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0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喹诺酮类与β-内酰胺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联合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抗菌活性 被引量:14
1
作者 聂大平 王忠利 +1 位作者 杜怀东 关喜华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673-676,共4页
目的 了解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Strenotrophomonasmaltophilia)在延时培养时对喹诺酮类与 β 内酰胺 /酶抑制剂复方的MIC影响及联合应用抗菌活性。方法 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MIC ,时间杀菌试验进行联合药敏试验并与棋盘法比较 ,并作耐药... 目的 了解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Strenotrophomonasmaltophilia)在延时培养时对喹诺酮类与 β 内酰胺 /酶抑制剂复方的MIC影响及联合应用抗菌活性。方法 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MIC ,时间杀菌试验进行联合药敏试验并与棋盘法比较 ,并作耐药频率测定。结果 五种抗生素 48h测得MIC较 2 4h的MIC高 1~ 3倍 ;2 4h棋盘法测得头孢哌酮 /舒巴坦、替卡西林 /克拉维酸分别与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环丙沙星联合用药对嗜麦芽寡养单胞菌的协同作用为 73 %~ 80 % ,48h则较 2 4h低 1 0 %~ 2 0 %。与时间杀菌试验测得的协同作用 50 %~ 66 %相近。联合用药的耐药频率明显低于单独用药。结论  48h判定MIC值可能更准确地反映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时间杀菌试验较棋盘法更能真实反映出联合用药的效果。联合用药能减少细菌的耐药频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喹诺酮 β-内酰胺 β-内酰胺酶抑制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 抗菌活性 时间杀菌试验 联合用药 延时培养 耐药频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黏菌素B联合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对耐多黏菌素B细菌生物膜的影响
2
作者 田淼梅 郭思维 +3 位作者 颜冰倩 蒋蓉 徐兵 李昕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6,共9页
目的探讨多黏菌素B联合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对耐多黏菌素B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的活性及机制。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卡尔加里生物膜装置测定所有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生物膜抑制浓度(MBIC)和最... 目的探讨多黏菌素B联合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对耐多黏菌素B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的活性及机制。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卡尔加里生物膜装置测定所有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生物膜抑制浓度(MBIC)和最低生物膜根除浓度(MBEC);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评估亚MIC剂量下多黏菌素B联合头孢吡肟/阿维巴坦、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美罗培南/阿维巴坦、氨曲南/阿维巴坦、美罗培南/法硼巴坦及亚胺培南/雷利巴坦抑制生物膜形成和根除成熟生物膜的效果;筛选出抗生物膜活性最佳的联合方案,采用硫酸苯酚法、细菌运动试验以及群体感应抑制试验初步探讨该联合方案的抗生物膜机制。结果所有抗菌药物的MBIC和MBEC均高于MIC,基于多黏菌素B的联合方案均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并根除成熟的生物膜,其中多黏菌素B联合头孢吡肟/阿维巴坦抑制率和根除率最高,分别为67.99%~90.16%、58.26%~63.86%。多黏菌素B联合头孢吡肟/阿维巴坦可抑制肺炎克雷伯菌的胞外多糖,抑制率为34.04%~61.10%,该组合还能减小细菌的泳动和蹭行运动直径。头孢吡肟/阿维巴坦单药对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与多黏菌素B联合后,抑制作用与单药效果一致。结论多黏菌素B和头孢吡肟/阿维巴坦可能是临床治疗多黏菌素B耐药菌株生物膜相关严重感染的潜在方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菌胞外多糖和运动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膜 铜绿假单胞菌 肺炎克雷伯菌 耐多黏菌素B 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复方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不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临床菌株体外活性研究
3
作者 石洁 郑丹薇 +6 位作者 徐吉英 马晓光 苏茹月 朱岩昆 王少华 常文静 孙定勇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91-1097,共7页
