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dhA基因敲除对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 TCCC11822发酵生产L-谷氨酸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张成林 李志华 +1 位作者 梁静波 徐庆阳 《中国酿造》 CAS 2014年第4期106-109,共4页
针对L-谷氨酸发酵过程中乳酸产量偏高的问题,以L-谷氨酸生产菌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TCCC11822为出发菌株,通过构建敲除质粒pK18mobsacB△ldh并采用同源重组技术敲除其乳酸脱氢酶编码基因ldhA,以期达到减少副产物、... 针对L-谷氨酸发酵过程中乳酸产量偏高的问题,以L-谷氨酸生产菌谷氨酸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TCCC11822为出发菌株,通过构建敲除质粒pK18mobsacB△ldh并采用同源重组技术敲除其乳酸脱氢酶编码基因ldhA,以期达到减少副产物、提高L-谷氨酸产量和转化率的目的。结果表明,与出发菌株相比ldhA基因敲除株的乳酸合成量降低了85.6%,L-谷氨酸的产量和转化率分别提高7.6%和5.5%,但生物量略有下降。本研究可为L-谷氨酸及其他氨基酸生产菌株的理性改造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谷氨酸 乳酸 乳酸脱氢酶 基因敲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纳米银/聚L-谷氨酸修饰玻碳电极的电化学传感器用于泡菜中亚硝酸钠含量的测定
2
作者 黄宝美 左岳瑶 +5 位作者 李媛 浦贤翠 贾悦 钟欣恒 余杰 代钰敏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02-506,共5页
采用电沉积和电聚合的方式,将纳米银和L-谷氨酸修饰在玻碳电极上,制得纳米银/聚L-谷氨酸修饰玻碳电极(Poly-L-Glu/Nano-Ag/GCE)。以0.2 mol·L^(-1)磷酸盐缓冲溶液(pH 7.0)为支持电解质,以Poly-L-Glu/Nano-Ag/GCE为工作电极,饱和甘... 采用电沉积和电聚合的方式,将纳米银和L-谷氨酸修饰在玻碳电极上,制得纳米银/聚L-谷氨酸修饰玻碳电极(Poly-L-Glu/Nano-Ag/GCE)。以0.2 mol·L^(-1)磷酸盐缓冲溶液(pH 7.0)为支持电解质,以Poly-L-Glu/Nano-Ag/GCE为工作电极,饱和甘汞电极为参比电极,铂电极为辅助电极,在最佳检测条件下,采用循环伏安法进行测定。结果表明:Poly-L-Glu/Nano-Ag/GCE对亚硝酸钠具有较好的选择性,亚硝酸钠的浓度在4.14×10^(-6)~1.35×10^(-3) mol·L^(-1)内与对应的氧化峰电流的绝对值呈线性关系,检出限(3s/k)为4.14×10^(-7) mol·L^(-1),并且该电极的制备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将PolyL-Glu/Nano-Ag/GCE用于泡菜样品中亚硝酸钠的测定,检出量为1.33×10^(-5) mol·L^(-1),加标回收率为98.9%~10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银 l-谷氨酸 亚硝酸钠 修饰电极 电化学传感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L-谷氨酸对花后干旱胁迫下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籽粒灌浆特性及品质形成的调控效应 被引量:6
3
作者 李刚 李超 +5 位作者 王焱栋 付凯勇 魏加练 曾天云 李诚 李春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8-862,共15页
