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9篇文章
< 1 2 2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α-亚麻酸包封工艺及其在反刍动物营养调控上的研究进展
1
作者 张俊 张元庆 +1 位作者 郑楠 张养东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542-3552,共11页
亚麻酸(ALA)是一种存在于各种植物种子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功能。然而,ALA的易氧化性和低生物利用率限制了其在反刍动物饲粮中的应用。面对这一难题,ALA食品级材料包封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国内... 亚麻酸(ALA)是一种存在于各种植物种子中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具有抗炎和抗氧化等生物活性功能。然而,ALA的易氧化性和低生物利用率限制了其在反刍动物饲粮中的应用。面对这一难题,ALA食品级材料包封技术逐渐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国内外ALA包封技术的发展现状,评估了其氧化稳定性和体内外试验效果。研究表明,包封ALA能显著提高反刍动物的生产性能,包括提高日增重和胴体性状,降低料重比,同时改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这种新型饲料添加剂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有望成为动物饲料行业的重要研究和发展方向。不过,仍需深入研究包封材料和工艺,以优化ALA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率,并评估其长期安全性和环境影响,以期为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和动物福利提供新的科学指导和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亚麻酸 包封 微胶囊 体外评价 动物试验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法测定化妆品及皮肤贴片中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
2
作者 刘娟 刘佳媛 +4 位作者 郑君 王佳荣 刘雅楠 陈云霞 朱建宇 《分析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82-486,共5页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同时测定化妆品和皮肤贴片中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的检测方法。样品经乙酸乙酯或甲醇超声提取,采用XDB-C18(100×4.6 mm,3.5μm)色谱柱进行分离,以甲醇和0.1%氨水为流动相进行梯...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联用分析方法,同时测定化妆品和皮肤贴片中亚油酸和亚麻酸的含量的检测方法。样品经乙酸乙酯或甲醇超声提取,采用XDB-C18(100×4.6 mm,3.5μm)色谱柱进行分离,以甲醇和0.1%氨水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电喷雾负离子模式下,以多反应监测(MRM)方式进行测定。结果显示,亚油酸在150~7500μg/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回归系数(R^(2))大于0.999,最低检出浓度为50μg/L(S/N=3),最低定量浓度为150μg/L(S/N=10);亚麻酸在10~500μg/L浓度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9,溶液最低检出浓度为2μg/L(S/N=3),最低定量浓度为10μg/L(S/N=10)。在3个加标水平下,亚油酸方法平均回收率为90.5%~102.5%,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9%~5.7%(n=6),亚麻酸方法平均回收率为92.1%~99.7%,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7%~3.7%(n=6)。该分析方法简便、准确、快速,适用于化妆品及贴片中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的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妆品 皮肤贴片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极杆质谱法 亚油酸 亚麻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亚麻酸通过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抑制脂多糖诱导的巨噬细胞炎症 被引量:2
3
作者 蔡瑞鑫 陈小蝶 +3 位作者 朱海彬 钱雨顺 谢建华 申明月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7-383,共7页
