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8篇文章
< 1 2 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牡丹花中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及其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1
作者 陈玲 王学方 +3 位作者 李智宁 张立攀 李晓 宁二娟 《食品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3-89,共7页
对丹凤和香玉两种牡丹花中的游离酚、酯键合态酚、糖苷键合态酚和不溶性结合态酚进行提取,测定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中总酚、总黄酮含量及其主要化合物组成和含量,并对其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丹凤和香玉... 对丹凤和香玉两种牡丹花中的游离酚、酯键合态酚、糖苷键合态酚和不溶性结合态酚进行提取,测定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中总酚、总黄酮含量及其主要化合物组成和含量,并对其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丹凤和香玉牡丹花的游离酚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最高,总酚含量分别为31.45、32.64 mg/g,总黄酮含量分别为41.11、40.67 mg/g,其次是酯键合态酚和糖苷键合态酚,不溶性结合态酚含量较低;两种牡丹花游离酚均含有17种成分,其主要成分是白藜芦醇、1,2,3,4,6-O-五没食子酰葡萄糖和大波斯菊苷;酯键合态酚、糖苷键合态酚中主要成分是山柰酚-7-O-β-D-葡萄糖苷和大波斯菊苷。不同形态酚类化合物中游离酚的抗氧化活性最强,丹凤、香玉牡丹花游离酚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能力分别为855.03、367.10、230.54μmol/g和499.06、290.64、196.39μmol/g;丹凤和香玉牡丹花的游离酚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最强,半抑制浓度分别为12.15、13.87μg/mL。研究结果对丹凤和香玉多酚利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花 游离酚 酯键合态酚 键合态酚 不溶性结合态酚 抗氧化活性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棘原花青素的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2
作者 吴雪 李毅诺 +4 位作者 董永惠 魏来 彭强 韩林 王敏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3-72,共10页
探究沙棘原花青素(sea buckthorn procyanidins,SBPC)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然后在细胞水平研究其抗氧化活性,最后评估SBPC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SBPC在质量浓度为0~40μg/mL范围内均显示出比VC更强的1,1-二苯基... 探究沙棘原花青素(sea buckthorn procyanidins,SBPC)对自由基的清除能力,然后在细胞水平研究其抗氧化活性,最后评估SBPC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和机制。研究结果表明,SBPC在质量浓度为0~40μg/mL范围内均显示出比VC更强的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1,1-diphenyl-2-picrylhydrazyl,DPPH)自由基、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Fe3+还原力。当SBPC质量浓度为10μg/mL和40μg/mL时,对DPPH自由基和ABTS阳离子自由基的清除率高达98.18%和87.08%。在细胞水平上,仅20μg/mL的SBPC就能显著恢复棕榈酸引起的HepG2细胞活力下降(P<0.001),并且不同质量浓度的SBPC均能显著降低细胞ROS水平(P<0.001)。同时,SBPC还能通过抑制脂质氧化产物丙二醛的生成、调节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发挥抗氧化作用。此外,SBPC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显著的可逆竞争性抑制作用,其半抑制浓度为8.646μg/mL。进一步研究发现,SBPC可与α-葡萄糖苷酶上一个或一类活性位点中的氨基酸残基相互作用,形成氢键和疏水作用力,从而发挥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本研究证实了SBPC具有显著的抗氧化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并可为其作为降糖类功能性食品开发的优良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棘原花青素 抗氧化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对玉米活性肽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影响
3
作者 林劲捷 王俊彤 +2 位作者 李冠龙 郑喜群 刘晓兰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5年第4期61-68,124,共9页
为探究胃肠消化对玉米活性肽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分别对消化前后玉米活性肽未超滤和分子量<1000 Da 2个组分的粒径分布、氨基酸组成、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DPPH、ABTS^(+)自由基清除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 为探究胃肠消化对玉米活性肽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分别对消化前后玉米活性肽未超滤和分子量<1000 Da 2个组分的粒径分布、氨基酸组成、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DPPH、ABTS^(+)自由基清除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活性肽经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后,2个组分的平均粒径分别降低52.01%和66.92%,氨基酸组成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未超滤组分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分别提高至48.38%±1.88%和43.21%±2.21%,ABTS^(+)自由基清除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分子量<1000Da组分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DPPH自由基清除率降低了1.97%。因此,玉米活性肽能够抵抗胃肠消化,且消化产物持有更佳的降血糖及抗氧化活性,为玉米活性肽在功能食品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活性 消化特性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罗汉果根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4
