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4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制备重结晶碳化硅用α-SiC微粉的表面改性 被引量:1
1
作者 孟昭 杜珊 张向涛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30-432,共3页
将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烷(PMPDMS)与α-SiC微粉按一定比例充分混合,于120℃烘干12 h后碾碎,放入刚玉坩埚内,在N2保护下以一定的加热制度进行热处理,然后分析其相组成、比表面积、烧结块密度及其显微结构的变化;同时以B4C微粉取代α-SiC... 将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烷(PMPDMS)与α-SiC微粉按一定比例充分混合,于120℃烘干12 h后碾碎,放入刚玉坩埚内,在N2保护下以一定的加热制度进行热处理,然后分析其相组成、比表面积、烧结块密度及其显微结构的变化;同时以B4C微粉取代α-SiC微粉做同样处理后进行XRD和SEM分析,以确定包覆在B4C微粉表面的PMPDMS在热处理过程中是否生成了β-SiC。结果表明:1)包覆在B4C微粉表面的PMPDMS在试验确定的热处理条件下可以生成β-SiC;2)表面改性后α-SiC微粉相组成发生一定改变,比表面积增大,用其制成的烧结块的密度增大,显微结构更加致密,表明其烧结活性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结晶碳化硅 α-sic 表面改性 聚醚改性聚二甲基硅烷(PMPD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ρ-Al_(2)O_(3)复合铝酸钙水泥烧结助剂对多孔碳化硅陶瓷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潘进文 姜洪义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6-380,386,共6页
为了提高多孔碳化硅陶瓷的性能,以绿碳化硅为主原料,石墨为造孔剂,用铝酸钙水泥(CAC)和水合氧化铝(ρ-Al_(2)O_(3))配制成复合烧结助剂(ρ-Al_(2)O_(3)-CAC),经1450℃保温3 h,制备多孔碳化硅陶瓷。研究了ρ-Al_(2)O_(3)-CAC加入量(加入... 为了提高多孔碳化硅陶瓷的性能,以绿碳化硅为主原料,石墨为造孔剂,用铝酸钙水泥(CAC)和水合氧化铝(ρ-Al_(2)O_(3))配制成复合烧结助剂(ρ-Al_(2)O_(3)-CAC),经1450℃保温3 h,制备多孔碳化硅陶瓷。研究了ρ-Al_(2)O_(3)-CAC加入量(加入质量分数为2.5%~20%)对多孔碳化硅陶瓷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ρ-Al_(2)O_(3)-CAC能促进碳化硅的氧化,并与碳化硅氧化生成的SiO_(2)发生原位反应,形成玻璃-莫来石复相结合,同时还在结合相中引入气泡,气泡会随ρ-Al_(2)O_(3)-CAC加入量的增加而长大;2)当ρ-Al_(2)O_(3)-CAC的加入量为12.5%(w)时,制得的多孔碳化硅陶瓷综合性能最佳,其显气孔率为39.1%,室温弯曲强度为39.3 MPa,透气度为26.74 m^(3)·h^(-1)·kPa^(-1)·m^(-2),抗热震性最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碳化硅陶瓷 ρ-Al_(2)O_(3)-CAC 玻璃-莫来石复相结合 抗热震性 透气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末床熔融-反应烧结碳化硅复合材料制备与吸波性能研究
3
作者 王长顺 杨庆春 +3 位作者 胡雨梦 由化营 闫春泽 史玉升 《航空制造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92-101,共10页
