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牛结核病γ-干扰素体外释放检测随时间.变化规律 被引量:4
1
作者 张春起 张丹 +9 位作者 刘修权 郭又春 熊衡 伊秀春 郭远方 全炎铭 贾泽颖 龙颖弘 张恒涛 陈华林 《中国奶牛》 2023年第3期29-33,共5页
检疫-扑杀是牛结核病防控与净化的重要措施,而准确诊断是有效实施结核病“检疫-扑杀”控制策略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许多牧场在结核检疫净化中采用牛结核皮试辅以牛结核γ-干扰素体外释放检测作为判定标准。随着两种方法结合使用的增加... 检疫-扑杀是牛结核病防控与净化的重要措施,而准确诊断是有效实施结核病“检疫-扑杀”控制策略的基础和前提。近年来,许多牧场在结核检疫净化中采用牛结核皮试辅以牛结核γ-干扰素体外释放检测作为判定标准。随着两种方法结合使用的增加,皮试是否影响γ-干扰素体外释放检测日益引起关注。本研究在两个牛场分别对48头牛和55头牛进行了连续6周的γ-干扰素体外释放检测跟踪,明确了奶牛结核病γ-干扰素体外检测检出率和验证率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皮试后6周内γ-干扰素体外试验检出率呈“V”字形变化;验证率逐步上升,在皮试后7~42d维持在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结核病 γ-干扰素体外释放检测 防控与净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A体外诱导草鱼白细胞产生γ-干扰素的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邵健忠 项黎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7-124,共8页
于 1 997年 1 0月— 1 999年 3月 ,采用半数细胞病变抑制等方法 ,进行植物凝集素(Phytoagglutinin ,PHA)体外诱导草鱼白细胞产生γ 干扰素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PHA诱导的草鱼白细胞培养液中出现了一种抗病毒因子 ,经理化和生物学性质鉴... 于 1 997年 1 0月— 1 999年 3月 ,采用半数细胞病变抑制等方法 ,进行植物凝集素(Phytoagglutinin ,PHA)体外诱导草鱼白细胞产生γ 干扰素的研究。结果表明 ,在PHA诱导的草鱼白细胞培养液中出现了一种抗病毒因子 ,经理化和生物学性质鉴定证明 ,该因子是一种干扰素活性物质。但它不同于病毒诱导的α/β 干扰素 ,主要表现为 :对 56℃、pH =2和0 1 %SDS敏感 ;其活性不能被病毒诱导的干扰素抗体所中和 ;其诱生剂为PHA ,来源于白细胞 ;在诱导条件上 ,佛波酯 (PMA)和白细胞介素 2 (IL 2 )能显著地促进其诱生 ,这些特性与人类和高等脊椎动物中报道的γ 干扰素相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凝集素 草白细胞 γ-干扰素 诱生 抗病毒因子 诱生剂 PH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鸡α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融合蛋白体外活性评价方法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杨晓璐 闫若潜 +4 位作者 李勤楠 赵雪丽 谢彩华 刘梅芬 张书阳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153-3159,共7页
为建立稳定、便捷的重组鸡α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融合蛋白(rChIFN-α-Linker-ChIL-2蛋白,重组融合蛋白)体外活性评价方法,本研究分别采用ChIFN-α和ChIL-2ELISA方法检测重组融合蛋白与抗ChIFN-α单抗和抗ChIL-2单抗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 为建立稳定、便捷的重组鸡α干扰素/白细胞介素-2融合蛋白(rChIFN-α-Linker-ChIL-2蛋白,重组融合蛋白)体外活性评价方法,本研究分别采用ChIFN-α和ChIL-2ELISA方法检测重组融合蛋白与抗ChIFN-α单抗和抗ChIL-2单抗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活性;采用细胞病变抑制法检测重组融合蛋白在DF1细胞上抑制水疱性口炎病毒(VSV)和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IBDV)增殖活性;采用MTS法分别测定重组融合蛋白促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PBLC)和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结果表明,重组融合蛋白可以与抗ChIFN-α单抗和抗ChIL-2单抗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重组融合蛋白在DF1细胞上具有明显抗病毒活性,其抗VSV活性高于抗IBDV活性,且均明显高于rChIFN-α蛋白对照;不同浓度的重组融合蛋白均具有明显的促鸡PBLC和脾淋巴细胞增殖活性,且其促增殖活性明显高于rChIFN-α蛋白对照。本研究成功建立了重组融合蛋白体外活性检测评价方法,为进一步探究重组融合蛋白在鸡体内协同作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α干扰素 鸡白细胞介素-2 重组融合蛋白 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7-羟乙基白杨素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的制备及体外释放评价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小娟 杨宝乐 +4 位作者 马川 何蕾 景临林 黄琼 马慧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16-125,共10页