作者 韦思宇 韦玉璐 +2 位作者 卢凤来 隆文龙 蒋小华 《中成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81-1188,共8页
目的研究罗汉果根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9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MCI、ODS、高速逆流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PNPG法评价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再进行分子对接。结果从... 目的研究罗汉果根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95%乙醇提取物采用硅胶、MCI、ODS、高速逆流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PNPG法评价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再进行分子对接。结果从中分离得到21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香草醛(1)、罗汉果酸乙(2)、葫芦素B(3)、水杨酸(4)、阿魏酸(5)、对羟基苯甲醛(6)、落叶松树脂醇(7)、异落叶松树脂醇(8)、liballinol(9)、3-(羟乙酰基)吲哚(10)、反式-4-羟基-壬烯酸(11)、vomifolilol(12)、香草酸(13)、吲哚-3-羧酸(14)、ω-hydroxypropioguaiacone(15)、对羟基苯甲酸(16)、对香豆酸(17)、去氢双松柏醇(18)、secoisolariciresinol(19)、sesquimarocanol A(20)、threo-guaiacylglycerol-β-O-4-lariciresinol ether(21)。化合物4、10、18、21的IC 50值为(0.42±0.060)~(0.89±0.037)mg/mL。结论化合物4、10~12、15、16、18、21为首次从该植物根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10、18、21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以18最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汉果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α-葡萄糖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腥草内生放线菌Streptomyces sanglieri GZWMJZ-725次级代谢产物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5
作者 李明星 王立平 +3 位作者 许言超 吴耽 王冬阳 朱伟明 《中国抗生素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4-199,共6页
目的 对鱼腥草内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sanglieri GZWMJZ-725的次级代谢产物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大米固体培养基对菌株进行发酵;采用有机溶剂对发酵产物进行提取;利用正反相柱色谱手段对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综... 目的 对鱼腥草内生链霉菌Streptomyces sanglieri GZWMJZ-725的次级代谢产物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大米固体培养基对菌株进行发酵;采用有机溶剂对发酵产物进行提取;利用正反相柱色谱手段对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综合运用高分辨质谱、核磁共振波谱、紫外、红外等现代波谱技术对化合物平面结构进行解析;采用计算圆二色谱法确定化合物的立体构型;采用pNPG法测试化合物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 从S. sanglieri GZWMJZ-725发酵产物中分离到3个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和2鉴定为新的protoasukamycin类似物,化合物3为protoasukamycin。化合物1~3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10.08±0.09)、(10.71±0.18)和(11.14±0.18)μg/mL,阳性对照阿卡波糖的IC50为(140.78±1.98)μg/mL。结论 鱼腥草内生链霉菌S. sanglieri GZWMJZ-725可产生结构新颖且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protoasukamycin类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生放线菌 次级代谢产物 结构鉴定 α-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钱柳叶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杨勇 郭婷思 +7 位作者 谢敏 谭李宏 李文楚 郑豪 黄费炳 杨玉佩 王炜 翦雨青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4-842,共9页
目的 研究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Batal.) Iljinskaja叶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 青钱柳叶95%乙醇提取物采用大孔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聚酰胺、C18反相硅胶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 目的 研究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Batal.) Iljinskaja叶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 青钱柳叶95%乙醇提取物采用大孔树脂、硅胶、Sephadex LH-20、聚酰胺、C18反相硅胶及半制备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PNPG法评价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 从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cyclopaloside