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2篇文章
< 1 2 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和矢车菊素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及其机理研究
1
作者 张春子 马小燕 +2 位作者 阿布里孜·阿不都热合曼 庞土霞 马晓丽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24-232,共9页
酪氨酸酶是黑色素生成的主限速酶,抑制酪氨酸酶活力是减少黑色素生成,从而达到美白作用的有效途径之一。该研究以蘑菇酪氨酸酶为靶点,采用酶抑制动力学分析、紫外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荧光光谱分析、圆二色光谱分析、结合分子对接... 酪氨酸酶是黑色素生成的主限速酶,抑制酪氨酸酶活力是减少黑色素生成,从而达到美白作用的有效途径之一。该研究以蘑菇酪氨酸酶为靶点,采用酶抑制动力学分析、紫外光谱分析、红外光谱分析、荧光光谱分析、圆二色光谱分析、结合分子对接模拟分析,全面研究了矢车菊素-3-O-葡萄糖苷(cyanidin-3-O-glucoside,C3G)和矢车菊素(cyanidin,Cy)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结果表明,C3G(IC 50=124.8μmol/L)和Cy(IC 50=278.1μmol/L)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活性强于阳性对照曲酸(IC 50=536.4μmol/L)。C3G和Cy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都是可逆的,C3G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为竞争性抑制,Cy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为混合性抑制。紫外、红外和圆二色光谱结果均显示,C3G和Cy与酪氨酸酶结合导致酪氨酸酶的构象发生改变,进而抑制酶的活力。荧光猝灭结果显示,C3G和Cy与酪氨酸酶结合改变Tyr和Trp残基的微环境,从而产生静态猝灭。同步荧光结果显示,C3G和Cy与酪氨酸酶结合使Tyr和Trp残基的微环境极性增强,疏水能力降低。三维荧光光谱结果显示,C3G和Cy都可以使得酪氨酸酶的光谱特征峰强度减弱。多光谱分析结果表明,C3G对酪氨酸酶的抑制作用强于Cy。分子对接模拟结果显示,C3G与酪氨酸酶的氨基酸残基HIS178、ASN174、GLN41、GLN44之间形成6个氢键,与氨基酸残基GLU173、LYS180产生π-π相互作用,Cy与酪氨酸酶结合时与氨基酸残基ASN174、GLU173、GLN41、GLN44之间形成了4个氢键,与氨基酸残基GLU173之间产生π-π相互作用。分子对接结果进一步表明,与Cy相比,C3G与酪氨酸酶活力腔中的残基紧密结合,对酪氨酸酶具有更高的亲和力。进一步补充了酶促动力学和光谱学实验的结论。该研究为C3G和Cy这类多酚类化合物在酪氨酸酶抑制剂领域的进一步研发提供了参考,为开发天然高效酪氨酸抑制剂用于化妆品美白添加剂提供了科学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酪氨 矢车菊素-3-O-葡萄糖 矢车菊素 光谱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染料木素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及分子机制 被引量:3
2
作者 贾健辉 窦博鑫 +3 位作者 高嫚 张楚佳 刘颖 张娜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63-71,共9页
为考察染料木素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本文采用体外消化试验研究染料木素对淀粉消化特性影响,通过酶动力学、荧光光谱分析、分子对接等方法分析染料木素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类型及分子机制。结果表明,染料木素的加入使淀粉中的... 为考察染料木素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本文采用体外消化试验研究染料木素对淀粉消化特性影响,通过酶动力学、荧光光谱分析、分子对接等方法分析染料木素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类型及分子机制。结果表明,染料木素的加入使淀粉中的快消化淀粉含量显著减小(P<0.05),慢消化淀粉含量和抗性淀粉含量显著增加(P<0.05)。染料木素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呈剂量依赖性,半抑制浓度为1.10±0.06 mg/mL。抑制类型为以竞争性抑制作用占主导的混合性可逆抑制。染料木素通过与基态荧光团结合以及与激发态荧光团碰撞的方式,混合式淬灭α-葡萄糖苷酶的内在荧光。分子对接结合能小于-12 kJ/mol,表明染料木素与α-葡萄糖苷酶的结合能够自发进行。染料木素结合于α-葡萄糖苷酶疏水口袋,与Glu-429、Lys-432和Ile-419残基形成疏水相互作用,与Gly-161、Asn-235、Asn-317、Glu-422和His-423残基形成氢键,稳定染料木素与α-葡萄糖苷酶的结合,降低α-葡萄糖苷酶催化活性。本研究为染料木素在稳定血糖功能食品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染料木素 淀粉消化 Α-葡萄糖 抑制 荧光光谱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黑曲霉产β-葡萄糖苷酶的发酵工艺
3
作者 何小艳 郭倩 +4 位作者 胡骏鹏 谢智文 马东旭 龚大春 涂志英 《化学与生物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3-48,共6页
