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共聚物改性聚乙烯消光薄膜制备与性能
1
作者 杨康 曾舒 +5 位作者 黄晓枭 张怡 王聚恒 麻玉龙 钟安澜 刘蔚凯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4-31,共8页
以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共聚物(SEPS)共混改性线型低密度聚乙烯(PE-LLD),通过流延工艺制备了PELLD/SEPS共混物消光薄膜。测试了不同SEPS含量下PE-LLD/SEPS共混物的流变性能、熔融结晶行为及相应薄膜的光学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PE-LL... 以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共聚物(SEPS)共混改性线型低密度聚乙烯(PE-LLD),通过流延工艺制备了PELLD/SEPS共混物消光薄膜。测试了不同SEPS含量下PE-LLD/SEPS共混物的流变性能、熔融结晶行为及相应薄膜的光学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PE-LLD/SEPS共混物呈现单一熔融峰,说明两种组分具有良好的相容性;随SEPS含量增加,PE-LLD的结晶度以及共混物的表观黏度逐渐降低,消光薄膜的雾度、纵横向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以及耐穿刺强度和落镖冲击强度逐渐上升,而透光率和光泽度降低。当SEPS质量分数为20%时,薄膜的雾度为68.56%,透光率为89.36%,光泽度为6.04 GU,呈现优异的消光特性;当SEPS质量分数为10%~20%时,薄膜纵横向拉伸强度差值较小,表现出良好的纵横向拉伸强度均匀性。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进一步证实了SEPS对PE-LLD具有显著的增韧效应。综上所述,SEPS改性PE-LLD制备的消光薄膜在力学性能、加工性能及消光特性等方面表现出优异的综合性能,有望在高端快速包装领域获得广泛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乙烯--苯乙烯共聚物 乙烯 消光薄膜 共混改性 消光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乙烯/α-蒎烯嵌段共聚物的性能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梁晖 卢江 +1 位作者 胡静 邓云祥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372-375,共4页
研究了苯乙烯 /α -蒎烯嵌段共聚物的溶液粘度、热性能和相增容性能等。结果表明 :相对于苯乙烯的均聚物而言 ,该嵌段共聚物的溶液粘度有所增大 ;DSC、TG分析表明 ,α -蒎烯链节的引入增大了聚苯乙烯分子链间的距离 ,使该嵌段共聚物的... 研究了苯乙烯 /α -蒎烯嵌段共聚物的溶液粘度、热性能和相增容性能等。结果表明 :相对于苯乙烯的均聚物而言 ,该嵌段共聚物的溶液粘度有所增大 ;DSC、TG分析表明 ,α -蒎烯链节的引入增大了聚苯乙烯分子链间的距离 ,使该嵌段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和热失重 1%时的温度相对于苯乙烯的均聚物有所下降 ;利用扫描电镜研究了该嵌段共聚物对聚苯乙烯和低密度聚乙烯共混体系的相增容性能 ,结果表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 α- 嵌段共聚物 性能 增容 增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乙烯/α-蒎烯嵌段共聚物的合成 被引量:3
3
作者 梁晖 黎昱 +2 位作者 卢江 张仁俊 邓云祥 《合成树脂及塑料》 EI CAS 1997年第3期20-23,共4页
考察了一种用大分子引发剂制备七乙烯/α-蒎烯嵌段共取物(PSt-b-Pα-P0的方法,其中大分子引发剂为末端含α-Cl的聚苯乙烯,由生阳郭子聚合剂制备。首选考察了α-氯代乙苯/SnCl4体系的α-蒎烯聚合,进而了不同... 考察了一种用大分子引发剂制备七乙烯/α-蒎烯嵌段共取物(PSt-b-Pα-P0的方法,其中大分子引发剂为末端含α-Cl的聚苯乙烯,由生阳郭子聚合剂制备。首选考察了α-氯代乙苯/SnCl4体系的α-蒎烯聚合,进而了不同条件下的PSt-α-Cl/SnCl4Le3wis碱)体系的α-蒎烯聚合。产物经GPC、IR、HNMR等分析确定。方法可以在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聚苯乙烯嵌段上接枝聚α-蒎烯嵌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 嵌段共聚物 共聚物 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臭氧化法用于α-蒎烯均聚、共聚混合物的分离及其结构表征II.α-蒎烯/苯乙烯共聚产物的臭氧化反应 被引量:1
4