本文通过高速搅拌制备了适用于粉末床3D打印的酚醛包覆原料,采用粉末床熔融制备了碳化硅和碳纤维坯体,并结合后续浸渍增密和反应烧结获得了分别含碳化硅粉末和碳纤维粉末的两种碳化硅复合材料。对比研究了两种材料的微观形貌、物相特征... 本文通过高速搅拌制备了适用于粉末床3D打印的酚醛包覆原料,采用粉末床熔融制备了碳化硅和碳纤维坯体,并结合后续浸渍增密和反应烧结获得了分别含碳化硅粉末和碳纤维粉末的两种碳化硅复合材料。对比研究了两种材料的微观形貌、物相特征及力学性能,并对其介电参数进行了系统分析,通过计算得到了吸波性能。结果表明,碳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具备更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吸波性能,其抗弯强度达到了(289±22.4)MPa,体积密度为(2.69±0.05)g/cm^(3),开孔率低至0.472%。当材料厚度为2.77 mm时,CF-S复合材料的最小反射损耗(RL_(min))值在11.14 GHz处达到了-40.7 dB;当厚度增加至6 mm时,RL_(min)值在5.77 GHz处达到了-35.1 dB。该材料可以在高温氧化工况下维持良好的吸波性能。研究结果为吸波-结构一体化碳化硅复合材料构件的制备提供了技术和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末床熔融 反应烧结 碳化硅复合材料 吸波 结构-功能一体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淀-喷雾干燥法制备纳米晶碳化硅粉体 被引量:10
4
作者 潘顺龙 杨岩峰 +1 位作者 张敬杰 宋广智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19-1324,共6页
以廉价的水玻璃和炭黑为原料,采用沉淀-喷雾干燥法制备反应前驱体,经碳热还原合成碳化硅.由于原料间混合均匀,前驱体在1500℃下加热5h后就能实现完全反应.对产物用XRD、IR、BET及SEM等进行了表征,并对反应过程中温度、时间的影响进行... 以廉价的水玻璃和炭黑为原料,采用沉淀-喷雾干燥法制备反应前驱体,经碳热还原合成碳化硅.由于原料间混合均匀,前驱体在1500℃下加热5h后就能实现完全反应.对产物用XRD、IR、BET及SEM等进行了表征,并对反应过程中温度、时间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前驱体在1500℃下反应5h制得的产物为平均晶粒尺寸在37nm左右的β-SiC,比表面积为12.4m^2/g.碳热还原过程中,适当升高温度、缩短反应时间有利于得到高质量的SiC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 水玻璃 沉淀-喷雾干燥法 碳热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ol-Gel法制备纳米碳化硅粉体的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张洪涛 徐重阳 许辉华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66-368,共3页
采用两种有机金属化合物为起始原料,用溶胶─凝胶法通过合理控制反应条件,制备出β-SiC 凝胶粉体,然后在 Ar气氛、900~1300℃下热处理,制备出了纯度非常高、颗粒尺寸在10nm左右的β-SiC纳米粉体。产物纯度达... 采用两种有机金属化合物为起始原料,用溶胶─凝胶法通过合理控制反应条件,制备出β-SiC 凝胶粉体,然后在 Ar气氛、900~1300℃下热处理,制备出了纯度非常高、颗粒尺寸在10nm左右的β-SiC纳米粉体。产物纯度达到99.92%。利用X-ray粉晶衍射和透射电镜(TEM)结合Raman光谱对制得的粉体进行了形貌、结构及颗粒尺寸系统研究。讨论了反应温度对β-SiC纳米粉体颗粒生长机制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粉体 β-sic 溶胶-凝胶法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进α-碳化硅防晕体系防晕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于开坤 宁叔帆 +2 位作者 赵丽华 刘斌 陈寿田 《绝缘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0-22,共3页
为开发优良的防电晕材料,利用电阻率较小、非线性系数较大的β-碳化硅(β-SiC)加入α-碳化硅(α-SiC)防晕体系,结果表明随加入量的增加,电阻率降低,从不掺杂β-SiC时的7.89×107Ω·m,降低至β-SiC掺入量为7.5%时的1.34×10... 为开发优良的防电晕材料,利用电阻率较小、非线性系数较大的β-碳化硅(β-SiC)加入α-碳化硅(α-SiC)防晕体系,结果表明随加入量的增加,电阻率降低,从不掺杂β-SiC时的7.89×107Ω·m,降低至β-SiC掺入量为7.5%时的1.34×107Ω·m,而非线性系数增加,从不掺杂β-SiC时的1.527提高至β-SiC掺入量为7.5%时的1.695,该防晕体系用于大电机定子线棒时,起晕电压提高了353%,达到了实际应用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碳化硅 β-碳化硅 防电晕材料 起晕电压 非线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合剂对氧化铝-碳化硅-碳质铁沟浇注料力学性能和显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魏军从 黄建坤 +2 位作者 王义龙 高春辉 涂军波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057-1062,共6页