ω-3脂肪酸具有自然的抗炎属性,而α-亚麻酸(ALA)是一种人体必需的ω-3脂肪酸,为了阐明其体外抗炎机制,本实验采用脂多糖(LPS)刺激巨噬细胞构建炎症模型,通过测定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3(IL-13)等炎... ω-3脂肪酸具有自然的抗炎属性,而α-亚麻酸(ALA)是一种人体必需的ω-3脂肪酸,为了阐明其体外抗炎机制,本实验采用脂多糖(LPS)刺激巨噬细胞构建炎症模型,通过测定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3(IL-13)等炎症因子的水平、活性氧(ROS)生成量和炎症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探讨α-亚麻酸减轻脂多糖诱导的炎症反应的机制。结果表明,α-亚麻酸能显著抑制MCP-1的释放,提高抗炎细胞因子IL-13的分泌水平;同时,α-亚麻酸还可以降低ROS生成量,缓解ROS介导的炎性损伤。此外,α-亚麻酸可以通过增加抗氧化酶SOD的表达,减少MDA的堆积,从而减轻炎症反应中氧化应激的伴随性危害。蛋白印迹分析进一步证实,α-亚麻酸可抑制TLR4、MyD88的表达以及下游p65和IκBα的磷酸化水平。以上结果表明,α-亚麻酸可明显抑制LPS诱导的RAW264.7细胞炎症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亚麻酸 巨噬细胞 炎症 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亚麻酸对α-亚麻酸转化为DHA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谢婉菲 姜珊 +3 位作者 王成成 王玉明 薛长湖 张恬恬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4,共7页
为了明确γ-亚麻酸(GLA)对α-亚麻酸(ALA)转化为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效率的影响,以SPF级雌性ICR小鼠为研究对象,给其喂食缺乏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饲料8周构建n-3 PUFA缺乏小鼠模型,再将其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 ALA组和ALA+GLA... 为了明确γ-亚麻酸(GLA)对α-亚麻酸(ALA)转化为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效率的影响,以SPF级雌性ICR小鼠为研究对象,给其喂食缺乏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饲料8周构建n-3 PUFA缺乏小鼠模型,再将其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 ALA组和ALA+GLA组,3组小鼠分别单次灌胃生理盐水、300 mg/kg ALA和300 mg/kg ALA+30 mg/kg GLA,灌胃24 h后,提取各组小鼠血清、肝脏、小肠壁、脑中脂质,测定血清和肝脏甘油三酯(TG)含量,以及血清、肝脏、小肠壁、脑脂质脂肪酸组成及DHA含量。结果表明:相比对照组,ALA组和ALA+GLA组小鼠血清TG浓度降低,ALA组小鼠肝脏TG含量增加,ALA+GLA组小鼠肝脏TG含量降低;3组小鼠血清、肝脏、小肠壁、脑脂肪酸组成均无显著差异,相比血清、肝脏,小肠壁中脂肪酸种类较多,且检出ALA;相比ALA组,ALA+GLA组小鼠肝脏和小肠壁中的DHA含量显著下降,且肝脏中DHA含量显著降低主要体现在TG型DHA的降低上,但两组小鼠脑中DHA含量以及血清DHA浓度无显著差异。综上,补充ALA可提高小鼠外周组织DHA含量,GLA对ALA向DHA的转化具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亚麻酸 Α-亚麻酸 二十二碳六烯酸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氏原螯虾饲料亚麻酸与亚油酸的适宜比值
5
作者 马世豪 肖文富 +6 位作者 解绶启 张健敏 董立学 文华 蒋明 郜卫华 田娟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4-116,共13页
为探究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饲料亚麻酸与亚油酸的适宜比值(ALA/LA),分别制备ALA/LA为0.14(R1)、0.38(R2)、0.74(R3)、1.28(R4)、2.37(R5)和4.54(R6)的6种实验饲料,选取初始体重为(5.99±0.12)g的克氏原螯虾进行为期8周... 为探究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饲料亚麻酸与亚油酸的适宜比值(ALA/LA),分别制备ALA/LA为0.14(R1)、0.38(R2)、0.74(R3)、1.28(R4)、2.37(R5)和4.54(R6)的6种实验饲料,选取初始体重为(5.99±0.12)g的克氏原螯虾进行为期8周的摄食生长实验。结果显示,R3组克氏原螯虾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肌肉粗脂肪含量最高,且饲料系数最低;R2组性腺指数最高;R3组肌肉粗脂肪和Σn-6PUFA含量最高;R6组肌肉粗蛋白含量最高;血清中谷草转氨酶和谷丙转氨酶活性均在ALA/LA为0.38—0.74时较其他组显著降低;饲料ALA/LA显著影响了肝脏和肠道消化酶活性;肝脏过氧化氢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分别在R3组和R4组达到最大值;R3组肝胰腺丙二醛含量最低;肠道绒毛宽度在R3组显著升高;肝胰腺B细胞数量在R4组较其他组显著升高;ALA/LA为0.38—0.74时显著提高了克氏原螯虾的性腺指数。经折线回归分析,克氏原螯虾饲料中适宜ALA/LA为0.45—0.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酸 亚油酸 生长性能 消化性能 克氏原螯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麻籽油热加工过程中α-亚麻酸的异构化研究
6