目的:制备和评价7-羟乙基白杨素(7-HEC)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7-HEC/PLGA纳米粒,以粒径、多分散系数(PDI)、包封率、载药量及Zeta电位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 目的:制备和评价7-羟乙基白杨素(7-HEC)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纳米粒。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7-HEC/PLGA纳米粒,以粒径、多分散系数(PDI)、包封率、载药量及Zeta电位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考察结合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处方。采用甘露醇作为冻干保护剂制备冻干粉,对最优处方制备的7-HEC/PLGA纳米粒进行表征及体外释放研究。结果:经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后的最优处方为:药载比2.12∶20,油水体积比1∶14.7,乳化剂为2.72%大豆磷脂。最优处方条件制备的7-HEC/PLGA纳米粒的平均粒径为(240.28±0.96)nm、PDI为0.25±0.69、包封率为(75.74±0.80)%、载药量为(6.98±0.83)%、电位为(-18.17±0.17)mV。体外释放48 h内累积释放度达到50%以上。结论:优化所得处方工艺稳定、操作简便。所得7-HEC/PLGA纳米粒粒度均匀,包封率较高。相对于7-HEC原料药,7-HEC/PLGA纳米粒的溶出度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7-羟乙基白杨素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纳米粒 乳化溶剂挥发法 处方优化 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黄酚与甲基化-β-环糊精的超分子包合和体外释放特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吴振 李红 +2 位作者 陈岗 师萱 谭红军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174-1177,1206,共5页
为提高大黄酚(Chr)的水溶性,采用电磁搅拌-喷雾干燥法(ES)制备Chr-甲基化-β-环糊精(M-β-CD)包合物,通过相溶解度、体外释放特性等实验考察Chr包合前后的溶解、释放特性。结果发现:不同温度下Chr的相溶解度图均呈现出AL型特点,在25、35... 为提高大黄酚(Chr)的水溶性,采用电磁搅拌-喷雾干燥法(ES)制备Chr-甲基化-β-环糊精(M-β-CD)包合物,通过相溶解度、体外释放特性等实验考察Chr包合前后的溶解、释放特性。结果发现:不同温度下Chr的相溶解度图均呈现出AL型特点,在25、35和45℃条件下Chr与M-β-CD包合过程的超分子包合常数分别为6.56×102、7.85×102、1.09×103L/mol;包合过程的△H0为20.09 kJ/mol;△S0为121.11 J/(mol·K);△G0分别为-16.01、-17.21、-18.42 kJ/mol;Job’s测定显示Chr与M-β-CD可自发形成摩尔比为1:1的包合物;形成的超分子包合物均有较好的增溶作用,整个包合过程体现为熵驱动过程。体外释放实验表明:ES法制备的包合物的累积释放率明显优于Chr原药和Chr与M-β-CD的物理混合物。Chr-M-β-CD包合物理化性质及体外释药性能良好,有望成为理想的Chr给药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黄酚 甲基化-β-环糊精 超分子包合 释放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右旋糖苷-阿司匹林高分子挂接药物的体外释放 被引量:2
6
作者 高文霞 姚日生 张霄翔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82-285,共4页