β-葡萄糖苷酶是秸秆糖化的关键酶之一,以β-葡萄糖苷酶酶活为评价指标,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适宜的诱导剂种类及浓度;然后采用Plackett-Burman实验从影响黑曲霉产β-葡萄糖苷酶酶活的10个因素中筛选出3个关键因素(玉米芯加量、甘... β-葡萄糖苷酶是秸秆糖化的关键酶之一,以β-葡萄糖苷酶酶活为评价指标,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了适宜的诱导剂种类及浓度;然后采用Plackett-Burman实验从影响黑曲霉产β-葡萄糖苷酶酶活的10个因素中筛选出3个关键因素(玉米芯加量、甘蔗渣加量、发酵温度);最后通过Box-Behnken响应面法确定最优发酵条件为:玉米芯加量30.75%、甘蔗渣加量33.58%、诱导剂槐糖浓度16 mmol·L^(-1)、液固比2.0∶1(mL∶g)、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5 d、湿度85%、种龄2 d、接种量25%、初始pH值4.8,在此条件下,β-葡萄糖苷酶酶活达到14.3 U·mL^(-1),较优化前提高了66%,为黑曲霉产β-葡萄糖苷酶的工业化放大生产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曲霉 β-葡萄糖 发酵工艺 响应面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蓝叶β-葡萄糖苷酶的提取分离及酶学性质研究
4
作者 杨潇然 周昊 +2 位作者 薛兴颖 商士斌 王成章 《林产化学与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6,共8页
从新鲜马蓝叶提取β-葡萄糖苷酶,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提取工艺,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10∶1(mL∶g)、提取溶剂为4℃的pH值为6.0的50 mmol/L磷酸缓冲液、匀浆时间60 s、浸提时间1 h,过滤后得到粗酶液;之后通过硫酸铵分级沉淀、离子交换层... 从新鲜马蓝叶提取β-葡萄糖苷酶,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提取工艺,最佳提取条件为液料比10∶1(mL∶g)、提取溶剂为4℃的pH值为6.0的50 mmol/L磷酸缓冲液、匀浆时间60 s、浸提时间1 h,过滤后得到粗酶液;之后通过硫酸铵分级沉淀、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过滤层析纯化得到β-葡萄糖苷酶,纯化后该酶比活力为121.89 U/mg,与粗酶液相比,纯度提高了22.31倍,酶回收率为20.15%。对该酶的酶学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0℃,在40~50℃条件下具有较好的热稳定性;在4℃无菌条件下保存20 d,相对酶活力仍保持在80%以上;最适pH值为6.0,在pH值为4.0~7.0体系内稳定性较好;测得以4-硝基苯基-β-D-吡喃葡萄糖苷(pNPG)为底物的酶的米氏常数(Km)为3.40 mmol/L,最大反应速度(Vmax)为9.27μmol/(L·min);Ca^(2+)、Zn^(2+)、Mg^(2+)、Al^(3+)、乙醇、异丙醇、抗坏血酸、尿素、乙二胺四乙酸(EDTA)和草酸对酶活无明显影响;Cu^(2+)、Fe^(2+)、Ag^(+)、甲醇、乙酸乙酯和十二烷基磺酸钠(SDS)均会不同程度地抑制酶的活性,K+和丙酮对酶活有一定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蓝叶 β-葡萄糖 提取 分离 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5
作者 宋昱 谢亚贤 +6 位作者 于丽娜 高远 毕洁 江晨 王鲁慧 王希平 王明清 《花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6-104,共9页
为了提高花生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的稳定性及其在胃肠道中的缓释性,本文对其进行了微胶囊化研究。以花生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为芯材,海藻酸钠-壳聚糖为复合壁材,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制备微胶囊的工艺条件,并考察其稳定性和... 为了提高花生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的稳定性及其在胃肠道中的缓释性,本文对其进行了微胶囊化研究。以花生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为芯材,海藻酸钠-壳聚糖为复合壁材,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制备微胶囊的工艺条件,并考察其稳定性和模拟胃肠道消化特性。结果显示,花生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微胶囊的最优工艺为芯壁比1:2.72、氯化钙质量分数2.0%、固化时间32 min,此条件下制备的微胶囊包埋率可达86.97%。微胶囊稳定性研究显示,微胶囊中肽的损失率随pH、温度、钙离子浓度的升高而增大。由pH 6.8溶液处理8 h的肽损失率达12.86%,经60℃处理8 h的肽损失率为15.72%,在1 mol/L的钙溶液中处理8 h其损失率达23.42%。体外模拟胃肠道消化试验表明,微胶囊在模拟胃液中2 h累计释放率仅为21.91%,而到达模拟肠液后,6 h累计释放率达68.87%。由上述结果可知,海藻酸钠-壳聚糖包埋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微胶囊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具有延缓释放能力。本研究结果可为花生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产品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α-葡萄糖抑制肽 微胶囊 制备 稳定性 模拟消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pergillus nidulans来源的α-葡萄糖苷酶分子改造及其在难消化糊精制备中的应用
6
作者 杜婧玮 王蕾 +4 位作者 张定坤 魏贝贝 陈世恒 吴敬 陈晟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40,共6页
