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酶联免疫斑点试验诊断结核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研究 被引量:17
1
作者 储新民 孔建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613-615,共3页
应用T-SPOT·TB检测临床确诊的106例结核患者和24例健康体检者,与抗酸染色(AFB)、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试验(PPD)、结核抗体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T-SPOT.TB敏感性为93.4%,特异性为95.8%。AFB、PPD、结核抗体敏感性分别为36... 应用T-SPOT·TB检测临床确诊的106例结核患者和24例健康体检者,与抗酸染色(AFB)、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试验(PPD)、结核抗体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T-SPOT.TB敏感性为93.4%,特异性为95.8%。AFB、PPD、结核抗体敏感性分别为36.8%、57.5%、39.6%,特异性分别为100.0%、83.3%、91.7%。T-SPOT.TB敏感性与三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特异性与三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明酶联免疫斑点T-SPOT.TB实验检测结核敏感性强、特异性高,是快速诊断结核感染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γ-干扰素释放酶联免疫斑点试验 T-SPOT·T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γ-干扰素释放试验方法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比较 被引量:17
2
作者 卫卫 肖和平 +11 位作者 李红 胡海琍 顾瑾 刘一典 桂徐蔚 沈芸 郝晓晖 沈彦恒 楼海 王鹏 孙勤 沙巍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768-773,共6页
目的对比研究两种γ干扰素释放试验方法IGRA-ELISA技术和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上海市肺科医院结核科门诊及住院诊治的疑似结核病患者81例... 目的对比研究两种γ干扰素释放试验方法IGRA-ELISA技术和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结核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4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上海市肺科医院结核科门诊及住院诊治的疑似结核病患者81例,最终53例确诊为活动性结核病、28例为非活动性结核病。每例患者分别采用IGRA-ELISA技术和T-SPOT.TB两种方法进行平行检测,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种诊断方法的检测结果,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一致性评价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81例疑似结核病患者中,IGRA-ELISA检测阳性52例,阴性29例;T-SPOT.TB检测阳性54例,阴性27例,两种方法阳性符合率92.6%(50/54),阴性符合率92.6%(25/27),总符合率为92.6%(75/81)。两种诊断方法检测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5.984,P〉0.05),诊断一致性高(Kappa值=0.836)。IGRA-ELISA技术和T-SPOT.TB检测活动性结核病的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1.1%(43/53)和84.9%(45/53),远高于涂片(21.2%,11/52)、核酸检测(16.7%,6/36)和结核抗体检测(36.5%,19/52),两种诊断技术检测非活动性结核病的阴性检出率均为67.9%(19/28)。结论IGRA-ELISA技术和T-SPOT.TB检测性能相似,在结核病诊断方面均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对临床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诊断 干扰素γ释放试验 免疫吸附测定 免疫斑点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干扰素释放试验与其他三种检测技术临床诊断能力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张桂 袁梁 +2 位作者 曹晶晶 隋文君 鲁辛辛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211-1216,共6页
目的 分析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本研究采用IGRA-ELISA法)与齐尔-尼尔森(Ziehl-Neelsen)染色法(简称&quot;Z-N法&quot;)、结核抗体(TB-Ab)胶体金快速检测方法(简称&quot;TB-Ab法&quot;)和荧光探针PCR法(简称&quot;荧... 目的 分析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本研究采用IGRA-ELISA法)与齐尔-尼尔森(Ziehl-Neelsen)染色法(简称&quot;Z-N法&quot;)、结核抗体(TB-Ab)胶体金快速检测方法(简称&quot;TB-Ab法&quot;)和荧光探针PCR法(简称&quot;荧光PCR法&quot;)等检测技术在北京同仁医院应用于TB辅助诊断中的作用,对IGRA-ELISA检测技术作出客观评价.方法 选取本院2012年8月至2013年7月进行TB诊断的1228例患者作研究对象,其中包括IGRA-ELISA 827例、TB-Ab法306例、Z-N法324例和荧光PCR法83例,共1540例次.采用SPSS 16.0软件统计分析和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计算各技术ROC曲线下的面积(AUC),比较各技术辅助诊断价值的大小.