为了评价不同载药率的右旋糖苷-阿司匹林高分子挂接药物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体外释药性能,首先选择阿司匹林(ASA)在不同条件下的测定波长,绘制ASA的紫外吸收标准曲线和线性回归方程,并进行加样回收实验。通过固定温度及转速,做不... 为了评价不同载药率的右旋糖苷-阿司匹林高分子挂接药物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体外释药性能,首先选择阿司匹林(ASA)在不同条件下的测定波长,绘制ASA的紫外吸收标准曲线和线性回归方程,并进行加样回收实验。通过固定温度及转速,做不同释放介质中的体外释药实验,评价其药学性能。结果表明,此药物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均呈零级释放,释药开始阶段无"爆释"现象,累积释药量随挂接药物载药量的增高而增高;挂接药物在人工肠液中的释放速率较其在人工胃液中快。此药物具有均匀缓慢释药的特性,而且能减轻ASA对胃粘膜的刺激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旋糖苷-阿司匹林挂接药物 释放 缓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扑热息痛多腔体贮库式植入剂的制备及体外释放性能检测 被引量:1
7
作者 李维凤 王小鹏 +2 位作者 牛晓峰 刘燕玲 范特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40-643,共4页
目的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制备扑热息痛贮库式缓释体系,研究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用微机电技术制备扑热息痛多腔体贮库式植入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药物的释放性能。本实验采用C18色谱柱,以甲醇-水(15∶85)为流动相... 目的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为载体,制备扑热息痛贮库式缓释体系,研究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用微机电技术制备扑热息痛多腔体贮库式植入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药物的释放性能。本实验采用C18色谱柱,以甲醇-水(15∶85)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15nm,流速为0.8mL/min。结果载体形状不同,体外药物释放速率具有明显差异,外方内六边形扑热息痛植入剂缓释曲线符合Higuchi方程。结论扑热息痛多腔体贮库式植入剂制备工艺可行,载体的腔体形状对体外药物释放速度有较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扑热息痛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多腔植入剂 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BV可体外诱导γ-干扰素的产生
8
作者 吕玲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5-65,共1页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属于冠状病毒属,可引起家禽的呼吸系统疾病。荷兰乌德勒支大学兽医学院的科研人员采用IBV对鸡只进行体外刺激,结果在感染和未感染的鸡脾细胞中都产生了γ干扰素。当采用其他禽病毒或其他冠状病毒进行处理时...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属于冠状病毒属,可引起家禽的呼吸系统疾病。荷兰乌德勒支大学兽医学院的科研人员采用IBV对鸡只进行体外刺激,结果在感染和未感染的鸡脾细胞中都产生了γ干扰素。当采用其他禽病毒或其他冠状病毒进行处理时均不会出现这种非特异性的刺激,并且,采用IBV对哺乳动物细胞进行处理也无此反应。IBV的灭活导致γ-干扰素产量下降,但是高于为刺激的细胞产生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干扰素 诱导 IBV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 冠状病毒属 呼吸系统疾病 哺乳动物细胞 科研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规格5-ISMN-SRC体外释放度与体内吸收的相关性 被引量:1
9
作者 荣征星 陈钧 +3 位作者 黄霞 蒋新国 姜昌斌 陈红专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75-578,共4页
目的评价两种规格5-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5-ISMN-SRC)体外释放度与体内吸收的相关性,为5ISMNSRC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ZRS8G智能溶出仪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两种规格5-ISMN-SRC(25、50mg)在两种pH介质(pH为1.0和6.8)中... 目的评价两种规格5-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5-ISMN-SRC)体外释放度与体内吸收的相关性,为5ISMNSRC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应用ZRS8G智能溶出仪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两种规格5-ISMN-SRC(25、50mg)在两种pH介质(pH为1.0和6.8)中的释放度;采用气相色谱法(GC)测定志愿受试者分别口服两种规格药物后不同时间的血药浓度(n=22、21),按WagnerNelson公式计算一定时间段药物的体内吸收百分率。