难消化糊精是一类富含α-1,2、α-1,3、α-1,6糖苷键或环状糖链结构的可溶性糊精的总称,具有升糖指数低及促进肠道益生菌增殖的特点。难消化糊精的目前商业化主流制备工艺为酸热法,酶法制备相关研究仍然较少。难消化糊精制备的关键是增... 难消化糊精是一类富含α-1,2、α-1,3、α-1,6糖苷键或环状糖链结构的可溶性糊精的总称,具有升糖指数低及促进肠道益生菌增殖的特点。难消化糊精的目前商业化主流制备工艺为酸热法,酶法制备相关研究仍然较少。难消化糊精制备的关键是增加难消化的α-1,2、α-1,3、α-1,6糖苷键含量或增加产物聚合度。对构巢曲霉(Aspergillus nidulans)来源的α-葡萄糖苷酶AgdB进行改造,以增加其产物α-1,3键型或提高其产物聚合度。通过理性设计,经定点突变后获得N466D、R450H、A445S、Y202A共4个突变体。以麦芽糖为底物反应时,突变体N466D、R450H产物α-1,3糖苷键含量增加,突变体R450H、A445S、Y202A生成更高聚合度的产物。随后将突变体与野生型分别与环糊精葡萄糖基转移酶进行复配,结果表明,突变体R450H、A445S、Y202A均能有效提高产物慢消化成分,突变体N466D虽然提高了α-1,3键含量,但同时提高了α-1,4键含量,因此产物慢消化成分反而有所降低。该研究为改造α-葡萄糖苷酶,提高难消化糊精的慢消化及抗消化组分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葡萄糖 难消化糊精 分子改造 体外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因子CREA敲除对黑曲霉形态和分泌β-葡萄糖苷酶的影响
7
作者 程慧娟 王昕 +4 位作者 石小涛 马东旭 龚大春 胡骏鹏 谢智文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4-354,共11页
【目的】在黑曲霉中敲除转录因子CREA,探究其对菌丝发育和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BGL)表达的调控作用,为开发高产BGL的细胞工厂提供有效的调控改造靶点。【方法】以黑曲霉菌株An-1为研究对象,构建敲除cre A基因的操作质粒和供体... 【目的】在黑曲霉中敲除转录因子CREA,探究其对菌丝发育和β-葡萄糖苷酶(β-glucosidase,BGL)表达的调控作用,为开发高产BGL的细胞工厂提供有效的调控改造靶点。【方法】以黑曲霉菌株An-1为研究对象,构建敲除cre A基因的操作质粒和供体片段。经原生质体转化、抗性筛选和菌丝PCR验证,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获得敲除菌株Δcre A。通过平板培养和摇瓶发酵,分别考察转录因子CREA对菌体形态和产BGL的影响,并在不同浓度葡萄糖下,探究碳阻遏效应对BGL生物合成的影响。【结果】在黑曲霉菌株An-1中对cre A基因进行了精准敲除,获得缺失突变菌株Δcre A。与野生型菌株相比,Δcre A菌株的菌落形态呈现车轮状褶皱,在七叶苷显色平板上表现出较强的β-葡萄糖苷酶分泌能力。以纤维二糖和p-硝基苯酚-α-D-吡喃葡萄糖苷为底物,Δcre A菌株的BGL活性分别为野生型菌株的1.5倍和1.8倍。荧光定量PCR显示,cre A的敲除使bgl A基因的表达量提升了8.4倍。在添加不同浓度葡萄糖的发酵过程中,Δcre A菌株的酶活水平始终高于野生型,表现出脱碳阻遏效应。【结论】CREA转录因子调控黑曲霉的菌丝发育和BGL表达,其敲除减轻了碳阻遏效应,提高了黑曲霉产BGL的能力,为调控改造黑曲霉以优化BGL的生产性能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曲霉 β-葡萄糖 转录因子 CRISPR-Cas9 基因敲除 碳阻遏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虚拟筛选和分子动力学模拟发现新型核桃源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
8
作者 杨春婷 弘子姗 +6 位作者 张丽 龚婉莹 汪雯婧 黄俏 张惟韬 解静 田洋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36-244,共9页
核桃富含蛋白质,是多种生物活性肽的重要来源。研究表明,核桃源多肽可能具有缓解糖尿病症状的作用,而α-葡萄糖苷酶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靶点,但目前核桃源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仍未被充分挖掘。该实验旨在从核桃中筛选出新型潜在的α-... 核桃富含蛋白质,是多种生物活性肽的重要来源。研究表明,核桃源多肽可能具有缓解糖尿病症状的作用,而α-葡萄糖苷酶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靶点,但目前核桃源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仍未被充分挖掘。该实验旨在从核桃中筛选出新型潜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基于数据库获取核桃蛋白序列,进行虚拟酶解,利用生物信息学和分子对接技术筛选潜在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并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经过虚拟酶解的8条核桃蛋白共得到1769条多肽,其中胃蛋白酶(pH>2)理论水解度最高,为35.67%。通过Peptide Ranker系统筛选出100条肽序列,进一步通过Innovagen、ToxinPred和A11erTop数据库筛选得到7条具有较好溶解性、无毒性和无致敏性的多肽。利用分子对接技术评估多肽与α-葡萄糖苷酶的相互作用,发现肽段SPDW的结合亲和力最高,为-9.3 kcal/mol,其次FQR和GQRPW结合能都为-9.0 kcal/mol,其主要通过氢键和静电相互作用与α-葡萄糖苷酶靶蛋白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FQR与受体蛋白结合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推测其可能是潜在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该研究利用虚拟筛选技术筛选出潜在的核桃源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为核桃源降糖肽的发现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蛋白 α-葡萄糖抑制肽 虚拟筛选 分子对接 分子动力学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麻多酚成分鉴定及其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
