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γ-氨基丁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聂滢潭 李彦芳 +4 位作者 韩金珂 吴菲菲 王小丹 林莉 燕贞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41,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γ-氨基丁酸(GABA)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选择医院就诊的T2DM患者187例为T2DM组,根据年龄(±3岁)、性别1∶1选取同期就诊的非T2DM人群187例作为对照组。对研究对象进行现场问卷调查、体格检查,采用... 目的探讨血清γ-氨基丁酸(GABA)水平与2型糖尿病(T2DM)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选择医院就诊的T2DM患者187例为T2DM组,根据年龄(±3岁)、性别1∶1选取同期就诊的非T2DM人群187例作为对照组。对研究对象进行现场问卷调查、体格检查,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GABA、丙二醛(MDA)水平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比较两组GABA、氧化应激指标(SOD、GSH-Px、MDA)的水平差异,Spearman法分析GABA与氧化应激指标相关性;将GABA和氧化应激指标分别按其对照组四分位分为3组[低水平组(Q1:25),中水平组(Q2:P_(25)~P_(75)),高水平组(Q3:>P_(75))],应用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GABA、氧化应激指标与T2DM发病风险的关系;采用限制性立方样条(RCS)分析GABA、氧化应激指标与T2DM发病风险的剂量-反应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T2DM组GABA水平、GSH-Px活性降低(P<0.05),MDA水平升高(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GABA水平与SOD、GSH-Px活性呈正相关(P<0.001),与MDA水平呈负相关(P<0.001)。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各组低水平相比,中水平SOD、GSH-Px以及中、高水平GABA是T2DM的保护因素(P<0.05)。RCS结果显示,GABA、GSH-Px与T2DM发病风险之间存在负向剂量-反应关系,SOD与T2DM的发病风险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P<0.05)。结论血清GABA水平与T2DM发病风险有关联。随着血清GABA水平的升高,T2DM发病风险可能会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2型糖尿病 氧化应激 发病风险 剂量-反应关系 病例对照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剂量完全弗氏佐剂建立慢性炎性疼痛抑郁共病大鼠模型的实验研究
2
作者 王甜 羊璞 +8 位作者 张熙 李欣 黄文静 郑广玫 黄心雨 许智迤 黄颖 尹丽莉 粟胜勇 《中国实验动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3-643,共11页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 CFA)足底注射诱导的慢性疼痛抑郁共病大鼠模型的成功率和稳定性。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FA低剂量(CFA-L)组、CFA高剂量(CFA-H)组,每组20只。CFA-L组及CFA-... 目的 比较不同剂量的完全弗氏佐剂(complete Freund’s adjuvant, CFA)足底注射诱导的慢性疼痛抑郁共病大鼠模型的成功率和稳定性。方法 将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CFA低剂量(CFA-L)组、CFA高剂量(CFA-H)组,每组20只。CFA-L组及CFA-H组大鼠分别以左后足足底注射50、100μL CFA,空白组左后足足底注射0.9%氯化钠溶液。造模后第0、7、14、21、28天分别观察各组大鼠一般状态、体质量变化,机械缩足阈值(mechanical withdrawal threshold, MWT)、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ntency, TWL)评价大鼠的疼痛反应,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 OFT)、强迫游泳实验(forced swim test, FST)、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 TST)评价大鼠的抑郁行为,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大鼠前扣带回皮层的谷氨酸(glutamate, Glu)、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 GABA)的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大鼠前扣带回皮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 BDNF)的改变,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前扣带回皮层的病理变化。