作者 彭超盼 张仁俊 邓云祥 《石油化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81-385,共5页
对不同投料比、不同条件下合成的α-蒎烯/苯乙烯共聚产物和它们的均聚体混合物的臭氧比及其产物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完成臭氧化时间与α-蒎烯投料比(mol)成正比;苯乙烯均聚体或共聚体中的苯乙烯组份不影响聚合物分子中... 对不同投料比、不同条件下合成的α-蒎烯/苯乙烯共聚产物和它们的均聚体混合物的臭氧比及其产物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完成臭氧化时间与α-蒎烯投料比(mol)成正比;苯乙烯均聚体或共聚体中的苯乙烯组份不影响聚合物分子中α-蒎烯单体链节环内双键的选择性臭氧化。IR、 ̄1H-NMR分析表明,双键臭氧化是定量的,臭氧化产物的溶解性依共聚体组份的不同而不同。适用于聚(α-蒎烯)的臭氧化法,同样适用α-蒎烯/苯乙烯共聚产物,根据此原理可进行共聚产物的初步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蒎烯/苯乙烯共聚物 臭氧化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Cl_(3)/SbCl_(3)复合体系引发α-蒎烯/苯乙烯阳离子共聚合 被引量:10
5
作者 卢江 梁晖 +1 位作者 毛凤生 邓云祥 《应用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10-13,共4页
比较了AlCl_3和AlCl_3/SbCl_3复合体系的α-蒎烯/苯乙烯阳离子共聚反应及产物的摩尔质量分布。结果表明,由于用AlCl_3体系两种单体活性差大而难以共聚,用AlCl_3/SbCl_3复合体系,苯乙烯聚合速率相... 比较了AlCl_3和AlCl_3/SbCl_3复合体系的α-蒎烯/苯乙烯阳离子共聚反应及产物的摩尔质量分布。结果表明,由于用AlCl_3体系两种单体活性差大而难以共聚,用AlCl_3/SbCl_3复合体系,苯乙烯聚合速率相对减小,而α-蒎烯聚合速率增大,加之苯乙烯的共催化剂作用,加速α-蒎烯聚合,可使α-蒎烯与苯乙烯进行有效共聚。考察了[Sb]/[Al]比、催化剂浓度、单体投料比等对共聚体系α-蒎烯、苯乙烯转化速率及产物M_n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 苯乙烯 阳离子共聚反应 AlCl_(3) SbCl_(3)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苯乙烯-共轭二烯共聚物镍系加氢催化剂脱除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李传清 贺小进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2-14,23,共4页
对国内外苯乙烯-共轭二烯共聚物镍系加氢催化剂脱除方法的现状进行了概述,对各种脱除加氢催化剂的方法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叙述及比较,并对该项目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 苯乙烯-共轭二共聚物 加氢催化剂 脱除 萃取 沉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蒎烯用新型复合引发剂共聚合反应研究——Ⅱ α-蒎烯/α-甲基苯乙烯共聚合反应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邓云祥 彭超盼 +2 位作者 汪肇辉 张仁俊 范世彦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1995年第2期12-15,共4页
研究了在不同条件下,α-P/α-MSt的阳离子共聚合反应。5种类型的阳离子引发体系的比较表明,复合引发剂AlCl_3/SbCl_3的性能最优,共聚产率高,软化点也较高。IR、NMR、TG等分析证明,它有效地使α-P与α-MSt进行共聚,获得组分不同的共聚低... 研究了在不同条件下,α-P/α-MSt的阳离子共聚合反应。5种类型的阳离子引发体系的比较表明,复合引发剂AlCl_3/SbCl_3的性能最优,共聚产率高,软化点也较高。IR、NMR、TG等分析证明,它有效地使α-P与α-MSt进行共聚,获得组分不同的共聚低聚体。α-MSt与苯乙烯不同、它在聚合过程中对α-P聚合起活化剂作用、同时又有明显的链终止剂的作用,以它为端基的阳离子增长链倾向于与自身单体反应形成稳定低聚体使聚合终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引发剂 α- 共聚合反应 苯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氯代乙苯/TiCl_4引发体系的α-蒎烯/苯乙烯共聚合
8
作者 梁晖卢 江黎昱 +1 位作者 张仁俊 邓云祥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406-410,共5页
