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铅对大鼠皮质神经元γ-氨基丁酸A型受体介导电流及GABA能突触传递的抑制作用
1
作者 高文良 张红 +4 位作者 袁谊 郭蕊 刘兴阳 邓显华 孙灏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38,共8页
目的研究铅(Pb^(2+))对大鼠皮质神经元γ-氨基丁酸(GABA)A型受体介导电流(I_(GABA))及GABA能突触传递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①分离出生0 d的SD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进行原代培养,培养7~14 d用膜片钳系统记录神经元GABA激活的I_(GABA),... 目的研究铅(Pb^(2+))对大鼠皮质神经元γ-氨基丁酸(GABA)A型受体介导电流(I_(GABA))及GABA能突触传递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①分离出生0 d的SD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进行原代培养,培养7~14 d用膜片钳系统记录神经元GABA激活的I_(GABA),检测不同浓度Pb^(2+)(1,5,10,50和100μmol·L^(-1))(Y管给药,作用时间20 s)对GABA(100μmol·L^(-1))激活I_(GABA)的影响,并检测Pb^(2+)50μmol·L^(-1)(Y管给药,作用时间20 s)对不同浓度GABA(1,10,50,100,500和1000μmol·L^(-1))激活I_(GABA)的影响。②取15~19 d日龄雄性SD大鼠大脑制作厚度为350μm的脑片样本,记录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sIPSC)、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和注入电流诱导的动作电位(AP),检测Pb^(2+)10μmol·L^(-1)(灌流速度2 mL·min^(-1))处理前和处理5 min后sIPSC和mIPSC振幅和频率及AP频率。结果①在10,50和100μmol·L^(-1)浓度时,随浓度升高,Pb^(2+)抑制原代培养神经元I_(GABA)的作用增强,IC_(50)值为(68±20)μmol·L^(-1)。②Pb^(2+)50μmol·L^(-1)抑制GABA最大激活电流(P<0.01),升高GABA的EC50值,由无Pb^(2+)组的(20±6)μmol·L^(-1)增加到(87±39)μmol·L^(-1),表明Pb^(2+)可能以非竞争性机制抑制I_(GABA)。③脑片实验中,与处理前比较,Pb^(2+)10μmol·L^(-1)处理5 min后可逆地抑制神经元sIPSC的频率(P<0.01)而未影响其振幅,而mIPSC的频率和振幅均未受到影响。此外,Pb^(2+)10μmol·L^(-1)抑制AP的频率(P<0.01),降低神经元的整体兴奋性。结论Pb^(2+)对原代培养神经元I_(GABA)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b^(2+)可能通过抑制皮质神经元的AP抑制sIPSC的频率;提示Pb^(2+)对原代培养神经元I_(GABA)的抑制以及对脑片神经元sIPSC频率的抑制可能存在不同的机制,反映了Pb^(2+)中毒机制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A受体 神经元 自发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自身抗体-AT1R-Bmal1轴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表型转换和血管纤维化
2
作者 薛灵霞 龙瑶琳 +6 位作者 冯佳艳 毛田 郭娇 王卓玺 李杨 王晓晖 王丽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155-1164,共10页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ngiotensinⅡtype 1 receptor,AT1R)自身抗体(AT1R autoantibody,AT1-AA)通过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生物钟蛋白BMAL1异常表达诱导细胞表型转换以及血管纤维化的作用机... 目的探讨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ngiotensinⅡtype 1 receptor,AT1R)自身抗体(AT1R autoantibody,AT1-AA)通过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生物钟蛋白BMAL1异常表达诱导细胞表型转换以及血管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12只6~8周的SD雄性大鼠(体质量180~220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6):对照组以及使用AT1R细胞外第二环(extracellular loopⅡof angiotensinⅡtype 1 receptor,AT1R-ECLⅡ)主动免疫SD大鼠建立的AT1-AA阳性组。采用HE染色和Masson染色分别观察2组大鼠胸主动脉血管结构变化和纤维化情况(n=3)。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血管组织以及原代VSMCs中纤维化标志蛋白CollagenⅠ、表型转换相关蛋白SM22、α-SMA、OPN以及MMP2的表达(n=4),此外,还检测了CT0、CT4、CT8、CT12、CT16、CT20时生物钟蛋白BMAL1的表达。通过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VSMCs的增殖迁移能力(n=3),使用si-RNA技术敲低Bmal1后检测BMAL1、CollagenⅠ、表型转换相关蛋白的表达(n=3)。