9
作者 董仕豪 徐柠檬 +4 位作者 付正建 申开泽 曾顺超 范方宇 郭磊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85-294,共10页
为分析天麻中多酚的物质组成及其降血糖活性,本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对纯化后的天麻多酚进行成分鉴定,同时通过体外实验分析天麻多酚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天麻多... 为分析天麻中多酚的物质组成及其降血糖活性,本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联用技术对纯化后的天麻多酚进行成分鉴定,同时通过体外实验分析天麻多酚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天麻多酚降血糖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天麻多酚含有30种化合物,包含黄酮类化合物23种、酚酸类化合物2种和酚类化合物5种;体外降血糖实验结果显示,天麻多酚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且抑制率和天麻多酚浓度呈正相关关系,当天麻多酚质量浓度为0.5 mg/mL时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分别为(79.71±2.51)%和(77.33±2.31)%,其半抑制质量浓度分别为(0.057±0.011)mg/mL和(0.189±0.017)mg/mL,且对二者的抑制类型分别为反竞争性-非竞争性混合抑制和竞争性-非竞争性混合抑制。本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明晰天麻多酚的降血糖机制及其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麻 多酚 成分鉴定 Α-淀粉 Α-葡萄糖 抑制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花中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及其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10
作者 陈玲 王学方 +3 位作者 李智宁 张立攀 李晓 宁二娟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89,共7页
对丹凤和香玉两种牡丹花中的游离酚、酯键合态酚、糖苷键合态酚和不溶性结合态酚进行提取,测定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中总酚、总黄酮含量及其主要化合物组成和含量,并对其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丹凤和香玉... 对丹凤和香玉两种牡丹花中的游离酚、酯键合态酚、糖苷键合态酚和不溶性结合态酚进行提取,测定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中总酚、总黄酮含量及其主要化合物组成和含量,并对其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丹凤和香玉牡丹花的游离酚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最高,总酚含量分别为31.45、32.64 mg/g,总黄酮含量分别为41.11、40.67 mg/g,其次是酯键合态酚和糖苷键合态酚,不溶性结合态酚含量较低;两种牡丹花游离酚均含有17种成分,其主要成分是白藜芦醇、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和大波斯菊苷;酯键合态酚、糖苷键合态酚中主要成分是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和大波斯菊苷。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中游离酚的抗氧化活性最强,丹凤、香玉牡丹花游离酚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分别为855.03、367.10、230.54μmol/g和499.06、290.64、196.39μmol/g;丹凤和香玉牡丹花的游离酚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最强,半抑制浓度分别为12.15、13.87μg/mL。研究结果对丹凤和香玉多酚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花 游离酚 酯键合态酚 键合态酚 不溶性结合态酚 抗氧化活性 α-葡萄糖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汉果根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11
作者 韦思宇 韦玉璐 +2 位作者 卢凤来 隆文龙 蒋小华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1188,共8页
目的研究罗汉果根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9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MCI、ODS、高速逆流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PNPG法评价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再进行分子对接。结果从... 目的研究罗汉果根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9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MCI、ODS、高速逆流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PNPG法评价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再进行分子对接。