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22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铜尾矿/聚磷酸铵的阻燃硬质聚氨酯泡沫复合材料制备及性能
1
作者 刘秀玉 王国栋 +5 位作者 都一达 王学庆 吴胜华 戴康 管梦凡 唐刚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4-670,共17页
采用铜尾矿(CTS)酸解上清液通过阳离子置换对聚磷酸铵(APP)进行表面改性,制备改性APP(APP-M),并将其与铜尾矿复配加入硬质聚氨酯泡沫(RPUF)中,制备硬质聚氨酯泡沫/铜尾矿/改性聚磷酸铵(RPUF/CTS/APP-M)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了扫描电子显... 采用铜尾矿(CTS)酸解上清液通过阳离子置换对聚磷酸铵(APP)进行表面改性,制备改性APP(APP-M),并将其与铜尾矿复配加入硬质聚氨酯泡沫(RPUF)中,制备硬质聚氨酯泡沫/铜尾矿/改性聚磷酸铵(RPUF/CTS/APP-M)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了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红外联用分析(TG-FTIR)、极限氧指数(LOI)、垂直燃烧(UL-94)、锥形量热(CCT)、拉曼(Raman)光谱、导热系数的测试和表征,系统研究复合材料各项物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RPUF/CTS/APP-M复合材料气相-凝聚相协同阻燃机理。结果表明:RPUF-1的LOI值达到24.3%(体积分数),燃烧时无熔融滴落,UL-94垂直燃烧测试达到V-0等级,RPUF/CTS/APP-M复合材料阻燃性能明显提高。RPUF-5的pHRR和THR较纯样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为234.4 kW/m^(2)、23.3 MJ/m^(2),相对于纯RPUF分别下降22.0%、41.8%,RPUF/CTS/APP-M复合材料火灾安全性能提高。RPUF/CTS/APP-M复合材料在燃烧过程中形成高度石墨化致密炭层,APP-M和CTS通过气相-凝聚相协同阻燃有效提升了RPUF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该研究为铜尾矿的高价值利用和阻燃RPUF复合材料的研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尾矿 硬质聚氨酯泡沫 聚磷酸铵 阻燃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流强化生物除磷工艺研究进展
2
作者 王东琦 秦璐 《水处理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21,共8页
污水处理厂传统强化生物除磷(EBPR)工艺常因进水碳源不足导致除磷性能不佳,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近年来,利用污泥厌氧水解发酵产生额外“内碳源”的侧流EBPR(S2EBPR)工艺因其在低碳源进水条件下仍可取得高效稳定的除磷性能而受... 污水处理厂传统强化生物除磷(EBPR)工艺常因进水碳源不足导致除磷性能不佳,难以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标准。近年来,利用污泥厌氧水解发酵产生额外“内碳源”的侧流EBPR(S2EBPR)工艺因其在低碳源进水条件下仍可取得高效稳定的除磷性能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归纳总结了S2EBPR工艺的主要构型及其除磷性能的影响因素,梳理了工艺生化反应过程及功能微生物作用机理的研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工艺的重点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以期推动针对该工艺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为污水绿色低碳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化生物除磷 低碳源进水 侧流工艺 污泥水解发酵 聚磷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在水产饲料中的应用
3
作者 武国兆 李旭东 +1 位作者 张玲宏 庄芾思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05-110,共6页