分别以水泥、氧化镁-硅灰和硅溶胶三种结合剂制备了氧化铝-碳化硅-碳铁沟浇注料,借助相关测试标准和SEM、EDS、XRD等测试手段对比研究了三种浇注料的力学性能、显微结构和物相组成。研究结果表明:以水泥和硅溶胶结合的浇注料常温强度较... 分别以水泥、氧化镁-硅灰和硅溶胶三种结合剂制备了氧化铝-碳化硅-碳铁沟浇注料,借助相关测试标准和SEM、EDS、XRD等测试手段对比研究了三种浇注料的力学性能、显微结构和物相组成。研究结果表明:以水泥和硅溶胶结合的浇注料常温强度较大,以氧化镁-硅灰为结合剂的浇注料常温强度最小;硅溶胶为结合剂浇注料高温抗折强度最大,氧化镁-硅灰为结合剂最小。原因在于:尽管以水泥和硅溶胶为结合剂的浇注料在高温烧成时都生成莫来石,但以水泥结合试样中只是在基质中部分生成莫来石晶体,而以硅溶胶为结合剂试样由于硅溶胶分散性好,脱水后微粒活性更高,在试样中均匀生成了大量交错分布的莫来石晶体,且长径比更大,因此显著提高了高温抗折强度;以氧化镁-硅灰为结合剂的浇注料高温生成镁铝尖晶石、镁橄榄石和堇青石,由于镁铝尖晶石促进了碳化硅的氧化,使得结构疏松,强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铝-碳化硅- 铁沟浇注料 结合剂 力学性能 显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属镍-碳化硅纳米复合电镀工艺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张艳丽 罗胜铁 刘大成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8-61,共4页
采用复合电镀技术在炭素结构钢板的表面上制备高硬度的Ni-SiC纳米复合镀层,研究镍-碳化硅纳米复合电镀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阴极电流密度为2.56A/dm2,镀液中纳米碳化硅粉的质量浓度为20g/L,镀液的pH值为5.0,温度为50℃时,镀层生长良... 采用复合电镀技术在炭素结构钢板的表面上制备高硬度的Ni-SiC纳米复合镀层,研究镍-碳化硅纳米复合电镀的工艺条件。结果表明,当阴极电流密度为2.56A/dm2,镀液中纳米碳化硅粉的质量浓度为20g/L,镀液的pH值为5.0,温度为50℃时,镀层生长良好,均匀细致平滑,镀层的显微硬度可达到950HV0.2,远高于普通纯镍镀层的硬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复合电镀 -纳米碳化硅 显微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氨水为触媒溶胶-凝胶法制备碳化硅晶须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李心慰 曲殿利 +2 位作者 吴锋 徐娜 栾旭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820-2823,2829,共5页
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蔗糖为碳源,无水乙醇做溶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碳化硅晶须,对煅烧后试样进行XRD物相分析、SEM微观形貌分析,研究了TEOS水解催化剂氨水的引入方式、水解温度、水解时搅拌时间对合成碳化硅晶须的影响。结果表明:向... 以正硅酸乙酯为硅源,蔗糖为碳源,无水乙醇做溶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合成碳化硅晶须,对煅烧后试样进行XRD物相分析、SEM微观形貌分析,研究了TEOS水解催化剂氨水的引入方式、水解温度、水解时搅拌时间对合成碳化硅晶须的影响。结果表明:向正硅酸乙酯中加入pH=9-10的氨水溶液,在40℃恒温水浴锅中搅拌60 min,可使正硅酸乙酯充分水解缩聚并形成高度分散的稳定溶胶,利用正硅酸乙酯水解缩聚生成的SiO2与蔗糖水解产物制得的凝胶粉末制成样片在Ar气氛下1500℃煅烧1 h制得的β-SiCw量最多,表面光洁,直径在100-200 nm之间,直晶率高,且长径比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晶须 正硅酸乙酯 氨水 溶胶-凝胶法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胶-凝胶碳热还原法制备碳化硅超细粉末的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万隆 刘元锋 +1 位作者 卢志安 陈玉娟 《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 CAS 2001年第6期44-46,共3页