C(1)、cyclopaloside A(2)、juglanosides E(3)、vaccinin A(4)、ent-mururin A(5)、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6)、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7)、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甲酯(8)、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乙酯(9)、山柰酚-3-O-β-D-葡萄糖醛酸丁酯(10)、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11)、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2)、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13)、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丁酯(14)、香橙素(15)。总提取物抑制α-葡萄糖苷酶的IC_(50)值为(1.83±0.04)μg/mL,化合物1、4~5分别为(29.48±1.86)、(0.50±0.07)、(0.71±0.07)μmol/L。结论 化合物1为新四氢萘醇苷类,化合物4~5、8~10、14为首次从青钱柳叶中分离得到。化合物4~5为较少见的黄酮木脂素类化合物,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潜在的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钱柳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窄孢灵芝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7
作者 霍雅琴 王雨曦 +2 位作者 魏玉莲 张怡轩 袁海生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37,共6页
目的研究窄孢灵芝Ganoderma angustisporum J.H.Xing,B.K.Cui&Y.C.Dai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窄孢灵芝乙酸乙酯提取物采用硅胶、ODS、TLC、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p... 目的研究窄孢灵芝Ganoderma angustisporum J.H.Xing,B.K.Cui&Y.C.Dai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窄孢灵芝乙酸乙酯提取物采用硅胶、ODS、TLC、HPLC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pNPG法评价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acetyl-L-phenylalanine ethyl ester(1)、N-acetyl-L-phenylalanine methyl ester(2)、4-hydroxy-17R-methylincisterol(3)、6,8-di-O-methylaverufin(4)、aversin(5)、methyl 2-(4-hydroxyphenyl)acetate(6)、5-甲苯-1,3-二醇(7)。化合物1~2、4~7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_(50)值分别为(33.80±0.47)、(45.45±7.95)、(48.80±5.86)、(39.48±2.82)、(41.47±6.68)、(55.38±10.12)μmol/L,其中化合物1的抑制活性较强。结论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化合物2~7为首次从灵芝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2、4~7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窄孢灵芝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芪多糖复合酶提取工艺优化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被引量:4
8
作者 张会佳 侯相竹 +3 位作者 张涵 殷澳 高阳 徐多多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81-189,共9页
目的:以黄芪为原料,采用复合酶法(木瓜蛋白酶、果胶酶、纤维素酶)提取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并分析工艺条件对多糖提取的影响。方法:在正交试验确定复合酶比例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复合酶提取APS的提取条件进行... 目的:以黄芪为原料,采用复合酶法(木瓜蛋白酶、果胶酶、纤维素酶)提取黄芪多糖(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APS),并分析工艺条件对多糖提取的影响。方法:在正交试验确定复合酶比例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复合酶提取APS的提取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优工艺条件,采用pNPG法评价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5 g黄芪药材粉末,最佳复合酶配比为:木瓜蛋白酶88000 U、果胶酶65000 U、纤维素酶6000 U;最佳酶解提取条件为:酶解处理时间、温度、pH和料液比分别为2.82 h、60.34℃、5.11和1:34.46 g/mL,APS的得率最高可达22.79%±0.14%;APS对α-葡萄糖苷酶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为7.42μg/mL。结论:复合酶提取APS的得率较单酶得率显著提高,APS对α-葡萄糖苷酶表现出较强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芪多糖 复合 提取工艺 响应面 α-葡萄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茶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阳丙媛 何瑞杰 +2 位作者 王亚凤 颜小捷 黄永林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361,共8页