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LAPP)作为一种新型的维生素,通过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和稳定性,有效克服了传统维生素C在加工、储存过程中易氧化的缺点,显著提高了饲料的营养价值。饲料中添加LAPP可显著提升鱼类和虾类的生长速度、增重率和饲料转化率,... 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LAPP)作为一种新型的维生素,通过其独特的分子结构和稳定性,有效克服了传统维生素C在加工、储存过程中易氧化的缺点,显著提高了饲料的营养价值。饲料中添加LAPP可显著提升鱼类和虾类的生长速度、增重率和饲料转化率,并增强其免疫力和抗氧化能力。本文主要针对LAPP的理化性质、合成方法及其在水产养殖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生素C多聚磷酸酯 饲料 生长 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溴苯酐反应增容PA6/APP/BPS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
4
作者 张一可 程文喜 +6 位作者 苗蔚 曹远航 宋伟强 王金瑞 王韬 王宏森 安顺利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57,共6页
采用聚磷酸铵(APP)与溴代聚苯乙烯(BPS)作为阻燃剂,以四溴苯酐(TBPA)为反应型增容剂,与聚酰胺6(PA6)进行熔融共混,制备了PA6/APP/BPS/TBPA复合材料,并探究TBPA含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极限氧指数(LOI)测试、垂直燃烧测试(UL94)及锥... 采用聚磷酸铵(APP)与溴代聚苯乙烯(BPS)作为阻燃剂,以四溴苯酐(TBPA)为反应型增容剂,与聚酰胺6(PA6)进行熔融共混,制备了PA6/APP/BPS/TBPA复合材料,并探究TBPA含量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极限氧指数(LOI)测试、垂直燃烧测试(UL94)及锥形量热仪测试数据结果表明,当TBPA质量分数达到或超过0.5%时,PA6复合材料的LOI值均可达到30%以上,同时满足UL94V-0级阻燃标准。此外,随着TBPA质量分数的增加,燃烧时CO产量增加,间接证明了TBPA有效增强了APP与BPS的阻燃效能。热失重结果显示,含有TBPA的PA6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热稳定性,在300℃以下基本不失重。力学性能测试显示,TBPA的加入降低了PA6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小幅度提升其韧性。由此可见,TBPA在PA6/APP/BPS复合材料中具有良好的增容作用,能提升复合材料的阻燃等级、热稳定性和韧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燃 聚酰胺6 溴代聚苯乙烯 聚磷酸铵 四溴苯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组装固定化多聚磷酸激酶用于合成ATP和GTP
5
作者 胥睿睿 杨凤玲 +4 位作者 孙晓源 卢杰 王阳 康振 李江华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7-82,共6页
多聚磷酸激酶(polyphosphate kinase)能够利用广泛分布、成本低廉且稳定的多聚磷酸盐作为磷酸基供体,用于合成ATP和GTP,后者为细胞提供必要的能量并参与合成众多含磷酸重要化合物。该文旨在借助合成生物学新技术,通过多聚磷酸激酶催化... 多聚磷酸激酶(polyphosphate kinase)能够利用广泛分布、成本低廉且稳定的多聚磷酸盐作为磷酸基供体,用于合成ATP和GTP,后者为细胞提供必要的能量并参与合成众多含磷酸重要化合物。该文旨在借助合成生物学新技术,通过多聚磷酸激酶催化、高效廉价地合成ATP和GTP。首先根据不同多聚磷酸激酶家族对不同底物催化能力的分析,筛选了属于多聚磷酸激酶第二家族、来源于耐辐射奇球菌(Deinococcus radiodurans)的聚磷酸激酶Dr PPK2,验证了其同时合成ATP和GTP的活性。接着优化了反应体系中的pH值、Mg^(2+)浓度和催化温度,大幅提高了其合成GTP的效率,最高转化率>92%。为了简化催化流程、节约合成成本,通过添加自组装标签CipA,实现了Dr PPK2的自组装固定化,通过离心可获得高纯度蛋白并实现酶的重复利用,首轮转化率>90%,有效重复效率超过10次。该研究提供了一种方便、高效且易于扩大规模的ATP和GTP生物合成自组装固定化系统,为其他含磷酸的化合物合成提供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酸激酶 ATP GTP 催化体系优化 自组装固定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钴基金属有机框架/聚磷酸铵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聚乳酸中的协同阻燃作用
6
作者 房志 杜心悦 +2 位作者 韦梅峻 陈圣春 陈群 《化工新型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5-181,共7页