以工业水玻璃和碳黑为主要原料 ,采用溶胶凝胶和碳热还原法制备了碳化硅超细粉末 ,研究了原料组成和制备工艺对超细粉末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该方法可直接制备纯度较高、颗粒直径分布范围小 ,粒径可在一定范围内控制的碳化硅超细粉末。
关键词 溶胶-凝胶 碳热还原法 碳化硅超细粉末 制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OS的溶胶-凝胶行为对合成碳化硅晶须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心慰 曲殿利 +2 位作者 吴锋 徐娜 栾旭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20-423,共4页
为了制备直晶率高,光洁度好,长径比均匀,强度大的碳化硅晶须,以正硅酸乙酯(TEOS)和蔗糖为原料,无水乙醇为溶剂,pH为1~2的HCl为催化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碳化硅晶须,重点考察了TEOS溶胶凝胶行为即HCl的引入方式(直接滴加... 为了制备直晶率高,光洁度好,长径比均匀,强度大的碳化硅晶须,以正硅酸乙酯(TEOS)和蔗糖为原料,无水乙醇为溶剂,pH为1~2的HCl为催化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碳化硅晶须,重点考察了TEOS溶胶凝胶行为即HCl的引入方式(直接滴加法和水溶液法)、水解温度(20、40和60℃)、搅拌时间(15、30、45和60min)对合成碳化硅晶须的影响。结果表明:pH为1~2的盐酸以水溶液的形式加入正硅酸乙酯中,在40℃恒温水浴锅中搅拌30min,可使正硅酸乙酯充分水解缩聚;在氩气气氛下1500oC煅烧1h制得的β—SiCw量最多,表面光洁,直径在60~100nm,直晶率高,且长径比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晶须 正硅酸乙酯 水解-聚合 溶胶-凝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气凝胶结构的碳-碳化硅制备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徐子颉 汪飞 +4 位作者 路珊 吕泽霖 甘礼华 郝志显 陈龙武 《人工晶体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730-733,共4页
以酚醛树脂和正硅酸乙酯为先驱物,甲酰胺为助溶剂,硫酸为催化剂,经过溶胶-凝胶过程和碳热还原过程,在常压条件下,得到碳-碳化硅(C-SiC)类气凝胶。对样品进行透射电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热重分... 以酚醛树脂和正硅酸乙酯为先驱物,甲酰胺为助溶剂,硫酸为催化剂,经过溶胶-凝胶过程和碳热还原过程,在常压条件下,得到碳-碳化硅(C-SiC)类气凝胶。对样品进行透射电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X射线粉末衍射法(XRD)、热重分析(TG)以及N2吸附-脱附(BET法)等表征。结果表明,在氩气保护并经1800℃热处理,所得样品具有类似气凝胶的骨架结构,由粒径均小于50nm的C-SiC颗粒连接构成,平均孔径尺寸约为100nm,对N2的吸附、脱附呈现Ⅱ型孔结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 类气凝胶结构 溶胶-凝胶过程 碳热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钴-铁沉积碳化硅颗粒及其吸波性能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庆禄 王莉 +2 位作者 李雍 杨会静 曹茂盛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68-74,共7页