目的体外评估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不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合对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DR-TB)活性的影响,以期发现针对耐多药结核病最有效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合。方法选取2021年河南省耐药监测项目收集的MDR-TB... 目的体外评估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不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合对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MDR-TB)活性的影响,以期发现针对耐多药结核病最有效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组合。方法选取2021年河南省耐药监测项目收集的MDR-TB菌株,使用最小抑菌浓度(MIC)法测定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或联合β-内酰胺酶抑制剂对临床MDR-TB的MIC值,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DNA测序法分析菌株的bla C突变情况。结果共纳入105株MDR-TB,MIC检测结果显示,多尼培南对MDR-TB抗菌活性最高,其MIC 50值为16μg/mL。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合后,大部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MIC值明显下降。共有13.33%(14株)的菌株存在bla C基因的突变,主要为3种核苷酸替代突变,分别为AGT333AGG、AAC638ACC、ATC786ATT。BlaC蛋白Ser111Arg和Asn213Thr与同义单核苷酸突变相比,增强了克拉维酸/舒巴坦与美罗培南对MDR-TB的协同作用。结论多尼培南和舒巴坦组合对MDR-TB具有最强的抗菌活性。而BlaC蛋白Ser111Arg和Asn213Thr的替代突变使MDR-TB对美罗培南的敏感性在克拉维酸/舒巴坦协同时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β-内酰胺 β-内酰胺酶抑制 耐多药结核分枝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稳定性与降解反应特性
4
作者 胡昌勤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41-251,共11页
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广谱β-内酰胺抗生素的联合使用是一种有效解决细菌耐药的策略之一。目前上市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按其化学结构主要包括氧青霉烯类(克拉维酸)、青霉烷砜类(舒巴坦和他唑巴坦)和二氮杂二环辛烷类化合物(阿维巴坦),本... 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广谱β-内酰胺抗生素的联合使用是一种有效解决细菌耐药的策略之一。目前上市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按其化学结构主要包括氧青霉烯类(克拉维酸)、青霉烷砜类(舒巴坦和他唑巴坦)和二氮杂二环辛烷类化合物(阿维巴坦),本文对临床常见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稳定性与降解反应特性进行综述,并结合当前药典标准中的有关物质检查项,探讨上述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杂质谱控制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内酰胺酶抑制 稳定性 降解反应 杂质谱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药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
5
作者 严茹钰 沈瀚 曹小利 《中国抗生素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360-1367,共8页
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的不断出现及流行严重限制了抗感染治疗用抗菌药物的选择,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其耐药的主要机制。因此,针对β-内酰胺酶开发的抑制剂也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已有多种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药物问世或已投入临床使用... 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的不断出现及流行严重限制了抗感染治疗用抗菌药物的选择,β-内酰胺酶的产生是其耐药的主要机制。因此,针对β-内酰胺酶开发的抑制剂也成为研究热点。近年来,已有多种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药物问世或已投入临床使用。这些抑制剂的研发不仅为治疗多重耐药革兰阴性菌感染提供了新的希望,而且也为抗菌药物的再利用和研发提供了重要思路。本文将对这些抑制剂的化学结构、抗菌机制以及临床应用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内酰胺酶抑制 医院获得性感染 革兰阴性菌 多重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关键中间体在连续流微反应器中的高收率工艺研究
6
作者 张丹华 赵晨熙 +3 位作者 董江湖 王池 邓鑫浩 严琼姣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61-667,共7页