选择2,3,5,6-四氟-二(1,2,4-三氮唑-1-甲基)苯(Fbtx)和4,5-二氯邻苯二甲酸(H_(2)dcpa)为配体,与醋酸钴通过水热反应,得到一个新的钴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Co(Hdcpa)_(2)(Fbtx)_(2)]_(n)(Co-MOF)。采用X射线单晶和粉末衍射以及红外光谱等... 选择2,3,5,6-四氟-二(1,2,4-三氮唑-1-甲基)苯(Fbtx)和4,5-二氯邻苯二甲酸(H_(2)dcpa)为配体,与醋酸钴通过水热反应,得到一个新的钴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Co(Hdcpa)_(2)(Fbtx)_(2)]_(n)(Co-MOF)。采用X射线单晶和粉末衍射以及红外光谱等手段对Co-MOF进行了结构表征,晶体结构分析显示,Co-MOF为二维层状结构。通过热重考察了Co-MOF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其结构能在300℃保持稳定,热稳定性好。基于PLA、聚磷酸铵(APP)和Co-MOF,通过熔融共混制备了PLA/APP/Co-MOF,并通过APP和Co-MOF加入量的优化,详细研究了阻燃性能。结果表明:当APP和Co-MOF添加质量分别为13.5%和1.5%时,PLA/APP/Co-MOF阻燃性能较佳,其中LOI值达到36.0%、UL-94达到V-0级别,PLA样品熔滴现象得到有效抑制。同时,锥形量热测试发现,在PLA/APP/Co-MOF燃烧过程中形成了连续致密的炭层,PHRR降低了55.7%、THR值降低48.5%,烟释放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有机框架 聚磷酸铵 聚乳酸 阻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离子改性MPP协效ADP阻燃玻纤增强聚酰胺6
7
作者 何德健 王振华 +3 位作者 刘保英 房晓敏 徐元清 丁涛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18-827,共10页
将多种金属离子改性的三聚氰胺聚磷酸盐(MPP)(简称J-MPP,其中,J代表金属离子)与二乙基次膦酸铝(ADP)复配,得到的协同阻燃体系与玻纤增强聚酰胺6(PA6/GF)复合制备了PA6/GF/J-MPP复合材料。采用FTIR、XRD、SEM、EDS对J-MPP进行了表征,通... 将多种金属离子改性的三聚氰胺聚磷酸盐(MPP)(简称J-MPP,其中,J代表金属离子)与二乙基次膦酸铝(ADP)复配,得到的协同阻燃体系与玻纤增强聚酰胺6(PA6/GF)复合制备了PA6/GF/J-MPP复合材料。采用FTIR、XRD、SEM、EDS对J-MPP进行了表征,通过摆锤式冲击试验机、微型控制电子万能试验机、锥形量热仪、氧指数测定仪、水平垂直燃烧测定仪和热失重分析仪考察了不同J-MPP对PA6/GF/J-MP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阻燃性能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Mg^(2+)改性的PA6/GF/Mg-MPP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弯曲模量和缺口冲击强度分别为148.5 MPa、9184.4 MPa和8.5 kJ/m^(2),比未改性的PA6/GF/MPP复合材料分别提升了6.7%、9.6%和14.9%;PA6/GF/J-MPP复合材料表现出更优异的阻燃性能,特别是经Al^(3+)表面改性的PA6/GF/Al-MPP复合材料,在垂直燃烧测试中达到UL-94的V-0等级,极限氧指数高达31.7%,总热释放量减至139.1 MJ/m^(2),800℃残炭量提升至41.5%,Al-MPP能显著提升PA6/GF复合材料在燃烧时的凝聚相阻燃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纤维增强聚酰胺6 协效阻燃 二乙基次膦酸铝 三聚氰胺聚磷酸盐 金属离子改性 功能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溶性聚磷酸铵对Cu^(2+)、Fe^(2+)、Zn^(2+)和Mn^(2+)螯合作用的研究
8
作者 雷梅花 李天祥 +2 位作者 陶绍程 刘旭 朱静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5-701,共7页