【目的】谷氨酸(Glu)具有调节植物生长,提高作物抗逆能力的功效。研究外源L-谷氨酸(L-Glu)对灌浆期干旱胁迫下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光合参数、灌浆特性、农艺性状及品质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谷氨酸提高小麦耐旱性奠定理论基础... 【目的】谷氨酸(Glu)具有调节植物生长,提高作物抗逆能力的功效。研究外源L-谷氨酸(L-Glu)对灌浆期干旱胁迫下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光合参数、灌浆特性、农艺性状及品质特性的影响,为进一步研究谷氨酸提高小麦耐旱性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新疆主栽冬小麦品种新冬18号和新冬22号为试验材料,在抽穗期、开花期分别喷施0、2、4 mmol/L的L-Glu溶液,开花后进行大田干旱胁迫(DT)和适水处理(WT)。在开花初期和花后10、20、30天(即灌浆初期、中期、后期),测定了小麦干物质积累分配及转运、光合特性、灌浆特性、农艺性状及品质等相关指标。【结果】外源喷施L-Glu可以显著增加开花后干旱胁迫下地上部总干物质积累量,其中DT-G2、DT-G4处理显著高于DT-G0处理。与DT-G0处理相比,DT-G2和DT-G4处理有效提高了开花后干旱胁迫下干物质积累对籽粒干物质积累的贡献率,新冬18号小麦分别增加24.65%、24.28%,新冬22号小麦分别增加28.44%、16.03%;与DT-G0处理相比,DT-G2、DT-G4处理提高了灌浆期光合速率(P_(n))、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叶肉瞬时羧化效率(P_(n)/C_(i))及籽粒灌浆平均速率,其中DT-G2、DT-G4处理下新冬18号小麦籽粒灌浆平均速率分别较DT-G0增加15.17%和3.59%,新冬22号小麦分别增加19.92%和14.70%;与DT-G0处理相比,DT-G2处理显著提高了2个小麦品种的千粒重,DT-G4处理显著降低了2个小麦品种的湿面筋含量。【结论】抽穗期、开花期喷施外源L-Glu可以显著增加开花后干旱胁迫下小麦地上部总干物质积累量,降低灌浆后期小麦干物质在营养器官的分配比例,同时提高开花后干旱胁迫下旗叶的光合速率及蒸腾速率,进而促进小麦穗部干物质的分配,提高小麦籽粒的灌浆速率,延长灌浆持续时间,最终在降低干旱胁迫下粒重损失的同时提高籽粒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花后干旱胁迫 l-谷氨酸 干物质积累分配 光合效率 灌浆持续时间 籽粒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缺失分枝菌酸层提高谷氨酸棒状杆菌L-谷氨酸产量的研究
4
作者 李贺丹 张德志 +3 位作者 赵桂红 李姿含 胡晓清 王小元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1-40,共10页
谷氨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C.glutamicum)的分枝菌酸层对维持细胞的通透性有重要作用,但是其合成需要消耗大量的底物和能源。作者通过敲除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13869中聚酮合酶编码基因pks13,构建了突变菌株Δpks13。与... 谷氨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micum,C.glutamicum)的分枝菌酸层对维持细胞的通透性有重要作用,但是其合成需要消耗大量的底物和能源。作者通过敲除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13869中聚酮合酶编码基因pks13,构建了突变菌株Δpks13。与野生型相比,突变菌Δpks13细胞体积变大、形状变圆且细胞壁结合松散容易脱落,但L-谷氨酸产量提高了8倍。薄层层析和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发现,Δpks13菌株细胞壁中的脂质主要为磷脂。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发现,与野生型相比,Δpks13谷氨酸外排相关基因mscCG的转录水平上调,而α-酮戊二酸脱氢酶编码基因odhA和下游产物精氨酸合成相关基因(argB、argC、argD、argF、argG、argH、argJ)转录水平下调。这些基因转录水平的改变解释了Δpks13 L-谷氨酸产量提高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棒状杆菌 分枝菌酸 l-谷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分子量的聚L-谷氨酸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7
5
作者 曹田 尹静波 +2 位作者 罗坤 陈红丹 陈学思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69-371,共3页