作者 孔梦茹 杜艳丽 +3 位作者 陈小蝶 蔡瑞鑫 谢建华 申明月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35-145,共11页
亚麻籽油在热加工过程中不饱和脂肪酸异构化形成反式脂肪酸(Trans-fatty acids,TFAs)以及TFAs的生物效应被广泛关注,因此在热加工过程中控制TFAs的形成对提升亚麻籽油食用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构建亚麻籽油甘油三酯热加工体系,通... 亚麻籽油在热加工过程中不饱和脂肪酸异构化形成反式脂肪酸(Trans-fatty acids,TFAs)以及TFAs的生物效应被广泛关注,因此在热加工过程中控制TFAs的形成对提升亚麻籽油食用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本实验构建亚麻籽油甘油三酯热加工体系,通过测定氧化指标和反式亚麻酸(TALAs)含量探讨温度,空气,N_(2)及TBHQ对TALAs生成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越高、时间越长,TALAs的种类越多、含量越高;在空气存在的加热条件下,TALAs的含量和种类均显著增多。相关性分析表明,C18∶3 TFAs与酸价及次级氧化产物(特别是反式-2-壬烯醛)呈正相关,即氧化反应诱导亚麻酸异构化反应的发生;在N_(2)存在的加热条件下,α-亚麻酸的氧化和反式异构化之间存在相对竞争的关系;抗氧化剂(TBHQ)的存在则同时抑制了氧化及异构化反应。综上所述,调控加热温度和时间以及添加抗氧化剂能够抑制热加工中TALAs的形成,这为实际生产过程中调控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亚麻籽油中反式脂肪酸的生成提供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麻籽油 反式亚麻酸(TALAs) 理化指标 热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促酯交换制备ω-3型中长链甘油酯
7
作者 王一路 孙晓静 +3 位作者 费晓伟 张丽霞 高冠勇 孙强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8-54,共7页
为高效制备ω-3型中长链甘油酯,以α-亚麻酸和椰油为原料进行酶促酯交换。以产物中α-亚麻酸的含量为指标,筛选出3种固定化脂肪酶进行混料试验,确定酶最佳质量比;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ω-3型中长链甘油酯制备工艺,并对复合酶的... 为高效制备ω-3型中长链甘油酯,以α-亚麻酸和椰油为原料进行酶促酯交换。以产物中α-亚麻酸的含量为指标,筛选出3种固定化脂肪酶进行混料试验,确定酶最佳质量比;在此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优化ω-3型中长链甘油酯制备工艺,并对复合酶的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Lipozyme RM C、Lipozyme TL TM和Novozyme 435酯交换效果较好,最佳质量比为0.30∶0.25∶0.45;最优工艺参数为底物质量比5.5∶1、加酶量5.3%(以底物总质量计)、温度50.0℃。在此条件下得到的α-亚麻酸含量为44.87%±1.41%,制得的复合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ω-3 Α-亚麻酸 椰油 中长链甘油酯 固定化脂肪酶 酯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棘豆的化学成分及抗疟活性研究
8
作者 雷丹 苟亮 +5 位作者 孙河 卯锦 陈启银 肖朝江 姜北 张永增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70-1076,共7页
研究高寒地区甘肃棘豆Oxytropis kansuensis Bunge干燥全株的化学成分和抗疟活性。分离和纯化过程采用硅胶、D101大孔树脂、Sephadex LH-20等多种柱色谱方法;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SYBR Green I法,对分离得到的... 研究高寒地区甘肃棘豆Oxytropis kansuensis Bunge干燥全株的化学成分和抗疟活性。分离和纯化过程采用硅胶、D101大孔树脂、Sephadex LH-20等多种柱色谱方法;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SYBR Green I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疟活性筛选。从甘肃棘豆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亚麻酸酯(1)、羽扇豆酮(2)、β-谷甾醇(3)、9,12,15-十八烷三烯酸甲酯(4)、芹菜素(5)、木犀草素(6)、1-O-反式对香豆酰甘油(7)、1-O-p-coumaroyl-3-O-feruloylglycerol(8)、胡萝卜苷(9)、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0)。化合物1作为天然产物首次报道,本文还首次报道了其1H NMR、13C NMR数据。此外,化合物2、4~8、10为首次从甘肃棘豆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6、8、10对恶性疟原虫3D7株具有一定抗疟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棘豆 化学成分 抗疟活性 SYBR Green I法 β-谷甾醇亚麻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提高α-亚麻酸得率的高速剪切辅助水酶法提取紫苏籽油的工艺优化
9