结果从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草醛(1)、罗汉果酸乙(2)、葫芦素B(3)、水杨酸(4)、阿魏酸(5)、对羟基苯甲醛(6)、落叶松树脂醇(7)、异落叶松树脂醇(8)、liballinol(9)、3-(羟乙酰基)吲哚(10)、反式-4-羟基-壬烯酸(11)、vomifolilol(12)、香草酸(13)、吲哚-3-羧酸(14)、ω-hydroxypropioguaiacone(15)、对羟基苯甲酸(16)、对香豆酸(17)、去氢双松柏醇(18)、secoisolariciresinol(19)、sesquimarocanol A(20)、threo-guaiacylglycerol-β-O-4-lariciresinol ether(21)。化合物4、10、18、21的IC 50值为(0.42±0.060)~(0.89±0.037)mg/mL。结论化合物4、10~12、15、16、18、21为首次从该植物根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10、18、21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以18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Α-葡萄糖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原花青素的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12
作者 吴雪 李毅诺 +4 位作者 董永惠 魏来 彭强 韩林 王敏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3-72,共10页
探究沙棘原花青素(sea buckthorn procyanidins,SBPC)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然后在细胞水平研究其抗氧化活性,最后评估SBPC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SBPC在质量浓度为0~40μg/mL范围内均显示出比VC更强的1,1-二苯基... 探究沙棘原花青素(sea buckthorn procyanidins,SBPC)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然后在细胞水平研究其抗氧化活性,最后评估SBPC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SBPC在质量浓度为0~40μg/mL范围内均显示出比VC更强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Fe3+还原力。当SBPC质量浓度为10μg/mL和40μg/mL时,对DPPH自由基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高达98.18%和87.08%。在细胞水平上,仅20μg/mL的SBPC就能显著恢复棕榈酸引起的HepG2细胞活力下降(P<0.001),并且不同质量浓度的SBPC均能显著降低细胞ROS水平(P<0.001)。同时,SBPC还能通过抑制脂质氧化产物丙二醛的生成、调节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发挥抗氧化作用。此外,SBPC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显著的可逆竞争性抑制作用,其半抑制浓度为8.646μg/mL。进一步研究发现,SBPC可与α-葡萄糖苷酶上一个或一类活性位点中的氨基酸残基相互作用,形成氢键和疏水作用力,从而发挥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本研究证实了SBPC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并可为其作为降糖类功能性食品开发的优良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原花青素 抗氧化 α-葡萄糖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α-葡萄糖苷酶Aga432分子改造及酶学性质分析
13
作者 路涵 方婷 +2 位作者 牛晓旭 翁晓敏 严芬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85-193,共9页
本研究旨在从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中克隆新型α-葡萄糖苷酶Aga432基因并通过定点突变提高α-葡萄糖苷酶Aga432的活性。从Paenibacillus sp.全基因组中获得表达α-葡萄糖苷酶的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通过同源建模与分子对接... 本研究旨在从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sp.)中克隆新型α-葡萄糖苷酶Aga432基因并通过定点突变提高α-葡萄糖苷酶Aga432的活性。从Paenibacillus sp.全基因组中获得表达α-葡萄糖苷酶的基因片段,进行序列分析,通过同源建模与分子对接并构建基因工程菌获得8株正向突变菌株,对重组Aga432和相对活性最高的正向突变体AT-2进行酶学性质研究,并探究重组α-葡萄糖苷酶Aga432、AT-2对生物膜的分散作用,评价其对小鼠胚胎成纤维细胞的毒性。结果表明,Aga432比活力为45.05 U/mg,突变体AT-2比活力为84.09 U/mg。与Aga432相比,AT-2的最适反应温度、最适反应pH改变并不明显,热稳定性有较大的提高,并且在酸性条件下较为稳定。突变体AT-2的K_(m)为Aga432的2.18倍,V_(max)值为Aga432的3.19倍,K_(cat)值为Aga432的2.33倍,K_(cat)/K_(m)值为Aga432的1.07倍。体外细胞实验表明,15.0~30.0μg/mL的Aga432、AT-2对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生物膜分散作用结果表明,10.0~50.0μg/mL浓度的两种重组α-葡萄糖苷酶对细菌生物膜具有显著的分散作用(P<0.0001)。本研究通过分子改造提升α-葡萄糖苷酶Aga432的热稳定性,为开发新型α-葡萄糖苷酶以及后续定向改造研究提供了基础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葡萄糖 同源建模 分子对接 学性质 生物膜分散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腥草内生放线菌Streptomyces sanglieri GZWMJZ-725次级代谢产物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14