水溶性聚磷酸铵氮、磷含量高和螯合植物生长的所需微量元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以水溶性聚磷酸铵和硫酸锰、硫酸铜、硫酸锌、硫酸亚铁为原料,采用动态法和响应面分析方法探究聚磷酸铵螯合Cu^(2+)、Zn^(2+)、Fe^(2+)、Mn^(2+)的规律。通过... 水溶性聚磷酸铵氮、磷含量高和螯合植物生长的所需微量元素,越来越受到重视。以水溶性聚磷酸铵和硫酸锰、硫酸铜、硫酸锌、硫酸亚铁为原料,采用动态法和响应面分析方法探究聚磷酸铵螯合Cu^(2+)、Zn^(2+)、Fe^(2+)、Mn^(2+)的规律。通过红外分析、扫描电镜和能谱测定,进一步验证APP与Fe^(2+)、Cu^(2+)、Mn^(2+)和Zn^(2+)发生了螯合反应。通过二元正交实验可知Zn^(2+)对Mn^(2+)具有强抑制的作用;三元正交实验可知总螯合量的影响因素大小为Zn^(2+)>Fe^(2+)>Mn^(2+);响应面实验可知,实验数据的二次回归模型具有显著性(R^(2)=0.9203),Zn、Fe和Cu的一次项,Zn和Fe、Mn和Fe、Mn和Cu的交互作用项对响应值具有显著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酸铵 Cu^(2+)、Zn^(2+)、Fe^(2+)、Mn^(2+) 螯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解性多聚磷酸盐(poly—P)在太湖竺山湾湖区泥—水界面的降解和影响因素初探
9
作者 张云帆 蔡健霞 +4 位作者 童丞飞 周梓怡 郑尚杰 郭柳佳 古小治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37-1547,共11页
多聚磷酸盐(poly-P,简称聚磷)作为一种生物体普遍存在且生物活性高的磷组分,在富营养化水体的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至关重要。为探明聚磷在湖体沉积物—水界面和水体降解转化过程及其与湖底关键环境因子的响应过程,采集太湖竺山湾水域... 多聚磷酸盐(poly-P,简称聚磷)作为一种生物体普遍存在且生物活性高的磷组分,在富营养化水体的磷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至关重要。为探明聚磷在湖体沉积物—水界面和水体降解转化过程及其与湖底关键环境因子的响应过程,采集太湖竺山湾水域原位样品,模拟近自然条件下聚磷在湖体中的降解与转化过程。结果表明,在近自然条件下,溶解性聚磷的短期水解没有受到明显限制,随浓度提高水解作用增强,2 d后高浓度聚磷水解产生的溶解性活性磷(SRP)浓度增长速率可达到(0.1±0.01)mg/(L·d)。聚磷的水解以生物降解为主,影响其降解速率的主要因素包括溶解氧、碳源、温度以及水动力扰动导致的底泥再悬浮过程,低溶解氧浓度能够加速聚磷的水解进程,并使得SRP浓度提前12 h达到峰值;碳源的添加能够略提高聚磷的水解速率,并能够在培养周期内持续促进SRP的释放,净增长量达到对照组的2倍;低温能够显著降低聚磷的水解速率,但整体SRP浓度仍然处于升高状态;扰动导致的底泥再悬浮能够提高聚磷的水解速率以及SRP浓度峰值。聚磷在沉积物中主要以强结合态存在于Al-P组分中并不断释放和进一步水解,仅微量以游离态赋存于沉积物和间隙水。溶解性聚磷在近自然条件下能够在48 h内迅速沉降水解,并对水体SRP升高持续贡献。本研究探讨了水体中聚磷酸盐的赋存特性及其快速水解周转,为阐明夏秋季湖泊藻细胞指数增殖期的活性磷供给源以及多聚磷在磷循环中的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聚磷酸盐 水解 沉积物 太湖 溶解性活性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泥炭湿地土壤磷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进展
10
作者 孙宏洋 胡健 +4 位作者 王志强 段东东 龚海洋 周俊 周青平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4107-4119,共13页
磷(P)作为生物代谢活动的关键宏量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对碳(C)固定和有机C分解具有关键作用,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泥炭湿地土壤中的C累积和释放至关重要。综述了泥炭土壤P领域的核心文献,聚焦于P的生物地球化学转化运移过程。通过系统梳理... 磷(P)作为生物代谢活动的关键宏量元素,在生态系统中对碳(C)固定和有机C分解具有关键作用,其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对泥炭湿地土壤中的C累积和释放至关重要。综述了泥炭土壤P领域的核心文献,聚焦于P的生物地球化学转化运移过程。通过系统梳理,对比分析了当前测定P形态的方法,揭示了这些方法的适用性和局限性。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泥炭土壤剖面中P的分布规律、无机P的有效化及有机P的矿化机制,深入探讨了物理化学效应、植物作用及微生物活动对泥炭土壤P形态转化的驱动与控制作用。研究结果显示,P在泥炭湿地土壤中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区别于普通陆生土壤,其转化运移过程受到泥炭土壤特有环境特征主导。基于这些发现,提出了未来泥炭土壤P研究的两个前瞻性方向:一是探究泥炭土P生物地球化学转化运移过程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以深化对P循环微观过程的理解;二是研究泥炭土P形态和含量变化对C、N累积和释放的影响机制,为揭示生态系统中元素循环的相互作用提供新视角。这些研究方向将为泥炭湿地的可持续管理和全球C循环的科学理解奠定更为坚实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炭土壤 磷形态 产酸基因 磷酸酶 酶锁 铁门 聚磷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磷酸铵型水溶肥对三七药材生长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11