作者 芮文君 孙世琨 +2 位作者 傅雷 孙琰 刘煜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15,共5页
旨在为紫苏籽油的生产提供技术指导,采用高速剪切辅助水酶法提取紫苏籽油。以α-亚麻酸得率为响应值,以固液比、剪切速率、剪切时间、酶处理温度、酶处理时间为自变量,利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试验优化紫苏籽油提取工艺。结果表明,高... 旨在为紫苏籽油的生产提供技术指导,采用高速剪切辅助水酶法提取紫苏籽油。以α-亚麻酸得率为响应值,以固液比、剪切速率、剪切时间、酶处理温度、酶处理时间为自变量,利用单因素试验结合响应面试验优化紫苏籽油提取工艺。结果表明,高速剪切辅助水酶法提取紫苏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固液比1∶4、剪切速率12100 r/min、剪切时间4.2 min、酶处理温度40℃、酶处理时间3 h,在最佳工艺条件下α-亚麻酸得率为38.2%。综上,采用高速剪切辅助水酶法可有效提取紫苏籽油,且α-亚麻酸得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籽油 Α-亚麻酸 高速剪切 水酶法 响应面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肉风味物质1-辛烯-3-醇含量与脂质过氧化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0
作者 金雨锡 吴媛媛 +9 位作者 董杰 姚琪 赵博达 尹柏慧 代宜霖 秦佳慧 李禹涛 顾甜甜 范晶晶 肖发沂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489-5497,共9页
旨在分析鸡胸肉中风味物质1-辛烯-3-醇与脂肪酸及脂质过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之间的相关情况。本试验选择超市售卖的15只42日龄白羽肉鸡母鸡的胸肌,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 旨在分析鸡胸肉中风味物质1-辛烯-3-醇与脂肪酸及脂质过氧化指标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之间的相关情况。本试验选择超市售卖的15只42日龄白羽肉鸡母鸡的胸肌,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测定鸡肉挥发性成分,液相色谱-质谱/质谱联用测定鸡肉脂肪酸成分,使用试剂盒测定样本中SOD与MDA含量。结果表明,鸡肉风味物质1-辛烯-3-醇与二十二碳烯酸(顺-13)(C22:1)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C22:1还与6种不饱和脂肪酸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分别是二十碳烯酸(顺-11)(C20:1)、二十碳二烯酸(顺-11,14)(C20:2)、二十碳三烯酸(顺-11,14,17)(C20:3(n-3))、二十二碳二烯酸(顺-13,16)(C22:2)、神经酸(C24:1)及HOMO-γ-亚麻酸(C20:3(n-6))。此外,在1-辛烯-3-醇含量高组中辛酸(C8:0)、十二烷酸(C12:0)、十七烷酸(C17:0)及γ-亚麻酸(C18:3(n-6))这4种脂肪酸的含量较低含量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1-辛烯-3-醇与氧化指标SOD、MDA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SOD与不饱和脂肪酸EPA(C20:5)、C20:3(n-3)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MDA与辛酸(C8:0)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与不饱和脂肪酸C22:1、C24:1存在显著正相关(P<0.05)。综上,鸡肉风味物质1-辛烯-3-醇的形成源于亚麻酸的氧化,鸡胸肌组织中脂质过氧化会产生更多的不饱和脂肪酸,但脂质过氧化程度并不会影响1-辛烯-3-醇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肉风味 1-辛烯-3-醇 脂质过氧化 亚麻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种富含α-亚麻酸食用油脂的主要组成成分及消化特征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福妮 王卫飞 +3 位作者 穆利霞 王思远 廖森泰 邹宇晓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6,共7页
α-亚麻酸(ALA)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中具有多重作用。旨在确定ALA在食用油脂中的物质基础与其功能的构效关系,实现精准的膳食脂质营养,对6种富含ALA食用油脂的总脂肪酸组成、甘油三酯中脂肪酸的位置分布情况、甘油... α-亚麻酸(ALA)是人体必需脂肪酸,在维持人体正常生理活动中具有多重作用。旨在确定ALA在食用油脂中的物质基础与其功能的构效关系,实现精准的膳食脂质营养,对6种富含ALA食用油脂的总脂肪酸组成、甘油三酯中脂肪酸的位置分布情况、甘油三酯分子构成、脂质伴随物和消化特性等研究内容进行了总结和分析。6种富含ALA食用油脂主要脂肪酸组成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ALA,其中:紫苏籽油、亚麻籽油和牡丹籽油的ALA含量较高;不同富含ALA食用油脂甘油三酯中脂肪酸的位置分布存在显著差异,蚕蛹油的ALA主要分布在sn-2位,牡丹籽油和火麻仁油的ALA主要分布在sn-1,3位;不同富含ALA食用油脂甘油三酯的分子结构类型存在显著差异;富含ALA食用油脂的脂质伴随物主要为维生素E和甾醇,其中沙棘籽油的维生素E和甾醇含量均高于其余5种食用油脂;富含ALA食用油脂的消化程度和消化速率均低于非富含ALA食用油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亚麻酸 食用油脂 脂肪酸 分子结构 脂质伴随物 消化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γ-亚麻酸的富集及其生理功效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尤悦 张文静 +5 位作者 许睿 周义方 吕彦锟 张晖 吴港城 王兴国 《粮油食品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1-108,共8页