为探究甜茶(Rubus suavissimus)中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该文利用多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对其干燥叶进行提取分离纯化,综合运用质谱、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方法确定了单体化合物的结构,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α-葡萄... 为探究甜茶(Rubus suavissimus)中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次级代谢产物,该文利用多种现代色谱分离技术对其干燥叶进行提取分离纯化,综合运用质谱、核磁共振波谱分析方法确定了单体化合物的结构,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了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测试。结果表明:(1)从甜茶的干燥叶中分离鉴定出10个化合物,分别为甜茶苷(1)、山奈酚-3-O-洋槐糖苷(2)、没食子酸(3)、二聚松柏醇(4)、5-甲氧基二聚松柏醇(5)、云实酸(6)、斯替维单糖苷(7)、斯替维醇(8)、16α,17-二羟基对映贝壳杉烷(9)、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10),其中化合物2、4、5、9均为首次从甜茶中分离得到。(2)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2、3、5、6、10具有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该研究结果丰富了甜茶中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化合物,并为降血糖相关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茶 α -葡萄糖 悬钩子属 蔷薇科 糖尿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藜蒿叶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抗氧化活性评价 被引量:1
10
作者 邹伟 丁翘 +5 位作者 陶雪茹 韩敏 朱思莹 王思颖 袁涛 涂宗财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900-1909,共10页
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藜蒿叶多糖(polysaccharide from 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 leaf,ASLP),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料液比4个因素对藜蒿叶粗多糖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同时测... 采用热水浸提法提取藜蒿叶多糖(polysaccharide from 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 leaf,ASLP),通过单因素试验探究提取温度、提取时间、提取次数、料液比4个因素对藜蒿叶粗多糖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同时测定ASLP糖含量、糖醛酸、分子量分布、单糖组成、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藜蒿叶粗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提取温度95℃、提取时间3 h、提取次数为3次、料液比为1∶30(g/mL),在此条件下藜蒿叶粗多糖得率为17.23%±0.26%。理化性质结果发现ASLP糖醛酸含量为31.70%±0.73%,高于中性糖含量(26.20%±1.56%),分子量分布结果表明ASLP为分布较广的非均一多糖。单糖组成结果显示半乳糖醛酸比例最高,为38.76%,其次是半乳糖(22.88%)和鼠李糖(10.92%)。此外,ASLP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α-葡萄糖苷酶的半抑制浓度(IC50)分别为0.1208、0.01601、1.364 mg/mL,表明其具有良好的体外降血糖和抗氧化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藜蒿叶多糖 工艺优化 响应面法 α-葡萄糖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杨梅根的化学成分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茹 陈雪林 +4 位作者 王寒蕾 张振男 赵霞 张昆 张玉梅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07-1319,1297,共14页
对水杨梅(Adina rubella)根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水杨梅根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并运用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为奎诺酸(1)、奎诺酸-3-O... 对水杨梅(Adina rubella)根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研究。通过硅胶、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水杨梅根的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得到25个化合物,并运用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为奎诺酸(1)、奎诺酸-3-O-β-D-吡喃葡萄糖苷(2)、奎诺酸-3-O-β-D-岩藻糖苷(3)、奎诺酸-3-O-β-D-吡喃葡萄糖-28-O-β-D-吡喃葡萄糖酯(4)、gongganoside C(5)、gongganoside A(6)、奎诺酸-3-O-β-D-岩藻糖-28-O-β-D-吡喃葡萄糖酯(7)、奎诺酸-3-O-β-D-奎诺糖-28-O-β-D-吡喃葡萄糖酯(8)、齐墩果酸(9)、芥子醛(10)、松柏醛(11)、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2)、3,4-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13)、methyl-4,5-di-caffeoyl-quinate(14)、大花葵苷(15)、undulatoside A(16)、5,7-dihydroxy-2-methylchromone-7-O-β-D-apiosyl-(1→6)-O-β-D-glucoside(17)、马钱苷(18)、马钱苷酸(19)、谷甾醇(20)、6′-O-乙酰基-β-胡萝卜苷(21)、胡萝卜苷(22)、丁香醛(23)、3,4,5-trimethoxyphenyl-1-O-β-D-apiofuranosyl-(1′′→6′)-O-β-D-glucopyranoside(24)、栗柄醇(25)。化合物2~8、10~14、16、17、19、21、23~25为首次从水杨梅根中分离得到。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12、13具有显著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 50值分别为8.83±0.54、8.36±1.01μmol/L。酶动力学分析表明化合物12、13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类型为混合竞争性抑制,随后分子对接及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表明化合物12、13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对接结合能分别为-10.08、-10.65 kcal/mol,化合物12、13具有显著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可能为水杨梅根乙酸乙酯部位发挥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梅 化学成分 降糖 α-葡萄糖 分子对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江锥叶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12