结果 IGRA-ELISA的阳性检出率为36.0% (298/827),均高于TB-Ab法(6.2%,19/306)、Z-N法(3.1%,10/324)和荧光PCR法(3.6%,3/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98.6、128.9、35.8,P值均<0.001).IGRA-ELISA的阳性诊断率10.3% (85/827),均高于TB-Ab法(1.3%,4/306)、Z-N法(2.5%,8/324)和荧光PCR法(3.6%,3/83),与TB-Ab法和Z-N法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4.8、19.1,P值均<0.001);而与荧光PCR法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8,P>0.05).IGRA-ELISA的敏感度为97.7% (85/87),均高于TB-Ab法(17.4%,4/23)、Z-N法(28.6%,8/28)和荧光PCR法(25.0%,3/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76.0、65.4、56.4,P值均<0.001).IGRA-ELISA的特异度为71.2% (527/740),均低于TB-Ab法(94.7%,268/283)、Z-N法(99.3%,294/296)和荧光PCR法(100.0%,71/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65.1、101.6、27.7,P值均<0.001).IGRA-ELISA的阳性预测值为28.5% (85/298),均低于Z-N法(80.0%,8/10)和荧光PCR法(100.0%,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2.1,7.3,P值均<0.01);但高于TB-Ab法(21.1%,4/19)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P>0.05).IGRA-ELISA的阴性预测值为99.6% (527/529),均高于TB-Ab法(93.4%,268/287)、Z-N法(93.6%,294/314)和荧光PCR法(88.8%,71/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8.9、27.8、46.3,P值均<0.001).IGRA-ELISA的ROC曲线的AUC为0.846,P<0.001,95%CI为0.815~0.877;AUC均大于TB-Ab法(0.521)、Z-N法(0.622)和荧光PCR法(0.625).结论 在本院的TB辅助诊断中,IGRA与其他3种检测技术比较有较高的敏感度,阳性预测值不高却有较高的阳性检出率和阳性诊断率,特异度较低因阴性预测值较高有较好的阴性排查能力,AUC最大有相对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γ释放试验 免疫吸附测定 聚合链反应 结核/诊断 对比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在继发性肺结核中的辅助诊断价值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兴亮 刘娟 +3 位作者 费忠亭 高爱忠 陈震 刘兴祥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764-767,共4页
目的研究分析全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thewholebloodinterferongammareleaseassayinvitro,IGRA-ELISA)在继发性肺结核中的辅助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143例疑似活动性肺结核患者,... 目的研究分析全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thewholebloodinterferongammareleaseassayinvitro,IGRA-ELISA)在继发性肺结核中的辅助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2012年8月至2013年6月淮安市第四人民医院143例疑似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包括110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其中继发性肺结核66例,和33例非结核病患者进行IGRA-ELISA、结核抗体、抗酸染色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检测。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在继发性肺结核中,IGRA-ELISA敏感度为90.9%(60/66),均高于结核抗体检测(57.6%,38/66)、抗酸染色检测(16.7%,11/66),且IGRAELISA与另两种方法敏感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8,p=0.000;χ^2=1.320,P=0.000;χ^2=6.005,P=0.000)。特异度方面3种检测方法均在90%以上,分别为93.9%(31/33),93.9%(31/33),90.9%(30/33),IGRAELISA、结核抗体与抗酸染色检测方法特异度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7.220,P=1.000;χ^2=4.311,P=1.000;χ^2=0.213,p=1.000)。细菌培养阳性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中,IGRA-ELISA阳性率为96.0%(24/25),而培阴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中IGRA-ELISA阳性率为87.8%(36/41)。结论相比其他检测方法,IGRA-ELISA在继发性肺结核诊断中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最高,可作为继发性肺结核辅助诊断的有效依据,尤其是培阴继发性肺结核患者的辅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γ释放试验 结核 肺/诊断 免疫吸附测定 敏感性与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相酶联免疫斑点技术检测递增负荷过度训练大鼠细胞免疫机能变化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王茹 陈佩杰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80-383,共4页
