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磷钼络合物法与β-胡萝卜素-亚油酸法测定海藻脂类成分抗氧化活性的比较 被引量:36
1
作者 黄海兰 赵祖亮 王斌贵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32-35,共4页
  利用磷钼络合物法对青岛沿海16种海藻的脂类成分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研究,并与β-胡萝卜素-亚油酸法的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研究海藻的乙醚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氧化活性,其中松节藻和鸭毛藻的抗氧化活性最强,与人工合...   利用磷钼络合物法对青岛沿海16种海藻的脂类成分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研究,并与β-胡萝卜素-亚油酸法的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研究海藻的乙醚提取物均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氧化活性,其中松节藻和鸭毛藻的抗氧化活性最强,与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T、PG相比,在相同浓度条件下活性明显高于BHT,与PG相当。磷钼络合物法与β-胡萝卜素-亚油酸法测定的数种海藻抗氧化活性强弱顺序大致相同,表明两种测定方法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活性 脂类 油酸 β-胡萝卜素 海藻 乙醚提取物 PG 酸法 BHT 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研磨法制备β-胡萝卜素水性分散体系工艺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刘玉洁 尹红 +1 位作者 袁慎峰 陈志荣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06-309,共4页
采用研磨法在保护胶体的水相介质中制备β-胡萝卜素水性分散体系,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β-胡萝卜素与改性淀粉质量比1∶30,研磨转速300r/min,研磨时间3h。抗氧化剂抗坏血酸钠(VC钠)的用量是影响分散体系β-胡萝卜素含量的重... 采用研磨法在保护胶体的水相介质中制备β-胡萝卜素水性分散体系,通过单因素实验确定最佳工艺条件:β-胡萝卜素与改性淀粉质量比1∶30,研磨转速300r/min,研磨时间3h。抗氧化剂抗坏血酸钠(VC钠)的用量是影响分散体系β-胡萝卜素含量的重要因素,实验结果表明:随VC钠用量的增加,β-胡萝卜素含量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胡萝卜素 分散体系 制备 研磨法 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辐射对亚油酸抗氧化体系的影响 被引量:5
3
作者 武俊杰 吾满江.艾力 +1 位作者 江龙 刘力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87-89,共3页
将亚油酸(LA)分别添加适量VE和共轭亚油酸(CLA),并进行一定剂量的60Coγ-辐射,每隔几天测定其过氧化值。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实验体系中,VE和CLA对辐射后的亚油酸均有较显著的抗氧化性,且CLA的抗氧化效果好于VE,并进一步探讨了VE和CLA对... 将亚油酸(LA)分别添加适量VE和共轭亚油酸(CLA),并进行一定剂量的60Coγ-辐射,每隔几天测定其过氧化值。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实验体系中,VE和CLA对辐射后的亚油酸均有较显著的抗氧化性,且CLA的抗氧化效果好于VE,并进一步探讨了VE和CLA对辐射亚油酸的抗氧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辐射 油酸 氧化 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轭亚油酸β-谷甾醇酯与β-谷甾醇的脂溶性及抗氧化效果比较 被引量:3
4
作者 李瑞 赵松林 +1 位作者 夏秋瑜 张晓鸣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91-94,共4页
研究了共轭亚油酸β-谷甾醇酯与β-谷甾醇的脂溶性及抗氧化效果。脂溶性试验表明,共轭亚油酸β-谷甾醇酯在花生油中的溶解度为45.24%,而β-谷甾醇在花生油中的溶解度为1.13%。抗氧化性试验表明,在40、50和60℃条件下,共轭亚油酸β-谷甾... 研究了共轭亚油酸β-谷甾醇酯与β-谷甾醇的脂溶性及抗氧化效果。脂溶性试验表明,共轭亚油酸β-谷甾醇酯在花生油中的溶解度为45.24%,而β-谷甾醇在花生油中的溶解度为1.13%。抗氧化性试验表明,在40、50和60℃条件下,共轭亚油酸β-谷甾醇酯添加量为0.10 mg/g时,对CLA、AA和DHA均具有最好的抗氧化效果。而在40、50℃条件下,β-谷甾醇添加量为0.30 mg/g时,对CLA的抗氧化效果较好,但没有共轭亚油酸β-谷甾醇酯的抗氧化效果明显;在60℃条件下,β-谷甾醇的抗氧化效果不明显。二者的抗氧化效果与其在油脂中的添加量之间没有明显的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油酸β-谷甾醇酯 β-谷甾醇 脂溶性 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氨酸-共轭亚油酸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晓华 曹郁生 +1 位作者 陈燕 周景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69-71,共3页