连续流微型反应器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反应器,具有温和、高效、安全的特点.为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优化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制备工艺,该文以N-叔丁氧羰基-L-焦谷氨酸苄酯(2)为原料,在微通道反应器中通过硫叶立德增碳反应合成了β-内酰... 连续流微型反应器是近年来兴起的新型反应器,具有温和、高效、安全的特点.为解决细菌耐药性问题,优化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制备工艺,该文以N-叔丁氧羰基-L-焦谷氨酸苄酯(2)为原料,在微通道反应器中通过硫叶立德增碳反应合成了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关键中间体(S)-5-氧代-2-叔丁氧羰基氨基-6-二甲基亚砜基-5-己烯酸苄酯(1),经氢谱、碳谱及高分辨质谱鉴定,产物与目标物一致.考察了不同碱、温度、流速、当量比对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在恒定室温条件下以DMSO为溶剂、t-BuONa为碱、n(化合物2):n(TMSOI):n(t-BuONa)=1.0∶1.2∶1.2、两氟化乙烯-丙烯盘管内径均为0.8 mm、泵A、B、C流速均为50μL·min^(-1)、总保留时间为26.67 min时,目标产物的收率可达95%.优化后的工艺条件,显著加快反应速率的同时提高了反应收率,使得该技术能更好地应用于工业生产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内酰胺酶抑制 连续流 微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枸杞槲皮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7
作者 罗小凤 刘盼盼 +3 位作者 陈晓慧 张贝贝 马彦军 王桂琴 《中国畜牧兽医》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82-391,共10页
【目的】探讨枸杞槲皮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机制,为临床研发β-内酰胺酶抑制剂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通过青霉素抑菌圈边缘试验筛选产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通过药敏纸片法检测阳性菌株在32、64、128μg/mL枸... 【目的】探讨枸杞槲皮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的抑制作用机制,为临床研发β-内酰胺酶抑制剂提供基础依据。【方法】通过青霉素抑菌圈边缘试验筛选产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通过药敏纸片法检测阳性菌株在32、64、128μg/mL枸杞槲皮素作用下对青霉素的敏感性变化;借助多功能酶标仪检测在32、64、128、256μg/mL枸杞槲皮素处理下青霉素含量的变化,并以此来评估枸杞槲皮素对β-内酰胺酶合成及在64、128、256μg/mL枸杞槲皮素作用下对β-内酰胺酶活性的影响。通过AutoDockTools 1.5.6软件对枸杞槲皮素与BlaZ蛋白进行分子对接,采用Discovery Studio 2019 Client软件对分子对接结果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从36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共筛选出23株产β-内酰胺酶阳性菌株。药敏纸片结果表明,随着枸杞槲皮素浓度的升高,阳性菌株对青霉素的敏感性增加。多功能酶标仪检测结果表明,枸杞槲皮素可以抑制β-内酰胺酶的合成,并显著抑制β-内酰胺酶的活性(P<0.05)。分子对接结果表明,枸杞槲皮素通过与BlaZ蛋白Ω-loop区域内的保守残基Asn161以氢键结合,影响BlaZ蛋白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结合。【结论】枸杞槲皮素可以减少β-内酰胺酶的合成,还可通过降低β-内酰胺酶的活性增强青霉素的抑菌作用,具有作为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潜在活性,为后续开发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提供了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黄色葡萄球菌 枸杞槲皮素 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抑制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用在兽医学上的应用 被引量:4
8
作者 陈志华 《广东畜牧兽医科技》 2003年第6期17-19,共3页
20世纪40年代,第一个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的研制和应用,开创了抗生素治疗细菌性疾病的光辉时代。但细菌的耐药性也因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而变得日益普遍,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最主要的耐药机制是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环使... 20世纪40年代,第一个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的研制和应用,开创了抗生素治疗细菌性疾病的光辉时代。但细菌的耐药性也因抗生素的广泛应用而变得日益普遍,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最主要的耐药机制是产生β-内酰胺酶,破坏β-内酰胺环使抗生素失活。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研制应用,恢复了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有效性,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得以继续发挥其在临床上强大的治疗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β-内酰抑制剂的作用机制及其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用的抗菌活性,以及在兽医临床上的应用概况。为有效地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控制耐药菌感染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内酰胺酶抑制 β-内酰胺抗生素 兽医学 青霉素 细菌性疾病 耐药性 耐药机制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33