目的:建立大鼠脾脏淋巴细胞中Th1/Th2型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的固相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技术检测方案,进一步比较Th1/Th2淋巴细胞和CD4+/CD8+在大鼠递增负荷过度训练过程中的改变,为筛选最佳免疫学评价指标提供参考。方法:雌性SD大鼠进行... 目的:建立大鼠脾脏淋巴细胞中Th1/Th2型淋巴细胞亚群表达的固相酶联免疫斑点(ELISPOT)技术检测方案,进一步比较Th1/Th2淋巴细胞和CD4+/CD8+在大鼠递增负荷过度训练过程中的改变,为筛选最佳免疫学评价指标提供参考。方法:雌性SD大鼠进行9周递增负荷跑台训练,分别在训练的第1周、第3周、第9周训练结束后的36小时,以及恢复1周后处死大鼠。采用不同种类刺激剂、不同刺激剂浓度刺激不同数量大鼠脾脏淋巴细胞,建立最佳ELISPOT检测方案。检测大鼠血红蛋白、睾酮、皮质酮,评估疲劳模型的建立,并对Th1/Th2型淋巴细胞亚群以及传统免疫学指标CD4+/CD8+进行动态观察。结果:建立最佳ELISPOT技术检测方案:PMA和Ionomycin联合刺激。刺激物浓度:检测γ干扰素(IFN-γ)时PMA浓度为2.5ng/ml,检测白细胞介素4(IL-4)时PMA浓度为10ng/ml;检测IFN-γ时Ionomycin浓度为0.05μg/ml,检测IL-4时Ionomycin浓度为0.2μg/ml。细胞浓度:3×104cells/孔(IFN-γ),60×104cells/孔(IL-4)。运动后36小时,运动组血红蛋白、睾酮、皮质酮均较对照组显著下降;经1周恢复后,和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递增负荷运动第1周跑台训练后,运动组Th1型细胞因子IFN-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升高;第3周跑台训练后,运动组和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恢复1周后,运动组IFN-γ与对照组相比显著下降。递增负荷训练结束后的恢复期,运动组Th2型细胞因子IL-4较对照组升高了1.44倍(P<0.01)。CD4+/CD8+在整个训练期及恢复期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递增负荷过度训练过程中,与CD4+/CD8+相比,采用ELISPOT技术检测SD大鼠Th1/Th2淋巴细胞亚群的改变具有较高的灵敏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相免疫斑点技术 CD4^+/CD8^+ γ-干扰素 白细胞介素-4 大鼠 递增负荷过度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对结核病与恶性肿瘤患者检测结果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13
6
作者 黄毅 党丽云 +3 位作者 郭琪 张耀辉 谢琨 王龙智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774-777,共4页
目的对结核病、恶性肿瘤患者的全血r干扰素释放试验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搜集2014年3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西安市结核病胸部肿瘤医院的结核病、肺炎、恶性肿瘤164例患者,以及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50名。其... 目的对结核病、恶性肿瘤患者的全血r干扰素释放试验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搜集2014年3月至2014年12月就诊于西安市结核病胸部肿瘤医院的结核病、肺炎、恶性肿瘤164例患者,以及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员50名。其中结核病组患者51例,恶性肿瘤组72例,肺炎组41例,健康对照组5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采用海口维理瑷生物研究院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细胞免疫反应检测试剂盒。所有数据处理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7。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各组全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的检测阳性率分别为结核病组98.0%(50/51)、恶性肿瘤组50.0%(36/72)、肺炎组29.3%(12/41)、健康对照组8.0%(4/50)。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结核病组、恶性肿瘤组和肺炎组患者的全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检测阳性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2.26、23.62、7.03,P值均〈0.05)。各类恶性肿瘤患者之间全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检测的阳性率均相似,分别为:肺腺癌组54.8%(17/31);肺鳞癌组38.9%(7/18);小细胞肺癌组40.0%(4/10);其他恶性肿瘤组61.5%(8/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7,P〉0.05)。结论海口维堤瑷全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试剂盒对结核病诊断的敏感度很高,但特异度较低;在恶性肿瘤患者中的检测阳性率也较高,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诊断 干扰素γ释放试验 免疫吸附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在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2
7
作者 孟苏凯 吴振萍 钟达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5年第12期1217-1220,共4页
