页
将Fe2O3纳米粉体经一定浓度的H2SO4浸泡活化后制成纳米固体超强酸SO42-/Fe2O3,将其用于催化合成乙酸乙酯以考察其活性。利用均匀设计分析了超强酸制备过程及酯化反应过程中各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较好的制备条件是:H2SO4浓度:2.5mol&... 将Fe2O3纳米粉体经一定浓度的H2SO4浸泡活化后制成纳米固体超强酸SO42-/Fe2O3,将其用于催化合成乙酸乙酯以考察其活性。利用均匀设计分析了超强酸制备过程及酯化反应过程中各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较好的制备条件是:H2SO4浓度:2.5mol·L-1;浸泡时间:1h;活化温度:167℃;活化时间:1h,此时获得的固体超强酸SO42-/Fe2O3的粒径小于50nm。当催化剂用量为冰乙酸质量的5%,n(乙醇)∶n(冰乙酸)为3∶1,反应3.5h后乙酸的转化率高于80%。该催化剂经H2SO4溶液浸泡、活化再生后可重新使用,推断出其酸强度H0<-1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备 ^^SO4^2-/FE2O3 催化合成 乙酸乙酯 三氧化二铁 纳米固体超强酸 硫酸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离子色谱法同时测定茶叶中的F^-、Cl^-、SO4^2-、NO3^- 被引量:14
14
作者 石元值 杨亦扬 +4 位作者 阮建云 马立峰 张磊 韩文炎 王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83-385,共3页
利用美国戴安公司免试剂离子色谱系统(ICS-2000系统),采用KOH梯度离子色谱法和抑制电导检测器,建立了同时测定茶叶中F-、Cl-、SO42-、NO3等四种重要的阴离子的分析方法。研究了茶叶中F-、Cl-、SO42-、NO3四种阴离子的色谱分析条件,建立... 利用美国戴安公司免试剂离子色谱系统(ICS-2000系统),采用KOH梯度离子色谱法和抑制电导检测器,建立了同时测定茶叶中F-、Cl-、SO42-、NO3等四种重要的阴离子的分析方法。研究了茶叶中F-、Cl-、SO42-、NO3四种阴离子的色谱分析条件,建立了8-44-52-8mmol/L的KOH梯度淋洗程序,流速为1.0ml/min。结果表明:该方法回归方程的线性相关系数达到0.9999以上,各组分的检出限在0.01~0.05mg/L之间,回收率在88.6%~107.5%之间。用本方法用于实际茶叶样品中F-、Cl-、SO42-、NO3等无机酸阴离子的分析,简便、实用,并且快速、准确,所得结果令人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色谱法 梯度淋洗 ^^F^-、Cl^-、SO4^2-、NO3^- 同时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水胶体与PO_4^(3-)、Cu^(2+)的作用及对微藻生长影响 被引量:16
15
作者 赵新淮 张正斌 韩喜江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76-779,共4页
利用超滤技术对海水中的胶体物质进行分级处理来研究胶体与磷酸盐、痕量金属铜之间的作用,通过测定不同超滤膜处理过的海水中PO_4^(3-)、Cu^(2+)的质量分数,发现有相当量的PO_4^(3-)、Cu^(2+)被胶体吸附以胶体态存在,例如约有47%的Cu^(... 利用超滤技术对海水中的胶体物质进行分级处理来研究胶体与磷酸盐、痕量金属铜之间的作用,通过测定不同超滤膜处理过的海水中PO_4^(3-)、Cu^(2+)的质量分数,发现有相当量的PO_4^(3-)、Cu^(2+)被胶体吸附以胶体态存在,例如约有47%的Cu^(2+)以胶体态存在,含有胶体的海水中PO_4^(3-)的质量分数也比不含胶体的海水中高;微藻培养实验发现,微藻在含有胶体的海水中生长情况较好,而在不含胶体的海水中生长最差,说明胶体也是影响微藻生长的一个因子.胶体对磷酸盐的吸附作用是胶体对微藻生长产生影响的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4^3- ^^CU^2+ 生长 胶体 超滤 微藻 海水 磷酸盐 铜(Ⅱ) 化学基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对^(14)CO_3^(2-)的吸收和积累动态 被引量:10
16
作者 孙桂莲 史建君 陈晖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75-378,共4页
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水稻对14CO32-的吸收和积累动态,及其在水稻田中的行为特性。结果表明:通过水稻根系和浸于水中的茎杆下部吸收的14CO32-离子会向上部组织输送并形成积累趋势;在上部组织中,叶和茎杆上部的14C比活度随时间呈逐渐上... 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水稻对14CO32-的吸收和积累动态,及其在水稻田中的行为特性。结果表明:通过水稻根系和浸于水中的茎杆下部吸收的14CO32-离子会向上部组织输送并形成积累趋势;在上部组织中,叶和茎杆上部的14C比活度随时间呈逐渐上升的趋势,而穗中的比活度于14d达最大值(271.9Bq/g)后又呈下降趋势;茎杆下部由于直接浸于水中,表现出对14CO32-离子的快速吸收、吸附,此后随时间呈下降趋势,根部表现出上升过程迟后于茎杆下部,其14C比活度也低于茎杆下部。上部组织(穗、叶和茎杆上部)中14C的百分含量随时间上升,而下部组织(茎杆下部和根)则相反,至试验后期(21~35d),其百分含量基本持平(约各占50%),14C从下部组织向上部组织输送的特征非常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4CO3^2- 水稻 吸收 积累 积累动态 水稻田 同位素示踪技术 ^^^14C 上升过程 百分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濮凹陷沙三^(3-4)亚段层序地层与沉积体系分析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李健 王德仁 白兴盈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1-164,共4页