另外,构建AT1-AA阳性的AT1R敲除(AT1R-KO)大鼠模型使用Western blot检测其胸主动脉血管组织BMAL1的表达(n=4)。结果AT1-AA阳性大鼠胸主动脉血管壁增厚[(140±9)%vs(120±5)%,P<0.05],血管平滑肌细胞排列紊乱,Masson染色蓝染明显,且CollagenⅠ表达较Control组表达上调(P<0.05)。AT1-AA阳性大鼠胸主动脉以及AT1-AA处理的VSMCs中收缩表型相关蛋白α-SMA、SM22表达下降(P<0.05),合成表型相关蛋白OPN、MMP2表达上调(P<0.05);AT1-AA诱导VSMCs划痕愈合能力以及迁移能力都显著增强。进一步发现,Bmal1的mRNA表达(0.67±0.26 vs 1.03±0.17)以及蛋白表达(0.46±0.06 vs 0.85±0.26)均在CT12时显著上调(P<0.05),且Bmal1的节律性消失(P<0.05)。敲低BMAL1后,AT1-AA诱导的VSMCs表型转换现象得到部分改善。与AT1-AA阳性的WT大鼠比较,AT1-AA阳性的AT1R-KO大鼠胸主动脉血管中BMAL1表达明显降低(1.35±0.06 vs 0.86±0.07,P<0.001);细胞水平发现AT1-AA诱导的VSMCs表型转换及胶原蛋白CollagenⅠ高表达的现象在AT1R-KO的VSMCs中得到部分改善。结论AT1-AA通过AT1R-Bmal1轴促进VSMCs表型转换以及血管纤维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紧张素Ⅱ-1受体自身抗体 bMAL1 血管紧张素Ⅱ-1受体 血管平滑肌细胞 转换 血管纤维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氨基丁酸B型受体活性对慢性应激大鼠下丘脑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范雅丽 王苗霞 +1 位作者 张宏 金玉祥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5期575-579,共5页
目的:观察γ-氨基丁酸B型受体(GABA_(B)R)活性对慢性应激大鼠下丘脑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60只,分为对照组(control)、应激组(stress)、应激结合2-羟基萨氯酚(2-OH-saclofen)给药组(stress+2-OH-saclofen)、应激结合氯... 目的:观察γ-氨基丁酸B型受体(GABA_(B)R)活性对慢性应激大鼠下丘脑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Wistar大鼠60只,分为对照组(control)、应激组(stress)、应激结合2-羟基萨氯酚(2-OH-saclofen)给药组(stress+2-OH-saclofen)、应激结合氯苯氨丁酸(baclofen)给药组(stress+baclofen)。采用间歇低频电击大鼠足底并联合噪声的方式建立应激大鼠模型,同时2-羟基萨氯酚(100μg/kg)或氯苯氨丁酸(0.04 g/kg)分别经大鼠腹腔注射。应激40 d后,对处于不同应激阶段的大鼠进行取材。在透射电镜下观察下丘脑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大鼠下丘脑内NE和DA含量的变化。结果: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发现,单纯应激组、应激结合氯苯氨丁酸给药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大鼠下丘脑神经元的超微结构出现不同程度的退行性变化;相反应激结合2-羟基萨氯酚给药组下丘脑神经元超微结构则未出现退行性改变。用(HPLC)检测大鼠下丘脑内NE和DA含量发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应激组NE含量明显升高但呈现下降趋势,DA含量则呈上升趋势(P<0.05)。应激结合氯苯氨丁酸给药组NE和DA含量呈上升趋势(P<0.05)。应激结合2-羟基萨氯酚给药组NE和DA含量却接近正常水平。结论:GABA B受体抑制剂2-羟基萨氯酚对慢性应激大鼠下丘脑神经元有保护作用,而GABA B受体激动剂氯苯氨丁酸则有损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b受体 2-羟基萨氯酚 氯苯氨丁酸 超微结构 慢性应激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脑炎7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崔晓燕 付振强 +1 位作者 王梦涵 张博爱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37-338,共2页
自身免疫性脑炎(AE)泛指一类南于免疫系统产生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突触或神经元胞膜及膜内蛋白的自身抗体而导致的疾病,抗叮一氨基丁酸(N-aminobutyric acid,GABA)B型受体脑炎(抗GABAB受体脑炎)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AE,由LANCASTER... 自身免疫性脑炎(AE)泛指一类南于免疫系统产生针对中枢神经系统突触或神经元胞膜及膜内蛋白的自身抗体而导致的疾病,抗叮一氨基丁酸(N-aminobutyric acid,GABA)B型受体脑炎(抗GABAB受体脑炎)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AE,由LANCASTER等“首先报道,主要表现为癫痫,伴记忆障碍、意识行为紊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b受体 脑炎 GAbAb受体 中枢神经系统 自身免疫性 自身抗体 免疫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型γ-氨基丁酸受体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5