结果 (1)一般情况:造模后第7天,CFA-L组和CFA-H组大鼠左后足踝关节和足趾均红肿明显,CFA-H组肿胀更甚;造模后第14、21、28天,CFA-L组大鼠左后足踝关节和足趾红肿渐恢复,CFA-H组大鼠仍红肿明显,且饮水进食量减少;(2)体质量:造模后第14、21、28天,CFA-H组大鼠体质量显著低于空白组、CFA-L组(P<0.05,P<0.05);(3)疼痛相关行为学:造模后第7、14天,与空白组比较,CFA-L组、CFA-H组的MWT、TWL明显降低(P<0.05,P<0.05);造模后第21天,CFA-H组的MWT显著低于空白组和CFA-L组(P<0.05,P<0.05),CFA-L组、CFA-H组的TWL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P<0.05);造模后第28天,CFA-H组的MWT、TWL显著低于空白组和CFA-L组(P<0.05,P<0.05);(4)抑郁相关行为学:造模后第7天,CFA-H组的OFT运动总距离较空白组、CFA-L组明显降低(P<0.05,P<0.05);造模第14、21、28天,与空白组、CFA-L组比较,CFA-H组OFT运动总距离及中央停留时间明显降低(P<0.05,P<0.05),FST、TST明显升高(P<0.05,P<0.05);(5)Glu、GABA、BDNF表达:CFA-H组Glu含量较空白组、CFA-L组明显升高(P<0.05,P<0.05),GABA含量、Glu/GABA和BDNF表达明显降低(P<0.05,P<0.05,P<0.05);(6)前扣带回皮层病理:CFA-L组前扣带回皮层区有较少损伤,锥体细胞数量较多,细胞排列较整齐,核仁清晰,少量细胞表现出核固缩和深染色;与CFA-L组比较,CFA-H组前扣带回皮层损伤区细胞排列紊乱,大量神经元细胞固缩、深染,锥体细胞数量明显减少、甚至消失,组织间隙有空泡、红细胞和神经纤维缠结出现。结论 足底注射100μL CFA可成功建立慢性炎性疼痛抑郁共病大鼠动物模型,引起大鼠痛觉过敏、抑郁样行为改变及前扣带回皮层Glu、GABA、BDNF改变,诱导前扣带回皮层病理形态变化,符合慢性疼痛抑郁共病的生理病理学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完全弗氏佐剂 不同剂量 慢性疼痛抑郁共病 谷氨酸 γ-氨基丁酸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模型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果急性染毒对大鼠海马抑制性氨基酸神经递质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班婷婷 吴强恩 +5 位作者 姜楠 吴同俊 邵春风 阮国洪 常秀丽 周志俊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2-16,共5页
目的研究乐果急性染毒对大鼠海马抑制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Gly)含量的影响以及它们的剂量-时程-效应关系。方法大鼠38.9、83.7、180mg/kg乐果腹腔注射后于0.5、2、8、24h断头取海马,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Asch-DTNB法测定... 目的研究乐果急性染毒对大鼠海马抑制性氨基酸γ-氨基丁酸(GABA)和甘氨酸(Gly)含量的影响以及它们的剂量-时程-效应关系。方法大鼠38.9、83.7、180mg/kg乐果腹腔注射后于0.5、2、8、24h断头取海马,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Asch-DTNB法测定全血及海马中乙酰胆碱酯酶活性,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海马匀浆液中GABA、Gly的含量。结果全血及海马中胆碱酯酶活性显著下降,同对照相比,各剂量组各时间段全血AChE活性均低于50%,海马低于75%,存在剂量依赖性并在24h后活性有所恢复。海马GABA及Gly含量都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海马低剂量组各时间段,中剂量组0.5、2、8h,高剂量组0.5、24h GABA含量与对照组相比都有统计学差异。Gly低剂量组在染毒8h,中剂量组0.5h,高剂量组0.5、24h的含量可见有统计学差异的升高。结论乐果急性染毒后,大鼠海马抑制性氨基酸GABA及Gly有代偿性升高,GABA存在剂量-时程-效应关系,Gly存在时程-效应关系,同传统的有机磷胆碱能中毒机制一起,发挥乐果的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乐果 抑制性氨基 γ-氨基丁酸 甘氨酸 剂量-时程-效应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elfinavir损害鼠胰岛素瘤INS-1细胞内IRS-2信号传导 被引量:2
4
作者 周嘉强 项尊 Morten Schutt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2004年第4期311-314,共4页
目的 :探讨 HIV- 1蛋白酶抑制剂 nelfinavir对胰岛 β细胞内胰岛素信号传导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观察鼠胰岛素瘤 INS- 1细胞经 nelfinavir治疗 4 8h后 ,用 10 0 nmol/ L胰岛素刺激 2 min,细胞裂解产物中的胰岛素信号传导蛋白磷... 目的 :探讨 HIV- 1蛋白酶抑制剂 nelfinavir对胰岛 β细胞内胰岛素信号传导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方法 :体外观察鼠胰岛素瘤 INS- 1细胞经 nelfinavir治疗 4 8h后 ,用 10 0 nmol/ L胰岛素刺激 2 min,细胞裂解产物中的胰岛素信号传导蛋白磷酸化采用免疫沉淀和 Western印迹方法测定。用台盼蓝染色细胞计数和 MTT衰减试验 ,评估nelfinavir对 INS- 1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 :nelfinavir降低胰岛素刺激的胰岛素受体底物 IRS- 2和 Akt- Thr3 0 8磷酸化 ,并呈剂量依赖关系。nelfinavir浓度为 10 μmol/ L时 ,分别降低 IRS- 2和 Akt- Thr3 0 8磷酸化达 5 2 %和 5 5 % ,在这个浓度下 nelfinavir没有细胞毒性作用。结论 :nelfinavir治疗可以损害胰岛 β细胞内 I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酶抑制药/投药和剂量 受体 胰岛素 Nelfinavir INS-1细胞 胰岛素受体底物-2 信号传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异氟醚和七氟醚及地氟醚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ICAM-1和VCAM-1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罗行 缪长虹 +1 位作者 戈宝学 蒋豪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64-469,共6页