结果两种规格5-ISMN-SRC在pH为1.0和6.8介质中的体外释药行为基本符合零级动力学过程,5ISMN释放与pH无明显关系。口服5-ISMN-SRC,规格为25mg较50mg的体内药动学参数AUC0T、AUC0∞和Cmax显著降低(P<0.01),但Tmax无明显差异(P>0.05)。两种不同介质(pH为1.0和6.8)的体外累积释放百分率与体内吸收百分率的回归分析表明,5-ISMN-SRC为25mg规格的相关系数r为0.9641和0.9526,50mg的相关系数r为0.9846和0.9680,均大于临界值r1-0.01。结论两种规格5ISMNSRC的体外释放度与体内吸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放 内吸收 相关性 5-单硝酸异山梨酯缓释胶囊 5-ISMN 高效液相色谱法 相关系数 志愿受试者 气相色谱法 零级动力学 药动学参数 百分率 质量控制 血药浓度 不同时间 释药 回归分析 累积释放 介质 pH 时间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萘普生-聚-(3-羟丙基)-天冬氨酸-氨基乙酸复合物的合成及体外释放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楼伟建 汤谷平 《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35-341,共7页
实验以萘普生为模型药物 ,用不同摩尔比的聚氨基酸材料聚 (3 羟丙基 ) 天冬氨酸 氨基乙酸 (PH PAA)为载体 ,用共价键形式合成了萘普生 聚 (3 羟丙基 ) 天冬氨酸 氨基乙酸 (NP PHPAA) ,用IR、DSC、X Ray等方法对材料作了表征 ,表... 实验以萘普生为模型药物 ,用不同摩尔比的聚氨基酸材料聚 (3 羟丙基 ) 天冬氨酸 氨基乙酸 (PH PAA)为载体 ,用共价键形式合成了萘普生 聚 (3 羟丙基 ) 天冬氨酸 氨基乙酸 (NP PHPAA) ,用IR、DSC、X Ray等方法对材料作了表征 ,表明药物已键合于材料。用碱水解法对键合药物进行水解 ,用HPLC法对药物结合率作了测定 ,结果表明萘普生在 9∶1、8∶2、7∶3的PHPAA材料中的结合率分别为 18.2 %、2 0 .4%、17.9% (n =3)。用 pH7.4的磷酸缓冲溶液对键合药物进行了体外释放研究 ,药物的释放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羟丙基)-天冬氨酸-氨基乙酸 萘普生 释放 合成 控释药物 聚氨基酸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PI和WPI-EGCG构建姜黄素纳米乳液的体外消化差异
11
作者 李艳新 陈立莹 +2 位作者 李雁 解新安 李璐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选择接枝率为3%和4%的乳清分离蛋白(whey protein isolate,WPI)-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接枝物为乳化剂构建姜黄素纳米乳液,探究纳米乳液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游离脂肪酸(free fat acid,FFA)释放... 选择接枝率为3%和4%的乳清分离蛋白(whey protein isolate,WPI)-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pigallocatechin-3-gallate,EGCG)接枝物为乳化剂构建姜黄素纳米乳液,探究纳米乳液体外模拟消化过程中游离脂肪酸(free fat acid,FFA)释放和消化特性的差异。结果表明,EGCG的结合可能导致WPI分子结构的展开;与WPI相比,WPI-EGCG稳定乳液的界面膜厚度增加了31.6 nm。WPI-EGCG接枝物稳定的乳液的粒径分散度和平均粒径较小,形成的纳米乳液更加稳定,可以更好地促进脂质消化。4%WPI-EGCG稳定的纳米乳液在肠消化120 min后的最终FFA释放率达到85.13%。并且接枝还提高了系统中封装的姜黄素的生物可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清分离蛋白-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接枝物 纳米乳液 消化 游离脂肪酸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羟基喜树碱/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凝胶骨架缓释片的制备及体外释放 被引量:6
12
作者 宋文霞 索绪斌 +2 位作者 邓妍芳 黄旖旎 张涵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188-1192,共5页