作者 程雪雪 王亚凤 +3 位作者 何瑞杰 阳丙媛 刘章彬 黄永林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987-2993,共7页
目的研究元江锥叶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元江锥叶甲醇提取物采用MCI gel CHP 20P、Sephadex LH-20、Diaion HP20SS等多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PNPG法测定α-葡萄糖... 目的研究元江锥叶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方法元江锥叶甲醇提取物采用MCI gel CHP 20P、Sephadex LH-20、Diaion HP20SS等多种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PNPG法测定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原儿茶酸(1)、没食子酸(2)、3-O-α-L-阿拉伯吡喃糖基-4-羟基苯甲酸(3)、3-O-没食子酰基莽草酸(4)、methyl 4-epi-shikimate-3-O-gallate(5)、5-O-没食子酰基莽草酸(6)、5-O-咖啡酰基莽草酸(7)、6-O-没食子酰基-葡萄糖苷(8)、1,6-二-O-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9)、1,3-二-O-没食子酰基-α-D-葡萄糖苷(10)、2,3-二-O-没食子酰基-D-葡萄糖苷(11)、β-O-methylgluco-2,3-digalloyl esters(12)、(3 R,1′S)-[1′-(6″-O-galloyl-β-D-gluco-pyranosyl)oxyethyl]-3-hydroxy-dihydrofuran-2(3H)-one(13)、4-O-D-(6′-O-galloyl)glucopyranyl-(E)-p-coumaryl acid(14)、chestanin(15)、1-desgalloyl eugeniin(16)、picrorhiza acid(17)、11-诃子裂酸甲酯(18)。化合物2和16的IC_(50)值分别为(0.12±0.059)、(0.00089±0.00025)mmol/L。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元江锥叶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和16具有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江锥 化学成分 分离鉴定 α-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卷柏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姜红宇 吕敬崑 +1 位作者 邵金华 陈小明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7-43,共7页
研究地卷柏(Selaginella prostrata H.S.Kung)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综合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地卷柏全草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为se... 研究地卷柏(Selaginella prostrata H.S.Kung)的化学成分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综合运用硅胶、Sephadex LH-20和半制备HPLC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从地卷柏全草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现代波谱学方法鉴定其结构为seprostrataoid A(1)、(3 S,5 R,8 S)-5,8-epoxy-6-megastigmadien-3,9-diol(2)、(-)-黑麦草内酯(3)、(3 S,5 R,6 R,7 E)-3,5,6-三羟基-7-巨豆烯-9-酮(4)、(7 R,8 S)-ceplignan(5)、(2 R,3 S)-二氢-2-(3′,5′-二甲氧基-4′-羟基苯基)-3-羟甲基-7-甲氧基-5-乙酰基苯骈呋喃(6)、5,5′-二甲氧基木香酚A(7)、穗花衫双黄酮(8)、异柳杉双黄酮(9)、扁柏双黄酮(10)。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倍半萜类化合物,化合物2~10为首次从地卷柏中分离得到。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化合物7~10具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 50值分别为72.14±2.67、42.68±1.54、61.26±4.32、55.43±2.17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卷柏 化学成分 倍半萜 双黄酮 α-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桑枝1-脱氧野尻霉素的提取及其含量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刘超 史正琴 +3 位作者 向伟 黄先智 徐立 兰俊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2-120,共9页
【目的】1-脱氧野尻霉素(DNJ)是一种降血糖功效较好的天然活性产物,在桑树中的含量相对较高。对超声-微波联合辅助提取桑枝中DNJ的工艺进行优化,以获得较高提取率;同时,分析桑枝水提物中DNJ含量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相关性,以获得... 【目的】1-脱氧野尻霉素(DNJ)是一种降血糖功效较好的天然活性产物,在桑树中的含量相对较高。对超声-微波联合辅助提取桑枝中DNJ的工艺进行优化,以获得较高提取率;同时,分析桑枝水提物中DNJ含量与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相关性,以获得其中DNJ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贡献程度。这可能为桑枝中DNJ的提取、分离及桑枝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极性分布等研究提供一定的依据。