作者 高东明 孙德玉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246-248,共3页
GABAB受体是近年来新发现的GABA受体亚型。它的活化在突触后膜增加K+电导,引起长时程晚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在突触前膜则抑制Ca2+电导,使兴奋性或抑制性递质的释放减少。该受体活动对机体的镇痛、肌肉痉挛、癫痫的发作... GABAB受体是近年来新发现的GABA受体亚型。它的活化在突触后膜增加K+电导,引起长时程晚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在突触前膜则抑制Ca2+电导,使兴奋性或抑制性递质的释放减少。该受体活动对机体的镇痛、肌肉痉挛、癫痫的发作等生理和病理生理过程都有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 γ-氨基丁酸 受体 镇痛 癫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氨基丁酸A型受体调节哮喘动物模型气道重构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5
6
作者 朱涛 任旭斌 +2 位作者 朱静 薄红 刘春涛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842-846,共5页
目的探讨γ-氨基丁酸A受体(GABAAR)拮抗剂荷包牡丹碱对于小鼠哮喘气道重构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BALB/C小鼠被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哮喘模型组、激素治疗组和荷包牡丹碱干预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小鼠在第1、7、14天通过腹腔注... 目的探讨γ-氨基丁酸A受体(GABAAR)拮抗剂荷包牡丹碱对于小鼠哮喘气道重构模型的干预作用。方法BALB/C小鼠被随机分为4组:空白对照组、哮喘模型组、激素治疗组和荷包牡丹碱干预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小鼠在第1、7、14天通过腹腔注射10μg卵清蛋白(OVA)和100μgAl(OH)3的PBS液致敏,从实验的第15~81天小鼠每天雾化吸入5%OVA溶液1h。从第15天开始,激素治疗组每天雾化吸入0.02%布地奈德溶液0.5h,荷包牡丹碱组每天鼻腔滴入20%荷包牡丹碱悬浊液50μl。于最后一次激发后24h放血处死小鼠,检测BALF中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肺组织标本切片PAS染色检测粘蛋白糖原,Masson染色检测上皮下胶原沉积面积,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GABAARβ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水平。结果(1)荷包牡丹碱干预组BALF中细胞总数、嗜酸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分别为(20.50±2.40)×104、(8.30±0.23)×104和(4.20±0.05)×104,与对照组[(2.43±2.10)×104、(0.00±0.00)×104和(0.90±0.05)×104]和激素干预组[(5.50±1.90)×104、(3.60±0.25)×104和(1.90±0.03)×10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与哮喘模型组[(20.40±1.80)×104、(8.80±0.14)×104和(4.20±0.10)×10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荷包牡丹碱干预组气道基底膜胶原沉积面积为(0.34±0.17)μm2/μm,与对照组[(0.27±0.02)μm2/μm]和激素干预组[(0.30±0.06)μm2/μ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与哮喘模型组[(0.72±0.08)μm2/μ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荷包牡丹碱干预组PAS阳性细胞百分数为(19.00±2.08)%,与对照组[(0.00±0.0)%]、激素干预组[(30.00±1.66)%]和哮喘模型组[(58.00±1.5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4)荷包牡丹碱干预组GABAA受体β2-亚基表达阳性率为(11.30±2.7)%,与对照组[(2.00±0.7)%]和激素干预组[(7.3±1.5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与哮喘模型组[(12.50±0.3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荷包牡丹碱干预组肺血管周围细胞VEGF表达阳性率为(10.60±1.20)%,与对照组[(1.70±0.34)%]和激素干预组[(8.30±0.7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P<0.05),与哮喘模型组[(18.30±0.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道上皮细胞和气道平滑肌细胞广泛表达GABAARβ2,荷包牡丹碱吸入可以有效抑制粘液分泌和上皮下胶原沉积,其抑制粘液分泌的作用强于吸入激素,但不能减轻气道炎症水平,也不能抑制GABAARβ2和VEGF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哮喘 气道重构 γ-氨基丁酸A受体 荷包牡丹碱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 气道基底膜胶原沉积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中神经电刺激对脑外伤后昏迷大鼠γ-氨基丁酸b受体表达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18