目的提高碳化硅微粒的微波吸收性能。方法利用改进的化学镀法,以硫酸钴和硫酸亚铁为主盐,次亚磷酸钠为还原剂,施镀温度为50℃,使用机械搅拌和超声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在预处理后的微米碳化硅颗粒表面沉积钴铁合金。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 目的提高碳化硅微粒的微波吸收性能。方法利用改进的化学镀法,以硫酸钴和硫酸亚铁为主盐,次亚磷酸钠为还原剂,施镀温度为50℃,使用机械搅拌和超声分散相结合的方法,在预处理后的微米碳化硅颗粒表面沉积钴铁合金。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X射线能谱仪(EDS)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别对化学镀前后材料的结晶状态、组成成分和形貌特征进行了表征;利用矢量网络分析仪对化学镀前后材料在2~18 GHz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性能进行了测试,并通过计算得到了材料微波反射率损耗。结果钴铁合金呈微球状均匀沉积在碳化硅表面,有效地改善了碳化硅材料的电磁性能和微波吸收性能。碳化硅的介电常数虚部存在界面极化和缺陷极化两个弛豫峰(9.1、13.8 GHz),而沉积钴铁合金后,碳化硅材料Co-Fe/SiC增加了两个弛豫峰:介电弛豫峰(11.7 GHz)和磁弛豫峰(12.6 GHz)。正是由于Co-Fe合金对微波信号的介电弛豫和磁弛豫,有效提升了材料的吸波性能。当吸波层厚度为2.4 mm时,反射率在10 dB以上的吸收带宽达到3.8 GHz,20 dB带宽可以达到1.5 GHz。当吸波层厚度为2.3 mm时,频率为12.7 GHz时达到最大吸收峰值–43 dB。结论在碳化硅材料表面沉积钴铁合金是一种有效改进材料微波吸收性能的方法,且该材料是一种高效、宽频的微波吸收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 -铁共沉积 化学镀 微波吸收 介电性能 磁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酸钙水泥结合莫来石-碳化硅浇注料的组成及性能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友胜 李楠 缪成亮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10-714,共5页
采用烧结莫来石、Secar71水泥及SiC为原料,制备了不同水泥和SiC含量的莫来石质浇注料,研究了浇注料的常温物理性能、热导率及热震稳定性,并借助XRD和EDS研究了材料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结果表明:随着水泥的加入,浇注料110℃24h显气孔... 采用烧结莫来石、Secar71水泥及SiC为原料,制备了不同水泥和SiC含量的莫来石质浇注料,研究了浇注料的常温物理性能、热导率及热震稳定性,并借助XRD和EDS研究了材料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结果表明:随着水泥的加入,浇注料110℃24h显气孔率降低、抗折强度逐渐提高;1100℃3h和1400℃3h抗折强度呈现出先增大后逐渐减小的趋势,当水泥量为25%(质量分数,下同)时,浇注料的显气孔率最高,同时抗折强度达到最大值。随着水泥加入量的增多,浇注料的热震稳定性稍有降低,当水泥量超过25%后,浇注料的热震稳定性逐渐恢复;通过加入5%~10%的SiC,浇注料的热震稳定性明显改善。浇注料的性能同其物相组成及显微结构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酸钙水泥 莫来石-碳化硅浇注料 显微结构 物理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硅基碳复合核壳固体酸的制备及催化合成苯甲醛-1,3-丙二醇缩醛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康 吴之强 +4 位作者 何康丽 毕淑娴 詹海娟 马保军 刘万毅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2103-2108,共6页