作者 李明星 王立平 +3 位作者 许言超 吴耽 王冬阳 朱伟明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4-199,共6页
目的 对鱼腥草内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sanglieri GZWMJZ-725的次级代谢产物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大米固体培养基对菌株进行发酵;采用有机溶剂对发酵产物进行提取;利用正反相柱色谱手段对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综... 目的 对鱼腥草内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sanglieri GZWMJZ-725的次级代谢产物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大米固体培养基对菌株进行发酵;采用有机溶剂对发酵产物进行提取;利用正反相柱色谱手段对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综合运用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波谱、紫外、红外等现代波谱技术对化合物平面结构进行解析;采用计算圆二色谱法确定化合物的立体构型;采用pNPG法测试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 从S. sanglieri GZWMJZ-725发酵产物中分离到3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和2鉴定为新的protoasukamycin类似物,化合物3为protoasukamycin。化合物1~3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0.08±0.09)、(10.71±0.18)和(11.14±0.18)μg/mL,阳性对照阿卡波糖的IC50为(140.78±1.98)μg/mL。结论 鱼腥草内生链霉菌S. sanglieri GZWMJZ-725可产生结构新颖且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protoasukamycin类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放线菌 次级代谢产物 结构鉴定 Α-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葡萄糖苷酶Bgl3热稳定性有益突变的鉴定与结构基础分析
15
作者 许本宏 蒋奕文 +5 位作者 罗敬时 杨向鹏 李广 袁珊 刘玉焕 曹立创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1-8,共8页
DNA shuffling是蛋白质定向进化的一种常用策略,其优点是可以快速积累多突变效果,但同时由于突变数较多,其中真正发挥作用的突变及其结构基础往往不清楚。β-葡萄糖苷酶是纤维素高效降解的限速酶,良好的热稳定性是影响其实际催化效率的... DNA shuffling是蛋白质定向进化的一种常用策略,其优点是可以快速积累多突变效果,但同时由于突变数较多,其中真正发挥作用的突变及其结构基础往往不清楚。β-葡萄糖苷酶是纤维素高效降解的限速酶,良好的热稳定性是影响其实际催化效率的关键因素。该研究以DNA shuffling策略产生的热稳定性β-葡萄糖苷酶突变体Bgl3-6511(含60个突变,T_(50)值比野生型提高4.6℃)为研究对象,通过序列比对、定点突变和热稳定性测定,对其中的有益突变进行鉴定。结果显示,6个单点突变Y50F、R52H、R56K、V65I、T67A和P143A分别将该酶的T_(50)值提高2.9、4.2、1.5、2.8、3.2、1.2℃。同时,鉴定到5个有害突变将该酶的T_(50)值降低1.0~3.4℃。将获得单点有益突变进行组合,获得T_(50)值提高13.4℃的M6(Y50F/R52H/R56K/V65I/T67A/P143A),说明DNA shuffling策略积累的有害突变确实损害了性能优化。结构分析和分子动力学模拟显示,有益突变主要是通过增强分子内氢键、π-π键和稳定二级结构发挥作用。该研究对Bgl3-6511中的单点有益突变进行鉴定,对其结构基础进行了分析,并获得了热稳定性更加优良的突变酶,相关信息可为其他酶的分子改造提供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葡萄糖 热稳定性 DNA shuffling 有益突变 定点突变 结构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肽Tyr-Pro-Ile-Trp(YPIW)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机理及其稳定性
16
作者 陶强 李姣 +1 位作者 曹皖雪 陈乃东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3-50,共8页
为探讨一条新型生物活性肽Tyr-Pro-Ile-Trp(YPIW)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包括酶抑制动力学、紫外吸收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其抑制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稳定性及细胞毒性实验进一步研究YPIW的相关性质。... 为探讨一条新型生物活性肽Tyr-Pro-Ile-Trp(YPIW)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采用多种分析方法(包括酶抑制动力学、紫外吸收光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对其抑制机理进行深入研究,并通过稳定性及细胞毒性实验进一步研究YPIW的相关性质。