【方法】利用9-芴甲氧羰酰氯对DNJ进行衍生化,弥补其本身不具有紫外吸收特性的缺点,利用高效液相色谱在254 nm波长下进行定性定量检测;单因素试验分别求得微波处理时间、超声波处理时间和液料比的优化范围,以响应曲面法对超声-微波联合辅助提取DNJ三因素的平方和、均方、P值、R2等参数进行优化,获得二次多项回归方程和相应的最优提取条件;在此基础上利用系统溶剂法萃取浓缩的水提物,计算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和水4种极性部分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通过酶标仪在415 nm波长处测定α-葡萄糖苷酶对4-硝基苯-α-D吡喃葡萄糖苷的分解率来计算)与DNJ的含量,并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用0.05 mo L·L-1的盐酸溶液提取,微波处理9.60 min、超声波处理30.89 min和液料比46.47 m L·g-1时达到最优条件,此时DNJ的产率为0.205%,结果检验值与优化值的拟合率达99.27%,相对于对照组增长了10.86%;正丁醇部分DNJ的含量最高,乙酸乙酯次之,水部分仍含有少许,石油醚部分为零,说明正丁醇的萃取效果较好;正丁醇部分的抑制曲线趋势与乙酸乙酯部分相近,水部分与石油醚部分相近,且各萃取部分之间的IC50都差异显著,结合DNJ的含量分布,说明桑枝中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的物质间有一定的极性差异;根据各萃取部分中DNJ的含量,从其半抑制浓度中换算出DNJ的浓度,即为"其中DNJ的浓度",正丁醇部分"其中DNJ的浓度"与DNJ标准品的IC50差异不显著,说明此部分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物质几乎尽是DNJ;水部分虽含有少量的DNJ,但其活性却相对更小,可能其中含有具备提高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多糖等物质,或一些糖类等黏性物质影响了DNJ与酶的结合;乙酸乙酯部分"其中DNJ的浓度"比DNJ标准品的IC50小,可能是由于此部分含有个别黄酮类等对DNJ具有活性增强/协同作用,或其中含有一些游离生物碱、香豆素或黄酮苷元等物质具备相似活性;石油醚部分不含DNJ,却有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说明桑枝中含有一些极性小的脂溶性化合物具备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论】微波处理初步粉碎的新鲜桑枝,既有干燥作用又有辅助提取效果,而后用超声波辅助浸提可提高DNJ的提取效率;桑枝中主要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是DNJ,除此外还可能含有一些极性相对较小的活性成分。这些结果有利于桑枝DNJ及其他降血糖活性成分的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脱氧野尻霉素 超声 -微波联合辅助提取法 响应曲面法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桑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粤黄檀体外抗氧化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被引量:12
15
作者 霍丽妮 刘华钢 +4 位作者 廖艳芳 黄茂春 陈睿 韦建华 胡越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42-244,共3页
研究了两粤黄檀茎不同溶剂(95%乙醇、丙酮、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采用清除DPPH自由基、清除ABTS+自由基和铁离子(Fe2+)还原能力检测体外抗氧化活性;体外建立酶反应体系,以pNPG作为底物,检测其α-葡萄糖苷... 研究了两粤黄檀茎不同溶剂(95%乙醇、丙酮、乙酸乙酯)提取物的抗氧化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采用清除DPPH自由基、清除ABTS+自由基和铁离子(Fe2+)还原能力检测体外抗氧化活性;体外建立酶反应体系,以pNPG作为底物,检测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表明,两粤黄檀茎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优异的抗氧化能力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两粤黄檀茎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作为天然抗糖尿病药物研究和开发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粤黄檀 DPPH ABTS+ 还原能力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乙酸乙酯提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山竹果实不同部位多酚提取物抗氧化活性、乙酰胆碱酯酶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谭琳 周兆禧 +2 位作者 王甲水 马伏宁 康由发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1期102-107,共6页
了解海南山竹果皮和果肉的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为引导消费、开发利用奠定基础。以采自海南五指山的山竹果实为材料,用95%的乙醇提取山竹果皮和果肉多酚,采用福林-酚法测定总酚含量。... 了解海南山竹果皮和果肉的多酚含量及其抗氧化活性、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为引导消费、开发利用奠定基础。以采自海南五指山的山竹果实为材料,用95%的乙醇提取山竹果皮和果肉多酚,采用福林-酚法测定总酚含量。对获得的山竹果皮和果肉多酚提取物进行羟自由基(·OH)、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清除率以及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山竹果皮多酚含量很高,达21.36mg/g(干重),对·OH、DPPH自由基和ABTS+·均具有良好的清除活性,且呈现浓度依赖性,IC50分别为37.39、41.34、41.37μg/mL;山竹果皮多酚对乙酰胆碱酯酶和α-葡萄糖苷酶也具有很强的抑制活性,且呈现浓度依赖性,IC50分别为29.46、7μg/mL;山竹果肉多酚含量较低,为0.388mg/g(干重),清除DPPH自由基、ABTS+·和·OH活性较弱,但表现出浓度依赖效应。山竹果肉多酚对α-葡萄糖苷酶具有中等程度的抑制活性(IC50为2.24mg/mL),对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较弱。山竹果皮多酚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性、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山竹果肉多酚具有中等程度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一定的抗氧化性和乙酰胆碱酯酶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竹 果实多酚 抗氧化活性 自由基清除活性 乙酰胆碱酯抑制活性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刺梨总三萜提取方法及其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被引量:25