目的 探讨全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 gamma release assay,IGRA)在诊断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4年6月至2014年11月期间,天津市结核病控制中心门诊就诊的150例经临床确诊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 目的 探讨全血γ-干扰素释放试验(interferon gamma release assay,IGRA)在诊断结核分枝杆菌(Mtb)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4年6月至2014年11月期间,天津市结核病控制中心门诊就诊的150例经临床确诊为活动性肺结核患者(活动性肺结核组)和180例非结核呼吸系统疾病患者(非结核组).每例患者均进行IGRA-ELISA、PPD试验、金胺O荧光染色和结核分枝杆菌培养检测.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处理,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IGRA-ELISA和PPD试验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组和非结核组的敏感度分别为90.7%(136/150)和74.7%(112/150),特异度分别为85.0%(153/180)和48.3%(87/180),经卡方检验,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3.420,P<0.01;x2=54.540,P<0.01). 150例活动性肺结核组中IGRA-ELISA阳性率为90.7%,远高于涂片阳性率12.0%(18/150)和培养阳性率24.0%(36/150).菌阳和菌阴肺结核患者中IGRA-ELISA阳性率分别为95.8%(46/48)和88.2%(90/102)(x2=0.397,P>0.05),二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GRA-ELISA对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且操作简单,可用于结核病尤其是涂阴肺结核和肺外结核的辅助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γ释放试验 结核 肺/诊断 免疫吸附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干扰素释放试验与结核菌素皮肤试验在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随访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11
8
作者 李晋 杨倩婷 +7 位作者 岳建荣 林玲 张明霞 顾美红 邓群益 邓国防 邓永聪 陈心春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748-752,共5页
目的比较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s)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在筛查肺结核密切接触者是否发生结核感染中的效能。方法对138名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分别为家属(60名)和同事(78名)]每6个月进行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和TST... 目的比较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s)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TST)在筛查肺结核密切接触者是否发生结核感染中的效能。方法对138名肺结核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分别为家属(60名)和同事(78名)]每6个月进行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和TST平行检测,同时了解结核病的发生情况,共随访24个月;统计分析ELISPOT和TST检测结果与疾病发生和结核分枝杆菌暴露的关系。结果在2年的随访中,累计发现11例新发活动性肺结核。与127名完成2年共5次随访的未发病密切接触者相比,新发活动性肺结核发病人群第一次ELISPOT检测的阳性率为72.7%(8/11),显著高于未发病人群的阳性率33.1%(42/127),χ^2=6.8905,P=0.0087;而TsT检测的阳性率分别是63.6%(7/11)、66.9%(85/127),χ^2=0.0494,p=0.82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LISPOT阳性率与结核分枝杆菌暴露程度有关,暴露程度较高的密切接触者(家属)的阳性率为45.0%(27/60),显著高于暴露程度较低的同事[28.2%(22/78)],χ^2=4.1773,P=0.0410;而TST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55.0%(33/60)和75.6%(59/78),与结核分枝杆菌暴露程度不一致。结论ELISPOT筛查肺结核密切接触者中高危人群的特异度显著高于TsT,能更准确地反映结核分枝杆菌暴露后的感染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肺/诊断 接触者追踪 干扰素释放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 免疫斑点测定 随访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γ干扰素释放试验及PPD试验结果在结核感染诊断中的比较 被引量:18
9
作者 梁艳 王兰 +6 位作者 张翠英 王志耘 侯英 阳幼荣 张俊仙 赵文娟 吴雪琼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5年第7期740-747,共8页
目的研究2种γ干扰素(IFN7)释放试验(interferon-γ releaseassays,IGRA)和PPD试验在结核感染诊断中的相关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178名驻京部队河南籍入伍新兵进行PPD试验,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重组培养滤液蛋白10(culturef... 目的研究2种γ干扰素(IFN7)释放试验(interferon-γ releaseassays,IGRA)和PPD试验在结核感染诊断中的相关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对2010年178名驻京部队河南籍入伍新兵进行PPD试验,用结核分枝杆菌特异性重组培养滤液蛋白10(culturefiltrateprotein10,CFP10)-早期分泌性靶抗原6(earlysecretoryantigenictarget6,ESAT6)融合蛋白(重组CFPl0-ESAT6融合蛋白)-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potassay,EUSPOT)检测新兵外周血释放IFN-γ的效应T淋巴细胞,并用结核分枝杆菌CFP10-ESAT6重组蛋白-化学发光酶免疫法(chemiluminescenceenzymeimmunoassay,CLEIA)检测其全血中IFN-γ水平。