东濮凹陷沙三3-4亚段可划分为两个Ⅲ级层序,每个Ⅲ级层序都可划分为低位体系域、高位体系域。湖侵.湖退体系域。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低位三角洲沉积体系、低位扇沉积体系、千盐湖沉积体系。高位体系域主要发育高位三角洲沉积体系、... 东濮凹陷沙三3-4亚段可划分为两个Ⅲ级层序,每个Ⅲ级层序都可划分为低位体系域、高位体系域。湖侵.湖退体系域。低位体系域主要发育低位三角洲沉积体系、低位扇沉积体系、千盐湖沉积体系。高位体系域主要发育高位三角洲沉积体系、高位湖底扇浊积砂沉积体系、辫状河沉积体系-浊积砂沉积体系。湖侵-湖退体系域主要发育湖泊扇三角洲沉积体系、辫状河沉积体系、湖退-湖进三角洲沉积体系、滩坝沉积体系。低位三角洲砂体、低位扇砂体是油气勘探最有利的砂体,其次是高位三角洲砂体、高位湖底扇砂体、辫状河砂体、扇三角洲砂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三^3-4亚段 砂体 东濮凹陷 油气勘探 层序地层 沉积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_4^(2-)/TiO_2-MoO_3催化剂催化合成缩醛(酮) 被引量:37
18
作者 杨水金 白爱民 孙聚堂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944-948,共5页
以固体超强酸SO42-/TiO2-MoO3为催化剂,对以环己酮、丁酮、正丁醛、异丁醛和乙二醇、丙二醇为原料合成缩醛(酮)的反应条件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固体超强酸SO42-/TiO2-MoO3是合成缩醛(酮)的良好催化剂,较系统地研究了醛(酮)/醇摩尔比、... 以固体超强酸SO42-/TiO2-MoO3为催化剂,对以环己酮、丁酮、正丁醛、异丁醛和乙二醇、丙二醇为原料合成缩醛(酮)的反应条件进行了研究。实验表明,固体超强酸SO42-/TiO2-MoO3是合成缩醛(酮)的良好催化剂,较系统地研究了醛(酮)/醇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诸因素对产品收率的影响。最佳反应条件为:n(醇)/n(酮或醛)=1.3/1或1.5/1,催化剂用量为反应物料总质量的0.25%~1.5%,反应时间为1.0 h。在最佳反应条件下,环己酮-乙二醇缩酮的收率为82.7%,环己酮-1,2-丙二醇缩酮的收率为83.4%,丁酮-乙二醇缩酮的收率为74.1%,丁酮-1,2-丙二醇缩酮的收率为94.9%,丁醛-乙二醇缩醛的收率为68.1%,丁醛-1,2-丙二醇缩醛的收率为87.5%,异丁醛-乙二醇缩醛的收率为70.7%,异丁醛-1,2-丙二醇缩醛的收率为8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缩醛 缩酮 ^^SO4^2-/TiO2-MoO3环己酮 丁酮 正丁醛 异丁醛 乙二醇 催化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超强酸SO_4^(2-)/ZrO_2-Al_2O_3催化正丁烷异构化反应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徐占林 王良 +2 位作者 赵丽娜 张玉玲 毕颖丽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15,共3页
在固体超强酸SO42-/ZrO2基础上添加A l2O3,利用A l2O3与ZrO2的相互作用,制备了复合氧化物固体超强酸SO42-/ZrO2-A l2O3,并通过XRD、XPS、FTIR等实验技术对催化剂的体相结构、表面性质及其对正丁烷异构化反应的催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 在固体超强酸SO42-/ZrO2基础上添加A l2O3,利用A l2O3与ZrO2的相互作用,制备了复合氧化物固体超强酸SO42-/ZrO2-A l2O3,并通过XRD、XPS、FTIR等实验技术对催化剂的体相结构、表面性质及其对正丁烷异构化反应的催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A l2O3的引入稳定了四方晶相的ZrO2,抑制了ZrO2由四方晶相向单斜晶相的转变,使催化剂活性显著提高,A l2O3含量为1.5%的样品异丁烷最高收率达31.7%,选择性达65.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超强酸 ^^SO4^2-/ZrO2-Al2O3 正丁烷 异构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体超强酸SO_4^(2-)/SnO_2-Al_2O_3的红外光谱研究 被引量:13
20
作者 闫鹏 郭海福 +3 位作者 舒华 吴燕妮 刘燕芳 崔秀兰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38-642,共5页
以四氯化锡、硫酸铝为原料,氨水为沉淀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得新型固体超强酸SO42-/SnO2-A l2O3。采用FT-IR技术考察了金属元素摩尔比、焙烧温度、浸渍液以及掺杂稀土氧化物对该固体超强酸结构和性能的影响。FT-IR结果表明在该固体超强酸中... 以四氯化锡、硫酸铝为原料,氨水为沉淀剂,采用共沉淀法制得新型固体超强酸SO42-/SnO2-A l2O3。采用FT-IR技术考察了金属元素摩尔比、焙烧温度、浸渍液以及掺杂稀土氧化物对该固体超强酸结构和性能的影响。FT-IR结果表明在该固体超强酸中,锡和硫酸根是以螯合和桥式两种方式配位结合,其中起催化活化作用的主要是和硫酸根以螯合双齿结合的锡;和SO42-/ZrO2型超强酸相比,SO42-/SnO2-A l2O3超强酸的硫酸根FT-IR特征吸收峰发生蓝移,显示出更强的酸性。锡铝摩尔比为9∶1、焙烧温度为773K、焙烧时间为3h时,制得的SO42-/SnO2-A l2O3样品对酯化反应的催化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4^2-/SnO2-Al2O3 固体超强酸 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