9
作者 蔡文辉 张文莉 +1 位作者 付英梅 张凤民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805-809,共5页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抑制耐药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使用,能使抗生素中的β-内酰胺环免遭水解,保护抗生素的抗菌作用。1976年,英国从链霉菌中发现第一个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其能抑制部分广谱和超广谱β...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能抑制耐药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常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使用,能使抗生素中的β-内酰胺环免遭水解,保护抗生素的抗菌作用。1976年,英国从链霉菌中发现第一个β-内酰胺酶抑制剂克拉维酸,其能抑制部分广谱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常与阿莫西林联合应用,可使阿莫西林对某些细菌的MIC值降低。随着抗生素的大量使用以及具有β-内酰胺酶相关的耐药性的细菌的增加,许多β-内酰胺酶抑制剂相继被发现。根据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结构,主要将其分为含有β-内酰胺环结构的抑制剂和不含β-内酰胺环结构的抑制剂。本文就目前国内外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内酰胺酶 抑制 细菌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借助处方前置审核系统实施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精细化管理 被引量:19
10
作者 李静 宋惠珠 +2 位作者 周晓 虞琳 马红燕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230-1233,共4页
目的促进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简称“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处方前置审核及临床合理使用。方法借助处方前置审核系统(MIND系统)开发自维护规则库,对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处方权限、病原学送检、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疗程等进... 目的促进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简称“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处方前置审核及临床合理使用。方法借助处方前置审核系统(MIND系统)开发自维护规则库,对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处方权限、病原学送检、用法用量、联合用药、疗程等进行精细化设置;统计管理前后药品的使用率、会诊率、疗程,以及抽样点评中医嘱合格率,评价精细化设置的效果。结果精细化管理后,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使用率由8.25%降至5.82%,会诊率由11.43%提高至77.40%,平均疗程缩短,抽样点评医嘱不合格率由38.33%降至4.76%,适应证、用法用量、联合用药及疗程不适宜等问题均显著改善。结论对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的信息化精细设置可促进前置审方工作的开展,促进药品的合理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处方前置审核 β-内酰胺酶抑制复合制 用药规则 精细化管理 合理用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内酰胺酶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0
11
作者 王斯文 陈向东 +3 位作者 汪辉 石功名 郭欣 张序磊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02-105,共4页
目的建立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方法从产β-内酰胺酶菌株中提取酶液,以硝噻吩为底物,三唑巴坦作为酶抑制剂,通过检测反应体系吸光度的变化,来判断酶促反应的进行情况以及酶抑制剂的效果,建立384微孔板的高通量筛选模型,... 目的建立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模型。方法从产β-内酰胺酶菌株中提取酶液,以硝噻吩为底物,三唑巴坦作为酶抑制剂,通过检测反应体系吸光度的变化,来判断酶促反应的进行情况以及酶抑制剂的效果,建立384微孔板的高通量筛选模型,优化反应条件并对此模型进行评价。用此模型对7360个化合物组成的随机库进行筛选。结果确定反应体系条件为:最佳测定波长为482nm,反应温度为30℃,选取15min时间点检测,底物硝噻吩终浓度为0.1mmol/L,评价指标Z′因子在0.8~0.9范围内,表明此模型可以用于高通量筛选。基于此模型初筛出65个有抑制活性的化合物。结论建立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高通量筛选模型具有快速、稳定和微量的特点,是寻找和发现有潜在活性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量筛选(HTS) β-内酰胺酶 抑制 半数抑制浓度(IC5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与氨苄西林联用的体内外抗菌作用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胡功政 许兰菊 +3 位作者 苑丽 李敏 袁宝清 邓强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89-394,共6页