结果178名入伍新兵中,PPD试验、ELISPOT和CLEIA的阳性率分别为39.89%(71/178)、31.46%(56/178)和21.35%(38/178)。前者阳性率显著高于后二者(χ^2=14.3663,P〈0.01),ELISPOT法阳性率也显著高于CLEIA法(χ^2=4.6834,P〈0.05)。在107名PPD试验阴性者中,ELISPOT、CLEIA法检测阳性者分别为33例(30.84%)、14例(13.08%),前者阳性率显著高于后者(χ^2=9.8425,P〈0.01)。在71例PPD阳性者中,ELISPOT、CLEIA法检测阳性者分别为23例(32.39%)、24例(33.8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18,P〉0.05)。ELISPOT法和PPD试验的一致率为54.49%(97/178,U=0.218,P〉0.05);CLEIA法和PPD试验的一致率为65.73%(117/178,U=3.227,P〈0.01),ELISPOT和CLEIA法的一致率为66.29%(118/178,U=1.885,P〉0.05);PPD试验、ELISPOT和CLEIA检测方法的一致率为42.70%(76/178)。ELISPOT法检测的斑点数与PPD试验反应的硬结平均直径之间缺乏相关性(r=0.13851,P〉0.05);CLEIA法检测的IFN-γ水平与PPD试验反应的硬结平均直径之间有低的相关性(r=0.25244,P〈0.01);ELISPOT检测的斑点数与CLEIA检测的IFN-γ水平之间也有低的相关性(r=0.2755,P〈0.01)。在卡介苗接种者中,PPD试验检测的阳性率为50.00%(48/96),ELISPOT为22.92%(22/96),CLEIA为23.96%(23/96);在无卡介苗接种者中,PPD试验检测的阳性率为28.05%(23/82),ELISPOT为47.56%(39/82),CLEIA为17.07%(14/82)。结论两种IGRA方法与PPD试验之间的一致性差、相关性低,用IGRA方法能够有效地筛查结核感染,而ELISPOT检测的阳性率高于CLE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伏性结核/诊断 干扰素γ释放试验 结核菌素试验 免疫斑点测定 免疫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胸腹水、脑脊液中结核分枝杆菌RD1基因编码抗原刺激后释放γ干扰素的特异性T细胞检测 被引量:18
10
作者 张丽帆 刘晓清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38-442,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胸腹水、脑脊液中结核分枝杆菌RD1基因编码抗原刺激后释放γ干扰素的特异性T细胞检测在诊断结核感染中的应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检测6kD早期分泌靶向抗原和10kD培养滤过蛋白肽段库刺激后外周血、胸腹水、脑脊液单... 目的初步探讨胸腹水、脑脊液中结核分枝杆菌RD1基因编码抗原刺激后释放γ干扰素的特异性T细胞检测在诊断结核感染中的应用。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斑点技术检测6kD早期分泌靶向抗原和10kD培养滤过蛋白肽段库刺激后外周血、胸腹水、脑脊液单个核细胞中释放γ干扰素的特异性T细胞。结果静脉血和胸腹水、脑脊液中单个核细胞γ干扰素释放反应有助于诊断结核感染,结果阳性的患者最终均诊断为活动性结核病。结果阳性的胸、腹水斑点形成细胞数分别是静脉血的6.4和31.9倍。结论在胸腹水、脑脊液中检测结核分枝杆菌RD1基因编码抗原刺激后释放γ干扰素的特异性T细胞,可能为诊断结核感染提供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斑点分析 结核病诊断 胸水 腹水 脑脊液 γ干扰素释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白介素-6和α-干扰素的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朱海兵 马崔 +3 位作者 侯静 殷青云 胡号应 郭扬波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24-326,共3页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6(IL 6)和α 干扰素 (α IFN)水平及抗精神病药对其影响。方法  6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应用适量的氟哌啶醇、氯氮平和利培酮治疗 1 2周。在治疗前后评定PANSS和TESS量表 ,并采用酶... 目的 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 6(IL 6)和α 干扰素 (α IFN)水平及抗精神病药对其影响。方法  68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应用适量的氟哌啶醇、氯氮平和利培酮治疗 1 2周。在治疗前后评定PANSS和TESS量表 ,并采用酶联免疫试验 (ELISA)检测血清IL 6和α INF含量。结果 首发精神分裂症血清IL 6明显高于正常组 (P <0 0 5) ,男女之间无差异 ;血清IL 6与病程 ,PANSS总分均呈正相关 (r=0 62 7,0 592 ,P <0 0 5) ,而与首发年龄 ,阴性症状分、阳性症状分 ,一般病理分 ,TESS总分无相关 (P >0 0 5) ;血清IL 6水平在 3种药物治疗后都显著降低 (P <0 0 5) ,但仍高于正常人群 (P <0 0 5) ,各药间两两比较亦未见显著性差异 (P >0 0 5)。患者治疗前后血清α IFN明显低于正常组 ,治疗前后变化不明显 (P >0 0 5)。结论 精神分裂症发生中IL 6产生增加并反映早期病情严重程度 ,α IFN产生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抗精神病药 白细胞介素-6 Α-干扰素 免疫试验 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泌干扰素-γ的效应T细胞在预警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中的意义 被引量:1
12