7
作者 魏天祺 冯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研究正中神经电刺激(median nerve electrical stimulation,MNES)对脑外伤昏迷大鼠前额叶皮质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b receptor,GABA)b受体表达的影响及促醒可能机制。方法:将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MNES组... 目的:研究正中神经电刺激(median nerve electrical stimulation,MNES)对脑外伤昏迷大鼠前额叶皮质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b receptor,GABA)b受体表达的影响及促醒可能机制。方法:将SD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假刺激组、MNES组、GABA b受体激动剂巴氯芬组,应用MNES治疗脑外伤后昏迷大鼠,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实验完成后6h、12h、24h每组每个时间点各处死10只大鼠,用蛋白质印迹技术检测前额叶皮质GABA b受体的表达。结果:大鼠经"自由落体撞击法"造模后出现与临床昏迷状态相似的行为学变化,经MNES后表现出短暂的行为觉醒反应。空白对照组意识状态全部为Ⅰ级,假刺激组平均为(5.33±0.758)级,刺激组平均为(3.80±1.064)级,巴氯芬组平均为(4.63±0.964)级,4组的意识状态分级呈"空<刺<巴<假"递增趋势,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同一组3个时间点的前额叶皮质GABA b受体表达呈"6h<12h<24h"趋势,空白对照组及刺激组3个时间点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假刺激组及巴氯芬组3个时间点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而同一时间点4组的GABA b受体表达呈"刺<空<巴<假"递增趋势,6h、12h、24h空白对照组与刺激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其余同一时间点4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正中神经电刺激后大鼠出现短暂的兴奋性反应,意识状态等级提高,正中神经电刺激是治疗脑外伤后昏迷的有效治疗方法,其机制可能与降低前额叶抑制性递质GABA b受体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b受体 巴氯芬 正中神经电刺激 脑外伤 昏迷 促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脑炎1例报告 被引量:1
8
作者 沙从波 喻绪恩 +2 位作者 张亮亮 张龙 王训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15-116,共2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64岁,因“先后发作性意识丧失、全身抽搐,精神行为异常3个月”入院。患者于2015年1月13日12:00突发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双目上翻及全身抽搐1次,持续2min后自行缓解,对当时发作情况不能回忆。2015年1月15日凌晨上述症... 1病例资料患者,男,64岁,因“先后发作性意识丧失、全身抽搐,精神行为异常3个月”入院。患者于2015年1月13日12:00突发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双目上翻及全身抽搐1次,持续2min后自行缓解,对当时发作情况不能回忆。2015年1月15日凌晨上述症状再次发作1次,发作形式及持续时间同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b受体 脑炎 癫癎 免疫抑制 随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γ-氨基丁酸B受体脑炎2例报道
9
作者 孙洪扬 王亦心 +2 位作者 刘雪娇 张丽 白晶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304-1306,共3页
抗γ-氨基丁酸B(γ-aminobutyric acid B,GABA-B)受体脑炎属于边缘叶脑炎的一种,是指GABA受体抗体侵犯海马、杏仁核、岛叶及扣带回皮质等脑边缘结构引起的脑炎,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以近记忆缺失、精神行为异常和癫痫发作为特... 抗γ-氨基丁酸B(γ-aminobutyric acid B,GABA-B)受体脑炎属于边缘叶脑炎的一种,是指GABA受体抗体侵犯海马、杏仁核、岛叶及扣带回皮质等脑边缘结构引起的脑炎,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临床表现以近记忆缺失、精神行为异常和癫痫发作为特点,多数患者合并肿瘤[1]。现将我科收治的2例抗GABA-B受体脑炎患者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b受体 边缘叶脑炎 GAbA-b受体 精神行为异常 受体抗体 记忆缺失 临床表现 癫痫发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型γ-氨基丁酸受体α1亚基Cys^(166)-Leu^(296)片段的配体结合和结构性质
10
作者 邓诣群 朱振宇 +1 位作者 马涧泉 薛红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367-372,共6页