采用三乙胺为催化剂经过氨基酸羧酸酐单体的开环聚合和脱保护基,制备了高分子量聚L-谷氨酸.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高分子量聚L-谷氨酸黏均分子量控制在70000-350000左右.单体和引发剂的摩尔比n(A)/n(I)大于50时。分子量与n(A)... 采用三乙胺为催化剂经过氨基酸羧酸酐单体的开环聚合和脱保护基,制备了高分子量聚L-谷氨酸.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高分子量聚L-谷氨酸黏均分子量控制在70000-350000左右.单体和引发剂的摩尔比n(A)/n(I)大于50时。分子量与n(A)/n(I)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谷氨酸 l-谷氨酸苄酯 聚-l-谷氨酸苄酯 聚-l-谷氨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试规模制备L-茶氨酸及其衍生物 被引量:10
6
作者 钱绍松 陈然 +3 位作者 刘毅 吴晓燕 李加友 焦庆才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845-847,共3页
报道了中试规模制备L-茶氨酸和L-谷氨酰胺的一种方法。以廉价的L-谷氨酸为原料,采用邻苯二甲酰基作为保护基,保护L-谷氨酸的α-氨基,醋酐回流10 m in使其分子内脱水生成N-邻苯二甲酰-L-谷氨酸酐,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分别与2 mol/L氨水和... 报道了中试规模制备L-茶氨酸和L-谷氨酰胺的一种方法。以廉价的L-谷氨酸为原料,采用邻苯二甲酰基作为保护基,保护L-谷氨酸的α-氨基,醋酐回流10 m in使其分子内脱水生成N-邻苯二甲酰-L-谷氨酸酐,在常温、常压条件下,分别与2 mol/L氨水和2 mol/L乙胺水溶液反应生成中间产物N-邻苯二甲酰-L-谷氨酰胺、N-邻苯二甲酰-L-茶氨酸,中间产物在室温条件下与0.5 mol/L水合肼反应48 h脱除保护基,分别以57%、61%的收率得到L-谷氨酰胺和L-茶氨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茶氨酸 l-谷氨酰胺 l-谷氨酸 N-邻苯二甲酰氨基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中γ-氨基丁酸与L-谷氨酸的HPLC分析方法 被引量:14
7
作者 邢志强 李立祥 +2 位作者 邱新平 蒋其忠 徐瑞瑞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47-152,共6页
以2、4-二硝基氟苯为衍生试剂,以0.05mol/L乙酸钠缓冲液(pH=6.5,含10mL/LN,N-二甲基甲酰胺)和体积分数50%乙腈为流动相,建立了茶叶中γ-氨基丁酸与L-谷氨酸的HPLC分析方法。结果表明:γ-氨基丁酸与L-谷氨酸浓度在0.03~2.0mmol/L内,峰... 以2、4-二硝基氟苯为衍生试剂,以0.05mol/L乙酸钠缓冲液(pH=6.5,含10mL/LN,N-二甲基甲酰胺)和体积分数50%乙腈为流动相,建立了茶叶中γ-氨基丁酸与L-谷氨酸的HPLC分析方法。结果表明:γ-氨基丁酸与L-谷氨酸浓度在0.03~2.0mmol/L内,峰面积与浓度之间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均为1。各样品γ-氨基丁酸、L-谷氨酸含量RSD(%)分别为0.91%~2.01%和0.94%~1.91%,加标回收率分别为95.82%~99.33%和95.83%~99.8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Γ-氨基丁酸 l-谷氨酸 HPlC 2、4-二硝基氟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Zn(Ⅱ)-Glu^(2-)-CO_3^(2-)-H_2O体系热力学平衡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杨天足 任晋 +3 位作者 刘伟锋 窦爱春 刘伟 张杜超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155-1161,共7页