γ-亚麻酸(GLA)是含有三个双键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因其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而备受关注。GLA目前主要的植物来源为琉璃苣、月见草和黑加仑等,微生物来源大多为藻类和真菌。现有的GLA分离纯化技术各有优缺点,单一的富集方法无法满足高纯度GL... γ-亚麻酸(GLA)是含有三个双键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因其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而备受关注。GLA目前主要的植物来源为琉璃苣、月见草和黑加仑等,微生物来源大多为藻类和真菌。现有的GLA分离纯化技术各有优缺点,单一的富集方法无法满足高纯度GLA的要求,采用不同方法综合使用、结合现代化分离提取技术是未来制备GLA的方法。同时,多项研究表明,GLA在机体的物质代谢和生理调控上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血脂、抗血栓性心血管疾病、癌症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具有很好的预防效果,但具体的作用机理仍需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GLA是一种对人体有益的脂肪酸,但其人体内的代谢途径和生理功效仍然需要进一步挖掘,从而为GLA作为功能性保健食品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亚麻酸 富集方法 代谢 生理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含α-亚麻酸的中长链脂肪酸结构脂的酶法合成与理化性质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福妮 刘琛 +5 位作者 王卫飞 钟赛意 王思远 穆利霞 廖森泰 邹宇晓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71,共6页
旨在为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LCT)产品的应用提供参考,采用脂肪酶Lipozyme TL IM催化精炼桑蚕蛹油(SPO)与三辛酸甘油酯(TRI)进行酯交换反应合成富含α-亚麻酸(ALA)的MLCT(ALA-MLCT),考察了反应时间对ALA-MLC... 旨在为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的中长链脂肪酸甘油三酯(MLCT)产品的应用提供参考,采用脂肪酶Lipozyme TL IM催化精炼桑蚕蛹油(SPO)与三辛酸甘油酯(TRI)进行酯交换反应合成富含α-亚麻酸(ALA)的MLCT(ALA-MLCT),考察了反应时间对ALA-MLCT合成的影响,并对合成的ALA-MLCT的甘油三酯组成、质量指标、氧化稳定性、乳液性能和体外消化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Lipozyme TL IM催化效率高,反应10 h TRI的转化率达到98%以上,反应12 h合成的产物ALA-MLCT中含有ALA的MLCT含量可以达到40.41%,且主要为LnCaCa (10.95%)、PLnCa (7.69%)和OLnCa (6.21%),其质量指标符合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标准征求意见稿2022中的一级食用油标准;与SPO和酯交换反应底物物理混合物(SPO与TRI质量比1∶4,SPO+TRI)相比,产物ALA-MLCT氧化稳定性显著提高,其乳液粒径较小且分布均匀,具有更好的物理稳定性;体外模拟消化实验表明,与SPO+TRI相比,ALA-MLCT更快达到消化平衡,但最终二者消化率均可以达到90%以上。综上,合成的ALA-MLCT结构脂有助于提高ALA的生物可及性,有望作为功能性食用油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长链脂肪酸结构脂 Α-亚麻酸 酶法合成 氧化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辅助酶法提取牡丹籽油工艺优化与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叶静静 张焕新 +2 位作者 黄延莉 郭丹 李成忠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51-157,共7页