作者 史玉宝 邓日建 +3 位作者 蒋莉 周雅琴 刘颖颖 陈路 《湖北农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28-137,共10页
为保证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 H. Chen]药材的质量稳定与溯源,简化施肥并提高其种植效率,进行了田间小区肥料替代试验。以习惯施肥为对照(CK),基于聚磷酸铵型水溶肥(SRF)设计替代施肥(T1)、减量施肥(T2)、配方施肥(T3)3个处理... 为保证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 H. Chen]药材的质量稳定与溯源,简化施肥并提高其种植效率,进行了田间小区肥料替代试验。以习惯施肥为对照(CK),基于聚磷酸铵型水溶肥(SRF)设计替代施肥(T1)、减量施肥(T2)、配方施肥(T3)3个处理。结果表明,SRF处理下,三七的农艺性状和氮(N)、磷(P)、钾(K)营养成分,以及土壤中有机质(SOM)、阳离子交换量(CEC)等土壤理化性质与CK相比无显著差异;与CK相比,T3没有改变土壤细菌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也未对土壤真菌的物种丰富度产生影响,但T3提高了土壤真菌的物种多样性。相比习惯施肥,聚磷酸铵型水溶肥在实现三七节本、增效种植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改善土壤菌群结构降低施肥对土壤环境的危害,可大面积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酸铵 水溶肥 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 土壤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相色谱法测定聚磷酸酯阻燃剂EPPE中磷酸三乙酯的残留量
12
作者 王洹 姚莎 +1 位作者 张淑娟 何蓉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12-415,共4页
采用气相色谱法实现了聚磷酸酯阻燃剂EPPE中磷酸三乙酯残留量的直接测定。试样用N,N-二甲基甲酰胺溶解,采用HP-5石英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μm)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进行检测。该方法磷酸三乙酯浓度在10.00~10... 采用气相色谱法实现了聚磷酸酯阻燃剂EPPE中磷酸三乙酯残留量的直接测定。试样用N,N-二甲基甲酰胺溶解,采用HP-5石英毛细管柱(30 m×0.25 mm×0.25μm)分离、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进行检测。该方法磷酸三乙酯浓度在10.00~100.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线性相关系数为0.9998,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22%~1.67%之间,加标回收率在98.8%~103.7%范围内,检出限为0.0003%,能够满足EPPE中残留磷酸三乙酯含量的分析检测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法 聚磷酸酯阻燃剂EPPE 磷酸三乙酯 残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性土壤施用含聚合磷肥料对玉米生长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13
作者 赵蕾蕾 舒艺周 +2 位作者 漆增连 周凌翔 吴加香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2-170,共9页