针对碱式碳酸锌(2ZnCO3·3Zn(OH)2)在L-谷氨酸一钠溶液中的热力学行为,根据配位化学理论绘制谷氨酸根(Glu2-)和碳酸根(CO32-)在溶液中的形态分布图;根据双平衡法理论研究Zn(Ⅱ)-Glu2--CO32--H2O体系中Zn(Ⅱ)的配合平衡热力学,并绘... 针对碱式碳酸锌(2ZnCO3·3Zn(OH)2)在L-谷氨酸一钠溶液中的热力学行为,根据配位化学理论绘制谷氨酸根(Glu2-)和碳酸根(CO32-)在溶液中的形态分布图;根据双平衡法理论研究Zn(Ⅱ)-Glu2--CO32--H2O体系中Zn(Ⅱ)的配合平衡热力学,并绘制L-谷氨酸一钠浓度在0~5mol/L范围和pH在7~14范围内变化时的热力学平衡图,研究L-谷氨酸一钠浓度、pH值和游离碳酸根离子浓度对L-谷氨酸一钠浸出碱式碳酸锌的影响。同时对热力学计算结果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在一定的L-谷氨酸一钠浓度下,当pH=10时,溶液中总锌浓度达到最大值;锌离子浓度理论计算值与实验值之间相对误差的绝对平均值为11.3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谷氨酸一钠 碱式碳酸锌 浸出 热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L-谷氨酸乙酯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色谱评价 被引量:3
9
作者 杨璨瑜 王一帆 +3 位作者 孙维维 杨江蓉 路振宇 袁黎明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42-1147,共6页
合成了聚L-谷氨酸乙酯,并将其三氯甲烷溶液涂敷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胶上,合成和表征了聚L-谷氨酸乙酯涂敷手性固定相,以不同比例的正己烷-异丙醇、正己烷-无水乙醇为流动相,探究了在正相液相色谱条件下聚L-谷氨酸乙酯涂敷手性固定相对... 合成了聚L-谷氨酸乙酯,并将其三氯甲烷溶液涂敷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胶上,合成和表征了聚L-谷氨酸乙酯涂敷手性固定相,以不同比例的正己烷-异丙醇、正己烷-无水乙醇为流动相,探究了在正相液相色谱条件下聚L-谷氨酸乙酯涂敷手性固定相对部分手性化合物和位置异构体的拆分能力。实验结果表明:有4种手性化合物对映体(联糠醛、奥美拉唑、萘普生、四咪唑)和9种位置异构体(o,m,p-碘苯胺、o,m,p-氯苯胺、o,m,p-溴苯胺、o,m,p-硝基苯胺、o,m,p-甲苯胺、o,m,p-氯酚、o,m,p-二硝基苯、o,m,p-苯二酚、o,m,p-氨基苯酚)得到不同程度的拆分,表明聚L-谷氨酸乙酯涂敷手性固定相能对手性药品进行一定的拆分,对位置异构体有较好的分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谷氨酸乙酯 手性固定相 位置异构体 高效液相色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谷氨酸促进富士苹果花青素积累的效应 被引量:19
10
作者 汪良驹 王中华 +1 位作者 李志强 朱云娜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57-160,F0002,共5页
为了探索更为经济适用的果实增色技术,以13年生富士苹果为材料,在果实着色初期(9月中旬)用200~800mg/L谷氨酸(Glu)溶液处理,然后分批取样,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谷氨酸处理均能明显促进果皮花青素积累,增加果实着色面积,并明显增加果... 为了探索更为经济适用的果实增色技术,以13年生富士苹果为材料,在果实着色初期(9月中旬)用200~800mg/L谷氨酸(Glu)溶液处理,然后分批取样,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谷氨酸处理均能明显促进果皮花青素积累,增加果实着色面积,并明显增加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分析果实中内源5-氨基乙酰丙酸(ALA)含量,发现Glu能够促进内源ALA含量提高,推测Glu促进苹果着色可能与其促进ALA生物合成有关。分析果实着色过程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抗氧化酶活性,没有观察到这些抗氧化酶活性与果实着色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士苹果 l-谷氮酸 花青素 5-氨基乙酰丙酸(AlA) 抗氧化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叶面喷施L-谷氨酸和鼠李糖对红叶桃叶片色素变化及相关生理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韩键 尚高攀 +3 位作者 张斌斌 翁忙玲 谢智华 姜卫兵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19-24,共6页