研究A型γ 氨基丁酸受体 (γ aminobutyricacidtypeA ,GABAAreceptor)α1亚基Cys166 Leu2 96片段的苯并二氮杂 (benzodiazepine ,BZ)结合位点及其结构特性 ,了解该片段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利用PfuDNA多聚酶依赖的点突变技术将该片段的... 研究A型γ 氨基丁酸受体 (γ aminobutyricacidtypeA ,GABAAreceptor)α1亚基Cys166 Leu2 96片段的苯并二氮杂 (benzodiazepine ,BZ)结合位点及其结构特性 ,了解该片段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利用PfuDNA多聚酶依赖的点突变技术将该片段的每一残基用丙氨酸替代 ,通过E .coli体系过表达 ,纯化得到各种突变蛋白 .运用圆二色性 (circulardichroism ,CD)技术测定突变蛋白的二级结构 ,借助荧光各向异性 (fluorescenceanisotropy ,FA)、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fluorescenceresonanceenergytrans fer,FRET)技术测定其与BZ荧光配基Bodipy FLRo 1986 (BFR)的结合强弱 .通过与野生型的比较 ,确定其残基是否与结构和或结合相关 .结果显示 ,突变体R191A、G2 12A、S2 13A、R2 14A及V2 79A的结合能力减弱 2~ 3倍 ,除V2 79A显著增加α螺旋外均无二级结构的改变 .E193A、S2 78A、V2 79A和P2 80A的α螺旋显著增多 ,N2 75A和R2 76A的α螺旋则显著减少 .推测Cys166 Leu2 96的Arg191,Gly2 12 ,Ser2 13 和Arg2 14 可能位于BZ的结合袋 ,其第 4个环区 (Glu2 10 Asn2 16)与结合密切相关 .Glu193 、Ser2 78和Pro2 80 参与维持β折叠结构 ,而Asn2 75和Arg2 76参与维持α螺旋结构 .Cys166 Leu2 96的第 9个环区 (Asn2 75 Pro2 80 )对其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γ-氨基丁酸受体α1亚基 Cys^166-Leu^296片段 配体结合 性质 二级结构 苯并二氮杂Zhuo 镇静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迷走神经电刺激对脑外伤昏迷大鼠意识及前额叶皮质γ-氨基丁酸b1受体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1
11
作者 廖诚诚 冯珍 +1 位作者 黄菲菲 陈琴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037-1042,共6页
目的研究迷走神经电刺激(VNS)对脑外伤(TBI)昏迷大鼠的促醒效果及其机制。方法 168只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TBI组、拮抗剂组和VNS组,每组42只。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TBI组、VNS组、拮抗剂组撞击法复制脑外伤模型,造模... 目的研究迷走神经电刺激(VNS)对脑外伤(TBI)昏迷大鼠的促醒效果及其机制。方法 168只健康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TBI组、拮抗剂组和VNS组,每组42只。空白组不做任何处理,TBI组、VNS组、拮抗剂组撞击法复制脑外伤模型,造模后昏迷至少30 min的大鼠入选。VNS组予VNS,拮抗剂组侧脑室注射Orexin A受体1拮抗剂SB334867后加VNS,TBI组予假VNS。分别于干预后6 h、12 h、24 h观察大鼠意识水平,应用免疫组化、Western blotting检测前额叶皮质γ-氨基丁酸b1受体(GABAb1R)表达水平。结果最终空白组42只、TBI组11只、拮抗剂组13只、VNS组28只大鼠觉醒。Western blotting显示,干预后12 h、24 h,GABAb1R蛋白表达TBI组>拮抗剂组>空白组>VNS组(F>60.412,P<0.001)。免疫组化显示,GABAb1R蛋白表达TBI组>拮抗剂组>VNS组>空白组(H=15.121,P=0.002),但不同时间点无显著性差异(H=3.028,P=0.220)。结论 VNS可促TBI昏迷大鼠觉醒,其促醒机制可能与Orexin A介导大鼠前额叶皮质GABAb1R表达水平下调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外伤 昏迷 迷走神经电刺激 促醒 γ-氨基丁酸b1受体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对小鼠B淋巴细胞分化和抗体生成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宋广平 吴敏 +4 位作者 梁丽云 李慧艳 张学敏 李平 张宇程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671-679,共9页