为探究酸性土壤玉米种植过程中“磷固定”问题的解决途径,施用利用聚磷酸铵(APP)制备的3种不同聚合磷占比的玉米专用复合肥料(P1、P2、P3处理),分别以不施肥(CK)、传统施肥(FP)和施用利用磷酸-铵制备的玉米专用肥料(MAP)处理为对照,通... 为探究酸性土壤玉米种植过程中“磷固定”问题的解决途径,施用利用聚磷酸铵(APP)制备的3种不同聚合磷占比的玉米专用复合肥料(P1、P2、P3处理),分别以不施肥(CK)、传统施肥(FP)和施用利用磷酸-铵制备的玉米专用肥料(MAP)处理为对照,通过田间试验明确了不同施肥措施对土壤磷素变化、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P处理相比,P1~P3处理产量平均提高了14.6%、根际土壤pH值提高0.37%~1.94%、吐丝期P2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46.5%;与MAP处理相比,吐丝期P2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约提高50.2%;与P1和P3处理相比,P2处理产量分别提高12.3%和6.2%、地上部全磷含量及磷素积累量分别显著提高15.7%~42.3%和24.5%~67.5%。本试验条件下,在酸性土壤中施用含聚合磷的复合肥料,能够提高根际土壤pH值和土壤有效磷含量,促进玉米对磷素的吸收,显著提升玉米生长发育性状,提高产量。且在聚合磷复合肥料处理之间,P2处理在磷肥偏生产力、玉米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结果上最优。这表明在酸性土壤上施用含聚合磷的玉米专用肥(APP占比40%),可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促进玉米增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性土壤 聚合磷 肥料 玉米 生长性状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反硝化除磷系统菌群及N_(2)O积累的影响因素
14
作者 苗志加 安贺銮 +5 位作者 薛世玉 宋学强 刘鹏 文超 云玉攀 赵志瑞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4-132,I0007,共10页
反硝化除磷(DPR)工艺可充分利用原水碳源、降低污泥产量,广泛适用于低碳氮比城市生活污水深度脱氮除磷,但其运行过程中常存在N_(2)O积累问题,在当今“双碳”背景下,强温室气体N_(2)O的积累及排放不容忽视。通过文献分析和整理,归纳了DP... 反硝化除磷(DPR)工艺可充分利用原水碳源、降低污泥产量,广泛适用于低碳氮比城市生活污水深度脱氮除磷,但其运行过程中常存在N_(2)O积累问题,在当今“双碳”背景下,强温室气体N_(2)O的积累及排放不容忽视。通过文献分析和整理,归纳了DPR工艺中功能性微生物(反硝化聚磷菌和反硝化聚糖菌)的菌群种类、各分支的培养条件及对电子受体的利用能力,梳理了N_(2)O还原酶(NOS)基因与N_(2)O积累的成因关联,总结并归纳了近年来DPR系统N_(2)O积累的影响因素。最后,基于现有研究基础,展望了未来应考虑明确多菌群间协同代谢机制、探究NOS作用机理,为DPR工艺工程应用降低N_(2)O积累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硝化除磷 反硝化聚磷菌 反硝化聚糖菌 N_(2)O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磷酸铵磷肥对玉米苗期磷素吸收利用和潮土无机磷组分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郭大勇 周子琪 +7 位作者 陈鲜妮 杜鹃 周文利 徐晓峰 王旭刚 杜金磊 刘海燕 刘雪涛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78-85,共8页
聚磷酸铵磷肥具有缓释性,在石灰性土壤中能够长效供磷,但是释放缓慢易导致作物苗期供磷不足进而影响最终产量,探讨玉米苗期聚磷酸铵磷肥合理施用量及其对潮土无机磷组分含量的影响,为合理施用聚磷酸铵磷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盆栽试验,设... 聚磷酸铵磷肥具有缓释性,在石灰性土壤中能够长效供磷,但是释放缓慢易导致作物苗期供磷不足进而影响最终产量,探讨玉米苗期聚磷酸铵磷肥合理施用量及其对潮土无机磷组分含量的影响,为合理施用聚磷酸铵磷肥提供科学依据。采用盆栽试验,设置6个聚磷酸铵磷肥水平,P_(2)O_(5)0、30、60、90、120和150 mg/kg(分别用P0、P30、P60、P90、P120、P150表示),测定玉米的生物学指标和玉米磷素吸收利用状况,同时测定土壤有效磷和无机磷组分含量。结果表明,相较于P0水平,聚磷酸铵磷肥能显著提高玉米的株高、茎粗、地上部和根系干重,株高、茎粗和地上部干重均表现出0~90 mg/kg增幅大、90~150 mg/kg增幅小的趋势,P150水平的株高、茎粗、茎和叶生物量比P0水平分别提高了71.0%、68.8%、334.5%和201.6%。P90水平的玉米茎、根磷含量和磷肥利用效率均为最低值,但磷肥利用效率与P120和P150水平无显著性差异;非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随施磷量的增加呈极显著的线性关系,每1 mg/kg聚磷酸铵施用量相当于增加了0.0894 mg/kg的非根际土壤有效磷,施磷70 d后根际和非根际土壤有效磷含量依然在13.23 mg/kg以上;土壤无机磷总量随聚磷酸铵磷肥施用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相较于P0水平,Ca_(2)-P、Al-P含量出现了显著性变化,O-P含量与比例各施磷水平间无显著性差异,P150水平Ca_(10)-P含量显著高于P90及其以下各处理,相较于P0水平,其Ca_(10)-P累积量增加了101.70 mg/kg。