测定了精氨酸-共轭亚油酸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羟自由基(.OH)和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的能力,并与VC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精氨酸-共轭亚油酸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与其浓度存在着量效关系;精氨酸-共轭亚... 测定了精氨酸-共轭亚油酸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羟自由基(.OH)和二苯代苦味肼基自由基(DPPH.)的能力,并与VC的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精氨酸-共轭亚油酸对3种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与其浓度存在着量效关系;精氨酸-共轭亚油酸对O2-.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但清除能力低于VC;精氨酸-共轭亚油酸对.OH和DPPH.有较强的清除作用,且清除能力均高于VC。在精氨酸和共轭亚油酸的协同作用下,精氨酸-共轭亚油酸的抗氧化活性得到增强。因此,精氨酸-共轭亚油酸是一种有效的抗氧化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油酸 精氨酸-共轭油酸 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轭亚油酸-精氨酸的制备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苏平 刘芸 +1 位作者 宋思圆 喻良仁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4-78,共5页
等摩尔的共轭亚油酸(CLA)和精氨酸(Arg)通过溶解、混合、浓缩和冷冻干燥等步骤制得水溶性的共轭亚油酸-精氨酸(CLA-Arg)复合物,探究了CLA-Arg复合物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对卵黄脂蛋白过氧化的抑制作用,并通过Rancimat... 等摩尔的共轭亚油酸(CLA)和精氨酸(Arg)通过溶解、混合、浓缩和冷冻干燥等步骤制得水溶性的共轭亚油酸-精氨酸(CLA-Arg)复合物,探究了CLA-Arg复合物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和对卵黄脂蛋白过氧化的抑制作用,并通过Rancimat法测定不同抗氧化剂对大豆油氧化诱导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CLA-Arg复合物对DPPH自由基(IC_(50)2.76 mg/mL)和ABTS自由基(IC_(50)1.43 mg/mL)均有良好的清除效果;在浓度为1.0 mg/mL时,其对卵黄脂蛋白过氧化体系的抑制率达到41.8%;在添加量为0.1%时,使得氧化诱导时间延长到1.79 h且高于BHT,从而CLA-Arg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溶性 共轭油酸-精氨酸 自由基 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ω-羧基样亚油酸氧化物促进ATP结合盒转运子A1(ABCA1)表达
7
作者 马艳华 刘庆平 +2 位作者 娜琴 苑红 扈瑞平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42-145,共4页
ω-羧基样亚油酸氧化物(7-KC-9-COOH)是由Cu2+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 LDL)中得到的负性胆固醇氧化物。研究其对ATP结合盒(ABC)转运子超家族成员ABCA1表达的调控作用,并探讨其对高密度脂蛋白(HDL)介导的胆固醇流出的影响。THP-1单核细胞经... ω-羧基样亚油酸氧化物(7-KC-9-COOH)是由Cu2+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 LDL)中得到的负性胆固醇氧化物。研究其对ATP结合盒(ABC)转运子超家族成员ABCA1表达的调控作用,并探讨其对高密度脂蛋白(HDL)介导的胆固醇流出的影响。THP-1单核细胞经佛波酯(PMA)诱导分化为巨噬细胞,化学合成的7-KC-9-COOH以时间梯度孵育细胞,随后采用RTPCR,western blot研究其对ABCA1基因和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7-KC-9-COOH显著促进了ABCA1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其中作用2 h效果最为显著,基因水平增加48.6%(*P<0.05),蛋白水平增加285.3%,较空白组升高近3倍(**P<0.01)。抑制其上游核转录因子PPARγ与LXRα,其蛋白表达量下降51.2%。ω-COOH亚油酸氧化物7-KC-9-COOH经由PPARγ-LXRα信号通路提高了ABCA1的表达,促进了胆固醇逆转运(RCT)和HDL介导的胆固醇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ω-羧基样油酸氧化 ATP结合盒转运子A1 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 肝脏X受体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顺9,反11-共轭亚油酸对离体培养猪肝细胞和结肠粘膜上皮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邹书通 蒋宗勇 +3 位作者 郑春田 林映才 周桂莲 杨琳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15,共5页