作者 毛天赐 田普训 +6 位作者 薛武军 潘晓鸣 项和立 丁晨光 靳占奎 段万里 席敏 《器官移植》 CAS CSCD 2013年第6期325-330,共6页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外周血中分泌干扰素(IFN)-γ的效应T细胞数量变化在预警急性排斥反应(AR)中的意义。方法本前瞻性对照非连续性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收治的200例同...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外周血中分泌干扰素(IFN)-γ的效应T细胞数量变化在预警急性排斥反应(AR)中的意义。方法本前瞻性对照非连续性研究对象选取2011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在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收治的200例同种异体肾移植患者。根据移植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肾穿刺病理学检查结果分为两组:AR组(24例)和移植肾功能正常(stable allograft function,STA)组(176例)。其中AR组根据病理严重程度再分为Ⅰ级(9例)、ⅡA级(7例)、ⅡB级(4例)、Ⅲ级(4例)4种等级。另外随机选择行活体亲属肾移植供者为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HC)组(10例)。3组分别于术前1 d,术后1、3、5、7、14、21、28、60、90 d留取外周血;另外AR组于临床拟诊AR当日开始留取外周血,即0、1、3、5、7、14、21、28 d。通过体外刺激因子佛波酯(phorbol myfismte acetate,PMA)和离子霉素(ionomycin,Ion)刺激外周血淋巴细胞释放IFN-γ,采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nzyme linked-immunospot assay,ELISPOT)方法,动态监测外周血分泌IFN-γ的效应T细胞数量(IFN-γELISPOT值)。比较3组研究对象外周血中IFN-γELISPOT值的动态变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IFN-γELISPOT值对AR的诊断效果;比较AR组患者冲击治疗前后IFN-γELISPOT值的动态变化;比较AR组中不同病理分级患者的IFN-γELISPOT值的动态变化,以分析IFN-γELISPOT值与AR病理分级的关系。结果术后1、2、4 d,AR组和STA组的IFN-γELISPOT值明显高于HC组(均为P<0.05),肾移植术后1、2、4、7、14、21 d,AR组的IFN-γELISPOT值均明显高于STA组(均为P<0.05)。IFN-γELISPOT值诊断AR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0.92,最佳临界值为23 spots/5×105PBLs,其评价AR的灵敏度为0.920,特异度为0.875。在诊断前3 d、前1 d及穿刺当日,4组患者之间IFN-γELISPOT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在AR发生前7 d内,IFN-γELISPOT值上升速度越快,上升峰值越高,提示AR病理损害越严重(P<0.05)。结论肾移植术后早期动态监测IFN-γELISPOT值对早期诊断AR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排斥反应 肾移植 干扰素 免疫斑点试验 佛波酯 离子霉素 体外刺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在肾结核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曾春艳 张松旺 于长国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99-1202,共4页
目的评估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肾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T-SPOT.TB和皮肤结核菌素试验(TST)对112例肾结核疑似病例进行检测,数据使用Kappa检验和Z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2例肾结核疑似病例经临床确诊肾... 目的评估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SPOT.TB)在肾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别采用T-SPOT.TB和皮肤结核菌素试验(TST)对112例肾结核疑似病例进行检测,数据使用Kappa检验和Z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12例肾结核疑似病例经临床确诊肾结核44例。与临床诊断相比较,T-SPOT.TB对肾结核诊断的敏感度为95.5%,特异性为92.6%,准确性为93.8%,Youden指数为0.881,Kappa值为0.871;TST对肾结核诊断的敏感度为97.7%,特异性为62.3%,准确性为75.0%,Youden指数为0.60,Kappa值为0.525。T-SPOT.TB的敏感度和阴性预测值与TST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均高于TS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SPOT.TB在肾结核的检测方面价值优于TST,在辅助肾结核诊断方面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结核 免疫斑点试验 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 皮肤结核菌素试验 干扰素-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对脊柱结核诊断价值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姚利 盛健 +1 位作者 王冰 戴希勇 《中国防痨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10期1084-1089,共6页
目的系统评价外周血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cell spot of tuberculosis,T-SPOT.TB)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获得以T-SPOT.TB诊断脊柱结核的... 目的系统评价外周血结核感染T细胞斑点试验(T-cell spot of tuberculosis,T-SPOT.TB)在脊柱结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获得以T-SPOT.TB诊断脊柱结核的相关文献,检索起止时间为建库至2019年6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检索、筛选、数据提取,质量评价,以MetaDisc 1.4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出219篇文献,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8篇文献。