以1年生红叶桃嫁接苗为试材,研究了夏季叶面喷施不同浓度L-谷氨酸(500、800和1 000 mg.L-1)和鼠李糖(50、80和100 mg.L-1)对红叶桃叶片色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淀粉含量及花色素苷合成关键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L-谷氨酸溶液和鼠... 以1年生红叶桃嫁接苗为试材,研究了夏季叶面喷施不同浓度L-谷氨酸(500、800和1 000 mg.L-1)和鼠李糖(50、80和100 mg.L-1)对红叶桃叶片色素、可溶性糖和可溶性淀粉含量及花色素苷合成关键酶的影响。结果表明:叶面喷施L-谷氨酸溶液和鼠李糖溶液后,红叶桃叶片内可溶性糖和淀粉含量增加,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增强,显著促进了红叶桃花色素苷(Ant)积累,提高了花色素苷与叶绿素比值(Ant/Chl),增加了观赏效果。其中1 000 mg.L-1L-谷氨酸处理后30 d可溶性糖及淀粉含量比对照分别增加了12.85%和7.17%,PAL和POD活性比对照增加了14.72%和11.28%,Ant含量和Ant/Chl比值较稳定,对于促进红叶桃叶片着色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叶桃 l-谷氨酸 鼠李糖 色素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转化L-谷氨酸为γ-氨基丁酸菌株的筛选、鉴定及初步优化 被引量:13
12
作者 刘婷婷 杨套伟 +2 位作者 张术聪 夏海锋 饶志明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42-747,共6页
从发酵食品及自然界中筛选出能利用L-谷氨酸生产γ-氨基丁酸的菌株,并对转化条件进行初步优化。采用乳酸菌分离纯化的方法分离出乳酸菌,再通过初筛、复筛挑选出高产γ-氨基丁酸的菌株,并对其进行形态学、常规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基... 从发酵食品及自然界中筛选出能利用L-谷氨酸生产γ-氨基丁酸的菌株,并对转化条件进行初步优化。采用乳酸菌分离纯化的方法分离出乳酸菌,再通过初筛、复筛挑选出高产γ-氨基丁酸的菌株,并对其进行形态学、常规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DNA基因分析,随后对菌株产γ-氨基丁酸的转化条件进行初步优化。根据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所筛菌株初步确定为植物乳杆菌(Lactobacillus plantarum)。优化后的最佳转化条件为:菌株菌龄为36 h、缓冲液初始pH为4.8、缓冲液浓度为0.2 mol/L。在优化后的转化条件下,添加5 g/dL底物转化24 h,转化率最高可达97.81%,转化液中γ-氨基丁酸的质量浓度达34.26 g/L,该菌种可作为γ-氨基丁酸产生菌,具有较好的γ-氨基丁酸生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氨基丁酸 l-谷氨酸 乳酸菌 分离筛选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L-谷氨酸产量的后期发酵工艺参数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冯志彬 刘进杰 +5 位作者 王东阳 缪静 屈慧鸽 张玉香 张华 丁涓 《食品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0-43,共4页
以谷氨酸生产菌S9114为供试菌株,利用50m3发酵罐研究了L-谷氨酸的发酵过程,确定发酵后期产酸速率过低是影响L-谷氨酸产量的主要原因。优化发酵工艺的参数以提高L-谷氨酸后期发酵的比产酸速率,结果表明:采用溶氧控制的葡萄糖流加方式,控... 以谷氨酸生产菌S9114为供试菌株,利用50m3发酵罐研究了L-谷氨酸的发酵过程,确定发酵后期产酸速率过低是影响L-谷氨酸产量的主要原因。优化发酵工艺的参数以提高L-谷氨酸后期发酵的比产酸速率,结果表明:采用溶氧控制的葡萄糖流加方式,控制发酵后期的pH值,在发酵的适当时期流加一定量的生物素和KCl等措施可有效提高L-谷氨酸的后期产酸水平。在最优条件下,单罐最高产量可达148g/L,糖酸转化率为6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谷氨酸 生物素 流加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味精为原料制备l-脯氨酸 被引量:5