结果表明,YPIW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显著(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1.03 mmol/L),与阿卡波糖(IC_(50)=1.08 mmol/L)的作用效果接近。在混合型竞争模式下,YPIW能够可逆地抑制α-葡萄糖苷酶活性,并更倾向于与游离的α-葡萄糖苷酶结合。紫外和红外光谱显示YPIW与α-葡萄糖苷酶发生了相互作用,YPIW可能改变了酶的构象,从而降低了酶的催化活性。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在低温或酸性环境中,YPIW能够保持较好的活性,并对胃肠道具有一定耐受度。此外,YPIW在0~1 mmol/L浓度范围内对HepG2细胞无明显毒性作用。综上,YPIW是一条新发现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及稳定性研究可为开发新的降血糖功能肽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葡萄糖抑制肽 抑制机理 光谱学 稳定性 细胞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奶疙瘩抗氧化肽、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的鉴定及其稳定性分析
17
作者 徐紫琪 王玉珠 +4 位作者 魏光强 王道滇 胡绍梅 李兴伦 黄艾祥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12,共12页
为探究奶疙瘩中是否存在生物活性肽,以新疆牛奶疙瘩为原料,通过超滤分离制备不同分子量肽,利用肽组学结合生物信息学对奶疙瘩肽进行鉴定、筛选以及体外活性研究,并探究其肽稳定性,再通过分子对接阐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分子量<3 kD... 为探究奶疙瘩中是否存在生物活性肽,以新疆牛奶疙瘩为原料,通过超滤分离制备不同分子量肽,利用肽组学结合生物信息学对奶疙瘩肽进行鉴定、筛选以及体外活性研究,并探究其肽稳定性,再通过分子对接阐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分子量<3 kDa的奶疙瘩超滤肽具有较好的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IC_(50)=1.79 mg/mL)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_(50)=3.48 mg/mL),基于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技术(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共鉴定出376条主要来源于β-酪蛋白和αS1-酪蛋白的多肽,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体外活性实验,筛选出1条抗氧化肽FPKYP(IC_(50)=23.55μg/mL)和1条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EMPF(IC_(50)=3.24 mg/mL)。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经过不同温度、pH和胃肠消化后,肽FPKYP的活性仍能维持在50%左右,而肽EMPF在胃肠消化后活性提高至80%以上。分子对接结果表明,FPKYP和EMPF主要通过氢键和疏水相互作用分别与Keap1(Val369、Val465、Val467和Val418)和α-葡萄糖苷酶(Val335、Val334、Pro230和Gly228)的活性氨基酸残基位点紧密结合,从而发挥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奶疙瘩肽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为进一步开发奶疙瘩功能食品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奶疙瘩 抗氧化肽 α-葡萄糖抑制肽 分子对接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MWF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动力学分析及其在低GI乳粉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瑶 贾艺恬 +3 位作者 汪巾岳 何云海 任丹丹 刘舒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01-111,共11页
低分子量褐藻聚糖硫酸酯(Low molecular weight fucoidan,LMWF)易吸收且功能活性强,具有很好的降血糖活性。本文通过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LMWF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绘制Lineweaver-Burk曲线判断其抑制类型,并将其应用于... 低分子量褐藻聚糖硫酸酯(Low molecular weight fucoidan,LMWF)易吸收且功能活性强,具有很好的降血糖活性。本文通过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LMWF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绘制Lineweaver-Burk曲线判断其抑制类型,并将其应用于低GI食品的开发利用中,采用单因素实验和正交试验对低GI乳粉配方及工艺进行优化,为LMWF资源的利用提供了新的途径。结果表明,裙带菜褐藻聚糖硫酸酯(Fucoidan from Undaria pinnatifida Suringar,UF)以及酶法降解UF得到的酶解产物EUF(Enzymatic degradation of UF,EUF)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均有抑制能力,且EUF效果强于UF,说明褐藻聚糖硫酸酯降解后活性增强。EUF对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力的IC_(50)分别是9.188、1.118 mg/mL,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能力要强于对α-淀粉酶;EUF对α-淀粉酶的抑制类型为可逆抑制中的反竞争性抑制,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类型为可逆抑制中的竞争性与非竞争性的混合型抑制。低GI乳粉的最适乳粉配比为脱脂乳粉:全脂乳粉=1:0、菊粉添加量0.4%、EUF添加量0.005%、异麦芽酮糖醇添加量0.7%;另外采用均质压力500 Pa,此条件下乳粉的GI值为28.12,且具有较好的感官特性和较高的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淀粉 Α-葡萄糖 低分子量褐藻聚糖硫 低GI食品 降血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对玉米活性肽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影响