试验观察了β 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与氨苄西林联用的体内外协同抗菌作用。结果表明 :氨苄西林与舒巴坦联用对 5个标准菌株的抗菌活性与氨苄西林相似 ,对除绿脓杆菌外的 6株临床分离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较显著高于氨苄西林。临床分离菌... 试验观察了β 内酰胺酶抑制剂舒巴坦与氨苄西林联用的体内外协同抗菌作用。结果表明 :氨苄西林与舒巴坦联用对 5个标准菌株的抗菌活性与氨苄西林相似 ,对除绿脓杆菌外的 6株临床分离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较显著高于氨苄西林。临床分离菌株均可产生 β 内酰胺酶并可不同程度的水解氨苄西林 ,在不加入舒巴坦时 ,β 内酰胺酶对氨苄西林的水解率为 5 7 6 4%~ 10 0 % ,加入舒巴坦时 ,β 内酰胺酶对氨苄西林的水解率降低。舒巴坦对临床分离菌株产生的 5种 β 内酰胺酶均有抑制作用 ,在 1μg/ml时的抑制率为 9 35 %~ 6 7 2 0 % ,10 μg/ml时为 5 0 %~93 19% ,显示出明显的抑酶保护作用。氨苄西林与舒巴坦联用对氨苄西林耐药菌株引起的鸡白痢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按 5mg/kg肌注的治愈率为 91 18% ,显著高于氨苄西林混饮 ,与舒他西林相似。提示二者联用体内体外均有协同抗菌作用 ,值得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内酰胺酶抑制 舒巴坦 氨苄西林 抗菌活性 联合用药 抗生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研究进展 被引量:20
13
作者 韩江雪 刘忆霜 肖春玲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2019年第6期647-653,共7页
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峻,已经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应用最广的抗生素,但是细菌对此类药物的耐药严重降低了药物的治疗效果,而产生β-内酰胺酶是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研制β-内酰胺酶抑制剂,以此作为增效... 细菌耐药问题日益严峻,已经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应用最广的抗生素,但是细菌对此类药物的耐药严重降低了药物的治疗效果,而产生β-内酰胺酶是β-内酰胺类药物耐药的主要机制,研制β-内酰胺酶抑制剂,以此作为增效剂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用,可有效恢复细菌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敏感性。临床上广泛传播的β-内酰胺酶有丝氨酸β-内酰胺酶和金属β-内酰胺酶。目前,在增效剂的研宄中,己经获得了多种有效的丝氨酸β-内酰胺酶抑制剂,许多金属β-内酰胺酶抑制剂仍处于研宄阶段。此外,为了应对由多种β-内酰胺酶引起的多重感染,研发丝氨酸β-内酰胺酶/金属β-内酰胺酶双重抑制剂也是逆转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的新思路。本文综述了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研宄进展,为研制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耐药 β-内酰胺酶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产酶大肠埃希氏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性降低的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杨新云 洪诤 +1 位作者 吴玉新 王浴生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61-365,共5页
目的 探讨临床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氏菌及肺炎克雷伯氏菌对氨苄西林 /舒巴坦 (ABPC/SB)、阿莫西林 /舒巴坦 (AMPC/ SB)敏感性降低的特征。方法 琼脂二倍稀释法、酶动力学参数及等电点测定、质粒提取和转化。结果 临床产酶 3株大肠... 目的 探讨临床产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氏菌及肺炎克雷伯氏菌对氨苄西林 /舒巴坦 (ABPC/SB)、阿莫西林 /舒巴坦 (AMPC/ SB)敏感性降低的特征。方法 琼脂二倍稀释法、酶动力学参数及等电点测定、质粒提取和转化。结果 临床产酶 3株大肠埃希氏菌 Ec1、Ec2、Ec3及 4株肺炎克雷伯氏菌 Kp1、Kp2、Kp3、Kp4对 ABPC/ SB、AMPC/ SB的敏感性明显降低 (MIC≥ 12 8mg/ L ) ,(1) Ec1、Ec2、Ec3及 Kp1对所试头孢菌素类及碳青霉烯类敏感 ;仅见一约 35 kb的质粒 ;含有单一β-内酰胺酶 (p I,5 .4 ) ,与 TEM- 1相比 ,各酶活性降低 ,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相对水解率下降 ,对 AMPC的 Km值比 TEM- 1高 2~ 4倍 ,三唑巴坦 (TB)、舒巴坦 (SB)、克拉维酸 (CA)对各酶的 IC50 比 TEM- 1高 4~ 32 0倍 ,表明此 4株菌对青霉素类亲和力明显降低 ,对酶抑制剂的敏感性显著下降 ;(2 ) Kp2、Kp3、Kp4与 Kp1不同 ,对 ABPC/ SB、AMPC/ SB和头孢菌素类均耐药 ,含有多个质粒 ,显示多个β-内酰胺酶 ,p I值分别为 5 .4、7.6、8.2等 ;而 4株质粒转化菌株所提取β-内酰胺酶的 p I值均为 5 .4 ,且均仅见一条约 35 kb的质粒 ,对 ABPC/ SB、AMPC/ SB获得了耐药 ,但仍对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敏感。结论 本研究中大肠埃希氏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氏菌 肺炎克雷伯氏菌 β-内酰胺酶抑制 敏感性降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抑酶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李勇湧 黄文祥 朱卫民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040-1042,共3页