14
作者 马政生 李平 陈开勋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03-405,共3页
报道了一种以味精为原料 ,经过 l-谷氨酸 - γ-乙酯制备 l-脯氨酸的方法。具有原料简单和路线短的优点 。
关键词 l-脯氨酸 l-谷氨酸 味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凉味剂N-乙基-L-薄荷基甲酰胺的合成 被引量:10
15
作者 田红玉 丁瑞 +3 位作者 孙宝国 欧阳天惠 励建荣 韩晓祥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1097-1100,1113,共5页
凉味剂N-乙基-L-薄荷基甲酰胺,凉感强度是薄荷醇的1.5倍,具有无气息、低挥发性、无苦味、无灼烧感、低毒性、凉感持久等优点。该文考察了以薄荷醇为起始原料,通过格氏反应制备N-乙基-L-薄荷基甲酰胺的方法。薄荷醇与五氯化磷在无水氯化... 凉味剂N-乙基-L-薄荷基甲酰胺,凉感强度是薄荷醇的1.5倍,具有无气息、低挥发性、无苦味、无灼烧感、低毒性、凉感持久等优点。该文考察了以薄荷醇为起始原料,通过格氏反应制备N-乙基-L-薄荷基甲酰胺的方法。薄荷醇与五氯化磷在无水氯化铁的催化作用下反应得到氯代物,收率可达90%左右。薄荷基氯的格氏试剂与二氧化碳反应,干冰与二氧化碳气体相比较,二氧化碳气体反应得到薄荷基-3-羧酸的产率更高,格氏试剂与二氧化碳气体的摩尔比为1∶45,反应温度为-40℃,得到薄荷基3-羧酸的产率达55%。薄荷基-3-羧酸转化为酰氯后与乙胺反应得粗产物,GC分析表明,其中薄荷酰胺和新薄荷酰胺的摩尔比为87/13。粗产物经重结晶后得纯的N-乙基-L-薄荷基甲酰胺。总收率约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味剂 l-薄荷醇 N-乙基-l-薄荷基甲酰胺 格氏反应 香料与香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抗氧化剂L-肌肽的合成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春荣 许忠良 王辉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7年第2期89-92,共4页
以L-组氨酸和氰乙酸乙酯为原料,经氨解、氢化两步反应,以62.7%的总产率合成了目标物L-肌肽,并对目标物的结构采用IR、1HNMR、13C NMR和EI-MS进行了表征.此合成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生产成本低,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关键词 l-肌肽 l-组氨酸 氰乙酸乙酯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性聚[N-(2-羟乙基)-L-谷酰胺]的合成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静夏 潘仕荣 +2 位作者 王炜 朱伟杰 王琴梅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2001年第3期77-80,共4页
目的 :合成具有良好水溶性、生物相容性、低毒和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 ,以期作为键合药物的载体 .方法 :以L -谷氨酸为单体 ,经r -羧基的苄基保护 ,与光气 /甲苯液反应制备L-谷氨酸苄酯的羧酸酐 ,均聚得L -谷氨酸苄酯 (PBLG) ,然后经... 目的 :合成具有良好水溶性、生物相容性、低毒和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材料 ,以期作为键合药物的载体 .方法 :以L -谷氨酸为单体 ,经r -羧基的苄基保护 ,与光气 /甲苯液反应制备L-谷氨酸苄酯的羧酸酐 ,均聚得L -谷氨酸苄酯 (PBLG) ,然后经由 2 -氨基乙醇胺解得聚 [N - ( 2 -羟乙基 ) -L -谷酰胺 ](PHEG) .结果 :对所合成物进行了UV、IR、HNMR、相对分子质量、羟基含量的表征 ,证实此物为PHEG .结论 :合成的聚 [N - ( 2 -羟乙基 ) -L -谷酰胺 ]的侧链上具有大量的羟基 ,具有优良的水溶性和反应活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酸 聚谷氨酸苄酯 聚[N-(2-差基-l-谷酰胺] 药物载体 离分子材料 合成 水溶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L-谷氨酸工程菌株的诱变选育及其发酵效率 被引量:5