外周血T-SPOT.TB诊断脊柱结核的汇总敏感度为88.0%(95%CI:85.0%~91.0%),汇总特异度为90.0%(95%CI:86.0%~93.0%),汇总阳性似然比为8.67(95%CI:6.47~11.62),汇总阴性似然比为0.13(95%CI:0.10~0.16),汇总诊断OR值为63.14(95%CI:42.14~94.60),汇总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95。结论外周血T-SPOT.TB对脊柱结核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快速诊断脊柱结核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脊柱 免疫斑点检测 诊断 META分析 Γ干扰素释放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FP10/ESAT6融合蛋白-ELISPOT方法的建立及其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李峤珂 吴雪琼 +9 位作者 阳幼荣 梁艳 张俊仙 李楠 叶丽萍 梁建琴 王安生 张广宇 张涛 王兰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51-554,共4页
目的建立应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nzyme Linked-Immunospot Assay,ELISPOT)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方法 ,评价CFP10/ESAT6融合蛋白抗原在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比较不同的实验条件确定ELIS-POT检测结核分枝杆菌... 目的建立应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nzyme Linked-Immunospot Assay,ELISPOT)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方法 ,评价CFP10/ESAT6融合蛋白抗原在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比较不同的实验条件确定ELIS-POT检测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方法的最佳细胞浓度、孵育时间、蛋白抗原浓度等,建立ELISPOT方法。以PPD皮肤试验作对照。结果 ELISPOT方法的最佳实验条件为:每孔细胞浓度2×105,CFP10/ESAT6融合蛋白抗原浓度20~40μg/mL,细胞孵育时间20h。应用PPD皮试检测30例健康体检者、38例非结核疾病患者和40例结核病患者的阳性率分别为40.0%、0%、72.5%,而ELISPOT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20.0%、10.5%、92.5%。应用ELISPOT检测40例结核病痰菌阳性组和阴性组的灵敏度分别为94.4%、90.9%。结论应用CFP10/ESAT6融合蛋白作为抗原建立的ELISPOT方法可初步应用于诊断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辅助结核病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 CFP10/ESAT6融合蛋白 结核病 γ-干扰素 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人外周血白念珠菌果糖二磷酸醛缩酶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检测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毓安 王静瑜 +5 位作者 商秀娟 李伟 周妍 陆静芬 李芳秋 史利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65-568,共4页
目的侵袭性念珠菌病临床致死率较高,文中旨在研究白念珠菌免疫优势抗原1,6-果糖二磷酸醛缩酶(Fba)的细胞免疫应答类型,以评估其在侵袭性念珠菌病中是否具有保护性细胞免疫功能。方法建立检测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白念珠菌Fba... 目的侵袭性念珠菌病临床致死率较高,文中旨在研究白念珠菌免疫优势抗原1,6-果糖二磷酸醛缩酶(Fba)的细胞免疫应答类型,以评估其在侵袭性念珠菌病中是否具有保护性细胞免疫功能。方法建立检测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白念珠菌Fba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分泌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与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用白念珠菌重组抗原Fba为刺激物,检测26名健康人外周血PBMC中分泌IFN-γ、IL-4和IL-17A的阳性斑点形成细胞(SFC)频数。结果 Fba刺激后,26名健康人分泌IFN-γ、IL-4和IL-17A的频数分别为23.00(9.75,42.50)个、0(0,0.25)个和1.5(0.75,8.25)个,三者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FN-γ、IL-4和IL-17A的应答率分别为100%(26/26)、15.38%(4/26)和76.92%(20/26),IFN-γ和IL-17A的应答率显著高于IL-4应答率(P<0.01)。其中Fba刺激后产生强IFN-γ应答(SFC≥20)者占57.69%(15/26),而产生IL-17A强应答者1人,无人产生强IL-4应答。健康受试者PBMC应答同时产生Th1和Th17型应答者占65.38%(17/26);其中19.23%(5/26)的受试对象仅产生Th1型细胞免疫应答,无受试对象单独产生Th2型细胞免疫应答。结论白念珠菌特异性抗原Fba诱导的T细胞免疫以Th1型和Th17型为主,提示该抗原将产生保护性细胞免疫应答,具有成为理想疫苗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糖二磷酸醛缩 免疫斑点 干扰素Γ 白细胞介素-4 白细胞介素-17 白念珠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抗原全血ELISA检测技术对活动性肺结核的辅助诊断价值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杨新婷 梁清涛 +2 位作者 杨扬 李琦 陈效友 《中国防痨杂志》 CAS 2013年第11期919-922,共4页