17
作者 秦晶晶 李齐激 +2 位作者 薛琰 马琳 杨小生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86-189,共4页
以药食两用植物刺梨为对象,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对提取刺梨总三萜影响及其最佳方法下总三萜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通过采用5种不同提取方法(水煮醇沉法、回流提取法、大孔树脂法、浸渍法、超临界萃取法)对总三萜提取率,α-葡萄糖苷酶... 以药食两用植物刺梨为对象,研究不同提取方法对提取刺梨总三萜影响及其最佳方法下总三萜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通过采用5种不同提取方法(水煮醇沉法、回流提取法、大孔树脂法、浸渍法、超临界萃取法)对总三萜提取率,α-葡萄糖苷酶抑制模型对总三萜抑制活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回流提取法刺梨总三萜提取率最高,为0.53%;其三萜总提物经处理所得A、B部分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较好(IC50值分别为9.6、3.4μg/mL),活性远优于阳性对照阿卡波糖(IC50=75.2μg/mL)。该提取方法经济、方便、适合工业化生产,且三萜总提物具有较好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梨总三萜 提取方法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背三七总黄酮的超声提取工艺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被引量:6
18
作者 刘旭 刘微微 曹学丽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34-139,共6页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对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和提取次数3因素进行Box-Behnken设计及响应面分析,优化白背三七黄酮超声提取条件,将白背三七粗提物进行分级萃取,并对不同级分萃取物的黄酮含量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 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对乙醇体积分数、料液比和提取次数3因素进行Box-Behnken设计及响应面分析,优化白背三七黄酮超声提取条件,将白背三七粗提物进行分级萃取,并对不同级分萃取物的黄酮含量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超声辅助提取白背三七中黄酮化合物的优化工艺参数为乙醇体积分数55%、料液比1:35(g/mL)、提取次数4次,在此条件下总黄酮得率为3.071%(30.71mg/g),与预测值(3.095%)基本相符;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粗提物中主要化合物均具有黄酮特征吸收。分级萃取物中以乙酸乙酯相中黄酮含量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背三七 黄酮 超声提取 响应面分析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毛榕中具有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化合物的研究
19
作者 代德财 张笑笑 +4 位作者 徐晓娟 李子昂 董凌嫣 陈青霞 张蕊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537-1541,1518,共6页
为研究黄毛榕叶中具有降糖活性的成分,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从黄毛榕95%的乙醇浸提物中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并通过核磁共振(NMR)、高分辨质谱(HR-ESI-MS)等技术鉴定了这9... 为研究黄毛榕叶中具有降糖活性的成分,综合运用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从黄毛榕95%的乙醇浸提物中共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并通过核磁共振(NMR)、高分辨质谱(HR-ESI-MS)等技术鉴定了这9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N-阿魏烷基-L-脯氨酸甲酯(1)、N-反式-对香豆酰酪胺(2)、3′,4′,5′-三甲氧基肉桂醇(3)、lcariside H1(4)、(-)-dendrolactone(5)、3-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6)、反式阿魏酸(7)、4′-羟基-3′,5′-二甲氧基肉桂醇(8)和对羟基反式肉桂酸(9),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6和8首次从黄毛榕中分离得到。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得到的苯丙素类化合物1~6和8显示一定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IC50值范围为76.25~263.18μmo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毛榕 化学成分 苯丙素 α-葡萄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细菌发酵大豆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李风娟 刘鹏程 +2 位作者 方元元 何晓翌 陈思雅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26-30,共5页
研究了不同菌株发酵大豆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与纳豆菌、米曲霉、黑曲霉和红曲霉菌株相比,细菌菌株SY07发酵大豆表现出对α-葡萄糖苷酶的强抑制作用。SY07菌株发酵大豆过程中,随着微生物代谢活动的增强,样品逐渐呈现α-葡萄糖苷酶... 研究了不同菌株发酵大豆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与纳豆菌、米曲霉、黑曲霉和红曲霉菌株相比,细菌菌株SY07发酵大豆表现出对α-葡萄糖苷酶的强抑制作用。SY07菌株发酵大豆过程中,随着微生物代谢活动的增强,样品逐渐呈现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12h发酵样品的抑制率为37.93%,发酵24,36,48h抑制率无明显差异,约为50%,发酵12,48h样品的IC50值分别为5.077,2.079mg/mL。SY07菌株具有优良的产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的潜能,可望应用于新型降血糖功能性发酵大豆食品或调味品的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 发酵大豆 细菌 降血糖 功能性食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