研究了α-氯代乙苯/TiCl4引发体系的α-蒎烯/苯乙烯共聚合性能。通过GPC及微臭氧化-薄层层析法表征分析,证明该引发体系可使α-蒎烯/苯乙烯在较宽单体投料比范围内实现有效共聚;提高TiCl4浓度可使共聚单体转化率... 研究了α-氯代乙苯/TiCl4引发体系的α-蒎烯/苯乙烯共聚合性能。通过GPC及微臭氧化-薄层层析法表征分析,证明该引发体系可使α-蒎烯/苯乙烯在较宽单体投料比范围内实现有效共聚;提高TiCl4浓度可使共聚单体转化率差缩小,而共聚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及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基本不变;Et3N的加入可缩小α-蒎烯/苯乙烯的聚合反应活性差,并明显提高共聚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 苯乙烯 α-氯代乙苯 TICL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bCl_3/AlCl_3复合催化体系的α-蒎烯/苯乙烯共聚反应性能研究
9
作者 张仁俊 杨毅 邓云祥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1996年第S2期22-27,共6页
研究了SbCl3/AlCl3复合催化体系在不同催化剂浓度、配制方法、单体投料比和溶剂等条件下的α-蒎烯/苯乙烯共聚合行为,并对共聚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复合催化体系能大幅度地缩小α-蒎烯与苯乙烯的活性差,易于获得... 研究了SbCl3/AlCl3复合催化体系在不同催化剂浓度、配制方法、单体投料比和溶剂等条件下的α-蒎烯/苯乙烯共聚合行为,并对共聚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复合催化体系能大幅度地缩小α-蒎烯与苯乙烯的活性差,易于获得它们的共聚产物.在甲苯、固体催化剂型和高苯乙烯投料比的条件下,所得到的共聚产物的分子量较高.考察了对苯乙烯的聚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bCl3/AlCl3复合催化体系 α-/苯乙烯共聚反应性能 苯乙烯聚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亲性聚长链α-烯烃共聚物的合成及在柴油乳液中的作用
10
作者 沈洪富 齐美洲 +1 位作者 范志强 傅智盛 《合成树脂及塑料》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8-32,共5页
用负载型TiCl4/MgCl2催化剂催化1-十八烯(1-oct)与对甲基苯乙烯(pMS)共聚合,得到1-oct与pMS的共聚物[P(1-oct-co-pMS)]。再通过反应性基团功能化法,用HBr/H2O2对P(1-oct-co-pMS)中pMS结构单元上的对位甲基进行选择性溴化,接着用改进的Wi... 用负载型TiCl4/MgCl2催化剂催化1-十八烯(1-oct)与对甲基苯乙烯(pMS)共聚合,得到1-oct与pMS的共聚物[P(1-oct-co-pMS)]。再通过反应性基团功能化法,用HBr/H2O2对P(1-oct-co-pMS)中pMS结构单元上的对位甲基进行选择性溴化,接着用改进的Williamson醚化法将端羟基聚乙二醇(PEG-OH)接枝到P(1-oct-co-pMS)主链上,制备了PEG-OH接枝P(1-oct-co-pMS)[P(1-oct-co-pMS)-g-PEG]的两亲性接枝共聚物,实现了聚长链α-烯烃的功能化。以P(1-oct-co-pMS)-g-PEG为分散剂,山梨糖醇酐油酸酯/失水山梨醇单油酸酯聚氧乙烯醚混合物为表面活性剂,采用高剪切乳化机制备了含水乳化柴油(即柴油乳液),用动态光散射法测定柴油乳液的粒径及其分布。结果表明,含有P(1-oct-co-pMS)-g-PEG的柴油乳液稳定性较好,在室温条件下可以稳定6天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链α- 对甲基苯乙烯 接枝共聚物 两亲性 柴油乳化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STD-NaAMPS三元疏水缔合共聚物的表征及耐热性能 被引量:27
11
作者 钟传蓉 黄荣华 +1 位作者 张熙 刘强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26-130,共5页
以自制的疏水单体苯乙烯衍生物(STD)和丙烯酰胺(AM)、2-甲基-2-丙烯酰胺基丙磺酸钠(NaAMPS)为原料,合成了三元疏水缔合水溶液共聚物PASA。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1H谱和DSC分析证实了共聚物的结构,采用元素分析测定了聚合物的组成,通过原... 以自制的疏水单体苯乙烯衍生物(STD)和丙烯酰胺(AM)、2-甲基-2-丙烯酰胺基丙磺酸钠(NaAMPS)为原料,合成了三元疏水缔合水溶液共聚物PASA。用红外光谱、核磁共振1H谱和DSC分析证实了共聚物的结构,采用元素分析测定了聚合物的组成,通过原子力显微镜对聚合物溶液形态的表征,证实了PASA水溶液疏水微区的存在。TG分析显示PASA具有优良的耐热性能,其分解温度高达312℃。PASA浓度为0.1g/dL时,表观粘度达208mPa.s,表明了其聚合物具有优良的增粘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STD-NaAMPS三元共聚物 疏水缔合 结构表征 耐热性能 酰胺 驱油聚合物 苯乙烯 酰胺 2-甲基-2-酰胺基丙磺酸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NaAMPS-St三元共聚物的合成及溶液性能研究 被引量:9