基于本研究结果,聚磷酸铵磷肥可以在根际和非根际石灰性潮土上维持较高的土壤有效磷含量,P_(2)O_(5)60 mg/kg水平以下玉米生物量累积不足,P_(2)O_(5)120 mg/kg水平以上增加了土壤Ca_(10)-P的含量与比例,P_(2)O_(5)90 mg/kg是潮土上玉米苗期较为适宜的聚磷酸铵磷肥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酸铵 玉米 潮土 无机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磷酸铵阻燃剂改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勇 刘旭峰 +4 位作者 文水平 陈健 古发辉 吴教育 孟跃中 《塑料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6-35,共10页
高分子量Ⅰ型聚磷酸铵是一种磷氮含量非常高的膨胀性阻燃剂,比卤系和有机磷系阻燃剂更加低碳环保。本文对聚磷酸铵改性阻燃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市场现状、国内的行业政策及规范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对聚磷酸铵阻燃剂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 高分子量Ⅰ型聚磷酸铵是一种磷氮含量非常高的膨胀性阻燃剂,比卤系和有机磷系阻燃剂更加低碳环保。本文对聚磷酸铵改性阻燃剂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市场现状、国内的行业政策及规范进行了详细地分析,并对聚磷酸铵阻燃剂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本文为我国聚磷酸铵阻燃剂行业企业的发展策略制定及技术升级改造提供了借鉴,同时也为我国阻燃剂行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阻燃剂 聚磷酸铵 改性 表面处理 核-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环氧树脂包覆聚磷酸铵-聚丙烯阻燃体系构建 被引量:4
17
作者 孙维根 陈葵 +4 位作者 刘成娟 王超 武斌 纪利俊 吴艳阳 《工程塑料应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46-152,共7页
为构建膨胀聚丙烯(PP)阻燃体系,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环氧树脂包覆聚磷酸铵微胶囊(EP-APP)以改善APP与PP材料的相容性,并选用季戊四醇(PER)为成炭剂与EP-APP构成膨胀型阻燃剂(IFR),制备PP/EP-APP/PER阻燃复合材料。以微胶囊的水溶性为指... 为构建膨胀聚丙烯(PP)阻燃体系,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环氧树脂包覆聚磷酸铵微胶囊(EP-APP)以改善APP与PP材料的相容性,并选用季戊四醇(PER)为成炭剂与EP-APP构成膨胀型阻燃剂(IFR),制备PP/EP-APP/PER阻燃复合材料。以微胶囊的水溶性为指标优化微胶囊包覆工艺,考察了EP-APP与PER质量比和IFR添加量对复合材料的阻燃性能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IFR中EP-APP与PER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当EP加入量为APP质量的10%、固化剂三乙烯四胺(TETA)用量为EP质量的15%时,采用40℃(1 h)+70℃(1 h)的固化反应温度设置,可制得有良好耐水性的EP-APP微胶囊。当IFR质量分数为25%,IFR中EP-APP与PER质量比为3∶1时,制得PP/APP/PER阻燃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LOI)达到35.0%,垂直燃烧性能达到UL94V-0等级,且复合材料仍能保持较好的拉伸性能。热重分析表明,IFR的分解反应可分为三个阶段:首先是EP-APP受热分解后与PER发生反应,生成含有磷酸酯键的物质;然后是酯类化合物生成稳定的环状酯并释放出H2O和NH3;最后上述产物进一步形成双环及多环磷酸酯并在高温下炭化形成致密的炭层,隔氧隔热从而发挥阻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环氧树脂 聚磷酸铵 水溶性 性能测试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磷菌发生代谢迁移的环境因子及机理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李璐 邵鸿渝 +3 位作者 黄继会 倪敏 黄勇 潘杨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642-2651,共10页