目的 探索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对B细胞分化和抗体生成的影响,为提高疫苗有效性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方法 流式分选经绵羊红细胞免疫小鼠的脾幼稚B细胞、生发中心B细胞和浆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GABA A1型受体(Gabra1)和Gabra2、GAB... 目的 探索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对B细胞分化和抗体生成的影响,为提高疫苗有效性提供新的靶点和策略。方法 流式分选经绵羊红细胞免疫小鼠的脾幼稚B细胞、生发中心B细胞和浆细胞,荧光定量PCR检测GABA A1型受体(Gabra1)和Gabra2、GABA B1型受体(Gabbr1)和Gabbr2、溶质运载蛋白6A家族成员1(Slc6a1)、Slc6a11、Slc6a12和Slc6a13 mRNA表达。建立B细胞体外分化体系,分离小鼠脾B细胞与NB-21饲养层细胞共培养,流式细胞术检测GABA 0.2,1.0和2.0 mmol·L^(-1)对浆细胞分化百分比的影响。每只小鼠ip给予100μg乙酰化4-羟基-3硝基苯基偶联钥孔血蓝蛋白(NP-KLH)和0.1 mL铝佐剂构建经典的抗原免疫小鼠模型,分为免疫+PBS和免疫+GABA组。正常对照组注射0.1 mL双蒸水和0.1 mL铝佐剂。免疫+PBS和免疫+GABA组分别ip给予PBS和GABA 20 mg·kg^(-1),每天1次,共12 d。第13天流式细胞术分析小鼠脾生发中心B细胞、总浆细胞和IgG_(1)^(+)浆细胞百分比,ELISA检测血清中抗原特异性抗体水平;第27天后流式细胞术分析骨髓中抗原特异性浆细胞百分比。结果 绵羊红细胞免疫小鼠幼稚B细胞、生发中心B细胞和浆细胞均表达Gabbr1。在B细胞体外分化过程中,与细胞对照组相比,GABA1.0和2.0 mmol·L^(-1)处理均显著促进幼稚B细胞向CD138^(+)浆细胞分化(P<0.0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免疫+PBS组小鼠脾生发中心B细胞百分比增加(P<0.01),总浆细胞和IgG_(1)^(+)浆细胞百分比增加(P<0.05,P<0.01);骨髓中抗原特异性浆细胞百分比增加(P<0.01);血清抗原特异性抗体水平升高(P<0.01)。与免疫+PBS组相比,免疫+GABA组总浆细胞(P<0.01)和IgG_(1)^(+)浆细胞百分比(P<0.05)增加,骨髓中抗原特异性浆细胞百分比增加(P<0.05),血清抗原特异性抗体水平升高(P<0.01)。结论 神经递质GABA可促进浆细胞分化和高亲和力抗体生成,其在调控B细胞分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b细胞 生发中心 浆细胞 高亲和力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栉孔扇贝消化系统γ-氨基丁酸A型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定位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斌 孙虎山 王宜艳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723-726,共4页
采用抗生物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γ-氨基丁酸A型受体在栉孔扇贝消化系统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进行了定位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栉孔扇贝的唇瓣、口唇、食道、肠上皮及结缔组织均呈γ-氨基丁酸A型受体阳性反应,阳性反... 采用抗生物素—生物素—过氧化物酶的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γ-氨基丁酸A型受体在栉孔扇贝消化系统各组织器官中的分布进行了定位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栉孔扇贝的唇瓣、口唇、食道、肠上皮及结缔组织均呈γ-氨基丁酸A型受体阳性反应,阳性反应物质呈颗粒状分布;胃上皮中未见γ-氨基丁酸A型受体阳性反应;肝胰脏的结缔组织呈现γ-氨基丁酸A型受体阳性反应,肝小管上皮泡状细胞呈现弱阳性。γ-氨基丁酸A型受体在栉孔扇贝消化系统除胃以外的各器官均有分布,推测其可能参与消化功能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A受体 免疫组织化学 消化系统 栉孔扇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脑刺激对脑外伤昏迷大鼠前额叶皮质γ-氨基丁酸b受体表达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方龙君 熊婧 +2 位作者 江健 钟琳阳 冯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15,共6页
目的:研究深部脑刺激(DBS)对脑外伤(TBI)昏迷大鼠前额叶皮层γ-氨基丁酸(GABA)b受体表达变化的影响及促醒可能机制。方法:将54只成年标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刺激组、刺激组,应用DBS治疗TBI昏迷大鼠,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实验完成后12h... 目的:研究深部脑刺激(DBS)对脑外伤(TBI)昏迷大鼠前额叶皮层γ-氨基丁酸(GABA)b受体表达变化的影响及促醒可能机制。方法:将54只成年标准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假刺激组、刺激组,应用DBS治疗TBI昏迷大鼠,观察其行为学变化,实验完成后12h处死每组大鼠,用蛋白质印迹法(WB)及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前额叶皮质区GABA b受体的表达。结果:①刺激组18只大鼠中16只大鼠出现翻正反射,假刺激组18只中9只出现翻正反射;②WB检测显示,刺激组大鼠前额叶皮质区GABA b受体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假刺激组(P<0.05);③免疫荧光检测显示,刺激组大鼠前额叶皮质区GABA b受体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假刺激组(P<0.05)。结论:DBS可提高TBI昏迷大鼠意识状态,其机制可能与下调前额叶皮质区GABA b受体表达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昏迷 促醒 深部脑刺激 脑外伤 γ-氨基丁酸b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氨基丁酸A型受体变构调节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娜 刘俊宏 +1 位作者 俞纲 苏瑞斌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66-472,共7页