18
作者 梁玲 黄钦耿 +2 位作者 翁雪清 吴松刚 黄建忠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43-149,共7页
以高产L-谷氨酸的谷氨酸棒杆菌GY1为研究对象,采用ARTP进行全局诱变,进一步提高L-谷氨酸的发酵水平。首先,对谷氨酸棒杆菌GY1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再生条件进行优化,接着,根据致死率选择最佳的ARTP处理时间,然后,采用96微孔板及摇瓶发酵的... 以高产L-谷氨酸的谷氨酸棒杆菌GY1为研究对象,采用ARTP进行全局诱变,进一步提高L-谷氨酸的发酵水平。首先,对谷氨酸棒杆菌GY1原生质体的制备及再生条件进行优化,接着,根据致死率选择最佳的ARTP处理时间,然后,采用96微孔板及摇瓶发酵的方式对突变株进行筛选,最后,对获得的优良突变株进行50 L罐发酵验证。结果显示,溶菌酶浓度为10.0 mg/mL,酶解90 min,原生质体形成率和再生率达到最佳。ARTP最佳处理时间为40 s,致死率达到89.6%,经过初筛与摇瓶复筛,获得突变株YAG117,其摇瓶发酵L-谷氨酸含量达16.3 g/L,较出发菌株提高13.9%,且连续传代五代遗传稳定。50 L补料分批发酵条件下,L-谷氨酸产量在36 h最高,达到216.6 g/L,较出发菌株提高12.9%,糖酸转化率达68.87%,比出发菌株提高了10.2%。ARTP处理GY1菌株原生质体,能够有效积累有利突变,提高突变株发酵生产L-谷氨酸的能力,获得的突变株YAG117也显示了较好的工业化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谷氨酸 原生质体 ARTP诱变 发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粮中添加N-氨甲酰-L-谷氨酸及精氨酸对断奶小鼠生长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9
作者 黄新球 王远兴 +4 位作者 杨有仙 李昌 朱科学 舒翔 朱胜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253-257,共5页
目的:研究日粮中添加N-氨甲酰-L-谷氨酸(NCG)及精氨酸(Arg)对断奶小鼠生长性能的影响。方法:首先通过在日粮中添加0.025%、0.05%、0.1%的NCG,研究NCG对断奶小鼠生长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择同时添加0.05%的NCG和3个水平(0.025%、0.... 目的:研究日粮中添加N-氨甲酰-L-谷氨酸(NCG)及精氨酸(Arg)对断奶小鼠生长性能的影响。方法:首先通过在日粮中添加0.025%、0.05%、0.1%的NCG,研究NCG对断奶小鼠生长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选择同时添加0.05%的NCG和3个水平(0.025%、0.05%、0.1%)的Arg,研究NCG与Arg联合作用对断奶小鼠生长性能的影响。结果:日粮中添加0.1%的NCG,断奶小鼠平均日增质量较对照组提高了12.40%,饲料与体质量比与对照组相比下降了14.65%;同时添加0.05%的NCG和0.025%的Arg,断奶小鼠平均日增质量提高了10.53%。结论:日粮中添加0.1%的NCG能显著提高断奶小鼠生长性能;日粮中同时添加0.05%的NCG和0.025%的Arg,断奶小鼠生长性能也得到显著提高,其提高生长性能的效果与添加0.1%剂量的NCG达到相同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氨甲酰-l-谷氨酸 精氨酸 生长性能 断奶小鼠 联合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渗析处理L-谷氨酸废水 被引量:6
20
作者 凌开成 赵瑞华 +1 位作者 张永奇 邹纲明 《膜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0-34,共5页
用电渗析法对膜拟的L -谷氨酸废水进行分离处理 ,得出描述电渗析器特性的经验模型 .并就几种因素对设备的极限电流密度和过程性能的影响进行研究 ,得出了本实验条件下适宜的操作条件 .
关键词 电渗析 l-谷氨酸 废水处理 极限电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