目的:研究舒巴坦、克拉维酸和他唑巴坦3种抑制剂对临床上产酶菌株的抑制作用,来比较3种抑制剂的抑酶方式和抑酶效果。方法:分光光度法研究3种抑制剂对8株产酶菌所产β-内酰胺酶的抑酶效力,Dixon作图法求取抑制常数Ki,并计算相关抑制动... 目的:研究舒巴坦、克拉维酸和他唑巴坦3种抑制剂对临床上产酶菌株的抑制作用,来比较3种抑制剂的抑酶方式和抑酶效果。方法:分光光度法研究3种抑制剂对8株产酶菌所产β-内酰胺酶的抑酶效力,Dixon作图法求取抑制常数Ki,并计算相关抑制动力学参数。结果:3种抑制剂对8株细菌所产β-内酰胺酶均为竞争性抑制方式,3种抑制剂里舒巴坦抑制效果相对最弱,他唑巴坦最强。结论:3种抑制剂对不同产酶菌株所产β-内酰胺酶抑制效果有较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内酰胺酶 酶动力学 β-内酰胺酶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快速筛选方法的建立 被引量:4
16
作者 张新国 王文娜 +3 位作者 王学智 魏国兴 李剑勇 陈晓前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734-739,共6页
为建立用于抗耐药菌的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抑制剂快速筛选方法,本研究采用双层平板法,以2%的琼脂为底层,1%的含碘试剂为上层,以青霉素为β-内酰胺酶的底物,克拉维酸作为体系验证的阳性对照,通过比较透明圈形成大小,优化反应体系,... 为建立用于抗耐药菌的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抑制剂快速筛选方法,本研究采用双层平板法,以2%的琼脂为底层,1%的含碘试剂为上层,以青霉素为β-内酰胺酶的底物,克拉维酸作为体系验证的阳性对照,通过比较透明圈形成大小,优化反应体系,并对190个微生物发酵产物进行了初步筛选。研究最终确定的筛选条件为,pH7.0的PBS缓冲液体系,底物青霉素(160万单位)浓度为50 mg/mL,β-内酰胺酶浓度为10 U/mL,40℃孵育40 min。通过测量反应体系透明圈形成大小来筛选具有活性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结果证实该方法可以为耐药菌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筛选提供快速简单、易行、稳定、可靠的研究平台,并初步筛选获得了具有较高β-内酰胺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耐药菌 β-内酰胺酶抑制 筛选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酶抑制剂β-内酰胺酶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4
17
作者 蒋胜 吕晓菊 刘凯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93-197,228,共6页
产β-内酰胺酶是细菌对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耐药的一个重要机制,使用酶抑制剂抑制β-内酰胺酶是维持或/和增强β-内酰胺类抗菌活性的有效方法。耐酶抑制剂β-内酰胺酶的出现使酶抑制剂的抑制效力大为降低,抗菌治疗又面临着新的挑战。
关键词 β-内酰胺抗生素 耐酶抑制β-内酰胺酶 抗生素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抑酶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朱卫民 钱元恕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599-599,共1页
关键词 β-内酰胺酶 β-内酰胺酶抑制 抑酶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螯合剂类金属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朱致熹 张洁琳 陈依军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410-422,共13页
革兰氏阴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为表达β-内酰胺酶。金属β-内酰胺酶(metallo-β-lactamases,MBL)可以水解包括碳青霉烯类在内的几乎全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成为全球公共健康挑战。开发MBL的抑制剂是应对产MBL耐药... 革兰氏阴性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为表达β-内酰胺酶。金属β-内酰胺酶(metallo-β-lactamases,MBL)可以水解包括碳青霉烯类在内的几乎全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成为全球公共健康挑战。开发MBL的抑制剂是应对产MBL耐药菌感染的重要手段。螯合剂构成一类重要的MBL抑制剂,通过螯合、剥离、结合MBL活性中心的Zn以发挥对MBL的抑制作用。本文综述了螯合剂类MBL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介绍包括EDTA及其相关化合物、aspergillomarasmine A(AMA)及其衍生物、NOTA及相关化合物、吡啶羧酸类及吡啶甲基胺类化合物在内的几类重要螯合剂类MBL抑制剂的化学结构、抑制活性、与抗生素的协同作用、选择性和作用机制,为后续开发高活性、高选择性和低毒性的MBL抑制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耐药性 金属β-内酰胺酶 抑制 螯合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研究现状 被引量:12
20
作者 林文良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5期386-392,共7页
自克拉维酸问世之后,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研究引起医药界的广泛兴趣。有关这类药物的筛选、作用机理、生物学性质、结构改造及临床应用的报道与日俱增,成为八十年代抗菌药物研究的重要领域。
关键词 β-内酰胺酶 抑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