19
作者 林劲捷 王俊彤 +2 位作者 李冠龙 郑喜群 刘晓兰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5年第4期61-68,124,共9页
为探究胃肠消化对玉米活性肽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分别对消化前后玉米活性肽未超滤和分子量<1000 Da 2个组分的粒径分布、氨基酸组成、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DPPH、ABTS^(+)自由基清除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 为探究胃肠消化对玉米活性肽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分别对消化前后玉米活性肽未超滤和分子量<1000 Da 2个组分的粒径分布、氨基酸组成、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DPPH、ABTS^(+)自由基清除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活性肽经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后,2个组分的平均粒径分别降低52.01%和66.92%,氨基酸组成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未超滤组分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提高至48.38%±1.88%和43.21%±2.21%,ABTS^(+)自由基清除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分子量<1000Da组分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DPPH自由基清除率降低了1.97%。因此,玉米活性肽能够抵抗胃肠消化,且消化产物持有更佳的降血糖及抗氧化活性,为玉米活性肽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活性肽 消化特性 α-葡萄糖抑制活性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柏碱-11-O-β-D-葡萄糖醛酸苷的制备及对胰岛素抵抗HepG2细胞糖脂代谢的影响
20
作者 欧沛思 古洺赫 +1 位作者 林爱华 刘奕明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26-935,共10页
目的建立黄柏碱(PHE)代谢产物黄柏碱-11-O-β-D-葡萄糖醛酸苷(M1)的制备方法,探讨M1调节胰岛素抵抗(IR)-HepG2细胞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利用肠微粒体体外孵育法结合高效液相、质谱、核磁共振(NMR)等技术完成对M1的制备、提取... 目的建立黄柏碱(PHE)代谢产物黄柏碱-11-O-β-D-葡萄糖醛酸苷(M1)的制备方法,探讨M1调节胰岛素抵抗(IR)-HepG2细胞糖脂代谢紊乱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利用肠微粒体体外孵育法结合高效液相、质谱、核磁共振(NMR)等技术完成对M1的制备、提取、分离纯化及鉴定。以二甲双胍为阳性对照,考察M1低(25μmol·L^(-1))、中(50μmol·L^(-1))、高(100μmol·L^(-1))剂量给药IR-HepG2细胞24 h对其葡萄糖消耗量、糖吸收、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影响。通过分子对接技术探讨M1与IRS1/PI3K/AKT通路各关键因子胰岛素表面受体(INSR)、胰岛素受体底物1(IRS1)、PI3K、AKT2的结合能力。采用qPCR法及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M1对IRS1/PI3K/AKT通路各关键因子mRNA及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经NMR确认分离纯化所得产物为黄柏碱-11-O-β-D-葡萄糖醛酸苷(纯度为95%)。与模型组相比,M1在各给药浓度均可显著提高IR-HepG2细胞葡萄糖消耗量(P<0.01,P<0.001)及糖吸收水平(P<0.001),且作用比PHE更强(P<0.001);在中、高给药浓度可显著降低细胞TG及TC含量(P<0.001),其中在TG水平上其改善作用优于PHE(P<0.01);在各浓度均明显降低LDL-C含量(P<0.001),提高HDL-C含量(P<0.01,P<0.001)。分子对接结果显示M1与通路关键因子INSR、IRS1、PI3K、AKT2具有良好结合活性。与模型组相比,M1给药组不同程度提高INSR、IRS1、PI3K、AKT2、GLUT2 mRNA的表达,并且下调p-IRS1/IRS1蛋白表达(P<0.001),上调PI3K、p-AKT/AKT、p-GSK3β/GSK3β蛋白表达(P<0.05,P<0.001)。结论建立的方法可用于制备高纯度M1,M1通过调控IRS1/PI3K/AKT信号通路改善糖脂代谢紊乱,从而缓解I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柏碱-11-O-β-D-葡萄糖 制备方法 IR-HepG2细胞 糖脂代谢 IRS1/PI3K/AKT信号通路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