12
作者 吴念 高保娇 +1 位作者 李延斌 徐立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46-50,共5页
在微乳液介质中制备了组成系列变化的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NaAMPS)-苯乙烯(St)三元共聚物P(AM-NaAMPS-St)。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复合作用电导滴定法对共聚物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用稀释外推粘度法测定了... 在微乳液介质中制备了组成系列变化的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NaAMPS)-苯乙烯(St)三元共聚物P(AM-NaAMPS-St)。通过红外光谱、紫外光谱、复合作用电导滴定法对共聚物的结构和组成进行了表征。用稀释外推粘度法测定了共聚物的特性粘数及Huggins常数kH。用荧光探针法与表观粘度法研究了大分子链间的疏水缔合作用,考察了共聚物结构对其水溶液性能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段共聚物 疏水缔合 结构与性能 酰胺 2-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钠 苯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引发剂引发α-蒎烯均共聚反应及共聚产物分离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彭超盼 张仁俊 +2 位作者 卢江 曾陇梅 邓云祥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1期69-74,共6页
研究一系列阳离子引发体系下的α-蒎烯均、共聚反应。发现AlCl_3/SbCl_3体系具有高引发活性,能得到分子过较高的α-蒎烯均聚物,聚合机理也不同于常用的AlCl_3等Lewis酸引发体系;与单独AlCl_3引发相... 研究一系列阳离子引发体系下的α-蒎烯均、共聚反应。发现AlCl_3/SbCl_3体系具有高引发活性,能得到分子过较高的α-蒎烯均聚物,聚合机理也不同于常用的AlCl_3等Lewis酸引发体系;与单独AlCl_3引发相比,AlCl_3/SbCl_3能有效地引发α-蒎烯/苯乙烯的共聚合,两种单体的活性差缩小,共聚产物收率和分子虽提高。用臭氧化-层析联用法可达到分离α-蒎烯与苯乙烯的均、共聚物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聚合 α-/苯乙烯共聚 复合阳离子引发剂 共聚体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固含量AM-ST-DADMAC三元共聚物无皂乳液的合成研究
14
作者 陈孝行 陈少平 +1 位作者 林超强 伍仁强 《应用化工》 CAS CSCD 2010年第2期213-216,225,共5页
以丙烯酰胺(AM)、苯乙烯(ST)、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ADMAC)为原料,通过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了高固含量的AM-ST-DADMAC三元共聚物。研究了单体总质量分数和三种单体质量配比对转化率和AM-ST-DAD-MAC共聚物无皂乳液动力粘度的影响。结果... 以丙烯酰胺(AM)、苯乙烯(ST)、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ADMAC)为原料,通过无皂乳液聚合法合成了高固含量的AM-ST-DADMAC三元共聚物。研究了单体总质量分数和三种单体质量配比对转化率和AM-ST-DAD-MAC共聚物无皂乳液动力粘度的影响。结果表明,DADMAC的配比是影响AM-ST-DADMAC共聚物乳液固含量的主要因素。较佳的工艺条件为m(AM)∶m(ST)∶m(DADMAC)=5∶2∶3,单体总质量分数为63%,引发剂用量为单体总质量的0.5%,反应温度75℃,反应时间2 h。在该反应条件下,目标聚合物的产率可达89.9%,DADMAC的转化率为71.5%,乳胶粒表面电荷量是1.405 mmol/g,乳液的动力粘度是76 mPa.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酰胺-苯乙烯-二甲基二丙基氯化铵 高固含量乳液 共聚物 胶体滴定 动力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St-co-MMA)微球表面包覆磁性氧化石墨烯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应霞 金朋生 +3 位作者 雷文娟 李向前 喇培清 杜雪岩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2-187,共6页