本试验旨在探讨顺9,反11-共轭亚油酸对离体培养猪肝细胞、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增殖、PGE2分泌和PPAR-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分5个处理,对照组为DMEM/F12培养液,其他处理分别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100μmol/L亚油酸、25、50、100μmol/L顺9,... 本试验旨在探讨顺9,反11-共轭亚油酸对离体培养猪肝细胞、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增殖、PGE2分泌和PPAR-γ基因表达的影响。试验分5个处理,对照组为DMEM/F12培养液,其他处理分别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添加100μmol/L亚油酸、25、50、100μmol/L顺9,反11-共轭亚油酸;每个处理设6个重复(PPAR-γmRNA定量测定4个重复)。细胞用血清培养24h后处理,继续培养72h。检测上清PGE2分泌、细胞增殖和细胞PPAR-γmRNA拷贝数。结果表明培养液中添加顺9,反11-共轭亚油酸对肝细胞增殖和PGE2分泌都有促进作用(P<0.05),但对PPAR-γ基因表达没有影响;培养液中添加顺9,反11-共轭亚油酸对结肠粘膜上皮细胞增殖影响不显著(P>0.05),对PGE2分泌有显著的促进作用(P<0.05),25μmol/L顺9,反11-共轭亚油酸组PPAR-γmRNA拷贝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0μmol/L顺9,反11-共轭亚油酸组极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可见,在离体培养条件下,顺9,反11-共轭亚油酸对猪肝细胞和结肠粘膜上皮细胞PGE2分泌都有促进作用,只对结肠粘膜上皮细胞PPAR-γ基因表达有促进作用,这显示顺9,反11-共轭亚油酸对PPAR-γ基因表达的调控可能具有细胞类型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顺9 反11-共轭油酸 肝细胞 结肠粘膜上皮细胞 增殖 前列腺素E2(PGE2) 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辐射对不饱和脂肪酸氧化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武俊杰 吾满江.艾力 +1 位作者 刘力 张亚刚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1-44,共4页
对亚油酸和共轭亚油酸,分别在空气气氛和氮气气氛下进行了一定剂量的60Coγ-辐射,每隔2d测定其过氧化值。研究结果表明,辐射剂量和放置时间对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值有较大影响,共轭亚油酸的氧化稳定性好于亚油酸。并进一步探讨了不饱... 对亚油酸和共轭亚油酸,分别在空气气氛和氮气气氛下进行了一定剂量的60Coγ-辐射,每隔2d测定其过氧化值。研究结果表明,辐射剂量和放置时间对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值有较大影响,共轭亚油酸的氧化稳定性好于亚油酸。并进一步探讨了不饱和脂肪酸在γ-辐射下过氧化值与反应机制之间的内在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饱和脂肪酸 Γ-辐射 氧化反应 共轭油酸 氧化 ^60CO 氧化稳定性 氮气气氛 空气气氛 研究结果 放置时间 辐射剂量 内在联系 反应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茶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32
10
作者 聂少平 谢明勇 罗珍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5年第5期549-552,共4页
从婺源粗老绿茶叶中提取纯化出了茶叶多糖,研究了它对超氧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以及对β-胡萝卜素-亚油酸氧化体系的抑制作用,以此来评价该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茶叶多糖对超氧自由基、DPPH自由基有较好的清除作用,而对... 从婺源粗老绿茶叶中提取纯化出了茶叶多糖,研究了它对超氧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以及对β-胡萝卜素-亚油酸氧化体系的抑制作用,以此来评价该多糖的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茶叶多糖对超氧自由基、DPPH自由基有较好的清除作用,而对β-胡萝卜素-亚油酸氧化体系也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多糖 氧化活性 超氧自由基 DPPH β-胡萝卜素-亚油酸氧化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花红色素的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15