以碳化硅粉体为载体,葡萄糖、油酸、腐植酸钠等为碳源,采用水热法炭化及400℃低温炭化获得Si C/C材料,继而气相磺化合成了碳基碳化硅核壳固体酸催化剂。采用XRD、IR、XPS、TG、SEM和TEM对催化剂进行了结构表征,酸滴定法测得其酸度为1.33... 以碳化硅粉体为载体,葡萄糖、油酸、腐植酸钠等为碳源,采用水热法炭化及400℃低温炭化获得Si C/C材料,继而气相磺化合成了碳基碳化硅核壳固体酸催化剂。采用XRD、IR、XPS、TG、SEM和TEM对催化剂进行了结构表征,酸滴定法测得其酸度为1.33mmo L/g。以其催化苯甲醛和1,3-丙二醇缩合反应为探针反应测试了其催化活性。考察了原料配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及催化剂重复使用性对缩合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反应条件为:苯甲醛投料量为0.1mol时,催化剂用量为0.075g,醛醇摩尔比1∶1.5,100℃回流2h产率可达83%,该催化剂可以重复使用4次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基碳化硅 核壳固体酸 苯甲醛1 3-丙二醇缩醛 催化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硅增强相变充填体热力学性能研究
16
作者 乔兰 尹雅 +1 位作者 李庆文 苗淼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624-3634,3644,共12页
矿山蓄热储能功能性充填实现了深地矿床-地热协同共采,研发具有适宜相变参数和物化性能优良的功能充填材料迫在眉睫。针对相变材料微胶囊(microencapsulated phase change materials,Micro PCM)导致充填体抗压强度、导热系数下降的现状... 矿山蓄热储能功能性充填实现了深地矿床-地热协同共采,研发具有适宜相变参数和物化性能优良的功能充填材料迫在眉睫。针对相变材料微胶囊(microencapsulated phase change materials,Micro PCM)导致充填体抗压强度、导热系数下降的现状,开展预试验探究相变充填体的强度特征和热学性能,基于获取的较佳MicroPCM添加量,进一步探究不同碳化硅(SiC)添加量(质量百分率为0%、2%、4%、6%、8%)对相变充填体抗压强度、导热系数、比热容的影响,并测试了其密度、泌水率与流动度,同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分散谱仪(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SEM-EDS)观测其微观形貌,开展能谱扫描分析解释宏观试验现象,探究其在高低温交变循环下的蓄热储能稳定性。得到了以下结论:MicroPCM添加量为5%时,相变充填体的比热容达到最大,为1.75 MJ/(m^(3)·K);充填体的密度在SiC添加量为2%时达到最大,为1.67 g/cm^(3);充填体的流动性和泌水性随SiC添加量的增加逐渐增强;充填体的抗压强度和导热系数随SiC添加量的增加不断增长,添加量达到4%时,其增幅分别为10.1%和21.7%,达到6.64 MPa和1.12 W/(m·K),随后增长趋势逐渐减缓;相变充填体的比热容随SiC添加量的增加呈现先增长后衰减趋势,但是波动幅度较小,在4%添加量时,比热容达到最大值,为2.32 MJ/(m^(3)·K),因此推荐SiC添加量为4%;500次高低温交变循环后,相变充填体的抗压强度得到增强,且SiC添加量越高增长幅度越大,而导热系数与比热容均有所降低,下降幅度逐渐减小。研究为实际工程中蓄热储能充填提供了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共采 相变充填体 蓄热储能 碳化硅 高低温交变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矾土基β-Sialon结合刚玉-碳化硅复合材料抗冰晶石侵蚀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韩波 张海军 钟香崇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680-684,共5页
采用静态坩埚法研究了矾土基β-Sialon结合刚玉-碳化硅复合材料在1000℃下的抗冰晶石侵蚀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侵蚀量较少,侵蚀层厚度约1mm,侵蚀产物为NaAlSiO_4;渗透层深度约6mm,渗透速率随β-Sialon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复合材料渗... 采用静态坩埚法研究了矾土基β-Sialon结合刚玉-碳化硅复合材料在1000℃下的抗冰晶石侵蚀性能。结果表明:复合材料侵蚀量较少,侵蚀层厚度约1mm,侵蚀产物为NaAlSiO_4;渗透层深度约6mm,渗透速率随β-Sialon含量的增加而减小。复合材料渗透界面的分形维数值介于1.1~1.23之间,随Sialon含量的增加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矾土基β-Sialon结合刚玉-碳化硅 复合材料 冰晶石 抗侵蚀性能 分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溶胶结合刚玉-碳化硅质浇注料的特性分析及应用 被引量:2