本实验主要研究了超声辅助水酶法提取牡丹籽油的工艺条件,以榛子为参照,对牡丹籽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评价。以牡丹籽出油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优化了提取工艺:在超声温度49.9℃、pH值5.3、木瓜蛋白酶添加量26 mg/g、酶解... 本实验主要研究了超声辅助水酶法提取牡丹籽油的工艺条件,以榛子为参照,对牡丹籽的营养成分进行测定评价。以牡丹籽出油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实验和响应面实验优化了提取工艺:在超声温度49.9℃、pH值5.3、木瓜蛋白酶添加量26 mg/g、酶解时间4.1 h的条件下,牡丹籽出油率为22.48%;牡丹籽中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总糖、黄酮及多酚质量分数分别为7.03%、13.84%、24.60%、2.31%、8.65%、9.81%、8.78%;与榛子相比,牡丹籽中蛋白质和脂肪含量较低,但黄酮、多酚含量较高;牡丹籽油中脂肪酸主要为棕榈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质量分数分别为7.02%、1.96%、23.53%、26.92%、31.38%,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显著高于榛子油(11.48%、0.17%),尤其是高亚麻酸含量,表明牡丹籽油具有更高的营养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籽油 超声波 水酶法 黄酮 亚麻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α-亚麻酸通过调节Th17减轻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小鼠的肺部炎症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鼎 张慧 +2 位作者 朱云竹 李家斌 叶英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83-1191,共9页
目的探究α-亚麻酸(ALA)在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小鼠肺炎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2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野生组和肺炎组,分别利用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和转录组学技术分析野生组和肺炎组小鼠的血清和肺组织中差异代谢物和... 目的探究α-亚麻酸(ALA)在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小鼠肺炎中的作用机制。方法12只BALB/c小鼠随机分成野生组和肺炎组,分别利用靶向代谢组学技术和转录组学技术分析野生组和肺炎组小鼠的血清和肺组织中差异代谢物和差异基因。另取18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vehicle组)、A.baumannii感染组(A.baumannii组)和实验组(A.baumannii+ALA组)。空白组和A.baumannii感染组给予普通饮食28 d,实验组给予定制饲料(含5%ALA)喂养28 d,第28天时A.baumannii感染组和实验组给予鲍曼不动杆菌悬液滴鼻,空白组给予PBS缓冲液滴鼻。24h后取小鼠肺组织,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病理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测定肺组织炎症因子;流式细胞术和免疫荧光技术检测肺组织辅助性T细胞17(Th17)比例。体外评估ALA对于Th17细胞的影响时,设立ALA组(添加100μmol/L ALA)和对照组(添加相同体积PBS)并用流式细胞术分析Th17细胞比例。结果代谢组学显示,肺炎组小鼠血清的ALA水平显著低于野生组[(3.19+0.76)μg/mL比(10.32+1.75)μg/mL,P<0.0001]。转录组学显示,肺炎组小鼠的肺组织IL-17信号通路中有32个差异基因,其中包括28个上调基因和4个下调基因。在添加ALA的小鼠实验组中,实验组肺组织病理感染严重程度相比于A.baumannii感染组明显减轻,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1β、IL-17A水平和Th17细胞比例相比于A.baumannii感染组有明显降低(均P<0.05),IL-6和IL-10水平相对于A.baumannii感染组明显升高(均P<0.05)。在体外分化实验中,ALA组Th17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AB肺炎小鼠血清ALA水平低下,补充ALA后通过抑制Th17分化,对鲍曼不动杆菌所致肺炎具有保护作用,提示膳食补充ALA对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控制具有一定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Α-亚麻酸 TH17细胞 IL-17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联合网络药理学筛选“芩百清肺浓缩丸”治疗肺炎的活性成分 被引量:1
16
作者 于洋 辛杨 +2 位作者 王海军 杨清竹 王伟明 《质谱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84-896,I0006,共14页