目的提高羟基喜树碱的水溶性,制备羟基喜树碱/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凝胶骨架缓释片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用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羟基喜树碱,利用均匀设计实验筛选出制备包合物的最优处方;再以羟丙甲基纤维素为凝胶骨架材料,乙醇... 目的提高羟基喜树碱的水溶性,制备羟基喜树碱/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凝胶骨架缓释片并考察其体外释放度。方法用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羟基喜树碱,利用均匀设计实验筛选出制备包合物的最优处方;再以羟丙甲基纤维素为凝胶骨架材料,乙醇为黏合剂,湿法制粒压片,制备包合物凝胶骨架缓释片,并进行体外释放实验。结果包合物的包合率达到80%以上,缓释片的体外释放为一级释放模型(0~8 h),遵循Fick扩散定律。结论羟丙基-β-环糊精能极大提高羟基喜树碱的溶解度,羟基喜树碱/羟丙基-β-环糊精包合物凝胶骨架缓释片的体外缓释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羟基喜树碱 羟丙基-Β-环糊精 均匀设计 凝胶骨架缓释片 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alman滤波-分光光度法评价栀子缓释片的体外释放 被引量:4
13
作者 黎丹奇 杜守颖 +3 位作者 陆洋 郭懿望 马诗瑜 李鹏跃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929-1933,共5页
目的采用Kalman滤波-分光光度法对栀子缓释片体外释放行为进行评价。方法基于栀子提取物的紫外光谱,计算栀子缓释片中标准化学成分组在不同时间点的累积释放度,对DPPH法所得释放曲线及其拟合方程进行相似性比较。结果化学成分组体外释... 目的采用Kalman滤波-分光光度法对栀子缓释片体外释放行为进行评价。方法基于栀子提取物的紫外光谱,计算栀子缓释片中标准化学成分组在不同时间点的累积释放度,对DPPH法所得释放曲线及其拟合方程进行相似性比较。结果化学成分组体外释放曲线接近于Ritger-Peppas模型,为扩散-溶蚀混合机制。而且,r为0.995 3,f2为54.770 8,具有良好的相似性。结论该方法可用于评价栀子缓释片的体外释放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栀子缓释片 释放 Kalman滤波-分光光度法 DPP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乳酸-羟基乙酸载利福喷丁微球的体外释放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昌绚 胡运玖 +5 位作者 李明 罗聪 瞿向阳 谢丽娜 邬均 蒋电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332-1336,共5页
目的:探讨聚乳酸-羟基乙酸载利福喷丁微球体外释放机制。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不同载药量的聚乳酸-羟基乙酸载利福喷丁微球,于PBS缓冲溶液(0.2 mol/L,pH7.4)中测定微球体外释放量,对释放曲线进行零级方程拟合、一级方程拟合和Hi... 目的:探讨聚乳酸-羟基乙酸载利福喷丁微球体外释放机制。方法: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制备不同载药量的聚乳酸-羟基乙酸载利福喷丁微球,于PBS缓冲溶液(0.2 mol/L,pH7.4)中测定微球体外释放量,对释放曲线进行零级方程拟合、一级方程拟合和Higuchi方程拟合。结果:聚乳酸-羟基乙酸载利福喷丁微球的载药量分别为(8.04±0.29)%、(17.16±0.40)%和(23.93±0.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 195.325,P=0.000)。微球呈球形,分散性良好,药物均匀地分布于载体基质中。载药微球在前2 d释放药物较快,累计释放药物量分别为(9.07±0.11)%、(13.33±0.04)%和(15.5±0.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 414.474,P=0.000)。从第3天开始,释放药物速率减缓,总累计释放量分别为(72.10±0.26)%、(80.22±0.56)%和(78.60±0.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12.916,P=0.000)。在3种拟合方程中,均以Higuchi方程的相关系数更接近于1。结论:聚乳酸-羟基乙酸载利福喷丁微球体外释放呈突释和缓释两相释放,释放曲线更符合Higuchi方程释放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福喷丁 聚乳酸-羟基乙酸 微球 释放 HIGUCHI方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线性-树枝状共聚物载药微球的制备、表征及体外释放 被引量:2
15
作者 杨李影 郭睿 戎宗明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0-55,共6页
以自制的生物可降解线性-树枝状两嵌段两亲共聚物材料为药物载体,采用透析法制备了雷帕霉素载药微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动态光散射仪(DLS)、紫外分光光度计对雷帕霉素载药微球的表面形貌、粒径分布、载药量及释放行为进行了研... 以自制的生物可降解线性-树枝状两嵌段两亲共聚物材料为药物载体,采用透析法制备了雷帕霉素载药微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动态光散射仪(DLS)、紫外分光光度计对雷帕霉素载药微球的表面形貌、粒径分布、载药量及释放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载药微球的载药量和包封率分别可达到40%和90%以上,与哑铃型三嵌段两亲共聚物载药微球相当,但平均粒径大幅降低(粒径约300nm),同样具有显著的缓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线性-树枝状共聚物 生物可降解 载药微球 释放 雷帕霉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干扰素体外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IDO表达及其免疫调节作用