目的:观察异氟醚、七氟醚和地氟醚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RLMVECs)ICAM-1和V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吸入性麻醉药物保护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0.7MAC、1.0 MAC、2.0 MAC的异氟醚、七氟醚和地氟醚处理经LPS(100 ng/ml)诱... 目的:观察异氟醚、七氟醚和地氟醚对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RLMVECs)ICAM-1和V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吸入性麻醉药物保护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功能的可能机制。方法:0.7MAC、1.0 MAC、2.0 MAC的异氟醚、七氟醚和地氟醚处理经LPS(100 ng/ml)诱导6 h的RLMVECs,采用Western blot检测ICAM-1和VCAM-1的蛋白表达量,RT-PCR半定量法检测ICAM-1水平。结果:1.0 MAC的异氟醚对LPS诱导的RLMVECs ICAM-1的表达有上调作用(P<0.05);1.0 MAC的七氟醚、地氟醚对LPS诱导的RLMVECs ICAM-1的表达有下调作用(P<0.05);2.0 MAC的地氟醚对RLMVECs ICAM-1的表达有上调作用(P<0.05)。不同吸入麻醉药物对LPS诱导的RLMVECs VCAM-1的表达作用随浓度上升而下调,呈剂量依赖性。结论:1.0 MAC的七氟醚和地氟醚对LPS诱导的RLMVECs ICAM-1的表达有下调作用,这可能是其在急性肺损伤时减少中性粒细胞募集、保护肺泡毛细血管屏障功能的分子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类 毛细血管 内皮 血管/细胞学 麻醉药 吸入/药理学 异氟醚/投药和剂量 醚类/投药和剂量 胞间粘附分子-1 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咪唑安定作为急诊手术硬膜外阻滞前静脉用药剂量的探讨 被引量:8
6
作者 万来文 谢新龙 金卫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5期421-422,共2页
关键词 急诊手术患者 用药剂量 咪唑安定 硬膜外阻滞前 顺行性遗忘作用 中枢镇静药 静脉 γ-氨基丁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奋和抑制下丘脑背内侧核对大鼠睡眠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巧琼 赵乐章 +5 位作者 韩要武 钟明奎 张瑾 章功良 李春华 张景行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6-128,共3页
目的 观察兴奋和抑制大鼠下丘脑背内侧核团(DMH)对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方法 采用脑立体定位、核团微量注射和多导睡眠描记技术。结果 DMH微量注入兴奋性神经递质L 谷氨酸引起睡眠减少,觉醒增加;DMH微量注入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 目的 观察兴奋和抑制大鼠下丘脑背内侧核团(DMH)对睡眠觉醒周期的影响。方法 采用脑立体定位、核团微量注射和多导睡眠描记技术。结果 DMH微量注入兴奋性神经递质L 谷氨酸引起睡眠减少,觉醒增加;DMH微量注入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引起觉醒减少,睡眠增加。结论 DMH参与觉醒睡眠周期的调节,其神经元兴奋具有促觉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投药和剂量 谷氨酸/投药和剂量 下丘脑背内侧核/生理学 睡眠/生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丹皮酚抑制帕金森病模型细胞凋亡的作用 被引量:7
8
作者 王浩 耿赵铭 +2 位作者 胡智伟 王舒燕 赵冰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0-36,共7页
目的:观察丹皮酚对帕金森病模型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1-甲基-4-苯基吡啶( MPP+)处理具有多巴胺能神经元特性的PC12细胞建立帕金森病体外模型,并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1μmol/L丹皮酚组、3μmol/L丹皮酚组和9μmo... 目的:观察丹皮酚对帕金森病模型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1-甲基-4-苯基吡啶( MPP+)处理具有多巴胺能神经元特性的PC12细胞建立帕金森病体外模型,并分为正常对照组、空白对照组、1μmol/L丹皮酚组、3μmol/L丹皮酚组和9μmol/L丹皮酚组。以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和乳酸脱氢酶法检测细胞损伤,以赫斯特荧光染剂染色及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以二氯二氢荧光素-乙酰乙酸酯法检测细胞活性氧生成,以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Bcl-2和Bcl-2相关X蛋白(Bax)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空白对照组细胞存活率显著降低,乳酸脱氢酶漏出率升高,凋亡细胞增多,活性氧生成增加,凋亡相关分子caspase-3活性上调、Bax/Bcl-2比值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浓度丹皮酚预处理后细胞存活率显著升高,乳酸脱氢酶漏出率降低,凋亡细胞减少,并抑制活性氧生成,降低Bax/Bcl-2的比值及caspase-3蛋白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或P<0.01)。结论:丹皮酚能抑制帕金森病模型PC12细胞凋亡,其发挥保护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改善氧化应激、降低Bax/Bcl-2比值、抑制caspase-3活化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甲基-4-苯基吡啶 帕金森病 细胞凋亡/药物作用 牡丹酚/药理学 牡丹酚/投药和剂量 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药物作用 BCL-2相关X蛋白质 基因 bcl-2 活性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