11
作者 王慧琴 谢明勇 付志红 《无锡轻工大学学报(食品与生物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98-101,共4页
从红花中提取了红花红色素,研究了该色素对超氧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以及对β 胡萝卜素 亚油酸氧化体系的抑制作用,以此来评价红花红色素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红花红色素对超氧自由基和β 胡萝卜素 亚油酸氧化体系均有较明... 从红花中提取了红花红色素,研究了该色素对超氧自由基、DPP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以及对β 胡萝卜素 亚油酸氧化体系的抑制作用,以此来评价红花红色素的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红花红色素对超氧自由基和β 胡萝卜素 亚油酸氧化体系均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花红色素 超氧自由基 DPPH自由基 氧化活性 β-胡萝卜素-亚油酸氧化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常见食用和药用植物的抗氧化性研究 被引量:41
12
作者 杨锦华 李博 籍保平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87-91,共5页
本文选用FRAP(FerricReducingAntioxidantPowder)法、DPPH(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法和β-胡萝卜素亚油酸体系三种体外抗氧化测定方法,以Trolox(6-Hydroxy-2,5,7,8-tetramethyl-2-carboxylicacid)为阳性对照物,以水和80%乙醇... 本文选用FRAP(FerricReducingAntioxidantPowder)法、DPPH(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法和β-胡萝卜素亚油酸体系三种体外抗氧化测定方法,以Trolox(6-Hydroxy-2,5,7,8-tetramethyl-2-carboxylicacid)为阳性对照物,以水和80%乙醇作为样品提取剂,对30种植物样品的抗氧化活性进行综合比较分析。结果显示,五倍子的抗氧化性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 FRAP法 DPPH法 β-胡萝卜素油酸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方法测定40种常见果蔬抗氧化活性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杨瑞丽 陆俊丰 +2 位作者 高歌 黄雅诗 李美英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2-74,共3页
用DPPH法、FRAP法和β-胡萝卜素-亚油酸乳化液法3种方法测定40种新鲜果蔬的抗氧化活性,并进行比较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种方法测定结果相关性较小,不同方法测定的果蔬抗氧化能力存在较大差异。
关键词 氧化活性 DPPH法 FRAP法 β-胡萝卜素-油酸乳化液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孜然油树脂及其主要成分的体外抗氧化活性比较及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7
14
作者 陈芹芹 甘芝霖 +2 位作者 戴蕴青 杨阳 倪元颖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1-113,116,共4页
采用β-胡萝卜素—亚油酸法对孜然油树脂及其主要成分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通过IC50值(各物质抗氧化活性达到50%的浓度值)及动力学反应速率对其抗氧化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与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孜然油树... 采用β-胡萝卜素—亚油酸法对孜然油树脂及其主要成分的体外抗氧化活性进行测定,通过IC50值(各物质抗氧化活性达到50%的浓度值)及动力学反应速率对其抗氧化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与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孜然油树脂、β-蒎烯、p-对伞花烃、γ-萜品烯、枯茗醛等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抗氧化能力,但对β-胡萝卜素的氧化抑制作用小于BHT;抗氧化活性排序为γ-萜品烯>孜然油树脂>枯茗醛>β-蒎烯>p-对伞花烃,说明γ-萜品烯是孜然油树脂中的最有效的抗氧化活性组分之一,其IC50值为(0.73±0.07)mg/mL,动力学反应速率Rγ=-0.016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胡萝卜素油酸 孜然油树脂 氧化 动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葵花籽油氧化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9
15
作者 潘娜 屈文娇 +1 位作者 君睿红 陈贵林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42-45,共4页