18
作者 熊继全 毛雪松 +1 位作者 丛培源 马晓一 《硅酸盐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688-1692,共5页
以致密刚玉(粒径为5~8mm、3~5mm、1~3mm、及0.088—1mm)和碳化硅(粒径为3~5mm、1~3mm、及0.088~1mm)为骨料,以白刚玉粉(≤0.043mm,w(Al2O3)≥99.40%),活性α-Al2O3微粉(≤0.043mm,w(Al2O3)≥99.40%)及碳... 以致密刚玉(粒径为5~8mm、3~5mm、1~3mm、及0.088—1mm)和碳化硅(粒径为3~5mm、1~3mm、及0.088~1mm)为骨料,以白刚玉粉(≤0.043mm,w(Al2O3)≥99.40%),活性α-Al2O3微粉(≤0.043mm,w(Al2O3)≥99.40%)及碳化硅粉(≤0.074mm,w(SiC)≥97.0%)为细粉;以硅溶胶为结合剂制备了刚玉-碳化硅质浇注料。该浇注料具有:(1)较高的中温和高温强度(经实验测试810℃×3h和1400℃×3h处理后该浇注料的抗折强度在10.0MPa、耐压强度在80.0MPa以上);(2)良好的抗渣侵蚀性、抗热震稳定性(1100℃←→水冷抗热震循环测试〉100次);(3)较适中的导热系数;(4)较好的高温施工性和可快速烘烤性,简化了干燥和烘烤工艺,缩短高炉的休风时间,提高高炉设备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刚玉质浇注料 抗侵蚀性 抗热震稳定性 导热性能 热修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硅纳米纤维的溶胶-凝胶法合成 被引量:2
19
作者 郝雅娟 郭向云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z1期2856-2858,共3页
以酚醛树脂和正硅酸乙酯为碳源和硅源,硝酸镧作为生长助剂,通过溶胶-凝胶和碳热还原制备了碳化硅纳米纤维.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所制备的碳化硅纳米纤维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此方法所制备的碳化硅纳米纤... 以酚醛树脂和正硅酸乙酯为碳源和硅源,硝酸镧作为生长助剂,通过溶胶-凝胶和碳热还原制备了碳化硅纳米纤维.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所制备的碳化硅纳米纤维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此方法所制备的碳化硅纳米纤维的长度可达100μm以上,直径为40~50nm,反应遵循V-L-S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酸镧 碳化硅纳米纤维 溶胶-凝胶 碳热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化硅-二硼化钛复合材料烧结工艺研究 被引量:5
20
作者 陈宇红 杨和平 +1 位作者 贾雪荭 陈百义 《陶瓷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9-31,共3页
采用无压烧结工艺,研究不同烧结温度和不同烧结助剂含量的碳化硅-二硼化钛复合陶瓷的固相烧结机理及其对复合陶瓷致密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B含量在0.4~2%变化时,烧结密度随B含量增加一直下降,在B含量为0.4%时烧结密度最大;当C含量... 采用无压烧结工艺,研究不同烧结温度和不同烧结助剂含量的碳化硅-二硼化钛复合陶瓷的固相烧结机理及其对复合陶瓷致密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当B含量在0.4~2%变化时,烧结密度随B含量增加一直下降,在B含量为0.4%时烧结密度最大;当C含量在2~4%变化时,烧结密度随C含量增加而增加,在3%时达到最大值后又下降。在烧结温度约为2180℃时,碳化硅-二硼化钛复合陶瓷有最大的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硅-二硼化钛复合材料 无压烧结 烧结助剂 致密化 烧结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