以单分散的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St-co-MMA))微球为载体,FeSO_4·7H_2O和FeCl_3·6H_2O为铁源,NaOH为沉淀剂,在氧化石墨烯(GO)存在下,利用反相共沉淀法通过原位复合技术在P(St-co-MMA)微球表面包覆磁性氧化石墨烯(P(S... 以单分散的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P(St-co-MMA))微球为载体,FeSO_4·7H_2O和FeCl_3·6H_2O为铁源,NaOH为沉淀剂,在氧化石墨烯(GO)存在下,利用反相共沉淀法通过原位复合技术在P(St-co-MMA)微球表面包覆磁性氧化石墨烯(P(St-co-MMA)/Fe_3O_4/GO)。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振动样品磁强计(VSM)和氮吸附-脱附等温线对P(St-co-MMA)/Fe_3O_4/GO样品的结构和性能进行表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纳米级的磁性氧化石墨烯成功地负载在了微米级的共聚物P(St-co-MMA)表面,所制备的P(St-co-MMA)/Fe_3O_4/GO微纳米复合物平均孔径为14.55nm,孔体积为0.204 2cm^3/g,比表面积为56.14m^2/g。该复合物具有超顺磁性和良好的磁响应性,能够满足磁分离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乙烯-甲基丙酸甲酯共聚物微球 磁性氧化石墨 微纳米复合物 超顺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烯/SBS复合改性沥青性能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谢忠安 张顶 +1 位作者 李松 熊锐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90-294,共5页
借助控制变量法研究工艺参数对复合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以确定复合改性沥青的最佳制备工艺。而后,研究了石墨烯对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改性沥青物理性能、贮存稳定性、低温性能、抗老化性能及流变性能的影响。利用荧光... 借助控制变量法研究工艺参数对复合改性沥青性能的影响,以确定复合改性沥青的最佳制备工艺。而后,研究了石墨烯对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改性沥青物理性能、贮存稳定性、低温性能、抗老化性能及流变性能的影响。利用荧光显微镜对石墨烯/SBS复合改性沥青改性机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石墨烯/SBS复合改性沥青的最佳制备工艺为:剪切速率4000r/min、剪切温度180℃、剪切时间70min。石墨烯的掺入显著地改善了SBS改性沥青的高温性能、抗老化性能及贮存稳定性,但对低温性能略有不利影响;石墨烯/SBS复合改性沥青中石墨烯的最佳掺量为0.06%;石墨烯插入SBS网状结构之间,并与SBS小分子相互缠结,产生稳定的物理交联,使高温下沥青分子链段活动性受阻,从而改善沥青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工程 石墨 苯乙烯-丁二-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改性沥青 制备工艺 流变特性 改性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VP修饰石墨烯/SBS复合改性沥青与混合料性能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王观竹 冯海满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267-273,共7页
针对传统石墨烯存在成本高、与基质沥青相容性和分散性差的问题,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对石墨烯(PVP-G)进行处理,基于针入度分级体系、PG分级体系与黏度分级体系指标评价了PVP修饰石墨烯复合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改性... 针对传统石墨烯存在成本高、与基质沥青相容性和分散性差的问题,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对石墨烯(PVP-G)进行处理,基于针入度分级体系、PG分级体系与黏度分级体系指标评价了PVP修饰石墨烯复合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改性沥青混合料的常规针入度指标性能、流变特性、黏度特性,优化了适宜的PVP-G掺配比例,在此基础上,采用三大路用性能试验、浸水汉堡(APA)试验、半圆弯拉(SCB)疲劳试验与室内MMLS1/3试验,探讨了PVP-G/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疲劳性能与长期稳定性能。