为研究不同品种葵花籽油的氧化稳定性,采用Schaal烘箱法连续加热12 d,分别测定葵花籽油过氧化值、酸值、碘值、共轭二烯和共轭三烯含量,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亚油酸与α-生育酚含量。结果表明:在氧化过程中油葵6号过氧化值在6 d时均... 为研究不同品种葵花籽油的氧化稳定性,采用Schaal烘箱法连续加热12 d,分别测定葵花籽油过氧化值、酸值、碘值、共轭二烯和共轭三烯含量,并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亚油酸与α-生育酚含量。结果表明:在氧化过程中油葵6号过氧化值在6 d时均显著低于其他各品种,共轭二烯含量显著低于T012244和内葵杂3号,碘值在9 d时显著高于内葵杂3号但与白葵杂6号和T012244差异不显著,酸值与共轭三烯含量在12 d时均显著低于白葵6号、T012244。油葵6号过氧化值、酸值和碘值在6 d内均未超过国标规定的标准。油葵6号中亚油酸与α-生育酚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各品种。油葵6号葵花籽油氧化稳定性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葵花籽油 品种 氧化稳定性 Α-生育酚 油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蔬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被引量:21
16
作者 田迪英 杨荣华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7-40,57,共5页
利用 β 胡萝卜素 亚油酸乳化液氧化法对杭州市场上常见的 41种果蔬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并测定其总酚的含量。结果表明 :大多数果蔬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其中香椿、芦蒿、莴笋叶、水芹、茼蒿菜、马齿苋、藕的抗氧化活性较强 ,... 利用 β 胡萝卜素 亚油酸乳化液氧化法对杭州市场上常见的 41种果蔬进行了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并测定其总酚的含量。结果表明 :大多数果蔬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 ,其中香椿、芦蒿、莴笋叶、水芹、茼蒿菜、马齿苋、藕的抗氧化活性较强 ,其总酚含量也较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蔬 氧化活性 β-胡萝卜素-油酸乳化液氧化 总酚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唐古特白刺 :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种子油化学成分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13
17
作者 索有瑞 高航 汪汉卿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6-18,共3页
为开发和利用白刺生态和药用的双重价值 ,运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 ,分析研究青藏高原唐古特白刺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种子油的化学成分。应用色谱面积归一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从检出的 2 8个化合物中共鉴定了 12种成分 ,占... 为开发和利用白刺生态和药用的双重价值 ,运用气相色谱 质谱联用技术 ,分析研究青藏高原唐古特白刺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种子油的化学成分。应用色谱面积归一法测定了各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从检出的 2 8个化合物中共鉴定了 12种成分 ,占总量的 85 99%。分别是 (Z ,Z) 9,12 十八碳二烯酸 (亚油酸 ) ,双环 [10 .1.0 ]十三碳 1 烯 ,7 十五炔 ,γ 谷甾醇 ,γ 生育酚 ,1,E 8,Z 10 十六碳三烯 ,9,12 十八碳二烯醛 ,2 4 甲基 5 胆甾烯 3 醇 ,(Z) 9,17 十八碳二烯醛 ,豆甾烷 3,5 二烯 ,二十烷等。其中 ,(Z ,Z) 9,12 十八碳二烯酸含量最高 ,占总量的 6 5 85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古特白刺 化学成分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油酸 种子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脂米糠碱溶醇溶物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崔红军 徐宝才 +3 位作者 王莉 韩衍青 罗小虎 陈正行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5-41,共7页