目的 探讨克隆表达的抗原PPD、早期分泌抗原靶6(ESAT-6)/培养滤液蛋白10(CFP-10)融合蛋白(简写为E/C)和ESAT-6的全血干扰素释放试验对活动性肺结核的辅助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活动性结核组96例和对照组91例共计187例,抽取清晨... 目的 探讨克隆表达的抗原PPD、早期分泌抗原靶6(ESAT-6)/培养滤液蛋白10(CFP-10)融合蛋白(简写为E/C)和ESAT-6的全血干扰素释放试验对活动性肺结核的辅助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活动性结核组96例和对照组91例共计187例,抽取清晨空腹肝素钠抗凝外周静脉血5 ml,分别给以抗原PPD、E/C和EAST-6刺激,通过ELISA的方法检测抗原刺激后血浆中IFN-γ的数值。 结果 在活动性肺结核组中3种抗原刺激后IFN-γ含量的中位数分别为ESAT-6[96(41~379)pg/ml]、E/C[3180(1192~7231)pg/ml]、PPD[4348(1230~9026)pg/ml];明显高于对照组中IFN-γ含量ESAT-6[10(4~52)]、E/C[210(49~523)]、PPD[1800(70~3021)pg/ml],U值分别为1190.5、2405和1309.5,P值均〈0.01;ESAT-6、E/C和PPD的全血ELISA敏感度分别为78.1%(75/96)、87.5%(84/96) 和85.4%(82/96),特异度分别为76.9%(70/91)、83.5%(76/91)和65.9%(60/91)。 结论 融合蛋白ESAT-6/CFP-10对活动性结核病具有一定的辅助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 诊断 重组融合蛋白质类 免疫吸附测定 Γ干扰素释放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中心尿毒症透析人群的隐性结核感染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何雯 张洁云 +3 位作者 廖玉梅 何艳 熊祖应 熊子波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30-234,共5页
目的:本研究横断面调查了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肾内科接受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PD)尿毒症人群中隐性结核感染(LTBI)患病率,并探讨影响尿毒症透析人群LTB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接受长期(≥3个月)HD和PD患者270例.排除活动性结核病、HIV感... 目的:本研究横断面调查了北京大学深圳医院肾内科接受血液透析(HD)和腹膜透析(PD)尿毒症人群中隐性结核感染(LTBI)患病率,并探讨影响尿毒症透析人群LTB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接受长期(≥3个月)HD和PD患者270例.排除活动性结核病、HIV感染、恶性肿瘤、接受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患者,使用酶联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检测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数值,无结核活动相关症状(发热、盗汗、消瘦等)的ELISpot阳性,影像学检查排除活动性结核者为LTBI,通过对LTBI患病率研究,以获得可能导致LTBI的危险因素.结果:270例(122例PD和148例HD)中,47例(17.4%)为ELISpot阳性,223(82.6%)为ELISpot阴性.HD组(18.9%)患者LTBI患病率略高于PD组(1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75).LTBI的危险因素为年龄(OR:0.97[0.95,0.99]每年增量),结核病史(OR:4.78[1.03,21.9])和吸烟史(OR:2.89[1.15,7.32]).结论:尿毒症透析人群LTBI患病率为17.4%,与健康人群LTBI患病率相似;不同透析方式LTBI患病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人、吸烟行为及结核病史为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毒症 透析 隐性结核感染 γ-干扰素释放试验(IGRA) 免疫斑点试验(ELISpot) 风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结核病两种活体诊断方法检测结合病原学诊断的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秀琼 李富祥 +2 位作者 赵文华 王金萍 杨仕标 《中国动物保健》 2012年第4期10-14,94,共6页
本文报道应用两种活体诊断方法检测牛结核病的试验结果。2010~2011年度,应用PPD皮内变态反应方法分3批次对5156头奶牛和奶水牛实施监测,监测阳性数57头,阳性率1.11%。采集该57头牛抗凝全血,应用γ-干扰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检测,检... 本文报道应用两种活体诊断方法检测牛结核病的试验结果。2010~2011年度,应用PPD皮内变态反应方法分3批次对5156头奶牛和奶水牛实施监测,监测阳性数57头,阳性率1.11%。采集该57头牛抗凝全血,应用γ-干扰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进行检测,检出阳性样品3份,阳性率5.26%。对14头第一批PPD皮内变态反应阳性牛进行病理检验和进行细菌分离培养和PCR检测,结果3份样品分离培养呈阳性,其中1份PCR鉴定为结核分枝杆菌,2份为非分枝杆菌。PCR方法检测的14份组织样品中,2份为结核分枝杆菌阳性,1份为牛结核分枝杆菌阳性。结合病理剖检和病原PCR诊断,分析比较PPD皮内变态反应试验和γ-干扰素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由于PPD纯度、非特异性反应、结果判定的主观性等因素,导致PPD皮内变态反应监测检出假阳性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结核病 PPD试验 γ-干扰素免疫吸附试验 分离培养 PCR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结核病诊断学研究进展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红 褚德龙 《上海畜牧兽医通讯》 2002年第3期14-15,共2页
关键词 结核病 诊断学 皮内变态反应 γ-干扰素 试验 免疫过氧化物 聚合反应 DNA定型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