为筛选中药地龙在芩百清肺浓缩丸治疗肺炎时贡献的活性成分,本研究在开展细胞实验证实芩百清肺浓缩丸抗炎作用的基础上,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HPLC/Q-Exactive Orbitrap MS)法检测有、无地龙的芩百清肺浓缩丸提... 为筛选中药地龙在芩百清肺浓缩丸治疗肺炎时贡献的活性成分,本研究在开展细胞实验证实芩百清肺浓缩丸抗炎作用的基础上,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HPLC/Q-Exactive Orbitrap MS)法检测有、无地龙的芩百清肺浓缩丸提取液,借助Compound Discoverer软件筛选差异离子,根据二级质谱数据及标准品鉴定差异成分,进一步开展差异成分治疗肺炎的网络药理学研究,预测活性成分与靶点,并通过分子对接与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技术验证活性成分与靶点。结果表明,芩百清肺浓缩丸可通过降低细胞炎症因子IL6、IL-1b,趋化因子CXCL2和CXCR2的表达发挥抗炎活性,通过液相色谱-质谱筛选得到了15个差异成分,网络药理预测得到7个潜在活性成分及22个核心靶点,其中α-亚麻酸和腺苷经分子对接及RTqPCR实验验证为地龙在芩百清肺浓缩丸治疗肺炎时贡献的活性成分。该方法为筛选中药复方中组方药材贡献活性成分提供了参考,为中药复方活性成分研究提供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质谱(UHPLC/Q-Exactive Orbitrap MS) 网络药理 芩百清肺浓缩丸 α-亚麻酸 腺苷 肺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轭亚麻酸的生理功能及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7
作者 鲍雅婷 赵瑶瑶 +1 位作者 郑洲 缪锦来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1,共8页
旨在为共轭亚麻酸(CLNA)在功能食品、保健品和药品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综述了CLNA的生理功能和制备方法。CLNA具有抗癌、调节脂质代谢、抗炎、抗氧化、抗糖尿病等多种生理功能,在预防和治疗许多常见疾病中具有较大的研究潜... 旨在为共轭亚麻酸(CLNA)在功能食品、保健品和药品等领域的应用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综述了CLNA的生理功能和制备方法。CLNA具有抗癌、调节脂质代谢、抗炎、抗氧化、抗糖尿病等多种生理功能,在预防和治疗许多常见疾病中具有较大的研究潜力,特别是糖尿病、肥胖症以及乳腺癌、结肠癌等常见癌症。物理提取法制备CLNA时提取率较低,不适用于工业上大规模生产,化学合成法制备CLNA因需要底物和催化剂,后续纯化步骤烦琐,生物合成法和基因工程法可得到较高含量的CLNA,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轭亚麻酸 生理功能 制备方法 保健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播期、密度和施氮量等栽培因子对紫苏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航 袁婷婷 +5 位作者 潘金卫 向依 李慧琳 奉斌 林卫红 于二汝 《贵州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1期23-31,共9页
【目的】探明播期、密度和施氮量等栽培因子对油用紫苏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为紫苏高产优质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播期(D1正季播种,3月30日;D2推迟播种,4月14日;D3提前播种,3月15日)、密度(S_(1)低密度,50025株/... 【目的】探明播期、密度和施氮量等栽培因子对油用紫苏产量与品质的影响,为紫苏高产优质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播期(D1正季播种,3月30日;D2推迟播种,4月14日;D3提前播种,3月15日)、密度(S_(1)低密度,50025株/hm^(2);S_(2)中密度,100050株/hm^(2);S_(3)高密度,200010株/hm^(2))、施氮量(N1低氮,不施氮肥;N_(2)中氮,施尿素240 kg/hm^(2);N_(3)高氮,施尿素480 kg/hm^(2))3个栽培因子在不同水平组合条件下紫苏的物候期、农艺性状、产量和品质性状差异;以产量、含油量和α-亚麻酸含量为目标性状,利用极差分析明确各目标性状下3个栽培因子的最佳水平组合。【结果】播期与全生育期、株高、主茎节数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含油量、蛋白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种植密度与茎粗、单株穗数、单株籽粒重呈极显著负相关,与株高呈显著负相关;施氮量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以产量为评价标准时,各栽培因子的影响程度为播期>密度>施氮量,最佳水平组合为D2S_(3)N_(3),产量可在1543.47 kg/hm^(2)以上;以含油量为评价标准时,栽培因子的影响程度表现为播期>密度>施氮量,最佳水平组合为D_(2)S_(2)N_(1),含油量可在45.23%以上;以α-亚麻酸含量为评价标准时,栽培因子的影响程度表现为施氮量>播期>密度,最佳水平组合为D_(2)S_(3)N_(1),α-亚麻酸含量可在66.08%以上。【结论】以紫苏产量为评价标准时,适当晚播、高密度、高施氮量栽培条件下紫苏可获较高产量;以紫苏含油量为评价标准时,适当晚播、中密度、低施氮量栽培条件下紫苏籽粒含油量较高;以α-亚麻酸含量为评价标准时,适当晚播、高密度、低施氮量栽培条件下紫苏籽粒α-亚麻酸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 播期 密度 施氮量 产量 品质 Α-亚麻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粮添加α-亚麻酸对育肥猪肌肉脂肪酸组成与肠道菌群的影响
19