脱脂米糠的碱溶醇溶物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从脱脂米糠中提取抗氧化物,采用羟基自由基体系、DPPH自由基体系、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体系、亚油酸体系、纯猪油体系、ORAC体系、PC12细胞氧化损伤体系,研究脱脂米糠的碱溶醇溶物清除自由... 脱脂米糠的碱溶醇溶物具有良好的体外抗氧化活性。从脱脂米糠中提取抗氧化物,采用羟基自由基体系、DPPH自由基体系、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体系、亚油酸体系、纯猪油体系、ORAC体系、PC12细胞氧化损伤体系,研究脱脂米糠的碱溶醇溶物清除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的效果。结果表明:当样品质量浓度为0.2 g/m L时,其对·OH的清除率超过50%;样品质量浓度为0.6mg/m L时,酶解产物的DPPH清除率可达90%;样品质量浓度45.0 mg/m L时,O_2-清除率约为50%;样品浓度高于60μg/m L时,样品的ORAC值与异VC钠相当;在亚油酸体系中,500μg/m L的样品有明显的抗氧化效果,500μg/m L和1 mg/m L的样品显著好于相同浓度的异VC钠;在猪油抗氧化体系中,质量分数5%样品添加组的猪油达到相同的pov所需的天数延长;随着样品质量浓度的增加,PC12细胞存活率呈现依次升高的趋势,5 mg/m L的样品的PC12细胞存活率达到82.2%,抗氧化效果好于200μmol/L的Trolox。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脱脂米糠 氧化 DPPH O2- 油酸 猪油 ORAC PC1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泡瓜籽油理化特性、组成分析及氧化稳定性 被引量:16
19
作者 纪佳璐 吴莹 +2 位作者 徐斐然 鞠兴荣 王立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1期15-21,共7页
在民间有利用马泡瓜籽制油的传统,为促进马泡瓜这一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本实验对马泡瓜籽油的理化特性和营养组分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热分析技术对其氧化稳定性及热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马泡瓜籽千粒质量6 g,出油率25%,马泡瓜籽油... 在民间有利用马泡瓜籽制油的传统,为促进马泡瓜这一野生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本实验对马泡瓜籽油的理化特性和营养组分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热分析技术对其氧化稳定性及热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马泡瓜籽千粒质量6 g,出油率25%,马泡瓜籽油的酸值(0.37 mg/g)、过氧化值(0.17 g/100 g)均符合国家标准,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达86.27%,其中亚油酸为最主要的脂肪酸,相对含量达67.1%,还含有少量γ-亚麻酸;此外马泡瓜籽油富含β-谷甾醇(186.18 mg/100 g)、生育酚等活性成分,γ-生育酚含量高达1614.21μg/g,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分析确定了马泡瓜籽油的初始氧化温度为221.6℃,在110、120℃和140℃条件下的氧化诱导时间分别为263.91、133.64 min和26.50 min,其氧化稳定性优于菜籽油,通过热重分析测得其烟点在300~350℃之间,质量开始损失时的温度为300℃,热稳定性良好,具有作为烹饪油的潜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泡瓜籽油 油酸 γ-生育酚 差示扫描量热分析 氧化稳定性 热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不稳定硫化体系橡胶材料的制备与性能 被引量:2
20
作者 曹昌庆 孙贺雷 +2 位作者 夏瑞 易荣华 周爱军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120-124,共5页
以丁苯橡胶(SBR)为主要基材,纳米氧化锌(Zn O)与硬脂酸(SA)为活性剂,炭黑(CB-774)为补强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MBA)与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硫化剂,通过机械共混与平板硫化的方法,制备了一种以酰胺键为交联键的不稳定硫化体系的橡胶材... 以丁苯橡胶(SBR)为主要基材,纳米氧化锌(Zn O)与硬脂酸(SA)为活性剂,炭黑(CB-774)为补强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MBA)与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硫化剂,通过机械共混与平板硫化的方法,制备了一种以酰胺键为交联键的不稳定硫化体系的橡胶材料。通过改变MBA用量,研究了橡胶材料的硫化特性、力学性能与老化性能。同时,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橡胶材料的水解特性进行了表征分析。结果表明,当MBA用量为5 phr时,橡胶材料表现出较优的力学性能,其拉伸强度可达到6.3 MPa,断裂伸长率为412.6%,邵尔A硬度为60,且其老化后力学性能损失较小,稳定性保持较好。通过溶解试验发现,橡胶材料经水解后可溶解于有机溶剂中。FT-IR与SEM分析表明,橡胶材料中酰胺交联键在碱性环境下会发生水解,从而导致其产生粗糙的表面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苯橡胶 不稳定硫化体系橡胶材料 N N’-甲基双丙烯酰 氧化二苯甲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