γ-氨基丁酸A型受体(GABA_(A)R)是一种多组分跨膜蛋白复合物,是哺乳动物脑内分布最广、最重要的抑制性受体,参与调控多种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是多种疾病的潜在治疗靶标。作用于GABA_(A)R的变构调节剂具有较好的受体特异性和药理学活性... γ-氨基丁酸A型受体(GABA_(A)R)是一种多组分跨膜蛋白复合物,是哺乳动物脑内分布最广、最重要的抑制性受体,参与调控多种重要的生理和病理过程,是多种疾病的潜在治疗靶标。作用于GABA_(A)R的变构调节剂具有较好的受体特异性和药理学活性,在高度选择性配体研究和潜在治疗性试剂开发领域表现出较好的应用前景。本文围绕苯二氮草卓类、巴比妥类、神经类固醇类和全身麻醉剂等作用于突触内GABA_(A)R的药物,以及甲喹酮类似物、DS2及其同源物和其他作用于突触外GABA_(A)R的变构调节剂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A受体 变构调节剂 镇静催眠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膜电位检测原理的γ-氨基丁酸A型受体药物高通量筛选模型
16
作者 张毅 石童 +5 位作者 张瑞华 陈学军 靳倩 石晶晶 王陈 李丽琴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20-128,共9页
目的利用膜电位检测原理,构建一种靶向γ-氨基丁酸A型受体(GABA_(A)R)的药物高通量筛选模型。方法采用α_(1)β_(2)γ_(2L)-GABA_(A)R-CHO细胞株构建GABA_(A)R药物高通量筛选方法;分别以工具化合物的50%激动效应浓度(EC_(50))和EC_(80)... 目的利用膜电位检测原理,构建一种靶向γ-氨基丁酸A型受体(GABA_(A)R)的药物高通量筛选模型。方法采用α_(1)β_(2)γ_(2L)-GABA_(A)R-CHO细胞株构建GABA_(A)R药物高通量筛选方法;分别以工具化合物的50%激动效应浓度(EC_(50))和EC_(80)浓度下的激活值(ASV)和Z′因子作为判定指标,对缓冲液反应体系、激动剂GABA激活浓度、染料种类和染料孵育时间进行优化选择;在优化条件下分别利用激动剂GABA(0.05,0.25和1.00μmol·L^(-1))、阳性变构剂地西泮(Dia,1,5和30μmol·L^(-1))和拮抗剂加巴嗪(gabazine,Gab,0.1,1.0和10.0μmol·L^(-1))进行方法稳定性考察;通过工具化合物GABA,Dia和Gab的剂量-效应关系检测,考察方法灵敏度。结果构建的方法分别实现了对不同药理性质化合物GABA,Dia和Gab的特异性检测;通过方法优化获得的优化条件为:在GABAEC_(20)~EC_(50)激活浓度下,采用5μL含氯体系加样,对使用红色染料孵育30~50 min的GABAAR-CHO细胞进行工具化合物检测;对不同浓度GABA,Dia和Gab检测的CV%分别介于4.09%~15.30%,5.59%~8.30%和5.65%~15.64%;通过对3种工具化合物的剂量-效应关系检测,获得GABA和Dia的EC_(50)值分别为(137.4±26.3)nmol·L^(-1)和(3.5±0.7)μmol·L^(-1),Gab的50%抑制效应浓度为(164.9±36.6)nmol·L^(-1)。结论本研究建立并优化了高通量检测方法,该方法特异性好、精密度高、稳定可靠、灵敏度高,为靶向GABA_(A)R的先导化合物发现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筛选 γ-氨基丁酸A受体 地西泮 膜电位 细胞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氨基丁酸与其突变受体的相互作用
17
作者 温夏夏 南士滨 +1 位作者 任天瑞 姚建华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2462-2469,共8页
采用同源建模技术构建了大鼠γ-氨基丁酸a型受体(GABAaR)模型及β97Tyr突变受体模型.采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γ-氨基丁酸(GABA)与突变前后受体的相互作用.计算结果显示,突变及未突变受体之间在氢键作用和对接能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配体... 采用同源建模技术构建了大鼠γ-氨基丁酸a型受体(GABAaR)模型及β97Tyr突变受体模型.采用分子对接技术研究了γ-氨基丁酸(GABA)与突变前后受体的相互作用.计算结果显示,突变及未突变受体之间在氢键作用和对接能量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配体与突变受体的结合能力随突变残基中氟原子数目的增加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a受体 活性位点 氨基酸突变 同源建模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19和B21单倍型鸡NK细胞受体B-NK19和B-NK21的多克隆抗体制备及鉴定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超 张晓娜 +4 位作者 许峰铭 文辉强 廉传江 陈洪岩 韩凌霞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274-1277,共4页