结果表明:添加PVP-G改善了SBS改性沥青的高温、低温和抗老化特性,增强了沥青胶结料的弹性恢复性能与抗变形性能,改善了低温抗断裂性能与应力释放性能。1.5%PVP-G/4.0%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有优异的高温抗永久变形性能、抗疲劳性能和抗水损害性能。在高温长期荷载及高温浸水综合作用下,1.5%PVP-G/4.0%SBS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比5%SBS改性沥青混合料表现出了更优异的抗永久变形能力与耐久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面工程 乙烯吡咯烷酮修饰石墨 苯乙烯-丁二-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改性沥青 复合改性沥青 复合改性沥青混合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BS与PS-HI耐防锈油环境应力开裂性能
18
作者 李焕新 《中国塑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9-73,共5页
用防锈油作为溶剂,采用样条弯曲受力方法进行了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和高抗冲聚苯乙烯(PS-HI)的环境应力开裂试验,研究了应力、溶剂及其综合作用对2种材料拉伸、弯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应力-溶剂综合作用使PS-HI的拉伸强... 用防锈油作为溶剂,采用样条弯曲受力方法进行了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ABS)和高抗冲聚苯乙烯(PS-HI)的环境应力开裂试验,研究了应力、溶剂及其综合作用对2种材料拉伸、弯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应力-溶剂综合作用使PS-HI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明显下降,而对ABS的拉伸强度和弯曲强度影响较小;此外,环境应力作用会显著降低ABS和PS-HI的断裂伸长率,并使之由韧性断裂变为脆性断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腈丁--苯乙烯共聚物 高抗冲聚苯乙烯 防锈油 环境应力开裂 脆性断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度指数改进剂HSD的增粘机理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林 周涛 +3 位作者 周维燕 陈正广 惠江涛 张爱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8-51,共4页
对聚苯乙烯-氢化聚二烯嵌段共聚物(HSD)改性的150SN润滑基础油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表明HSD具有优异的增粘能力和抗剪切稳定性。动态激光光散射实验表明HSD在溶液中是以胶束形式存在,胶束的流体力学半径(Rh)对温度有依赖性。温度升高,... 对聚苯乙烯-氢化聚二烯嵌段共聚物(HSD)改性的150SN润滑基础油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研究表明HSD具有优异的增粘能力和抗剪切稳定性。动态激光光散射实验表明HSD在溶液中是以胶束形式存在,胶束的流体力学半径(Rh)对温度有依赖性。温度升高,HSD的流体力学半径逐渐增大,在45℃左右,流体力学半径突然减小。实验发现不同的溶剂有不同的转变温度,但变化趋势基本相同。动态流变测试表明随着频率的增加,加入HSD的基础油的弹性模量和损耗模量均增加。在低频时主要表现为弹性效应,高频时则主要表现为粘性效应。随着温度的升高,润滑油的损耗模量逐渐减小,其弹性模量在60℃左右有一个转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度指数改进剂 苯乙烯-氢化聚二嵌段共聚物 流体力学半径 增粘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描仪面框注塑件翘曲变形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王雷刚 倪雪峰 黄瑶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1-43,共3页
以扫描仪面框薄壁件注塑成型为例,应用Moldflow软件分析了模具温度、熔体温度、浇口位置和保压参数对翘曲变形的影响规律,提出了减小翘曲变形的工艺措施,分析结果与生产实际吻合。
关键词 注射成型 翘曲变形 模拟分析 计算机软件丙 -丁二-苯乙烯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