聚磷菌(PAOs)是强化生物除磷工艺中发挥除磷作用的主要功能微生物,其代谢行为决定了除磷系统的稳定性及最终除磷效果.为了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聚磷菌会发生由聚磷代谢模式向聚糖代谢模式的代谢迁移.本文阐述了PAOs代谢迁移的机理,对可能... 聚磷菌(PAOs)是强化生物除磷工艺中发挥除磷作用的主要功能微生物,其代谢行为决定了除磷系统的稳定性及最终除磷效果.为了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聚磷菌会发生由聚磷代谢模式向聚糖代谢模式的代谢迁移.本文阐述了PAOs代谢迁移的机理,对可能引起聚磷菌代谢迁移的环境因子如进水磷浓度、金属离子、pH值、温度等进行了总结,并分类叙述了不同类型的PAOs种类发生代谢迁移的差异化原因,以期为PAOs在强化生物除磷工艺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菌 代谢迁移 聚磷代谢模式 聚糖代谢模式 环境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盐改性铝酸盐水泥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尚枫 宋茂林 +2 位作者 张朝阳 于斌 孔祥明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24-831,845,共9页
磷酸盐改性铝酸盐水泥(CAPC)是一类新型胶凝材料,其特征反应为铝酸盐水泥与可溶性磷酸盐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具有胶结性的难溶性磷酸盐.本文系统性总结了自CAPC理念提出30年来关于CAPC原材料、凝结硬化机理、新拌浆体流动性、硬化浆体组成... 磷酸盐改性铝酸盐水泥(CAPC)是一类新型胶凝材料,其特征反应为铝酸盐水泥与可溶性磷酸盐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具有胶结性的难溶性磷酸盐.本文系统性总结了自CAPC理念提出30年来关于CAPC原材料、凝结硬化机理、新拌浆体流动性、硬化浆体组成与孔结构、力学性能与耐久性的重要研究进展;介绍CAPC作为耐火材料、腐蚀防护层和放射性废物固化材料的应用前景;最后提出CAPC研究和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研发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盐改性铝酸盐水泥 多聚磷酸钠 反应产物 性能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磷酸盐在灰漠土和砖红壤中吸附-解吸附特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静雯 迟海龙 +4 位作者 吴胜彪 马林 江席亮 危常州 张新疆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1-107,共7页
通过研究不同聚合度聚磷酸盐在两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磷吸附-解吸特性,为聚磷酸磷肥肥效差异的解析和农业磷肥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北方灰漠土和南方砖红壤为供试土壤,以常规水溶磷肥(DAP)为对照,探究不同聚合度聚磷酸盐(APP1、APP2、A... 通过研究不同聚合度聚磷酸盐在两种不同类型土壤中的磷吸附-解吸特性,为聚磷酸磷肥肥效差异的解析和农业磷肥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北方灰漠土和南方砖红壤为供试土壤,以常规水溶磷肥(DAP)为对照,探究不同聚合度聚磷酸盐(APP1、APP2、APP3、KTPP)在两种土壤中磷的吸附和解吸附特性,并进一步探究不同类型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磷吸附-解吸附量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在酸性土壤中,各处理土壤磷吸附能力表现为APP2>APP3>KTPP>APP1>DAP,土壤中磷解吸附能力为APP1>KTPP>DAP>APP3>APP2;在灰漠土中,各处理土壤磷吸附能力表现为APP2>APP1>APP3>DAP>KTPP,土壤中磷解吸附能力为KTPP>APP1>DAP>APP3>APP2。土壤各理化性质参数中土壤黏粒、铁铝氧化物含量与土壤磷最大吸附量(Q_(m))呈正相关关系。土壤pH、有机质和碳酸钙含量与Q_(m)呈负相关关系。综上所述,较高聚合度的聚磷酸盐(KTPP)在灰漠土中磷吸附能力弱,土壤磷有效性高,而较低聚合度的聚磷酸盐(APP1)在酸性土壤中的磷吸附能力弱,能保持较好的土壤磷平衡和供磷能力。土壤pH、有机质和碳酸钙含量越高,土壤黏粒和铁铝氧化物含量越低,则土壤对磷的吸附能力越低,磷的解吸越高,土壤磷有效性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磷酸铵 吸附 解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