16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24-624,共1页
探讨γ干扰素(IFN-γ)体外诱导作用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吲哚胺2,3-过氧化酶(IDO)的表达及IDO对异基因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MSCs,观察传代3次以上的细胞形态,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以... 探讨γ干扰素(IFN-γ)体外诱导作用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吲哚胺2,3-过氧化酶(IDO)的表达及IDO对异基因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从人骨髓中分离、培养MSCs,观察传代3次以上的细胞形态,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表面标志,以鉴定其纯度。分别用浓度为O、20、50、100、200U/ml的IFN-γ诱导作用MSCs后,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IDO mRNA的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IDO蛋白的表达,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色氨酸的特异代谢产物犬尿氨酸的特异代谢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诱导 Γ干扰素 IDO 免疫调节作用 流式细胞术检测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 聚合酶链反应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塞那肽缓释微球的制备和体外释放的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宣吉明 高静 +3 位作者 黄景彬 林亚玲 鲁莹 钟延强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772-775,共4页
目的制备载艾塞那肽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acid),PLGA]微球,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考察。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采用凝聚法(W/O/O)制备载艾塞那肽缓释注射微球,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艾塞那... 目的制备载艾塞那肽的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acid),PLGA]微球,并对其体外释药特性进行考察。方法以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采用凝聚法(W/O/O)制备载艾塞那肽缓释注射微球,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艾塞那肽含量的方法和微球中药物提取方法,考察微球粒径大小、外观、包封率、载药量等理化性质,并对微球体外释放特性进行了考察。结果微球球形较圆整,平均粒径为(51.2±1.97)μm,实际载药量为(4.50±0.13)%,包封率在(96.5±2.68)%,首日突释率为(13.19±1.39)%,28 d的体外累积释放率可达(88.6±0.73)%。结论以生物可降解的PLGA为载体,用W/O/O法制备的艾塞那肽微球工艺稳定可控,重现性好,可在体外缓释一个月,在糖尿病治疗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塞那肽 微球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高压液相色谱法 释放 迟效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硝苯地平缓释微丸片的制备与体外释放度考察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怡 袁中文 +2 位作者 关世侠 李庆国 周祥萍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90-793,共4页