目的利用大肠杆菌系统表达对多种禽病存在敏感性差异的B19和B21单倍型鸡NK细胞抑制性受体B-NK基因,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方法分别提取B19和B21鸡外周血淋巴细胞总RNA,采用反转录PCR法扩增B-NK基因(分别命名为B-NK19和B-NK21),克隆至pET-... 目的利用大肠杆菌系统表达对多种禽病存在敏感性差异的B19和B21单倍型鸡NK细胞抑制性受体B-NK基因,并制备其多克隆抗体。方法分别提取B19和B21鸡外周血淋巴细胞总RNA,采用反转录PCR法扩增B-NK基因(分别命名为B-NK19和B-NK21),克隆至pET-30a原核表达载体中,经酶切和PCR鉴定构建重组质粒。转入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SDS-PAGE分析外源蛋白的表达。将含有与组氨酸(His)标签融合表达的外源蛋白胶条切下,多点皮下免疫新西兰兔,分别制备B-NK19和B-NK21特异性多克隆抗体。利用Western blot法鉴定其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单倍型特异性。结果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重组质粒pET-B-NK19和pET-B-NK21,利用IPTG在37℃诱导4 h后目的蛋白获得表达,免疫5次后收获兔多克隆抗体,Western blot表明B-NK19和B-NK21蛋白存在免疫学交叉反应和部分特异性。结论对多种禽病具有敏感性差异的MHC单倍体型B19和B21鸡的NK细胞抑制性受体B-NK蛋白存在抗原反应交叉性,其多克隆抗体具有部分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NK细胞受体 b-NK b19单倍 b21单倍 多克隆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治疗中、重度寻常性银屑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6
19
作者 韩凌 方栩 +6 位作者 黄琼 杨勤萍 傅雯雯 郑志忠 顾军 孙建方 许爱娥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730-732,共3页
目的:评价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商品名:益赛普)治疗中、重度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对144例中、重度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进行银屑病皮损面积... 目的:评价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商品名:益赛普)治疗中、重度寻常性银屑病患者的疗效。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平行对照临床试验方法,对144例中、重度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进行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度指数(PASI)评分,其中益赛普组72例,甲氨蝶呤(MTX)组72例。结果:144例患者中124例完成了12周的治疗。治疗12周后,益赛普组PASI50、PASI75、PASI90的比例(PP人群)高于MTX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益赛普组从第4周起PASI评分的改善优于MTX组,且对躯干、四肢的疗效好于MTX组。结论:与MTX比较,益赛普具有起效快、治疗效果明显、PASI评分改善明显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银屑病 重组人Ⅱ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 注射用 甲氨蝶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质/苍白球-丘脑-皮质”通路5-羟色胺_(1B)受体及多巴胺1型受体在大鼠运动疲劳调控中的作用 被引量:5
20
作者 胡琰茹 刘晓莉 乔德才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501-508,共8页
目的:通过观察运动大鼠力竭前后"黑质/苍白球-丘脑-皮质"通路各核团5-羟色胺1B受体(5-HT_(1B))及多巴胺1型受体(D_1DR)的蛋白表达水平,探讨"黑质/苍白球-丘脑-皮质"通路调控运动疲劳发生、发展的中枢机制。方法:24... 目的:通过观察运动大鼠力竭前后"黑质/苍白球-丘脑-皮质"通路各核团5-羟色胺1B受体(5-HT_(1B))及多巴胺1型受体(D_1DR)的蛋白表达水平,探讨"黑质/苍白球-丘脑-皮质"通路调控运动疲劳发生、发展的中枢机制。方法:24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力竭即刻组、恢复90min组,每组8只。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不同组别5-HT_(1B)和D_1DR的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结果:与安静组对照组相比,力竭即刻组、恢复90min组大鼠黑质网状部及苍白球内侧部5-HT_(1B)受体阳性细胞R值及平均光密度(AOD)值均显著减少(P<0.05),D_1DR受体阳性细胞R值及AOD值均显著增加(P<0.05);力竭即刻组、恢复90min组大鼠丘脑腹外侧核5-HT_(1B)受体阳性细胞R值及AOD值均显著增加(P<0.05,P<0.01);在大鼠皮质辅助运动区,力竭即刻组、恢复90min组5-HT_(1B)受体阳性细胞R值及AOD值均显著增加(P<0.05),D_1DR受体阳性细胞R值及AOD值均显著减少(P<0.05)。结论:力竭运动过程中"黑质网状部/苍白球内侧部-丘脑-皮质"各核团5-HT_(1B)及D_1DR受体蛋白表达变化引起神经递质释放量改变,进而影响神经元电活动兴奋性,可能是"黑质网状部/苍白球内侧部-丘脑-皮质"通路调节运动疲劳及运动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力竭运动 “黑质/苍白球-丘脑-皮质”通路 5-羟色胺1b受体 多巴胺 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