作者 范国强 张海 +2 位作者 栗艳飞 刘春雪 杨晓静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7-915,共9页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添加α-亚麻酸对育肥猪肌肉脂肪酸组成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36头120日龄杜×长×大三元猪进行分栏喂养,根据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6头,分别为对照组(CON)和添加α-亚麻酸...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日粮添加α-亚麻酸对育肥猪肌肉脂肪酸组成与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选取36头120日龄杜×长×大三元猪进行分栏喂养,根据体重相近原则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重复6头,分别为对照组(CON)和添加α-亚麻酸组(ALA)。CON组饲喂基础日粮,ALA组饲喂含5 g·kg^(-1) α-亚麻酸的基础日粮。饲喂至162日龄时在每个重复中随机选取6头猪屠宰并采样分析。[结果]相较于CON组,ALA组猪平均终末重、日增重、日采食量及料重比均未见显著差异,但料重比降低7.7%,ALA组猪背最长肌肉色、滴水损失无显著变化。在血液生化指标中,ALA组总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含量相较于CON组显著降低(P<0.05)。对背最长肌脂肪酸组成分析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ALA组中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 SFA)含量和n-6多不饱和脂肪酸(omega-6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 PUFA)/n-3 PUFA的比值显著降低(P<0.05),C18:3n-3(ALA)、C20:5n-3(DPA)含量显著升高(P<0.05),n-3 PUFA总含量也显著升高(P<0.05)。与CON组相比,ALA组结肠内容物中瘤胃球菌科、毛螺菌科、韦荣氏菌科、丁酸球菌科的丰度均显著增加(P<0.05),而氨基酸球菌科、产粪甾醇真细菌、脱硫弧菌、消化链球菌科、坦纳菌科、梭状芽胞杆菌科和克里斯滕森菌科的丰度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日粮添加5 g·kg^(-1) α-亚麻酸改善了育肥猪肌肉脂肪酸组成,降低了肌肉中饱和脂肪酸(SFA)含量,提高了n-3 PUFA含量并降低了n-6 PUFA/n-3 PUFA的比值,显著促进了育肥猪肠道中瘤胃球菌科、毛螺菌科、韦荣氏菌科等常见的短链脂肪酸(SCFA)产生菌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育肥猪 Α-亚麻酸 背最长肌 脂肪酸组成 肠道菌群 生长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体外实验探究α-亚麻酸改善神经炎症作用及机制
20
作者 张涛 王若薇 +5 位作者 伏家林 高悦 胡名媛 方正美 陈燕 姚应水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110-1119,共10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联合体外实验探究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ALA)改善神经炎症的核心靶点和机制。方法:药理研究表明,ALA具有抗炎、抗氧化和神经保护等特性。通过PharmMapper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ALA的作用靶点,...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联合体外实验探究α-亚麻酸(α-Linolenic acid,ALA)改善神经炎症的核心靶点和机制。方法:药理研究表明,ALA具有抗炎、抗氧化和神经保护等特性。通过PharmMapper和Swiss Target Prediction数据库获取ALA的作用靶点,使用GeneCards、TTD和OMIM数据库检索神经炎症的疾病靶点,通过韦恩图获得ALA和神经炎症的潜在靶点。应用STRING网站构建潜在靶点蛋白质互作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使用Cytoscape 3.8.0软件筛选互作网络中的核心靶点。同时,将潜在靶点导入DAVID数据库,获取GO和KEGG数据同时对结果进行可视化。使用Autodock vina和Pymol软件将筛选出的核心靶点分别与ALA进行分子对接及结果可视化。构建神经炎症体外模型,CCK-8、SOD、MDA、细胞划痕等实验检测细胞生长状态、氧化应激、迁移和修复能力,ELISA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IL-6、iba1、COX-2(PTGS2)、i NOS蛋白的表达。结果:网络药理学筛选出ALA对于神经炎症潜在靶点46个,核心靶点IL-6、COX-2(PTGS2)等10个。GO共富集232个条目,KEGG共富集70条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ALA能与IL-6和COX-2两种蛋白结合。体外实验表明,神经炎症体外模型中,ALA能改善细胞活力,减轻细胞氧化应激水平,促进细胞迁移和运动修复。结论:ALA可能通过减轻氧化应激和抑制IL-6、COX-2蛋白表达改善神经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Α-亚麻酸 网络药理学 神经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