目的制备硝苯地平缓释微丸片及其体外释放度考察。方法首先筛选载体的种类和用量,确定以新型辅料Soluplus作为载体材料(硝苯地平∶Soluplus=1∶1),用热熔融挤出法制备硝苯地平固体分散体,采用差式扫描量热法对其进行验证;用挤出-滚圆法... 目的制备硝苯地平缓释微丸片及其体外释放度考察。方法首先筛选载体的种类和用量,确定以新型辅料Soluplus作为载体材料(硝苯地平∶Soluplus=1∶1),用热熔融挤出法制备硝苯地平固体分散体,采用差式扫描量热法对其进行验证;用挤出-滚圆法制备含药微丸,并以EudragitRS 30D为包衣材料制备缓释微丸,再将缓释微丸压制成片剂。结果体外释放度表明,所制备的硝苯地平缓释微丸片在24 h内释药平稳且完全,释药规律符合一级释放模型。结论该法制备的硝苯地平缓释微丸片,载药量高,工艺简便,易于操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苯地平 热熔融挤出法 挤出-滚圆法 微丸片 释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TP生物荧光肿瘤体外药敏检测技术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胸水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王静 赵建军 +2 位作者 李运霞 谭平 徐珊珊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5-138,共4页
目的:研究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肿瘤体外药敏检测技术(ATP-TC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中的应用,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52例伴有胸水的NSCLC患者,根据患者及家属治疗意愿分为经验治疗组和药敏治疗组。经验治疗组20... 目的:研究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肿瘤体外药敏检测技术(ATP-TCA)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化疗中的应用,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择52例伴有胸水的NSCLC患者,根据患者及家属治疗意愿分为经验治疗组和药敏治疗组。经验治疗组20例患者根据经验给予(紫杉醇联合卡铂,PTX+CBP)标准方案全身化疗;药敏治疗组32例患者对胸水标本分别进行顺铂(DDP)、诺维本(NVB)、紫杉醇(PTX)、卡铂(CBP)、健择(GEM)、PTX+CBP、NVB+CBP、GEM+DDP体外药敏检测,根据体外药敏检测结果选用化疗方案,比较2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结果:体外药敏试验,单一用药中NVB和PTX对NSCLC的体外敏感率最高,均为28.1%;GEM的体外敏感率次之,为25%;CBP的体外敏感率为21.9%;DDP的体外敏感率最低,为17.6%。联合用药方案显示较好的治疗效果,其中GEM+DDP的体外敏感率最高,达55.9%;PTX+CBP的体外敏感率次之,达50%;NVB+CBP的体外敏感率最低,为40.6%。药敏治疗组患者有效率为65.6%,经验治疗组有效率为40.0%,两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化疗药物对NSCLC的体外敏感率不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化疗方案可取得更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磷酸腺苷-生物荧光肿瘤药敏检测技术 非小细胞肺 药敏试验 胸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淀粉支载氧氟沙星前药的合成及其体外释放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鲍光明 梅天笑 +6 位作者 袁厚群 黄爱平 王小莺 钱晶晶 肖雪菲 李丽金 陈宇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413-417,共5页
以淀粉和氧氟沙星为原料,合成了淀粉支载的氧氟沙星高分子前药,用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结构表征、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了氧氟沙星的接入率,并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进行了体外释放研究。结果清楚显示氧氟沙星成功接入到淀粉分子上... 以淀粉和氧氟沙星为原料,合成了淀粉支载的氧氟沙星高分子前药,用核磁共振氢谱对其结构进行了结构表征、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了氧氟沙星的接入率,并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进行了体外释放研究。结果清楚显示氧氟沙星成功接入到淀粉分子上,该高分子前药在不同介质的体外释放中均呈现零级缓慢释药,与氧氟沙星相比较,其作用时间明显增长,可以有效减缓药物成分的释放,控制血药浓度,有望大大减轻药物对胃粘膜和肠的刺激作用,并解决氧氟沙星的味苦及难溶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淀粉-氧氟沙星偶联物 接入率 释放 前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